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_第1頁
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_第2頁
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_第3頁
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_第4頁
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木-石復合工具新概念的辨析

黑鼠和猴子可以用單石頭和木頭制作工具,但石頭和木材不能結合在一起制造和使用復合工具。由此,是否能制造工具,并不成為人與動物的分界線;能將不同器質的材料復合化,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性地制造和使用復合工具,才是現代人(晚期智人即新人)區(qū)別于猿人的分界線。從現代系統論的角度看來,木-石復合工具的特點之一,為取長補短的“元素復合性”,即將不同材質元素(木質和石質以及其他)的優(yōu)勢有機地結合起來,發(fā)揮出新的效能;特點之二為“結構復雜性”,便于裝柄、穿繩、粘合、榫卯、連接,不斷擴展功能;特點之三為“多樣實用性”,方便攜帶和保存、維修,多方利用;特點之四為“外觀審美性”,體現出對形象、色彩、裝飾的初步認識,等等。石刀、石斧、石矛、投石索、石投槍、石箭矢等,都恰到好處地將石質利器匹配了木質長柄、短把、各種支桿、繩索等;弓矢除了簇(箭頭)為石質以外,弓、弦、柄皆為各種性能的木制或骨制;史前狩獵或格斗的武器干、戈、戟、盾,各自逐步適應專門的需要而成為木-石復合工具。本文運用系統論原理,簡述木-石復合工具的“元素復合性”和“結構復雜性”等概念。例如:遠古由石質刃具和木質手柄復合的石斤、石斧、石戉等,從現代系統論的觀點看來,1+1大于2,組成有機的整體——復合系統,它并非各元素(木-石構件)的簡單相加,而是能夠發(fā)揮各元素在孤立狀態(tài)下所無的整體功能。結構的復雜性,指的是在木-石復合加工的雙方:木柄(以及繩索、矢桿、弓弦等等)一方和石刃(以及箭頭、矛尖、石刀、石叉等等)一方,都要考慮跟對方結合的便利和牢靠,而促使自身結構因素的進化。百年通行的“石器時代說”,雖不斷有所進展,但只是把“打制”還是“磨制”這一項作為劃分“舊石器”與“新石器”的標志;過去僅僅著眼于殘存的石質骨架骷髏,就好比解剖人體只看到一部分外殼,而沒有看到身軀、皮肉和神經系統等等,不成其為復合的有機體。從系統論的角度看來,如果只片面強調石器本身加工的一面,而不聯系到相關元素(手柄、繩索、粘膠、支桿等等)的加工、與柄-刃體復合技術的許多復雜問題,以致失去了認識的完整性和深刻性。這是在史前史認識過程中的一大偏差和失誤,必須糾正。磨制石錘和“石”的含義我們不僅從考古遺跡而且從遠古文字(特別是甲骨文)遺跡里面,也可以窺見木-石復合工具的種種特征,挖掘出史前真相。我國現代考古學在全國各地出土的石器文物中,最常見的兩種磨制石器,是“石斧”和所謂“石錛”。磨制石斧和“石錛”(本文正名為“石斤”),乃是木-石器時代遺址出土數量最多的石質刃器,是最重要的勞動工具和生活用具。然而這個“石錛”的命名,卻是很成問題的。在歷史考古學界,通常認為“石斧”和“石錛(錛子、錛頭)”的區(qū)別在于:石斧是兩面刃、木柄與刃緣平行,而“石錛”是一面刃、木柄與刃緣垂直。斧的英文是Axe,“錛頭、錛子”的英文是Adz,adze;“斧”字是中文里自古就有的;然而,“錛”字卻是近代新造的詞語,日常生活里并不很通用。只有木工將它俗稱為“錛頭、錛子”。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里面都沒有“錛”字。筆者認為“錛”字的原義在甲骨文里就大量存在。這個原生態(tài)的古字就是“斤”。檢測規(guī)則本文論述:初期甲骨文里,原生態(tài)的“斤、父”等“字根”——字形構造的基本元素。華夏最古老的文學《詩經》里面也常見“斧”字,如《詩·豳風·伐柯》云:“伐柯如何?非斧不克?!薄对姟め亠L·七月》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薄对姟R風·南山》云:“析薪如何?匪斧不克。”“斤”作為古代常用的勞動工具,是原生態(tài)的單面刃、柄與刃緣垂直;而“斧”則為次生的兩面刃、柄與刃緣平行。也就是說:在初民造字的順序看來,先有“斤”然后才有“斧”。在古文字學中,“斤”是原生字,斧從“斤”衍生而來?!墩f文·斤部》曰:“斤,斫木也?!毙鞛{:“斧斤同物,斤小于斧?!蓖躞蘧渥x:“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其用與镢相似?!彼^“斤刃橫”即是斤的鋒刃與柄垂直,那就是類似近代木匠使用的“錛頭、錛子”這種工具;所謂“斧刃縱”即是斧的鋒刃與柄平行。《莊子·徐無鬼》云:“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薄肚f子·在囿》云“於是手釿鋸制焉。”陸德明釋文:“釿,本亦作斤?!薄都崱吩?“釿與斤同?!薄睹献印ち夯萃酢吩?“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淮南子·說林》曰:“林木茂而斧斤入。”是說斤、斧都具有砍伐林木的功能?!肚f子》所用著名成語“運斤如風”正是說明了“斤”的刃緣柄與呈十字交叉形,是橫向垂直的。斧和斤(斫、斨同音,皆應讀zhuó)原先是狩獵和戰(zhàn)斗的武器,后來,主要用作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斤、斧本來是同類器物。差別在于:一是尺寸大小:“斧斤同類物,斤小于斧。”二是開刃方向:“斤之刃橫,斧之刃縱?!庇缮鲜鲈?我們建議對于考古出土的“石錛”應該恢復它的古名、本名,就是原生態(tài)長期存在的“斤”。木柄子、頭斤和斧是由木-石器時代的長身圓頭砍砸器、刮削器演變而來,是在遠古各文化遺址發(fā)現最多、最普遍的工具,考古發(fā)掘出的原始遺址里,幾乎沒有不出土石斤與石斧的,特別在早、中期的遺址。早期的石斤、石斧和砍砸器一樣,都是直接手握使用,因而又稱為“手斧”,以后才演化為裝木柄使用。20世紀70年代初,江蘇省溧陽沙河鄉(xiāng)遺址發(fā)現的三件帶木柄石斧和石斤(錛)、吳縣澄湖發(fā)現的一件帶木柄石斧和浙江湖州良渚文化遺址發(fā)現的帶木柄石斤(錛),都驗證了上述說法。流傳至近代的木工具里,斤(錛子、錛頭)的操作形式,就像使用鋤頭那樣。1974年2月在廣東五桂山鎮(zhèn)鯉魚山遺址考古時,出土一件石斧,石質部分長約12厘米,中寬7厘米,頂部寬3厘米,斜長7.5厘米,厚2厘米,重325克。石質刃部磨制,斜面打制,是一件手握式打磨石斧、砂石制砍砸器。另一件木石器時代的磨光石斧,1987年廣西城北鎮(zhèn)新頭源村村民挖屋基時出土,石質部分長12.6厘米,上寬4厘米,下寬6厘米,厚3厘米,重376克。刃口磨制,是青石質斧頭狀砍砸器,石質部分保存完整。理應還裝有木柄,但歷經千萬年早已腐朽不存。斤(今作錛子、錛頭)更重要的作用,還在于房梁屋檁榫卯的開坯加工里,在獨木舟的開坯加工里,施力者站在木料上,橫刃的砍削工具更能充分發(fā)力工作。發(fā)展到戰(zhàn)國秦漢以后的斤(錛子、錛頭)是木柄套嵌金屬鐵刃口,否則整體的鐵身錛子是很沉重的。從操作姿勢來看,伐倒樹木,無論是砍伐直立態(tài)樹干還是躺態(tài)樹干上的枝丫,用斧(左右揮動)順手些;而剔除樹干上的枝丫,用“斤”上下揮動順手些。千百年來我國木匠使用的“錛子、錛頭”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是:“削平木料的工具。柄與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形,刃具扁而寬,使用時向下向里用力?!倍@個解釋,正跟《莊子·徐無鬼》所說的“使匠石斫之。匠石運斤成風,聽而斫之”相符合。千百年以來“運斤成風”早已成為一個廣為人知的成語、熟語(但“斤”字在日常生活里卻演變?yōu)橐粋€重量的單位,反而失去了它的本意。)斤和斧的作用,在近代民族學調查中也得到旁證。獨龍族的主要工具就是斤和斧,運用斤、斧砍伐樹木,是其刀耕火種過程里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珞巴族的火耕作業(yè)亦以斧和斤為主,主要功用是砍伐樹木。民族學調查中,也發(fā)現了石斧和石斤的木柄方式有交叉,裝柄形式多樣,意味著木-石器的功能多樣?!笆囱ā钡暮x甲骨文中的丙字,原為天干十日中的第三位,本意為“石洞穴”,反映了遠古先民“穴居”的生活。由此,甲骨文“丙”字常與“穴”字相互混淆帶柄木-山石石斧(也有人稱之為石鏟,不確),基本形制是扁平長方形,雙面刃呈直、弧線形,通體磨光。斧體有從厚向薄變化的趨勢,出土時在石斧頂部常見到凹槽、橫脊、圓孔、段、肩等等,這些特征,都是為裝柄而設置的。石器裝柄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創(chuàng)造,但人類取得這項創(chuàng)造并不容易。斧柄對原始人類來說是一個相當復雜而又困難的發(fā)明。早期考古學對斧柄、斤柄的考察非常欠缺,更多的是關注石斧石斤(錛)本身。在有些墓的隨葬品出土時,位于石斧石斤附近同一平面往往發(fā)現“柄飾”“雕筒”“骨套”“玉格飾”等等,這是我國現代考古學家們根據出土器物本身形狀、質料而命名的,其實它們本為斤斧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但因為遠古石斤、石斧的木質把柄經過漫長歲月而腐爛,所以缺乏實物資料,聯接木石兩者的木柄部分極其難以發(fā)現,但并不是未曾普遍存在。長期以來,學界對于石斧和石斤(錛)的安柄方式,存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來說,帶柄的木-石器在遺跡單位和地層內非常稀有。但是在特殊的埋藏環(huán)境中,還是可能遺存帶木柄的木-石器實物;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有考古出土,經早期報道的有:江蘇溧陽縣沙河鄉(xiāng)洋渚遺址三件,江蘇吳縣澄湖良渚文化古井一件,浙江湖州千金鎮(zhèn)向上鄉(xiāng)一件,共五件。這些遺物均出自水深處淤泥中,千百年固定的特殊缺氧、恒濕環(huán)境,使它們得以幸存。澄湖古井帶柄石斧、青墩帶柄陶斧的出土,首先為初步解決石斧的結構和裝柄問題提供了根據。20世紀90年代之后,考古挖掘在浙江余杭南湖、北湖、東苕溪等地,良渚文化和崧澤文化地區(qū),以及河姆渡遺址,又陸續(xù)出土了帶木柄的石斤和石斧;特別是在2006年至2008年間,隨著余杭南湖整治工程的推進,工地上集中出土了幾批保存狀態(tài)很好的帶柄木-石器。這些帶木柄的石斤和石斧,都出自古河道或沖積扇面的沙土淤泥中,同樣缺氧恒濕的埋藏環(huán)境,保存的許多木柄,至今質地硬實,表面的斧鑿或修磨痕跡清晰。根據這些木-石器個體的形制特征,可對大部分石斤和石斧做出鑒定。早期石斧多采用繩索捆綁法。仰韶文化河南汝州閻村遺址出土的一件陶缸上的“鶴魚石斧圖”,描畫了捆綁式石斧的形象,圖中石質斧頭與木質斧柄垂直相交,交接處還可看出幾根代表繩跡的交叉線條。青海柳灣原始墓地,出土一件裝有木柄的石斧,是捆綁式石斧裝柄的實物例證。從大汶口文化山東莒縣陵河遺址出土的灰陶缸上,也可見一個帶柄石斧的圖像。一些石器“有肩”或“有段”,都是為了可以用繩索捆綁固定,“肩”就是在石器的一頭窄面上打制成的“臺階”,如同雙肩;如果臺階打制在寬面,就叫做“段”。目前,浙江余杭地區(qū)出土并見于收藏機構的帶柄石器總計已近三十件,且大部分出自南湖。主要收存于浙江古陶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良渚文化博物館和中國江南水鄉(xiāng)文化博物館。此外,散落在民間的帶柄石器數量更多,有的品質更好。良渚文化遺址中,1975-1978年間發(fā)現有安裝木柄的石斧、石斤(斫、斨)實物標本,石斧縱向套裝在木柄前端鑿出的透孔內,“有段石斤(斫、斨)”橫向嵌裝在木柄前端的未透孔中,并多以繩索捆綁,使今人終于看到了遠古木-石復合工具的原貌:(1)帶木柄的有段石斤一件,于1975年7月出土。石斤部分呈長條形,斷面為方形,背面上有“段”,通體磨光,四棱整齊,刃很鋒利,刃口有使用的崩裂痕跡。出土時石斤安裝在木柄上,“段”正好卡住木柄的一端,十分牢固。斤長15厘米、寬4.5厘米、厚3厘米;柄長32厘米,粗徑6厘米。出土時安裝完好,木柄除有干裂外沒有腐蝕。(2)帶木柄石斧于1977年8月出土,石斧部分成方柱形,頂面比器身略小,除刃部外斧體未經磨光;兩面刃至今還很鋒利,有使用遺下的缺口;石質部分長11厘米、寬2.8厘米、厚3厘米。出土時石斧即安裝在圓形木柄上,木柄比較直,頭部粗大,握手處較細;木柄部分長29厘米,頭部最粗徑5.5厘米。(3)1978年6月再出土一件帶柄的有段石斤,木柄一頭粗大,石斤段面以上的背部沒入卯孔,柄長32厘米,頭部直徑6厘米。還有一件珍貴的實物,就是江蘇海安青墩遺址發(fā)現的一件帶柄穿孔陶斧,斧頭由泥質紅陶制作,柄為橢圓形棒狀,前粗后細,粗端有淺槽,陶斧嵌入槽內,斧上有一孔,柄上粗端有三孔。孔當是用以穿繩之用。這種捆綁法與榫卯法相結合的例證不多見。當然此物較小,可能并非實用之物,但作為借鑒亦可貴。由此可知原始時代石斧裝柄并非只用捆綁法,也用榫卯法,而且還會用捆綁與榫卯結合法,后者的結合堅固度更好些。無論采用何種方法裝柄,石斧的刃口一定是與斧柄平行的。此外,在河姆渡遺址也發(fā)現類似的木柄實物。裝有木質把柄的石刀、石斤(石錛、石斫)、石鑿等,也都是木石復合工具。人類史前時代已有石刀。在中國周口店舊石器時期遺址中發(fā)現了許多長方形、橢圓形、菱形、三角形的石刀。所用的石料以石英石和砂巖為主,也有少量的隧石和水晶,還有用動物腿骨打制成的骨刀,鋒刃都很銳利。這些早期的石刀既是勞動工具,也是隨身攜帶的武器。薛家崗文化(公元前3500至公元前2800年左右)的典型器物之一“有孔石刀”(又稱為“九孔石刀”),背部較厚,有穿孔三個至十三個不等,但為單數,這些孔是用來穿系繩索捆綁木柄的。有的穿孔周圍還繪有規(guī)整的圖案,刃部比較平直,有的刃部可見磨損的痕跡。這類有孔石刀的用途,專家們解釋不一,然而肯定都是木石復合工具。木-石器時代晚期《說文》云:“凡斤之屬皆從斤?!边@些字有:斧、析、斫、兵、折、新(薪)、所、斯、斷,等等。甲骨文字源,大多來自“木石復合工具”。但是經過幾千年的變遷,甲骨文的原始形音義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以至于如今“仿宋體”的很多方塊漢字早已變形,甚至面目全非。幾千年來漢字形音義的衍生,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來,就是若干基本元素的拼接、組合的結果。本文試做解析如下:2.有肩石斧。石斧的石質部分是以礫石石片打制而成,若將石斧的形體比喻作人體,上部有雙肩;用繩索捆綁。雙肩和頭部,則是在石斧胚基礎上切割成型,最后通體磨光,稱為帶肩石斧,或雙肩石斧(以及雙肩石戉、石鏟、帶榫石器等)。有肩石器主要分布在華南、西南,及東南亞地區(qū),也就是我國廣東、香港、廣西、云南諸省區(qū),以及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馬來西亞等地。通常認為有肩石斧發(fā)生于東南亞一帶。1986年12月出土于南海西樵山南蛇崗的雙肩石斧,石質部分長7.1厘米,肩寬4.6厘米,腰寬5.3厘米。寬斜肩,直邊弧刃,打磨相間,肩際有明顯錘琢痕跡,刃部通磨,薄而鋒利。2004年9月在海南三亞市高峰鎮(zhèn)西南一無名山頭施工時發(fā)現兩件小型石斧,石質部分長約7厘米,肩寬3厘米,腰寬4厘米。1991年廣西城北鎮(zhèn)羊巖山修路時,出土一柄雙肩石斧,石質部分長13.6厘米,上寬5.6厘米,刃寬6厘米,厚1厘米,重230克。手握式,雙肩由青石磨制。整件石質部分兩面,磨制平整光滑,除刃部微殘外,其他部位完整。四川出土的雙肩石斧,石質部分長20.5厘米,寬16.2厘米,厚4厘米,一端寬,為單刃微弧,另一端窄;兩側一面平整,另一面凹凸不平(現存四川大佛文管所)。四川出土的有肩石斧,石質部分約通高15.3厘米,石英砂巖質,打制后又加以磨制而成。呈半圓形,寬肩,柄兩側有明顯的打擊凹痕,刃弧形,下部有打制痕跡,左肩部略有殘缺(現存四川峨眉山博物館藏)。上海青浦重固鎮(zhèn)西側,良渚文化、崧澤文化的福泉山遺址,出土彩繪有肩石斧,高19.6厘米,刃寬20厘米;距今約七千年。石斧呈梯形,器身扁薄,背部兩端有短矮窄肩,弧刃,兩端上翹成方角。有肩石斧上部對鉆一圓孔,圓孔兩側各有朱紅彩繪斜線連向肩部,應是捆綁繩索的部位。有肩石斧裝柄方法與無肩石斧大致相同,柄卯一般不穿透,只是開挖較淺的凹槽,將斧背嵌入槽內,斧肩緊貼槽口下端兩側,以繩索加固,增加耐用性是木-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新樣式。青銅器時代的銅鉞延續(xù)了這種形制。商朝由青銅鑄造戉(鉞),作為禮儀兵器。當時的青銅鉞仍保留了“石戉”的特點:刃部弧曲寬闊,兩角略微上翹。商周時代斧戉(鉞)類型很多,且質地優(yōu)良。但由于斧戉(鉞)形體笨重,實戰(zhàn)中的殺傷力遠不如戈、矛、刀,所以逐漸脫離戰(zhàn)場,成為一種禮兵器。河南安陽殷墟發(fā)現的婦好墓中,出土兩件大型青銅戉(鉞)。其刃部寬約375-385毫米,重8.5-9公斤,上鑄銘文“婦好”(婦好是殷王武丁之妻)。這兩件大戉(鉞)是她權威的象征。戉(鉞)作為禮兵器在商周時仍有重要地位。但到西周晚期基本消失。3.有肩-有段石器。廣東和香港是有肩-有段石器分布最多的地區(qū),考古發(fā)現共計近三百件,占總數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有肩-有段石器最集中的地區(qū)。其次,越北山區(qū)也有不少分布,雖然出土數量不多,但很值得研究。1954年,貴州省博物館征集到四件磨制石器,其中一件是有肩有段石斧。迄今為止,已征集或采集到有段石器三十余件,地點均分布在貴州西部。有肩-有段石器是有段石斤與有肩石斧交匯、融合的明顯特征的表現,是將兩種不同制作工藝應用到同一木石器上的產物。秦漢的形義相似字根由于“戉”在木-石器時代具有重要地位,在甲骨文中由“戉”衍生出一系列復合文字,如常用的天干地支中的“戊”和“戌”等等。關于“戉、戊、戌、戍、戚、成、咸、我、歲”等字,前人解釋頗多,這些字,甲骨文形義相近,字源相似,都來自“戉”或“戊”(木柄大石斧),但字形略有不同,意義和用法更不相同。幾千年來漢字形音義的變化,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來,都有相對穩(wěn)定的規(guī)律在起作用,“萬變不離其宗”,甲骨文的每一個字,都有它的原型,或者說字根。分析這些原型字根,能夠給予我們許多啟發(fā),深化我們的感性和理性思維。由此可見,公元100年東漢許慎《說文》曰:“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氣初起,陽氣將虧。從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钡恼f法,完全是憑借玄想、不符合客觀事實、牽強附會的誤解。東漢《說文》距離殷商一千五百年,發(fā)生這樣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今人萬不可再以訛傳訛了。“天下之中”,即封王,文明天下遠古時期進入階級社會以后的“王”,是指一族或一國之主?!对娊洝ば⊙拧吩?“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笨梢姟巴酢钡母拍顏碓粗?、影響之廣。從周代到漢代的文人,對“王”字做出過一些解釋?!墩f文》云:“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貫三為王’?!笨鬃印⒍偈婧蜄|漢文字學家許慎,幾百年間都沒有將“王”這個字的由來解釋得清楚明白,都是用憑空臆想代替了歷史真相。20世紀初甲骨文的發(fā)現,為解開“王”字的原始謎底提供了實證。所以《說文》云:“王,天下所歸往也。”《詩·大雅》云:“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薄睹献印ち夯萃跎稀吩?“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薄盾髯印ね醢浴吩?“故百王之法不同。”《商君書》云:“周不法商,夏不法虞,三代異勢,而皆可以王?!薄读鶗省吩?“王,有天下曰王。帝與王一也。周衰,列國皆僭號自王。漢有天下,因秦制稱帝,封同姓為王,名始亂矣?!庇纱丝磥?遠古的“王者”是以強大的武力起家的,并不完全像《孟子·公孫丑上》所說的那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而是武力(巨大刃器)里面出王權?!啊笔峭鯔嘀诬妰x證的依據“王”手執(zhí)的巨型木柄刃器“戉(音yuè)”,甲骨文(后來青銅器時代才造出金字旁的鉞),就是“巨型刃器”的初文。戉(鉞)的象形,是王字定形的基礎,如今已成為古文字學家的共識。羅振玉認為“戉”“戌”為同一字;商承祚也認為“戉、戊、戌,古為一字”;郭沫若認為“戉”“戌”皆出自古文“歲”字;這些看法都有局部的道理,但不全面。徐中舒指出:戉的寫法“象刃部下向之斧形,以主刑殺之戉(鉞)象征王者之權威”。甲骨文中有“戉方”和“西戉”的記載,董作賓據卜辭中數見商王“貞令戉來”及“戉來歸”,戉常與羌方作戰(zhàn),斷定戉為殷西方國。《逸周書·世俘解》:“呂他命伐戉、戲方?!睉蚍綖樯?、西周方國,在今河南鞏縣東南,戉當近此,這是西戉。但另一方面,越人,古寫作“戉人”,方位居東。迄今存疑?!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禹祀?!鄙倏捣馄涫訜o余的戉,就在河南山東一帶,千年以后才南遷到浙江,這是一個合理的解釋。近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劍,即“戉王劍”,劍體后部有錯金鳥篆銘文:“戉王州句自作用劍。”考古出土有春秋時的“戉王鐘”“戉王矛”“戉王戈”。《尚書·顧命》:“一人冕執(zhí)戉?!薄墩f文》曰:“戉,大斧?!睆牧间疚幕z址出土遺物來看,“戉”很早就演變?yōu)橐环N禮器,是統帥武力、握有生殺予奪大權的象征。邢公畹認為:“甲骨文有‘戉’字,《說文》:‘戉,斧也?!?即‘鉞’字。)引《司馬法》云:‘夏執(zhí)玄戉’,可知夏代已用戉作表示權力的威儀之具。卜辭‘戉’用作方國名,金文吳越只寫作‘吳戉’,可知越人造‘戉’。春秋戰(zhàn)國間越人曾建立強大的越國?!睉喾絿且员鳌皯唷睘槭献寤仗栔Q的方國,實為夏部落中擅長制造“戉”這種兵器的一支??傊?甲骨文“戉”多指圓刃、“戌”為方刃。姚孝遂則認為:戌字在甲骨文中“變異多端,要皆象斧鉞類兵器”。從字形上看,遠古“戉”這種兵器的頭為圓形、無內(音同納na是長條形鋒刃部分,呈榫狀),“戌”的頭則為梯形或方形或三角形、有內;其三角形當是梯形,為了刻寫方便而簡化;兩者判然有別,在殷商時期區(qū)分明確。根據甲骨文的字形可知,后來所言的那些接近三角形、梯形或方形有棱角之斧戉乃是“戌”,并非后人所言的“戉”,今人將此類出土器物一概名之為“戉(戉)”不夠正確。長時期大量使用甲骨文的商代,“鉞”多數已是青銅鑄造(但石戉也還在某些情況下使用),而“戉”字的出現,卻是更早時代的事,良渚文化陶器上的刻畫就是證據。甲骨文里面雖不見“鉞”字,而仍然普遍沿用“戉”字;良渚文化的玉戉,已有了“王權”的含義。(關于“王”的甲骨文釋讀,學者曾有諸多不同見解。吳大徵、王國維持“火說”,葉玉森持“冠冕說”,吳其昌、林沄持“斧鉞兵權說”),然而,目前學術界傾向認為“戉”是王權治軍的儀仗。早期甲骨文在表達“王”的概念時,采用了合體指事的結構方式,就是以巨型圓刃武器“戉”指代領軍人物“王”,表明了木-石器時代“戉”早就作為“王”即王權的定義。甲骨文“王”字,本像無柄且刃緣向下的戉(鉞)之形,表示軍事統率權,后來這個象形演變?yōu)橥醯臋嗾?。“戉”通常又是遠古華夏的禮儀兵器。寬刃圓形,可砍劈,其形制似“板斧”而較大。在古文獻中,斧鉞常寫為“斧戉”,亦即“戉”本無金旁,因后世多為青銅制品而加為“鉞”。從古文字發(fā)展的角度可以看出,“斧戉”與史前石質刃器的社會功能(權力、地位)密不可分?!墩f文》引《司馬法》曰:“夏執(zhí)玄戉,殷執(zhí)白戚,周左杖黃戉?!薄渡袝つ潦摹份d:“(周武)王左杖黃戉,右秉白髦以麾?!笨装矅⒃?“左手杖戉,示無事于誅。”《詩·商頌·長發(fā)》曰商王“載旆秉戉”。尤其自西周以來,黃戉則為歷代“天子”所專用,明顯有別于各級貴族用戉(鉞)。《說文》又云:“大者稱鉞(戉),小者稱斧?!眱烧邊^(qū)別在于斧的刃較戉(鉞)為窄;戉的刃較寬大,圓刃,用于砍劈,呈弧形,似新月。早在木-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中,已發(fā)現玉石制的石戉,當時具有神圣的象征,供禮儀、墓葬用。石斧與石戉的裝柄捆綁方式,有所區(qū)別。從出土器具(如青海樂都柳灣、河南臨汝閻村和江蘇海安青墩等遺址文物)得知,遠古石斧是在木柄一端鑿一長方形透銎(qióng,裝柄的孔),把石斧頭套接在銎內,然后用繩索交叉捆綁;而石戉因穿有圓形孔洞,所以僅在木柄一端鑿一凹槽,嵌人石銎,然后用繩索通過圓形孔洞捆綁加固。從歷史文物上看,有段石斤是由中國大陸傳入的斤與斧兩種刃器是不同的。環(huán)太平洋西部沿海及華南、西南和東南亞地區(qū),帶柄石斤與斧在安裝方式上出現了“有段”和“有肩”兩種結構特點?!凹纭本褪窃谑饕活^窄面上打制“臺階”,如同雙肩;如果臺階打制在寬面,就叫做“段”?!坝屑纭被颉坝卸巍?都是為了可用繩索捆綁固定。茲分別敘述如下。1.有段石斤。石斤的石質部分是單面刃,長方形。有的石斤(錛)上端有“段”(即磨去方一塊),稱“有段石斤”(英文steppedadze,德文stufenbeil),背面呈二級階梯狀,分為前段與后段,前段比后段高出一截,可用繩索將其牽固地縛在“7”形木柄上,以增強手臂揮動的力度,獲得較高的生產效率。裝上木柄可用作砍伐、刨土。在木-石器時代,石斤、石斧是重要的基本構件,是伐木、加工器材、建房、造船等不可或缺的工具;就形制和用途而言,有段石斤可視為古戉(鉞)的祖型。它們的形制一直延伸到青銅器時代。德國研究東南亞考古學民族學的權威學者海尼·格爾頓(RobertHeineGeldern)認為,有段石斤最早發(fā)源于華夏東南一帶,而后由臺灣傳入菲律賓,再由南洋群島傳入玻里尼西亞。菲律賓人類考古學家拜耶(H.O.Beyer)認為,菲律賓的有段石斤是由中國大陸傳去的,而后由菲律賓傳入太平洋。日本研究有段石斤的學者鹿野忠雄指出:臺灣的有段石斤是由華南和華中大陸傳去的。還有些學者認為:浙江寧紹平原是有段石斤(錛)的發(fā)源地。理由是浙江河姆渡遺址,出土七千年前的有段石斤(錛);杭州蕭山跨湖橋遺址出土八千年前的原始有段石斤(錛)。有段石斤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區(qū),包括中國的東部、南部沿海和內陸(云貴川等)幾個省區(qū),以及南美洲西部海岸、南太平洋諸島嶼、菲律賓等地,最南可達澳洲新西蘭島。但是在華北及西北地區(qū)沒有發(fā)現。以下是考古出土有段石斤的一些例證: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出土有段石斤:石質部分長14厘米,寬4.3厘米,厚3.4厘米,通體磨制光滑。頂面方平,背作弧形,有段,單面刃較鋒利。1985年6月在浙江臺州潮濟鄉(xiāng)巖頭村出土有段石斤,石質部分器刃寬9.5厘米、段寬8.8厘米,總長22.6厘米,段長5.3厘米,厚2.1厘米。器物完整,石質不堅硬,表面多刻劃痕,石質灰白,雙面刃,其中一面有2.2厘米刃口。為木石器時代晚期,用來砍削實物之工具。1964年福建省閩侯縣曇石山出土:有段石斤(錛),石質部分長4.6厘米,刃寬3.1厘米。1954年及1955年福建光澤縣發(fā)現有段石斤(錛),大的長16厘米,厚2厘米,頂寬4.5厘米,刃寬6.5厘米。最小的長4.5厘米。刃部都成直線。有段石斤(錛)隨著古越文化的流動,從浙江走向江蘇、福建、江西、廣東、廣西等百越之地,北至山東、西至四川,還有臺灣大坌坑遺址、圓山遺址等,都曾出土不少有段石斤。有段石錛應是在中國大陸東南部即浙、閩、粵、贛和蘇皖一帶發(fā)生,然后北向傳于華北、東北,東南傳于臺灣、菲律賓,以至玻利尼西亞諸島。有段石斤在馬來半島和印尼、印度、西亞、歐洲都沒有發(fā)現。考古學家經多年研究已形成一致看法:這些有段石斤的一個很重要的用處是制作獨木舟??绾蜻z址在出土有段石斤的同時,更出土了一艘七千多年前的獨木舟,引起轟動,再次確認了“有段石斤是制作獨木舟的工具之一”。東漢許慎《說文》曰:“戊,中宮也。像六甲五龍相拘絞也。戊象人肋?!边@個解釋也是牽強附會,不符合事實。又曰:“戊,大斧也?!倍巫?“俗多金旁作鉞”,《尚書·顧命》云:“一人冕,執(zhí)鉞”,鄭玄注:“鉞,大斧”,皆以斧為鉞(戉)作注,卻都將“戉”與“戊”相混淆了?!皯唷笔沁h古的木-石復合武器,青銅“鉞”是商周的木-銅復合武器(禮器),然而形制相似,“鉞”由原始的“戉”發(fā)展而來。鉞(戉)是大斧。《尚書·顧命》:“一人冕執(zhí)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zhí)鉞,立于西堂?!编嵭?“鉞,大斧也?!贝笮∈窍鄬Χ?大斧是鉞,小斧是戚(鏚)。戚(鏚)除作兵器外,還作舞蹈的道具。《禮記·文王世子》:“大樂正舞干戚?!薄蹲髠鳌ふ压迥辍?“戚(鏚)鉞矩鬯?!臂薣chàng]古代祭祀用的酒,用郁金草釀黑黍而成??追f達疏:“俱是斧也,蓋鉞大而戚(鏚)小?!薄短ちw》:大柯斧重八斤,一名天鉞,是鉞大于斧也?!薄墩f文》引《司馬法》曰:“夏執(zhí)玄戉,殷執(zhí)白戚,周左杖黃戉?!钡?關于《山海經》所載“刑天舞干戚”之說,迄今學術界尚存歧義,未有公認的定解。有人認為“干戚舞是古代著名的軍舞……干象征神權,戚象征王權、軍權、父權。干戚舞干與戚的結合,象征神權與王權的結合。”又主張:“干戚之舞濫觴于黃帝紅山文化時代的黃河中下游河東(今運城)一帶”,這是缺乏史實確切根據的臆想之詞。也有人認為:此句乃“形夭無千歲”之誤。如郭沫若認為:“宋人曾纮卻于節(jié)外生枝,謂‘形夭無千歲,猛志固常在’疑其上下文不相貫,遂把‘形夭無千歲’校改為‘刑天舞干戚’。后人視為定論,刻本徑改原書,這是一件很奇怪的公案?!庇忠徽f,為“形夭無千藏”之誤。但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就是:“干”并非象征神權,而“戉(鉞)象征王者之權威”。“我”作為第一人稱代詞,相較“余(予)”“吾”等出現為早,在甲骨文里使用頻繁?!拔摇庇袃稍?一從手從戈,一從禾從戈,皆以“戈”為聲;可作主語、賓語和定語,用法齊備。以上諸字,皆由“戉”或的字形衍生而來?!案辍北h古時代,先民狩獵或格斗的武器,是長柄樹杈、削尖的竹竿或木棍,后來發(fā)展成為戈矛。原始人將尖石刀、矢或獸角捆綁在木桿或竹竿上,用來獵捕陸上野獸或水中魚鱉,這就是戈矛的雛形。甲骨文字源,大多來自“木-石復合武器”。幾千年來漢字形音義的不斷整合,從系統論的觀點看來,就是在華夏歷史的持續(xù)發(fā)展過程中,各個階段出現了新的不同情況、不同的社會需求,文字結構和功能必須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和社會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本文再試做解析如下。干,原指大樹之主干;主干上有旁枝,“干支”從桿枝來。十干配十二支,殷代用以紀日,后世用以紀年月。⒉“弋”的字源解讀。甲骨文弋,象形字,是直木、樹干的形象,表示原始人最早使用的簡單工具,是原生態(tài)的字根。“戈”字從“弋”字而來。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斬木為兵,揭竿(干、桿)為旗。”說明原始的長兵器以木質樹干或竹竿為主。戈,最初是木桿綁上石刀刃的木石復合獵具。木叉無鋒刃為“干”,木桿加鋒刃為“戈”。后來石刀刃被銅戈尖取代,成為首要的兵器?!墩f文》曰:“戈。平頭戟也。從弋、一,橫之象形。”東漢許慎的解釋,并不符合甲骨文“戈”的本義。“戟”是周代金文后起字,甲骨文里面沒有“戟”字,怎么可以用“平頭戟”字來解釋“戈”的本義呢?甲骨文的斜撇和長勾是柄端的小鉤子;金文戈上端有刀刃,下端有小圓磴。許慎的意思,無非取周秦漢的“戟”之形,戈字象平頭戟之形,可以砍鉤兩用。這還勉強可以說得過去(參看后文“戟”字的解釋)。戈是遠古至殷商時期最基本的武器樣式,是一種長木柄帶刃的殺傷性武器。在夏代的考古中幾乎沒有發(fā)現青銅刃,說明夏的主要兵器還是木柄的石戈、石刀、石斧之類。石戈就是木石器時代的石矛(或投槍)。后來殷商時期由于銅刃的日漸盛行,已被大規(guī)模運用于暴力統治與交戰(zhàn)。殷商考古中已出土的“戈”有青銅的刃(就是青銅矛)可以為證。如果從武器裝備的角度看,商湯伐夏可說是青銅兵器戰(zhàn)勝木-石兵器的表現。實物兵器戈,由柲(柄)和戈頭兩部分組成,柲(柄)多為竹、木制作,長度通常為1米左右,最長超過3米。戈頭的攻擊方式為:勾、啄兩種。甲骨文中,“戈”作為一個部首,衍生出很多的甲骨文字,例如:伐、必、武、戎、或、戟、戕等。這些甲骨文字都和武力、武裝有密切關系。但奇怪的是,在殷商卜辭中幾乎未見“戈”用作武器的辭條。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