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_第1頁
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_第2頁
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_第3頁
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_第4頁
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作為語言創(chuàng)新手段的新語詞

語言和社會的共同變化關系告訴我們,語言總是滿足社會的需求,并在不斷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中尋求幫助。這種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又常常最先作為文學作品中的修辭現(xiàn)象出現(xiàn),經(jīng)過長時間的言語實踐逐漸被固有語言體系接納和認可,從而成為一種語言現(xiàn)象。一定意義上說,文學家們?yōu)榍蟮媚撤N更強的表現(xiàn)張力而做出的在語言方面的創(chuàng)新努力是語言發(fā)展的一種強動力。創(chuàng)造新詞無疑是語言創(chuàng)新的途徑之一。但是,“假如新詞被稱為一種類型的語言創(chuàng)新,那么這是在科技語言中,而不是在文學語言中大量出現(xiàn)的一種語言創(chuàng)新?!蔽膶W語言創(chuàng)新更多的是采用既不改變形式特征因而也無須加以解釋或重新界定的“舊詞新用”:賦予已有的詞語新的語法意義和功能,在對語言陳規(guī)化模式化的反動和背離中,在對傳統(tǒng)的語法知識結構的解構中,在對語法規(guī)則的變異超常中打破長期語言實踐所形成的思維慣性,產生藝術化陌生化的修辭效果。這種臨時改變詞性的修辭格我們稱之為轉品。一、功能6:修辭功能轉品是作者為了尋求更佳表達效果而有意識有目的地偏離常規(guī)的語法規(guī)范,使詞語游離了它在語法體系中的正常位置,從而改變了它的語法選擇范圍,臨時具備了另一種語法意義和搭配功能。也即這是操作者自覺的超越常規(guī)而不是語言失誤,為的是提高表達效果,或負載更多的信息,或表達更強烈的感情或凸現(xiàn)所繪事物的形態(tài)。這種對詞語有目的的移用一旦與特定的題旨、情景緊密結合,常能表現(xiàn)出獨特的修辭效果和不朽的藝術魅力?!靶揶o效果有時來自對語法規(guī)范的偏離形式,來自語法形式和它所表達的意義之間的脫節(jié)和矛盾。語法書上諄諄告誡的地方,有時正是修辭妙處所在?!?一)“副+名”的運用?“追求經(jīng)濟節(jié)約簡明,用最少的語言材料,費最少的力氣,來達到最大的交際效果。這就是交際活動中的經(jīng)濟原則?!痹诓粶p損信息量不影響情感值的前提下力求簡約,這是交際活動尤其是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作品不懈的追求。文學家運用盡可能少的語言傳遞盡可能多的信息(包括情感信息)。特定語境的補足功能和接受者的完形能力往往能使給出的語言材料獲得正確解碼?;谶@一語言背景,文學家為著經(jīng)濟簡潔的目的,有時甚至不惜犧牲語法層面的常規(guī),使言語作品呈現(xiàn)出可解釋和可接受程度上的變異性?!靶揶o學對語言規(guī)則的違背和超越放到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考察,如果有了更高一級的更加重要的理由,這違背和超越就是可以接受的。”譬如,名詞一般不能受副詞修飾,這是我們所具備的語法常識,也是裁定名詞之為名詞,副語之為副詞的區(qū)別性特征。但是近來“副+名”格式大量運用,且有愈演愈烈之勢:(1)白寶寶今天很興致。(馮驥才:《三寸金鏈》)(2)吳小紅已經(jīng)非常感情地說過了感激話。(鄭彥英:《炊事》)(3)他把車裝扮得很風情。(李云:《黑和他的三輪車》)(4)另一種對“世紀末”的解釋較模糊,較彈性。(毛志成:《世紀末雜詠》)上述諸例中的“很興致”、“非常感情”、“很風情”、“較彈性”都可以看作是一種省略形式,都可以補足一個動詞“有”,其完整形式為“很有興致”、“非常有感情”、“很有風情”、“較有彈性”。這種省略形式乍看不合規(guī)范,但它是具有較強的可理解性和可解釋性因而為人樂于接受,具有凝練的修辭效果。再如名詞臨時移用為動詞以及形容詞移用為動詞的:(5)漸漸就不說話了,互相用身體語言一回。(張黎明:《貓低》)(6)妻就輕輕撓撓,讓君一次又一次神仙了。(凌可新:《舊疾》)(7)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負我。(魯迅:《社戲》)(8)誰芬芳了我的一生。(馮雄:《仰望》)(9)我注意到那些鮮艷的花朵/突然燦爛了煉鋼棚(黃鶴:《鋼花》)(10)讓千百年來枯草燃燒,輝煌我們明天的夢。(寧小強:《走進草原》)(5)、(6)、(7)都是名詞移用為動詞:“語言”在句中帶上了數(shù)量賓語,具有了動詞的語法功能,是用身體動作代替了語言的交流之意;“神仙了”可補足為“象神仙般快活了”;“高等動物了”可理解為“成為高等動物了”。三例都簡約含蓄,且?guī)狭嗽溨C戲的色彩,更見精妙。(8)、(9)、(10)都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都有動詞的功能特征:帶上了賓語??煞謩e理解為“使我的一生變得芬芳”、“使煉鋼棚變得燦爛”、“使我們明天的夢變得輝煌”。從中可以看出詞語的這種活用尤其在詩體語言中顯得語句緊湊,節(jié)奏和諧,言簡意賅。(二)量詞是語言表面的表現(xiàn)詞語的轉品往往還能化虛為實,變無形的抽象的事物為有形,具體可感。這時,帶給接受者的就不再是直截的理性的概念,而是旨在喚起某種感性的形象,在虛實的變幻中創(chuàng)造出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真實,“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基本上是一種具象思維(有人稱之為形象思維或藝術思維)。這種思維方式的特點在于它對事物的認識基本上表現(xiàn)為一種形象的運動,即人們總是根據(jù)事物的相似性或相近性進行一種類比推理,總是在一種形象的運動與轉換中完成一個由未知到已知的過程?!标愅老壬勥^量詞具有分式(樣)的作用,實質就是指量詞能凸現(xiàn)事物的外形特征,從而給人以形象鮮明感,抽象的事物也因量詞的藝術選用具有可視可感的實感。名詞、動詞的量詞用法更能帶給人耳目一新的神奇感受:(1)寂寞的胭脂醒在高處一唇水月迷蒙地棲進很薄很薄的夢幃(于新萍:《茉莉》)(2)撐一傘綠蔭庇護你睡(聞一多:《也許》)(3)像水邊浮游的小綠蝦都捧著一星小綠(陳所巨:《水之謂》)(4)午夜,一掬清淚,又濺起了夢的漣漪(王靜遠:《內心的河流》)(5)而一旦切開我們的肺腑,長安啊還會掛一彎唐詩里有月亮?(耿翔:《西安》)(1)例用名詞“唇”用作量詞,凸現(xiàn)出朦朧中的月的形態(tài),帶給人美的遐想,形象富于直感,(2)、(3)例用“傘”、“星”用作量詞,極為工巧,變無形為有形,化抽象為具體,突現(xiàn)了神韻。(4)、(5)例中,動詞“掬”、形容詞“彎”用為動詞,使它們所修飾的名詞具有了動感,帶上了有生命的色彩,給人以美感。中國文學藝術審美講求悟性,文學家往往喜歡致力于字詞的錘煉,一個字用到妙處,往往境和神韻偕出,收到很好的修辭效果。其余如一輪明月、一鐮新月、一鉤新月、一抹晨曦、一夢黃梁等等,它們或暗含比喻或摹形繪態(tài),把量詞的分式作用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做到“狀難言之景如在目前”,無不給人審美享受。(三)以詞語意義的多層次性來激活內涵意義詞語的意義具有多層次性。一個詞往往既有理性意義(也稱概念義),又有在此基礎上生成的內涵意義(也稱色彩義)。這兩層意義保證了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功能:一方面,理性意義對同一語言集團來說具有共同性,這保障了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內涵意義則是相對開放的,帶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它依附于理性意義但又有著許多附加的,非標準的屬性。從信息論的角度看,編碼者和解碼者主觀上認識詞語所指的任何特點、個人好惡、時代特征、文化積淀以及交際時的特定情境都對詞語的內涵意義產生影響。這使得語言交際呈現(xiàn)出豐富多樣性。詞語內涵意義的開放性給文學家以廣闊的表現(xiàn)空間,對詞語內涵意義挖掘和創(chuàng)造也就成為語言藝術化的重要手段。詞語的常規(guī)用法往往只注意詞的理性所指而忽略內涵意義,轉品則能充分利用詞語意義的多層次性,弱化其理性意義,強化和凸現(xiàn)其內涵意義,而內涵意義的豐富性和多變性使得語言具備了相當程度上的動態(tài)性、主觀性和可補足性,甚至于只可意會而具有無限伸展性。仍以副詞修飾名詞這一用法為例:(1)畫舫非?,F(xiàn)代也非常桃花扇(蔡克霖:《秦淮河》)(2)他的態(tài)度和解答方法已是十分個體、當代的了。(李鋼音:《瞄準問號》)(3)其實要是遇見老師他比誰都孫子。(金鷗:《鳥》)(4)你瞧多么維納斯!(蔣小云:《隨錄》)(5)一個挺紳士的男人(劉毅然:《搖滾青年》)(6)究竟是領導,傳來的話很和緩,話語也很領導。(張武:《我丟失的那一箱書》)(1)例中“現(xiàn)代”和“桃花扇”具有某種意義的對立和并舉意味,相映成趣:“現(xiàn)代”讓人聯(lián)想到先進、尖端、貼近時代脈搏等特征,“桃花扇”則暗寓古典、藝術、優(yōu)雅、精致、柔媚等色彩?!艾F(xiàn)代”、“桃花扇”是一種象征性說法,其中底蘊恐怕連作家自己也無從一一羅列得出。其他例子中的名詞都內蘊著特別的內涵意義:“個體”、“當代”含獨立、摩登、一人做事一人當?shù)囊饬x;“孫子”有了窩囊無用,縮頭縮腦的色彩;“維納斯”是美的表征;“紳士”有優(yōu)雅、風度翩翩的聯(lián)想義;“領導”在特殊語境的依托下有了“官僚習氣的,大而無當”的含義。這種超常規(guī)搭配常常能收到“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修辭功效。劉熙載《藝概》中說:“詞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淺,寄厚于輕,寄勁于婉,寄直于曲,寄實于虛,寄止于余,皆是”。文學家正是用“寄言”表達出難以言詮的內涵意義。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轉品格對詞語內涵意義的發(fā)掘,只有在經(jīng)過接受者的完形才得以最終實現(xiàn)。接受者對文學家們不愿或不能明說的隱含在語言層面之下的深義進行補足和填充,解讀出作者要表達的原有意義,甚至在完形過程中生成比作者更深刻、更周全、更細致的新義。也就是說,作者有意營造的供接受者馳騁想象力的再創(chuàng)造空間使得文學作品呈現(xiàn)出一定的張力和彈性。這種接受者參與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就是閱讀實踐中積極性不斷被調動、想象力不斷被激發(fā)的過程,就是消極的傳統(tǒng)的疲勞的接受方式被消解的過程。這比語意完備、直截了當?shù)谋磉_方式在確定性方面固然差些,因為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內涵意義可能被個人經(jīng)驗所修改甚至變形。但這也正是藝術魅力所在,在這種創(chuàng)造性運用中實現(xiàn)語義增殖,豐富完善詞義體系。二、以語言表達為中心的考察標準“詞無定類,離句無品”早已為語法學界所擯棄,詞有定類成為共識。劃分詞類的主要標準是詞的語法功能,具體到言語實踐中則表現(xiàn)為詞語的分布上。轉品是對詞語的語法功能的變異和背離,是對已有的語法體系的超越和反動。這一部分主要試圖探討詞語轉品的理論依據(jù),考察轉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語法規(guī)則的不斷充實,是轉品、語言表達的原因之一?!堵?lián)“作為思維工具、交際工具、文化載體的語言,是一種具有自我調節(jié)功能的非體系性特征的,處在不斷地從無序向有序運動過程中的,動態(tài)平衡的、多層次的音義相結合的復雜的符號體系。⑥語言的生命和價值在于交際,交際是社會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必然要體現(xiàn)在交際工具上,體現(xiàn)在對交際工具快捷嚴密準確的要求上,因此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本質上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著的,它并不是鐵板一塊。在語言系統(tǒng)內部,語音、詞匯、語法的發(fā)展具有不平衡性,相對地說,語法規(guī)則較之詞匯和語音要穩(wěn)定得多,但這并不意味著語法體系是一成不變的,并不意味著我們一旦配備了語法選擇知識就可以一勞永逸。語法體系和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語音體系一樣,不僅具有特定的規(guī)定性,而且有著相當程度的變異性?!八饾u改進著,改善和修正自己的規(guī)則,用新的規(guī)則充實起來?!?《斯大林選集》下卷517頁)語法體系的發(fā)展既表現(xiàn)在增加新的語法規(guī)則,擴充詞語語義搭配范圍上,更表現(xiàn)在對已有規(guī)則的突破和反動上,擯棄舊質生成新質,在對語法規(guī)則的修正中求得其體系的逐步完善?!皾h語語法規(guī)則的控制能力較弱,有很大的彈性,往往只要提供一定的語境條件,某些句法規(guī)則就會讓步?!鞭D品是對語法規(guī)則的偏離,是對詞語原有語法系統(tǒng)中位置的游移,這是因為語法體系的發(fā)展的動態(tài)的本質為這一偏離提供了理論的可能性。關于轉品作為一種修辭現(xiàn)象能否實現(xiàn)到語言現(xiàn)象的轉化,這還得接受時間的考驗?!稗D化功率的大小,除了同社會對這種創(chuàng)新的語法形式的需要成正比之外,還同它本身具有的表達能力的強弱成正比例,也同它是否為固有的語法規(guī)則容許有關,因為語法具有不可滲透性?!?二)詞語活用的內涵為著一定的修辭要求,作者可以有目的地對語法規(guī)則進行破壞和變形,使詞語改變在語法體系中的固有位置,臨時具備了其它詞類的語法功能和分布選擇。這就說明臨時用作他類的詞語本來就具有用作該類詞的潛能,只是平常言語運用中不用而處在潛階段,一旦作為富于表現(xiàn)力的修辭現(xiàn)象而被運用,是它語法潛能的顯性化的實現(xiàn)?!翱陀^地呈現(xiàn)在人們面前的語言稱之為‘顯語言’,歷史上出現(xiàn)過但是現(xiàn)在已經(jīng)消失了的語言成分和那些即將出現(xiàn)的語言成分便是‘潛語言’”。語言體系中顯語言潛語言是處在不斷的轉化之中的。潛語言一旦具備了顯性化的條件便成為顯語言,顯語言因為已不具備存在的必要性便會逐漸潛性化而成為潛語言。詞語的轉品在古漢語中早已有之,且用例不鮮,只是以前尚沒有“轉品”這一說法,只稱作“詞語活用”罷了。如名詞用作動詞:(1)左右欲刃相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2)鄂侯爭之急,辯之疾,故脯鄂侯。(《戰(zhàn)國策·趙策》)(3)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形容詞用作及物動詞(4)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詩)(5)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6)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孟子·梁惠王上》)名詞、動詞用作量詞的:(7)莫怪草堂春到骨,一梳殘月伴新霜。(陸游:《霜夜》)(8)萬點落花舟一葉,載將春色過江南。(陸娟:《代文送人之新安》)(9)兩槳純波,一蓑煙雨。(姜夔:《慶宮春》)(10)一騎秋煙,一蒿寒汐。(姜夔:《永遇樂》)這種詞類活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也不是沒有,如“人不人鬼不鬼”、“不倫不類”、“一線希望”、“一屁股債務”、“一破籮碎事”等等。轉品并不是一種全新的修辭現(xiàn)象,它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只不過在語言的發(fā)展長河中逐漸潛性化了,因為應語言表達的精密要求出現(xiàn)了新的更明確的表達方式,分化了詞語的語法功能。一旦有了客觀需要具備了再現(xiàn)契機(如經(jīng)濟簡約的要求),這種潛能就又會顯性化,重新變?yōu)轷r活的被廣大語言使用者樂于使用的顯現(xiàn)象。詞語語法潛能的顯性化不是無條件的?!皬乃膫€世界的理論來看,就是說,語言世界提供了潛性材料,物理世界的真實性,文化世界的得體性和心理世界的可接受性則是潛語言顯性化的制約因素,必要的和充分的條件?!闭Z言世界只是給語言顯性化提供物質可能,語言的顯性化還得具備社會文化語用條件,得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實現(xiàn)從潛語言到顯語言的轉化。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信息時代的到來必然要求作為思維工具、交際工具的語言在不影響其理解的基礎上趨于更加經(jīng)濟簡捷;求新求異求奇的時尚又對語言體系形成巨大的沖擊,舊規(guī)范不斷被突破,語言變異現(xiàn)象大批量產生,新的規(guī)范不斷被補充進入語言體系?,F(xiàn)代傳媒的強大力量更是不可低估,以它前所未有的影響力成為語言體系中新成分的催化劑。因為語言生活中有一條相當強的規(guī)律,當一種言語現(xiàn)象被廣泛運用而為大多數(shù)人接受,它就會作為語言現(xiàn)象固定下來,人們不再將它看作語言的超常變異用法而將它整理歸納為新的語言規(guī)則。這在漢語發(fā)展史上屢見不鮮。語言現(xiàn)象歸根到底是社會現(xiàn)象,社會生活的多方面的變化勢必涉及到語言,孤立地用已有規(guī)范排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