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三.論述題_第1頁
大學語文三.論述題_第2頁
大學語文三.論述題_第3頁
大學語文三.論述題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三.論述題1、答題技巧:①寫出材料體現的最主要的觀點;②引用原文或闡述此傳統人文思想的內涵;③材料是如何體現的;④闡述自己的觀點2、重要的中國傳統觀人文思想(1)《詩經》中的愛情觀參閱詩歌:追求蒹葭關雎木瓜相思子衿將仲子摽有梅無論追求還是相思都因時空的阻隔,愛(求)而不得,因為心中充滿著對愛情的希望,又沒輕易放棄,苦苦追求與相思中顯現真摯與忠貞。首先,當時的愛情是自由開放的。包括《關雎》、《靜女》、《綢繆》、《蒹葭》、《采葛》等等都是描寫男女相思和約會的情,可見當時男女在未婚以前也是可以花前月下的,那種“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戀愛復雜心情完全表露了出來。同時,那時的愛情還很開放,其中《野有死麇》就赤裸裸的描寫了一對男女在野外偷情的場面,還有一首《溱洧》是描寫當時鄭國有一風俗,即每年的三月三日,未婚男女會到河邊相會,彼此挑選意中人,甚至可以同居。由此可見,先秦時代的愛情觀念和現在并無二致。其次,強調了女子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女子無地位甚至卑賤那是封建時代的現象,從《詩經》中對女子婚嫁的場面卻透露出了其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其中《桃夭》中“桃之天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就不僅提到了女子的美貌,更重要的是提到了女子的德行。另外,《碩人》、《有女同車》也對出嫁女子的品德做了描寫,由此可見女子的品德對家庭的重要性。再次,提倡忠貞不渝。《詩經》中還有很多是在描寫思念丈夫或妻子的文章,其中《擊鼓》中“執(zhí)手,與子偕老”最為有名,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忠貞不渝的感情,忠貞不愈的愛情始終是中華民族的主流。(2) 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參閱哀郢湘君立論:贊同屈原是愛國主義思想的典型人物值得學習。駁論:屈原不是愛國是愚忠。不值得學習屈原的愛國主義其內涵包括忠君、愛國、憂民三個方面(詳見課本 P23-24)在楚國的國家前途的民族命運受到了嚴重威脅,而楚國統治者依舊沉緬于日酣宴飲的享樂中,束手無策時,屈原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楚國滅亡的措施。在保守思想與改革思想的猛烈沖撞中,屈原不計個人得失,不顧個人悲慘遭遇,置生死于度外,誓死不渝地忠于自己的事業(yè)和理想,欲以自己的努力改變楚國的現狀。①堅持“美政”理想,堅持改革弊政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核心;②不屈不撓,與惡勢力進行堅決斗爭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方面;③以民為本,憂國憂民是屈原愛國主義精神的動力。愛國主義精神如一條紅線貫穿屈原全部詩歌。他的詩歌所抒寫的愛國情志,是他生命進發(fā)的愛國主義火花,長久閃亮在中國的史冊上,照亮代代炎黃子孫的心靈。其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中國人民的一筆巨大精神財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影響深遠。屈原是愛國詩人的典范,影響及于后人。作為一個愛國者,他還是仁人志士的楷模,他的愛國精神在歷史的長河中永放光彩,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已確立了其不朽的重要位置。(3) 道家老子的無為無不為的思想自然型遵循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不人為的破壞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謀略型參閱曲則全表面是曲、枉、洼、敝、少、多,實則是全、直、盈、新、得、惑、如何做?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面裝無為實質真有為。生存性為了達到目的,無論弱者強者都適用。裝憨、傻、癡、呆,在加忍、和讓。無為無不為強調的一方面是少管乃不管,讓百姓自我發(fā)展,自我生存,順其自然,天性生活;另一方面是反本復出。其價值觀體現在:自然型,遵循事物的自然規(guī)律,不人為的破壞自然之道。無為而無不為;謀略型,表面是曲、枉、洼、敝、少、多,實則是全、直、盈、新、得、惑、如何做?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表面裝無為實質真有為;生存性為了達到目的,無論弱者強者都適用。裝憨、傻、癡、呆,在加忍、和讓。(4)結合“曲則全”(道德經)論為人處事之道:“曲則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 !誠全而歸之。”意思是: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繞行則能迅捷直達,能不斷地凹陷成“盅”則能不斷地自我充盈,懂得護守現成的穩(wěn)定則能得到真正的逐漸更新,少取則真得,貪多則反而導致自身的混亂因此,圣人渾融一體而為天下前行探路。不執(zhí)著于成名,所以能明于道;不自以為是,所以能明辨是非;不自我夸耀,所以能多有事功;不自我矜持,所以能長遠在途。因為他不執(zhí)著于名而與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把他作為對立面而與他爭。古時候所說的“能柔曲因應則能自我成全”的道理怎么會是空話呢?它實在是個很全面的概括。從總體的表述中是體現出一種處世之道,片面的理解為中庸之道。做人應該能夠委屈求全,要求越少,越容易滿足,不要有諸多的要求,要知足常樂,能屈能伸,所以古代圣者均以這些準則來要求自己。不要自以為是,不要自夸自擂,不要自大自滿,那么你會得到更多,否則將適得其反。另外,你與世無爭,那么別人也將無法與你爭什么。故古人所謂的委屈求全,并不是一種虛言,而是我們大家應該認真去執(zhí)行的一種東西。(5)儒家思想及孔子的思想體系孔子思想體系的特點總結為:一是體仁,二是中庸,三是修禮,四是行道??鬃訉W說是仁學,源于民本主義,其主要內容是繼承西周以來的敬德保民思想;孔子的禮,大則治理國家之大法,小則為人處事之禮貌,“禮”一方面促進了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也促進了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愛幼、團結和睦的家庭倫理關系,但同時又形成了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這種通過修身、齊家而形成的道德修養(yǎng)和家庭倫理,逐漸積淀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美德。無所不及的中庸思想,是孔予學說的哲學方法,是孔子的唯物主義思想部分中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辯證法在孔子思想中的典型運用,儒家的中庸哲學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兼人載物、厚德寬容、勇敢獨立、求知求實等等的優(yōu)秀品格,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華,是真正的中國之魂。大同思想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組織部分,寄托了孔子的遠大政治理想,是孔子入仕行道,終生為之奮斗的最終目的。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6)杜甫的憂國憂民思想參閱哀江頭中學作品憂國憂民表現:無論窮達始終心懷天下;無論在朝在野極端關注國事,憂國憂民;以民為貴、喜歡勞動、親近人民。意義:體現讀書人對自己國家與民族的擔當與責任;體現讀書人的敢于批評現時的精神。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較為濃厚的儒家思想,表現為矢志不移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深沉廣博的仁愛精神,無論窮達始終心懷天下;無論在朝在野極端關注國事,憂國憂民;以民為貴、喜歡勞動、親近人民。其意義在于體現讀書人對自己國家與民族的擔當與責任;體現讀書人的敢于批評現實的精神。這不僅是杜甫偉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詩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力量所在。杜甫在遭遇苦難時往往能想到比自己更不幸的人,他的偉大和詩的震撼的力量不單純在于他對世上苦難的揭露和對苦難制造者的抨擊;更在于他歌頌了人性中的善良、美好的一面,并滿懷善意地描寫它,希望它能發(fā)揚光大并以此培植人的善根,使人靈魂得到升華。(7)《垓下之圍》中的英雄觀《垓下之圍》是《項羽本紀》中的最后一個部分。全文就像一出戲,司馬遷運用細節(jié)描寫對垓下之圍、東城大戰(zhàn)、烏江自刎三個生死攸關的場面;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月夜突圍、陰陵迷道、東城快戰(zhàn)、拒渡贈馬、自刎贈頭等一連串的情節(jié),進行了惟妙惟肖、生動傳神的描繪.豐富和發(fā)展了一代梟雄項羽的鮮明個性和英雄品格,使拔山舉鼎的悲劇英雄躍然紙上。古代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出雄。項羽是司馬遷筆下最成功的悲劇英雄人物,霸王別姬慷慨悲歌 ,多情重義;東城快戰(zhàn),威武勇猛,剛愎自大;烏江自刎,寧死不辱,知恥重義。(8)《叔向賀貧》中道德和財富的關系叔向賀的對象是晉國的重臣韓起,韓起雖然位居高官,但心里總是不平衡,覺得“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他羨慕那些利用職權巧取豪奪,聚斂財富、奢侈無度的權貴,覺得自己當官不發(fā)財,沒勁,日夜憂慮。叔向卻上門祝賀,叔向振振有詞地說“若不憂德之不建,而患貨之不足”,一味攀比享受,必將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還舉了一串權貴因貪污腐化而被殺頭的例子,使韓起猛醒,對叔向連連道謝。從而安“貧”建“德”。叔向對錢與德的認識是辯證的。叔向是不是反對富裕,提倡貧窮光榮呢顯然不是。“不憂貧”,歸根結底不是以貧窮為光榮,而是反對暴富,主張以家族的長遠利益為重,追求保守財富而不是一夜暴富。齊國的執(zhí)政官晏子在拒絕國君賞賜的封地時,也表示:“非惡富也,恐失富也?!背膱?zhí)政官孫叔敖死前,要求子孫只接受貧瘠的封地,絕不接受膏腴之地,這不是一種道德上的高姿態(tài),而是害怕子孫驕奢蒙禍的現實考慮。富貴而驕,不但容易惹人嫉妒,在春秋時代還是謀取權力的資本,不可能不遭到國君和執(zhí)政貴族的強力打壓。與其積聚財富而受人憎恨,還不如積累對人民的恩情,‘在關鍵時刻不失為一筆政治資本?!妒逑蛸R貧》不是說教,而是有強烈政治經濟意義的務實之論,無論是想掌握國柄的政客,還是想傳之萬世的企業(yè)家,都值得學習其精神。(9)陶淵明的《和郭主簿》論“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窮則獨善其身”指政治仕途由于政治環(huán)境黑暗、險惡、污濁、仕途無路可走,選擇遠離政治,立志做一個有高潔人格的人。其出自《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边@種思想在陶淵明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特別是他的那首《和郭主簿》,展現了人們習見熟知的日常生活,雖如敘家常,然皆一一從胸中流出,毫無矯揉造作的痕跡,因而使人倍感親切。陶淵明,向往和平寧靜、自耕自食、無競逐無虛偽、沒有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追求淳樸真誠、淡泊高遠、無身外之求的生活。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向世人描繪了精美平和、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當時以及后來的年代中,文人士大夫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就在心靈世界中尋找依靠,在藝術的世界之中表達對“世外桃源”的向往,并且隱晦地表達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平淡中包含著陶淵明的真實感情和高潔淡怡的性格,精神的可貴之處就是“質性自然”、“任真自得”。陶淵明無疑經歷了一個由仕而隱、迷途知返、今是昨非的過程。正是這一真實過程,讓我們看到了他如何探索自我與社會、人生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多重關系,從而獲得了對自身生命存在的真理性感悟。陶淵明的這種自我意識的確立與深化,使歷代知識分子常有的際遇感喟與政治憂傷,在他的身上變得明顯的淡渺舒徐了。而陶淵明所表現的“窮則獨善其身”更為后世做了榜樣,影響深遠,引領了中國幾千年來中國文人的時尚,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高唱“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等,這些無不在現代時時警醒著世人的思想,教導著一代又一代中華炎黃子孫,意義遠大,他超遠現實功利,追求精神與自然的融合,顯示了一種嶄新的生命美學和主體形象。10.結合孟子散文評述其“養(yǎng)氣說”對提高道德水準的意義:首先要“直養(yǎng)而無害”,其次須“配義與道”,第三,要“集義”,此外還要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所謂的知言養(yǎng)氣說的養(yǎng)氣是養(yǎng)浩然之氣。浩然之氣是指人的仁義道德修養(yǎng)達到很高水平時所具有的一種正氣凜然的精神狀態(tài)。作為文學理論批評的用語,知言養(yǎng)氣是說,作者必須首先具有內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即養(yǎng)成浩然之氣,才能有關而正的言辭。因此,作家應首先從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修養(yǎng)入手,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質,才能寫出好作品。氣、養(yǎng)氣成為后世文論廣泛運用的理論名詞,形成了中國文論史上以氣論文的悠久傳統,其源頭無疑應上溯到孟子的知言養(yǎng)氣的說法。孟子的“氣”是仁義道德修養(yǎng)的結果,是可以學而后至的,而非先天個性氣質特征之表現。道德修養(yǎng)是作家修養(yǎng)的核心和靈魂。作家道德水準的高低直接影響其作品立意的高低。自從孟子提出“知言養(yǎng)氣”的觀點以來,對主體的修養(yǎng)提出了要求,而后經歷代學人的發(fā)展,這一命題被轉化到文學理論來。成為古代作家修養(yǎng)的一項基本要求。知言養(yǎng)氣的本質是以道德為基準的一種精神修養(yǎng)。作家修養(yǎng)問題是一個古老而常新的話題,這種修養(yǎng)對我們今天的作家修養(yǎng)創(chuàng)作仍然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而且養(yǎng)氣說還將對后世作家繼續(xù)產生影響。11.論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杜甫作為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生活于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他的詩歌真實形象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時代風貌,是當時社會現狀的一面鏡子,故有“詩史”之美譽,在他的詩中貫穿著強烈的憂國憂民的思想。而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源于他身上較為濃厚的儒家思想,表現為矢志不移的忠君愛國思想和深沉廣博的仁愛精神。這不僅是杜甫偉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更是其詩作能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