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原文+譯文+解讀)》_第1頁
《中庸(原文+譯文+解讀)》_第2頁
《中庸(原文+譯文+解讀)》_第3頁
《中庸(原文+譯文+解讀)》_第4頁
《中庸(原文+譯文+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庸(原文+譯文+解讀)》《中庸》解讀南宋光宗紹熙元年(公元1190年),博學多才的哲學家、教育家朱熹,把儒學著述中的四篇經典之作《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匯集成冊,取名《四書》。自那時起,《四書》即成為歷代欽定教材,延續(xù)近千年,對中華文明的傳承產生了深遠影響?!吨杏埂返淖髡呤强鬃拥膶O子孔伋,即子思,儒家稱之為述圣?!吨杏埂纷鳛椤端臅分械囊黄?,在儒家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朱熹對《中庸》推崇備致,稱其為“孔門傳授心法”的經典;朱熹的老師程顥、程頤認為,《中庸》闡述的道理,適用于萬事,善學者“終身用之不能盡”。這些評價是恰如其分的。如果悉心品味《中庸》的內容,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集成了儒家觀察世界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凝結著儒學的思想精華,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邃的百科全書。現(xiàn)在,我們來解讀《中庸》。為方便閱讀和理解,我把《中庸》全文劃分為二十五個段落,每個段落分別列出原文、譯文和解讀三個部分。(一)【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咀g文】凡大自然賦予人和世界萬物的,稱之為本性。遵循事物的本性,各自行走大自然給定的道路,就是道。學習和認識這個道,就是教。道既然是反映事物本性的,就片刻不能離開;能離開的就不是道?!窘庾x】此處提出性、道、教的概念,闡述了守道的重要性。作者認為,人和世界萬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賦予的,也就是說不是人的想象和意志的產物;人認識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違反事物內在的規(guī)律。毫無疑問,作者是把物質和大自然作為認識本源的。這是唯物論的觀點。(二)【原文】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1【譯文】由于上述原因,品德高尚的人,非常謹慎和敬畏地對待他未能看到、聽到東西,不能因為處在隱蔽和微妙的環(huán)境里就失去理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的時候也會謹慎處事。【解讀】這里提出“慎獨”的思想,要求人們在無人知曉的環(huán)境里,謹慎處事,恪守其道,不亂心志。作者認為,守道是一種高度自覺的行為,“須臾不可離也”,任何時候都不能猶豫和動搖。這是守道的根本要求和真諦所在。今天的社會充滿各種誘惑,堅持慎獨,自善其身,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三)【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咀g文】人的情感在未抒發(fā)的時候,稱之為中;抒發(fā)而完全適中、合乎節(jié)制,稱之為和。中是天下人的本性,是客觀存在;和是天下人對情感的適度抒發(fā),是必須把握的原則。如果能達到尊循本性又抒發(fā)適度的境界,天地就會各歸其位,萬物就會正常繁衍,世界就會按照它本來的秩序運轉?!窘庾x】此處提出中和的概念,認為人應當追求中和,正確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不可過度釋放情感和意志,干預和破壞自然界的秩序。這個觀點體現(xiàn)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依存關系,是非常深刻的。今天,我們強調保護自然環(huán)境,實現(xiàn)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正是這一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需要指出的是,中和的觀點,是《中庸》的核心觀點,是全文的靈魂。其要領是講行為的節(jié)制性和適度性。毛澤東有句名言“有理、有利、有節(jié)”,其思想淵源就是中和。這六個字,既包含做事的原則和依據,也包含做事的方法和藝術,充滿了思想智慧,是門大學問。在許多情況下,人的聰明與愚昧、行為的成功與失敗,就在于這六個字的把握上。因此,我們學習《中庸》,一定要很好地理解中和的思想,把握好中和的原則。2(四)【原文】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也。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咀g文】孔子說:品德高尚的人恪守中庸之道,缺乏修養(yǎng)的人反其道而行之。品德高尚的人之所以能做到恪守中庸,是因為他任何時候都能處事適中;缺乏修養(yǎng)的人之所以違反中庸之道,是因為他做事無所顧忌??鬃诱f:中庸是至善至美的真理,普通人是很少能長久堅持的??鬃诱f:道所以不能通行起來,我知道原因。這是因為聰明和賢達的人往往做得過頭,愚鈍和品行不良的人又做得不夠。人沒有不進飲食的,但很少有人能品出其中真正的味道??鬃诱f:正因為如此,道就不能通行了?!窘庾x】這段話提出了中庸概念。按照程顥的解釋,“不偏謂之中”,中就是居中、適中、適度,恰到好處,既不過分,也無不足;“不易謂之庸”,庸就是不可更改的道理,就是定理。作者通過孔子的話,闡述了中庸的內涵,剖析了中庸難以實行的原因。作者認為,實行中庸的關鍵是避免極端的思維方式,把握好度,求中和,不偏執(zhí)。這幾句話,講出了中和的要義,是上文的拓展和延伸。用現(xiàn)代哲學思想理解,它實際上是在講觀察世界的方法論,是講辯證法,說明儒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那時已擺脫形而上學的羈絆,初步認識和掌握了辯證的思維方法。(五)【原文】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次之矣。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3【譯文】孔子說:舜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喜歡提出問題并善于辨別哪些說法更接近實際。他主張正面引導,不喜歡公開揭露他人的缺點,而樂于表揚他人的長處。他能準確地把握事物對立的兩面,用中和的做法對待百姓。這就是他能成為圣人、成為舜的原因。孔子說:人人都說自己有智慧,然而受某種外因驅動,人們落入捕獸的網籠和陷阱之中還不知躲避。人人都說自己有智慧,然而選擇了中庸卻不能期待他恪守一個月時間。孔子說:顏回的為人是這樣的:他選擇中庸,得到了至善的道理,就懇切地銘記心中而不會降低對自己的要求??鬃诱f:有的人或許可以平治國家,可以放棄爵位和奉祿不要,甚至敢于從鋒利的刀子上踏過,但卻做不到中庸?!窘庾x】作者以舜和顏回為例,說明中庸并非高不可攀,無人可及,修養(yǎng)高深的人是能做到中庸的。普通人所以做不到中庸,原因是修養(yǎng)不夠。他講了誘餌和陷阱的辯證法,說缺乏修養(yǎng)的人,只看到誘餌,看不到誘餌之后必有陷阱,因而直致落入陷阱也不會躲避。修養(yǎng)高深的人,懂得辯證法,既能看到誘餌,更能看到陷阱,因而不會落入誘人的圈套。這個道理對今天的人,仍有其重要的警示意義。為什么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因貪圖小利而上當受騙,為什么總有一些人為貪圖更大的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其思想根源是利己主義,是利欲熏心。從方法論上看,是形而上學,不懂得辯證地思考問題。他們也是只看到誘餌,看不到陷阱的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積極向上的東西是主流,但也會無可避免地遇到誘餌和陷阱。我們要從中庸思想中吸取智慧,學會透過現(xiàn)象看問題,使自己不為各種非份之利所誘惑,永遠保持清醒的頭腦,立于不敗之地。(六)【原文】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依,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薄咀g文】子路向孔子請教什么是強大??鬃臃磫?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北方的強大,還是別的什么強大,孔子回答:用寬大柔和的辦法教4化人,不去報復那些不守道的人,這是南方人的強大,品德高尚的人持這種看法。睡席上擺著兵器、盔甲,以戰(zhàn)死為快樂和榮耀,這是北方人的強大,強悍的人持這種看法。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堅持中和而不隨波逐流,這就是強而有力;堅持居中而不偏依,這就是強而有力;國家守道時,不去改變自己不順暢的仕途,這就是強而有力;國家不守道時,致死也不改變自己的操守,這就是強而有力?!窘庾x】作者在這里陳述了孔子對“強”的看法。強可理解為一人之強,也可理解為國家和民族之強。按照孔子的觀點,匹夫之勇不是強,中和待人、意志堅定才是強。這個觀點,強調了精神層面、內在層面的作用,對物質的、外在的力量,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更科學、更全面地看問題,真正的強大,應包括物質和精神、外在和內在、硬實力和軟勢力兩個方面,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鬃铀蕴貏e強調精神因素,應當是有原因的?;蛟S那時候,人們普遍偏重于思考直觀的、外在的、物質的因素,甚至于把這方面的強大作為唯一,從而忽視了精神的力量和軟實力的作用。針對這樣的背景,孔子的觀點就顯得極其深邃,具有振聾發(fā)聵的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類似的問題還不能說已經完全解決,偏重經濟發(fā)展、忽視思想文化建設的情況依然存在。我們應當以孔子的觀點為借鑒,在加快經濟建設的同時,切實把思想文化建設放在重要位置。思想文化建設具有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民內在素質的作用。只有物質、精神兩方面的建設都搞好,才能形成強大的綜合國力,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才能真正強盛起來。(七)【原文】子曰:索隱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為之。君子尊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譯文】孔子說:求索隱蔽的東西,行為怪僻詭異,后世人會有傳述記載,但我不做這種欺世盜名的事。按照道的要求行事,又不堅持到底,這樣的事我也不能做。品德高尚的人以中庸之道為遵循,即使不受重用、隱居起來不為人知也不后悔,這只有圣人能做到。【解讀】對這段話,我們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認為不過是講孔子的做事原則。如果我們作進一步思考,就會領悟到,孔子的話包含更深的思想。它告訴我們,中庸不僅僅是一種處事的方法,更是一種應當堅守的信念,是人生的行為指南。如果說,作者此前講中庸更多是從方法論角度論述的,那么,這里已把中庸提升到世界觀的位置,從而實現(xiàn)了中庸作為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八)【原文】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11)之愚,可以與知;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擾有所憾。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詩云:“鳶飛戾(12)天,魚躍于淵?!毖云渖舷虏煲?。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既淺顯又高深。就其淺顯的一面,不是很聰明的男女,也可以讓他們知曉;而高深的一面,就是圣人也有所不知。就其淺顯的一面,即便是不很賢達的男女,也可以實行;而高深的一面,就是圣人也有所不能。天地之大,人們因有諸多困擾疑惑而感到遺憾。因此,品德高尚的人說到大,天下沒有什么能承載它;說到小,天下沒有什么力量能分割它?!对娊洝氛f:“鷹飛于高空,魚游于深淵”。這是說從天上到水底都有眼睛在察看。品德高尚的人奉行的中庸之道,起始于一般男女,當達到高深境界時,就和鷹在天、魚在水一樣,能看清天地的一切?!窘庾x】作者通過這段話,闡述了一個充滿哲理的看法:中庸之道所包含的道理,是多層面的,由淺入深的。淺顯的,一般人就可以理解;高深的,圣人也不能完全掌握。天地萬物大到無邊小到難分,難以樣樣看清。中庸之道可以洞察天地間的一切,只是連圣人也無法達到這樣的境界。如用現(xiàn)代哲學語言表述就是,中庸之道是相對真理和絕對真理的統(tǒng)一。其絕對真理寓于相對真理之中,無數相對真理的總和就是絕對真理。對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入,人們可以逐步接近絕對真理,但永遠不會窮盡對真理的認識。作者的這段論述,讓人嘆為觀止。它令人信服地表明,兩千多年前,儒家就既否定了不可知論也否定了靜止不變的看法,形成真理具有相對性和絕對性的認識,開創(chuàng)了科學認識真理的先河。6(九)【原文】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詩云:“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zhí)柯以伐柯,睨而視之,猶以為遠。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咀g文】孔子說:道不會遠離人的生活。如果人們實行道而又遠離人的生活,就不可以稱其為道?!对娊洝氛f:“手里拿著斧子伐木做斧柄,其方法就在你眼前”。如果你斜著眼不去看它,還以為是離得很遠。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主張以人作榜樣來教化人,直到有缺點和過失的人改正為止?!窘庾x】作者認為,中庸之道是源于生活的,應當與人的生活緊密結合。他主張,用合乎中庸要求的人和事為榜樣去教化人、感染人,以此擴大道的影響。這與儒家一貫倡導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是同一個道理。應當看到,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思想觀念,不是虛無縹緲、憑空產生的,它是生活的反映、實踐的產物。要掌握中庸之道,就要善于感悟和學習,特別是善于向具備中庸品格的人學習。中庸之道,離你不遠,就在你身邊,就在你周圍。能否掌握它,全在你的悟性,在你是否懂得發(fā)現(xiàn)和學習。(十)【原文】忠恕違(13)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咀g文】如能做到待人真誠、推己及人,距離中庸之道就不遠了。不愿意施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也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窘庾x】忠恕是儒家著述里出現(xiàn)頻率很高的概念,朱熹說“盡己之心為忠,推己及人為恕”,其意是以真誠、寬恕的態(tài)度待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作者認為,堅持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實行中庸之道的必然要求。這就是說,道的實行和道德修養(yǎng)是緊密相連的。一個缺乏道德修養(yǎng)、缺乏忠恕之心的人,總是偏重于思考自身利益,往往會失于公正中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和實施中庸之道的。要掌握中庸之道,就要從學會忠恕開始。7【原文】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14)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盡。言順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15)。【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道德有四項要求,我孔丘未能做到一項。要求兒子做的事是伺候父親,我未能做到;要求臣子做的事是侍奉君王,我未做到;要求弟弟做的事是善待兄長,我未做到;要求朋友做的事,自己先做,我未做到。平常恪守道德,言語謹慎,即使心力不足也不敢不努力,即使做得很充分也不敢把話說滿。語言和行動一致,行動和語言對應,作為品德高尚的人為何不能說這就是忠厚老實呢,【解讀】作者在這里著重表述了對言與行的看法。他認為,實行中庸之道要從善待父輩、君王、兄長、朋友做起,盡心盡力,不事張揚。要言行一致,老老實實做人。這就是說,對中庸之道不僅要知之而且要行之;不僅要講出來,更要誠心實意地做出來。毫無疑義,作者強調的是付諸行動,是中庸之道的實踐性??鬃釉鴮λ膶W生子貢說,你先將要說的話做到然后再說出來,強調的也是言行一致、行重于言。(十二)【原文】君子素(16)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薄咀g文】品德高尚的人總是按照他現(xiàn)在所處的地位和環(huán)境行事,不愿意做越位的事?,F(xiàn)在富貴,就做富貴人做的事;現(xiàn)在貧賤,就做貧賤人做的事;現(xiàn)在處于夷狄之地,就做夷狄人做的事;現(xiàn)在處于危難的逆境,就做逆境中能做的事。品德高尚的人無論處于何種角色、處于何種環(huán)境都不會不安然自得。【解讀】作者強調,做事要從自身所處的具體條件出發(fā),不能只憑主觀愿望做超越條件的事。馬克思主義哲學也認為,矛盾的出現(xiàn)和轉化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兩者的看法,并無不同。它說明,儒家在兩千多年前就初步取得條件論的認識,看到了條件對8事物發(fā)展的限制性和重要性。重視具體條件的分析,不做超越條件的事,體現(xiàn)了“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要求,其實質也是中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和思想不僅帶有辯證色彩,而且具備唯物論的特征。(十三)【原文】在上位,不陵(17)下;在下位,不援(18)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19)以俟(20)命,小人行險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21),反求諸其身?!咀g文】身居高位的人,不欺凌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不攀附地位高的人。端正自身品行靠自己而不求助于他人,就不會產生抱怨情緒。進一步說,就是對上不埋怨蒼天,對下怨恨別人。所以,品德高高尚的人處于變動時期會耐心等待必然出現(xiàn)的結果,缺乏修養(yǎng)的人會抱著僥幸心理做冒險的事??鬃诱f;射箭可用來類比品德高尚的人,射不中靶心,不能責怪別人,只能反過來從自身尋找原因?!窘庾x】作著在這里著重闡述了對事物內因的看法,強調“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也就是說,做事要更多依靠自己,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力量,事情的成功與失敗主要原因都在自身。這說明,儒家已懂得事物的發(fā)展是自身運動的結果,內因是主要的,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決定作用。(十四)【原文】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22)。詩曰:“妻子好和,如鼓瑟琴。兄弟既翕(23),和樂其耽(24)。宜爾室家,樂而妻孥?!弊釉?父母其順矣乎。【譯文】品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就象走遠道必然從近處開始、登高山必然從低處開始一樣?!对娊洝氛f;“母子和睦相處,如同彈琴一樣和諧。兄弟關系和順,融洽快樂就會長久。這有益于你的家庭,高興的是你的妻兒老小。”孔子說:能做到這些,父母就會心情舒暢?!窘庾x】作者闡述了儒家對家庭倫理的看法,主張長幼之間、同輩之間應當以和相待,和睦相處。這是中和思想在家庭關系上的運用。按照儒家的觀點,中和是世界萬物固有的內在秩序,家庭和睦是這一內在秩序9的必然要求。作者借助“行遠必自邇,登高必字卑”的道理,強調維持家庭和睦,最重要的不在表白,而在行動,在于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日積月累。應當說,這個觀點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家和萬事興,一個成功者的背后往往有一個美滿的家庭。如果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從自我做起,自覺維護家庭和睦,少一些爭吵、摩擦、誤解,多一些寬容、關愛、理解,我們的家庭就會充滿親情和活力。(十五)【原文】子曰:鬼神(25)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人,齊(26)明盛服,以承祭祀,洋羊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云;“神之格(27)思(28),不可度思,矧(29)可射(30)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譯文】孔子說,祖先和天神的德行,盛大無邊。你看不到它的形狀,聽不到它的聲音,但它卻能體察萬物而無遺漏,致使普天下的人,齋戒飲食,穿著潔凈的服裝,虔誠地進行祭祀活動。它盛大的樣子就如同在你頭頂,在你左右?!对娊洝氛f:“天神對事物的考究,是常人不可想象的,何況它還可以推算呢”。所以,從細微之處到明顯的地方,在祖先和天神面前,確實是無可掩飾的?!窘庾x】作者在這里告誡人們,要以虔誠的態(tài)度敬重祖先和天神。這個觀點表達了對祖先的感激和對大自然的崇拜,反映了儒家尊祖敬天的一貫思想。儒家認為,這是中和的要求,是人世間必須恪守的禮制和秩序。需要明確的是,對鬼神二字,不能作迷信色彩的理解。這里的鬼神同“驚天地泣鬼神”中的鬼神是同義詞。鬼是指故去的先人,神是天神,指大自然。尊重祖先、崇敬大自然,是符合人性和天性的美德,不是唯心主義。這種美德,有助于維系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應當世代相傳、光大弘揚。(十六)【原文】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圣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31)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32)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10詩曰:“嘉樂君子,憲憲(33)令(34)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35)之”。故大德者必受命。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36)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37),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38)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大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39)也。序爵,所以辯貴賤也。序事所以辯賢也。旅酬(40)不為上,所以逮(41)賤也。燕毛(42),所以序齒(43)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44)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譯文】孔子說:舜是大孝之人。他的德行達到圣人的境界,地位尊貴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財富,祖廟里擺著供品祭祀他,子孫后代延續(xù)著敬拜他的活動。因此,可以說,有大德的人,必然會得到應有的地位,應有的俸祿,應有的名份,應有的壽數。因此,上天造就的萬物,必然因品質不同而使用專一的方法對待。所以,該栽培的就栽培,該淘汰的就淘汰?!对娊洝氛f:“美好而歡樂的君子,總是展現(xiàn)出他的高尚美德。他做對人民有好處的事,上天給他俸祿,保佑他平安。這一切都是由上天表達的”。所以,有大德的人,必然得到上天的美好旨意??鬃诱f:沒有憂慮的人,就屬周文王了,王季是他的父親,周武王是他兒子。父親創(chuàng)立業(yè)績,文王作為兒子完成傳述。武王繼承幾位先王的功業(yè),一穿上戰(zhàn)袍就取得天下。自身沒有失去顯赫的名望,依然貴為天子,擁有四海之內的財富,祖廟里擺著供品祭祀他,子孫后代延續(xù)著敬奉他的活動。周公受命于武王晚年,完成了文王和武王的大德,追奉大王、王季為王,以天子之禮制祭祀先祖。周公制定的這種禮儀,也涉及到諸侯、大夫以及士和平民百姓。如果父親是大夫,兒子是士,就用大夫的禮儀安葬11父親,用士的禮儀祭祀父親。如果父親是士,兒子是大夫,就用士的禮儀安葬父親,用大夫的禮儀祭祀父親。一年的守孝期,適用于大夫。三年的守孝期適用于天子。對父母的守孝期,沒有地位身份區(qū)別,是一樣的??鬃诱f:武王、周公都是大孝之人。所謂大孝,就是善于繼承先人遺志,善于記述先人的思想業(yè)績。春秋季節(jié)要整修祖廟,擺設祭祀用的器具,準備祭祀穿的衣服,選用應時的食品。宗廟的禮儀,是用來排列輩份順序的。制定爵位次序,是用來區(qū)分身份地位的貴賤。記敘和排列事跡的次序,是為了辯明賢與不賢的。在共同敬酒的時候不能站在前邊,是因為你地位卑賤。宴會上按照頭發(fā)的黑白排列座次,是用來區(qū)分長幼次序。各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舉行祭祀禮儀,演奏祭祀樂曲,向先祖表達敬意,表達深切的懷念,對待死去的先祖如同他在世時一樣,對待亡故之人如同他活著一樣,這就是大孝。郊社之禮是用于祭天地的,祖廟之禮是用于祭先祖的。如果明白祭天地之禮,知道夏祭秋祭的意義,治理國家就像寫在手掌上一樣?!窘庾x】這幾段話集中論述了中庸之道的孝道。作者以舜和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為例,闡明孝的概念和意義,主張敬重父母先人,對死去的先人如同他在世一樣充滿敬意,強調孝的要義是忠實地繼承先人的思想業(yè)績。儒家認為,孝道體現(xiàn)中和,是世間應有的秩序。這一思想,貫通古今,成為中華民族崇尚的美德,成為東方人特有的觀念,對保持和傳承我國幾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起到無可替代的作用。應當特別強調的是,孝道是家庭美德的核心,是全部道德的基礎。講不講孝道,對一個人的品德是一個直觀無誤的檢驗。一個不講孝道的人,缺乏親情情感,不知感恩,是沒有道德可言的。這種人的心理往往是自私的、陰暗的、不講情義的,因而不可與之為友,更不宜委以重用。這是應當是觀察人、識別人的一個重要方法。(十七)【原文】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45)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盧(46)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12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47),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妻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蛏玻驅W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虬捕兄蚶兄?,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權,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48)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49)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咀g文】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政務的道理??鬃诱f: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令,是公布在木板和竹簡上的。他們人在世的時候,政令就能執(zhí)行;人去世以后,政令就不能貫徹了。人的準則是勤勉于治理政務,地的準則是勤勉于樹木生長。這政務,就好象是蒲柳和蘆葦,需要勤勉地對待它。所以,治理政務的成敗在人,人的素質又取決于自身修養(yǎng),自身修養(yǎng)靠道,道的核心是仁。仁就是愛人,以親近自己的親屬為大仁。義是用恰當的方式待人,以尊重賢人為大義。親近親屬有強弱,尊重賢人分等級,禮制也就由此產生了。13地位低的官員不被上級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所以君子不可不修養(yǎng)自身,想修養(yǎng)自身不可不親近親屬,想親近親屬不可不知人,想知人不可不了解天。天下的通行規(guī)則有五項,實施的品德要求有三條,就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項是普遍適用的最高準則。智、仁、勇三者,是普遍適用的最高品德。所以,實行的準則是一樣的。有的人生下來就知道這個準則,有的人通過學習知道這個準則,有的人經過磨難才懂得這個準則。等到全都明白的時候,所掌握的是同一準則。有的人會在沒有外力推動的情況下自覺實行這個準則,有的人為了利益實行這個準則,有的人要花費很大氣力才能掌握和實行。無論怎樣,凡做事取得成功的,都源于同一準則??鬃诱f:好學就會接近智,身體力行就會接近仁,知道羞恥就會接近勇。這三者都知道了,就知道如何修身了。知道如何修身,就懂得如何治理人事;懂得如何治理人事,也就明白如何治理天下國家了。總之,治理天下國家共九條經典性的原則,就是自身修養(yǎng)、尊重賢德,親近親屬,敬重大臣,體恤群臣、愛民如子、招徠百工、安撫偏遠民族、關懷諸侯國家。修身就能掌握道;尊賢就不會有不明白的道理;親近親屬,父輩、兄弟就不會有怨氣;敬重大臣,君王就不會看不清事理;體恤群臣,士大夫們就會給予更大回報;愛民如子,百姓就會權衡利弊,安居樂業(yè);招徠百工,就會財力和供給豐足;安撫偏遠的小國和民族,四方就會歸順;關懷諸侯,君王就會得到天下敬畏。齋戒飲食,穿著潔凈的服裝,不合禮儀的事不做,這就是修養(yǎng)自身。不聽信饞言,不接近美色,不看重錢財看重賢德,這樣就可以勉勵賢者。尊重他們的地位,增加他們的俸祿,和他們有著同樣的好惡,這就是對親屬的勉勵;信任眾官、放手使用,這就是對大臣的勉勵;給予信任和優(yōu)厚的俸祿,這是對士人的勉勵。不濫用民力,削減賦稅,這就是對百姓的勉勵;按日檢查按月考核,對優(yōu)秀者賜給糧食,予以表揚,這就是對百工的勉勵;熱情迎送來訪使者,贊許善者憐憫弱者,這就是對偏遠小國和民族的安撫;對已廢除的諸侯國,恢復其后人的爵位繼承權,幫助他們平息內亂、消除險情,讓他們按時帶著貢品朝見天子,回贈的禮品多一些,索要14的貢品少一些,這就是對諸侯的關懷。治理天下國家就這九條經典原則,對哪個國家都一樣,有普遍適用性。【解讀】這幾段話是講儒家的治國之道。作者認為,治國的根本是實行仁道,選用賢德,主張用“九經”治理國家。作者對周代初年那種繁榮統(tǒng)一、禮制完備的社會極為崇敬和懷念,許多看法都帶著濃重的懷舊色彩和封建等級觀念,具有無可避免的歷史局限性。盡管如此,其中不少觀點,仍有借鑒意義,諸如實行仁政德政的觀點、選賢任能的觀點、維系親族和睦的觀點、親民愛民的觀點、重視工商業(yè)發(fā)展的觀點、友好睦鄰的觀點等等,都可以賦予時代新義,用于豐富今天的執(zhí)政理念。作者還提出仁、義、禮、智、勇幾個重要概念,指出仁是道的核心,仁就是愛人,以親近親族為大仁;義就是中和待人,以尊重賢人為大義;禮就是對親族、對賢人親近和尊重的等級劃分,是必須遵守的秩序;懂得學習就接近智;知道羞恥就接近勇。這五個字概括了做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是自我修身的準則,是知人用人、治理國家的前提。(十八)【原文】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50),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譯文】無論做什么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做成,沒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事先確定講什么,就不會說得不流利;辦事事先確定怎樣做,就不會陷入困境;走路事先確定怎樣走,就不會因走錯路而內疚。【解讀】這幾句話是講思想與行為的關系,強調的重點是事先謀劃和思考的重要性。人的行為受思想支配,預先進行思考,充分調動頭腦中積累的有用信息,謀劃一個成熟的行為方案,對事情的成敗有重要影響。毛澤東說,不打無準備的仗,講得也是這個道理。我們看到,有不少人不用講稿,可以滔滔不絕地講一兩個小時,思維不亂,條理清晰。這是因為事先打了腹稿,頭腦中標記著一個條理分明的提綱。我們也看到,有些人做事,有條不紊,很有章法,并且總能取得圓滿的結果。這是因為他事先進行了周密思考,有了足以成事的辦事方案。有的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講話做事不假思索,胸無成竹,盲目行事,這樣就很難避免挫折和失誤。15(十九)【原文】在下位不擭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矣。擭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擭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不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zhí)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51)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辯,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薄咀g文】地位低的官員不被上級信任,百姓就得不到很好治理。要得到上級信任是有路可循的,不能取信于朋友,就得不到上級信任。取信于朋友是有路可循的,不順從親族,就不能取信于朋友。順從親族是有路可循的,不檢查自身是否真誠,就不能順從親族。要做到自身真誠是有路可循的,不明白什么是和善,就不能做到自身真誠。什么是誠,誠是大自然運行的法則,誠是人們做事必須遵循的準則。對圣人而言,誠是不需要費很大氣力就能達到的,不需要深入思考就能明白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中和境界。對常人而言,誠就是擇善而行并堅持到底。要虛心學習,多方請教,深入思考,弄清其中的道理,忠實地貫徹實行。要么不學習,學了但沒掌握就不能中止;要么不去請教,請教了但沒明白就不能中止;要么不去思考,思考了但無所得就不能中止;要么不去辯識,辯識了但沒弄清不能中止;要么不去實行,實行了但不忠實、堅定就不能中止。他人做出一分努力,自己要做出百分努力;他人做出十分努力,自己要作出千分努力。如果真的能堅持這個原則,愚笨的人也能變得聰明,柔弱的人也能變得剛強起來?!窘庾x】這里提出一個新的概念——誠。所謂誠是指對客觀規(guī)律的探究、對世間真理的追求。作者認為,中庸之道是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是世間真理,誠也就是對中庸之道的探究和追求。當然,這里使用的誠字,含有真誠之意,是說這種探究和追求是誠心實意、孜孜不倦的。作者還明確指出,普通人要達到誠的境界,必須“擇善而固執(zhí)之”,也就是擇善而從、堅持到底。具體要求講了五條: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16之,強調加倍努力,以一貫之,決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古人的治學思想是嚴謹而豐富的。作者提出的這種求知的方法和精神,普遍適用今天。我們要認真總結,從中悟出道理,很好地繼承和發(fā)揚古人留下的這筆財富。(二十)【原文】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52)天地之化育??梢再澨斓刂?,則可以與天地參(53)矣。其次致曲(54),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55),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己,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征,征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所以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也。”:詩云:“維天之命,于穆不已?”蓋曰天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咀g文】由內在真誠而明白事理,稱之為本性。由明白事理而達到真誠,稱之為教化。達到真誠就能明白事理,明白事理就能達到真誠。只有達到極其真誠境界的人,才能盡其天性。盡其天性,才能盡其人性。盡17其人性,才能盡其物性。能盡其物性,就促進天地萬物生息繁衍。能促進天地萬物生息繁衍,就能和天地相比。其次,是從認識具體細微的事開始。細小的事里包含著真誠。做到真誠,就能使細小的事顯現(xiàn)出形狀。有形狀就會漸漸變得顯著,顯著就會明朗,明朗就會思動,思動就會變革,變革就會演化,只有達到極其真誠的境界才能實現(xiàn)演化。達到極其真誠的境界,就可以預知未來。國家即將興旺的時候,必有吉祥的征兆。國家即將衰亡,必有怪異之事出現(xiàn)。它們會顯現(xiàn)在用于占卜的蓍龜上,像人的意念會反映在四肢動作上一樣。禍福即將來到的時候,是福必能預知,是禍也能預見。所以,一旦達到極其真誠的境界,就如同神靈一樣。真誠是自發(fā)形成的。大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是其自身固有的規(guī)律。真誠存在于事物運動的全過程,沒有真誠就沒有世界萬物。所以道德高尚的人以真誠為貴。真誠并不是實現(xiàn)自我完善就罷了,還要認識世界萬物。實現(xiàn)自我完善是仁,認識萬物才是睿智。體現(xiàn)事物本性的品德,符合內在和外在的規(guī)律,所以何時實施都是適宜的。正因為如此,追求極其真誠的境界是無休止的,無休止就會長久,長久就能得到驗證,能得到驗證就會延續(xù)久遠,延續(xù)久遠就會廣博深厚,廣博深厚就能承載世界萬物。因為高大光明,所以能覆蓋世界萬物,因為悠遠長久所以能育出萬物。博厚與地匹配,高明與天匹配,悠久是無止境的。正因為如此,如達到極其真誠的境界,無須顯露就會彰顯,無須心動就會變革,無須作為就會完成對萬物的認識。天地的規(guī)律,可用一個字來概括,就是誠。它生成世界萬物只靠這個字,沒有其他,所以它生成萬物是不可揣測的。天地的規(guī)律是廣博的,深厚的,高大的,光明的,悠遠的,長久的。如今的天,能看到的最多是它的光亮,到了展現(xiàn)其無窮的時候,它維系著日月星辰,覆蓋著世界萬物。如今的地,看到的最多是一撮土,當展現(xiàn)其廣厚的時候,他承載著華山而不覺重,容納著河海而無泄露,萬物都被它覆載著。如今的山,看到的最多是一拳之大的石頭,當展現(xiàn)其廣大的時候,草木在它上面生長,鳥獸在它上面棲息,寶藏在它上面蘊藏。如今的水,看到的不過一勺之多,當展現(xiàn)它深不可測的時候,河海中的各種動物都在其中生活,由此也給我們帶來源源不斷的貨物和錢財?!对娊洝氛f,只有天的意志,是深遠而無窮盡18的。這大概就是天所以稱之為天的原因吧?文王的德行并不彰顯,卻非常純正,這就是文王之所以稱之為文王的原因吧,它的純正是無止境的?!窘庾x】作者提出四個重要觀點:1、只有達到至誠境界,才能通曉天性、人性、物性,才能認識世間萬物的本性。只有掌握了事物的本性,才能作出合乎事物本性的抉擇,按照事物的自身規(guī)律辦事。2、要重視對細微現(xiàn)象的觀察,善于見微知著。任何事情的出現(xiàn),都有預兆,都有一個由隱蔽到顯著的過程,也就是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善于發(fā)現(xiàn)和捕捉這個預兆,就可以預知未來,就可以預見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和結果3、真誠地探究和追求真知,不能以自我完善為目的,更重要的在于運用真知,認識世界。自我完善是仁,認識世界才是大智。4、世界是廣博深厚的、悠久的,也就是說世界在空間、時間上都具有無窮性。人的每一個具體認識都有局限性,不可能窮盡對世界的認識。人們對世界的認識、對真知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所謂至誠,就是對真知的無休止的追求過程。作者運用古代的語言,闡述了認識論的規(guī)律,講解了從現(xiàn)象到本質、從量變到質變、從相對真理到絕對真理的內在聯(lián)系,具有明顯的辯證唯物論色彩。【原文】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發(fā)育萬物,峻極天下。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咀g文】圣人奉行的道是偉大的。它如此盛大地生育萬物,高高在上、俯視天下。它如此美好宏大,三百條禮制規(guī)范,三千項威嚴儀式,等待著有人繼承而后行。所以說,如果不能達到至德的要求,至道也不會凝結而成。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尊崇德行、以道為學問,以至掌握廣大而極為精深的道理,從而達到高明,能以中庸為道。這就需要溫習舊知識掌握新知識,樸實忠厚地崇尚禮制?!窘庾x】作者重申了道和德之間的關系,強調德是基礎、是前提,道是德的追求目標和必然結果,是德的升華和凝結。作者認為,圣人所以偉大,首先是因為他品德高尚;只有具備高尚的品德,才能把中庸之道作19為學問,掌握其中博大精深的道理。對中庸之道的探究和把握是個漸進的過程,必須溫故知新,永無止地境地學習。(二十二)【原文】是故居上不驕,為下不倍(56)。國有道,用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矣?【譯文】處于高位不驕傲地對待下屬,作為下屬不要違背上級意志。國家守道時,提出建議足以興國;國家不守道時,沉默不語足以保全自身?!对娊洝氛f,明哲保身,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窘庾x】作者從中和思想出發(fā),闡述了為官做人的原則。他認為,為官之人必須做到居高不凌下、居下不違上。這話是有道理的。居高不凌下,愛護下屬,才能得到下屬的敬重和支持。居下不違上,才能貫徹上級的意志,對上級負責,得到上級的信賴??傊?,在一個社會組織里,無論上級下級,彼此之間都是合作共事的關系,必須講融洽、講尊重、講相互信任和支持,以形成一種和諧相處的氛圍,為共同發(fā)展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當然,我并不主張搞自由主義的“一團和氣”,問題是做人做事要有個出發(fā)點,與人為善、追求和諧就是出發(fā)點。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一團和氣往往并非主要傾向,更多的情況是,內耗和無原則的斗爭。這不能說是積極的現(xiàn)象。應當看到,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從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社會組織做起。因此,強調和諧相處,有助于弘揚中和思想,培育社會正氣,減少社會摩擦,消除不穩(wěn)定因素,這對形成積極向上的輿論導向、推動社會文明進步,具有重要意義。明哲保身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貶義詞。但儒學的先哲們提出這個主張,絕不是讓人們遠離現(xiàn)實、逃避斗爭,而是要人們機智而正確地規(guī)避風險,避免無謂犧牲。在戰(zhàn)場上,一個優(yōu)秀的戰(zhàn)士,必須是善于保護自己的;只有保護自己,才能更多地消滅敵人。不能保護自己,就不能消滅敵人。同樣道理,明哲保身是為了發(fā)展,不能保身也就談不上發(fā)展。消極的保身和積極的保身之間,區(qū)別在于是否明哲,是否在弄清事理、深明大義的情況下保全其身。儒家還強調舍生取義的精神,說明明哲保身不是沒有骨氣、不講原則的。應當看到,明哲保身是一種理性抉擇,它告訴人們一個極富智慧的思想:不要做錯事,但也不要做蠢事。20(二十三)【原文】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咀g文】孔子說:愚昧的人喜歡剛愎自用,卑賤的人喜歡獨斷專行。生在現(xiàn)今,卻要恢復古代制度,這樣的人災禍會落到他身上【解讀】作者借用孔子的話,闡明一個道理:剛愎自用、獨斷專行,都是無知的表現(xiàn),真正有知識的人不會這樣做。他告誡人們,社會總是要進步的,不要留戀已經消亡的東西,不要試圖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事物,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只能招致災禍。目前,正處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年代。我們要記住古人的告誡,堅持與時俱進,支持改革創(chuàng)新,少一些不合適宜的懷舊情思,為促進歷史進步做出應用的努力。(二十四)【原文】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也焉。雖有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也。子曰:吾說夏禮,杞不足征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征,無征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本游从胁蝗绱?,而蚤(57)有譽于天下者也。仲尼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58)天時,下襲(59)水土。譬如天地之無不持栽,無不覆幬(60);譬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所以為大也。21唯天下至圣,為能聰明睿知,足以臨也。寬裕溫柔,足以容也。發(fā)強剛毅,足以有執(zhí)(61)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別也。溥博(62)淵泉,而時出之。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mo)(63)。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zhun)(64)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茍不固聰明圣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譯文】不居天子之位,就不要議定禮制,不要創(chuàng)立制度,不要考訂文字。如今天下已實現(xiàn)車軌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倫理統(tǒng)一,這些都是由天子制定的。雖然有天子地位,但沒有德行,是不敢制定禮樂制度的;雖然具有德行,但沒有天子地位,也是不敢制定禮樂制度的??鬃诱f,我講夏代的禮制,由夏遺留下來的杞國不足為證;我學殷代的禮制,只有宋國一國還保留著,也不足為證。我學習周代的禮制,今天還通用著,所以我遵從周禮。統(tǒng)治天下看重禮儀、制度、考文這三件事,就能減少過失。前朝夏殷兩代的禮制,雖然好但無從驗證;無從驗證,就不能讓人信服;不能讓人信服,百姓就無法遵從實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奉行的道,表現(xiàn)在自身,驗證于百姓,從禹、湯、文王三位明君典籍里考證沒有差誤,立于天地之間與天理不悖行,請教祖先和上天得到肯定的答復,就是百世以后的圣人對此也無任何疑惑。祖先和天神肯定,就是認識了天;百世后圣人不疑惑,就是認識了人。品德高尚人的舉動被世人當作天下的正道,行為被世人當作天下的法則,言論被當作天下的準則。離他遠的向往他,離他近的不敢不敬他?!对娊洝氛f:“在彼處無人厭惡,在此處無人不敬,幾乎是日日夜夜地恪守其道,以永遠保持他的美好聲譽”。品德高尚的人沒有哪個不這樣做,就能很早享譽天下的。孔子繼承堯舜,效法文王武王。上能遵從天時規(guī)律,下能依照水土習性。就象天地那樣沒有什么不可承載,沒有什么不可覆蓋;就象一年四季一樣,交錯運行;就像日月一樣,交替放射光明。世間萬物共同生長互不22危害,各種道路并行互不沖突。小德如江河川流不息,大德如天地敦厚化育萬物。這就是天地為大的原因。只有天下修養(yǎng)高深的人才是聰明睿智的,才有足夠的資格居高臨下、治理國家。他胸懷寬廣,待人溫和柔順,足以包容天下。他發(fā)憤圖強,剛強堅定,足以恪守其道。他虔誠莊重,中和公正,足以尊守禮制。他文理縝密細致,足以辨別是非。他的廣博如淵泉,經常涌現(xiàn)出來。廣博就象天一樣,淵泉就像深潭一樣。他的表現(xiàn)百姓沒有不尊敬的,他的言論百姓沒有不信從的,他的行為百姓沒有不高興的。所以,他的譽滿中國,影響到蠻貊之地。凡舟車到達、人力通行、天所覆蓋、地所承載、日月照到、霜露降落的地方,只要是活著的人,沒有尊重、熱愛他的,所以說他可與天相比。只有天下至誠的人,才能確定天下的倫常規(guī)范,建立天下的根本的行為準則,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這難道還需要借助和依靠別的什么力量嗎,他的仁德,誠懇真摯,象深潭一樣深邃,象天一樣廣大。如果不是固有的聰明圣智、通達天德,有誰能通曉這些呢,【解讀】作者用大段文字贊揚堯舜、贊揚禹湯、贊揚文王武王、贊揚孔子,贊揚至成的圣人,目的都在于說明一個觀點,就是:一個治國方略或一個學說的建立,要靠自身修養(yǎng)、靠吸取古人經驗,最終還要靠百姓的檢驗。毫無疑問,作者的這個觀點是深刻的。治國方略的制定人和學說的創(chuàng)立者,必須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廣博的學識;否則,即使提出某種方略或學說,也是低劣的,不會對歷史的進步產生積極影響。我們的先人,積累了極為豐富的治學治國經驗,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寶貴典籍。學習先人、以史為鑒,可以收到擴展視野、增長智慧、矯正思想之效,對今天治學治國同樣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無論治國方略或學說,都必然應用于社會、應用與實踐,都要接受百姓的檢驗。百姓不贊成、不支持、不認可的方略和學說,缺乏社會基礎,是沒有生命力的。我所以格外稱贊作者的這一思想,是因為它包含了實踐觀點、群眾觀點。我們的先人在兩千多年前就取得這樣的思想成果,不能不令人欽佩和贊嘆。23(二十五)【原文】詩曰:“衣錦尚絅”,惡其紋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65)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66)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詩云:“濳雖伏矣,亦孔之昭?!惫示觾仁〔痪?,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痹娫?“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67)?!惫示硬粍佣?,不言而信。詩曰:“奏假(68)無言,時靡有爭?!笔枪示硬毁p而民動,不怒而民威于鈇鉞”。詩曰;“不顯(69)惟德,百辟其刑(70)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于化民,末也。詩曰:“德輶(you)(71)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栽,無聲無臭?!敝烈??!咀g文】《詩經》說:里邊穿著華麗的衣服外邊套件麻布罩衣,是因為討厭它的花紋過于顯露。所以道德高尚的人所奉行的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顯,修養(yǎng)不足的人所奉行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道德高尚的人奉行的道,平淡而不厭煩,簡約而富有文采,溫和而充滿條理。如果知道遠從近來,知道風起何處,知道細微終究會變得顯著,就可以進入有大德人的行列了?!对娊洝氛f:魚潛伏在很深的水底,也能讓人看得很清晰。所以,反省自己不感到愧疚,因為他從來沒有不良的意念。道德高尚的人所以為常人不能相比,就是由于在無人看到的地方也能從嚴律己?!对娊洝氛f:假使上天在注視你的居室,你也無愧于神靈。所以道德高尚的人,不行動也受人尊重。不說話也值得信賴?!对娊洝氛f:進奉誠心,感通神靈,默默無語,沒有爭議。所以道德高尚的人無需使用賞賜百姓也會努力,不發(fā)怒百姓也會有畏懼感,象看到斧鉞一樣?!对娊洝氛f:大德無須顯露、張揚,諸侯會自覺效法實行。所以,道德高尚的人忠厚謙恭從而使天下得以平治。24《詩經》說:我懷有明德,不會厲聲厲色地訓斥他人。孔子說,用厲聲厲色去教化百姓,是下策,是最不好的辦法。《詩經》說:美德輕如毫毛,毫毛尚有形狀和重量可測度。上天的承載,沒有聲響和氣味,這才是至高無上的?!窘庾x】作者大量引用《詩經》中的詩句,集中闡述了一個觀點:具有高深學問和高尚品德的人,謙恭謹慎,簡約溫和,舉重若輕,不事張揚,是隱而不顯,深藏不露的。這樣的人,靠的不是自我宣揚和厲聲厲色地訓斥人,而是靠人格和學問力量去默默地感染人、影響人。他們的文章道德,所以為人敬重、流傳久遠,原因就在這里。這段話是很有哲理、很有分量的。它使我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相反的事例。有的人,說話張狂,做事張揚,喜歡自吹自擂,這實際上是修養(yǎng)不深、學問淺薄的表現(xiàn)。古人傳下一個成語“狂妄無知”,說的就是無知的人才會狂妄。無知者以狂妄為自得:有知者認為,狂妄等于無知。我們應當牢記古人的教誨,以此為訓,把力量下在修身和求知上,虛懷若谷,謙遜為人,使自己不做狂妄無知之事,成為一個有修養(yǎng)、有學問的人。至此,我們已解讀了《中庸》全文?,F(xiàn)在加以總結歸納,集中了解《中庸》包含了哪些重要觀點。(一)《中庸》的哲學觀1、本性:“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世界萬物的本性是大自然賦予的。人們認識事物要遵循其本性,不能違背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則。2、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是事物的本性狀態(tài),和是對本性狀態(tài)的認識和把握。中和的要求是,“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就是適中、適度、不偏執(zhí),這符合事物的內在規(guī)律?!暗乐幻饕玻哌^之,愚者不及”——做得不夠,不符合中和原則;做得過頭,也不是中和,過猶不及?!熬铀仄湮欢?,不愿乎其外”——人們想問題、做事必須以所處條件為依據,不能超越自身條件。就是說不能越位,越位不符合中和原則。253、思與行:“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思想支配行為,要做成事必須預先進行周密思考,否則很難順利實施,收到圓滿效果。4、隱與顯:“曲能有誠,成則形,形則著”——事物的發(fā)展是個由隱到顯的漸進過程。因而,事物的興衰都會有預兆;捕捉到這種預兆,就可預見未來,預見事物的發(fā)展趨向。這就是見微知著的道理。5、內因與外因:“失之正鵠,反求諸身”——矛盾的轉化、事物的發(fā)展,都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外因是重要條件,內因起決定作用。事情的成敗應主要從自身尋找原因。6、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君子之道費而隱”——世界是無限的,它所包含的道理,既淺顯又深奧。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每個具體的認識都具有相對真理性。認識每前進一步,就向絕對真理靠近一步。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會不斷深化和發(fā)展,但永遠不會窮盡對真理的認識。不難看出,《中庸》包含的哲學思想是豐富的。本性觀是它的認識論,中和觀是它的方法論,思與行、隱與顯、內因與外因、相對真理與絕對真理是它著重闡述的哲學概念,由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二)《中庸》的美德觀1、慎獨“君子慎其獨”,“君子之所以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修養(yǎng)高深的人所以高于常人,是因為他以道為信念,嚴于律己,自覺守道,在無人知曉、無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不違背道的要求。2、忠恕“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盡己之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愿承受的也不要施加于別人。3、孝道“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大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敬重長輩,生時侍奉,死后祭祀,如同在世一樣。最大的孝心是,虔誠地記述和宣揚先人業(yè)績,忠實地繼承先人遺志?!吨杏埂逢U述的美德規(guī)范還涉及到更多內容,但這三條是最基本的。它涵蓋了對己、對人、對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