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_第1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_第2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_第3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_第4頁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文化解讀

世界上一切都有生死,死亡是人類必須面對的問題。對于如何處理人的遺體,隨著生產力及人類認知的發(fā)展,從古到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吧瞎庞文習r代,民智未開,不知喪葬,死則委之于壑。此一則由人類畏懼死亡之恐怖心理,二則亦由人類生活無定,家庭觀念薄弱之故也。殆后農業(yè)漸興,家庭制立,親子感情,日漸親密,生有敬愛之心,死有葬埋之禮?;T古史,堯時已知行考妣之喪,舜時有瓦罐之制,迄于成周,喪禮始備?!惫湃酥灾贫▎识Y,是生者為了表達對逝者的一種懷念之情。同時,在很多人眼中,喪禮也是衡量子女對父母是否盡孝的一個標準。如孔子認為,“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死,祭之以禮?!?《論語·先進》)荀子也認為,“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終始一也。”(《荀子·禮論》)按照孔子與荀子的觀點,父母活著要對其盡孝,死后需要按照一定的禮儀為其辦喪禮。應該說,從古到今,無論貧賤,喪禮的進行都是嚴格按照當地流傳下來的喪葬習俗進行的。但喪禮是否合乎程序,形式是否隆重,有時并不代表逝者生前是受子女贍養(yǎng)的。例如筆者家鄉(xiāng)某人有五個兒子,其生時子女不孝順,死后子女卻為其大辦喪禮,之所以這樣,并不是證明其由于父母的逝世良心發(fā)現,以致想通過喪禮追悔曾經對父母的不好,而純粹是面子在作怪。因為“面子不僅牽涉到個人在其關系網中的地位的高低,而且涉及他被別人接受的可能性,以及他能享受到的特殊權力。因此,在中國社會中,顧面子便成為一件和個人自尊密切關聯(lián)的重要事情?!辈贿^,這種父母生前不孝順的人即便為父母舉行的喪禮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儀式也很隆重,卻不符合先人施行喪禮的本意?!缎⒔洝视H章第十八》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就是說子女為逝去的父母舉行喪禮是為了盡最后的孝道,但前提是父母生時也對其盡孝?!耙环剿琉B(yǎng)一方人。”各地對傳統(tǒng)喪禮形式有著自己獨特的解讀,從而在喪禮的具體操作形式方面也有所不同,由此產生一些共同或獨有的喪葬文化現象。莒南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臨沂城東部55公里。東臨日照市,南接江蘇省贛榆縣,西南連臨沭縣,西鄰蘭山區(qū),西北依沂南縣,北與莒縣接壤。境域東西最長56公里,南北最長43公里。地表總面積1752平方公里,占全省的1.14%?!睆男姓^(qū)劃來講,莒南縣存在時間并不長,1941年才從莒縣劃出,但從歷史角度來講,其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與莒縣同屬莒國,歷史文化積淀深厚,在喪葬習俗方面,莒南縣逐漸形成了既保留傳統(tǒng)風俗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風格,這可以從其具有的“燒湯的”“團圓餅”等喪葬文化詞看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的。并且,語言不能離文化而存在。所謂文化就是社會遺傳下來的習慣和信仰的總和,由它可以決定我們的生活組織?!币虼?通過喪葬民俗文化詞可以更好地了解莒南人對喪葬文化的認知心理?!緹郎?挑湯罐子的】在莒南,每個行政村里都有專門操持喪葬的人,由年齡較大配偶俱在的一男一女組成,女性稱為“燒湯的”,男性稱為“挑湯罐子的”,他們負責所在村的喪葬事宜,其報酬多少由喪家支付,近年也有當地村支部給報酬的。他們的名稱之所以和“湯”有關,是因為從死者親屬心理角度來講,送湯不但是讓死者靈魂能順利去往陰間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生者體現孝道并向外人展示其家庭人丁、財力的一種象征。因此,“燒湯的”、“挑湯罐子的”的作用非常大,整個喪葬過程都由其主持,一直到五七墳之后,其任務算圓滿完成。【壽衣】人死之后,根據亡者性別,決定是由“燒湯的”還是由“挑湯罐子的”協(xié)助死者子女為其凈面。所謂凈面,是用毛巾蘸水,象征性地擦拭亡者的面部、手腳。如果亡者為男性,還需要為其理發(fā),之后為亡者穿送老衣服。壽衣顏色為藍色,男性亡者壽衣一般為長棉袍、棉褲、棉鞋、單襪;女性亡者穿棉襖、棉褲、外罩對襟的大衣,壽衣上不用任何紐扣,釘布帶子。壽衣不能為皮衣或帶毛的衣服,壽鞋鞋底不能是皮底。按照《儀禮·士喪禮》中的規(guī)定,要給亡者穿上三套全新的衣服,即為“三稱”。莒南的壽衣有所改變,女性上衣為兩件襯衣(一件貼身,一件套在夾襖外面)、夾襖、棉襖、褂子、五件帶領子的衣服,外加一件不帶領子的五分袖敞衣。下衣是三件,為襯衣、棉褲、褲子。男性上衣則為四件:襯衣、夾襖、棉襖、褂子,外加一件五分袖敞衣,下衣與女性一樣。男女亡者衣服數量不一樣,在于取男單女雙之意。這與古代亡者穿的壽衣數量是不同的。在古代漢族人眼里,單數是陰間的吉數,雙數是陰間的兇數,如果給死者穿的壽衣為雙數,死亡會很快降臨該家。除漢族之外,滿族壽衣的數量也為單數。如《清稗類鈔·八旗喪葬》中記載:“八旗人死,停尸于正屋之木架,曰太平床,不在炕。所衣必棉,其數或七或九,蓋兇事尚單,故皆用單數也?!痹诂F代社會,卻不盡然,如莒南一樣,連山的壯族和瑤族的壽衣數量也是男單女雙,體現了其對“單數為陰間吉數”的傳統(tǒng)觀點沒有接納,而是在此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將性別之分納入其中,形成自己的壽衣穿戴習俗,同時也打破“若壽衣的數量為雙數,死亡將很快降臨該家”的說法。由此證明,所謂“單數為陰間吉數”的觀點純粹是迷信之說?!敬蚬凤灐吭跒橥稣叽垡轮?要由“燒湯的”烙打狗餅,按照亡者年齡,一歲一個,用棉線穿好,按照男左女右的習俗,帶在亡者胳膊上。打狗餅的數量在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如《西石城風俗志》記載:“人死時,以燒餅七枚,貫以柳條,名曰‘打狗餅’,葬時以食狗。”即在江蘇地區(qū),打狗餅的數量為七個。傳說亡者在去往陰間的路上,會經過惡狗村阻擋亡者進入閻王殿,到達此村時,亡者將打狗餅喂食惡狗,可以順利通過惡狗村?!局嘎贰看┩陦垡潞?“挑湯罐子的”會給土地爺做一個牌位。如果村里有土地廟,就放在廟前,如果沒有,就在村子西邊象征性地找個地方,放上土地爺牌位。舊時,牌位是插在一塊用黃紙包好的豆腐或一個饅頭上,因豆腐或饅頭常被狗等動物吃掉,故近年來,土地爺的牌位多是插在一塊用黃紙包好的泥塊上。亡者長子頭發(fā)剃光(百日之后才能理發(fā),郯城則為五七之后理發(fā)),赤腳站在一條大凳子上,手拿一條綁著香的扁擔,對著西方喊:“稱謂+安,西方明路啊,早早下店,晚晚起身,苦處施錢,甜處安身?!敝窌r喊的內容各地不盡相同,如沂南的為“稱謂+向西方大路。早早下店,晚晚起身,苦處施錢,甜處安身。”莒縣的為“我的娘(爺)哎!西方明路,苦處使錢,甜處安身!”青州的則為“稱謂+啊,你別害怕,送你上西方大路啊!”不論喊的內容是什么,但都是連喊三遍。然后,下凳子(有的地區(qū)為杌子),沖土地爺牌位磕頭回家。各地指路時喊的內容實質一樣,即希望死去的爹娘在去往陰間的路上不要害怕,要注意休息,體現了子女對逝去父母的掛念、孝順之情;同時也體現生者認為亡者靈魂不死。人類認為亡者靈魂不死的觀念不是一時一地而有,正如恩格斯所說:“在遠古時代,人們還完全不知道自己身體的構造,并且受夢中景象的影響,于是就產生一種觀念:他們的思維和感覺不是他們身體的活動,而是一種獨特的、寓于這個身體之中而在人死亡時就離開身體的靈魂的活動。從這個時候起,人們不得不思考這種靈魂對外部世界的關系。既然靈魂在人死時離開肉體而繼續(xù)活著,那么就沒有任何理由去設想它本身還會死亡;這樣就產生了靈魂不死的觀念?!币簿褪钦f,生者為亡者舉行喪禮不單單體現了其對亡者的孝心及哀痛之情,也體現了生者認為亡者靈魂不死的意識?!舅蜏吭谡麄€喪葬過程中,送湯是一個很重要的儀式。這里的湯指的是由“燒湯的”做的小米湯,一般送五到七次湯。之所以死后三天才出殯,《禮記·問喪》中說的很明白:“三日而后斂者,以侯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計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親戚之遠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為之斷決,以三日為之禮制也。”指路后,舉行第一次送湯,亡者兒子赤腳,或穿草鞋,女兒不能穿皮底鞋,剩下的幾次送湯基本是重復首次送湯的程序。送湯時,由“挑湯罐子的”挑擔子,前面一個箢子,盛冥紙,后面一個罐子盛小米湯,手中拿著盛好湯的小壺。小壺中米湯給亡者喝,湯罐中的則給土地爺喝。土地爺也稱土地神。土地神作為一個名稱,首次見于晉干寶(搜神記》卷五:“蔣子文者,廣陵人也?!瓭h末為秫陵尉,逐賊至鐘山下,賊擊傷額,因解綬縛之,有頃遂死。及吳先主之初,其故吏見文于道,乘白馬,執(zhí)白羽,侍從如平生。見者驚走。文追之曰:‘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爾可宣告百姓,為我立洞,不爾,將有大咎?!谑鞘故拐叻庾游臑橹卸己?……為立廟堂,轉號鐘山為蔣山?!睆拇酥?土地廟供奉的不再僅僅是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只要是有功于當地的人都可以奉為土地爺。如陳確庵在《尉遲土地廟序》中寫道:“社以祀山林川澤原隰之神,謂之地祗廟;以祀先代之有功德者,謂之人鬼。今土地廟乃有陸宣公、子胥、武侯、衛(wèi)公之稱,則合地祗人鬼而一也?!边@種將人鬼合一的行為,虛虛實實,讓人們對神的看法有所改變,正如顧頡剛先生所說:“古人對于神和人原沒有界限,所謂歷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話?!麄兯f的史固決不是信史,但他們有如是的想象,有如是的祭祀,卻不能不說為有信史的可能。自春秋末期以后,諸子奮興,人性發(fā)達,于是把神話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边@種“人化”,使人們從心理上更易接受高高在上的神仙形象,以致不是那么畢恭畢敬地禮遇土地爺,因此才有俗諺謂“土地老爺本姓張,有錢住瓦房,無錢頂破缸”。這也是莒南很多村沒有土地廟,但在進行喪葬時,仍然祭奉土地爺的一個重要原因。土地爺只管所在村的事務,如鄭燮《題如皋土地廟》:“鄉(xiāng)里鼓兒鄉(xiāng)里打,當坊土地當坊靈?!苯o亡者和土地爺喝小米湯,在于生者希望亡者喝了小米湯后不迷糊,從而不去喝迷魂湯,給土地爺喝,是期望其提醒亡者不要去喝迷魂湯;暗含賄賂土地爺之義。這種送湯習俗在它地也多有存在,但略有差異,如《青稗類鈔·喪祭類》:“淮安喪禮,與他處不同者有三:……二,送飯。俗傳人死之后,三日內不能即達閻王處所,則暫駐于本坊之土地廟中,此三日間,每夜必往土地廟送飯一次,并多焚紙帛,意似賄囑土地照應著?!奔椿窗彩且归g往土地廟送飯,而莒南則是白天送湯,其送湯時間為早中晚各一次。【破孝】第一次送湯完回家后,換孝服,亡者的男性親屬一般戴用白布縫好的帽子,亡者的兒子則還要勒白頭帶子,如果亡者是其父親,則在白頭帶子的左側結一個疙瘩,如是母親,則在右側結一個疙瘩,如果父母都已逝世,則需要在左右兩側各結一個疙瘩,除此之外,在圍腰的白布上也要結疙瘩,疙瘩的位置和數量與頭帶子上的疙瘩是一樣的。亡者閨女婿的孝帽上不結疙瘩,在腰間的白布帶上結一個疙瘩,不論亡者配偶逝世與否。如果是亡者的侄女婿或孫女婿,除戴孝帽之外,還要按照亡者性別,根據男左女右原則,用一條白布從左肩或右肩斜掛到腰并固定住。亡者的女性親屬一般頂白布(稱手巾),手巾的長度一般到腰部。亡者的閨女、兒媳婦則需要用白布把頭包起來,然后在頭的兩邊各垂下長長的帶子,按照亡者性別在包頭的白布兩側結疙瘩,除此之外,還要穿白褲子。如果出了五服之內的親屬,只需要穿素衣即可。《司馬氏書儀》載:“既復,妻子婦妾‘皆去冠及上服,被發(fā)。男子報上衽,徒跣。婦人不徒跣?!昌R衰以下內外有服親,及在喪側給事者,皆釋去華盛之服,著素淡之衣?!北娝苤?“喪服制度與宗法制度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兩者都為當時的政治服務,它利用宗族合宗收族的凝聚力,企圖將其完全納入封建官僚體制的軌道,使之成為統(tǒng)治社會的重要支柱,這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土大夫設計周禮和喪服制度的真諦所在?!狈饨ㄖ贫炔粡痛嬖?喪服與宗法制度的密切關系不復存在,今天的人們穿喪服,僅是為了表示心中的哀慟之情,和封建社會所謂的宗法制度沒有掛礙?!舅だ吓琛砍鰵洉r,一般用八個人抬棺材。如果亡者家門前寬闊,則將棺材放在亡者家門外,如其門前狹窄,則將棺材放在村中大街上,在棺材的四個角各放一個磚塊將棺材墊起來。“燒湯的”事先將高粱、谷子、黃豆、玉米、大米等五種糧食放在升中,屆時抓一把糧食撒在棺材蓋上,亡者兒媳婦用一把新笤帚掃到簸簯中,撒三次,掃三次。亡者子女的舅父拿著放在棺材前面燒紙用的陶盆即老盆,對著亡者兒子的頭上比劃一下,然后摔在棺材頂上,其他跪在棺材前的送葬者磕頭完,需要趕緊站起,抬棺材者則抬著棺材去事先選好的埋葬亡者之所,棺材經過之地,各家門前會點一堆火,防止亡者魂魄進入自己家中?!韭芬柯芬钦埖乩硐壬搓庩栂壬_的,是亡者通往陰間的通行證。此習俗古已有之,如徐珂《青稗類鈔·喪祭類》:“京師人家有喪,無論男女,必請陰陽生至,令書榜書。蓋為將來尸柩出城之證也?!甭芬膬热菀话銥椤捌澯小痢潦 痢量h××鄉(xiāng)(鎮(zhèn))××村亡人××,享年××歲,于××年××月×日×時壽終。孝子心下不忍,憑錢買到轎×乘、杠×抬,轎夫×名,杠夫×名,勤仆×名。所有金銀財寶盡在杠內。路過關津渡口,不準強神惡鬼阻攔。如有不遵者,以路引為憑?!聊辍猎隆寥?孝兒×××叩?!痹谒捅P纏時,由亡者長子面對西方喊著“指路詞”再次指路,由亡者閨女婿念該通行證中的內容,然后,將路引與紙草一起焚燒?!緢A墳】送完盤纏后,送喪者返回家中,攜帶供品、紙草等前往墳墓之所圓墳。圓墳時,亡者長子抱著團圓餅,領著其他親屬圍著墳左轉三圈右轉三圈。三日圓墳在各種都有,具體實施的時間及方法不同。如萬歷《順天府志》:“京師喪禮,殯不逾時,殯三日具祭墓所,曰‘暖墓’,亦《禮》虞祭之遺意也?!鼻宓拦馍綎|《章邱縣志》卷六:“既葬,三日喪日,修墓祭奠,家人哭繞(新墳)三匝,謂之圓墳。”青島的三日圓墳則是在埋葬亡者的第二天上午,“喪者親屬帶高粱、谷子等種子來到墳地,將種子與土攪拌后,繞墳正、反向各轉3圈,邊撒種子邊念道:“一撒金,二撒銀,三撒騾馬成了群,光要做官為官的,不要喝酒賭錢的?!焙颖钡膭t是在下葬當時就圓墳,由“孝子圍坑轉一圈,用手把土推進坑里”。不過也不盡然,如深縣的則是在“出殯的次日早晨,親戚們去添土圓墳”。湖北的則是在安葬三日后,“家人及至親必上墳祭奠,培土、立碑、開溝、植樹”,也有“于安葬日下午圓墳者,俗稱‘復土’”?!緢F圓餅】亡者死后,即請地理先生看林地,找泥瓦匠打壙,完后,亡者兒女去看壙,往壙里扔錢,由泥瓦匠所得。亡者兒子買一大餅,用包袱包起,圍著壙左轉三圈右轉三圈,三日圓墳后,亡者家屬在餅的中央扣一個碗,把此部分摳掉,有幾個兒子分幾部分,其它部分由亡者近門和閨女一人分一塊,意為合家團圓?!疚迤邏灐课迤邏炇怯嘘P“七七”喪葬之說中最重要的一次上墳祭祀活動,“七七”之說由來已久,其最后完善形成也應經歷了很長時間。如明代張萱《疑耀》卷三《七七》:“里俗人死,每遇七日輒設奠,七七四十九日乃已。今國朝大臣諭祭,亦有七七,雖非通行古禮,但禮亦有之。人生四十九日而后三魂全,死十九日而后七魄散也。七七之說蓋本于此。”通過張萱的敘述,我們可以知道,在明代的時候,“七七”喪葬活動已經很盛行,并且在上古的時候“禮亦有之”。莒南民間的“七七”喪葬活動即是對古代喪葬禮儀的繼承之舉,只是在具體操作的時候,有所變化。如,“一個兒子的不能上一七,兩個兒不能上二七,依次類推,七個兒子不能上七七?!钡拔迤摺狈浅V匾?傳說閻王在這一天會盤查、拷問亡者,亡者的日子非常難過,因此即便亡者有五個兒子,也要在提前一天給亡者上五七墳,給亡者送去錢財,以便賄賂閻王爺,使亡者的靈魂減少痛苦。五七墳的儀式非常隆重也比較繁瑣,此儀式由“挑湯罐子的”主持,來祭拜的親戚都是曾參加亡者出殯時的人。五七墳時要舉行路祭,地點一般選在村子西邊。在一塊包有黃紙的木板上寫上亡者名字,如果亡者其配偶也已死,則需要為其配偶也制作一個牌位,牌位插在饅頭上,由亡者女婿用托盤托著。到祭拜地點后,將亡者牌位放在桌子上,擺上祭品,然后開始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