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說史》第7講 新古典經濟學_第1頁
《經濟學說史》第7講 新古典經濟學_第2頁
《經濟學說史》第7講 新古典經濟學_第3頁
《經濟學說史》第7講 新古典經濟學_第4頁
《經濟學說史》第7講 新古典經濟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講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Economics一、新古典經濟學產生歷史背景二、Marshall的經濟思想三、新古典(劍橋)學派(CambridgeSchool)一、新古典經濟學產生歷史背景A.斯密、D.李嘉圖直至19世紀中葉的J.S.穆勒的經濟學,統(tǒng)稱為古典經濟學。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學叫做新古典經濟學。劍橋學派由于其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經濟學傳統(tǒng)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后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新古典經濟學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現代西方主流經濟學過去100年間的研究成果和發(fā)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證偽主義的普遍化、假定條件的多樣化、分析工具的數理化、研究領域的非經濟化、案例使用的經典化、學科交叉的邊緣化。二、Marshall的經濟思想1.AflredMarshall的生平Marshall出生于中產階級家庭,父親是英格蘭銀行職員,1861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數學,1865年畢業(yè)后留校任教;1868-1877年,他任劍橋大學圣約翰學院講師,講授經濟學及邏輯和近代哲學。在此期間,他到德國研究康德哲學和黑格爾的歷史哲學,接觸過德國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說,并到美國考察過保護政策。1877-1882年,他任布里斯托爾大學(Bristol)政治經濟學教授和學院院長;1883-1884年,他接替牛津大學著名經濟史學家湯恩比任巴利奧學院講師,講授經濟史;1885年馬歇爾回到劍橋大學任經濟學教授,直到1908年退休;2.AflredMarshall的著作《工業(yè)經濟學》(1879,與夫人合作)、《經濟學原理》(1890)、《工業(yè)與貿易》(1919)、《貨幣、信用與商業(yè)》(1923),其他論文去世后由他的學生Keynes編為《馬歇爾官方文獻集》3.馬歇爾所創(chuàng)建的新古典(劍橋)經濟學馬歇爾繼承19世紀以來英國經濟學的傳統(tǒng),兼收并蓄,以折衷主義手法把供求論、生產費用論、邊際效用論、邊際生產力論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個以完全競爭為前提、以“均衡價格論”為核心的相當完整的經濟學體系,是繼J.S.穆勒之后經濟學觀點的第二次大調和、大綜合。4.AflredMarshall經濟學說的研究對象傳統(tǒng)經濟學是把財富作為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馬歇爾說:“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在研究對象上,馬歇爾與以前的傳統(tǒng)經濟學沒有根本的區(qū)別,也是研究人與自然或財富的關系為主,而否認經濟學是對社會生產關系的研究。馬歇爾認為,經濟學之所以比其他社會科學較為先進、科學一些,就是因為人們這方面的動機所起的作用是很有規(guī)律,并且能夠加以衡量、預測和證實的。在馬歇爾的努力下,經濟學從僅僅是人文科學和歷史學科的一門必修課發(fā)展稱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與物理學相似的科學性。劍橋大學在他的影響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經濟學系。5.AflredMarshall經濟學說的研究方法方法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運用“連續(xù)原理”來分析社會經濟現象;第二,運用邊際增量方法,分析各種經濟因素之間的關系;第三,運用局部靜態(tài)均衡分析,研究經濟力量相互之間的關系。6.關于均衡價格論。7.馬歇爾的分配理論在馬歇爾看來,國民收入是由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yè)組織這四種生產要素共同創(chuàng)造的,國民收入也由與這四種生產要素相對應的工資、利息、地租、利潤構成。所謂國民收入的分配,就是各個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問題,是由它們各自的供給價格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的均衡價格決定的。工資:馬歇爾認為工資是勞動的報酬,它的大小由勞動這一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決定;利息:它是資本這個生產要素的報酬;利息是資本的供給和需求價格相一致時的均衡價格;利潤:利潤是資本家經營管理企業(yè)和組織生產以及承擔風險的報酬。地租:把地租看作使用土地的代價,也是土地的收益,他認為土地只有需求價格而沒有供給價格,因為土地沒有生產費用;關于分配理論。馬歇爾在均衡價格論的基礎上,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理論,而生產要素的價格也取決于各自的均衡價格,這些生產要素歸勞動、土地、資本、企業(yè)組織的所有者。馬歇爾提出一些新概念:均衡、租金、準租金、外部經濟、消費者剩余、彈性生產四要素(組織)馬歇爾對數學的態(tài)度:在一封寄給統(tǒng)計學家、經濟學家ArthurLyonBowley的信里,他寫道:“(1)把數學當作速記語言,而非探討的工具。(2)用這個方法一直到把想法完全記下為止。(3)將之譯為英文。(4)舉例說明為何這些想法在真實生活里重要。(5)把數學燒掉。(6)如果你做不到(4),就把(3)燒掉。我經常做這最后一點?!比⑿鹿诺洌▌颍W派1.新古典學派的由來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A.馬歇爾創(chuàng)建的一個學派。由于馬歇爾和他的忠實門生A.C.庇古、D.H.羅伯遜(1890~1963)等長期在英國劍橋大學任教,所以被稱為劍橋學派。又由于現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把A.斯密、D.李嘉圖直至19世紀中葉的J.S.密爾的經濟學說,包括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在內,統(tǒng)稱為古典經濟學,而劍橋學派由于其創(chuàng)始人馬歇爾提出的"均衡價格論"既繼承了這個時期的庸俗經濟學傳統(tǒng)以生產費用解釋價值決定,又融合了19世紀70年代后以邊際效用解釋價值決定的庸俗學說,故又被稱為"新古典學派"。2.新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1)“只有漸進沒有突變”的所謂連續(xù)原理分析方法。用力學中的均衡概念和數學中的“增量”概念,來分析商品和生產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價格的決定。(2)局部均衡分析方法。(3)長期和短期分析方法。在靜態(tài)均衡分析的框框內引進時間因素,以區(qū)別在長短不同的時期內,供求狀況的不同變化所達成的不同均衡狀態(tài);(4)心理分析方法。用主觀心理動機解釋人類的經濟行為,認為人類的經濟生活都是由追求“滿足”和避免“犧牲”這兩類動機支配的,這兩種動機決定著商品和各種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3.新古典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命題核心思想為薩伊定律:供給總是能夠創(chuàng)造自己的需求。在經濟活動中,市場的需求總是沒有問題的,關鍵在于人們能夠提供多少產品和服務,或者說,社會總供給總是等于社會的總需求,不會發(fā)生總需求不足(或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市場具有自動調節(jié)經濟使其趨向或達到充分就業(yè)均衡的機制和功能。經濟中的充分就業(yè)應該是一種常態(tài),即便偶爾出現失業(yè)或失衡,也會通過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自動地恢復到充分就業(yè)的均衡狀態(tài)。即充分競爭可以自動達到“普遍均衡”“一般均衡”)的信條。利率是貨幣市場的調節(jié)手段??梢砸龑藗冏詣拥卣{節(jié)儲蓄和投資,使二者達到相等的狀態(tài)。由此決定了貨幣市場也總是處于均衡狀態(tài)。工資是調節(jié)勞動力市場的有效機制。它可以使勞動的供給和需求自動達到相等。決定了勞動市場也是經常處于均衡狀態(tài)。貨幣對于實際經濟活動完全不起作用。貨幣只是會影響價格水平等名義變量。這也就是說,貨幣是中性的。4.新古典經濟學的擴展(1)福利經濟學作為劍橋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確、明晰的表述,忠實地傳播馬歇爾的學說外,還在其基礎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經濟學,被稱為福利經濟學之父。他從邊際效用基數論出發(fā),提出國民收入量愈大國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的命題。他還區(qū)別“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兩個概念,來說明怎樣使生產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達到最適度的一點,從而使國民收入總量最大,社會經濟福利最大,這使劍橋學派帶有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ArthurCecilPigou(1877~1959)Bigu一譯皮古。英國現代經濟學家。畢業(yè)于劍橋大學,1908年繼A.馬歇爾擔任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至1943年。1918年曾任英國通貨與外匯管理委員會委員。1919年任皇家所得稅委員會委員。1927年被選為英國科學院院士。主要著作有:《財富與福利》(1912)、《福利經濟學》(1920)、《工業(yè)波動》(1927)、《財政研究》(1928)、《失業(yè)論》(1933)、《靜態(tài)經濟學》(1935)、《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1937)、《就業(yè)與均衡:理論探討》(1941)等。庇古福利經濟學兩基本命題第一,國民收入量愈大,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福利表現為人們對商品邊際效用的心理滿足??捎孟M者對于最后所增加的單位商品所愿付的價格來計量??梢杂嬎愠鰜?,人們之間的滿足總和也就可以比較,社會各個人的經濟福利總和也可以計算出來。個人經濟福利總和決定于收入水平,如果收入增加,他的經濟福利也必然增加。如果國民收入總量增加,社會經濟福利也會增加。第二,國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會經濟福利就愈大。收入的邊際效用隨著各人收入多少而有所不同。富人收入的邊際效用較小,窮人收入的邊際效用較大。如果轉移富人的收入給窮人,滿足總量就會加大。庇古的社會資源配制理論庇古認為要增大國民收入量,就要使生產資源在各生產部門的配置達到最適度的一點。用“邊際私人純產值”和“邊際社會純產值”的概念來說明“最適度”生產的問題。前者是指個別企業(yè)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獲得的產值,后者是指從全社會來看,在生產中追加一個單位生產要素所增加的產值。外部性“外部經濟與不經濟”,是指一種商品的生產使附近的第三者──不是該商品的生產者或消費者──從它得到免費的利益或受到無補償的損失。企業(yè)生產的“外部經濟與不經濟”也會引起社會和私人產值的差別。例如,冒黑煙的工廠雖能獲利,但卻污染環(huán)境,其社會產值小于私人產值。對于這些生產,應通過征稅政策加以限制。又例如,海上的燈塔,雖成本不多,卻使過往船只安全航行,其社會產值大于私人產值,因此,應通過補助政策,鼓勵這類企業(yè)的生產。如果每一種生產要素在生產中的邊際私人純產值與邊際社會純產值相等,它在各生產用途的邊際社會純產值都相等,而產品價格等于“邊際成本”時,就意味著資源的利用達到最適宜程度。如果達不到這一點,國家可采取征稅或補貼措施調節(jié)生產。例如土地或公用事業(yè)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不是同一人,使用者不及時改良土壤或維修機器,就會使“社會產值”受到損失。稅收理論國家對于這種企業(yè)應給以獎勵。制造業(yè)中,廠商往往由于擴大經營,充分利用設備,使平均成本遞減,收益遞增。這種經營也使企業(yè)中購買這種產品的其他廠商的成本隨之遞減。而對成本遞增,收益遞減的企業(yè),如廢舊的煤礦,則實行征稅,使其縮減生產。任何能增加窮人的實際收入而不減少國民收入的措施,就會增加社會經濟福利。他主張采取征收累進所得稅、遺產稅和舉辦失業(yè)補助與社會福利事業(yè)等辦法,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轉移給窮人。(2)貨幣數量論在貨幣理論方面,劍橋學派以提出貨幣數量說的劍橋方程式著稱。1917年庇古首先把馬歇爾在這方面的論點公式化,以后羅伯遜在1922年出版的《貨幣》一書中,凱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貨幣改革論》一書中,對劍橋方程式和馬歇爾的貨幣理論又有進一步的闡發(fā)。(3)不完全競爭理論劍橋大學的羅賓遜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競爭經濟學》,改變“均衡價格論”的完全競爭的假定,從不完全競爭出發(fā),分析企業(yè)均衡產量和價格的決定,但在分析方法上,仍然沒有超脫馬歇爾-庇古理論的框框。(4)凱恩斯的出現自一戰(zhàn)后,英國日趨衰落。二十年代英國經濟長期蕭條,失業(yè)問題空前嚴重。特別是1929年爆發(fā)空前深刻的世界經濟危機后,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陷于嚴重困境,這使劍橋學派的經濟理論瀕于破產。面臨這一形勢,原屬劍橋學派的凱恩斯于1936年以叛離傳統(tǒng)理論的姿態(tài),發(fā)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一書,抨擊他稱之為“古典學派”的馬歇爾、庇古的觀點,建立自己的宏觀經濟理論,為挽救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尋求新的出路和理論根據。劍橋學派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經過修修補補,迄今仍是資產階級微觀經濟學的基礎。斯拉法,P.PieroSraffa(1898~1983)英籍意大利經濟學家。出生于意大利都靈,父親是意大利商法教授。斯拉法在都靈讀大學預科,并在法學院注冊,但被征兵服役,參加大學考試而沒有隨班上課。斯拉法1924年開始他的學術生涯,在佩魯賈大學法學院任政治經濟學教授,1926年轉到撒丁島的卡利亞里大學任教授。由于法西斯統(tǒng)治的日益強化,他于1927年夏移居英國,接受凱恩斯為他提供的劍橋大學講師的職位。斯拉法從1928年秋起約有兩年時間在劍橋大學講授“價值理論史”和“德國意大利銀行制度運行”。此后,他一直任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研究員。從30年代初期起,斯拉法就著手收集、考訂和編輯D.李嘉圖的全部著作和通信,在最后階段,由于M.H.多布(1900~1976)的協(xié)助,到1951~1955年完成了《李嘉圖著作和通信集》,共有10卷,先后于1951~1973年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斯拉法很少出現在世界學術會議上,不輕易發(fā)表論著,但是他的著作卻對20世紀經濟理論有過兩次重大突破。批評馬歇爾斯拉法于1925年發(fā)表了《成本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的長篇論文,1926年發(fā)表了《競爭條件下的收益規(guī)律》。斯拉法指出,A.馬歇爾的價值理論是難成立的,因為其最基本的兩個組成部分(完全競爭概念和利用相交的供求曲線來決定價格與產量)在邏輯上是矛盾的。他對于要在單位成本與產量之間確立一種函數關系進行了批評。他揭露了傳統(tǒng)經濟學所普遍使用的完全競爭模式的突出弱點。斯拉法的這些觀點體現了不完全競爭理論的線索。《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經過30多年的準備和琢磨,斯拉法于1960年出版《用商品生產商品:經濟理論批判緒論》。斯拉法探究沒有生產規(guī)模變動或生產要素中的比例變動的經濟體系。認為國民純產品就是超過補償生產資料所需要的產品的“剩余”,把生產看作是同樣的商品既表現為生產資料、又表現為最終產品的一種“循環(huán)的過程”。這種研究方法正是復興了古典學派的思想,所以,他時常被稱為“新李嘉圖主義者”。他規(guī)定一種“標準合成商品”,或簡稱“標準商品”,即經濟體系中所生產的合成商品本身配合的比例,必須等于參加生產該商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資料總量的比例。當收入分配發(fā)生變動時,用標準商品來計量的相對價格就未變動,除非有了技術變革。斯拉法還論證了在實際工資為已知和特定的技術條件下,利潤率和相對價格就被決定。如果實際工資是用標準商品來測定的,那么整個經濟體系的實際工資和利潤率之間的一種線性關系就能被確立?!队蒙唐飞a商品》一書的影響①生產價格的決定所根據的均衡條件僅僅在于每個部門的利潤率的均等,這個假說同為獲得一定的生產量所必需的生產資料數量的考察一起,就足以決定分配變量(利潤率和工資)和生產價格之間的關系。因此,這種研究方法是根據客觀材料,而與建立在消費者“偏好”的基礎上的邊際主義理論是完全對立的。這樣,斯拉法的理論就對20世紀以來西方流行的“新古典派理論”提出了嚴重的挑戰(zhàn)。②斯拉法以一種必需的分析工具裝備了勞動價值論。在既定技術條件下,用以下任何一種方法,總是有可能來決定某種商品所含勞動量:一是還原為有時期的勞動量;二是使利潤率等于零;三是利用一種“次體系”。③只有斯拉法提出了關于生產價格決定的一個完整的、邏輯上嚴密的圖式。斯拉法的“標準商品”似乎起著理想的“平均的商品”(即勞動對生產資料平均構成條件下所生產出的一種商品)的作用。④利用斯拉法的數量體系的分析方法同樣可以得出資本主義存在剝削的結論。因此,他們斷言價值計算是“多余的”或“笨拙的”,應當拋棄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進一步建立“沒有勞動價值論的剝削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雙頭壟斷和寡頭壟斷條件下的價值決定

“產品差別”與壟斷競爭

產品差別條件下價格和“產品”調整

銷售成本和生產成本

銷售成本(以廣告為代表)與價值論

壟斷競爭論與邊際生產力分配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