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論語》十二章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zōu)邑(現山東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萬世師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相傳他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鬃颖缓笫澜y(tǒng)治者尊為“圣人”,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與孔子并稱“孔孟”。
(1)、政治思想
孔子創(chuàng)立了以“仁”(即仁愛、愛人)為核心的道德學說,政治上主張“仁政”(
“仁者愛人”、“克己復禮”。)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凹核挥?,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2、孔子思想2、孔子思想(2)教育思想重視教育的作用提倡“有教無類”(一視同仁)“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孔子,是一個志在報國又無人重用的閑人孔子,也是一個周游列國、苦尋門路的忙人孔子,更是一個到處碰壁、從不回頭的強人了解《論語》《論語》寫作背景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當時是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時代,也是戰(zhàn)亂紛爭的年代。
春秋末期,周朝的禮制日漸崩潰、名存實亡的現象十分普遍,社會處于一種大的動蕩組合階段,人們本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如脫韁之馬,肆意踐踏禮制下的人倫理念。在社會呈現“禮崩樂壞”的局面下,孔子建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體系,旨在建立和恢復正常的社會秩序,其重要觀點記錄在《論語》之中。
作品介紹《論(編纂)語》1、編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2、內容:記載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3、結構:全書共二十篇,每一篇由若干章組成。4、地位:“四書”之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學的最為可靠的史料?!墩撜Z》
南宋時,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的重要經典。
《大學》(曾子)《論語》《中庸》(子思)《孟子》
知識鏈接“五經”:《詩》、《書》、《禮》、《易》、《春秋》。宋朝宰相趙普曾贊頌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因為《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們的人格修養(yǎng)、治學態(tài)度、處世方法。
題目解說《<論語>十二章》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的十二條語錄,是孔子在不同時間與弟子們的談話記錄?!罢摗钡囊馑际蔷幾耄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以語錄體和對話體為主,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閱讀《論語》的方法:歸納主題,搭建框架本課所選的章節(jié),聚焦立身處世的規(guī)范性原則,探討了“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養(yǎng)性的觀點。·學習目標·1.準確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掌握常見的、經典的文言語法現象,熟讀成誦。2.深入了解先秦諸子百家產生的時代背景,理解先秦諸子原典的思想價值和人文內涵。3.理解文本的基本內涵,把握孔子的思想內涵,理解孔子關于“仁”和“君子”的相關主張。4.學習古人智慧,立志修身養(yǎng)性,“學而為君子”,培養(yǎng)理性思辨精神。整體感知正音:自省x?ng如樂何yuè
文質彬彬bīn譬pì如未成一簣kuì八佾yì第一則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安:舒適,安逸。于:對,對于。有道:有道德的人。正:修正。已:通“矣”,了。
先生說:“君子不求吃得飽,不求住得安逸,勤于做事而說話謹慎,向有道德的人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就)可以稱得上是好學啊?!泵簦呵诿?。研讀文本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敝黝}解讀:從《學而》這段話,理解何為孔子闡述的“好學”。答:孔子認為,君子要安貧樂道,善于抵制過分的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要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質方面?!昂脤W”的表現有三條:第一是在物質條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即“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第二是在言行上做事勤勉、說話謹慎;第三是不斷向有道德的榜樣人物學習,及時匡正自身的行為。第一條重在排除干擾,第二條重在實踐鍛煉,第三條重在虛心請教。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儒家的學習內容,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養(yǎng)德行。凸顯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質為基點的教育思想?!ど钊虢庾x·吃飯和居住是生活的保障,不求奢華,能果腹充饑,安身立地即可,君子并不以之作為追求。那么君子要追求的是什么?“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舅伎肌磕窃趺礃硬拍芩愕蒙稀懊粲谑隆蹦??“敏”的意思是“勤勞敏捷”。包含一下三點:1.做決定果斷堅定2.既已決定,迅速開干,勿猶豫拖沓3.既已開干,時時堅定敏銳,不生退縮、憊懶之心·深入解讀·那怎么算得上“慎于言”呢?俗話說:口為禍福之門。說話辦事一定要深思熟慮,不要盲目隨便的任情姿性。說出去的話跟潑出去的水一樣,是收不回來的。這不是膽小怕事而是一種素質和態(tài)度,原則。實在不知道怎么去做,很簡單,就是“少說費話、多做實事”!如何又算得上“就有道而正焉”呢?用《論語》中另外一句話解釋就是:“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種向更優(yōu)秀的人接近、學習,省察自身的不足以改之的行為,本身就要求內心謙遜好學的意識,即“先有此心,再有此行”。·深入解讀·為何要做到“敏于事、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才算“好學也已”呢?孔子說的“學”并非現在常規(guī)意義上的校園學習,而是在生活實踐以提升德行?!懊粲谑隆?、“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三事本質上都是內心“誠”的發(fā)端,心“誠”是修養(yǎng)德行即學之基礎!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盡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對德行的追求上。第二則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而:表假設,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譯為“怎樣…呢?”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他怎樣對待樂呢?”文本探究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
研讀第二章如…何:固定句式,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怎樣……呢思考1:仁、禮、樂三者是何關系?
孔子認為仁是禮、樂的基礎,禮、樂是仁的表現,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yì)而:表假設,如果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譯文: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禮制呢?做人如果沒有仁愛之心,會怎樣對待樂制呢?禮與樂——制度文明
仁——內心的道德規(guī)范,人文的基礎
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①而:表假設,如果。②如禮何:“如…何”是古代常用句式,當中一般插入代詞、名詞或其他詞語,意思是“把(對)…怎么樣(怎么辦)、怎樣……呢?
如禮何:怎樣對待禮呢?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怎樣對待音樂呢?”1.研讀文本,解讀主題:(仁、禮、樂是什么關系)①子日:“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②樂也者,情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禮“辨異”,即區(qū)分等級,使各階層有序,有序則不亂;樂“統(tǒng)同”,即抒發(fā)感情,使情緒得以紓解,促進社會和諧。從禮樂制度的角度出發(fā),點明“仁”的核心價值地位。禮與樂都是外在的表現,而仁則是人們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知小禮而無大義,畏威而不懷德
試簡要分析“仁”和“禮”“樂”的關系。①禮、樂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則是人內心的道德規(guī)范,是人文的基礎。所以,樂必須反映人的仁德。同時,樂是表達人思想情感的一種形式,它也是禮的一部分。因此,禮與樂都是仁的外在表現。這里,孔子指出禮、樂的核心與根本是仁,沒有仁德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的問題。二者互為表里,不可分割。②仁是孔子學說的中心,它來自固有的道德,仁是禮、樂的根本。禮講究謙讓敬人,樂需要八音和諧。一個人沒有仁的本質,則不會真正遵守禮樂,也無謙讓敬人、和諧無奪等美德,即便行禮奏樂,也不具有實質意義。第三則文本探究子曰:“朝
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p>
研讀第三章譯文:孔子說:“早晨懂得真理,(即使)當晚死去,也可以了?!背烧Z“朝聞夕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朝、夕:名詞作狀語,在早上、在晚上聞道:知道、懂得真理思考1:如何理解“朝聞道,夕死可矣”中的“道”?
“道”在此處特指儒家的“仁義之道”。從對待“道”的態(tài)度出發(fā),講明懂得了仁義的道理,就該用自己的一生去實踐它;有時為了捍衛(wèi)它,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這是孔子的道德價值觀,也是“朝聞道,夕死可矣”一句話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思考3: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言簡意賅,以浪漫主義的表現手法,突顯了對“仁義之道”的重視。思考2:這句話體現了孔子對于“真理”具有怎樣的態(tài)度?闡述了孔子執(zhí)著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為追求真理而獻身的犧牲精神。
文本探究活動二:問題探究執(zhí)著追求真理第四則研讀第四章
子曰:“君子喻
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喻:明白,知曉、懂得。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道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彼伎?: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通過“君子”與“小人”的對比,強調了“義”對于君子,對于品格的重要性。于:對于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在“義利觀”上應該有什么不同?闡明了孔子關于君子與小人不同的義利觀。在道義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視道義,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對義和利不同的認識是君子和小人的區(qū)別。明確從人的價值標準的角度出發(fā),指出了君子與小人在人生價值和追求上的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計其利害。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內心標準——義,以此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小人以外在的東西作標準、作參照,并且主要以利來衡量,其行事時不按義與不義、該與不該,而按有利無利、利多利少。第四章主題君子要重義輕利第五則孔子說:“看見有德行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到沒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這樣的缺點?!弊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ɡ锶剩┵t: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齊:形作動,看內:名作狀,在心里。自我反省是道德修養(yǎng)的一種方法,經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雜念,改掉自己的缺點,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鬃诱J為道德修養(yǎng)的方法之一是見賢思齊。見到強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學習,努力向他靠齊;見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還有欠缺,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自已。這句話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第六則孔子說:“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采和質樸配合適當,這樣之后才可以成為君子?!弊釉?“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p>
(雍也)
質:質樸、樸實。文:華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虛飾、浮夸。彬彬:配合適當的樣子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文”與“質”的關系?
從個人修養(yǎng)的角度來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化的修養(yǎng)。那么,“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化修養(yǎng)就會顯得很粗俗;“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于文雅就會顯得浮夸和虛偽,注重繁文縟節(jié)而不切實際。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質彬彬”,既要有文化修養(yǎng),又不要迷失了質樸的本性,只有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的君子。文與質是對立統(tǒng)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離??鬃诱J為只有兩者配合得當才是完美的。
研讀第六章
文與質——合理互補,對立統(tǒng)一,
相輔相成
質樸與文采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是同樣重要的,只有文、質雙修,才能成為合格的君子。思考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道理論證,明確清晰,言簡意賅。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質彬彬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病罚┧伎?:文與質是什么關系?孔子為何主張文質彬彬?君子:古代對貴族男子和統(tǒng)治者的通稱——理想的人格目標。第七則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以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為他擔當的責任重大,而且路程遙遠。把仁作為自己擔當的責任,不是也很重大嗎?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遙遠嗎?”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弘:廣、大,這里指志向遠大。而:表并列。以為:把…作為。
已:停止士:古代統(tǒng)治階級中次于卿大夫的一個階層;舊時指讀書人?!叭省睉撌亲x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為此奮斗終生。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文本探究怎樣理解文本中的”仁”文本探究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1.曾子認為,士畢生追求的目標是什么?
3.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研讀第七章
“仁”應該是讀書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實現仁道是漫長而艱巨的。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應當勇于擔當時代的重任,堅毅剛強,戮力奮斗。
道理論證,運用雙重否定和反問句的形式,增強語氣。第八則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①未成一簣(kui):只差一筐土沒有成功。簣,盛土的竹筐。②止,吾止也:停下來。是我自己停下來的。③平地:填平洼地
孔子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這時停下來,是我自己要停下來的。又好比平整土地,雖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xù),是我自己要堅持的?!彼伎?: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運用比喻論證,說理生動自然。
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填平洼地”的比喻,說明不可以半途而廢,要持之以恒。而功虧一簣也好,持之以恒也罷,關鍵都在于自己?!斑M,吾往也”是在提醒我們,是否追求仁道、堅持不懈,主動權完全在自己手里,個人的主觀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思考1:本章重點強調了什么道理?活動二:問題探究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子罕》)君子做事要持之以恒這句話蘊含了哪些做事和學習的道理?
孔子運用“堆土成山”與“填土平地”這兩個比喻,說明了功虧一簣與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做成任何一件大事,都需要一個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的過程。無論是做學問,還是為人處世,除了有明確的目標以外,都應自覺自愿地堅持下去。只有堅持下去,才能積土成山,最終達于成功。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功虧一簣,留下終身遺憾。第九則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ㄗ雍保┲和爸恰笨鬃诱f:“聰明的人不會迷惑,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p>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因為他知道事情的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仁德的人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行忠道則會令人感激,人際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不在于行為壯烈,而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橫逆憂患來臨時,能淡然處之,這才是大勇?!爸钦摺睘楹巍安换蟆?,“仁者”為何“不憂”,“勇者”為何“不懼”?請談談你的看法。研讀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活動二:問題探究1.孔子認為一個人要達到完美的人格修養(yǎng),
、
、
缺一不可。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舉例論證,用否定和整句的形式,增強氣勢,簡潔明確。智仁勇君子要有智、仁、勇三德“智、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薄抖Y記.中庸》明確有智慧的人能將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會迷惑,因為知道大小、輕重、緩急、本末,判斷力自然就強大;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樂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愛人”則“人恒敬之,人恒愛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不會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則會招人感激,人我關系處理得完善了,就不會憂慮;真正的勇者在于內心強大,不存在懼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氣,所以不會畏懼?!爸恰⑷?、勇”是儒家非??粗氐姆懂?,說說你對它們的理解。第十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笨思簭投Y:克己,克制自己。復禮,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禮的要求。一日:一旦,表假設。歸仁:歸,稱許、贊許。仁,即仁道。目:具體的條目。目和綱相對。事:從事,照著去做。顏淵問什么是“仁”。先生說:“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歸到禮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的私心,使一切復歸到禮,天下就稱許為“仁”了。達到仁是出于自己的努力,難道是由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它的具體要點?!毕壬f:“不合乎禮不要看,不合乎禮不要聽,不合乎禮不要說,不合乎禮不要動。”顏淵說:“我雖然不聰敏,愿意實踐這幾句話?!雹侔纯鬃拥恼f法,就要克己復禮。也就是說,想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凈化自己的心靈,約束自我的行為。
②在人際交往中,彼此互相謙讓、互相尊重、講究禮儀,只有從“禮”出發(fā),才能至“仁”。③求“仁”在于自己,可以從眼、耳、口、鼻四方面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鬃痈嬖V顏回的只是一個入門的方法,即從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約束自我,同時注重使內心修為逐步達到莊嚴、誠敬的境界,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到達孔子所說“仁”境界。根據本章內容,思考在生活中如何推行仁?
文本探究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ā额仠Y》)活動二:問題探究克己復禮為仁研讀第十章1.孔子認為實現“仁”的關鍵是什么?關鍵是克己復禮。具體是要“視、聽、言、動”都符合禮。從這個層面上來說,“仁”是“禮”的內化和自覺。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以對話的形式,運用排比,道理論證,層層深入,說出符合“禮”的具體做法。第十一則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一言:一個字。
行:實踐。
其:大概。子貢問道:“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去實踐它嗎?”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到別人身上。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它在根本上與“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實踐原則??鬃诱J為推已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原則?!耙阉挥鹗┯谌恕闭f的也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強調“修己”?!八 迸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何關系,這段話與孔子的“仁”又有何關系?文本探究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活動二:問題探究1.怎樣正確理解孔子的“恕”的內涵?我們從中可以悟出怎樣的為人處世的人生道理?(1)在孔子看來,“恕”這個字是可以終身奉行的,恕=如+心,推已及人,從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將心比心,就是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與他人。?。杭核挥鹗┯谌?推已及人)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道理論證,以對話的形式,點出“恕”這一準則,以及具體的做法,明確而詳細。研讀第十一章第十二則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e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小子: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何莫:為什么不。夫:那。
興:指激發(fā)人的感情。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群:指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怨:指諷刺時政。邇:近。事:通“侍”,侍奉。
孔子說:“年輕人為什么不學習《詩》呢?《詩》可以激發(fā)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風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在禮的準則下諷刺時政。從近處講可以懂得怎樣侍奉父母,從長遠將可以懂得如何侍奉君主。而且能多認識鳥獸草木的名稱?!薄对姟肪烤褂心膸讉€方面的作用?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如何理解和評價孔子所說的《詩》可以“興”“觀”“群”“怨”?
①“興觀群怨”是孔子對《詩經》的社會功能的認識和概括。“興”,是說《詩經》能夠激發(fā)人們的廣泛聯(lián)想,能影響人們的心靈,調動其內在情感,引起情感共鳴。“觀”,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觀察政治的得失和風俗的盛衰?!叭骸?,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溝通交流,提高其人際交往能力。
“怨”,是說《詩經》可以幫助人們抒發(fā)對苛政的怨憤和譏刺之情。
②孔子的“興觀群怨”說,指出了詩歌這種文藝形式具有美感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政治作用,這是歷史上對《詩經》的作用所進行的第一次明確而全面的理論概括,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后代許多理論家都繼承和發(fā)揚了這一思想。文本探究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陽貨》活動二:問題探究1.說明孔子認為《詩》的三大功能。一是詩教,興、觀、群、怨以修身;二是詩用,事父事君以治國;三是詩識,鳥獸草木以致知。2.分析本章說理的特點。
運用反問和鋪陳排比的手法,舉例論證,詳細而全面,語氣更強。學《詩》的重要性研讀第十二章任務一:找出文中關于“學習”的論述,匯總孔子的學習觀。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保ā独锶省罚?.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8.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kuì,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保ā蹲雍県ǎn》)12.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ěr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保ā蛾栘洝罚┌藏殬返溃斞陨餍?,學習有道,匡正自己=好學朝聞夕死,追求真理見賢思齊堅持不懈讀詩文本中孔子的學習觀:目標:追求真理態(tài)度:志于學、好于學方法:見賢思齊,發(fā)奮勤勉,
堅持不懈,不恥下問,讀詩任務二:《論語》十二章概括了君子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嘗試加以概括。君子的品質: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喻于義
見賢思齊
不惑不憂不懼
克己復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務三:
請閱讀第2/7/9/10/11章,思考“仁”的基本含義?“仁”的意義作用?”仁“的實踐路徑?2.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9.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保ㄗ雍保?0.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弊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保仠Y)11.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1)”仁“基本含義(第2/7章):仁愛、仁以為己任(推己及人)(2)“仁”的意義作用(第2/9章)
“仁”為“禮”“樂”之本
智者、勇者、問心無愧、不憂不懼(3)“仁”的實踐途徑(第10章):克己復禮(4)“仁”的實踐路徑的具體要求(第一章)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第四章)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里仁》)(第五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第六章)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主題歸納
本課所選《論語》十二章,在仁、義、禮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礎上,闡述了孔子關于君子人格及修身養(yǎng)性的基本觀點,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讀書育人、為人處世等方面對后人都有很好的啟發(fā)意義。1.比喻說理,形象生動。
例如第八章,孔子以“堆土成山”為喻來闡述學習要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的道理,易于人們理解和接受。2.人物對話,栩栩如生。
有的章節(jié)通過對話刻畫人物形象。如“顏淵問仁”,孔子給予回答,接著顏淵又問具體表現是什么,最后表示要堅決執(zhí)行。通過對話,一個善于思考、領悟,又堅決踐行的弟子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3.哲學思辨,充滿智慧。
文章節(jié)選了孔子許多帶有哲學思辨意味的名句,例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朝聞道,夕死可矣”,這些語句給人以人生的啟示,表現了孔子非凡的智慧。寫作特色2孔子把禮、樂與仁聯(lián)系起來,認為沒有仁愛之心的人,根本談不上禮樂。4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JJF 2201-2025膠體金免疫層析分析儀校準規(guī)范
- JJF 2197-2025頻標比對器校準規(guī)范
- 健身俱樂部合同范本
- 分成合同范本上樣
- 蝦皮合作合同范本
- 代家出租民房合同范本
- 企業(yè)股票承銷合同范本
- 加盟福田汽車合同范本
- 全新拖拉機買賣合同范本
- 獸藥欠賬銷售合同范本
- 2025年湘教版二年級美術下冊計劃與教案
- GB/T 4706.30-2024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30部分:廚房機械的特殊要求
- 2024年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完整版完整版
- 《朝天子詠喇叭》教學設計
- 《金融學基礎》實訓手冊
- 稅收基礎知識考試題庫
- 1t燃氣蒸汽鍋爐用戶需求(URS)(共13頁)
- 廣發(fā)證券分支機構人員招聘登記表
- 機電一體化系統(tǒng)設計課件姜培剛[1]
- 《質量管理小組活動準則》2020版_20211228_111842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