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書法的新認識_第1頁
先秦書法的新認識_第2頁
先秦書法的新認識_第3頁
先秦書法的新認識_第4頁
先秦書法的新認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先秦書法的新認識

挖掘出來的古老文物非常豐富,包括雕塑、木雕和寫作。銘刻由于受到用途和所使用工具的限制和影響,往往不能完全反映當時日常使用的手寫體的真實面貌,所以要了解先秦時代的書寫制度、書寫習慣和特點、漢字書寫的源流發(fā)展、手寫體與銘刻體之間的關系等情況,就必須對先秦法書墨跡材料進行研究。一、承傳的體風格《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奔坠俏摹皟浴弊肿?象編冊之形,“典”字作、,會手捧簡冊之意,故一般認為殷商時期已有竹木簡冊,惜今已無存(1)?,F(xiàn)存的商代墨跡,主要是一些寫在甲骨、陶器、玉器上的朱書或墨書文字。據(jù)相關統(tǒng)計,已經(jīng)發(fā)表的獸骨書辭有26片,龜甲書辭有48片(2)。獸骨書辭除《殷虛文字甲編》第2903、2940號屬武丁時期,第3586號屬帝乙至帝辛時期以外,其余皆屬廩辛至文丁時期。龜甲書辭則均屬武丁時期。商代墨跡按照書寫風格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線條均衡,平整勻凈,體勢平正,用筆多取中鋒,開后世“玉箸體”之先河;第二類多用豐中銳末的肥筆,體勢亦大致平正,與者女司方尊等金文風格相近;第三類線條方圓相濟,肥瘦結合,肥筆或豐中銳末,或以磔法出之,起筆用方筆的橫畫大都向上弧挑,豎筆又往往向左擺動,故而有欹側之勢、騰躍之態(tài),整體風格勁峭峻拔,或稱之為“波磔體”,殷墟出土的“祀”字陶片和玉璋朱書是其中的代表。此外,著名的鹿頭刻辭、獸肋骨刻辭等甲骨刻辭無論用筆、體勢、風格都與第三類墨跡書法如出一轍,也很值得我們注意。這種甲骨刻辭是用毛筆書寫后再契刻而成的,故能比較忠實地反映出手寫文字的風格。西周早期金文,按其書法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第一類繼承了商末金文雄壯一派的遺風,筆畫方圓并濟、肥瘦兼施,圓筆流美,方筆勁峭,肥筆多呈豐中銳末之形,波磔用筆明顯,整體風格方勁沉雄,以麥方鼎、大盂鼎和獻簋等為代表。孫詒讓評價麥方鼎銘文“篆體峭勁,橫畫發(fā)端率用方筆,而禾票特纖銳,斜曲處又善為波折之勢,與吳縣潘尚書所藏盂鼎似同出一原”(3),可謂慧眼卓識。這種金文與上述商末第三類風格的墨跡和注重筆墨意味的甲骨文極為相似,有著明顯的承傳關系,只是方筆的運用已經(jīng)不那么普遍了。方首銳末的橫畫雖云源自手寫體,但平直勁挺,又自別于手寫文字,開《天發(fā)神讖碑》一路“懸針篆”之先河。第二類承襲了商代金文婉約一派的風格,多用圓筆,筆畫多均衡細長,間或施用肥筆表現(xiàn)其韻致,以利簋、沈子它簋等為代表。第三類多用圓筆,筆道均衡流暢,較少施用肥筆,字形不拘大小,整體風格自然靈動,以天亡簋為代表。第四類筆畫比較均衡,首尾細中間略粗,較少施用肥筆,字形大小比較均勻,排列比較整齊,顯得安整靜穆,以毛公旅鼎、啟卣等為代表。目前,西周的墨跡材料還很少見,已經(jīng)公布的只有河南洛陽北窯出土的一些青銅器和鉛器上的墨書文字,其內容是賻贈陪葬品的人名,年代屬于西周早期(4)。這些墨跡從一個字到三個字不等,并無章法可言,且多數(shù)是信手書寫,其藝術性遠不及成篇的銅器銘文。然而作為目前僅見的西周墨跡,對研究書法史、總結先秦手寫體的用筆以及探討手寫體與銘刻的關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些墨跡的書寫風格大致可以跟上述西周早期第一和第二類金文相對應,前者用筆非常豐富,包含了中鋒圓筆、側鋒方筆,圓轉處兼用絞轉和翻轉筆法,同時還保留了商代墨跡的波磔筆法,書寫靈活多變,后者用筆基本上是中鋒圓筆,收筆處稍細,圓轉處一般使用絞轉筆法。從墨跡和銘刻的對比中我們不難看出,西周早期的銘刻與手寫體是比較接近的。西周中晚期的金文作品,筆畫逐步向渾圓均衡的方向發(fā)展,西周中期偏早的作品中仍然殘存的少量肥筆和方筆,在西周晚期金文中幾乎消失殆盡,從中已經(jīng)很難看出筆墨的痕跡了,這意味著手寫體和銘刻體出現(xiàn)了分流。據(jù)相關材料披露,三門峽虢國墓地西周晚期的M2009虢仲墓也出土了墨書玉片。這些墨跡的發(fā)現(xiàn)填補了書法史上的空白,對全面掌握西周手寫體的發(fā)展變化和西周中晚期書法的面貌、研究金文與手寫體的關系均有重要的價值,只可惜材料尚未公布,具體的情況不得而知(5)。二、傳抄上古文學創(chuàng)作根據(jù)典籍記載,歷史上人們曾經(jīng)多次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法書墨跡,其中最著名的有漢武帝末年魯恭王毀壞孔子故宅后所得的壁中書和西晉武帝太康二年盜墓者不準盜掘魏墓所得的汲冢竹書(6)。這些墨跡現(xiàn)已無存,只有部分的文字被零散地抄錄在《說文》、《汗簡》、《古文四聲韻》等字書中,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傳抄古文。囿于當時的學術水平,傳抄古文形體多有訛誤,在筆法上常常采用豐中銳末的寫法,與真實的竹簡文字有較大的差距。盡管存在著明顯的時代局限,但傳抄古文畢竟代表了人們在很長一段時期里對先秦手書文字的認識,在文字學史和書法史上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現(xiàn)存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墨跡皆為近百年來的發(fā)現(xiàn),主要是晉系、楚系和秦系的遺存,下面分別對其進行論述。(一)盟書文字與漢代社會的書寫風格晉國的侯馬盟書和溫縣盟書是春秋時期的墨跡(7)。侯馬盟書是1965至1966年間發(fā)掘山西侯馬市的晉國遺址時發(fā)現(xiàn)的。盟書文字寫在玉片上,多數(shù)是朱書,也有少數(shù)墨書。1980年3月至1982年6月,溫縣縣城東北的盟誓遺址出土了一批寫有盟辭的石片,均墨書,學術界稱之為“溫縣盟書”。溫縣早在1930年、1935年和1942年就零星出土過盟書,現(xiàn)藏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11片“沁陽盟書”也是在溫縣出土的(8)。盟書上的文字大小不拘,隨玉片和石片的形狀自然直書,基本上采取有行無列的排布方式。在文字方面,盟書使用異體字的情況非常突出,同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如“復”字就有50種不同寫法,其中包括變換偏旁、增減偏旁、增減筆畫等多種情況,還可以假借“腹”字為之,如此復雜的異形現(xiàn)象在其他古文字材料中是很少見的,在文字學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作為晉國手寫體的代表,盟書書寫大多比較草率,用筆兼用中鋒、側鋒,筆畫往往頭重尾輕,起筆每作頓挫,或以側鋒作方筆,或轉為中鋒而呈墨釘之形。運筆多采用擺動的筆法,筆畫往往略帶弧形,收尾處還每每帶有回鉤,轉折處或用絞轉,或用翻轉,筆法靈動多變,與西周手寫體有明顯的傳承關系,只是商代和西周早期手寫體中的磔筆消失了。盟書文字體勢多向右上取勢,間或也有較為平正或向右下取勢的,有常有變、或正或奇、變幻莫測正是盟書文字的妙處。春秋中晚期以后的金文,有一種明顯的美術化傾向,字形修長,筆畫盤曲,與手寫體有明顯區(qū)別。裘錫圭曾經(jīng)指出“文字美術化的風氣,對當時日常使用的文字想來是不會有多大影響的”(9)。大多數(shù)盟書文字與春秋戰(zhàn)國美術體金文風格迥異,說明了裘說是對的,但手書文字和銘刻文字有時候也會互相影響,如《侯馬盟書》一:三〇號,用筆與手寫體相近,但形體明顯拉長,與中山王諸器銘文相近,顯然是手寫體與銘刻體之間的過渡環(huán)節(jié)。又如《侯馬盟書》三:一〇號,其中“是”字形體修長,橫筆用鋪豪粗筆,豎筆則比較纖細,下部“止”旁的幾個豎筆故作扭曲之態(tài),與盟書文字的主流風格不同,而與中山王諸器等晉系金文風格相近。這個“是”字的書寫風格與同篇的其他文字很不協(xié)調,我們猜想,書手這樣處理是因為該篇末行孤字,需要采用較長的字形補白,所以借用了當時普遍用于銅器的長形美術字。戰(zhàn)國時期的晉系墨跡材料數(shù)量很少,主要是在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玉器和木條上有零星的發(fā)現(xiàn),其文字形體、用筆等均與春秋手寫體盟書文字相同,茲不贅述。(二)全形貌上的文學材料目前所見的楚系墨跡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幾種:1.簡牘。上世紀50年代以來,在河南信陽、新蔡,湖北江陵、隨縣、荊門、黃岡、老河口,湖南長沙、常德、慈利等楚國故地先后出土了二十多批竹簡(包括一件竹觚),除了一批屬于曾國以外,皆為楚國的遺存(10)。內容涵蓋檔案文書、遣策、卜筮祭禱、文獻典籍等,非常豐富。2.帛書。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帛書實物是1942年在長沙東郊子彈庫楚墓中被盜掘出來的楚帛書。相關研究表明,帛書原來應該有五件,現(xiàn)在除一件基本完整外,其余皆為殘片(11)。完整的帛書上寫有三組文字,并有配圖,內容包括楚先人的傳說和富有南方色彩的神話,整體屬于天文雜占一類(12)。3.漆器墨跡。曾侯乙墓漆箱蓋漆書共有兩件,一件書吉語,一件書二十八星宿名。最近荊門左塚楚墓也出土了一件漆梮,上有朱書文字,可能是一種可供行棋占測的博局(13)。4.石器墨跡。曾侯乙墓共出土石磬32件,均有文字,其中多為刻文,少數(shù)墨書,目前公布的墨書石磬只有一件。5.皮革墨跡。目前見于皮革上的墨跡僅有湖北荊門2號墓所出土馬甲上的墨書。楚文字具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如“歲”之寫作、“李”之寫作、“席”之寫作等,均為楚文字所獨有。異體繁多也是楚簡文字的突出特點,變換形符的如“傷”之作或,變換聲符的如“過”之作,更有甚者,同一個字的兩個偏旁都不相同,如“道”之作或,因增減筆畫、偏旁或同一偏旁的不同寫法而形成的異體更是比比皆是。此外,假借現(xiàn)象也很常見,如《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曹沫之陣》(《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下文簡稱《上博》)中,“曹沫”有“告攵禾蔑”、“告攵蔑”、“告攵土萬”、“告攵蔑攵”、“艸告攵艸蔑攵”等多種寫法,又如孔子弟子顏回,字子淵,名、字意義相因,而《上博(五)·君子為禮》中孔子稱顏回為“韋”,是借“韋”為“回”。裘錫圭曾經(jīng)根據(jù)六國文字的形體演變規(guī)律指出:“如果秦沒有統(tǒng)一全中國,六國文字的俗體遲早也是會演變成類似隸書的新字體的。”(14)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發(fā)現(xiàn)如《上博(六)從“瞳”看“:”的未來有顧盼之態(tài),有部分筆畫出現(xiàn)了類似行書的勾連,如“夫”字寫作,“不”字寫作等等,有些偏旁的寫法甚至因為草寫而有進一步符號化的趨勢,如“所”字寫作,其中的“斤”旁由于草寫已經(jīng)變得很難辨認了。這些現(xiàn)象說明如果沒有秦朝的統(tǒng)一,楚文字不僅會過渡成類似隸書的字體,甚至會進一步發(fā)展成行、草一類筆畫相連、形體省略、書寫更為便捷的新字體。在書法方面,楚系墨跡筆畫有明顯的輕重變化,頓曳分明,筆道富有彈性,用筆多用擺動筆法,筆畫多為弧度不等的弧線,且兼用中鋒、側鋒,其中一些筆畫包含了連續(xù)中鋒、側鋒和翻轉、絞轉的替換,體現(xiàn)出書手對毛筆極強的駕馭能力。除了這些基本方面之外,楚系墨跡按其書寫風格大致可以分為六類:1.小類曰老類,曰自然之類,僅有三種這類墨跡筆法跳躍,體勢一般向右上傾斜,有騰躍之態(tài)。這類書法具體又可以分為兩小類:一類字形偏扁,荊門左塚楚墓漆梮朱書、包山楚簡、《郭店楚墓竹簡》(下文簡稱《郭店》)中《老子甲》、《老子乙》、《老子丙》、《太一生水》、《五行》、《緇衣》等篇屬之;另一類字形修長,以曾侯乙墓竹簡、《郭店·語叢一一三》等為代表。2.飽滿,厚實,蒼松。這些書法的筆跡厚重,構圖時擺動的范圍小,筆畫短,具有直而脆的特點。包括郭店的忠信之路3.逆筆筆寫的漢字《上博(一)·孔子詩論》、楚帛書、信陽楚簡等屬之。這類墨跡書法“體式簡略,形態(tài)扁平”,“結體在篆隸之間”(15)。筆畫線條古厚而寬博,用筆時逆筆的使用十分明顯,帶有很濃厚的隸意。雖然書手還不能擺脫擺動筆法對整個時代和書體的影響,但可以看出書手對擺動幅度的克制,所以筆畫往往寫得比較平直,轉折處多先作停頓后作絞轉,形成類似漢隸外方內圓的形態(tài)。這種風格獨特的書法除了反映書手的個人審美取向以外,也反映了先秦書法從圓轉到方折的變化過程。4.《刑》《刑》《訴訟志》等篇屬《郭店·成之聞之》、《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等篇屬之。這類墨跡輕重的變化極為明顯,盤曲的筆畫特多,在輕重過渡和盤曲時大量使用側鋒,與王子午鼎等楚系銅器銘文有著明顯的親屬關系。5.優(yōu)雅、稀疏、美麗、優(yōu)雅?!渡喜?性理論》、《上博3周易》、《上博3先生》等文章都屬于這一類別。這種繪畫的風格很輕,結構也很稀疏,整體風格也很簡單6.刻文結構的轉變:從手寫體到秦隸書寫戰(zhàn)國早期的曾侯乙墓出土的兩件漆箱,上面既有手寫文字也有刻文,其中刻文線條細勁,字形修長,風格接近于王孫誥鐘、曾侯乙墓編鐘等銅器銘文,是一種美術字體,與漆書存在著明顯差異。同墓出土的石磬刻文形體簡散,字形略扁,與手寫體比較接近。我們推測石磬刻文是先以筆墨把手寫體文字寫在石磬上,然后再刻出來的,石磬上的墨書可能是由于某種原因漏刻而保留下來的。春秋中晚期到戰(zhàn)國時期,楚系的銘刻文字主要包括兩種字體:一是鳥蟲書、蚊腳書等美術字體;二是手寫體文字。隨著時間的推移,后者的比重越來越大,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刻文取銘刻體而石磬刻文取手寫體正好說明了戰(zhàn)國早期的銘刻雖然因襲春秋中晚期的美術字體,但隨著銘刻日趨簡率,銘刻美術字體逐漸衰落,日常使用的手寫體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在銘刻上,銘刻文字和手寫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又出現(xiàn)了合流。(三)秦系現(xiàn)有的戰(zhàn)國秦系墨跡包括青川木牘、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部分簡牘、天水放馬灘秦墓竹簡和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出土的竹牘。王國維曾經(jīng)認為“版牘書體,周秦以上自用篆書,漢后多用隸書”(16)。然而目前發(fā)現(xiàn)的戰(zhàn)國末年秦系簡牘均系用秦隸抄寫的,可證王說未安。秦隸把原來篆書中一些圓轉的筆畫拉直或變成方折,書寫更為便捷。由于秦隸是直接從篆書變來的,所以或多或少還有篆書的殘留,如“室”字寫作、“?!弊謱懽?、“重”字寫作等等,都和篆書形體比較接近。磔法的使用是隸書的重要特征,秦隸中磔的涵義比漢隸的磔和楷書的捺豐富得多,在漢隸和楷書中被寫作豎和點的筆畫在秦隸中常以也磔法出之,在波磔俱全的字中,波挑往往寫得比較短,磔筆則被夸張拉長,而且磔筆主要取縱勢,收筆也比較含蓄,與漢隸中波磔左右開張的寫法大不相同。秦簡用筆同樣以擺動筆法為主,只是擺動的幅度不如晉、楚兩系書法,同時,六國古文字中寫作圓弧的筆畫秦隸或分為兩筆或出以折筆,故而整體顯得較為方整。橫畫每多頭重尾輕的寫法,這跟晉系和楚系的手寫體很相似。此外,秦隸還出現(xiàn)了一些草書寫法的萌芽,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如“止”字寫作、“辵”字寫作等。秦隸在戰(zhàn)國晚期產(chǎn)生,并一直沿用到西漢早期,大部分的秦隸材料實際上是秦代和西漢的遺存,并非本文的討論范圍。三、其余的評論(一)銘寫“文”眾所周知,篆書是一種用于比較正規(guī)或莊嚴場合的字體。有學者指出,“3”、“篆”二字在古文獻中可以通用,而“3”又有“雕刻為文”的意思?!秴问洗呵铩ど鲃荨?“功名著乎槃盂,銘篆著乎壺鑑。”“銘篆”猶言“銘刻”,所謂“篆書”,就是可以銘刻于金石的正體(17)。如果說商周青銅器上的文字還算是比較正規(guī)的官方文字,那么春秋的侯馬盟書、戰(zhàn)國的簡帛文字等手寫文字則是日常流行的俗體,其趨便、趨俗的特點與“篆”字的意思可謂南轅北轍,故“篆書”一詞根本無法統(tǒng)攝流派紛繁的先秦書法。(二)《古璽匯編》2字,《陳之新都”璽誠然,書法的發(fā)展變化與歷史的進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不同時期的書法有各自的特點也是事實。但除了歷時的考察以外,共時的研究也很重要,具體到先秦書法,同時期銘刻文字與手寫文字、銘刻體與手寫體的關系都是研究先秦書法的重要課題。首先我們應該弄清楚兩個問題:銘刻文字等不等于銘刻體?手寫文字等不等于手寫體?商代鹿頭刻辭、獸肋骨刻辭和西周麥方鼎、大盂鼎、獻簋等銅器銘文是銘刻文字,但反映的主要是當時手寫體的面貌。馬國權曾經(jīng)指出,戰(zhàn)國楚系銅器銘文,“與竹簡文字直是一家眷屬”(18)。我們再舉兩個楚璽的例子略作補充。《古璽匯編》0281號“陳之新都”璽與3596號“緖女鉨”璽,其文字與楚簡文字無異,其中緖女字“糸”旁右下方的斜筆甚至連多見于手寫文字的回鉤都模擬了出來。同樣,銘刻體也有可能以手寫文字(墨跡)的形式出現(xiàn),侯馬盟書三:一〇號的“是”字即其明證。我們很難想象,像西周毛公鼎銘文那樣的宏篇巨作是在沒有手書底本參照的情況下,直接制范鑄造的,所以我們認為鑄刻文字很多時候是以手寫文字作為底本的,這些手寫的底本就是墨跡,但是這些出于某種特殊需要寫出來的墨跡跟當時的手寫體可能還有距離。既然銘刻文字、手寫文字、銘刻體、手寫體之間存在著交叉的現(xiàn)象,就需要把墨跡放到書法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作通盤的考量,把銘刻文字中的手寫體因素和手寫文字中的銘刻體因素分離出來。從商代甲骨、陶片、玉片上的墨跡,到西周的史矢戈墨跡,到春秋的盟書,再到戰(zhàn)國的簡帛文字,它們的形體、用筆都有很多地方可以相互印證,明顯具有傳承關系,最能反映當時手寫體的真實面貌。在這些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到擺動的筆法幾乎貫穿了整個先秦時代,是先秦法書墨跡的主流用筆,其中豐中銳末的筆畫是由中鋒直擺產(chǎn)生的,方首銳末或起頭尖、中間偏前粗、收尾特尖的筆畫則多是由側鋒斜擺產(chǎn)生的。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jīng)濟文化快速發(fā)展,日常書寫的任務越來越多,側鋒書寫便捷的優(yōu)點越來越明顯,側鋒擺動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玉箸體雖然在商末周初的墨跡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書寫起來不如波磔體方便,跟春秋戰(zhàn)國的手寫體之間也看不出有多少傳承關系,可能主要用于比較莊重的場合,還不是當時的手寫體。(三)是改變了古代手寫體的發(fā)展規(guī)律一是以圓為古,如清代錢泳在《履園叢話》中說:“篆用圓筆,隸用方筆,破圓為方,而為隸書?!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也說,“方圓之分”“導源篆隸”。一是以方為古,這一派以何紹基為代表,他在《中國書學史·序論》中說:“三代文字,最早為方筆,由方筆流而為圓筆,此書體致之異也。夏商及西周初為方筆,西周中葉以下為圓筆,此書體之可以顯文字時代性者也。”何氏與上文提到的孫詒讓是較早提出先秦書法中有方筆的學者,他們所依據(jù)的基本上是兩周金文材料,這是清代“金石大盛”的產(chǎn)物,是學術上的一大進步。但實際上這兩種觀點均有失偏頗,早在漢字產(chǎn)生以前的新石器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能夠熟練地掌握毛筆描繪圖畫、花紋或書寫符號,其中就包含了方、圓兩種線條,雖然這些圖形或符號還不是文字,這些線條也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筆法,但也足以說明先民對圓筆和方筆已經(jīng)有樸素的認識和掌握,所以到漢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