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_第1頁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_第2頁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臨床上常見的疾病和常見疾病。西醫(yī)對該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臨床不易治愈。該病的病機極其復雜,日久可由慢性淺表性胃炎發(fā)展成慢性萎縮性胃炎,也可以兩者并存,是消化系統(tǒng)最常見的病,本病反復發(fā)作,因其與胃癌的發(fā)生有密切關(guān)系,故慢性萎縮性胃炎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其病理機制是指胃黏膜上皮遭到反復損害后導致的黏膜固有腺體的萎縮,甚至消失。屬于中醫(yī)的胃脘痛、腹脹、嘈雜、心下痞痛等范疇。其發(fā)病多與飲食不節(jié)、勞倦太過、情志不暢、先天稟賦有關(guān)?!夺t(yī)學正傳胃脘痛》所說:“胃脘當心而痛……故有積痰,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nèi)所致焉。”飲食不節(jié)、饑飽失?;騽诰雰?nèi)傷等可傷及脾胃,脾失運化失職、不能化生精微,食滯不化、致腹脹、便溏、納呆、乏力。胃失和降,不能受納及腐熟水谷,胃氣上逆則見呃逆、噯氣、嘔吐等。嗜食辛辣或情志所傷,氣郁化火,傷陰耗液,胃陰不足,失于濡養(yǎng)可致口干舌燥,便秘等。久病必虛,久病必瘀,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故見胃脘部痛有定處?;虺拭浲?、刺痛、日久纏綿難愈,舌黯或見瘀斑口唇暗,脈細澀等證。目前國內(nèi)有關(guān)報道,在分型上大致有5種:①肝胃氣滯(肝胃不和)型;②脾胃陽虛(脾胃虛寒)型;③胃陰不足(肝胃陰虛)型;④脾胃濕熱型;⑤血瘀熱郁(氣滯血瘀)型。在治療方面慢性萎縮性胃炎臨床辨證有虛有實,但以虛中挾實多見。也就是說慢性萎縮性胃炎多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脾虛、陽虛為本,日久所致瘀滯為標,因此,治療的關(guān)鍵應在于益氣溫中,活血化瘀、而重在活血化瘀。1選用活用成藥,見病分析筆者根據(jù)臨床實際分作以下3型,分別主要以益氣消瘀、養(yǎng)胃制肝、溫脾化濕3法,選定了基本藥物,而后隨癥加減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現(xiàn)述如下:1.1脾虛挾瘀型癥狀:形體消瘦、面晦少華、納呆脘脹、兩脅刺痛、便溏、苔薄膩。治法:益氣消瘀?;舅幬?黃芪、莪術(shù)、雞內(nèi)金、三七、甘松、白術(shù)、丹參、赤芍等。1.2陰虛木橫型神疲乏力、脘腹作脹、時感灼痛、噯氣稍舒、納呆、口干欲飲、偶感嘈雜、大便干結(jié)、苔薄、舌邊紅、脈細弦。治法養(yǎng)胃制肝:沙參、麥冬、當歸、芍藥、天花粉、烏梅、枸杞子、佛手等。1.3陰虛挾濕型神疲氣怯、胃脘脹痛、其勢隱隱、食后更甚、得按稍舒、納谷不香、大便溏瀉、苔白質(zhì)淡、脈細軟等。治法:溫脾化濕,黃芪、蒼術(shù)、太子參、升麻、雞內(nèi)金、生薏米、良附丸等。1.4加減因寒而痛甚者加川椒、干姜、砂仁;嘔吐甚者加半夏、丁香、柿蒂;腹脹滿者加厚樸、萊菔子,積氣攻沖者加荔枝核、檳榔;大便溏薄甚者加山藥、扁豆、白術(shù);胃酸多者加瓦楞子、牡蠣。胃脘脹甚者,徐長卿必不可少以其善于行氣消脹,緩急止痛。大便溏薄者,加山藥、白術(shù)、扁豆。胃酸過多者加瓦楞子、牡蠣。黏膜萎縮胃液少者:加山楂或焦山楂。肝氣郁滯而有郁熱者:加石斛、天花粉、枇杷葉。慢性萎縮性胃炎在整個病程中是錯綜復雜的,有時較單一,有時諸多證情同時出現(xiàn),切忌見病治病,就事論事。在選方用藥時,以久病多虛,久病多瘀為根據(jù),應各有側(cè)重,虛實兼顧,力求補而不滯,滋而不膩,溫而不燥,祛邪不傷正,理氣而不耗陰。一旦藥中肯綮,則需堅持服藥,不宜輕易更方。如藥后病情已獲好轉(zhuǎn),患者宜應該堅持一段時間的服藥,以鞏固療效。除此,更應注意調(diào)節(jié)情志,避免惱怒,以利于胃體的康復和療效的鞏固。2中醫(yī)統(tǒng)一了偏偏熱治胃劉某,女,47歲,超市職員。2003年10月初診:胃脘部脹痛十余年,時輕時重納差,偶有胃脘部隱痛,大便稍溏,近一年疼痛加劇,食后脹甚,于2002年4月20日曾在縣醫(yī)院胃鏡檢查,胃鏡提示:①中度淺表萎縮性胃竇炎;②腸上皮化生,伴腺體增生,HB-Ab陽性。X線片示:胃下垂。隨后就診于中醫(yī)科。病人表現(xiàn)夜寐不安,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細玄,此屬于中虛氣滯之胃痞,治療應以益氣健脾和中安胃。生黃芪30g,白術(shù)10g,當歸12g,炒白芍12g,廣木香9g,莪術(shù)6g,炒棗仁24g,砂仁15g,陳皮10g,太子參24g,徐長卿10g,沉香9g,炙甘草10g。6劑。每日1劑水煎,餐后半小時溫服。4月27日,病人二次就診,癥狀無明顯改善或加重,因此,守方不更方繼續(xù)服用6劑。5月7日,第三次就診自述:服藥后脹痛減輕,余無明顯變化,查舌脈無顯著變化,故原方加白花蛇舌草30g。10劑。5月15日,第四次就診時病人表現(xiàn)胃脹明顯減輕,偶有嘈雜感,故在上方中加生麥芽30g,瓦楞子15g,去掉沉香,6劑,服法同前。2003年8月患者第五診:藥后精神、飲食均好轉(zhuǎn),已無痛苦病容,于第二天復查胃鏡檢查提示:胃體皺襞平,胃底色澤橘紅色,血管未見,分泌物適中;胃角紅白相間,皺襞平展,紅白相間明顯,血管未見,分泌物適中,蠕動活躍;幽門圓,開閉良好,十二指腸球部陰性,HB陰性。為鞏固療效,上方加入僵蠶15g,青皮9g,繼服10劑未再復發(fā)。王某,女48歲,干部2005年3月12日初診,自述:胃脘部灼痛1年余,從心窩部向咽部泛漾酸苦水,有灼熱感,納差,日漸消瘦。蹲踞或屈腿側(cè)臥時胸部灼熱增強,直立端坐時減輕,晚餐進食多時,夜間灼痛加重,逆上之酸水漾出增劇,舌紅,苔薄,脈弦稍數(shù)。胃鏡檢查示:反流性胃炎、食道炎。中醫(yī)擬平肝降逆、和胃止酸劑以達到養(yǎng)胃制肝。當歸15g,炒白芍12g,元胡9g,海螵蛸15g,海浮石15g,代赭石15g,半夏9g,白茯苓15g,竹茹12g,荔核12g,降香9g,烏梅10g,麥冬12g,炒檳榔10g,降香10g。3月18日二診:上逆癥狀減輕,泛漾之物減輕許多,燒灼之感減輕明顯,疼痛癥狀消失,故仍采用上方法則,上方中去掉代赭石,加瓦楞子30g(搗碎)。經(jīng)過兩月余時間的治療后諸癥悉除。囑咐患者戒忌急躁、惱怒、食納勿過飽,采用少食多餐制,自可痊愈。慢性胃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中醫(yī)在臨床辨證、辨病的個體化治療優(yōu)于西醫(yī),然而,用中醫(yī)藥調(diào)理中焦脾胃治療慢性胃炎時,大寒、大熱、攻下之藥皆當慎用。因為,久用偏寒偏熱之藥每易傷脾,久用偏熱之藥每易傷胃。久用溫藥,積溫可以生熱;久用涼藥,積涼可以生寒。偏寒偏熱之藥,非認證準確,不可濫投。雖溫涼平性之藥。亦不可疊床架屋群聚而久服,以免有積涼積溫生寒生熱之弊。臨床用藥須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