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鄉(xiāng)郭橋村宋墓發(fā)掘簡報_第1頁
河北平鄉(xiāng)郭橋村宋墓發(fā)掘簡報_第2頁
河北平鄉(xiāng)郭橋村宋墓發(fā)掘簡報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平鄉(xiāng)郭橋村宋墓發(fā)掘簡報

2004年3月,河北平鄉(xiāng)縣郭橋村的村民在耕地上發(fā)現了古墓。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會同邢臺市文物管理處、平鄉(xiāng)縣文物保管所于同年4月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清理。茲將清理情況報告如下。一、南依于實踐的磚窯墓葬位于平鄉(xiāng)縣東南約15公里的郭橋鎮(zhèn)西郭橋村北約200米處,東瀕滏陽河,南依邢臨公路,西挨一田間小路,東北為一廢棄的現代磚窯(圖一)。據傳這一帶的磚室墓過去曾多有發(fā)現,分布范圍約130000平方米,是一處規(guī)模龐大的古墓群。此次發(fā)掘的古墓(編號為PGM1,簡稱M1)位于該墓群的東南部。二、墓體及墓壁鋪作M1坐北朝南,方向181度。為仿木結構單室磚墓,由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室平面為圓形,墓壁皆用白灰泥勾縫,順磚錯縫疊砌而成。墓內多被擾亂,墓頂已被拆除不存,墓壁上的仿木構建亦多處被毀。(1)墓道發(fā)掘長度為2.15米(南部未清理),為長方形豎穴式,寬1.56~1.94米,深1.44~2.22米,底呈南高北低的斜坡狀,高差0.78米。(2)甬道外接墓道,內通墓室,為單栿單券形頂,進深1.35米,寬1.18米,殘高1.86米,其中拱腳高1.64米。甬道正面為仿木結構的門樓建筑,下部為甬道的券洞。門口上下貫通。門樓在甬道翼墻的南端1.64米高時內收0.08~0.10米起建,券洞前以單層菱角牙子形砌磚封堵。封門磚大部分用的是墓磚,極少量則是仿木磚構件。(3)墓門正面上部今已毀,原貌不詳。殘高1米,殘存部分門扇、立頰、槫柱、門額、上額、闌額、普柏枋。立頰上橫門額,立頰外依槫柱,槫柱上置上額,上額上置普柏枋。門額上砌兩枚較粗大的門簪,(僅存東面的一個)門簪前端呈八角形,后部為方柱體,凸出門額0.05米;立頰為磨光弧面,門扇磚為刀把形,刀把部分填一橫磚塊,與券頂同托門簪。普柏枋上東部殘存鋪作一朵,僅余一泥道拱、一櫨斗和一散斗。墓門背面,自普柏枋下貼砌橫磚,垂直下砌,未予雕飾。(4)墓室平面呈圓形。砌筑整齊,內徑3.2米(南北向)~3.5米(東西向),殘深2.54米(從墓口到墓底)。墓室入口內留出一段與甬道同寬的豁口,其余部分均鋪磚,形成一“凹”字形棺床,高0.38米?;砜谠谀故覂任鞅陂L0.89米,東壁長0.94米,寬1.40~1.14米,較“凹”形棺床高出一磚?!鞍肌毙喂状膊捎靡粰M對兩豎平鋪而成,經解剖:在墓室底部南北2.1米的范圍內為生土,豁口外東西兩側內填活土,頂部鋪磚與棺床面平(圖二、三)。(5)墓壁從棺床平面向上共分3段。第1段,墻基部分,高0.26米。起先平鋪墓磚5層,從第2層始內收0.01~0.03米,內以19個束腰磚砌成17個壺門,等距分布,間距為0.66米。束腰磚是以兩個削成三角形的磚塊上下對接而成。第2段,墓壁下部,從墓磚到撩檐枋,高0.95米。周壁砌有倚柱14根,假門5座,椅子2把,燈檠1個。今僅存3根完整倚柱,其余11根殘存柱礎。柱頭枋及普柏枋之間共有鋪作24朵,其中柱頭鋪作14朵,補間鋪作10朵。倚柱為不等距分布,最大間距0.90米,最小間距0.20米。各倚柱的結構和以上的鋪作完全相同。其組織為在墻基頂部平鋪一連弧狀柱礎,上立正面為四棱狀的立柱(兩磚加一半磚長),再上承普柏枋。普柏枋上坐一枦斗,內托泥道拱。櫨斗出昂,上托一較小的交互斗,泥道拱兩端各托一散斗,斗上托柱頭枋,上為撩檐枋,撩檐枋的面部下端做成斜面。補間鋪作皆坐落在假門以上的普柏枋之上,其結構與柱頭鋪作完全相似。假門5座,分別位于墓壁的西、西北、北、東北、東面,結構相同。由搏柱、立頰、門額、上額組成,于墻基頂面向上2層起砌,做關閉狀,高0.88米,寬1.06米。門額上雕面部為花瓣形的門簪兩枚,搏柱及上額的內邊削成斜面。燈檠位于東壁偏北,高0.92米。其以矮足案形為基座,中豎6棱形燈桿,燈桿下端兩側用連弧狀雕磚連接桿與座。燈桿的上部平砌一齒輪形磚雕,上坐一平板狀燈座;桿頂原有一物,已毀。在清理燈檠下墓室中的填土時,發(fā)現一個無釉瓷盞,經驗試,平放在燈座上大小十分合適,說明這個燈檠不單是墓室內的裝飾,而且具有實用性質,是擱置這個小瓷盞的,而這個小瓷盞則應該是墓中的長明燈。椅子兩把,分別位于墓室的東南和西南壁,起砌于墻基頂4層上,結構、大小相同,由立足、橫撐、座面、靠背、搭腦組成,高0.74米,寬0.48米。立足作棱狀,座面的側面經過磨光,略成圓弧形,靠背外側雕成弓形,搭腦斷面為圓柱體。第3段,墓壁上部,從撩檐枋到現存墓口,殘高0.9米。共有大鋪作6朵。鋪作的結構與第2層的相同,只是體積較大,分布間距為0.95~1.56米(圖四)。墓內置骨架3具,為一男性兩女性,其中兩具在棺床上,一具在甬道內。棺床上的骨架,北面是一男性,面上,左臂內彎,右臂外撇,雙膝合攏,為頭東腳西仰身直肢葬式。南面的一具凌亂地堆放在北面骨架的下部,頭顱在北面骨架的股骨之間,面南,口大張,為一女性。甬道內的骨架放在甬道與墓室的豁口處,身下為淤土,原為仰身直肢葬式,今已凌亂,出棺外,頭南腳北,面上,下肢右斜,下頜及骨盆等已離原位。經檢驗為女性。在棺床上沒有清理出棺材的形狀,因而其詳細結構不清,但在骨架的上下及周圍分布有大片的石灰墻皮碎片和草木灰,分布范圍南北1.7米,東西2.4米;墻皮厚0.007~0.01米,個別的呈折角狀,厚0.021米。棺床上散見有不少的木板灰和鐵棺釘(棺釘長0.033~0.06米)。經對此現象的反復對比和觀察,認定原來棺的結構外層應為木板,內抹一層白灰泥,底鋪一層草木灰,而白灰泥及草木灰應是用來防腐、防潮的。甬道內尚存木棺的痕跡,長1.06米,寬0.4米,同樣也抹一層白灰泥,周圍散見鐵棺釘。三、無釉小盞墓M1在填土中出土一些青釉罐的殘片,是被破壞后的隨葬品。出土的一件無釉小盞(圖五),應為燈檠上的長明燈。墓道填土中出土一件完整的兔毫瓷盞。棺床上北骨架的胯部北側出土一件小銅鏡,頭南出土一件覆置的黑釉小瓷碗。甬道內骨架的腰部出土兩件鏤孔玉飾件。四、付款時1、關于陵墓的年齡墓中沒有發(fā)現相關的文字,其年代只能從墓葬的結構、器物的特點來推斷。通過對有關資料的對比,該墓的年代應為元代。2、元代社會狀況對區(qū)分管理人口的啟示由于沒有文字資料可以說明墓主的身份,因而只能通過墓葬規(guī)模和出土器物來分析。結合元代的社會狀況,推測其應是家境較好的富裕平民。而甬道中所埋骨架身下的淤土,應是在該人入葬前就已形成,可見與棺床上的兩人埋葬時間相隔較長,而且與北面的兩人不在一起,頭向也不一致,說明其家庭地位較為低下,應是男墓主的小妾之類。3、英美法上的灰棺墓中的葬具是在木板內抹一層白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