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_第1頁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_第2頁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_第3頁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_第4頁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及其文化內涵舞蹈作為一種極具視覺效果與綜合表演性的藝術門類,在舞臺化表演中往往要通過服裝、道具、燈光等多種表現手段來突出其想要體現的藝術魅力與文化傳統。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大多數的舞蹈都要通過道具的輔助來進行表演,根據西藏各地區(qū)不同的風俗與地理因素的差異,在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道具樣式也是大相徑庭。西藏傳統民間舞蹈正是因道具的加入,逐步形成了獨特的高原風格特征,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藏族文化、風俗習慣和藝術表演形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著宗教文化和淳樸民風所渲染的西藏傳統舞蹈,使民族道具在舞蹈教學和舞臺實踐上有了更大的研究和開拓的空間,可以說道具的使用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具有獨特而非凡的意義。

一、藏族舞蹈中代表性道具分類

西藏地域十分遼闊,占地面積大但人口居住較為分散。由于南北各地區(qū)的居住環(huán)境、生活條件、勞動方式的不同,特別是地理條件的迥異和不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市、鄉(xiāng)村、牧區(qū)以及森林的各種地貌下逐漸形成了不同的舞蹈形態(tài)和舞蹈語言,與此同時各式各樣的生活道具也伴隨著舞蹈而發(fā)展著[1]。

(一)樂器類

載歌載舞是西藏民族民間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作為具象道具的一種,樂器類道具在藏族舞蹈中是較為常見的,民間藝人邊歌邊舞,自彈自唱,在一種十分放松,歡快活潑的氣氛中熱情歡舞,呈現出藏民族獨特的藝術表演特征。

1.扎年

扎念,俗稱扎木念、龍頭琴或者六弦琴,是一種藏族傳統彈撥類樂器,多以阿里扎念與安多扎念為主,也有其他西藏地區(qū)的扎念。在舞蹈中是伴奏樂器,同時也是舞蹈道具。西藏傳統的“堆諧”舞蹈,“堆諧”藏語即踢踏舞,其舞蹈風格的主要特征就是手持扎年琴彈奏,腳下以“踢、踏、點”為主,在牧區(qū)、鄉(xiāng)間小路、室內室外,老少皆宜的彈、唱、舞相融合的一種表演藝術形式[2]。

2.畢旺

畢旺是藏語的譯音,俗稱牛角琴,是藏族地區(qū)流傳廣泛的傳統拉弦樂器,在舞蹈中即是伴奏樂器也是舞蹈道具,因其演奏時發(fā)出的“旺旺”之聲,由此諧音而構成“畢旺”這一稱謂,傳統畢旺主要有二弦畢旺和三弦畢旺兩種,主要流傳于昌都地區(qū)、那曲地區(qū)部分縣。“康諧”舞蹈中,是由男性的畢旺和女性的長袖舞共同表演的邊拉、邊唱、邊舞的一種自娛性藏族傳統歌舞藝術?!翱抵C”舞蹈在專業(yè)舞蹈領域中也稱之為弦子,即舞蹈表演中男性拉的名為牛角琴的拉弦樂器,宛轉悠揚的音樂伴奏配上卓約多姿的女性長袖舞,因其伴奏樂器“畢旺”為拉弦樂器而又稱之為弦子。

(二)鼓類

鼓類樂器在中國少數民族民間舞蹈中的使用較為廣泛,多數舞蹈、舞劇的編創(chuàng)時都以該鼓類道具為中心,再結合著相應民族的民俗風格加以融合而逐步形成特殊的舞蹈形式和體態(tài)特征,體現著豐富的民族文化。鼓類道具種類豐富,有手持的,背著的,掛腰間的以及立式的,不同的使用方式決定著不同表演風格,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鼓類的使用也極具特色,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使用風格略有差異。

1.熱阿

熱阿,俗稱熱巴柄鼓、“那額”、藏族手鼓,既是藏族本教的一種法器,同是也是藏族傳統的打擊樂器,在舞蹈表演中既是伴奏樂器也是舞蹈道具。熱巴鼓流傳于西藏昌都、那曲、林芝、青海玉樹、甘肅甘南、四川甘孜和云南迪慶的藏族地區(qū),現已成為藏族“熱巴舞”表演所必不可少的伴奏樂器。表演時大多數是由女性來使用,演奏時左手持鼓,右手持弓形狀的鼓槌,配合著不同節(jié)奏、不同落點的敲擊,鼓點豐富并且擊鼓動作瀟灑干凈,流暢的翻身和快速的旋轉,是一種極具觀賞性和技巧性的藏族舞蹈。

2.阿

阿,俗稱腰鼓,是一種藏族傳統緣起打擊樂器。在山南等地“卓”類舞蹈既是伴奏樂器,也是舞蹈樂器?!白俊币辉~在藏語中意為“舞蹈”,主要流行在西藏山南地區(qū),因其地理環(huán)境、文化生態(tài)和當地風俗的不同,從流派上來講是大體是指以腰鼓為特色的“卓”舞蹈。在“卓”舞蹈中,長發(fā)鞭子、特制腰鼓和雙手鼓槌是不可或缺的靈魂道具,由舞者雙手揮舞著鼓槌擊打腰間的鼓,再配以長發(fā)辮子的甩動,形成獨具一格的舞蹈動律。

3.達瑪鼓

達瑪鼓,又稱嘎阿,是藏族傳統的打擊類樂器,在普蘭“宣”舞蹈中既是伴奏樂器也是舞蹈道具。在噶爾和宣中是較為常見的伴奏樂器,分為高音和低音兩種達瑪鼓,基本表演形式是以慢板為主,先跳,中間唱,最后再跳。

(三)其他類

1.達達

達達,又稱為達塔,俗稱彩箭,是一種藏族傳統民俗儀式中使用的吉祥物,在舞蹈中大多數時由女舞者使用。達達作為一種手持道具,方便攜帶和道具使用,作為一種吉祥物,在西藏地區(qū)的廓孜、甲諧、奪布章卓、希榮仲孜、波等西藏傳統舞蹈種類以及藏戲中是較為常見的道具。

2.達許

達許,俗稱為弓箭,是一種藏族傳統的生活用具,在舞蹈中多數由男舞者使用。在工布“波”類的舞蹈中,男舞者左手持弓,右手持白布巾,一邊低聲吟唱,舞步莊嚴且沉穩(wěn),在緩慢的節(jié)奏中出場,主要呈現方式是圍繞著祭祀活動形式來進行祈求豐收為主的舞蹈表演。

3.普東

普東,俗稱為長袖,是一種藏族傳統服飾組成的道具,在康諧等藏族傳統舞蹈中主要由女舞者使用,配合著畢旺優(yōu)美的弦聲,女舞者婀娜的身姿揮舞著長袖翩翩起舞,是一種主要慢板的舞蹈形式。

二、藏族舞蹈中道具的作用和文化內涵

藏族人民主要居住在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地區(qū),這里是一個渾然天成的自然生態(tài)區(qū),大部分屬于高寒地帶,正是這種獨特的居住環(huán)境形成了特有的游牧文化和半耕半牧文化,而西藏傳統民間舞蹈就是在這樣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中孕育而生。生活在這片神圣又古老的土地上的西藏各族人民,常年受到社會生活、地理環(huán)境和文化藝術的影響,從日常生活和各種祭祀活動中逐步形成了各種各樣的藏族舞蹈形式,傳承并持續(xù)發(fā)展著?,F如今,西藏傳統民間舞蹈已有數十種表演形式,多姿多彩,五光十色。因此,西藏被稱之為“歌舞的海洋”并非溢美之詞,而是千百年來藏民族歷史悠久、燦爛文化的真實寫照。

如此琳瑯滿目的西藏傳統民間舞蹈,若是從縱向和橫向關系上綜合的考察,大體上可歸類為“四系”?!八南怠笔侵该耖g、宗教、戲曲和宮廷四大體系,在這多品種的舞蹈形式中,即便是同一種民族舞蹈形式,各個地區(qū)也有不同的表演形式,在青藏高原地區(qū)這種同形式多風格的表演形式是較為常見的,體現著藏族舞蹈多風格的表演特征。

在這片雪域高原,舞蹈文化在千百年的演變中茁壯成長著,人們從世俗生活中漸漸創(chuàng)作出獨具特色的舞蹈表演道具。諸如在日常生活常使用的畢旺、弓箭、刀劍、酒杯、鈴鼓、牦牛尾巴等這樣的具象道具,也有長袖、紗巾、哈達這樣的抽象道具,這些生活生產用具通過道具和伴奏的形式充實著舞蹈藝術,與各種各樣的舞蹈姿態(tài)巧妙得結合著,正是舞蹈與道具這種如魚水般的密切聯系,豐富了藏族舞蹈的表演手段,不僅增加了觀賞性和技巧性,也提高了西藏傳統民間舞蹈的感染力。

(一)體現獨特的高原地域特征

青藏高原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綿亙千里、雄偉壯闊的高原地域形成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特征,誕生于此的藏族傳統文化進而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藝術種類,其中西藏傳統民間舞蹈的興盛與這一獨特的高原地域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既源于生活也在反映著自然生態(tài),區(qū)別于鬧市中的高樓大廈,這里的藍天白云、天然湖泊、綠色草原、冰川雪山都是罕見自然風光,舞蹈的意境以及舞蹈的語言都會受到這種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影響,同時也在間接著反映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道具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的使用,與青藏高原這一地理環(huán)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這也是區(qū)別于它民族的道具最大的不同之處。因高原氣候的特點,日照多,輻射強,并且季節(jié)變化較大,藏族牧民所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具也經常在舞蹈中見到。作為交通工具的牛皮船、狩獵用的弓箭以及常見的牦牛尾巴,無一不在反映著高原地域特征的獨特性。這些較為少見的舞蹈道具將藏族舞蹈中呈現的地域特征直白的表現出來,也將西藏千山萬水的自然環(huán)境風光以舞蹈的形式動態(tài)化地展現出來,可見地理環(huán)境的巨大差異對于舞蹈意境的呈現影響之大,這對于藏族舞蹈多形式的表演手法拓展了新的方法,自然形態(tài)的藝術表達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已顯露無遺。

(二)貼近生活,反映出當地人的審美需求

所謂民間舞蹈,我們對它的定義為:一個民族或地區(qū)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由勞動群眾直接創(chuàng)作,又在群眾中進行傳承,而且仍在流傳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鮮明的地域與民族特點,即表現了一定的歷史時期經濟條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隨著社會生活的發(fā)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在民間舞蹈的各種特性中,適應性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的體現較為突出。它既是一個深邃的生活文化載體,同時也具有著寬廣的適應性。在藏族舞蹈的舊時期,演變出了宮廷舞蹈和宗教舞蹈的特殊體系,在歷史的進程中,民間藝人從生活文化和其他藝術成分中,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變化,按照其原有的藝術規(guī)律持續(xù)發(fā)展著。由此可見,生活文化對于舞蹈藝術的影響同樣重要,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活常態(tài)和文化背景,形象地反映出一個地區(qū)當地人民的審美需求。

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的發(fā)展過程中,生活為藝術提供了參照,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舞蹈素材,藏族舞蹈中常用的舞蹈道具就是從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提煉出來的。

糌粑、酥油以及青稞酒作為牧區(qū)的主要食品,它們在藏族人們的生活中無所不在,在青藏高原上更是有句話叫做“寧可三月無肉,不可一日無酥油茶”。在牧區(qū)有一種搗酥油茶的工具,它基本是每家每戶都有的生活器具,舞蹈創(chuàng)們以此工具直接作為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的道具,因而這個制作酥油茶為題材的藏族女子群舞《酥油飄香》便應運而生。群舞《酥油飄香》由西藏軍區(qū)政治部文工團于2022年首演,以搗酥油的桶狀道具為主題進行構思,勾勒出了牧區(qū)女孩為軍人制作酥油茶的辛勤勞動場面,來詮釋軍與民之間新的“魚水情”。編導達娃拉姆為了體現新一代藏族牧區(qū)婦女生活中的精神面貌,該作品一反藏族舞蹈常用的含胸垂臂、溫厚淳樸的舞蹈動態(tài),以極具夸張的挽袖、擺胯、提袍的姿態(tài),昂首闊步,風姿颯爽的舞姿引起無數喝彩。區(qū)別于上世紀60年代的作品《洗衣歌》,《酥油飄香》中女子“打茶”的生活形象,是藏族舞蹈風格新的轉向,將生活中的靈感與新的舞蹈語匯相結合,它既不失民間舞蹈的風格特征,也體現了新世紀一種具有新意的舞蹈語言,同時這種舞蹈語匯也把新時期藏區(qū)人民生活的精神風貌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創(chuàng)造了富有民族審美情趣的新藝術形象。

(三)彰顯藏族人民豐富的民俗生活文化與特有的舞蹈美感

在我國,各個民族都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在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社會生活以及各個階段的經濟條件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個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它具有傳承性、繼承性和群體性。民俗文化又稱為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相傳、較為穩(wěn)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

在西藏,民俗生活文化也影響著西藏傳統民間舞蹈的發(fā)展,各個舞種通過舞蹈的表演反映著民俗生活中的各種習俗、儀式、信仰,兩者在這密切的聯系中相互碰撞和摩擦,以這種動態(tài)的視覺美來營造出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不僅提高了舞蹈意境的代入感也烘托出了民俗生活的感染力。

西藏傳統民間舞蹈與藏族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舞蹈源于生活也反映著某種生活狀態(tài),有什么樣的生活才能催生出什么樣的舞蹈。藏族舞蹈的道具都是從各種宗教信仰和節(jié)日、生活習俗中逐步演變而來的,特別是藏族傳統禮儀豐富著道具的種類。譬如,“哈達”是藏族人民最喜愛、最珍貴的禮物,漢語即紗巾或綢巾的意思,“獻哈達”則是藏族人民待客中最高的一種禮儀形式,在拜訪尊長、遠客來臨以及遠行送別中來使用,表示著對來客的滿腔熱情和尊崇敬重,正是哈達這種重要的含義,它在藏族舞蹈中經常被使用來表達著深厚情感的傳遞。

中國舞蹈的美學范疇中,情境的表達是尤為重要的。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道:“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喜怒哀樂則為“情”,而“意境”的創(chuàng)造就需要通過“景”的描述,來增強對“情”的渲染[3]。這里就要提到這種以營造氛圍為目的的置景道具,也稱舞臺場景的布置道具。這種道具大多都要求編導要深入了解該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特別是對當地民族的生活物件、建筑風格、裝飾裝潢都要參考到位。在西藏傳統民間舞蹈中,碉房、帳房、天井、牛糞堆、篝火,和藏族女子群舞《天織女》中懸空的大片白云,以及在大型民族舞劇《藏秘》中用來置景的布達拉宮背景板,諸如此類的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