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32第九章三國兩晉南北朝(公元189年~581年)△授課名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歷史的基本概況,掌握這一時期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各項重要制度;弄清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基本線索,探索歷史現(xiàn)象背后的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教學重點--三國鼎立;西晉的門閥政治和腐朽政風;“太康之治”;“八王之亂”;“五胡"內遷;“永嘉之亂”;東晉的建立和門閥制度的確立;東晉的北伐與淝水之戰(zhàn);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經濟的發(fā)展;侯景之亂與門閥制度的衰落;江南的開發(f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教學難點——三國鼎立的原因;門閥政治的形成、發(fā)展以及衰落的原因;魏晉玄學與反玄學.△授課對象—-2012級△授課方式——講授△授課時數(shù)——6學時△教學環(huán)節(jié):第一節(jié)三國鼎立一、從軍閥混戰(zhàn)到三國鼎立1、董卓之亂和軍閥混戰(zhàn)成因:是東漢以來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必然結果。(1)東漢地主政權日益腐朽和不斷的政治斗爭,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2)大地主田莊作為與中央集權經濟相對立的經濟形式,為地方割據(jù)勢力提供了有力而雄厚的經濟條件.(3)在鎮(zhèn)壓農民起義過程中,各地豪強趁機擴張自己的實力,他們以宗族、佃客為骨干,發(fā)展軍事力量,成為割據(jù)的社會基礎。(4)方鎮(zhèn)長吏(州牧)權力、地位的提高,加速了割據(jù)局面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在中央集權大大削弱的情況下,出現(xiàn)了軍閥割據(jù)、群雄逐鹿的局面。189年(中平六年),漢靈帝死,少帝劉辯即位,何太后及其兄何進蓄謀除掉實際控制權力的宦官勢力。何進一面拉攏袁紹兄弟,一面密詔并州刺史董卓入京。事泄,宦官張讓等殺掉何進.中軍校尉袁紹率軍誅殺宦官兩千多人,宦官勢力被消滅殆盡。至此,東漢外戚宦官交替專政局面宣告結束。董卓(出身隴西豪強,靠鎮(zhèn)壓西羌起義壯大,割據(jù)涼州,成為關西軍閥的首領)趁亂帶兵入洛陽,廢少帝劉辨,另立獻帝劉協(xié),自稱相國,總攬朝廷大權.190年,關東軍閥推袁紹為盟主,進討董卓(袁紹字本初,出身于名門望族,祖上四代,有五人官至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是北方地區(qū)最大的軍閥)。盟軍逼近洛陽,董卓焚洛陽,挾獻帝西入長安.其后董卓大肆搜刮民財,筑塢于眉縣加以儲藏(足夠三十年用的軍糧、二、三萬斤黃金、八、九千白銀以及其它珍寶無數(shù))。兩年后,董卓為呂布所殺,部將火并,關中大亂。經過五年混戰(zhàn),關西軍閥同歸于盡.而關東盟軍瓦解后,也開始了相互混戰(zhàn)。到196年,全國各地幾乎均落入軍閥之手:袁紹據(jù)有冀、青、并三州之地;曹操據(jù)兗、豫二州;劉備、呂布據(jù)徐州;袁術據(jù)揚州;劉表據(jù)荊州;劉焉據(jù)益州;孫策據(jù)江東;馬騰、韓遂據(jù)涼州;公孫度據(jù)遼東.混戰(zhàn)使兩漢經濟文化中心關中和關東地區(qū)被摧毀殆盡,“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絕而無民”,出現(xiàn)了“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從而使北方暫時失去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喪失了建立統(tǒng)一的封建政權的經濟基礎。2、官渡之戰(zhàn)和曹操統(tǒng)一北方(1)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條件關東軍閥經過角逐,袁、曹成為其中實力最強得兩大集團。曹操(155—220),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安徽亳縣人).祖父曹騰,為東漢宦官,歷仕安、順、質、桓四帝,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與一般宦官不同,能舉薦“海內名人”。養(yǎng)子曹嵩(或認為夏侯氏之子,為夏侯惇的叔父),官至司隸校尉、大司農,在靈帝時,又“貨賂中官,及輸西園錢一億萬,故位至太尉”。曹操雖出身于統(tǒng)治階級,但與名門世族、四世三公的袁氏、楊氏不同。祖父、父親的為人對其產生了若干影響。如他開始為官時,就打擊豪強,又曾為被宦官所殺的竇武、陳蕃上書訟怨。表明他既不同于名門大族,又不同于專橫的宦官勢力,時人許劭評價說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出身這樣的家庭,易登仕途.當然,曹操能成為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主要還是由當時的社會矛盾和階級關系形勢所造成的,其家世也賦予一定的影響。曹操是曹嵩的長子,他“少機警,有權數(shù)",自幼博覽群書,善詩詞,通古學。曹操也有過人的武藝。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未被時人所重,但素以知人名世的太尉橋玄一見曹操就大為驚奇,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隨之,橋玄又讓曹操去拜訪漢末名士許邵,許邵評價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20歲以“孝廉”入仕,曾任洛陽北部尉,后為濟南相、典軍校尉等職。曹操地位的上升,與其參加鎮(zhèn)壓黃巾起義密不可分。他同皇甫嵩、朱俊等人一起,鎮(zhèn)壓穎川黃巾軍,在董卓入京以前就已經成為禁軍中的有力人物。曹操以曹氏、夏侯氏等豪族及其佃客、部曲,組成自己的基干武裝.從河南向山東發(fā)展中又吸收了各地的地主武裝(李典、任峻等),打敗了黑山起義軍和青、徐黃巾軍30萬眾,收編后改為“青州兵”;又廣納賢才,吸收荀彧、荀攸、郭嘉等,構成了以穎川人為主的謀士集團,對曹操的重大決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2年后,曹操相繼打敗袁術、陶謙(未得到徐州).又接受毛玠建議,于196年迎漢獻帝(196年,漢獻帝從長安逃往豫州,困苦不堪),遷都于許昌,改年號為建安,“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又于同年,接受棗祇的建議,實行屯田(兩個條件:大量的公有土地;又一定的人力和物力),結果“數(shù)歲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統(tǒng)治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成為北方唯一有力量與袁紹抗衡的集團。(2)官渡之戰(zhàn)(200年)和曹操統(tǒng)一北方曹操勢力的不斷壯大,為袁紹所不能容忍.袁紹,出身于“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得到了關東豪強的支持,排擠了冀州的韓馥,鎮(zhèn)壓了活動在太行山一帶的黑山軍,又在199年滅掉幽州的公孫瓚,擁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兵多將廣。袁紹以其長子譚、次子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幽、并三州,后方穩(wěn)固,兵精糧足,根本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他挑選精兵十萬、戰(zhàn)馬萬匹,志在一舉消滅曹操.袁紹命大將顏良等人進兵白馬(今河南滑縣北),自率大軍進屯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向曹操發(fā)動進攻。謀臣田豐、監(jiān)軍沮受力勸未果。表面強大的袁紹實際存在很多弱點(袁紹為人,外寬而內忌,用人而疑其心;治下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任人唯親;內部矛盾重重,民不聊生、原來“帶甲百萬,谷支十年”的河北,連軍糧都供給不上;曹操:“吾知袁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化不明,將驕而政令不一,土地雖廣,糧食雖多,適足以為吾奉也").面對袁紹的進攻,曹操則親率精兵萬余據(jù)險迎戰(zhàn)。200年(建安五年),終于爆發(fā)了著名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一帶)之戰(zhàn)"。戰(zhàn)爭一開始,袁軍氣勢旺盛,直逼官渡。曹操聲東擊西,斬袁軍大將顏良于白馬、又殺文丑于延津。然后以逸待勞,與袁軍在官渡對抗半年。由于力量懸殊,在對抗的過程中,曹軍漸處于不利的狀態(tài):兵員耗減,軍糧將盡.在這種情況下,他利用許攸來降之機,親率輕兵五千人夜襲烏巢,殺袁軍守將淳于瓊,焚糧萬車,出奇制勝,使袁軍軍心動搖,全線潰敗。曹軍乘勝追擊,殲敵七萬余人,袁紹僅率八百多人逃回河北。官渡戰(zhàn)后,袁紹發(fā)病嘔血而死.曹操接受郭嘉“急之則相持,緩之則后爭心生”的建議.果然,其后袁紹三子爭立,發(fā)生內訌。袁紹病死后,袁紹的兩個兒子袁譚、袁尚不和,發(fā)生火并。袁譚不敵袁尚,向曹操乞降.建安九年二月,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譚之機,進軍圍攻鄴城。袁尚率軍回救,依滏水(今滏陽河)為營,曹操進軍將其營寨包圍。袁尚害怕,請求投降,曹操不許.袁尚乘夜逃跑,袁軍潰散。袁尚逃奔中山(今河北定縣),鄴城遂被曹操攻破。第二年正月,曹操又以負約為名,攻滅袁譚,冀州平定。袁尚兵敗后,逃奔幽州刺史袁熙。不久。袁尚、袁熙又逃奔三郡烏桓。建安十二年,曹操為了肅清袁氏殘余勢力,也為了徹底解決三郡烏桓入塞為害問題,決定遠征烏桓。漢末,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結合,其首領為遼西部的蹋頓。三郡烏桓與袁氏關系一直很好,并屢次侵擾邊境,擄掠人口財物。這年五月,曹操親率大軍到達無終(今河北薊縣)。時正雨季,道路積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曹操從無終人田疇之議,改從一條久已斷絕但“尚有微徑可尋”的路線進軍。在田疇的引導下,曹操大軍登徐無山(今河北玉田北),出盧龍塞(今河北喜峰口附近一帶),“塹山堙谷五百余里”,直指烏桓老巢柳城(今遼寧朝陽南)。曹軍進至離柳城不足二百里時,烏桓才發(fā)現(xiàn),于是蹋頓與袁尚、袁熙等人率數(shù)萬騎兵迎擊。八月,二軍相遇,時曹軍輜重在后,“被甲者少,"而放軍軍勢甚盛。曹操登高了望,見敵軍雖多,但陣勢不整,遂命大將張遼為前鋒,乘敵陣稍動之機,向敵軍發(fā)動猛攻.烏桓軍大亂,曹軍陣斬蹋頓,大獲全勝,胡、漢降者二十余萬,袁尚等人逃奔割據(jù)平州的公孫康。這時,有人勸曹操乘勢進擊公孫康,曹操說:“吾方使康斬送尚、熙首,不煩兵也。"遂率軍還師。不久,公孫康果然斬殺袁尚、袁熙,并將其首級獻與曹操。諸將不明所以,曹操說:“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則并力,緩之則自相圖,其勢然也。"于是,曹操徹底肅清了袁氏勢力,以烏桓為騎兵。曹操基本上統(tǒng)一了北方。曹操統(tǒng)一北方的原因:首先,政治上的優(yōu)勢,“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次,人才上的優(yōu)勢。三次頒布“唯才是舉”的命令,廣泛聚集人才,嬴得李通、李典、許褚、任峻、呂虔、荀彧等人的支持,延攬各方英雄為其效力,形成了一個比較堅強的領導核心。其三,經濟上的優(yōu)勢。募民屯田獲得成功,得谷百萬,解決了軍糧問題,安定了軍心民心,為打敗袁紹、統(tǒng)一北方積蓄了經濟實力。其四,賞罰嚴明,有一支戰(zhàn)斗力較強的軍事力量(擊敗袁術、消滅呂布、平定張繡、擊破劉備)。其五,曹操個人能力和意志品質的因素.3、赤壁之戰(zhàn)(1)原因曹操在統(tǒng)一北方之后,意欲乘勝統(tǒng)一全國。遂于208年自立為丞相,發(fā)兵20萬,號稱80萬,向長江流域的劉表、孫權和依附于劉表的劉備等軍閥發(fā)起進攻。荊州的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zhàn)而降,曹軍勢力很快逼近長江.當時駐扎在樊城的劉備首當其沖。劉備被曹操評為“天下英雄”,是東漢末年一位比較特殊的軍閥,長期寄人籬下,先后依附過曹操、袁紹、劉表等人.他在窘境中求賢若渴,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的支持.曹軍入荊州后,在當陽打敗了劉備。劉備退兵樊口(湖北武昌),派諸葛亮聯(lián)絡孫權共同抗曹.孫權也是當世英雄之一.200年,孫權繼承其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打下的江東六郡。在曹軍壓境的情況下與周瑜、程普、魯肅等人均有抗曹之意。故而很快結成聯(lián)盟。(2)經過208年曹軍進至長江,乘船順江而下,與孫劉聯(lián)軍在赤壁(湖北嘉魚)相遇。曹軍遠道而來,不習水戰(zhàn),加之瘟疫流行,戰(zhàn)斗力下降.而孫劉聯(lián)軍為了生存,同心協(xié)力,斗志旺盛.鑒于北方士兵不習水戰(zhàn)的情況,曹操錯誤地令士兵將戰(zhàn)船用鐵環(huán)連接起來。周瑜利用天時地利,巧施“苦肉計”,派黃蓋詐降,乘東南風向曹營發(fā)動火攻,一舉擊潰曹軍,迫使曹操把軍隊撤至襄陽一線。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例——“赤壁之戰(zhàn)"。(3)結果赤壁之戰(zhàn)后,曹操仍沒有放棄統(tǒng)一全國的理想,但直到他死,都末能實現(xiàn)這個目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北方在東漢末年的戰(zhàn)亂中遭到嚴重破壞,缺乏強大的經濟實力.二是曹軍在赤壁之戰(zhàn)中受到重創(chuàng),元氣大傷。三是赤壁之戰(zhàn)后,孫權和劉備的實力迅速增長。三國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4、三國鼎立的確立(1)曹丕建魏(220)赤壁之戰(zhàn)后,把經營的重點放在了西北方。211年,進軍關中,驅逐韓遂、馬超。三年以后平定隴右,215年進軍漢中,擊敗張魯。到220年曹操病死時,已占領東漢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廢漢自立,改國號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2)劉備建蜀(221)214年,益州劉焉病死。劉備派關羽鎮(zhèn)守荊州,親自率師進入益州,占領四川。219年,劉備從曹軍手中奪得漢中,又命關羽進攻襄陽,擄于禁,斬龐德,威震許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3)孫權建吳(229)孫權在赤壁之戰(zhàn)后把勢力擴展到嶺南;219年,派呂蒙襲殺關羽,奪取荊州。221年稱吳王.222年,吳將陸遜在“猇亭之戰(zhàn)”中火燒連營,徹底擊敗了劉備的進攻。229年,孫權在建業(yè)稱帝,國號吳,史稱孫吳.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形成。5、三國鼎立原因(1)政治上的原因。東漢豪強勢力的發(fā)展加劇了社會的分裂性,改剌史為州牧又形成擁兵自重的軍閥,二者的結合成為三國鼎立的政治原因;三個政權均有當?shù)赜辛Φ纳鐣萘ψ鳛槠湔嗷A,政治上的分裂傾向超過了政治上的統(tǒng)一傾向。(2)經濟上的原因。中國經濟重心所在的北方在長期戰(zhàn)亂中受到嚴重破壞,南方經濟和西部經濟得以迅速發(fā)展,形成三個經濟實力相對平衡的區(qū)域(三國鼎立的經濟基礎)。(3)軍事上和地理環(huán)境的原因.吳蜀聯(lián)合足以自衛(wèi),但又無力消滅強大的魏;地理形勢的易守難攻,相互割絕,使三國在軍事上形成某種均衡。三國鼎立局面的出現(xiàn),是局部的統(tǒng)一,有利于三個相對穩(wěn)定的區(qū)域內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二、曹魏對北方地區(qū)的重建曹魏在政治上的措施打擊豪強地主、整頓選舉制度、改善吏治、嚴明賞罰。1、曹魏恢復生產的措施(1)屯田——曹操196年始許下屯田(采用半強制手段使土地與農民結合)。曹魏建國后,發(fā)展經濟的措施仍然主要是實行屯田制,分為民屯和軍屯兩種形式:所謂民屯(不再負擔兵役和徭役)是把召募來的流民和收編的黃巾軍家屬按軍事制度編制起來,“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民屯的組織系統(tǒng)自上而下是大司農--典農中郎將-—典農都尉——屯司馬——屯(田客五十人)。軍屯(兵屯),即由軍隊進行的屯田.由大司農派度支校尉、度支都尉到軍屯所在地管理軍隊屯田,且戰(zhàn)且守,收獲全部歸國家。其編制仍以軍隊的營為單位,每營有佃屯田兵六十人。軍屯將士兵和家屬另立戶籍,集中居住,終身為兵,世代相襲。如逃亡本人處死,家屬沒為官奴婢。地位身份都很低下,推行目的是為了保證兵源.這樣有別于義務征兵制的世兵制,一直實行到北朝末期“府兵制”的出現(xiàn)。屯田的實行,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2)在屯田以外的廣大地區(qū),大力招募流民,勸課農桑,安定自耕農生產,重視興修水利工程(參見教材)。(3)田租戶調令——“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對自耕農按戶征收實物,戶調制由此創(chuàng)立,廢棄了兩漢人口稅均攤(算賦口賦)的辦法,顯示商品經濟的萎縮,但卻是我國賦稅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影響深遠。農民負擔相對減輕,有利于北方經濟的恢復。2、統(tǒng)治機構和職能的調整(1)從“唯才是舉”到九品中正制曹魏政權注重人才。早在曹操掌權時期,就實行過“唯才是舉"的政策。210年,曹操在他所頒發(fā)的《求賢令》中明確提出“明揚仄陋,唯才是舉”。217年,在《舉賢勿拘品行令》中要求對那些“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之人,“各舉所知,勿有所遺.”通過征辟、投效、推薦、納降、強征等手段,組織了一個龐大的人才隊伍.曹丕建魏后,改變了這一用人方針,為了取得豪強地主的支持,采納陳群的建議,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即由司徒在中央選一批當大官的士族,讓他們充當原籍州郡的中正官,負責考察本郡士人,根據(jù)門第、德、才三項標準分為九品,寫出評狀,呈報吏部,作為選官用人的標準.這種用人政策為世家大族壟斷政權和門閥政治鋪平了道路。(2)統(tǒng)治機構和職能的調整魏文帝以后,對中央和地方官制進行了一番改革。在中央,設立了中書監(jiān)、令,分東漢以來尚書之權。這是曹魏加強中央集權的新政策;在地方官制上,削弱王國勢力,將東漢州牧制度固定化,正式形成州、郡、縣三級制,州刺史多帶將軍號.曹魏這種將州級軍政大權集于一人,對后世影響深遠,助長了地方割據(jù)趨勢.三、諸葛亮治蜀與蜀國的后期政治1、諸葛亮治蜀與北伐諸葛亮治蜀,在政治上內修政理,加強法制(制定《蜀律》),打擊豪強,任用賢才;經濟上勸可農桑,發(fā)展生產;民族關系上采取“和撫政策”;軍事外交上,聯(lián)吳抗曹,擊魏興漢.諸葛亮規(guī)劃的基本戰(zhàn)略,對外以曹魏為主攻方向,結好孫吳;對內整頓吏治,發(fā)展經濟,擴大財源?!氨F鋷r阻,西和西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軍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則霸業(yè)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劉備即“漢昭烈帝”,或稱之為“先主”,在位只有兩年時間。在位期間,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吳國襲殺了關羽,奪取了荊州),大舉伐吳。但由于指揮失當,被吳將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而歸,“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尸骸飄流,塞江而下”(夷陵之戰(zhàn))。劉備逃往白帝城,托孤而死。劉備死后,“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諸葛亮采取許多措施,改善蜀漢政治,發(fā)展經濟。但蜀漢南部的“南中"土豪雍闿、朱褒、高定元等人卻在孫吳的挑撥下不斷反叛,威脅到蜀漢的安全。225年,諸葛亮向南中用兵,擊殺高定元等人,用馬謖之策,七擒孟獲,最終平定南中.解除了蜀漢的后顧之憂,促進了民族融合,為北伐提供人力物力的支持。平定南中后,諸葛亮決計北伐。227年他給后主劉禪上了著名的《前出師表》,進軍漢中。228年率十萬大軍出祁山(甘肅禮縣祁山堡),開始北伐。直逼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關中震動,但由于馬謖失去軍事重鎮(zhèn)街亭(甘肅莊浪),迫使蜀軍退回漢中。在此后的五年中,諸葛亮曾多次向曹魏發(fā)動進攻.在這個過程中,還發(fā)明了木牛流馬和連弩。234年再從斜谷出祁山,屯軍五丈原,隔渭水與司馬懿對峙一百余日,終因積勞成疾,死于軍中,后葬于勉縣之定軍山。從228年到234年的六年之間,諸葛亮“六出祁山”(五攻一守),大舉伐魏,未能成功。主要原因是蜀漢國力與曹魏相去較遠(當時魏有440萬人口、軍隊60萬;蜀人口僅94萬、軍隊10萬)。2、蜀國的后期政局(參見教材)四、孫吳對江南的進一步開發(fā)孫吳基本國策是利用蜀魏矛盾,加強自身地位,坐保江東以觀成敗。政治上舉賢任能,整頓吏治;軍事外交上“限江自?!?坐觀成??;經濟上,獎勵農耕,開發(fā)江南.1、孫吳的政治特征孫權所建立的吳國,依靠的主要力量是江南土著朱、張、顧、陸、虞等大家族以及從北方遷到江南的周、張、魯?shù)仁孔鍎萘?。因此,吳國實行世襲領兵制和復客制。世襲領兵制,即大族出身的將領死后,其子弟世襲為將領,手下士兵和屯田也世代承管。將領和士兵的關系大大超過政府與士兵的關系,成了變相的私人武裝。復客制,即允許官僚地主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賦役,不管這種佃客是國家賜與還是自行招募,結果家富于國,難有作為。2、江南的進一步開發(fā)孫吳統(tǒng)治時期,江南地區(qū)得到一定程度的開發(fā)(征山越,實行屯田,努力發(fā)展工商業(yè)及海上交通)。東漢末年以來,中原地區(qū)軍閥混戰(zhàn),江南地區(qū)則相對安定。因而北方居民大量南遷。據(jù)文獻記載,213年,渡江南下的人就達十萬戶之多.北方人的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生產技術,為江南地區(qū)的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孫吳政權也比較重視江南開發(fā),把大部分山越人遷到平原地區(qū),讓他們從事生產勞動。經過各族人民的努力,江南地區(qū)的經濟呈現(xiàn)出發(fā)展的勢頭。太湖流域和錢塘江流域最為富庶,吳郡、吳興和會稽被稱作“三吳”,是吳國經濟的中心地帶。孫吳的造船業(yè)相當發(fā)達,曾派衛(wèi)溫等到達臺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第二節(jié)西晉的短期統(tǒng)一及其崩潰一、西晉的建立和統(tǒng)一1、司馬氏在魏國的專權曹魏自文帝死后,朝政日趨腐朽.曹魏統(tǒng)治者的社會階級與晉司馬氏不同。曹氏出身寒族,且與宦官有關.曹操“游俠放蕩,不治行業(yè)",表明曹操不以儒學為務,與豪強服膺儒教不同。曹操“性節(jié)儉,不好華麗,后宮衣不飾錦繡,侍御履不二采,帳帷屏風壞則補納.”“植妻衣繡,太祖登高見之,以違制命還家賜死."曹操如此厲行節(jié)儉,與其出身寒族以及當時經濟破壞有關,但更重者乃在于摧毀豪族的奢侈之風。儒家豪族崇尚奢侈,曹操尚節(jié)儉,只是曹操與儒家豪強對立的一個側面。曹操要在漢末取劉氏而代之,最重要的是要摧毀儒家豪強的精神堡壘,即漢室傳統(tǒng)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才能成功。曹操三次下令求才,認為有德者未必有才,有才者或負不仁、不孝、貪詐之名,表明了曹操用人不再依據(jù)儒家所謂德道德標準和金科玉律.標準只有一個,就是“才”,這是政治社會道德思想上的變革,并不只為求才于一時。曹操出身閹宦之家,在儒家眼中沒有地位.若不把問題澄清,則本身將無法立足,更無法與“四世三公"的袁紹之輩抗爭.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師申商,辨名實”,這是曹操摒棄儒術的必然結果。曹操為一代梟雄,他不僅得到了眾多寒族的支持,也得到了部分豪族士人如荀彧、荀攸等的支持,然而作為一個階級來說,豪族與曹魏是對立的。曹魏末年,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是曹魏的權臣,長期領兵與諸葛亮對抗,老謀深算,地位煊赫。魏明帝死后,齊王曹芳繼位。由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輔政.正始十年(249),曹爽陪曹芳祭魏明帝之高平陵(距洛陽九十里).司馬懿在城內發(fā)動政變,將曹爽及其黨羽全部誅殺,形成獨攬朝綱的局面.司馬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握曹魏大權,都有很大的政治野心。特別是司馬昭,在派兵滅蜀之后,更是明目張膽地想要奪取曹魏政權。曹魏廢帝曹髦不勝其憤,對大臣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率僮仆進攻司馬昭,結果為司馬昭手下成濟所殺.司馬氏起家于東漢司馬鈞征西羌,可與汝南袁氏、弘農楊氏相提并論,服膺儒教,重孝尊禮。司馬懿為人“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薄罢D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之適人者皆殺之"。本性殘忍,手段毒辣.《世說新語》記載:王導、溫嶠往見晉明帝,明帝問溫嶠“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睖貚桓一卮穑鯇Ъ毷鼍売山涍^.明帝聞之,說“若如公言,祚安得長乎?"司馬氏之所以得天下,不僅得到了豪強的支持,一些寒族官吏,本屬曹氏一黨,但后來改變立場,投靠了司馬氏,而司馬氏出于奪權需要,也要借助他們。如殺高貴鄉(xiāng)公曹髦,對服膺儒教、尊禮重孝的司馬昭來說相當棘手。最終由賈充完成,但其父賈逵忠于魏王室,其先為市魁,出身寒微。賈充兩個女兒,生活放蕩,長女賈南鳳與太醫(yī)令程據(jù)亂;小女賈午與韓秦私通。石崇之父石苞,出身寒族,投靠司馬氏。以其出身而論,應該崇尚節(jié)儉,但由于躋身豪強,其奢靡是出了名的。2、滅蜀和西晉的建國263年,司馬昭派鄧艾、鐘會、諸葛緒率18萬大軍分兵三路進攻蜀國。鐘會的十萬大軍被姜維阻擋在劍門關外,但鄧艾的3萬自狄道(甘肅臨洮)輕裝出陰平(甘肅文縣),經過無人之地700里,攻入蜀境,破江油、綿竹等地,殺諸葛亮之子諸葛瞻,輕取成都,劉禪降魏,蜀漢滅亡。蜀歷二世,43年.公元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自立為帝,國號晉,都洛陽,史稱西晉。魏歷五王,存在了45年。西晉帝王世系表西晉(公元265年-316年):武帝司馬炎(236-290),265年稱帝,在位26年,司馬炎死于290年,時年55歲;惠帝司馬衷(259-306),惠帝,武帝第二子,司馬衷死于306年,時年48歲;懷帝司馬熾(284-264),(306-312)年在位,在位6年,晉武帝第二十五子,312年,匈奴軍進攻洛陽,晉懷帝被俘,次年被殺,時年30歲;愍帝司馬鄴(300-317),(313-316)在位,在位4年,晉武帝孫,吳孝王司馬晏的兒子,即位時才13歲,由瑯邪王司馬睿,南陽王司馬保輔政。匈奴劉曜進攻長安,愍帝投降,受盡侮辱,317年被殺,時年18歲。3、滅吳統(tǒng)一全國279年,司馬炎發(fā)兵20萬分五路出師,大舉伐吳。280年,杜預、王俊率軍攻入建業(yè),孫皓降晉,吳亡(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西塞山懷古》)吳歷四帝,51年。三國鼎立的局面結束,西晉實現(xiàn)了對全國的統(tǒng)一.二、晉武帝與太康之治1、占田制、課田制與戶調式280年取消屯田,實行占田制.內容:(1)農民的占田,男七十畝,女三十畝.占田不是國家授田。(2)課田,丁男五十畝,丁女二十畝,次丁男二十五畝,畝八升。(3)戶調式:“丁男之戶,歲輸絹三匹,綿三斤;女及次丁男為戶者半之?!边吙?/3或2/3,少數(shù)民族戶“賨布"一匹。(4)按官品占田蔭客制。一品占田五十頃,每級遞減五頃,九品十頃.蔭親屬從九族到三族。蔭佃戶從十五戶到一戶。蔭衣食客從三人到一人.被蔭者可免除租稅徭役。占田制一方面鼓勵開墾荒地和增加人口,對發(fā)展生產有積極作用,一方面使士族實力急速膨脹。2、西晉分封和諸侯王權利的加強西晉一方面下令罷除州郡軍隊,目的在于強化中央。另一方面分封二十七個宗室為王,分居要地,集政治經濟軍事大權于一身,成為事實上的獨立王國.中央和地方力量失衡,成為西晉政治不穩(wěn)和短命的重要原因.3、門閥政治的初步形成形成原因:(1)東漢豪強大地主田莊的崛起,使士家大族在經濟上擁有雄厚的勢力,促進了門閥世族的形成;(2)漢代的選官制度及累世公卿局面的出現(xiàn),促進了門閥政治的形成;(3)魏、蜀、吳、三國的相關政策,促進了門閥政治的形成;(4)西晉占田制及蔭客制等優(yōu)惠政策促進了門閥政治的形成。大官僚門閥地主從東漢開始,享有政治經濟特權,成為大姓豪族,稱為士族、世族或高門。不屬于士族的稱為庶族或寒門。門閥士族萌生于東漢,發(fā)展于三國,形成于西晉。西晉王朝在世家大族支持下建立起來,給世家大族許多特權,從而形成“門閥政治”。所謂“門閥”就是擁有特權、世代擔任職閑望重的清要之官、廣占田產的世家大族。門閥政治就是以門閥為核心的政治格局.門閥政治在西晉初步形成的標志,政治上是九品中正制,經濟上是占田蔭客制.門閥士族由優(yōu)先參政權進而獲得政治壟斷權,“公門有公,卿門有卿”,成了變相的官位世襲制;他們的門閥地位不會因為朝代興替更迭而改變.門閥士族以門第以資本,他們不與庶族通婚,甚至不與庶族同乘共坐?!笆渴H,實自天隔",等級界限森嚴。門閥政治雖在一定的時期內有利于統(tǒng)治的穩(wěn)定,但其消極性消極是明顯的:首先門閥士族長期把持朝廷要職,縮小了選官的范圍,降低了統(tǒng)治集團的素質(“上車不落則著作,體中何如則秘書”);其次,門閥士族爭高官、搶要職,出現(xiàn)“因人設官”的現(xiàn)象,導致官僚機構膨脹;再者,極大地助長了奢侈的風氣,毒化了社會風氣。門閥士族不思進取,生活腐朽糜爛,逐漸蛻變?yōu)楦鄾]落的一個階層。在東晉末年的孫恩盧循起義打擊下由盛而衰,侯景之亂使其遭受致命打擊,隋唐科舉制則為庶族地主參政議政開辟了途徑,門閥士族衰落.門閥政治的特點:(1)門閥地主控制朝廷大權,政治、經濟上享有特權(寒族地主只可以參與一般政事);(2)世庶界限分明、等級森嚴;(3)世家大族奢靡腐朽。三、“八王之亂”和西晉滅亡1、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和“八王之亂”以司馬氏為首的西晉統(tǒng)治集團奢侈腐朽(“奢侈之費,甚于天災”—-大臣傅咸),加劇了社會矛盾。八王之亂原因:【外戚皇后專權引起;西晉的腐朽統(tǒng)治消弱了中央皇權;大肆分封諸侯王,權利太重(自選官吏、置軍、參與朝政、代中央統(tǒng)軍,鎮(zhèn)守一方)】?!鞍送踔畞y”的經過—-290年,晉武帝死,繼立的惠帝是個白癡,不能控制朝綱,皇后賈南風荒淫剛戾,壟斷朝政,激起朝變,史稱“賈后之亂”。291年,賈后密詔楚王瑋入京,殺死當政大臣楊駿及輔政的汝南王亮.又以“矯詔擅殺"為由,殺掉了楚王瑋。這件事引起了朝臣的不滿,296年,賈后詔趙王倫入京主持朝廷政局。趙王倫指使賈后殺死太子,又以為太子報仇為名殺賈后及其黨羽,廢晉惠帝而自立為帝.齊王冏、成都王穎、河間王颙起兵討伐趙王,雙方大戰(zhàn)六十余日,死傷十萬余人,趙王倫被殺,惠帝復位,但諸王之間又展開廝殺,愈演愈烈,長沙王乂和東海王越也被卷入。306年,東海王入朝專政,毒死惠帝,另立懷帝,殺死僅存的成都王穎、河間王颙,八王之亂結束.八王之亂歷時十六年,造成了深重的災難,不僅摧殘恢復不久的北方經濟,激化了階級民族矛盾,而且加速了西晉王朝的迅速敗亡。2、流民起義和五胡內遷(亂華)從301年開始,爆發(fā)了大規(guī)模的流民起義.突出的有李特和李雄、張昌、王如、杜弢等流民的反抗斗爭,共二三十次.巴人李特、李雄父子于304年攻克成都,建立成漢政權。在八王之亂嚴重削弱了西晉王朝統(tǒng)治力量的情況下,周邊少數(shù)民族相繼內遷。當時內遷的少數(shù)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歷史上稱之為“五胡”。加上南方的巴人,合稱“六夷”。匈奴主要遷往晉北,入塞者20余萬。鮮卑分為幾支,其中拓跋部遷于代郡及云中一帶,禿發(fā)部和乞伏部遷于隴西。羯人被稱作匈奴別部,居上黨及太行山一帶.氐、羌大部遷至關中.至于巴人則遷于漢中、略陽等地.階級和民族矛盾交織,引發(fā)民族動亂,沉重打擊了門閥士族,削弱了西晉統(tǒng)治的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3、永嘉之亂和西晉滅亡304年,匈奴人劉淵打著尊漢的旗號,在左國(今山西離石)起兵反晉,自立為漢王,建立漢國。308年劉淵稱帝于平陽(山西臨汾)。310年,劉淵病死,其子劉聰繼位。西晉執(zhí)政的東海王司馬越帶領晉軍主力及大批朝臣,以討伐石勒為名,撤離洛陽,向東進發(fā)。永嘉五年(311年),司馬越憂懼成疾而死,太尉王衍率眾行至苦縣(今河南鹿邑)境內,被石勒追及,晉軍將士及王公貴族10萬余人,全部喪生,無一幸免。王彌、劉曜攻克洛陽,俘殺晉懷帝王公以下三萬余人。史稱“永嘉之亂”。懷帝之侄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316年,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坝兰沃畞y”不僅造成了西晉的滅亡,而且導致了中國社會的再度長期分裂。西晉滅亡以后,出現(xiàn)了東晉與十六國的對峙的局面。第三節(jié)東晉、十六國和南北對峙局面的形成一、淝水戰(zhàn)前的北方政權從304年劉淵稱王至439年北魏統(tǒng)一北方,136年間北方先后建立的各民族政權習慣稱為“五胡十六國”,即一成(漢)、一夏、二趙(前、后)、三秦(前、后、西)、四燕(前、后、南、北)、五涼(前、后、南、北、西)。“十六國”之名來源于崔鴻的《十六國春秋》。其中也包括漢人建立的政權(如前涼、西涼),除此還有劉漢、冉魏、西燕、代等,共20個政權。淝水戰(zhàn)前,北方建立的政權主要是:劉漢(劉淵)、前趙(劉曜)、后趙(石勒)、冉魏(冉閔)、前燕(慕容皝)、前涼(張軌)、前秦(苻洪)。二、東晉的建立與門閥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1、東晉建國西晉末年為避戰(zhàn)亂,中原士族官僚和地主率宗族、賓客和部曲大量南下,史稱“永嘉南渡”,晉的政治、經濟重心南移,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318年,西晉宗室瑯邪王司馬睿在江南僑姓士族王、謝、庾、桓和土著士族朱、張、顧、陸諸家的支持下,在建康稱帝,建立東晉政權,史稱東晉。2、東晉門閥制度的確立和發(fā)展王導、王敦是北方士族代表人物,擁立司馬睿為帝,政在王氏.門閥政治發(fā)導到頂點.在政治上,東晉皇帝雖“有南面之尊,無總御之實,宰輔執(zhí)政,政出多門,權去公家,遂成習俗”(《晉書》卷117)。皇帝沒有實權,形成瑯邪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等大族輪流執(zhí)政局面。據(jù)說司馬睿在即位時,曾要拉王導共升御座,故當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在政治、經濟、法律等方面,東晉門閥士族的特權大大超過西晉,進一步確立了“舉賢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權貴”的政治、法律準則,士庶等級界限更加森嚴.門閥士族勢力的擴張,導致了東晉皇權同士族之間的矛盾。個別士族的專權,也導致其他士族的不滿.導致政局不穩(wěn),東晉初年重大的內亂主要有王敦之亂(322—324)和蘇峻祖約之亂(325),嚴重削弱了東晉王朝自身的力量,所以難有作為.3、僑置郡縣和土斷為安置中原流民,東晉在僑民大量集中的地方設置與他們北方籍貫同名的州郡縣行政機構,叫做僑置,并規(guī)定僑戶另立戶籍,免租免役.滿足了北方門閥士族的利益,有地望可繼續(xù)保持高貴地位和參政,又可控制大量不納租服役的依附人口,政治經濟利益都得照顧。土斷是廢除僑置郡縣的措施。僑置州縣無一定邊界,不征租稅和徭役,大士族廣占田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晉成帝時下令土斷,把僑置郡縣的戶口編入原來的郡縣。東晉大司馬桓溫(312—373)執(zhí)政時,又于興寧二年(公元364年)三月庚戌日(初一)行土斷法,史稱“庚戌土斷”。這次嚴厲清查戶口,對隱匿戶口的貴族地主也予以懲處。土斷之后,國家控制的戶口大量增加,賦稅收入也增多了。康寧元年(公元373年),桓溫死后,此法不行。義熙九年(公元413年),劉裕再行土斷,諸僑置郡縣多被裁并.三、東晉的北伐和肥水之戰(zhàn)1、東晉的北伐東晉時期為了恢復中原,曾進行過四次北伐:第一次是祖逖北伐(313—321):313年,祖逖上書司馬睿建議北伐,司馬睿以左丞相的名義,任命他為豫州剌史,率軍北伐.祖逖“中流擊楫”,在淮陽組建2000余人的軍隊,大敗石虎、石勒之兵,收復黃河以南地區(qū).東晉建立之后,晉元帝怕祖逖功高難制,派戴淵都督北方六州諸軍事,從而使北伐受阻。321年,祖逖病死軍中,石勒乘機占領河南。第二次是庾亮、庾翼北伐(333、343):333年,石勒死去,庾亮率10萬大軍請求北伐,因遭到朝臣反對,憂憤而死.其弟庾翼于343年率4萬軍隊出擊,以桓溫為先鋒,但初戰(zhàn)失敗,被迫休整。第三次是殷浩(時人比之諸葛亮)北伐(353-353):352年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督北方五州諸軍事,自壽春出師北伐,因部將謝尚失敗,死傷一萬余人,被迫退兵。次年率軍七萬再次北伐,部將姚襄叛變,結果殷浩被廢為庶人。第四次是桓溫北伐(354-369):桓溫滅掉李氏漢國后,于354年率軍四萬北伐前秦,進軍關中,大戰(zhàn)于藍田,糧盡而退。356年自江陵北伐,克洛陽,請晉帝還都。晉帝無意北返,桓溫南歸,收復失地重新喪失。369年再度北伐,擊敗前燕軍隊,糧盡敗退。桓溫三次北伐,目的在為取代司馬氏而自立。失敗原因:出兵目的各異;統(tǒng)治者對北伐冷漠;力量處于均勢.北伐意義:給北方統(tǒng)治者以沉重打擊;支持了中原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以守為攻,保證了南方政權的穩(wěn)固及經濟文化的發(fā)展。2、前秦統(tǒng)一北方和淝水之戰(zhàn)北方的前秦在苻堅當政時,統(tǒng)一北方,又采取了一系列治國措施,使秦國國力大增,遂有南征之意。晉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8月,前秦苻堅發(fā)兵87萬,號稱百萬大軍,分路向東晉大舉進攻,有一舉滅晉之勢.東晉執(zhí)政謝安以其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玄為前鋒都督,指揮由其子謝琰和將軍劉牢之率領的8萬北府兵迎戰(zhàn)。北府兵是東晉謝玄組建的精銳部隊。孝武帝時,謝玄在徐、兗二州招募流亡的北方子弟八萬余人,由劉牢之等將領訓練,組成晉軍主力,故號稱“北府兵”。北府兵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在淝水之戰(zhàn)中是與前秦對抗的主要力量。383年十月,秦軍前鋒都督苻融率25萬兵馬渡過淮水,攻占壽春,又派將軍梁成率軍5萬,渡過淮水的支流淝水,切斷了淮水交通,使援助壽春的晉將胡彬及其所率5000人孤立無援。苻堅親率輕騎8000趕往壽春,并派人去晉營說降.謝石乘秦軍尚未集結完畢,揮師渡過洛澗,將秦軍驅于淝水之西,與秦軍隔水對峙。謝石要求秦軍后撤,待晉軍渡過淝水進行決戰(zhàn)。苻堅欲趁晉軍半渡而擊之,遂退,秦軍大亂(朱序),苻融試圖穩(wěn)住陣腳,被退軍踏殺。晉軍乘機進攻,大獲全勝。前秦投入淝水之戰(zhàn)的兵力雖多,但兵力分散,真正到達前線參戰(zhàn)軍隊不多,國內矛盾又十分尖銳。而東晉大敵壓境之下,君臣一心,將士用命。而且北府兵大多由北方人組成,有較強的戰(zhàn)斗力,故雙方勢均力敵。前秦在這場戰(zhàn)爭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驕傲輕敵,臨陣退兵,指揮失當。四、十六國后期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384年前秦瓦解,原被征服的各族上層勢力紛紛獨立,先后在關東、關中和河西三大地區(qū)建立12個政權,如后燕、西燕、南燕、北燕、北魏、后秦、夏、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等。這些政權互相攻殺,使生產和人民生命被摧殘,除北魏外存在時間都不長。少數(shù)民族政權特點:第一,胡漢聯(lián)合統(tǒng)治,內部矛盾重重,政權基礎十分薄弱;第二,沒有什么政績(除北魏外),更加殘暴;第三,各政權之間戰(zhàn)爭不斷,北方各族人民災難深重,社會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因此,政權壽命不長,一般二三十年,最短的只有四年(翟魏)。五、東晉的衰亡1、東晉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表現(xiàn)在政治黑暗,貪污成風;剝削壓榨嚴酷,大族占山封水,農民逃亡山林;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中央政權僅控制東南八郡,軍閥割據(jù)長江上游和中游。東晉一代,內亂不止。重大的有四次:王敦之亂(322-324);蘇峻祖約之亂(325);桓玄之亂(402);孫恩、盧循起義。長期動亂嚴重削弱了東晉王朝力量。2、孫恩盧循起義南渡的瑯邪士族孫恩以五斗米道宣傳組織八郡農民,于399年發(fā)動起義,焚燒官府,誅殺門閥士族。411年在北府兵劉牢之、劉裕先后鎮(zhèn)壓下失敗。但基本摧毀了東晉統(tǒng)治,沉重打擊了門閥士族,為庶族階層的崛起和掌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3、劉裕專政和東晉滅亡403年桓玄由荊州攻入建康,稱帝,國號楚。北府兵將領劉裕在京口起兵,擊敗桓玄,迎回晉安帝,但東晉軍政實權已由劉裕掌握。420年劉裕廢晉稱帝,國號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第四節(jié)南朝的政治和經濟在東晉王朝滅亡后的一百七十多年間,江南地區(qū)相繼出現(xiàn)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這四個朝代均以建康(南京)為都,歷史上稱之為南朝。一、南朝政權的更替1、劉宋(420年—479年)政局與“元嘉之戰(zhàn)"宋是劉裕建立的政權。劉裕出身貧寒,以布衣靠軍功起家而立國。411年官至太尉,掌握東晉實權。417年滅后秦,次年封為相國、宋公.420年,廢除晉恭帝,自立為帝,是為宋武帝,國號宋,都建康,歷史上稱作劉宋?!霸沃巍?—“元嘉"(424-453)是宋文帝劉義隆(劉裕第三子)的年號。劉裕建宋后,打擊豪族,實行土斷,重用寒族,提倡儉樸,為劉宋政權的發(fā)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劉裕死后,太子劉義符即位不久以失德被廢,宋文帝劉義隆即位,繼續(xù)改革,派使者巡行州縣,考察吏治;聽訟斷獄,用法寬平;重視儒學,下詔求賢;重農勸耕,減免賦稅,鼓勵商業(yè)。從而使劉宋政權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生產有所發(fā)展,史稱“元嘉之治"(“江左風俗,于斯為美。后之言政治者,皆稱元嘉焉”-—《資治通鑒》)。元嘉之治持續(xù)短暫。430年,到彥之率五萬大軍北伐失敗。宋文帝派檀道濟增援,始得全師而返。450年,北魏拓跋燾率十萬大軍進攻汝南,不克而返。宋文帝乘機派王玄謨和柳元景分兵兩路,攻入河南入關中,但因東路失利,被迫退卻。拓跋燾乘勝南下,所到之處,“村井空荒,無復鳴雞吠犬"。辛棄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迎得滄惶北顧"。453年,宋文帝為太子所殺,其三子劉駿起兵爭奪皇位,導致宗室相互殘殺,加速了劉宋政權的滅亡。479年禁軍將領蕭道成自立為帝,國號齊,劉宋政權歷八帝、六十年而亡。2、蕭齊(479年—501年)的內爭與檢籍蕭道成出自“布衣素族",從軍四十余年,官至中領軍,博涉經史,擅長書法、圍棋,頗有大志(嘗言“使我治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479年代宋稱帝,實行“檢籍"(即檢查各類戶籍,發(fā)現(xiàn)假冒不實、隱瞞人口一律退回改正,即“卻籍”.由于官吏受賄作弊,激化了矛盾,“應卻而不卻,不須卻而卻”,引發(fā)唐寓之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雖被鎮(zhèn)壓,但“檢籍”也停止執(zhí)行),興建學校,減免賦役.但他統(tǒng)治不到四年病死,太子蕭賾繼位,進一步改良政治,史稱“永明之世”。蕭賾即位之后,勸課農桑,減免賦役,穩(wěn)定社會秩序,維修孔廟,重視儒學,“十許年中,百姓無雞鳴犬吠之警"。493年,蕭賾病死,由皇太孫蕭昭業(yè)繼位。蕭道成的侄子蕭鸞乘機廢帝自立,屠殺宗枝大臣。在蕭鸞、蕭寶卷當政時,政治敗壞,南齊國勢不振,晚期宗室殘殺,501年雍州剌史蕭衍攻入建康,502年滅齊稱帝,國號梁.蕭齊歷七帝二十四年而亡。3、梁武帝與“侯景之亂”(梁502年—557年)梁又稱蕭梁,其建立者蕭衍,曾為南齊的雍州刺史,500年從襄陽起兵,次年攻入建康奪取政權。蕭衍“好籌略,有文武才干”,在位47年,是南朝執(zhí)政時間最長的帝王。但其統(tǒng)治腐朽而又篤信佛教,自稱“菩薩皇帝",三次舍身同泰寺。蕭梁的疆域在北魏衰亂之際,向北擴展,但不久發(fā)生“侯景之亂”.侯景原為北魏大將,鎮(zhèn)守河南。547年因受高澄疑忌降梁,被封為河南王。548年與梁朝蕭正德勾結,舉兵進攻建康。549年攻下臺城(宮城),梁武帝憂憤而死.另立簡文帝,分兵攻破廣陵、吳郡、吳興、會稽等地,到處燒殺搶掠,使長江下游地區(qū)遭到極大破壞(“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551年,廢簡文帝,另立蕭棟,不久又廢之而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建元太始。552年,梁將陳霸先、王僧辯攻破建康,侯景出逃,為部將所殺,侯景之亂結束?!昂罹爸畞y”,成為南朝歷史轉折點,門閥士族許多人物被亂兵所殺,走向沒落;長江以北大片土地喪失,北強南弱之勢更為明顯;南方社會經濟飽受摧殘。557年大將陳霸先滅梁自立,國號陳,蕭梁政權歷四帝、五十六年而亡.4、陳朝南方的衰落(557年—589年)陳的建立者是陳霸先。陳霸先蕭梁時為江州刺史、司空。即位后受到北齊和湘州刺史王琳等人的威脅,無力改變危局.宣帝陳頊當政時,力圖改革,也有一定成效,但到后主陳叔寶時就江河日下了。589年陳朝為隋所滅,歷五帝三十三年而亡。在宋齊梁陳四個朝代中,劉宋60年、蕭梁56年、陳33年、南齊24年;疆域-—劉宋最大,南齊和梁的疆域均小于劉宋,陳的疆域最小。二、南朝中央集權的逐步強化和門閥士族的衰落1、中央集權的強化和門閥制度的衰落南朝時門閥士族仍享有種種特權,但生活驕奢淫逸,思想頹廢空虛,政治上逐漸喪失統(tǒng)治能力,不能不把大權拱手讓給寒人出身的皇帝。由于門閥士族不喜任武職,寒人以軍功作為進身之階,南朝四代皇帝和將領功臣都來自寒門。為了加強皇權,他們表面上優(yōu)容士族占據(jù)高位,但有職無權;以寒人任官職低下的中書通事舍人,參與機密,專斷政務。為了控制地方,寒人皇帝把宗室子弟封為諸王,以寒人為“典簽”監(jiān)視諸王和州剌史,位低權重,成了皇帝耳目。士庶的消長有深刻的原因:(1)九品中正制加速了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門閥平流進取,坐享高官厚祿,只知享樂,不圖進取。(2)士族自我封閉.為維護特權,使自身處于孤立封閉狀態(tài),置于其他階層的對立面,一旦受打擊無法補充力量恢復生機。(3)門閥經濟形式不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隨著政府政策的調整和對大族的打擊、士家大族的析分,士族的經濟基礎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由于勞動者的反抗,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田莊日益衰敗。(4)社會斗爭的沉重打擊.2、其他社會階層部曲和佃客都是田莊中的依附農民,“客注家籍”,附屬于主人,不向國家納租服役。人身束縛性很強,不能隨便離開土地。奴隸也是田莊中的勞動者,是主人的財產.自耕農仍有相當數(shù)量,向國家納租(人五石)、戶調(絹三匹綿三斤)、雜調、服徭役.兵戶另立戶籍,仍世兵制,地位更低落,至與奴婢并列。吏戶來源于屯田兵,隸屬于官府或軍府,戶籍單列,世代為官府耕田、服雜役或手工業(yè)生產,地位低下,隸屬性很強。百工戶是官府手工業(yè)中的勞動者,世代承襲,被嚴格控制,地位低。三、東晉、南朝時南方經濟的發(fā)展1、東晉南朝的社會經濟結構南朝發(fā)展的新特點是,山澤被圈進莊園,由國家公有變成主人私產,劉宋頒布按官品占山法,使之合法化。佛教發(fā)展,南朝遍設寺院.寺院都有大量田地,由一般僧民和投奔寺院的破產農民“白徒"、“養(yǎng)女”耕作,不向國家納租服役.2、南方經濟的發(fā)展(1)原因:由于北方約七十萬農民南遷,帶來先進的工具和技術,加之南朝政府比較注重社會生產,經過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東晉南朝是重要時期(唐朝:“揚州第一,益州第二").(2)表現(xiàn)農業(yè)——南朝時期的農具有了解改進,耕作技術有所發(fā)展,水利事業(yè)呈現(xiàn)出前所未有的景象,單位面積產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有些地方甚至畝產高達20斛。已經完全改變了東晉以前“火耕水耨"的落后狀態(tài)。手工業(yè)——在手工業(yè)領域,治鐵技術進步,使用了水排,不僅能煉鐵,而且還能煉出質量較好的鋼;養(yǎng)蠶業(yè)的規(guī)模大大超過了前代;造紙業(yè)明顯進步,發(fā)明了藤皮造紙法;青瓷的產量和質量都達到了新的水平。商業(yè)——由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逐漸繁榮起來.長江是東西交通的大動脈,江陵、夏口、建康、京口(鎮(zhèn)江)既是長江中下游的大城市,也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番禺(廣州)則是與海外諸國通商貿易的重要港口。(3)影響南朝時期對江南的開發(fā)具有重要意義。從此,一向比較落后的江南經濟逐漸發(fā)展起來,并且接近北方黃河流域的水平,為后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第五節(jié)北朝經濟的緩慢發(fā)展和民族大融合一、拓拔族的興起和北魏統(tǒng)一北方北魏是由鮮卑拓跋部建立的政權。其前身是338年由什翼犍建立的代國,376年為前秦所滅。386年,什翼犍之孫拓跋珪復國,398年稱帝,改國號為魏,遷都平城,史稱北魏,經過41年最終統(tǒng)一了北方。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國后,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北魏成為北方地區(qū)最強大的國家.在此基礎上,開始了統(tǒng)一北方的事業(yè).388年以后,拓跋珪先后攻破了周圍的部族,395年,滅掉了后燕;魏明元帝拓跋嗣在道武帝死后即位,不斷向劉宋發(fā)起進攻,奪取了劉宋黃河以南的司州、兗州和豫州的大部分地區(qū);太武帝拓跋燾于431年攻占大夏國都,俘獲夏王赫連昌,盡有關中之地,436年消滅北燕,439年消滅北涼,最終完成了統(tǒng)一北方的事業(yè).北魏是繼前秦之后第二個統(tǒng)一北方的朝代,北魏的統(tǒng)一有利于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并為各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創(chuàng)造了條件.二、北魏前期的封建化和孝文帝改革1、北魏前期的封建化北魏前期,在許多方面保存了氏族制度的許多傳統(tǒng),具有較強的野蠻性和掠奪性。入主中原后,拓拔珪以漢制定官職和“計口授田",拓拔燾借助崔浩、寇謙之的漢化改革,逐漸采取了比較適合漢地情況的政策.(1)宗主督護制:宗主是大田莊主,也是宗族之長,他們往往修建塢壁,擁有較大的勢力。北魏政府承認這些塢壁的合法性,并把它作為基層組織,委托塢主(宗主)督護農民,從而形成了宗主督護制。(2)九品混通法:九品混通法起源于西晉,是一種對自耕農征收租調的辦法。它以“戶”作為納稅單位,按資產劃分為上、中、下九等,稱之為“九品”,稅額略有不同。這種辦法對塢主有利,因而得到他們的支持.上述措施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進程。2、北魏孝文帝改革(1)孝文帝改革的社會背景北魏中期,出現(xiàn)了比較嚴重的社會危機,社會各種矛盾逐步激化(日益成長的封建生產關系和落后的舊部落制之間的矛盾、皇權與舊部落貴族之間的矛盾、北魏統(tǒng)治者與中原漢族地主的矛盾、鮮卑貴族與北方各族之間的民族矛盾)。中小地主及自耕農大量破產,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宗主勢力惡性膨脹,朝廷相對虛弱;鮮卑官吏走向腐化.一些有識之士要求改革,穩(wěn)定政局。孝文帝改革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展開的。為了徹底進行改革,還于490年將國都從平城(大同)遷到洛陽,有利于擺脫腐朽頑固勢力,控制全國政局并且爭取漢族地主支持。(2)改革的主要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很多,涉及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在政治方面,改革官制。改革官制是從馮太后時開始的【馮太后,北魏文成帝皇后,中國古代著名的女政治家、改革家,長樂信都(今河北冀縣)人。馮太后14歲為皇后,和平六年(465)獻文帝(拓拔弘)即位,尊為皇太后。太后執(zhí)政,定策誅殺專權跋扈的丞相乙渾。獻文帝非太后所生,聽政后又誅殺馮太后內寵?;逝d五年(471)獻文帝禪位于五歲的太子拓跋宏(元宏),自己仍過問大政。承明元年(476)馮太后毒死獻文帝,再度臨朝稱制達十四年。她聰明果決,猜忍而長于權術,以重管、重罰駕御群臣,為其所用,她先后實行俸祿制、三長制、均田制等項改革措施,進一步推進拓跋政權封建化,鞏固了北魏王朝的統(tǒng)治,增加了國家收入。為孝文帝進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礎.】孝文帝即位后,曾于493和499年兩次頒布職員令,在中央逐步建立三省制;北魏百官原無俸祿,馮太后時,規(guī)定定每戶增調帛三匹、谷二斛九斗,充百官俸祿,稱為“班祿”.班祿以后,貪贓滿一匹者處死。規(guī)定地方守宰任期按“治績”好壞為定,不拘年限;在地方上,接受漢族地主李沖的建議,于太和十年(486)廢除了宗主督護制,實行三長制。所謂三長制是一種基層管理體系,即五家為鄰,立一鄰長;五鄰為里,立一里長;五里為黨,立一黨長。三長負責檢查戶口,監(jiān)督耕作,征收租調,征發(fā)徭役和兵役.三長制的實行,打擊了大族,抑制了豪強隱匿戶口,逃避租役,有利于國家的財政收入、社會的穩(wěn)定和中央集權的加強。在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調制,限制土地兼并。均田制由李安世提出,485年,馮太后下令實行。均田制規(guī)定:(1)男子15歲以上授露田(一般農田)40畝,桑田20畝;婦女授露田20畝。為備休耕,露田中倍授給。露田年滿七十還官;桑田可作為私田,不必還官。(2)露田和桑田均不得買賣,但原有桑田超過二十畝的可以買賣其超出的部分。(3)地主可按其擁有奴婢和耕牛的情況另外獲得土地.奴婢授田與農民相同,耕牛每只授田30畝,但僅限四牛。(4)地方官按官職大小授給公田,剌史15頃,縣令6頃。在實行均田制的同時,接受大臣李沖的建議,廢除九品混通法,實行新的租調制度.規(guī)定一夫一婦出帛一匹,粟2石;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4人,從事耕織的奴婢8人,耕牛20頭,租調相當于一夫一婦的數(shù)量。在文化方面,采取移風易俗的漢化措施,胡漢貴族合流,消弭民族矛盾.具體些說,就是禁胡服,斷胡語,改姓氏,定門第,采用漢族的禮樂制度.(3)改革的意義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和鮮卑貴族封建化的必然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門閥士族的惡性發(fā)展,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鞏固和改造了北魏政權,推動了北方民族的進一步融合??傮w上看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孝文帝是歷史上有杰出貢獻的政治家。三、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參見教材)通過改革,使北魏強大起來。當時北魏控制的人口達到500萬戶,3000萬口,比西晉時期的人口翻了一番.國家收入增加,“公私豐贍”,“府藏盈積"(《魏書·食貨志》),“國家殷富”(《洛陽伽藍記》卷四)。四、北魏的分裂和北齊、北周的對峙1、北魏末年的黑暗統(tǒng)治孝文帝拓跋宏的改革,使北魏政權完成了封建化和漢化的過程,促進了北魏社會的發(fā)展。499年,孝文帝死,其子元恪繼位(宣武帝),改變了孝文帝的做法,實行“寬一攝下”的政策,北魏政治日趨腐敗(統(tǒng)治者生活奢靡,高陽王元雍、河間王元琛生活腐化,元琛“不恨我不見石崇,恨石崇不見我”;政治腐敗,賣官鬻爵,賄賂公行;佛教盛行,寺院遍及各地,侵奪民田,欺壓百姓;重視門閥,卑薄武人,邊鎮(zhèn)鎮(zhèn)兵,地位下降,拓拔部下層人民對統(tǒng)治階級不滿,階級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在各種矛盾的刺激下,最終發(fā)生了“六鎮(zhèn)起義”與“河陰之變”.2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的起義六鎮(zhèn)起義是北方長城線六鎮(zhèn)戍兵的起義。北魏前期為了防止柔然的入侵,在河套西北的長城沿線設置了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等六個軍事重鎮(zhèn),六鎮(zhèn)兵民地位下降,對政府極其不滿。522年懷荒鎮(zhèn)兵率先起義。次年,沃野鎮(zhèn)的破六韓拔陵也聚眾起義,并形成一支較大的武裝力量,與官軍對抗。528年破六韓拔陵率領20萬之眾南渡黃河,但在官軍與柔然的夾擊下失敗被殺,義軍大部被俘。同年八月柔玄鎮(zhèn)兵杜洛周率被俘義軍在上谷(河北懷來)重新起義。懷朔鎮(zhèn)將葛榮率眾響應,并火并杜洛周,眾至數(shù)十萬,號稱百萬,南攻洛南,結果被契胡酋長爾朱榮擊潰【契胡族,羯人的一個畜牧部落。爾朱榮的祖先世居爾朱川——山西朱家川),到孝文帝時代爾朱新興被任命為秀容(今忻州西北)酋長。魏孝明帝時,傳位于兒子爾朱榮】。大約與此同時,關隴地區(qū)爆發(fā)了羌人莫折大提、莫折念生和萬俟丑奴等人的起義,最后也被爾朱氏和賀拔岳所鎮(zhèn)壓。連續(xù)八年的各族人民大起義,打擊了北魏政權,加強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了解和融合。3、河陰之變和北魏的分裂六鎮(zhèn)起義加劇了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矛盾,525年胡太后控制朝政三年后毒死自己的親生兒子孝明帝,另立幼子元釗為傀儡。山西契胡酋長爾朱榮對此不滿,另立宗室元子攸為帝(孝莊帝),率兵進攻洛陽,在洛陽附近的河陰(今河南孟縣)一帶圍殺北魏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將胡太后及其新立的年僅三歲的小皇帝元釗扔入黃河,是為“河陰之變”。河陰之變后,爾朱榮進入洛陽,控制朝政,在鄴城擊敗葛榮.次年分兵入關,消滅萬俟丑奴,從此控制北魏政權。530年,孝莊帝利用朝見之機誅殺爾朱榮等,其侄爾朱兆從山西起兵攻入洛陽,殺孝莊帝及其大臣,另立宗室元恭為帝(節(jié)閔帝).爾朱榮手下大將高歡和宇文泰乘機奪權,導致北魏分裂。531年,高歡攻入洛陽,消滅爾朱氏,立孝武帝元修為傀儡.534年孝武帝逃往關中投奔宇文泰,被殺,高歡另立孝靜帝。于是北魏分裂為東魏(都鄴)和西魏(都長安).4、東魏和北齊的政治經濟高歡是鮮卑化的漢人,曾參加過六鎮(zhèn)起義,后投靠爾朱榮。爾朱榮死后,高歡招納葛榮舊部20萬人,并聯(lián)結北方豪強,成了北立地區(qū)最大的實力派.531年起兵河北,消滅爾朱氏在關東的勢力。532年攻克洛陽,殺節(jié)閔帝元恭,另立元修為帝,是為孝武帝。533年出兵晉陽,擊敗爾朱兆。534年,孝武帝不堪忍受高歡的威逼,逃至長安,投奔宇文泰.高歡另立孝靜帝,遷都于鄴,史稱東魏。東魏以黃河為界,與西魏處于東西對抗的狀態(tài)。538年和543年,先后在洛陽和芒山一帶打敗宇文泰的大軍.550年,高歡病死,其子高洋自立為帝,建立北齊。北齊雖然是由高洋建立,但其基礎是在高歡時期奠定的。為了長治久安,注意協(xié)調胡漢矛盾:“其語鮮卑,則曰:‘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其語華人,則曰:‘鮮卑是汝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寧,汝何為疾之?'”(《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三年)對社會的穩(wěn)定有一定的積極作用。高洋即位后,“王四瀆之三,統(tǒng)九州之五”,治下有兩千多萬人口;依靠的主要力量是鮮卑人,對于漢族則采取仇視的態(tài)度。其后在564年北齊武成帝重頒均田制和三長制,史稱“河清均田”.通過這一措施,使內遷的六鎮(zhèn)鮮卑迅速成為中原地區(qū)的大地主。北齊后期,佛教盛行,寺院四萬余所,僧侶二百萬人,占全國人口的十分之一。在政府機關中,賣官鬻爵的情況相當嚴重,農民大量失去土地,“賦斂日重,徭役日繁,人不聊生”,同時,統(tǒng)治階級內部的斗爭也持續(xù)不斷,557年,為北周所滅(歷六帝28年)。5、西魏和北周的政治經濟宇文泰也曾參加六鎮(zhèn)起義,降爾朱榮后,編在賀拔岳部下,隨賀氏進入關中。534年擔任關西大行臺、大都督.孝武帝前來投奔時,他先迎后殺,另立元寶炬為帝,建都長安,史稱西魏.537年,宇文泰在大荔沙苑擊敗前來進犯高歡。538年率軍進攻洛陽,先勝后敗。543年,創(chuàng)立府兵制。再次東進,與高歡決戰(zhàn)于芒山,損失6萬人馬,被迫退回關中。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覺自立為帝,建立北周。宇文泰統(tǒng)治集團以武川鎮(zhèn)軍人為核心,廣泛吸納鮮卑貴族和關隴士族,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頒六條詔書,要求“先治心,敦教化,盡地利,擢賢良,恤獄訟,均賦役”,以才舉人;經濟方面,下令頒行均田制,規(guī)定成家之人,授田140畝,丁男授田100畝,并給宅田二至五畝;租調則有室者納五斛,無者半之;納絹一匹,綿八兩,丁者半之;軍事上,創(chuàng)置府兵制。按照周禮六官之制,將原來的八軍改編為六軍,六軍再分為十二軍,設十二大將軍;十二軍再分為二十四軍,設二十四開府將軍;二十四軍再分為四十八軍,設四十八儀同將軍。每個儀同將軍領兵一千人,合計府兵五萬人。府兵另立軍籍,不負擔課役。這一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府兵都成為皇帝禁衛(wèi)軍,將領對士兵“自相督率"的現(xiàn)象不復存在。經過改革,西魏很快強大起來,553年攻取巴蜀,554年破江陵,殺梁元帝。557年,其子宇文覺建立北周,諸子爭位,政權落入周武帝宇文邕手中。宇文邕在位期間厲行改革,釋放奴婢、雜戶,清理戶口,禁毀佛道二教,“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廣弘明集》卷二七).577年滅北齊,重新統(tǒng)一北方.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二年而死。581年,靜帝禪位于楊堅,北周滅亡。589年隋滅陳,完成統(tǒng)一,結束了長期以來的分裂局面。五、北方各族的大融合1、原因西晉以來,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十六國、北朝時期各民族人民在長期交往的過程中互相影響,在客觀上形成了民族大融合的形勢.而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對北方地區(qū)的民族大融合則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2、過程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xiàn)的。在武力征服與和平相處的過程中,各民族頻繁交往,互相學習,互相影響,不斷融合。由于當時“五胡六夷”均活動于人口眾多,具有攸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漢族地區(qū),因而往往被中原地區(qū)先進的文明所改造。民族融合的核心問題是各族之間的文化交流,通婚是民族融合的極端形式,而漢化則是民族融合的基本趨勢。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北朝政權基本上都采用了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的統(tǒng)治模式,各少數(shù)民族成員大體上也接受了漢族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他們往往穿漢服,學漢語,用漢姓,與漢族通婚.到南北朝后期,“五胡六夷”被逐漸融入漢族之中。值得一提的是,民族融合是雙向的,漢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的營養(yǎng),豐富了他們的生活。3、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加強了各族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體,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為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第六節(jié)魏晉南北朝文化和社會生活一、哲學和宗教、1、魏晉玄學的興起及其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意識的主流就是玄學。魏晉把《老子》、《莊子》、《周易》稱為“三玄”,它是揉和儒、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它的核心是儒學,以老莊“貴無”思想作為理論基礎,結合儒家的綱常名教,為門閥士族的根本利益進行辯護,主張門閥專政,君主無為,鞏固士族的政治特權和經濟地位。背景:(1)東漢王朝崩潰后,儒家的等級、禮樂、天人感應等不能緩和統(tǒng)治階級內部沖突;孝忠仁義也不能再作為愚弄人民的工具,儒學與讖緯結合,變得荒誕煩瑣,失去了應有的吸引力,門閥士族需要尋求更有效的精神武器。(2)東漢時士大夫“上議執(zhí)政,下譏卿士”,把自己的命運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但兩次黨錮之禍,使他們受到沉重打擊,從而轉向玄虛的“清淡”。(3)三國以后,政權變化無常。地主階級對當權政府信心不足,又不敢明確立場,為了明哲保身,從老莊思想中尋求精神寄托和安慰.代表人物和階段劃分第一階段在曹魏后期,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思想核心“貴無",“天地萬物以無為本”,有是從無產生出來的.不否定儒家綱常名教,認為“名教”出于自然,聽其自然就能維持名教。要君主“無為”,為門閥士族掌權制造理論.這是對兩漢儒家名教神圣地位的挑戰(zhàn),因而在當時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第二階段在魏末晉初,代表人物是“竹林七賢”(阮籍、嵇康、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中的嵇康和阮籍。他們行為實踐中使酒任性,玩世不恭,放浪形骸,抨擊名教,蔑視禮法,驚世駭俗,形成“崇有”的思想體系,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認為二者對立,崇尚自然,批判名教.第三階段在西晉時期,代表人物是向秀和郭象.認為“有”是自然存在,萬物由其自身“獨化"而成。他們力圖做到儒道為一,主張“名教即自然”。就是認為一切現(xiàn)存事物,包括政治制度和社會關系都是自然的、合理的,要人民安份守已,成為完全代表門閥士族利益的哲學。2、儒學傳統(tǒng)地位的繼續(xù)(參見教材)3、佛教的盛行與神滅論思想兩漢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時期的發(fā)展,到南北朝時期,達到泛濫的程度。(在苦難之中,統(tǒng)治階級有意用佛教所宣揚的以現(xiàn)世忍耐來換取來生幸福的教義麻痹人民,穩(wěn)定統(tǒng)治。人民在看不到希望時,也往往寄托于來世和天堂)。梁武帝簫衍奉佛教為國教,佛寺遍地,僧尼之數(shù)幾乎占人口的一半。北朝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者為削弱漢族人民的民族意識,緩和民族矛盾,也提倡佛教來鞏固統(tǒng)治,北周北齊的僧尼也達到400余萬。佛教興盛的原因一是南北時期國家分裂,戰(zhàn)爭頻繁,人們?yōu)榱藬[脫困境,希望得到寺院的庇護;二是一些統(tǒng)治者大力提倡佛教(北魏、蕭梁和北齊);三是西域高僧如鳩摩羅什等來到華,極大的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佛教在數(shù)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泛濫,但并沒有在真正的意義上成為國教,在中國社會文化領域內始終未能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只是統(tǒng)治階級一個輔助的思想武器。究其原因,一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物流企業(yè)市場調研與分析合同3篇
- 娛樂行業(yè)安全工作總結制藥行業(yè)安全工作總結
-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語文學習態(tài)度
- 電子產品客服工作總結
- 網(wǎng)頁設計美工工作總結
- 音樂行業(yè)演出場地衛(wèi)生消毒計劃
- 二零二五年度鋼結構建筑拆除與安裝一體化合同
- 2025版消防安全設施安裝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環(huán)保節(jié)能設備銷售、安裝、能效評估服務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珍貴樹木銷售合作協(xié)議3篇
- 2025年1月浙江高考英語聽力試題真題完整版(含答案+文本+MP3)
- 《人工智能發(fā)展史》課件
- 《UL線材培訓資識》課件
-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20以內的口算題(可直接打印A4)
- 《精密板料矯平機 第1部分:型式和基本參數(shù)》
- 舞蹈課家長會
- 自來水質量提升技術方案
- 工業(yè)自動化生產線操作手冊
- 房地產銷售任務及激勵制度
- 2024年內蒙古中考語文試卷五套合卷附答案
- 并購指南(如何發(fā)現(xiàn)好公司)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