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語言習得_第1頁
第二語言習得_第2頁
第二語言習得_第3頁
第二語言習得_第4頁
第二語言習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李婷婷tingtinglili@2011年4月16日20世紀70年代開始,隨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興起,教育領域研究重點從怎樣教轉入如何學。語言教學領域發(fā)現(xiàn)第二語言學習有著自己的規(guī)律,不依賴于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大綱、教師而轉移。第二語言習得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逐漸興起。學科簡介1.學習者在第二語言(L2)習得過程中獲得了什么?早期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學習者的語言系統(tǒng)的描寫上。2.學習者怎樣獲得第二語言?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目的是要對學習者的習得過程做出解釋。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要解決的問題:3.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有哪些個體差異?比如學習者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學習速率的差異、學習方式的差異、學習風格的差異以及學習成果的差異等。4.語言教學對第二語言習得有什么影響?由考察學習者的自然習得轉向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第二語言習得,并試圖說明教學對第二語言習得的影響。目的是為了提高語言教學的效率?!傲暤谩笔窃谧匀粻顟B(tài)下下意識地、非正式地學習語言,毫不費力地獲得第二語言?!皩W習”是指有意識地、正式地學習語言。這種狀態(tài)下的學習獲得的是一種“元語言知識”(metalanguageknowledge)。即學習者有意識地學習語言的規(guī)則,如語法規(guī)則等。這種學習相對于習得來說,需要耗費時力。習得、學習第二語言習得常見概念

最高級習得

高級

中級學習初級

Walker1989學習和習得的區(qū)別?1.習得是一種潛意識的行為,目的性不明確;學習則是目的性非常明確的活動,除了本身自覺要求之外,還有外部的督導、考試、競爭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2.習得一般是在使用該目的語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的;學習主要在課堂環(huán)境下進行,可能有目的語環(huán)境,也可能沒有;3.習得時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語言的功能和意義上;學習的主要注意點在語言形式上,有意識的系統(tǒng)的掌握語音詞匯語法,經常忽略了語言的意義;4.習得的方法主要靠在自然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言交際活動,沒有大綱和教材;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模仿和練習來理解掌握語言規(guī)則;5.習得需要大量的時間,習得效果一般都較好;學習花費時間一般較少,但學習效果通常不佳。

第二語言習得:學習者在目的語國家學習目的語。學習者所學的目的語在目的語國家是公認的交際工具,當然也是學習者用來交際的工具。外語習得:學習者在本國學習目的語。學習者的目的語在本國不是作為整個社團的交際工具。這種語言學習基本上是在課堂上進行的。第二語言習得、外語習得語言能力、交際能力喬姆斯基在60年代提出“語言能力”的概念,所謂“語言能力”是指人們所具有的語言知識,是一種內化了的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的語言規(guī)則體系。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在60年代提出了“交際能力”的概念,即運用語言(或非語言手段)進行社會交往的能力,包括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和表達感情。美國語言學家卡納爾概括了交際能力的四個方面:(1)語法能力(2)社會語言能力(3)話語能力(4)策略能力語言習得機制喬姆斯基認為語言不是習慣的總和,而是由抽象規(guī)則構成的復雜體系;人們的語言習得不是單純的記憶和模仿,而是要把復雜的規(guī)則內化;人類先天具有習得語言的特殊能力,表現(xiàn)為大腦中的“語言習得機制”,這一機制脫離人類的其他功能獨立存在,與智力關系也不密切,在12歲以前發(fā)揮作用。語言習得機制包括兩個部分(1)普遍語法(2)評價語言信息的能力,就是語言參數(shù)賦值。塞林克1969年提出中介語的概念中介語(過渡語語際語)是指在第二語言習得中形成的一種既不同于母語也有別于目的語、隨著學習的進展不斷向目的語過渡的動態(tài)語言系統(tǒng),既可以指某一階段的切片,也可以指學習者從零起點到靠近目的語的語言發(fā)展軌跡。中介語中介語的特點:(1)學習者自己創(chuàng)造的有別于母語和目的語的語言系統(tǒng)。(2)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語言系統(tǒng)。(3)是由語言遷移、目的語規(guī)則泛化、訓練產生的遷移、學習者學習策略、交際策略造成的。(4)中介語的偏誤具有反復性。(5)中介語可能會產生化石化??死甑妮斎爰僬f習得與學習假說(acquisitionandlearninghypothesis)自然習得順序假說(naturalacquisitionorderhypothesis)監(jiān)控假說(monitorhypothesis)輸入假說(inputhypothesis)情感過濾假說(affectivefilterhypothesis)習得的知識---關注語言的意義----位于大腦左半球的語言區(qū),用于語言的自動加工;有意識的學習---關注語言的形式---本質上屬于元語言知識,也存儲在大腦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語言區(qū)。主要是用來控制語言的加工過程。1.習得與學習假說Krashen認為,學習者的言語輸出主要依靠習得的知識生成的。學得的知識只是用來監(jiān)控學習者的語言輸出過程。這種監(jiān)控既可以表現(xiàn)在語言輸出之前,也可以在語言輸出之后。運用語言監(jiān)控需要三個基本條件:(1)必須有充足的時間;(2)注意力必須放在在語言形式上而不是意義上;(3)學習者必須了解語言規(guī)則。2.監(jiān)控假說“自然習得順序”是指兒童在習得母語規(guī)則和語言項目時遵循一種相似的習得順序。英語為母語的兒童一般先學會進行時-ing形式,復數(shù)-s,然后學會第三人稱單數(shù)。第二語言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也遵循一個固定的順序,這個順序是可以預測的。這種固定的習得順序不受語言教學順序的影響。3.自然習得順序假說Krashen(1982)認為,第二語言習得有賴于為學習者提供“可理解輸入”

(comprehensibleinput)?!翱衫斫廨斎搿敝笧閷W習者提供的輸入信息應該略微超過一點學習者現(xiàn)有的習得水平,用i+1來表示。i表示現(xiàn)有習得水平,1表示略微超過的部分。4.輸入假說“情感”是指與學習者的動機、態(tài)度等相關的因素。這些因素是造成學習者語言習得個體差異的主要因素。具有較強的學習動機、較高的自信以及焦慮感較低的學習者,即過濾程度較低的學習者可以獲得充分的言語輸入;學習動機較弱、缺少自信、焦慮程度比較高,即過濾程度比較高的學習者可以獲得的言語輸入就比較少。情感因素可以影響學習者的習得速率,但并不會影響習得的順序。5.情感過濾假說(屏蔽效應假說)文化適應假說由舒曼提出所謂文化適應是指學習者與目的語社團的社會和心理的結合。從文化與語言的關系出發(fā),把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看做是逐步適應目的語文化的過程,認為第二語言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適應程度決定該目的語掌握的程度。學習者的個體因素1.年齡:語言習得關鍵期從兩歲至12歲青春期開始前,人的大腦處于語言功能側化過程中,具有可塑性,能使兒童自然地習得母語。第二語言學習的關鍵期是指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年齡段,很多學者認為是青春期開始以前的這段時期。一旦大腦語言功能側化完成就難以獲得第二語言,因此兒童學習第二語言比成人的成功率大,特別是在語音和口語方面具有優(yōu)勢。過了關鍵期,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就比兒童速度慢,成功率降低,特別是母語的口音難以克服。2.語言學能

語言學能測驗,主要考察四種能力。(1)語言編碼解碼能力。(2)語法敏感性。(3)強記能力。(4)歸納能力。3.學習策略認知策略:求解、推理、實踐、記憶、監(jiān)控(茹賓)元認知策略:(1)計劃(2)監(jiān)控(3)評估(4)調節(jié)4.交際策略交際策略包括以下幾種:回避。簡化。語言轉換。母語目的語化。語義替代。描述。造詞。重復。5.認知方式

(1)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場獨立性是易于從整體中發(fā)現(xiàn)個別的認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問題,把部分和整體區(qū)別開來,能集中于某一部分而不受其他部分的干擾。場依存性是易于感知事物整體的認知方式,傾向于從宏觀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2)審慎型和沖動型審慎型的人在學習中善于周密地思考,全面分析,反復權衡后才做決定或反應;沖動型的人在學習中反應快捷,甚至不假思索,在沒有現(xiàn)成答案的情況下寧愿用猜測的辦法。(3)歧義容忍度對模糊不清或有歧義的問題的接受與容忍的程度叫歧義容忍度。6.情感因素:動機

動機是激勵個體從事某種行為的內在動力,常表現(xiàn)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付出努力的愿望。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工具型動機和融合型動機對比分析產生并流行于20世紀50年代,興盛于60年代。對比分析的觀點認為,L2學習者學習第二語言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母語的干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將學習者的母語與其目的語進行系統(tǒng)的描寫和對比。目的是要預測學習者的難點,并作為編寫教材的依據,以減少母語對目的語學習的干擾。對比分析的理論基礎對比分析的步驟1.描寫2.選擇3.對比4.預測對比分析的最終目的:通過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對比來預測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難點。通過學習者母語、文化與其目的語、文化系統(tǒng)對比,可以預測造成學習者困難的語言模式。對比分析強勢說強勢說受到激烈的批評研究表明,對比分析通過差異對比所預測的難點在學習者的實際語言運用中并不存在。弱勢說不主張通過差異的對比來預測學習者的難點,而強調對學習者的錯誤進行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