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_第1頁
《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_第2頁
《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_第3頁
《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_第4頁
《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 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質量分級及“領跑者”評價要求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本文件規(guī)定了數字通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信電纜產品質量及企業(yè)標準水平的基本要求、評價指標及要求、評價方法及等級劃分。本文件適用于大樓通信綜合布線系統中工作區(qū)通信引出端與交接間配線架之間的布線用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以及綜合布線系統中用戶通信引出端到配線架之間的布線用電纜的產品質量及企業(yè)標準水平評價。相關機構開展質量分級和企業(yè)標準水平評價、“領跑者”產品評價以及相關認證或評價時可參照使用,相關企業(yè)在制定企業(yè)標準時也可參照本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31247電纜及光纜燃燒性能分級GB/T2333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45001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951.31電纜和光纜絕緣和護套材料通用試驗方法第31部分:聚氯乙烯混合料專用試驗方法—高溫壓力試驗—抗開裂試驗GB/T26125電子電氣產品.六種限用物質(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二苯醚)的測定GB/T26572電子電氣產品中限用物質的限量要求GB/T29786電子電氣產品中鄰苯二甲酸酯的測定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GB/T45001職業(yè)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YD/T1019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IEC62153-4-5金屬通信電纜試驗方法第4—5部分:電磁兼容性(EMC)—屏蔽或耦合衰減—吸收鉗法T/CSTE0421質量分級及“領跑者”標識YD/T1019界定的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4.1近三年,企業(yè)無較大及以上質量、環(huán)境、安全等事故。4.2企業(yè)未列入國家信用信息嚴重失信主體相關名錄。2職業(yè)健康安全等管理體系,鼓勵企業(yè)根據自身運營情況建立其他高水平的相關管理體系;4.4產品應為量產產品,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應滿足國家強制性標準及YD/T1019規(guī)定的要求。5.1評價指標分類5.1.1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基礎指標、核心指標和創(chuàng)新指標。5.1.2基礎指標包括產品分類與命名、導體、絕緣、線對、子單位、纜芯、護套、電纜制造長度、電纜的機械性能、電纜的環(huán)境性能、電纜的安全性能、電氣特性、耦合衰減、相時延、時延差、衰減、不平衡衰減、近端串音、遠端串音、外部近端串音和外部遠端串音、特性阻抗、回波損耗。5.1.3核心指標包括傳輸性能(余量)、直流電阻不平衡最大值、老化后護套抗張強度最大變化率、老化后護套斷裂伸長率最大變化率;核心指標分為三個等級,包括領跑者水平,相當于企業(yè)標準排行榜中5星級水平;優(yōu)質水平,相當于企業(yè)標準排行榜中4星級水平;達標水平,相當于企業(yè)標準排行榜中3星級水平。5.1.4創(chuàng)新指標包括抗開裂試驗和屏蔽衰減(輸出信號平衡)、阻燃性能,可劃分成領跑者水平和優(yōu)質水平兩個等級,其中領跑者水平相當于企業(yè)標準排行榜中的5星級水平,優(yōu)質水平相當于企業(yè)標準排行榜中4星級水平;鼓勵根據條件成熟情況適時增加與產品性能和消費者關注的相關創(chuàng)新指標。5.2評價指標體系框架5.2.1數字通信用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評價指標體系框架符合表1的規(guī)定。表1數字通信聚烯烴絕緣水平對絞電纜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序號指標類型(4星級)12導體允許有接頭,導體接頭宜采用冷壓技術導體接頭的抗拉強度應不低于相鄰段相同長成品電纜上導體的斷裂伸長率應不小于3絕緣材料應采用聚烯烴或聚全氟乙丙烯共聚物。所選材料應使成品電纜的性能符合本文高密度聚乙烯的要求。聚全氟乙丙烯共聚物——實心聚烯烴絕緣或聚全氟乙丙烯共聚絕緣應連續(xù)地擠包在導體上,絕緣表面應光滑平整,其絕緣尺寸和結構應使成品電纜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性能要求。電纜絕緣的最大絕緣芯線應在擠塑生產過程中同步進行在線的高壓火花試驗。對于采用實心聚烯烴或聚全氟乙丙烯共聚物絕緣的芯線,試驗電壓應絕緣芯線每12km的針孔數或類似缺陷數量絕緣芯線應采用顏色識別標識。絕緣芯線的4由分別稱作a線和b線的兩根絕緣導線均勻地絞合成線對。為使絞合線對結構穩(wěn)定,允距的設計應能使成品電纜滿足本標準規(guī)定的56纜芯外允許包覆一層或多層適當厚度的非吸式或其它恰當方式進行總屏蔽。在總屏蔽內7徑9能度能。4能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電纜內任何兩個線對間的最大時延差應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電纜內任何量)≥1直流電阻不平衡最大線對內兩≤1≤2線對與線≤2≤3≤45化率(%)物(%)物 能-物- 6.1對具體產品企業(yè)標準的全部指標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劃分為領跑者水平、優(yōu)質水平、達標水平,劃分依據見表2。6.2綜合評價滿足表2中領跑者水平的企業(yè)標準為“領跑者”標準,符合表2中領跑者水平的產品為“領跑者”產品,自我聲明標識可使用T/CSTE0421中4.4圖4-1自我聲明“領跑者”標識,認證標識可使用6.3綜合評價滿足表2中優(yōu)質水平的企業(yè)標準為“優(yōu)質”標準,符合表2中優(yōu)質水平的產品為“優(yōu)質”產品,自我聲明標識可使用T/CSTE0421中4.4圖4-2自我聲明“優(yōu)質”標識,認證標識可使用T/CSTE0421中4.5圖5-2“優(yōu)質”認證標識。6.4綜合評價滿足表2中達標水平的企業(yè)標準為“達標”標準,符合表2中達標水平的產品為“達標”產品,自我聲明標識可使用T/CSTE0421中4.4圖4-3自我聲明“達標”標識,認證標識可使用T/CSTE0421中4.5圖5-3“達標”認證標識。表2指標評價要求及等級劃分求求 。7產品分類和命名A.1產品分類電纜按其屏蔽類型分為非屏蔽、總屏蔽以及線對單獨屏蔽三種結構。電纜按其最高傳輸頻率分為以下幾類:——5e類電纜100MHz,支持雙工A.2電纜型號電纜型號由型式代號和規(guī)格代號兩部分組成。電纜型式代號規(guī)定見圖A.1,其中各代號及含義應符合表A.1的要求。圖A.1電纜型式代號表A.1電纜型式代號及含義YVP無有35678ZWW電纜規(guī)格代號由電纜中的線對數量、導體標稱直徑以及線對是否具有單獨屏蔽來表示,不包括總屏蔽結構。非屏蔽線對與屏蔽線對的規(guī)格代號表示見圖A.2和圖A.3。圖A.2非屏蔽線對規(guī)格代號圖A.3屏蔽線對規(guī)格代號A.3電纜主要型式及使用場合電纜主要型式及使用場合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表A.2電纜主要型式及使用場合A.4電纜規(guī)格電纜規(guī)格應符合表A.3的要求。表A.3電纜規(guī)格44。9A.5產品標志示例:4對0.57mm標稱直徑非屏蔽6類實心高密度聚乙烯(HDPE)絕緣聚氯乙烯護套水平對絞電纜的產導體直徑及偏差B.1導體直徑及偏差成品電纜的導體直徑及偏差應符合表B.1的要求。表B.1導體直徑及偏差屏蔽類型導體標稱直徑(mm)偏差(mm)絕緣機械性能和環(huán)境性能C.1絕緣機械性能和環(huán)境性能從成品電纜上取下的絕緣試樣,其機械性能和環(huán)境性能應符合表C.1的要求。表C.1絕緣機械性能和環(huán)境性能1℃80±2h2≥203%4%≤5℃h15失效數/試樣數℃-40±2-55±2-40±2h1顏色色序D.1絕緣線芯和線對的顏色色序絕緣線芯應按表D.1中規(guī)定的顏色色序構成線對。線對優(yōu)先采用的顏色色序也應符合表D.1的規(guī)定。表D.1線對優(yōu)先采用的顏色色序線對序號線對序號線對序號線對序號線對序號1a6aaaab藍b藍b藍b藍b藍2a7aaaab橙b橙b橙b橙b橙3a8aaaab綠b綠b綠b綠b綠4a9aaaab棕b棕b棕b棕b棕5aaaaab灰b灰b灰b灰b灰D.2電纜中各線對的對絞節(jié)距小于38mm時,線對顏色色序可用表D.2所示的代用顏色色序表示。表D.2電纜線對的代用顏色色序線對序號標識顏色線對序號標識顏色線對序號標識顏色線對序號標識顏色線對序號標識顏色1a白6a紅a黑a黃a紫b藍b藍b藍b藍b藍2a自7a紅a黑a黃a紫b橙b橙b橙b橙b橙3a白8a紅a黑a黃a紫b綠b綠b綠b綠b綠4a白9a紅a黑a黃a紫b棕b棕b棕b棕b棕5a白a紅a黑a黃a紫b灰b灰b灰b灰b灰線對屏蔽E.1概述線對分為非屏蔽和屏蔽兩種。當線對有屏蔽要求時,宜采用E.2條、E.3條、E.4條或E.5條其中一種方式進行屏蔽。在線對屏蔽層的內、外可放置適當厚度的非吸濕性包帶。E.2屏蔽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組成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組成的屏蔽應滿足以下要求:a)單面復合鋁箔應符合YD/T723.5-2007中L型的要求,其中鋁箔的厚度應不小于0.012mm。b)單面復合鋁箔宜繞包,重疊率應不小于20%。c)單面復合鋁箔的金屬面向外。E.3屏蔽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和一根排流線組成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和一根排流線組成的屏蔽應滿足以下要求:a)單面復合鋁箔應符合YD/T723.5-2007中L型的要求,其中鋁箔的厚度應不小于0.012mm。b)單面復合鋁箔宜繞包,重疊率應不小于20%。c)排流線應采用標稱直徑不小于0.5mm并符合GB/T4910中TXRH型要求的鍍錫圓銅線。d)單面復合鋁箔的金屬面向內并與排流線連通接觸。E.3屏蔽由一層編織層組成由一層編織層組成的屏蔽應滿足以下要求:a)編織層應采用符合GB/T4910中TXRH型要求的鍍錫圓銅線。b)編織層允許單向單股斷線長度不大于150mm,斷線端頭應修剪整齊。c)編織的填充系數應不小于0.41或編織密度應不小于65%。E.4屏蔽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和一層編織層組成由一層單面復合鋁箔和一層編織層組成的屏蔽應滿足以下要求:a)單面復合鋁箔的金屬面向外,并應與編織層連通接觸。b)單面復合鋁箱應符合YD/T723.5-2007中L型的要求,其中鋁箔的厚度應不小于0.012mm。c)單面復合鋁箱宜繞包,重疊率應不小于20%。d)編織層應采用符合GB/T4910中TXRH型要求的鍍錫圓銅線。e)編織層允許單向單股斷線長度不大于150mm,斷線端頭應修剪整齊。f)編織的填充系數應不小于0.16或編織密度應不小于30%。子單位F.2各子單位中的線對宜優(yōu)先采用附錄D.1或附錄D.2第1對~第4對的顏色色序,也可以按順序采用附錄D.1或附錄D.2規(guī)定的顏色色序。表F.1子單位扎帶顏色色序子單位序號扎帶標識顏色子單位序號扎帶標識顏色162738495纜芯排列a)纜芯可由若干子單位絞合而成,也可由多個線對同心式絞合而成。b)允許在纜芯中放置絕緣隔離器或絕緣填充物,以穩(wěn)定電纜的傳輸特性。c)電纜的線對顏色色序應符合表D.1或表D.2的規(guī)定,纜芯絞合節(jié)距的設計應能使成品電纜滿足本標準規(guī)定的傳輸特性要求。d)推薦的纜芯排列見附錄A。由子單位絞合成的電纜,子單位扎帶顏色色序應符合附錄F的規(guī)定。面向電纜A端看,子單位內各線對序號均應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子單位序號應從內到外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同心式絞合成的電纜,其線對顏色色序應符合附錄D的規(guī)定;面向電纜A端看,線對序號應從內到外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排列。護套要求H.1護套材料H.2護套完整性護套應連續(xù)、均勻地包覆在纜芯上,表面應光滑、圓整,無孔洞、裂紋、氣泡等缺陷。H.3護套最小厚度成品電纜上護套最小厚度應符合表H.1或表H.2的要求。表H.1聚氯乙烯、低煙無鹵阻燃聚烯烴護套最小厚度纜芯直徑范圍(mm)護套最小平均厚度(mm)護套最小厚度(mm)表H.2含氟聚合物護套最小厚度纜芯直徑范圍(mm)護套最小平均厚度(mm)護套最小厚度(mm)H.4電纜最大外徑成品電纜的最大外徑應符合表H.3的要求。表H.3電纜最大外徑屏蔽類型4屏蔽6屏蔽屏蔽8H.5護套下可以放置非吸濕性的非金屬撕裂繩。H.6護套顏色宜為白色或灰色,也可以是經用戶和生產廠商同意的其他顏色。電纜的機械性能、環(huán)境性能和安全性能I.1護套材料成品電纜的機械性能、環(huán)境性能和安全性能除符合本文件相關條文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表I.1的規(guī)定。表I.1成品電纜的機械性能、環(huán)境性能和安全性能處理溫度處理時間1(中值)% %——%——(中值)———— 2 4 13—上支架下緣和炭化部分起始點之間的距離應大于離應不大于距離上支架—— 最大炭化范圍應不高于 %最小透光率≥50——在考慮中最小進光率≥60c成束電纜火焰垂直蔓延試驗只針對聚全氟乙電纜的電氣特性電纜的機械性能、環(huán)境性能和安全性能除符合以上相關條文規(guī)定外,還應符合表J.1的規(guī)定。表J.1成品電纜的機械性能、環(huán)境性能和安全性能序號項目名稱長度換算關系1 導體間kV導體與屏蔽間ckV2實測值×La×0.1每根導線與其余芯線間或每根導線與其余芯線接屏蔽后的絕緣電阻3實測值/L3類≤6.6≤5.6不要求4實測值/L5轉移阻抗c,最大值 ≤506耦合衰減c,最小值 頻率范圍()3類、5類 不要求≥55≤55≥55-20lg(f/100)≥55≥55-20lg(f/100)7類 ≥55-20lg(f/100)≥55-20lg(f/100)78屏蔽連續(xù)性cJ.2耦合衰減典型頻點最小值見表J.2。表J.1耦合衰減典型頻點最小值3類5類6類7類相時延K.1相時延任何線對的相時延應不大于式(K)所確定的值。式中:T——相時延,單位為ns/100m;f——頻率,單位為MHz。衰減在溫度20℃時測量或校正到20℃,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任一線對的衰減值α都應不大于YD/T1019-2013的表16中相應公式確定的數值。受環(huán)境溫度影響,衰減溫度系數應選用YD/T1019-2013的表17所給定的值。有爭議時,衰減應在溫度20℃±1℃下測量。衰減典型頻點最大值見YD/T1019-2013的表18。不平衡衰減M.1近端不平衡衰減(TCL)從1MHz到YD/T1019-2013的表19給出的頻率范圍內,任一線對的近端不平衡衰減(TCL)指標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19中相應公式確定的數值。近端不平衡衰減(TCL)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20。M.2等電平遠端不平衡衰減(ELTCTL)從1MHz到YD/T1019-2013的表21給出的頻率范圍內,任一線對的等電平遠端不平衡衰減(ELTCTL)指標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21中相應公式確定的數值。等電平遠端不平衡衰減(ELTCTL)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22。近端串音和遠端串音N.1近端串音衰減(NEXT)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電纜所有線對組合的近端串音衰減(NEXT),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23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當計算值大于78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78dB。近端串音衰減(NEXT)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24。N.2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NEXT)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對于4對以上的5e類電纜及4對6類、6A類、7類、7A類電纜,任一線對的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NEXT)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25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對于由子單位構成的電纜,功率和可分別在子單位內進行計算。當計算值大于75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作75dB。N.3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NEXT)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26。多個子單位電纜的近端串音衰減(NEXT)與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NEXT)對于由多個子單位或線對組成的大對數電纜,其所有線對組合的近端串音衰減(NEXT)與任一線對的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NEXT)指標,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5.10.5條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N.4等電平遠端串音囊減(ELFEXT)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電纜所有線對組合的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ELFEXT),應不小于YD/T-2013的表27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當計算值大于78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作78dB。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ELFEXT)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28。N.4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ELFEXT)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對于4對以上5c類電纜及4對6類、6A類、7類、7A類電纜,任一線對的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E1019-2013的表29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對于由子單位構成的電纜,功率和可分別在子單位內進行計算。當計算值大于75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作75dB。等電平遠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ELFEXT)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30。外部近端串音和外部遠端串音O.1外部近端串音和外部遠端串音外部近端串音與外部遠端串音的測試,只針對6A類和7A類電纜進行。這兩類電纜的耦合衰減指標如果已符合YD/T1019-2013的表13第8項的要求,電纜則不必進行該項測試。O.1.1外部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ANEXT)外部近端串音的測試項目由外部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ANEXT)表示。從1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對于6A類或7A類電纜,任一線對的外部近端串音衰減功率和(PSANEXT)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31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當計算值大于67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67dB。O.1.2衰減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PSAACR-F)外部遠端串音的測試項目由衰減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PSAACR-F)表示。從1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對于6A類或7A類電纜,任一線對的衰減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PSAACR-F)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32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當計算值大于67dB時,對應的最小要求應取作67dB。外部近端申音衰減功率和(PSANEXT)與衰減外部遠端串音比功率和(PSAACR-F)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33。特性阻抗P.13類、5類、5e類、6類電纜特性阻抗要求各線對特性阻抗(Zc)值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應符合YD/T1019-2013的表34的要求。如果特性阻抗符合本條要求,則不必進行YD/T1019-2013的5.10.9條回波損耗(RL)的測量。P.26A類、7類、7A類電纜特性阻抗要求線對特性阻抗(Zc)值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最高上限值應不超過YD/T1019-2013的式(21)及最低下限值不小于YD/T1019-2013的式(22)所確定的范圍。如果特性阻抗符合本條要求,則不必進行YD/T1019-2013的5.10.9條回波損耗(RL)的測量。6A類、7類及7A類電纜特性阻抗模版參見YD/T1019-2013的圖4。回波損耗Q.1回波損耗(RL)只有在特性阻抗(Zc)不符合YD/T1019-2013的條和條要求時,才進行回波損耗(RL)的測量。從4MHz到電纜類別規(guī)定的最高傳輸頻率的整個頻帶內,各線對的回波損耗(RL)應不小于YD/T1019-2013的表35中相應公式確定的值?;夭〒p耗(RL)典型頻點最小值見YD/T1019-2013的表36。屏蔽衰減測試此方法參考國際標準IEC62153-4-5,適用于對絞線,雙絞線和多芯屏蔽線之屏蔽層的屏蔽效能的實驗方法和操作。R.2測試方法原理由于電纜(不平衡電纜)或電纜對(對稱電纜)與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電磁耦合,激勵了表面波,它沿著屏蔽表面(電纜表面也可是非屏蔽的)向兩個方向進行傳播。使用一臺表面電流變壓器提取表面波的能量,同時用一種吸收器(通常為鐵氧體管)抑制不想要的共模電流。這種組合稱為吸收鉗。根據被測表面電流的峰值,可以計算由電纜屏蔽(或者電纜本身)與周圍環(huán)境所構成的次級系統峰值功率的最大值,P2mRx。功率P1與P2mRx之比的對數稱為耦合衰減,用dB表示。對不平衡的(同軸)電纜來說,測量結果是放射衰減。對平衡的(對稱)電纜來說,必須考慮以下兩種情a)差摸騷擾功率:測量結果為耦合衰減,是不平衡衰減和放射衰減相結合的結果;b)共模騷擾功率:測量結果為放射衰減。以掃頻的方式,采用一個穩(wěn)定的夾鉗測量表面電流??紤]到在表面波近端或者遠端的最大效應,耦合衰減或者屏蔽衰減Rc以公式1進行確定:ac=10log10max[n;P2f] 式中:P1是樣品內部電路的輸入功率;P2n是近端峰值功率的最大值;P2f是遠端峰值功率的最大值。R.3測量R.3.1設備R.3.1.1概述測試裝置的噪聲要比用于記錄報告結果的設備至少低6dB。例如,在測試中,考慮到吸收鉗以及不平衡變壓器的滿度衰減,需要采用一個動態(tài)范圍至少擁有115dB的設備,用以測量大約90dB的耦合衰減或者屏蔽衰減。任何設備的精密度都應該優(yōu)于±1dB。如果在相關電纜說明中沒有指定,在30MHz到1GHz的整個頻域范圍內,設備應能夠測量耦合衰減和屏蔽衰減。測量裝置可以采用一個矢量網絡分析儀、一臺離散信號發(fā)生器和可選擇測量接收機組成。為了能夠在發(fā)生器正前方放置垂直金屬反射板,要求其高度和寬度至少為800mm。這個金屬板的中心需要友一個試驗中用來導通電纜的孔。在近端(使用分離器)用于測量最大輻射功率的測量裝置如圖1所示,其包括:小型吸收鉗。頻率范圍從30MHz到1GHz,見CISPR16-1-4附錄D。如果在這一頻域之外進行測量,需要一個選擇性吸收鉗;不平衡發(fā)生器的輸出信號與平衡電纜特性阻抗的阻抗匹配需要采用一個不平衡變壓器(只適用于對稱小型鐵氧體吸收器。在30MHz到1GHz的頻率范圍,最小衰減為10dB;反射板(小型800mm×800mm);為了測量不平衡變壓器的不平衡的端口(如果適用),需要信號發(fā)生器或者具有相同特性阻抗的矢量網絡分析儀,對于更高的動態(tài)范圍來說,需要連接一個功率放大器;對于較高的動態(tài)范圍要求來說,帶有已校驗步長衰減器的接收機或者矢量網絡分析儀,需要連接一個低噪聲放大器;打印設備;裝載可以消除共模及差模特性阻抗的電阻網絡(如果適用);測量良好屏蔽和平衡電纜時,如果設備沒有達到噪音水平的要求,可以使用一個外部放大器用以提高裝置的動態(tài)范圍。放大器需要良好的屏蔽,屏蔽罩應該連接至反射板。在測試結果中,應該測量和校正放大器的增益。測量放大器的增益時,小心不要超限使用放大器。在測量期間為了防止設備過載,需要在接受輸入端前連接一個衰減器。為了修正測量結果,關鍵需要測量這個衰減器的衰減程度。圖R.1試樣近端表面波的測量0信號發(fā)生器,輸出阻抗Z01測試電纜,特性阻抗Z12測試電纜外部電路,阻抗Z24測量接收機5不平衡變壓器(如果適用)6電流變壓器7測量接收機電纜(測量和校準使用同一電纜)8鉗的吸收器(鐵氧體管),插入損耗>10dB9吸收器(第二吸收器),插入損耗>10dB10試驗中電纜的終端11如果需要更高的動態(tài)范圍,則需要信號發(fā)生器的防護罩以及不平衡變壓器R.3.1.2不平衡變壓器要求為了測量對稱電纜,在測試中需要采用一個不平衡變壓器,用以將信號發(fā)生器不平衡輸出的初級阻抗轉換為平衡電纜對的特性阻抗。不平衡變壓器的最低要求見表1。不平衡變壓器的衰減應盡量保持到較低的程度,因為它將限制耦合衰減測試的動態(tài)范圍。表R.1不平衡變壓器的性能特點參數值插入損耗3)(如果使用,包括匹配焊板)回波損耗,雙向額定功率可容納發(fā)生器和放大器的功率(如果使用)輸出信號平衡4)1)如果調節(jié)分析儀的輸出不是50。,主要阻抗會不同2)測試不平衡變壓器的平衡輸出應該與對稱電纜對的阻抗相匹配。120。的電纜布線終3)每個ITU-T的測試應該參照G.117和O.9R.3.2試驗樣品R.3.2.1試驗電纜長度吸收鉗和鐵氧體管限制了試驗樣本的有效長度,見圖R.2。長度應為600cm±10cm。R.3.2.2試驗樣品的準備R.概述如果吸收鉗的鉆孔小于測試樣品的直徑,應該用更小的指示線從兩個末段將其擴大。擴張線應該擁有比測試樣品更好的衰減特性。如果可能的話,應該使用一根管狀導線。R.對稱電纜R..1耦合衰減測試的準備電纜的總長應至少為100m。測試電纜長度(從吸收鉗到接收器)應遵循R.3.2.1。圖R.2屏蔽對稱電纜的終端在電纜的近端和遠端,每對電纜都要有差摸和共模終端,見圖R.2。為了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性,需要對終端采取屏蔽措施。測試中,電阻阻值應為電纜特性阻抗的一半。應該一同連接終端的中心活栓。對于屏蔽電纜,中心活栓應該連接至屏蔽層。R..2屏蔽衰減的測試準備(僅適用于屏蔽電纜)R..2.1概述電纜的總長并不需要比測試電纜長度與鉗和吸收器的長度之和更長。測試電纜的長度(吸收鉗到吸收屏蔽對稱電纜等同于準同軸系統。因此,所有電纜對的導線應該一同連接到它們的兩個末端。所有屏蔽層以及個別的屏蔽對和繞組都應該連接到兩個末端。屏蔽應該覆蓋連接到整個圓周(見圖R.3)。靜態(tài)同軸系統應該以特性阻抗作為終止。應對終端采取良好的屏蔽,以至于測試結果真實有效??梢允褂米铋L上升時間為200ps的TDR或者下面所描述方法來測量靜態(tài)同軸系統的阻抗。此外,為了匹配發(fā)生器的阻抗和靜態(tài)同軸系統的阻抗,需要采用一個匹配阻抗適配器。圖R.3受測電纜的準備(對稱多傳導電纜)R..2.2系統內部阻抗將一個預備樣品的末端連接至網絡分析儀,用以校準參考層面連接器接口的測試阻抗。測試頻率的的近似值可以依公式2估算,樣品長度為1/8,其中為波長。8xLsamplexεr1ftest~c……………8xLsamplexεr1式中:ftest測試頻率Lsample樣品長度εr1系統內部電介質常量在遠端將樣品短路。測量短路阻抗Zshorted。在與短路處相同地方將樣品開路。測量開路阻抗Zopen準同軸系統Z1的阻抗依公式3計算:Z1=…………………(3)當Z1如果系統內部阻抗Z1以及之后的負載阻抗R1小于50Ω(發(fā)生器阻抗依公式4,5計算: RS=501……………………(4)RP式中:R1 ……………………(5)RS為串聯電阻RP為并聯電阻配置描述如圖R.4所示圖R.4Z1<50Ω的阻抗匹配電路的電壓增益km,計算如下公式6:km=………………………(6)當Z1>50Ω如果系統內部阻抗Z1以及后級負載阻抗R1大于50Ω(發(fā)生器阻抗),依公式7,8計算:RS=R11-……………………(7)RP=………………………(8)配置描述如圖R.5所示圖R5Z1>50Ω的阻抗匹配電路的電壓增益km,計算如下公式9:km=…………………(9)R.同軸電纜電纜的總長不需要比待測電纜長度同鉗以及吸收器的長度之和更長。測試電纜長度(從吸收鉗到吸收器)應遵循R.3.2.1。電纜應該以特性阻抗作為終端。應該對終端進行良好封閉,從而保證測試結果真實有效。R.3.3校準過程R.3.3.1測量裝置的衰減R.概述首先測量復合損耗,然后用校準裝置中的反饋損耗予以校正,從而確定測量裝置的衰減程度,見圖R.6。采用這一方法,就可以確定吸收鉗與附加表面波的響應。在測試裝置里,由于表面波阻抗Z2與鉗阻抗的不匹配,產生的反饋損耗并沒有被考慮。由這種未被包含的不匹配阻抗產生的錯誤可以被忽略。R.測試裝置的復合損耗為了確定復合損耗,發(fā)生器直接用外部電路進行饋電,其是由電纜屏蔽(屏蔽電纜)、相互連接在一起的導體(非屏蔽平衡電纜)以及周圍物體。在測試中(對于屏蔽電纜發(fā)生器到電纜屏蔽層或者導體連接處(非屏蔽平衡電纜)的終端如圖R.6(采用離散方法的插圖)和圖R.7所示。在感興趣的整個頻域內,通過測量吸收鉗的輸出功率可以得到校準裝置的復合損耗。網絡分析儀的校準應包括受測導線的衰減。從發(fā)生器輸出端到電纜屏蔽層或者導線連接處的連接端應為低阻抗(最小為1.75mm2銅制橫截面)并且距離較短(從電纜末端開始最大為10mm)。電纜末端應該在鉗的前面排成一線(±2mm)。用反射板連接到信號發(fā)生器的輸出電纜屏蔽上,從而為信號提供一條返回路徑。這可以通過在反射板上安裝連接器(以同軸電纜連接器為例)以及用一根低損耗電纜連接信號發(fā)生器與連接器做到。此連接電纜可連接至連接器的接觸中心。1樣品的屏蔽或外部導體3安裝在反射板上的連接器圖R.6測試裝置的校準圖R.7校準中的終端R.校準裝置中吸收鉗的反射損耗R.講述的校準裝置中復合損耗的測量包括發(fā)生器與安裝在夾具中樣品電纜之間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反射損耗。鉗的衰減應包括測試引入的衰減,acl如公式10:acl=acal-arfl……………………(10)式中:aclarfl復合損耗反射損耗acal=-20log10S21…………式中:S21被測量的分散系數,通過使外部電路直接工作時測得,同時可測得吸收鉗的輸出功率。通過測量校準裝置中鉗的復雜反射系數可以確定反射損耗arfl,計算如公式12:arfl=-10log101-(S11)2 式中:S11被測量的分散系數,通過使外部電路直接工作時測得,同時可測得吸收鉗的反饋功率。一般情況下,測試均是用一個矢量網絡分析儀測量分散系數S11。S11等同于反射系數。測量S11的校準點是測試中連接于發(fā)生器輸出端電纜的端口。也就是說,例如,反射板中連接器的輸出管腳。在測試中,應在所有的電纜中減去測試裝置的衰減Rm,計算如公式13;am=acal-arfl+abalun 式中:am測試裝置的衰減acal測試裝置的復合損耗abalun所使用的不平衡變壓器的衰減(如果適用)arflR.3.3.2校準裝置中由于發(fā)生器與外部電路的不匹配所造成的反射損耗吸收器的插入損耗吸收器的插入損耗需要保證能夠良好抑制吸收器后面的電纜所引起的反射波。因此,其值需要大于10dB。測量方法如圖R.8。受測的接收器應該盡可能的安裝在圖R.8中連接點4的附近。在受測的較高頻段,該縫隙應比次級系統測試中,在吸收器的后方,從發(fā)生器的方向看過去,使用吸收鉗可以測量外部電纜導體(使用同軸電纜)以及屏蔽電纜的電流,如圖R.8a所示。外部電纜導體的終端以及連接到發(fā)生器的屏蔽電纜的輸出如R.所描述。然后移去測試中的吸收器,無須更改吸收鉗的位置,再次測量鉗中的電流,如圖R.8b所示。差值大小就是吸收器的插入損耗。圖R.8圖R.8b無吸收器時的測量圖R.8a有吸收器時的測量3受試的吸收器4同軸電纜外部絕緣導體或者平衡電纜屏蔽層與發(fā)生器內部導體的連接處圖R.8吸收器的插入損耗測量如果在低頻段(100MHz以下)不能夠滿足要求,這些頻段上的結果應該用高頻段所測得的結果所替代,從而滿足要求。應該采用一條水平直線用以推斷。R.3.4試驗布置在圖R.9,圖R.10以及圖R.11中所示的近端處為平衡電纜的耦合衰減以及不平衡電纜的屏蔽衰減測量的試驗布置。在不平衡(同軸)電纜的測量中,并沒有包括不平衡變壓器。用來測量耦合衰減以及來自遠端屏蔽衰減的測試裝置如圖R.12,其中吸收鉗與鐵氧體管的位置相互交換。改變吸收鉗的方向是為了使電流變壓器朝向受測電纜。否則,測量中的近端與遠端是一致的。受測電纜連接到信號發(fā)生器或者不平衡變壓器的輸出端(對于平衡電纜)。對于平衡電纜,小心不要將線對拆開大于8mm。電纜通過反射板的孔懸掛起來,例如使用電線,并且距離任何金屬或者非金屬物體最少600mm。吸收鉗安置在非金屬臺上,并且傳感器面與臺子邊緣的距離最大為50mm。網絡分析儀或者信號發(fā)生器與不平衡變壓器(如果適用)或者受測電纜的連接需要使用具有良好屏蔽的測試引線(也就是說最少也要雙層封閉)。發(fā)生器的饋纜屏蔽,不平衡變壓器(如果適用)以及受測電纜(如果適用)的屏蔽與板的連接應該保證較低的阻抗(見圖R.9)。圖R.9屏蔽螺旋對電纜的屏蔽連接范例吸收器放置在非金屬臺上,其安裝位置距離臺邊緣最大為50mm。在吸收鉗與吸收器之間的距離應該為600cm±10cm。連接不平衡變壓器的終端與遠端應該進行良好的屏蔽。在近端,應該使用一個固定在地平面的金屬盒進行屏蔽。不平衡變壓器和連接電纜應該封閉在盒子內,電纜的屏蔽層應該固定在金屬層上,從而與金屬盒相連接。圖R.10用于對稱電纜近末端測量的測試裝置圖R.11樣品近末端表面波的測量圖R.12樣品遠末端表面波的測量R.3.4.1測試裝置的確定R.測試裝置靈敏度的保證在進行測試之前,應該首先確定測試裝置的靈敏度。通過測量一根電纜的耦合和屏蔽衰減可以確定靈敏度,其需要比受測電纜更高的耦合和屏蔽衰減。用于確定測試靈敏度的電纜應該與受測電纜的類型相同(同軸或對稱)。測試裝置應該比對受測電纜進行測試測試裝置更加精確。電纜的耦合和衰減的測量可以用以確定測試的靈敏度,可以用測試裝置測得其定義了更高的耦合和屏蔽衰減。這也對測試裝置的噪聲層給予了解釋。有一個可信的方法可以確定測試裝置噪聲層,該方法使用一個平銅管,包含一對或多對螺旋線對,并伴隨差模和共模終端。在整個頻域內,即30MHz到1000MHz,這一設備的理論耦合衰減要優(yōu)于100dB。所測量的耦合衰減會精確的反映工藝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