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445-2023 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41-T 2445-2023 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41-T 2445-2023 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41-T 2445-2023 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41-T 2445-2023 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01.100.30CCS

P00/0941 DB41/T

2445—2023工程建設項目聯(lián)合測繪技術規(guī)范 河南省市場監(jiān)督管理局發(fā)

布DB41/T

2445—2023 前言

.................................................................................

II1

...............................................................................

12 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

13 術語和定義

.........................................................................

14 基本規(guī)定

...........................................................................

35 建筑面積計算

.......................................................................

46 控制測量

..........................................................................

117 地形圖和規(guī)劃測量

..................................................................

138 土地勘測定界

......................................................................

169 規(guī)劃竣工測量

......................................................................

1910 房產(chǎn)測量

.........................................................................

2711 消防測量

.........................................................................

3212 人防測量

.........................................................................

3613 地下管線測量

.....................................................................

3814 雷電防護測量

.....................................................................

4015 建設用地復核測量及不動產(chǎn)測量

.....................................................

4116 成果數(shù)據(jù)要求

.....................................................................

4517 測繪成果質量檢查

.................................................................

45附錄

A(資料性) 規(guī)劃竣工測量成果圖表樣式............................................

46附錄

B(規(guī)范性) 綜合測量報告封面樣式................................................

60附錄

C(規(guī)范性) 土地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樣式..........................................

61附錄

D(資料性) 房產(chǎn)測繪報告樣式....................................................

71附錄

E(資料性) 人防測量成果表

......................................................

83附錄

F(資料性) 防雷測量成果圖表樣式................................................

84附錄

G(資料性) 不動產(chǎn)權籍調(diào)查表樣式................................................

86參考文獻

............................................................................

101DB41/T

2445—2023 本文件按照GB/T

—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nèi)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河南省自然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并歸口。河南省氣象災害防御技術中心、河南省消防救援總隊。曉明、李全信、周蘊、王振中、張保軍、張昊、孫云鶴、童華、劉冬霞、李鵬、王新凱。IIDB41/T

2445—20231 范圍的測量基準、測量精度、面積計算、測量內(nèi)容、成果樣式等要求。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領域的重大工程)涉及的聯(lián)合測繪事項。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文件。GB/T

14912—2017 1:500 1:1000 1:2000外業(yè)數(shù)字測圖規(guī)程GB/T

—2000房產(chǎn)測量規(guī)范 第1單元:房產(chǎn)測量規(guī)定GB/T

—2000 房產(chǎn)測量規(guī)范 第1單元:房產(chǎn)圖圖式GB/T

18316—2008 數(shù)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017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圖圖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圖圖式GB/T

24356— 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37346—2019 不動產(chǎn)單元設定與代碼編制規(guī)則GB/T

50353—2019 建筑工程建筑面積計算規(guī)范CH/T

2009—2010 全球定位系統(tǒng)實時動態(tài)測量()技術規(guī)范CJJ/T

8—2011 城市測量規(guī)范CJJ/T

61—2017 城市地下管線探測技術規(guī)程CJJ/T

73—2019 衛(wèi)星定位城市測量技術標準JGJ/T

496—2022 房屋建筑統(tǒng)一編碼與基本屬性數(shù)據(jù)標準TD/T

1001—2012 地籍調(diào)查規(guī)程TD/T

1055—2019 第三次全國國土調(diào)查技術規(guī)程3 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宗地土地權屬界址線封閉的地塊或者空間。[來源:GB/T

37346—2019,3.5]3.2土地勘測定界實地界定土地范圍,測定界址位置、調(diào)繪土地利用現(xiàn)狀、計算土地面積。DB41/T

2445—20233.3主體結構的構造。[來源:

50353—2013,2.0.23]3.4圍護結構圍合建筑空間的墻體、門、窗。[來源:

50353—3.5半地下室房間地面低于室外設計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該房間平均凈高,且不大于者。[來源:GB

50016—3.6雨篷建筑出入口上方為遮擋雨水而設置的部件。[來源:

50353—2013,2.0.19]3.8露臺3.9

設置在屋面、首層地面或雨篷上的供人室外活動的有圍護設施的平臺。[來源:

50353—2013,2.0.28]基底面積建筑物與室外地面相連接的外圍護結構或柱子外邊線所包圍區(qū)域以及部分懸挑建筑外圍的水平投影面積。3.10裙房在高層建筑主體投影范圍外,與建筑主體相連且建筑高度不大于24

m的附屬建筑。[來源:GB

50016—3.11避難層(間)建筑內(nèi)用于人員暫時躲避火災及其煙氣危害的樓層(房間)。[來源:GB

50016—2014,2.1.13]3.12前室設置在人流進入消防電梯、防煙樓梯間或者沒有自然通風的封閉樓梯間之前的過渡空間。[來源:GB

50016—2014,2.1.16]3.13自然層按樓地面結構分層的樓層。[來源:

50353—3.14技術層±20±40±20±40±50±100±50±100±100±200±100±2000.007+0.0002D0.014+0.0004D0.014+0.0007D0.028+0.0014DDB41/T

2445—2023建筑物的自然層內(nèi),用作水、電、暖、衛(wèi)生等設備安裝的局部層次。3.15非開挖采用不開挖或微開挖方式對埋地管道進行敷設、檢測和修復的所有技術和方法。[來源:

37862—2019,3.1.1]3.16不動產(chǎn)單元不動產(chǎn)登記的基本單位。[來源:GB/T

37346—2019,3.16]4 基本規(guī)定4.1平面系統(tǒng)和高程基準4.1.1 平面坐標系應采用

2000

采用高斯-克呂格投影。4.1.2 高程應采用正常高系統(tǒng),高程基準采用

1985

國家高程基準。4.2 測量精度4.2.1 鼓勵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應滿足本文件規(guī)定的精度要求。4.2.2 采用的儀器設備應定期檢定(校準),并使其保持良好狀態(tài),滿足測量精度要求;使用的軟件應通過測試。4.2.3 建設工程項目聯(lián)合測繪采用中誤差作為測量精度的衡量標準,以二倍中誤差作為限差。4.2.4

1

CJJ/T

8—2011

的規(guī)定。表1界址點、細部點平面精度要求4.2.5 建筑面積測量時,房屋邊長測量精度應符合表

2

的規(guī)定。表2 房屋邊長和建筑物高度測量精度要求±(0.01×√??+0.0003×S±(0.02×√??+0.0006×S±(0.02×√??+0.001×S±(0.04×√??+0.002×S±(0.04×√??+0.003×S±(0.08×√??+0.006×SS0.028+0.002D0.056+0.004DDD

DB41/T

2445—2023表2 房屋邊長和建筑物高度測量精度要求(續(xù))4.2.6層高測量精度應符合表

2

二級精度的規(guī)定。4.2.7建(構)筑物底層室內(nèi)外地坪的高差測量中誤差不應大于±15

mm,高度測量中誤差不應大于±50

mm

mm4.2.8 建筑面積計算按

5.2

規(guī)定,建筑面積精度應符合表

3

的規(guī)定:表3建筑面積測量精度要求市政地下管線竣工測量的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2.9a)

明顯管線點測量精度為:平面位置中誤差小于±50

mm,高程中誤差小于±30

mm市政地下管線竣工測量的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4.2.9誤差小于±25

;b)

隱蔽管線點的探測精度:平面位置最大誤差絕對值為

0.1

h,埋深最大誤差絕對值為

0.15

h。h

為地下管線的中心埋深,單位為毫米,當

h≤

mm

時,以

1000

mm

代入計算;c)

隱蔽點測量精度:平面位置中誤差小于±50

,高程中誤差小于±30

。4.2.10 建設工程項目地下管線竣工測量的精度應高于

規(guī)定的

2

倍。4.2.11 消防測量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建筑高度的測量精度按

規(guī)定執(zhí)行;b)

20

寬度和距離的兩次測量值較差小于

4.2.5

二級精度限差;c)

面積兩次測量值較差小于設計值的

。4.2.12人防地下室頂板底部與室外地坪的高差兩次測量值較差應小于

0.05

m合

4.2.8

二級精度規(guī)定,掩體最小厚度兩次測量值較差應小于

0.10

m。5 建筑面積計算5.1 一般規(guī)定5.1.1 建筑物的建筑面積按自然層外墻結構外圍水平面積之和計算,地上、地下建筑面積分別計算,建筑面積計算結果宜取小數(shù)點后兩位。5.1.2 建筑面積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DB41/T

2445—2023a)

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且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空間按全面積計算:1)

房屋主體結構內(nèi)的建筑空間;2)

有蓋有圍護結構封閉圍合的;3)

有蓋不封閉但以柱圍合的,或柱、墻結合圍合的;4)

有蓋不封閉無柱但對外敞開面的累計邊長占其周長在

1/2

以下的。b)

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建筑空間按

1/2

面積計算:1)

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有蓋不封閉無柱且對外敞開面的累計邊長占其周長在

及以上的;2)

有蓋單排柱或獨立柱的;3)

在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不包含

2.20

m),或結構層高無法測量結構凈高

m

以下(不包含

2.10

m)的建筑空間。c)

無頂蓋的建筑空間,裝飾性的建筑構件等不計算其建筑面積;d)

住宅、辦公和商業(yè)等建筑無特殊功能需求的超高建筑空間,在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的按占用空間加倍計算建筑面積,在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按照

GB/T

17986.1—2000規(guī)定計算建筑面積;e)

在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對于結構層高在

m

以下(不包含

2.20

m),或結構層高無法測量、結構凈高

2.10

m

以下(不包含

2.10

m)的建筑空間,不計算建筑面積。5.1.3

地上地下建筑面積區(qū)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室外地坪以上的建筑空間面積計入地上建筑面積,室外地坪以下的計入地下建筑面積;b)

地下室、半地下室其頂板面結構標高高于室外地坪

1.50

m(含)以上的(包括局部位置與地面一層通高的部位,但不包括采光井、防潮層、保護墻和出入口有頂蓋的坡道),計入地上建筑面積;c)

特殊地形建筑空間,符合下列規(guī)定的計入地上建筑面積:1)

單獨設置的建筑且地面以上外墻長度達到其外墻周長

1/2

以上的建筑空間;2)

地面以上為連續(xù)臨街界面,且用于商業(yè)經(jīng)營功能的相對獨立的建筑空間;3)

與地下室相連,但使用功能相對獨立的空間,地面以上外墻達到該空間外墻周長

以上的。5.2 計算細則5.2.1 房屋主體空間的建筑面積計算 房屋主體結構內(nèi)的建筑面積應按自然層外墻結構外圍水平面積之和計算。結構層高在

2.20

m及以上的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按

1/2

計算面積。 房屋內(nèi)的夾層、插層、避難層、技術層和設備層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按

計算面積。 房屋內(nèi)的門廳、大堂,均按一層計算面積。門廳、大堂內(nèi)有設置回廊的部分,按其結構外圍水平投影計算建筑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按

1/2

計算面積。 房屋內(nèi)的樓梯間、電梯(觀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通風井、尾氣井和煙道等均按房屋自然層計算面積。有頂蓋且與室內(nèi)相通的采光井按一層計算面積,結構凈高在

2.10

m

的計算全面積。結構凈高在

2.10

m

以下的按

計算面積。 形成建筑空間的坡屋頂,結構凈高在

2.10

m

及以上部位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凈高在

1.20

m及以上至

2.10

m

1/2

計算面積;結構凈高在

1.20

m

以下的部位不計算建筑面積。DB41/T

2445—20

2.10

m

1.20

m

及以上至

2.10

m

以下的部位應按

1/2

1.20

m

以下的部位不應計算建筑無圍護結構的場館看臺應按其頂蓋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計算面積。 立體書庫、立體倉庫和立體車庫,有圍護結構的,應按其圍護結構底板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按一層計算,有結構層的應按其結構層面積分別計算。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應按

1/2

計算面積。

2.20

m

上的,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應按

計算面積。 避難層中的樓梯間、電梯井和設備間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建筑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2.20

m

以下的,應按

1/2

計算面積。5.2.2 建筑物架空層及坡地建筑物吊腳架空層面積計算 建筑物架空層及坡地建筑物吊腳架空層,按其頂板水平投影計算建筑面積。 結構層高在

2.20

m

2.20

m

5.2.3 陽臺、飄窗、露臺的建筑面積計算 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在主體結構內(nèi)的陽臺,應按其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全面積;在主體結構外的陽臺,應按其結構底板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1/2

面積。 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內(nèi),全封閉的陽臺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全面積,未封閉的陽臺按其圍護結構或圍護設施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一半計算。 建筑物設置的類似陽臺的建筑空間,頂蓋向下水平投影范圍內(nèi)有圍護結構或圍護設施的,按其頂蓋投影范圍內(nèi)的圍護結構或圍護設施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在

2.20

m

外敞開面有柱圍合或無柱敞開面累計邊長占其周長

1/2

長占其周長

1/2

及以上的,或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應按

1/2

計算面積;頂蓋向下水平投影范圍內(nèi)無圍護結構或圍護設施的,按雨蓬計算。

0.45

m

2.10

m

及以上的,或飄窗進深

0.80

m

以上的,均按其圍護結構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面積。 飄窗窗臺下無樓板延伸的,且窗臺板底與室內(nèi)樓板面凈高差在

0.45

m

及以上、結構凈高在2.10

m

以下和飄窗進深在

0.80

m

及以下的,不計算建筑面積。 重疊部分在陽臺進深和開間方向最大長度均在

0.60

m

以上的,按其重疊部分水平投影面積的

面積,否則不計算面積。陽臺內(nèi)的外墻裝飾面計入陽臺面積。 不封閉陽臺當其上蓋高度達到或超過兩個自然層,且在陽臺底板至陽臺上蓋的垂直空間范圍內(nèi),沿陽臺開敞面或主開敞面完全開敞(即無掛墻等結構體)或掛墻等結構體達不到一個自然層高時,

2

護欄)處斜屋面的高度。 上有陽臺的底層平臺、房屋的露臺,參照類似陽臺的建筑空間計算面積。5.2.4 廊(柱廊、架空走廊、檐廊、挑廊)的建筑面積計算DB41/T

2445—20 沿廊延長方向兩側均封閉的廊,不論其兩端方向是否封閉,均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全部建筑面積。 沿廊延長方向一側與房屋相連,另一側有柱支撐上蓋的廊,均按其柱的外圍水平投影計算全部建筑面積。 沿廊延長方向一側與房屋相連,另一側無柱、不封閉的,當兩端及一側對外敞開面的累計邊長占其周長在

1/2

1/2

周長在

1/2

方無維護設施的,按封閉部分圍護結構外圍投影計算全部建筑面積。 兩側均不與房屋相連、不封閉的架空走廊,有柱的,按柱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積的

計算。架空走廊在一層形成的不封閉有頂蓋部分,當沿廊方向兩側均有圍護設施時,按其圍護設施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計算。否則不計算建筑面積。 有上蓋無柱不封閉的廊,當頂蓋與圍護設施上下不一致,其圍護設施外圍與頂蓋水平投影重疊部分寬度在

0.60

m

及以下的不計算建筑面積。頂蓋投影下方無圍護設施頂蓋寬度在

0.60

m

不計算建筑面積。5.2.5 門斗、門廊和雨篷的建筑面積計算

2.20

m

不足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 有柱或三面以上圍護結構圍合的的門廊按其柱的外圍與房屋外墻水平投影面積或圍護結構的

2.20

m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建筑物出入口的兩側有柱或墻體凸出外墻而形成的有頂蓋、不封閉的類似門廊的空間,其進深大于

0.60

m

的,按門廊計算面積;小于

0.60

m(含)的不計算建筑面積。 2.20

m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高度不足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獨立柱的門廊、雨蓬按其上蓋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計算。 在房產(chǎn)交易和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有柱門廊、有柱雨棚面積計算應符合

50353—2019的規(guī)定。 無柱雨篷挑出寬度(雨蓬外緣至外墻結構外緣的最大水平距離)大于

2.10

m(含)的,應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

計算。 對于無柱不封閉跨兩層(含)層高的門廊、雨棚不計算建筑面積。5.2.6 樓梯、臺階和前室的建筑面積計算 位于建筑內(nèi)部,或位于建筑外部但與建筑物內(nèi)部相通且立面設有圍護結構的樓梯,視為室內(nèi)樓梯。室內(nèi)樓梯按其所在自然層的水平投影計算面積。結構高度

2.20

m

高度不足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同一樓層內(nèi)樓梯板投影重疊的部分不重復計算,只計一次投影面積。 建筑物的室內(nèi)樓(電)梯,無論其是否與樓層相通,均按自然層計算面積。 復式建筑的室內(nèi)樓梯、躍層建筑的室內(nèi)樓梯,按其通過的層數(shù)計算建筑面積;錯層建筑的室內(nèi)樓梯,選上一層的自然層計算建筑面積。DB41/T

2445—20 與建筑物不相連或僅在局部樓層與建筑物通過架空通廊相連的獨立樓(電)梯,應按其設有出入口的自然層計算面積。 室內(nèi)樓梯梯段間的中空部位、旋轉樓梯內(nèi)的中空部位,其寬度大于

0.60

m(含)的,除底層外,其余各層不計算面積;室外樓梯內(nèi)的中空部位,其寬度大于

0.60

m 室內(nèi)樓梯的休息平臺,挑出建筑外墻以外,有頂蓋不封閉的,按

規(guī)定計算面積。 室外樓梯的起點(地面)至終點(入口或入口平臺)的高度內(nèi)應含有一個樓層,且其下方應形成建筑空間,否則應視為室外臺階。室外樓梯并入所依附建筑的自然層,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

1/2計算面積。 無頂蓋的室外樓梯、室外臺階不計算面積,但若其下方的空間設計利用的,應按坡屋頂計算面積。 室外臺階的上部設有頂蓋的,應按雨篷計算面積。0 能,此時樓梯或坡道下方空間凈高

2.10

m

及以上部分按照其相應功能計算面積,該樓梯或坡道在該層處不再計算面積。樓梯最上層無頂蓋的,最上層樓梯不計算面積,但可視為下一層樓梯的頂蓋。1 不封閉的樓(電)梯前室,按

規(guī)定計算建筑面積;利用走廊設置(與走廊無分隔)的樓(電)梯前室,按走廊計算面積。2 坡道參照樓梯計算面積。5.2.7墻體、幕墻的建筑面積計算 以幕墻作為圍護結構的建筑物,應按幕墻外邊線計算面積。裝飾性幕墻不計算面積。 同一樓層的一面外墻,部分設有主墻,部分為幕墻時,應分別按主墻外圍及幕墻外圍確定面積計算邊界。 作為圍護結構的幕墻與結構板間的空隙大于

0.60

m(含)的,空隙部位不計算面積。

2.20

m

圍護結構作為圍護計算面積。

0.6

m計算墻體面積。 2.20

m 商場、商鋪以防火卷簾、鋼化玻璃等直接落地的,可將其視為墻體;如安裝于地面上翻梁體或墻垛之上,墻體厚度取梁體或墻垛厚度。一個自然層內(nèi),墻體上下兩部分厚度不同時,在計算墻體面積時,當下部墻體高度在

2.20

m及以上時,取下半部分墻厚為墻體厚度;否則,取上半分部分墻厚為墻體厚度。外墻含有裝飾性空心柱時,取柱內(nèi)側部分及承重結構體為外墻并計算墻體面積,柱外側部分面積。5.2.8 落地櫥窗面積計算 附屬在建筑物外墻的落地櫥窗,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面積計算。 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按

計算面積。5.2.9 屋面上建筑空間的建筑面積計算面積的

3

130面積的

3

130

m

屋頂?shù)臉翘蓍g、水箱間、電梯機房和設備用房等,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在

1.20

m

以下的不計面積,結構層高在

m(含)至

2.20

m

1/2

計算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 屋頂水箱與屋面之間的隔層,設計利用有圍護結構的,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在

1.20

m

以下的不計算面積,結構層高在

1.20

m(含)至

2.20

m

的應按

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 屋頂電梯機房下方設有緩沖層時,設計利用有圍護結構的,應與電梯井道一并按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在

1.20

m

以下的不計算面積,結構層高在

m(含)至

2.20

m

1/2

計算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5.2.10 圍護結構、柱傾斜的空間、變形縫和封閉空間的建筑面積計算 計算。圍護結構向內(nèi)傾斜的,取墻體(頂)結構凈高在

2.10

m

高在

1.20

m(含)至

2.10

m

以下的部位,應按

1/2

計算面積;結構凈高在

m

以下的部位,不計算建筑面積。 筑面積。應按照中空扣除面積。 封閉的建筑空間,應按其圍護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結構層高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結構層高不足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 以柱子外圍計算面積的,當柱子為傾斜或柱子上下尺寸不一致時,以柱距離地面

2.10

m

處外圍計算。5.2.11 棚結構建筑的建筑面積計算 面積計算。高度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部面積;高度不足

2.20

m

的應按

計算面積。 獨立柱、單排柱的,按其頂蓋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計算面積。 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棚結構建筑的建筑面積計算應按照

GB/T

50353—2019

的規(guī)定執(zhí)行。5.2.12 花池、設備平臺的建筑面積計算 在

0.60

m

及以上的,花池不計算面積。否則,應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

計算面積。 的,不計算建筑面積。5.2.13 房產(chǎn)交易、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以外的特殊層高空間的建筑面積計算 住宅建筑當層高大于等于

3.60

m,不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1.50

倍計算;當住宅建筑層高大于等于

4.50

m

時,不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2

倍計算;當住宅建筑層高大于等于

6.90

m

時,不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2通高部分面積不超過該戶型套內(nèi)建筑面積的

且層高不大于

7.20

m

和容積率。禮堂、劇場、運動場館、

m

及以上的大會議室、單層水平投影面積

禮堂、劇場、運動場館、

m

及以上的大會議室、單層水平投影面積

2000

m

以上結構層高在

7.20

m 辦公建筑當層高大于

4.50

m,不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倍計算。當辦公建筑層高大于等于

5.20

m(3.00

m+2.20

m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2

倍計算;當辦公建筑層高大于等于

7.40

m(3.00

m+2.20

m+2.20

m)時,不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3

倍計算。 除大型商業(yè)建筑外,其他普通商業(yè)建筑當層高大于等于

m面積的

1.5

6.1

m(3.9

m+

m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2

10

m(3.9

m×2+

m論層內(nèi)是否有隔層,建筑面積按該層水平投影面積的

3

倍計算。商業(yè)建筑結構轉換層除外。 在上述特殊層高的建筑空間所附封閉陽臺,空間內(nèi)的樓梯間、電梯(觀光梯)井、提物井、垃圾道、管道井、尾氣井和通風井等,按相應層高的倍數(shù)計算建筑面積。2 2層高,均按一層計算面積。 獨立于建筑之外或突出屋面的結構層高在

1.20

m

以下的建筑空間不計算建筑面積。設置在建筑物內(nèi)結構層高在

1.20

m

以下的建筑空間與上下相鄰樓層中較大層高的樓層合并計算結構層高,并按合計層高及相鄰樓層的使用功能相應計算建筑面積。5.2.14 不計算建筑面積的空間 騎樓、過街樓的底層用作道路街巷通行的部分,臨街建筑用作社會公共通道的檐廊、走廊、架空連廊等,以及穿過建筑物用作綠化、交通的通道。 舞臺及后臺懸掛幕布和布景的天橋、挑臺等。 露天游泳池、花架和屋頂裝飾性結構構件,以及獨立的景觀小品。 建筑物內(nèi)的操作平臺、上料平臺、安裝箱和罐體的平臺。 度在

2.10

m

以下的無柱雨篷。 室外爬梯、室外專用消防鋼樓梯和鋼筋砼懸臂一字形平板式踏步樓梯。 無圍護結構的觀光電梯,以及既有建筑增設的觀光電梯。 (水)(水)井等構筑物。 外或突出屋面獨立設置的且結構高度在

2.20

m

以內(nèi)的通風井、排氣井等。0 屋頂上的水箱或儲水池及位于上人屋面上并與屋面相通的亭、塔、閣、棚等。1 活動房屋、臨時房屋。利用市政道路的引橋、高架橋和高架路的橋(路)面作為頂蓋建造的房屋。2 與房屋室內(nèi)不相通的房屋間的變形縫,結構板上直接起坡、無通風采光窗和最大結構凈高在

2.10

m

以內(nèi)的無使用功能的悶頂。3與室內(nèi)不相通的類似于陽臺、挑廊、檐廊的建筑。4 建筑物室內(nèi)中空不計算建筑面積,面積扣除按

規(guī)定執(zhí)行。5.2.15 地下室、半地下室和采光井等空間的建筑面積計算 層高在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應按

計算面積;10

a

bmm1500120≤1/600024

n±15n

12

II

DB41/T

2445—20

1.50

m房產(chǎn)交易和不動產(chǎn)登記環(huán)節(jié)外,坡道有蓋部分按其外墻結構外圍水平面積的

1/2

計入地下面積。 2.20

m

及以上的,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下的,應按

計算面積。位于地面建筑內(nèi)部或附著于建筑外墻的,頂板面標高低于室外地坪

m

的,計入地下建筑面積;頂板面標高高于室外地坪

1.50

m板面標高高于室外地坪

m于

1.50

m

的計入地下室面積。 有頂蓋的地下室采光井應按一層計入地下室面積。與室內(nèi)相通,結構凈高在

2.10

m

的,應計算全面積,結構凈高在

2.10

m

以下的,應按

1/2

計算面積。6 控制測量6.1 平面控制測量6.1.1 平面控制測量應在等級平面控制測量基礎上加密,可采用附合導線、結點導線網(wǎng)和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NSS)測量等方法施測。6.1.2 平面控制測量宜選用河南省衛(wèi)星導航定位基準服務系統(tǒng)(RTK)技術施測。6.1.3

CJJ/T

8—2011、CJJ/T

—2019、CH/T

2009—2010

6.1.4 平面控制點密度應符合

測量精度要求,地形復雜、隱蔽地區(qū)應適當加大密度。6.1.5 平面控制點宜采用固定標志,位于水泥地面、瀝青地面時,應用水泥釘、鉚釘作其中心標志。一般不應少于

2

個固定埋石控制點。6.1.6 電磁波測距導線平面控制測量的技術要求:a)

附合導線測量應符合表

4

的規(guī)定;表4 電磁波附合導線測量的技術要求b)

支導線僅使用于受地形條件限制區(qū)域,支導線總邊數(shù)少于

3

450

m,最大邊長低于平均邊長的

2

倍。支導線邊長采用電磁波測距儀測距時,對向各觀測一測回。水平角觀測首站聯(lián)測兩個已知方向,采用測角精度

6

"定角不符值與測站圓角閉合差均小于±40

"。6.1.7 GNSS

平面控制測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1閉合差限差kmkmkm

amm

bmmDS31003.020

L

nLn水準測量按中絲讀數(shù)法單程觀測(黑面一次讀數(shù)),估讀至毫米。

16

DB41/T

2445—2023a)

當求解轉換參數(shù)時,至少利用

3

個高等級控制點,均勻分布測區(qū)及周邊;平面轉換的殘差絕對值小于

mm;b)

控制點遠離隱蔽地帶、成片水域和強電磁波干擾源區(qū)域;c)

觀測前采用三角支架方式架設天線進行作業(yè),測量過程中儀器的圓氣泡應嚴格穩(wěn)定居中;設置平面收斂閾值小于

20

,垂直收斂閾值小于

30

,采樣間隔設置

JGJ/T

2

s~5

s;d)

5

min

新啟動

GNSS

3

次仍不能獲得固定解時,重新選取點位測量;e)

當進行

GNSS

測量時,流動站有效觀測衛(wèi)星數(shù)≥5

顆、PDOP

值≤6;觀測值在得到固定解且收斂穩(wěn)定后開始記錄,經(jīng)度、緯度記錄到

0.00001″,平面坐標和高程應記錄到

0.001

m,天線測量取位至

0.001

m;f)

對每個控制點獨立觀測

2

測回間時間間隔應超過

40

作為成果;g)

當開始測量或重新設置基準站后,至少檢測一個已知點或重復測量點,檢測點的平面較差小于

40

;h)

當采用單基準站

RTK

測量時,基準站作業(yè)半徑小于

5

km;網(wǎng)絡

作業(yè)地點位于

CORS

系統(tǒng)有效覆蓋范圍內(nèi);i)

當輸出

GNSS

RTK

觀測成果時,數(shù)據(jù)輸出內(nèi)容包括點號、三維坐標、天線高、三維坐標精度、解的類型、數(shù)據(jù)采集時的衛(wèi)星數(shù)、PDOP

值及觀測時間等。j)

當進行

GNSS

控制質量檢查時,對測量控制點進行

100%內(nèi)業(yè)校核,外業(yè)應高于

校核。校核可按圖形校核或進行同精度導線聯(lián)測校核進行。6.1.8

GNSS

等級控制測量應符合

CJJ/T

73—2019

6.2 高程控制測量6.2.1 高程控制測量應在等級高程控制的基礎上布設,宜采用水準測量、電磁波測距高程導線測量和GNSS

高程測量等方法。6.2.2 采用

GNSS

高程測量方法時,區(qū)域似大地水準面精化成果應達到四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6.2.3 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應符合表

5

的規(guī)定。表5 水準測量主要技術要求6.2.4 電磁波測距高程導線測量技術要求應符合表

6

的規(guī)定。12kmmmJ2J6J2J6J6≤300152525

S20

LSLL千米且每千米超過12

n

mmn100020000.40.750.6DB41/T

2445—2023表67 地形圖和規(guī)劃測量7.1 比例尺和精度7.1.1 地形圖測繪比例尺可根據(jù)不同用途選用不同比例尺。7.1.2 地形圖基本等高距應符合表

7

的規(guī)定。同一幅圖應采用一種基本等高距。 基本等高距

7.1.3 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平面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和地物點相對于鄰近地物點的間距中誤差應符合表8

的規(guī)定。森林、隱蔽等特殊困難地區(qū),可放寬

倍。7.1.4 地形圖高程精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城市建筑區(qū)和基本等高距為

0.5

m

0.15

m;b)

其他地區(qū)高程精度應以等高線插求點的高程中誤差來衡量。等高線插求點相對于鄰近圖根點的高程中誤差符合表

9

的規(guī)定,困難地區(qū)可按表

9

的規(guī)定值放寬

131/3H1/2H2/3HHHDB41/T

2445—2023 7.2 地形圖測繪內(nèi)容7.2.1測繪內(nèi)容應包括測量控制點、水系、居民地及設施、交通、管線、境界與政區(qū)、地貌、植被與土質等要素。7.2.2各等級測量控制點應測繪其平面的幾何中心位置,并應表示類型、等級和點名。7.2.3 水系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a)

河、湖、水庫、池塘、溝渠、井及其他水利設施,測繪及表示,有名稱的應注記名稱,可根據(jù)需要測注水深,也可用等深線或水下等高線表示;b)

河流、溪流、湖泊、水庫等水涯線,按測繪時的水位測定;c)

壩測注頂部及坡腳高程;池塘測注塘頂邊及塘底高程;泉、井測注泉的出水口與井臺高程,根據(jù)需求測注井臺至水面的深度。7.2.4 居民地及設施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a)

居民地的各類建(構)筑物及主要附屬設施準確測繪外圍輪廓和如實反映建筑結構特征;b)

房屋的輪廓以墻基外角為準,按建筑材料和性質分類并注記層數(shù);對于

1∶5001∶

6

以下的天井可不表示;c)

工礦及設施在圖上準確表示位置、形狀和性質特征;依比例尺表示的,測定其外部輪廓,按d)

垣柵的測繪類別清楚,取舍得當。7.2.5交通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a)

反映道路的類別和等級,附屬設施的結構和關系;正確處理道路的相交關系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河流的通航情況及各級道路的通過關系;b)

注出公路技術等級代碼及其行政等級代碼和編號,有名稱的,加注名稱。公路、街道宜按其鋪面材料分別以砼、瀝、礫、石、磚、碴、土等注記于圖中路面上。城市道路為立體交叉或高架道路時,測繪橋位、匝道與綠地等;橋墩或立柱根據(jù)用圖需求表示。路堤、路塹按實地寬度繪出邊界,在其坡頂、坡腳適當測注高程。道路通過居民地按真實位置連續(xù)繪出;高速過街天橋、過街地道的出入口、分隔帶、環(huán)島、街心花園、人行道與綠化帶;c)

跨河或谷地等的橋梁,測定橋頭、橋身和橋墩位置,注明建筑結構;碼頭測定輪廓線,注明其名稱,無專有名稱時,注記“碼頭”;測定碼頭上的建筑,并以相應符號表示。7.2.6 管線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a)

永久性的電力線、電信線準確表示,測定電桿、鐵塔位置。當多種線路在同一桿架上時,可僅表示主要線路。各種線路做到線類分明,走向連貫;b)

測定架空的、地面上的、有管堤的管道,并分別用相應符號表示,注記傳輸物質的名稱。當架空管道直線部分的支架密集時,可適當取舍。地下管線檢修井測繪表示。7.2.7 境界與政區(qū)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14mm601/250050DB41/T

2445—2023a)

正確反映境界的類別、等級、位置以及與其他要素的關系;b)

鎮(zhèn)和鄉(xiāng)級以上國營農(nóng)、林、牧場以及自然保護區(qū)界線按需要測繪;c)

兩級以上境界重合時,以較高一級境界符號表示。7.2.8 地貌要素的測繪應符合以下要求:a)

正確表示地貌的形態(tài)、類別和分布特征;b)

自然形態(tài)的地貌采用等高線表示。城市建筑區(qū)和不便于繪等高線的地方,可不繪等高線;c)

各種土質應按圖式規(guī)定的相應符號表示,大面積沙地采用等高線加注記表示;d)

圖上高程注記點分布均勻,地貌變化較大的丘陵地、山地與高山地適當加密。7.2.9植被與土質要素的測繪,應正確反映植被的類別特征和范圍分布。7.2.10 各種名稱、說明注記和數(shù)字注記應準確注出;圖上所有居民地、道路(包括市鎮(zhèn)的街、巷)、名稱為準,并應正確注記。7.3定線測量和撥地測量7.3.1 定線測量和撥地測量宜采用解析法作業(yè)。7.3.2 基本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測定的中線點、軸線點、撥地定樁點與相鄰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小于

mm;b)

測量成果展繪注記在

1∶1000

1∶2000

比例尺的地形圖上。7.3.3 撥地測量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采用解析實釘法時,根據(jù)撥地條件中用地樁點與相關地物、用地樁點間的關系,測設各用地樁點,然后測量部分用地樁點坐標,作為條件坐標的起算數(shù)據(jù)或校核坐標;b)

采用解析撥釘法時,根據(jù)撥地條件測量條件點坐標并計算各用地樁點的坐標,然后測設各用地樁點并校核;撥地測量成果展繪到地形圖上;c)

采用解析實釘法時,定樁的順序從精度較高的邊開始;用地樁點不能實釘時,在用地邊線上釘指示樁;d)

校核測設的用地樁點坐標,具備條件時進行圖形校核。校核限差符合表

10

的規(guī)定;撥地邊長小于

30

m

時,撥條件角檢查點位小于

10

mm;對于實測邊長與條件邊長較差,邊長小于

50

m的在±20

10

檢測角與條件角較差的限差執(zhí)行。表10 校核限差7.3.4 定線測量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計算現(xiàn)狀道路平均中線時,所測各中線條件點距現(xiàn)狀道路平均中線距離的代數(shù)和的平均值在±50

之內(nèi);b)

依據(jù)定線條件要求,計算規(guī)劃道路中線起點、終點、折點及與各相關規(guī)劃路交點坐標或立交紅線點坐標。當折點設曲線時,計算曲線元素,曲線元素包括轉折角、曲線半徑、切線長、曲線長、外距和圓心坐標;c)

15DB41/T

2445—20237.4 規(guī)劃監(jiān)督測量7.4.1 規(guī)劃監(jiān)督測量包括建設工程項目的放線測量或灰線驗線測量、±0

層驗線測量和驗收測量。7.4.2 規(guī)劃監(jiān)督測量的工作內(nèi)容宜包括前期準備、控制測量、條件點(驗測點)測量、內(nèi)業(yè)計算、成果資料整理、產(chǎn)品質量檢驗和成果歸檔與提交等內(nèi)容,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放線測量在成果資料整理之前進行樁點測設與校核測量;b)

驗收測量的工作內(nèi)容包括建(構)筑物高度測量、建設工程項目竣工地形圖測量、地下管線探測和建筑面積測量。7.4.3 ±0

筑物驗測點坐標和±0

層的地坪高程?!?

高程較差在±30

mm

之內(nèi)時,高程成果應取用中數(shù);采用電磁波測距三角高程測量方法時,宜從不同的起算點測量兩次,高程較差應±30

之內(nèi),且高程成果應取用中數(shù)。7.4.4 放線測量樁點測設與校核測量,擬建建(構)筑物的主要角點或軸線點,特別是涉及規(guī)劃條件的角點,應實地放線。7.4.5 放線測量內(nèi)業(y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計算建(構)筑物外墻角點坐標;b)

c)

樁點需編號,且同一工程的樁點編號不能重復;d)

擬建建(構)筑物放線不滿足規(guī)劃條件時,經(jīng)城市規(guī)劃主管部門調(diào)整后再予放線。7.4.6 灰線驗線測量、±0

層驗線測量和驗收測量內(nèi)業(yè)計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計算建(構)筑物與四至的關系;b)

建(構)筑物每側計算的數(shù)據(jù)應與規(guī)劃許可證附圖標注的數(shù)據(jù)對應;c)

驗線測量檢測涉及有四至距離的細部點位,也可驗測外廓軸線點并根據(jù)施工圖推求細部點位進行計算;d)

四至周邊建筑未建時,可不計算間距;當確需計算時,依據(jù)其設計坐標計算;e)

樁點編號,同一工程的樁點編號不能重復。8 土地勘測定界8.1 一般規(guī)定8.1.1 土地勘測定界實施前,應收集下列資料:a)

用地界址點擬定坐標(設計坐標)或與定界有關的參考資料;b)

由用地單位提供的城市規(guī)劃區(qū)內(nèi)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及規(guī)劃用地范圍圖;c)

經(jīng)批準的施工設計和有關資料;d)

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核發(fā)的建設項目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以及國土空間規(guī)劃、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相關資料;e)

由用地單位搜集轄區(qū)內(nèi)用地管理圖、用地范圍內(nèi)的地籍圖、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土地利用權屬界線圖、地形圖、永久基本農(nóng)田保護圖、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圖,由專業(yè)設計單位承擔設計的用地范圍圖以及比例尺不小于

1∶2000

的建設工程項目工程總平面布置圖。8.1.2 現(xiàn)場踏勘、制定技術方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根據(jù)收集的控制點成果資料,了解項目用地范圍附近的各級控制點的標石完好情況和現(xiàn)場的通視條件,制定合理的勘測技術方案;16DB41/T

2445—2023b)

對于大型項目用地,調(diào)查了解交通和地理條件。8.2 調(diào)繪8.2.1 工作底圖的準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工作底圖滿足勘測定界外業(yè)及編繪勘測定界圖;b)

工作底圖包括地籍圖、地形圖、標準分幅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c)

工作底圖的比例尺大于

1∶2000,大型工程工作底圖比例尺大于

1∶10000;d)

工作底圖的現(xiàn)狀不能滿足勘測定界工作要求時,對界址線附近和界址范圍內(nèi)的地形地物進行修測或補測。8.2.2 權屬界線的調(diào)繪,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查閱用地范圍內(nèi)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土地登記有關資料,將用地范圍內(nèi)的權屬界線、行政界線轉繪到工作底圖上;b)

其它土地權屬界線的確認需要在當?shù)刈匀毁Y源行政主管部門的組織下,由相關權屬單位有關人員按

TD/T

1001—2012

要求共同到現(xiàn)場指界,并將權屬界線測繪到工作底圖上。實地與土地利用現(xiàn)狀數(shù)據(jù)庫不一致的,需要提供土地權屬不一致情況說明。8.2.3 土地利用類型及土地利用類型界線的調(diào)繪,應依據(jù)全國統(tǒng)一的土地分類標準,按照最新年度土實,與實地不一致的,應提供地類不一致情況說明。8.2.4 永久基本農(nóng)田界線的調(diào)繪。在當?shù)刈匀毁Y源行政主管部門查閱用地范圍區(qū)域的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底圖上,圖上確定項目用地占用永久基本農(nóng)田的范圍,并實地核定。8.2.5 農(nóng)用地轉用范圍線的調(diào)繪。如果項目用地占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經(jīng)批準確定的農(nóng)用地轉用范圍的農(nóng)地,應將用地范圍內(nèi)及其附近的已批準的農(nóng)用地轉用界線繪制在工作底圖上。8.3 界址點的放樣及界標的埋設8.3.1 實地撥放界標的位置按以下規(guī)定執(zhí)行:a)

根據(jù)初步設計圖或規(guī)劃用地范圍圖,圖上擬定界標位置,并圖解獲得擬用地界址點坐標,或利用工程總平面布置圖給定的擬用地界址點坐標。利用控制點(或明顯地物點)坐標和擬用地界址點坐標計算放樣數(shù)據(jù)(反算邊長、方位角),利用擬用地界址點鄰近控制點(或明顯地物點)采用極坐標法放樣界標位置;b)

根據(jù)初步設計圖或規(guī)劃用地范圍圖或工程總平面布置圖,圖上擬定界標位置,并在圖上量出界址點與鄰近現(xiàn)有地物的邊長(三條以上),或利用給定的擬用地邊界與現(xiàn)有地物的距離夾角等。在實地采用邊交會、邊角交會等方法放樣界標位置;c)

根據(jù)初步設計圖或規(guī)劃用地范圍圖、建設工程項目工程總平面布置圖給定的擬用地界址點坐標,采用

GNSS

RTK

測量方法放樣到實地,并埋設界樁。8.3.2 如果項目用地范圍行政隸屬不同,應在用地界線與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市、縣、鄉(xiāng)(鎮(zhèn))地界線的交點應加設界標。8.3.3 界標之間的距離,直線最長為

m,明顯轉折點應設置界標。8.3.4 界標類型主要有:混凝土界樁、帶帽鋼釘界標、噴漆界標及木樁等。各類界標應用范圍按照TD/T

1001—2012

規(guī)定執(zhí)行。8.3.5 界址點編號原則上應以用地范圍為單位,從左到右,自上而下統(tǒng)一編號。17??

=

2∑

????(????+1

??

=

2∑

????(????+1

??????1)或??

=

2∑

????(?????1

?????+1)??1??1 (1)8.5.8 m

),取至

0.01

m

hm

),取至

0.0001公頃(hm

)。

S 面積,單位為平方米(m

);8.3.6 土地權屬界線、行政界線與用地范圍線的交叉界址點編號應冠以字母表示:S

表示與省界的交點;E

A

表示與縣界的交點;X

C

表示與村界的交點;Z

表示與村民小組界的交點。8.3.7 界標位置在實地確定后,有條件的地區(qū)應在現(xiàn)場測記“界址點點之記”。8.3.8 若界址點在河溝池塘水域中,界標可埋設在岸邊,待有條件時再補設界標。8.4 界址點測量8.4.1 8.4.2 界址測量一般采用極坐標法,須在已知控制點上設站。角度半測回測定,經(jīng)緯儀對中中誤差不得超過±3

mm,一測站結束后必須檢查后視方向,其偏差不得大于±30

″;距離測量可用電磁波測距

m

m超過

2

尺段。相鄰測站至少應檢測一界址點。界址測量也可直接采用高精度

GNSS

施測。8.4.3 解析法測定界址點坐標相鄰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應控制在±5

cm

范圍內(nèi)。8.4.4 兩相鄰界址點間,界址邊丈量中誤差控制在±5

范圍內(nèi),坐標反算距離與實地丈量距離的較差應控制在±10

cm

范圍內(nèi)。8.4.5 解析法測定的界址點坐標與擬用地界址點坐標之差的中誤差應控制在±5

范圍內(nèi),允許誤差應控制在±10

范圍內(nèi)。8.5 面積計算和匯總8.5.1 勘測定界面積量算內(nèi)容包括項目用地面積、項目用地占用永久基本農(nóng)田面積、用地范圍內(nèi)原不同權屬單位及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用地范圍內(nèi)的征收、劃撥、代征等面積。8.5.2 項目用地面積、用地內(nèi)部原不同權屬面積應用解析坐標計算面積。8.5.3 耕地圖斑面積計算,應首先扣除用地范圍內(nèi)線狀地物及零星地物面積,再根據(jù)土地利用現(xiàn)狀數(shù)據(jù)庫中耕地圖斑的田坎系數(shù)扣除田坎面積,計算出耕地凈面積。8.5.4 永久基本農(nóng)田凈面積量算,應按照省、部備案的永久基本農(nóng)田數(shù)據(jù)庫量算,即按永久基本農(nóng)田圖斑內(nèi)耕地(或可調(diào)整農(nóng)用地)的凈面積比例量算占用永久基本農(nóng)田凈面積。8.5.5 在量算不同權屬、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基礎上,分別以市(縣)、鄉(xiāng)(鎮(zhèn))、村(組)為的土地和永久基本農(nóng)田保護區(qū)劃外的土地分別統(tǒng)計匯總。8.5.6 坐標法計算面積須應采用公式(1)獨立計算兩次進行檢核。1

1式中:2(xi

yi) 界址點坐標,單位為米(mn 界址點個數(shù)。8.5.7 利用勘測定界用地總面積控制用地范圍內(nèi)原不同權屬單位或不同土地利用類型面積之和,當其相對誤差小于

1/200

須等于用地范圍內(nèi)原不同權屬單位以及不同地類面積之和。2 2 228.6 勘測定界圖1801025243.26

m2DB41/T

2445—01025243.26

m28.6.1 繪或直接測繪。8.6.2 勘測定界圖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用地界址點和線、用地總面積;用地范圍內(nèi)各權屬單位名稱及土建設用地的范圍線、土地利用類型界線;地上物、文字注記、數(shù)學要素等。8.6.3 勘測定界圖的比例尺不小于

1∶2000,大型工程勘測定界圖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8.6.4 勘測定界圖上項目用地邊界線可根據(jù)用地范圍的大小用

1

mm

使用黃色繪制;土地利用類型界線用直徑

0.3

mm、點間距

1.5

mm

的點線表示。8.6.5 勘測定界圖上用地范圍內(nèi)每個權屬單位均應在適當位置注記權屬單位名稱和面積;每個地塊均應在適當?shù)奈恢米⒂浀貕K編號、用地用海分類代碼和面積。其注記方式如:05分母表示用地用海分類代碼,分子表示該地塊的編號,右側表示該地塊的面積,單位為平方米。8.6.6 勘測定界圖圖式應符合

1001—2012

TD/T

1055—2019

的規(guī)定。對以上兩個規(guī)程未作規(guī)定的圖式,應按照國家頒布的現(xiàn)行比例尺圖式執(zhí)行。8.6.7 勘測定界圖的平面位置精度,按表

1

二類界址點精度要求。8.6.8 項目用地范圍涉及多幅圖紙,應編繪圖幅接合表。8.6.9 將用地范圍展繪在比例尺不小于

1∶10000

的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制作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8.7 提交勘測定界成果資料8.7.1 勘測定界技術報告書包括內(nèi)容:a)

土地勘測定界技術說明;b)

土地勘測定界表;c)

土地勘測面積表;d)

土地分類面積表;e)

地塊面積及界址點坐標成果表;f)

界址點坐標成果表;g)

界址點點之記;h)

項目用地地理位置圖。8.7.2 勘測定界圖。8.7.3 勘測定界用地范圍圖。9 規(guī)劃竣工測量9.1 一般規(guī)定9.1.1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核實測量實施前應收集下列資料:a)

規(guī)劃條件或選址意見書及附圖附件;b)

建設用地批準文件及相關資料;c)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許可證及附圖、附件;19DB41/T

2445—2023d)

建設工程項目竣工圖等相關資料;e)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審批檔案平、立和剖面及批后修改聯(lián)系單與附圖;f)

規(guī)劃核實測量需要的其它相關資料。9.1.2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核實測量的范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建設用地紅線外一定范圍內(nèi)(具體可根據(jù)當?shù)乜倛D設計所需的地形范圍)的地形地物(若遇道路應測完整);b)

與竣工建筑物有規(guī)劃要求的周邊建(構)筑物。9.1.3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核實測量應包括:a)

建設工程項目平面位置(細部點坐標、四至距離等);b)

建設工程項目高度及層高;c)

建設工程項目基底面積與建筑面積;d)

竣工地形圖;e)

車位測量與統(tǒng)計;f)

實測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匯總表編制;g)

竣工規(guī)劃總平面圖繪制;h)

竣工規(guī)劃比對;i)

當?shù)匾?guī)劃主管部門確定的其它內(nèi)容。9.1.4 裝飾部分不納入竣工規(guī)劃核實測量范圍。9.2 平面位置(細部點坐標)測量9.2.1 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核實測量應測量其地上與地下外輪廓主要細部點坐標及有關元素。細部點的選取,應根據(jù)建筑類別及規(guī)劃要求確定。9.2.2 建筑細部點坐標測量的位置應按下列要求確定:a)

矩形建筑墻角點;b)

圓形建筑圓心或求算點;c)

其它形狀建筑墻角或其它特征點。9.2.3 細部點坐標宜采用全站儀極坐標法施測。9.2.4 細部點測量相對上級控制點的點位中誤差為±50

。9.2.5 細部點坐標的檢核,可采用極坐標法、實地量距法等。9.2.6細部點的綜合信息,宜在點或地物的屬性中進行表述。當不采用屬性表述時,應對細部點進行細部點密度過大時,可將主要特征點標記于圖上。9.2.7 細部點坐標測量完成后,繪制建筑物平面位置關系圖應包含以下內(nèi)容:a)

繪制用地紅線及規(guī)劃六線;b)

按照地形圖的繪制方法繪制建筑物外輪廓線,并標注建筑物的名稱或幢號、層數(shù);c)

標注建筑物與有規(guī)劃要求建(構)筑物、用地紅線和規(guī)劃六線的間距;d)

專題要素繪制參見圖

A.1。9.3 建筑高度及層高測量9.3.1 建筑高度及層高測量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建筑主出入口及單元入口處的室外地坪、室內(nèi)各層地坪坡屋頂?shù)拈芸谂c屋脊和建筑物最高點的高程。9.3.2 建筑物層高應按建筑物上下兩層樓面面層或地面面層的垂直距離計算,屋頂層層高應按樓面與20DB41/T

2445—2023屋面結構面的垂直距離計算。9.3.3 建筑層數(shù)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a)

房屋層數(shù)是指房屋結構層高在

2.20

m

以上計算,所

頂板面高出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

1.50

m

以上的地下或半地下室,該房屋計算自然層數(shù)。房屋總層數(shù)為房屋地上自然層數(shù)與地下層數(shù)之和。一層為車棚或者車庫的以當?shù)匾?guī)劃部門批準的圖紙標注為準;b)

旋轉上升式的樓房,按地坪±0.000

以上計算,以其旋轉一周且層高

2.20

m

及以上的水平投影為自然層,所在層次按對應的自然層次編號;c)

錯層房屋的層數(shù)按自然層來劃分。所在層次按對應的自然層次編號;d)

室內(nèi)頂板面高出室外設計地面的高度不大于

1.50

m

的地下或半地下室,以及設置在建筑底部且室內(nèi)板下高度不大于

m

的自行車庫、儲藏室和敞開空間等不計層數(shù);e)

f)

斜面結構屋的坡形屋凈高

2.10

m

及以上的部分占整個頂層中層面建筑面積的

2/3

層計入房屋自然層數(shù);g)

2.20

m以上的設備層、轉換層等計入房屋自然層數(shù)。9.3.4 建筑高度測量及層高測量施測位置應參考審批剖、立面圖或各層平面圖確定。9.3.5 建筑物底層室內(nèi)、外地坪的標高宜采用幾何水準測量,其余各層地坪可用手持測距儀、鋼尺實施測,兩次測量值的較差不大于

0.05

m,取平均值作為最終值。9.3.6

2.00

m

2.40

m

測量層高。9.3.7 建筑物的高度及層高測量結束后應編制高度測量略圖和層高測量略圖,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a)

高度測量略圖和層高測量略圖需加注以±0.000

標高為起點的比高值,與建筑設計圖紙對應;b)

高度測量略圖應結合北立面、東立面等影響日照的竣工立面圖繪制。當一個立面不能表示清楚時,加繪其它立面圖;c)

±0.000

位置以下的加“—”標注。標注位置參見圖

A.2、、;d)

層高測量略圖應結合竣工剖面圖繪制,一個剖面不能表示清楚時,加繪其它剖面圖,并注明剖面編號。層高略圖中±0.000

位置標注絕對高程值。繪制方式參見圖

。9.4 建筑基底面積與建筑面積測量9.4.1 建筑基底面積應按照下列規(guī)定計算:a)

建筑物高度(從室外地坪起算)在

1.50

m

及以上的,計算基底面積?;酌娣e按其外墻勒腳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無勒腳的應按其室外地面

0.90

m

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b)

建筑物底層有柱走廊、門廊和門斗應按其柱或圍護結構勒腳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c)

建筑物局部懸挑部分,其結構板底(或梁底)至室外地面的凈高在

3.00

m

及以下的,按其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d)

建筑底層陽臺按其圍護設施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筑物有柱或突出外墻的墻體落地的陽臺、設備平臺、飄窗,按其柱或墻體的勒腳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21DB41/T

2445—2023e)

建筑物挑廊或挑檐的底層,不封閉、有圍護設施或兩端有墻體落地的,按其圍護設施或墻體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f)

至室外地坪凈高在

3.00

m

2.10

m

及以上的,按其水平投影面積的

計算;g)

獨立柱的棚結構建筑,按其頂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

1/2

計算;h)

建筑物外墻外傾的,按其至室外地坪的凈高

3.00

m

處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筑物外墻內(nèi)傾的,按其底板面的外墻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i)

建設用地范圍內(nèi)的騎樓,按其柱的勒腳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建設用地范圍內(nèi)的過街樓、架空連廊和人行天橋,凈高在

4.50

m

及以下的按其圍護結構或圍護設施的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j)

建筑物室外樓梯,按其結構外圍水平投影面積計算。高于室外地坪

1.50

m

以上的且其下方有設計利用的建筑空間的室外臺階,按其計算建筑面積部分的水平投影納入基底面積;k)

建筑物的外墻向內(nèi)凹進,且至室外地坪凈高在

4.50

m

內(nèi)有頂蓋的,按凹進部位與頂蓋的重疊部分水平投影計算基底面積;l)

與房屋室內(nèi)相通的伸縮縫計入基底面積;m)

地下室、半地下室出地面的各類井道及出入口(樓梯間、汽車坡道和自行車坡道),其頂蓋高于室外地坪

1.50

m

以上的,計算基底面積;n)

坡地建筑物設有一層或多層吊腳層的,按其接觸地面各層的勒腳以上外圍水平投影面積的并集計算。9.4.2

下列建筑不計算基底面積:a)

高度在

1.50

m

及以下的建筑物,以及建筑的附屬構件、外墻附著物;b)

建筑物的內(nèi)天井,建筑物底層附屬圍墻,無頂蓋的構架;c)

建設用地內(nèi)凈高在

4.50

m

以上的過街樓、架空連廊和人行天橋;d)

市政道路內(nèi)的騎樓、跨越市政道路的過街樓、架空連廊;e)

集中綠地內(nèi)的小品、雕塑和假山等;f)

建筑物外墻外的勒腳、附墻柱、垛、臺階、墻面抹灰、裝飾面、鑲貼塊料面層等;g)

獨立的煙囪、煙道、油(水)罐、氣柜、水塔、貯油(水)池、貯倉等構筑物;h)

室外爬梯、室外專用消防鋼樓梯和鋼筋砼懸臂一字形平板式踏步樓梯;i)

建筑物面積測算應按建設工程項目規(guī)劃許可證及附圖、附件的有關內(nèi)容進行分類測算。測算的面積為各幢建筑基底面積、不同功能區(qū)面積、各幢建筑總面積、不同功能區(qū)總面積、總建筑面積和總基底面積;j)

建筑物面積測量以建筑物各層外輪廓測量為依據(jù),逐層計算;k)

建筑物各層外輪廓測量施測位置需根據(jù)建筑基底面積與建筑面積計算規(guī)則及規(guī)劃要求確定,施測位置可按照下列規(guī)定確定:1)

房屋外墻(柱)勒腳以上各層的外圍水平投影位置,包括陽臺、挑廊、地下室和室外樓梯等;2)

坡屋頂和場館看臺下

1.20

m、2.10

m

凈高位置;3)

室內(nèi)“門廳上空”“客廳上空”等情況的上空部分輪廓線位置;4)

走廊、連廊、架空通廊和門斗等圍護結構和門廊柱的外輪廓線位置;5)

露臺、飄窗、設備平臺和內(nèi)庭院等的外輪廓線位置;6)

架空層中非架空部分外輪廓線位置;7)

獨立柱、單排柱的棚、廊和雨棚等的頂蓋外輪廓線位置;22DB41/T

2445—20238)

不同使用功能區(qū)的分隔線位置(可參照竣工圖并由設計確認)。9.4.3 建筑物各層外輪廓測量采用角點坐標測量結合手持測距儀、鋼尺量距等方法進行,量邊讀數(shù)到0.01

m精度應符合表

2

2

結構面等隱蔽部分可參照圖紙尺寸,并在成果中說明。9.4.4各層外輪廓測量結束后應繪制各層外輪廓測量及面積計算略圖。各層外輪廓測量及面積計算略圖的繪制執(zhí)行下列規(guī)定:a)

按一定比例繪制包括地下室至屋頂層等各層需計算面積部分外輪廓線,并標注邊長和每層的層次;b)

外輪廓線尺寸應除去外墻面抹灰、鑲貼塊料和裝飾性幕墻等裝飾面;c)

不同使用功能部分的分界線應繪制,并標注使用性質;d)

坡屋頂和場館看臺下

1.20

m、2.10

m

凈高位置用虛線繪制,并加注“凈高≥

m”“1.20

m2.10

e)

按一半計算或不計算建筑面積的部分,標注“陽臺”“客廳上空”“露臺”或“飄窗”等文字說明;f)

根據(jù)建筑基底面積計算規(guī)則與建筑面積計算規(guī)則分別計算標注各層不同使用功能部分的面積及建筑基底面積;g)

專題要素繪制參見圖

A.5、A.6。9.4.5 面積計算的方法采用解析法,面積測算精度應符合表

3

的規(guī)定。9.4.6 各層面積測量與計算結束后,應編制實測建筑面積匯總表。實測建筑面積匯總表參見圖

A.7。9.5 竣工地形圖測繪9.5.1 竣工地形圖應表示竣工測量范圍內(nèi)測量控制點、建(構)筑物、道路、綠地、水系和管線及附用

1∶500

14912—2017

GB/T

—2017和當?shù)鼗A地形圖的規(guī)定。9.5.2 竣工地形圖測繪方法宜采用全野外一體化數(shù)字成圖法。測繪區(qū)域內(nèi)已有城市基礎地形數(shù)據(jù)時,可利用全站儀修測成圖。9.5.3 建筑物測量以墻基外角為準,以外墻勒腳以上

1.0±0.2

m

處為測點。9.5.4 每幢建筑物應標注一個室內(nèi)地坪標高,同時標注室內(nèi)地坪比高數(shù)據(jù);一般標注±0.000

層(或與±0.000

層接近層)的室內(nèi)地坪標高,若±0.000

內(nèi)地坪標高為宜。9.5.5 竣工地形圖圖廓按照當?shù)鼗A地形圖規(guī)定整飾。9.6 綠地核實測量9.6.1 綠地面積計算規(guī)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綠地面積測量表以單塊綠地為單位,分別計算其地面綠化、地下室及半地下室頂綠化、屋頂綠化、園林鋪裝(含園路)和景觀水體面積;b)

綠地面積計算的起止界規(guī)定:1)

當綠地邊界與城市道路臨接時,算至道路紅線;當與居住街坊附屬道路臨接時,算至路

1.0

m

腳;23

1)

1

1)

1

m

的消2)

當集中綠地與城市道路臨接時,算至道路紅線;當與居住街坊附屬道路臨接時,算至距路面邊緣

m

處;當與建筑物臨接時,算至距房屋墻腳

1.5

m

c)

建設工程項目的地下設施頂面按要求實施綠化的,且喬灌木覆蓋比例滿足省級相關要求的,覆土厚度應達到

1.5

m,方可按全面積計入綠地面積;同時符合集中綠地相關日照、寬度要求時,方可按全面積計入集中綠地;d)

除住宅以外的建設工程項目按要求實施屋頂綠化的,實測屋頂綠地面積計入綠地面積按當?shù)叵嚓P標準執(zhí)行;e)

m

以上且覆土厚度

0.5

m

20%的比例折算附屬綠地面積;f)

建設工程項目實施屋頂綠化、墻面垂直綠化等計算的綠地面積總額,不得超過建設工程項目審批確定的綠地率的

20%;g)

架空層、陽臺、雨棚和屋檐等各類建、構筑物垂直投影線內(nèi)的綠地不計入綠地面積;h)

行道樹或零星喬木以種植穴面積計入綠地面積;i)

當單塊綠地內(nèi)的景觀水體、園路、園林小品和園林鋪裝等休憩場所面積總和不大于單塊綠地總面積的

30%時,均可計入綠地面積。如前述休憩場所面積總和超過單塊綠地總面積的

,則以單塊綠地的植物種植面積除以

度達到

1.5

m

的植草草坪,可按全面積計入綠地面積;j)

下列綠化或設施,一般不計入建設工程項目附屬綠地面積,但該建設工程項目設計批復有明確規(guī)定的除外:2防和電力等市政設施井蓋;2)

住宅建設工程項目底層院落內(nèi)設置圍擋的,其圍擋院落(包括公眾不可進入的下沉式庭院)內(nèi)的綠地;3)

陽臺綠化、室內(nèi)綠化和盆栽花草樹木,墻、欄桿上的花臺、花池;4)

小區(qū)道路、組團道路、宅旁(宅間)道路和入戶通道;5)

游泳池、消防水池、嬉水池以及城市規(guī)劃控制的溪、河等水體;6)

停車場、消防登高面、消防通道等帶功能屬性鋪設的植草磚及隱形場地設施;7)

一書兩證文件中要求同步實施的代征代建公共綠地;8)

用地范圍內(nèi)的藍線水域(河道)、排水渠等非景觀性水域不計入綠地面積。9.6.2 建設工程項目竣工綠地面積測量以綠地竣工地形圖為依據(jù)測算;綠地內(nèi)喬灌木覆蓋比例參考公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頂綠地,原則上不作綜合取舍。9.6.3 綠地核實地形圖繪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a)

綠地核實地形圖圖廓按照當?shù)鼗A地形圖規(guī)定整飾;b)

綠地核實地形圖上繪制用地紅線、地下室范圍線、集中綠地范圍線(住宅小區(qū)項目)、消防登高場地和停車位等;當用地紅線進入道路紅線時,應同時標出道路紅線;c)

在綠地核實地形圖上分別用不同顏色標注地面綠化、地下室及半地下室頂綠化(實測并標注實施綠化后現(xiàn)狀標高和平均覆土厚度)、園林鋪裝(含園路)和景觀水體等;不同顏色標注時按照

9.6.1

綠地面積計算的起止界規(guī)定;24

c)

c)

m

1.6

m

1.2

m

計一個d)

反映出該建設工程項目周邊一定范圍內(nèi)(具體可根據(jù)當?shù)乜倛D設計所需的地形范圍)現(xiàn)狀地物地貌及同步代征的城市公共綠地。e)

綠地核實地形圖參見圖

。9.6.4 根據(jù)

綠地面積計算規(guī)則采用坐標解析法計算各塊綠化面積,并編制綠地測量成果表,綠地測量成果表的相關信息表

A.1。9.7 車位測量與統(tǒng)計9.7.1 用竣工地形圖的測繪方法實測地面上機動車位(機械車位)、非機動車位范圍線,在竣工地形圖上繪制出,并標注機動車位和非機動車車位的大小及布置方式,分別統(tǒng)計出車位數(shù)量。9.7.2 用竣工地形圖的測繪方法實測地下車庫(機械車位)、非機動車位范圍線,繪制分層車位布置圖,并標注機動車位和非機動車車位的大小及布置方式,分別統(tǒng)計出車位數(shù)量。9.7.3 車位的統(tǒng)計符合下列規(guī)定:a)

地面、地下已畫每個車位線的,按每個車位逐個統(tǒng)計;b)

未畫車位線的不計入車位數(shù);2 2 2車位。9.8 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匯總表編制9.8.1 實測建筑基底面積、建筑面積、綠地面積和車位等測量完成后,須計算建筑密度、容積率和綠地率等指標,并編制實測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匯總表。9.8.2 建筑密度、容積率和綠地率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計算:a)

建筑密度等于總建筑基底面積除以用地面積;b)

容積率等于地上總建筑面積除以用地面積;c)

綠地率等于計綠地面積之和除以用地面積。9.8.3 實測主要技術經(jīng)濟指標匯總表的編制可按照附錄

A

中圖

繪制。9.9 竣工規(guī)劃總平面圖繪制9.9.1 竣工規(guī)劃總平面圖在竣工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9.9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