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名詞解釋_第1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_第2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_第3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_第4頁
古代漢語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名同解釋(僅供參考)肖慶峰整理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曾耦甲文,指近代以來褻現(xiàn)的商周畤期嘉刻在罪甲和默骨上的文字,也叫^卜文字、殷墟善契等。2、金文:商周畤期金蠢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金童鼎文、青銅金名文等。3、大篆:指春秋戟閾畤期流行于秦閾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廉羲的大篆遢包括商周畤期的甲骨文、金文等。4、小篆:指秦統(tǒng)一六閾彳爰,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閾文字而碓立的秦閾官方文字,也耦秦篆。5、籀文:^^是周宣王畤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xiàn)在一般言忍^是指春秋戟閾畤期流行於秦閾的大篆。6、古文:文字擘上主要指戟閾畤期流行於柬方各^侯閾的文字,后來也叫戰(zhàn)國古文。7、奇字:戟閾畤期六閾古文的一槿別醴,可能是舉寸戟閾畤流行于六閾的文字加以燮昊而乘的。8、今文:文字擘上特指澳代流行的奈隸害。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戟閾古文等。10、今文字:指澳代祭隸害以彳爰的文字,包括奈隸害、草害、楷害、行善等11、奈隸燮:指彝生秦漠畤期由秦閾篆文、六閾古文演燮卷祭隸害的謾程。造一謾程成卷古今文字的分水頷。12、票隸定:指用票隸害(彳爰來也包括楷善)傅嘉戟閾以前古文字的謾程。13、小擘: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檄情,彳爰來又指僖統(tǒng)的^言文字擘,包括文字擘、卦暗古擘、音^^等。14、六害:指中閾古代分析澳字橫造的六槿方法:象形、指事、曾意、形磬、傅注、假借。一般言忍卷后雨槿是用字方法。15、四醴二用:四醴指象形、指事、曾意、形磬等四槿造字方法,二用指傅注、假借雨槿用字方法。16、初文:文字擘上指反映一他字造字本羲的初始嘉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探”的初文。17、本字:指表示本羲的字,典“借字”相舉寸。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槿意羲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20、古今字:屣史上先彳爰羥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羲的字,先羥生的叫“古字”,后羥生的叫“今字”。21、^醴字:完全同音同羲,只有字形不同的字,也叫重文。22、重文:即現(xiàn)在所^的“昊醴字”?!禴文解字》中指典小篆相舉寸的“古文”、“籀文”等昊醴字。23、音午慎:束漠畤期著名的^^家、文字擘家,主要著作有《五^^言蓑》、《^文解字》等。《^文解字》是中閾第一部摞形^羲的有系統(tǒng)的字害,舉寸彳爰世影警深:》。24、《^文解字》:束^^慎所著,是中閾第一部^解字羲、字形、字音的字典,并首削了部首檢字法,分540部首,共收字9353彳固和1163彳固重文。舉寸1彳爰代的^言文字研究影警十分深逮。25、《^文》四大家:清代以研究《^文解字》著耦的四位擘者一一段玉裁《^文解字注》(曾耦《段注》),桂馥《^文解字羲瞪》,王筠《^文釋例》、《^文句言翼〉,朱駿磬《^文通^定磬》。26、^文阜:指以《^文解字》卷主要研究舉寸象的一力擘冏。因卷包括古代文字擘的主要內(nèi)容,也成卷文字擘的代名同。27、文字擘:廉羲的文字擘包括舉寸古代漠字形、音、羲的研究,羲近於古代的“小阜”。狼羲的文字擘指舉寸漠字形醴結(jié)橫、形羲^保等的研究。一般所^的文字擘即指狼羲的文字擘。28、三盒:又作三著,是秦代李斯《盒吉直篇》、起高《爰屣篇》、胡毋敬《博阜篇》的合木鼠是用小篆作為規(guī)輪文字害嘉的字善,也是當時完童^字的^本。29、《史籀篇》:相僖是周宣王太史史籀所著,是中閾已知最早的字善。原害已佚,《^文解字》中有引用,輿秦閾的大篆近似,彳爰世耦《史籀篇》的字首??“籀文”,即大篆。30、石鼓文:唐代初年在陜西出土的先秦畤期十瑰鼓形石上用大篆所刻的文字,不再^石鼓文,是中閾現(xiàn)存最早的石刻文字。31、三^^:現(xiàn)代擘者唐篇主弓尉辱漠字的結(jié)橫思帚納卷象形、象意、形磬三槿,ffi?≡?^o彳爰來文字擘家裘^圭主弓身各漠字結(jié)情思帚納卷表意、形磬、假借三槿,也不再^三^^。32、右文^:宋代阜著王子韶首倡彳隹磬符推求字羲的一槿文字擘足解,即磬符相同的字,其意羲也相同。如彳隹“羹”得磬的字都有“小”羲,水之小者曰“渙”,金之小者曰“^”,同之小者曰“峻”等。適一^^舉寸探言寸同源同和文字的音羲^^有重要的參考^值,彳爰世擘者也指出其具有奉弓金附曾之弊。孳乳:文字學上指源詞派生出新詞后,便要造一個記錄新詞的新字,這種現(xiàn)象叫孳乳。由孳乳派生而產(chǎn)生的新字叫孳乳字。省形:文字學上指作為形聲字形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現(xiàn)象。如《說文》“耋,從老省,至聲?!笔÷?文字學上指作為形聲字聲符的字形有所省略的現(xiàn)象。如《說文》“炊,從火,吹省聲?!币嗦?文字學上指合體字的一個偏旁作義符,另一個偏旁也作義符同時兼作聲符的現(xiàn)象。如《說文》“坪,地平也,從土從平,平亦聲?!倍⒂栐b、詞匯、修辭部分1、訓詁:解釋疏通古代書面語言的工作,即以今語釋古語,以通語釋方言。2、訓詁學:對解釋古代詞語的方法、術(shù)語和規(guī)律進行研究的一門學問。因為《爾雅》是訓詁學最早的經(jīng)典,有時也把訓詁學稱作“雅學”。3、訓詁的基本方法:(1)形訓(據(jù)形索義):通過分析字形來解釋字義的一種訓詁方法,也叫據(jù)形索義。這種方法有助于探求字的本義,“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可用于形訓的解釋。(2)聲訓(因聲求義):又叫音訓,即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解釋詞義的訓詁方法,也叫因聲求義。其作用在于明假借、溯語源、探詞義、尋詞族。(3)義訓:用定義、歸納等解釋字詞內(nèi)涵和外延的訓詁方法。4、義訓的具體方法:2同訓:用同一個詞來解釋兩個以上的同義詞的方法。如“初、哉、首、基、徂、落、權(quán)輿,始也?!被ビ?用同義詞相互訓釋的方法。如《說文》:“吹,噓也”、“噓,吹也”。遞訓:以乙訓甲,又以丙訓乙,層遞而下的訓釋方法。如《說文》:“譏,誹也”、“誹,謗也”、“謗,毀也”。反訓:也叫反義為訓、相反為訓,用反義詞來作訓釋的方法。訓詁學上也叫“美惡不嫌同名”、“美惡同辭”。如《說文》:“亂,治也”,《爾雅》:“故,今也”。直訓:用已知或常用的詞揭示同義詞或近義詞的方法,即直接以詞解詞。轉(zhuǎn)訓:即甲字有某義項,則可與該義項意近的乙字輾轉(zhuǎn)相訓。如:“許”有“可”義,“容”有“許”義,故”容”可訓“可”。5、訓詁常用術(shù)語:曰、為、謂之:被解釋的詞放在“曰”、“為”、“謂之”的后面,作用是用來釋義,并且用來分別同義詞或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謂:被解釋的詞放在“謂”的前面,往往以具體釋抽象,或以一般釋特殊。猶:用同義詞或近義詞來解釋被釋詞。(3)之言、之為言:用于聲訓,訓釋詞和被釋詞有音同或音近關(guān)系。讀曰、讀為:一般用于以本字訓釋通假字,即所謂“破讀”。讀若、讀如:一般用于注音,“讀如”往往同時兼帶釋義。貌:一般加在動詞、形容詞之后,用來說明被訓釋詞所表示的某種狀態(tài),相當于“??的樣子”。6、對文與散文:訓詁學術(shù)語。對文則異(對文則別):“對文”指“相對為文”。即在同一文句中對舉的同義詞,在句中顯示的意義是有區(qū)別的。散文則通(散文則不別):“散文”指“單個為文”。即單獨使用同義詞中的一個,上下文中沒有與之比較對舉的其它同義詞,該詞在文句中顯示的是一組同義詞的類義。7、統(tǒng)言與析言:訓詁學術(shù)語,即“統(tǒng)言不別,析言則別”。統(tǒng)言:也叫渾言,就是籠統(tǒng)地說,即只就一組同義詞的共同點而言,它們的意義沒有區(qū)別。析言:就是分開來說,即就著一組同義詞各自的特點而言,它們的意義是有區(qū)別的。8、本義與引申義:本義:指詞的本來意義,即由漢字形體結(jié)構(gòu)顯示的和文獻語言所能證明的詞的最初意義。引申義:由本義派生出來的意義。如“引”的本義是開弓,開弓就要把弓弦拉長,故引申為“延長”。9、單音詞和復音詞:單音詞:只有一個音節(jié)的詞叫單音詞。復音詞:具有兩個音節(jié)以上的詞叫復音詞。偏義復詞:雙音節(jié)復音詞的兩個詞素中,只由一個來表達詞義,另一個只起陪襯或占音節(jié)的作用,叫偏義復詞。如《墨子》:“入人園圃,竊其桃李”中的“園圃”指果園,“圃”字無義。聯(lián)(連)綿詞:也叫連(聯(lián))綿字、聯(lián)(連)語、連文、連言等,是單純3復音詞的一種,指由兩個音節(jié)連綴成義而不能分割的詞。組成聯(lián)綿詞的兩個語素之間一般都有語音上的聯(lián)系,主要是雙聲、疊韻的關(guān)系。重言:也叫重言詞、疊音詞、疊字,是單純復音詞的一種,由兩個形體、讀音都相同的字組成一個表示新意義的詞。如《詩經(jīng)》“桃之夭夭,灼灼其花”中的“夭夭”、“灼灼”。詞類活用:某個實詞經(jīng)常用作甲類詞,但有時也臨時活用為乙類詞,就叫詞類活用。同源詞:也叫同根詞,指語言中由同一語源所派生出來的詞,這些詞在語音上有同音、雙聲或疊韻等關(guān)聯(lián),在語義上有同義、近義或反義等關(guān)聯(lián)。如“不””,“陰”和“暗”,“柔”和“弱”等和“弗重要的訓詁專著:(1)《爾雅》:共十九篇,戰(zhàn)國秦漢之際陸續(xù)編成,以解釋先秦的經(jīng)典詞義為主,是中國最早的同義詞匯編性質(zhì)的詞典,也是最早的一部訓詁專著,對后世影響深遠。后代產(chǎn)生了大量模仿《爾雅》的訓詁專著,如《小爾雅》、《廣雅》、《埤雅》、《別雅》等,合稱為“群雅”,后世也因此把訓詁學稱為“雅學”。(2)《方言》:共十三卷,全稱《躺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西漢末揚雄所著,是我國最早訓釋方言的詞典,也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對方言學和訓詁學都具有重要的價值。(3)《釋名》:共二十七篇,東漢劉熙所著,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采取聲訓的方法解釋研究詞義的詞典,是古代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對于探求詞源有重要的參考價值。(4)《經(jīng)典釋文》:唐代陸德明編著的一部博采眾說,注釋儒、道兩家經(jīng)典音、義的訓詁著作。(5)《一切經(jīng)音義》:唐釋慧琳(或玄應(yīng),他也編有同名同類著作)編纂,是注釋漢文佛典中字詞音義的詞典和訓詁著作。(6)《廣雅疏證》:清代王念孫編著的一部注釋《廣雅》的訓詁名著。該書運用科學的方法,以聲音通訓詁,論證嚴密,創(chuàng)獲甚多,在訓詁學上影響巨大。(7)《經(jīng)傳釋詞》:清代王引之編著的專門研究經(jīng)傳中虛詞用法的訓詁專著,論證充實,斷制謹嚴,多有創(chuàng)見。(8)《康熙字典》:清代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編纂,是中國古代收字最多的字典。分為214個部首,共收4萬7千多字。該字典體例完備、引證詳實,注音、釋義都比較準確可靠,使用便捷,對后世的字典編纂影響較大。(10)《經(jīng)籍纂詁》:清代阮元主編的一部規(guī)模巨大的古漢語詞匯訓釋的訓詁資料匯編,該書對于考證古代詞義和收集訓詁資料帶來極大便利。(11)《助字辨略》:清代劉淇編著,是我國第一部大規(guī)模講解古漢語虛詞的訓詁專著,總結(jié)了前代的虛詞研究成果,對后來虛詞和語法的研究有較大的影響。(12)《古書疑義舉例》:清代俞樾編著,是疏通解釋周秦兩漢古書“辭例”的專著,涉及訓詁、語法、修辭等方面的問題,對后代的古漢語研究有較大的影響。13)《馬氏文通》:清末馬建忠編著,是我國第一部有系統(tǒng)的借鑒西方語法理(論編著的古漢語語法專著,對后代漢語語法學的建立和研究影響深遠。(14)《詞詮》:現(xiàn)代學者楊樹達所著的一部有較大影響的古漢語虛詞詞典。重要的訓詁專家:鄭玄:東漢著名經(jīng)學家、訓詁學家,漢代今古文經(jīng)學的集大成者。他對古代儒家經(jīng)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和注釋,遍注群經(jīng),成就卓著,對后代學術(shù)4發(fā)展影響十分深遠。揚雄:西漢著名經(jīng)學家、文學家、語言文字學家,他所編著的《方言》是第一部訓釋方言的詞典,也是一部重要的訓詁專著。晉代著名的文學家、訓詁學家,著有《爾雅注》、《方言注》、《山(3)郭璞:海經(jīng)注》等,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高郵二王:指清代著名學者,高郵人王念孫、王引之父子。王念孫著有《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王引之著有《經(jīng)義述聞》、《經(jīng)傳釋詞》,都是清代著名的訓詁專著。父子二人學問精深、治學嚴謹、實事求是、成就卓著,是清代乾嘉學派的卓越代表,深受后代學者尊敬。章太炎:近代著名學者、語言文字學家,著有《文始》、《新方言》、《小學答問》等語言訓詁專著,對語源學、方言學、文字學、音韻學等都有精深的研究,被譽為傳統(tǒng)語言文字學的“殿軍”。幾種修辭方法:稽古:即用典,援引古人的事跡或故事并將其凝練成簡潔的詞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引經(jīng):即引用,指直接或間接引用古代經(jīng)典中的語言來證明某一觀點?;ノ?也叫互文見義、參互,指在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近的兩個句子中,相對應(yīng)的位置上的詞語在意義上互相滲透、補充,使文詞簡潔精煉、富于變化的一種修辭手段。15、合音詞:由兩個字的讀音拼合成一個音而構(gòu)成的詞,如“諸”即“之于”的合音、“甭”即“不用”的合音。三、音韻部分1、音韻學:也叫聲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各個歷史時期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及其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一門傳統(tǒng)學問。2、今音學:音韻學的分支之一。以《切韻》系韻書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南北朝到隋唐時代的語音系統(tǒng)。3、古音學:音韻學的分支之一。與“今音學”相對,以先秦兩漢的詩歌韻文如《詩經(jīng)》、《離騷》、《老子》等用韻為主要根據(jù),并結(jié)合形聲字的諧聲偏旁,研究上古時期的語音系統(tǒng)。4、等韻學:音韻學的分支之一。以宋、元以來的等韻圖為研究對象,分析、描寫語音中的聲、韻、調(diào)系統(tǒng),相當于中國古代的普通語音學。5、古代常見的幾種注音方法:(1)譬況法:采取打比方的方法給漢字注音的方法,比如《淮南子》高誘注“旄讀如綢繆之繆,急氣言乃得之。”(2)讀若(讀如)法:即“讀得象××音”,也是一種打比方的注音方法,如《說文》“宋,讀若送”。(3)直音法:用同音字來注音的方法,如《漢書》注引孟康曰“單音善,父音甫”。(4)反切法:也叫反、切、翻,即反復切磨拼讀成音的方法,就是用兩個漢字合注一個字音,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及聲調(diào),合成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這種方法在中國古代運用廣泛,是古代最科學和最主要的漢字注音方法。6、有關(guān)“聲”的幾個概念:(1)聲紐:簡稱“聲”或“紐”,即“聲母”,位于音節(jié)前段,主要由輔音構(gòu)成。(2)聲類:指對韻書中代表聲母的反切上字所作的分類。5(3)字母:音韻學上指聲母的代表字。(4)三十六字母:宋代人總結(jié)的三十六個聲母的代表字。(5)守溫字母:唐末和尚守溫創(chuàng)立的三十個聲母的代表字。(6)五音:音韻學上把聲母按發(fā)音部位分為喉、牙、舌、齒、唇五類,即五音。(7)七音:音韻學上把聲母按發(fā)音部位分為喉、牙、舌、齒、唇、半舌、半齒七類,即七音。(8)清濁:即清音和濁音,是傳統(tǒng)音韻學分析發(fā)音方法的術(shù)語。清音指聲帶不顫動的輔音,濁音指聲帶顫動的輔音。7、有關(guān)“韻”的幾個概念:(1)韻母:不論聲調(diào)是否相同,韻頭、韻腹、韻尾相同即為一個韻母。(2)韻: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都相同的叫一個韻。(3)韻類:對韻書中反切下字的分類,即韻頭、韻腹、韻尾和聲調(diào)都相同的為一個韻類。(4)韻部:不區(qū)別聲調(diào)也不區(qū)別韻頭,只要韻腹和韻尾相同,就是一個韻部。(5)韻攝:只要韻尾相同,韻腹相近就歸為一個韻攝。(6)韻目:即韻書里韻的標目,也就是韻的代表字。8、四呼:清代學者根據(jù)發(fā)音時唇部的狀態(tài)和韻頭的不同,將韻母分為開、合、齊、撮四呼。9、開口呼:指沒有韻頭而韻腹又不是的韻母。10、合口呼:凡韻頭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合口呼。11、齊齒呼:凡韻頭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齊齒呼。12、撮口呼:凡韻頭是或者是以作主要元音的,就叫撮口呼。13、音韻學上根據(jù)韻尾的不同,把古韻分為三大類:(1)陰聲韻:指無韻尾的韻或以元音收尾的韻。(2)陽聲韻:指以鼻音收尾的韻。(3)入聲韻:指以塞音收尾的韻。14、對轉(zhuǎn):也叫陰陽對轉(zhuǎn),指陰、陽、入三類韻尾互相轉(zhuǎn)化的現(xiàn)象。15、旁轉(zhuǎn):指發(fā)音時舌位往一旁轉(zhuǎn),即主要元音的發(fā)音部位發(fā)生了變化。16、通轉(zhuǎn):指相近的韻部之間的相互移動變化。17、四聲:中古時期指平、上、去、入四種聲調(diào);現(xiàn)代普通話指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種聲調(diào)。18、入聲:指以塞音收尾的聲調(diào)。19、平分陰陽:音韻學術(shù)語,指中古時期的平聲到近古時期的《中原音韻》音系中分化成陰平、陽平兩類,大體是全清和次清音字演化成陰平一類,全濁和次濁音字演化成陽平一類。20、入派三聲:音韻學術(shù)語,指中古漢語入聲字在近古(十四世紀前后)分別演化成陽平、上聲、去聲的現(xiàn)象,即入聲全濁音字歸入陽平,次濁音字歸入上聲,清音字則歸入上聲。21、等韻:根據(jù)主要元音和有無介音的不同將韻分為一、二、三、四等,就叫等韻。22、等韻圖:古代音韻學家制定的一種描述古代語音的聲、韻、調(diào)配合表,主要分析韻書中的反切,簡稱“韻圖”。23、古音學研究的幾項重要結(jié)論:(1)同諧聲者必同部:清代段玉裁首先提出,上古諧聲偏旁相同的形聲字一定6屬于同一個韻部的現(xiàn)象。(2)古無輕唇音:清代錢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幫、旁、加、明。后來的輕唇音都是由重唇音分化來的。(3)古無舌上音:清代錢大昕首先提出,上古音中沒有知、徹、澄等舌上音,這類音中古時期才從端、透、定等舌頭音中分化出來。(4)娘、日二紐歸泥:近代學者章太炎首先提出,三十六字母中的“娘”母、“日”母字,在上古均讀作“泥”母字。(5)喻三歸匣,喻四歸定:近代學者曾運乾首先提出?!坝魅龤w匣”指中古的“喻”母三等字在上古讀作“匣”母;“喻四歸定”指中古的“喻”母四等字在上古讀作“定”母。(6)照二歸精:近代學者黃侃首先提出,中古的照、穿、床、審四母的二等字在上古讀作齒頭音精、清、從、心母字。24、葉(音協(xié))音:也叫葉韻、協(xié)韻、協(xié)句,指六朝以后某些學者對上古韻文的用韻不理解,便臨時改變韻腳字的讀音以求協(xié)韻的作法。這種方法有主觀主義的傾向,受到明清以來古音學家的批評。25、關(guān)于詩律的幾個概念:(1)押韻:也叫壓韻,指把同韻的字有規(guī)律地安排在詩歌和韻文的句尾。(2)韻腳:指詩歌韻文的句子中押韻的字。(3)平仄:在中古語音聲調(diào)的平、上、去、入四類中,“平”指平聲,“仄”指上、去、入三聲。(4)對:詩律術(shù)語,指近體格律詩中每聯(lián)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必須是相反的類型,如:“平平仄仄平”對“仄仄平平仄”。不合乎“對”的規(guī)則叫失對。(5)黏:詩律術(shù)語,指近體格律詩中上聯(lián)對句和下聯(lián)出句的平仄必須大體相同,如“仄仄平平仄”黏“仄仄仄平平”。不合乎“黏”的規(guī)則叫失黏。(6)拗救:詩律術(shù)語,格律詩中凡不符合平仄格式的現(xiàn)象稱“拗”;對“拗”的地方加以補救,使其平仄和諧叫“救”。兩者合稱“拗救”。(7)拗句:詩律術(shù)語,不合乎平仄格式的格律詩句,叫拗句。(8)孤平:詩律術(shù)語,指“平平仄仄平”的第一個平聲字或“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個平聲字變?yōu)樨坡曌?,那么除了韻腳之外只剩一個平聲字,叫孤平。孤平是格律詩的大忌,需要加以補救。26、音近義通:同源詞之間往往音相近,義相通,這種現(xiàn)象叫音近義通。27、如字:指在特定的上下文里,某個字要按照它本來或常用的讀音來讀。28、異讀: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即一字多音現(xiàn)象。29、破讀:也叫讀破,即以本字釋讀假借字的方法。王念孫說“以聲求義,破其假借之字而讀以本字?!?0、幾種主要的音韻學著作:(1)《切韻》:隋代陸法言編著,是中古時期最重要的一部韻書,共分193韻,原書已佚。對后代的音韻學研究影響深遠。(2)《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北宋陳彭年、邱雍等根據(jù)《切韻》及唐代對《切韻》的增訂進行修訂、補充,是我國第一部官修韻書;其語音系統(tǒng)與《切韻》基本一致,屬《切韻》系韻書,分206韻,收26194字,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韻書,是研究中古音的主要依據(jù)。(3)《韻鏡》:唐宋間編訂的反映聲、韻、調(diào)配合情況的等韻著作。與《廣韻》互為補充,是考察中古音的另一種重要材料。7(4)《中原音韻》:元代周德清著,是根據(jù)當時關(guān)漢卿、馬致遠等元曲家作品的用韻情況編纂而成,反映了十四世紀我國北方的語音系統(tǒng),是研究近代音及其演變的重要依據(jù)。31、陸法言:隋代杰出的音韻學家,參考當時顏之推、蕭該等學者的意見編成《切韻》,對后代音韻學研究影響巨大。四、文史常識:1、十三經(jīng):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集合在一起,稱“十三經(jīng)”,包括:《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jīng)》、《爾雅》、《孟子》。2、十三經(jīng)注疏:漢代及魏晉時代學者對十三經(jīng)所作的注和唐宋時代學者所作的疏,合稱“十三經(jīng)注疏”。3、春秋三傳:指戰(zhàn)國秦漢時期解釋《春秋》的三種著作,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4、三禮:指先秦時期的三種有關(guān)禮儀、官制的儒家經(jīng)典,即《周禮》、《儀禮》、《禮記》。5、五經(jīng)正義:唐代初年孔穎達奉敕為五部儒家經(jīng)典所作的注釋,合稱“五經(jīng)正義”,即《周易正義》、《尚書正義》、《詩經(jīng)正義》、《禮記正義》、《春秋左傳正義》。6、石經(jīng):中國古代將儒家經(jīng)典鐫刻在石碑上以供人們學習、傳抄、保存,稱為“石經(jīng)”。著名的如漢代“熹平石經(jīng)”、三國魏“正始石經(jīng)”、唐代“開成石經(jīng)”等。7、毛傳:《毛詩詁訓傳》的簡稱,相傳為漢初毛亨、毛萇所著,是現(xiàn)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詩經(jīng)》注釋,對《詩經(jīng)》研究有重要的參考價值。8、鄭箋:東漢鄭玄《毛詩箋》的簡稱,對《毛傳》簡略、隱晦之處加以闡明并提出不同見解,是研究《詩經(jīng)》的重要資料。9、四書集注:南宋朱熹將《禮記》中的《大學》、《中庸》與《論語》、《孟子》”,并為之作注釋,稱為“四書集注”,并成為后代讀書人必讀的教科書,合稱“四書對后世影響深遠。10、前四史:指“二十四史”前面的四種歷史著作,即《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是中國紀傳體歷史著作的典范。11、二十四史:指從《史記》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紀傳體正史,記載了從五帝時代到明代末年的歷史,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歷史的主要資料。12、《史記》三家注:早期注釋《史記》的三種著作,即南朝宋裴骃《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唐代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后世合稱“《史記》三家注”。13、三通:三種記錄中國古代典章制度的政書體歷史著作,即:唐代杜佑《通典》、宋代鄭樵《通志》、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14、《四庫全書》:清代乾隆年間敕編,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分為經(jīng)、史、子、集四部,共收書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