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_第1頁
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_第2頁
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_第3頁
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_第4頁
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民間社火視野下的昭川戲昭君戲在民間社火中的傳播形態(tài)

“趙漢之死”最早出現(xiàn)在漢代的《元帝紀》和漢代的《匈奴傳》中。元代以降,戲曲多有昭君題材的作品問世。今存馬致遠《漢宮秋》、陳與郊《昭君出塞》、無名氏《和戎記》、尤侗《吊琵琶》、薛旦《昭君夢》和周樂清《琵琶語》全本,陳宗鼎《寧胡記》和無名氏《青冢記》殘折等。至今,昭君戲仍然活躍在昆劇、京劇及地方戲的舞臺上,如昆劇《青冢記》、京劇《漢明妃》、秦腔《雙鳳奇》等等。前人對昭君戲文本研究頗多,但較少關注昭君戲的演出變遷。民間社火是昭君戲演出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昭君戲在社火中有多種表演形態(tài),既有在行進中表演的扮故事和竹馬等藝術類型,又有于舞臺上搬演的戲曲。本文僅就行進隊伍中的兩種昭君戲表演形態(tài)進行介紹。一、以《杭州越界》社火中的竹馬、秧歌、抬閣、重閣、旱船、高蹺等民間藝術皆裝演故事,這里所說的“扮故事”,并非指這些民間藝術的表演方式,而是與之并列的一種藝術類型。所謂“扮故事”,其人物按角色裝扮是最基本的要求。正月是新年的開始。在古代,每逢立春,各地會由官方組織群眾舉辦迎春儀式,意在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安康,因此意義重大。各地的迎春之儀雖有所不同,但社火游行是必有項目。在這種行進的隊伍中,常有昭君出塞的裝扮表演。明嘉靖五年(1526)進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覽志余》卷二十《熙朝樂事》中記敘了杭州迎春牛儀式的概況:立春之儀,附郭兩縣輪年遞辦。仁和縣于仙林寺,錢塘縣于靈芝寺。前期十日,縣官督委坊甲,整辦什物,選集優(yōu)人、戲子、小妓,裝扮社火,如昭君出塞、學士登灜、張仙打彈、西施采蓮之類。種種變態(tài),競巧爭華。教習數(shù)日,謂之“演春”。至日,郡守率僚屬往迎,前列社火,殿以春牛,士女縱觀,闐塞市街,競以麻、麥、米、豆,拋打春牛。其優(yōu)人之長,假以冠帶,騎驢叫躍,以隸卒圍從,謂之“街道士”。過官府豪門,各有贊揚致語,以獻利市。1此條文獻亦被收錄于民國十一年(1922)的《杭州府志》中。1從中可知,杭州迎春牛社火的裝扮內容為《昭君出塞》、《學士登灜》、《張仙打彈》、《西施采蓮》等,由優(yōu)人、戲子、小妓扮演。地處中原的河南也有類似的記載:“立春之儀:先期十日,縣官督飭鄉(xiāng)地整辦什物,選集少年裝演社伙(火),如昭君出塞、學士登瀛、張仙打彈、西施菜(采)蓮,種種狀態(tài),競巧極研(妍〉,謂之‘演春’?!?河南鄭縣(今鄭州)的立春之儀與杭州的如出一轍,儀式的時間、組織和社火內容相同,只不過鄭縣的社火由少年裝演。明萬歷年間,袁宏道在吳中(今蘇州)任職,見聞當?shù)赜荷缁鸬那榫?寫成《迎春歌》,詩曰:東風吹暖婁江樹,三衢九陌凝煙霧。白馬如龍破雪飛,犢車輾水穿香度。繞吹拍拍走煙塵,炫服靚裝十萬人。額羅鮮明扮彩勝,社歌繚繞簇芒神。緋衣金帶衣如斗,前列長宮后太守。烏紗新縷漢宮花,青奴跪進屠蘇酒。采蓮盤上玉作幢,歌童毛女白雙雙。梨園舊樂三千部,蘇州新譜十三腔。假面胡頭跳如虎,窄衫繡褲槌大鼓。金蟒纊身神鬼妝,白衣合掌觀音舞。觀者如山錦相屬,雜沓誰分絲與肉。一路香風吹笑聲,千里紅紗遮醉玉。青蓮衫子藕荷裳,透額裳髻淡淡妝。拾得青條夸姊妹,袖來瓜子擲兒郎。急管繁弦又一時,千門楊柳破青枝。獨有閉門袁大令,塵擁書床生網絲。3從中我們不難知曉蘇州迎春社火的盛況:人員之眾、花費之奢、歌舞故事應有盡有。成書于清嘉慶、道光年間的《清嘉錄》也記載了蘇州的行春之儀,可作為《迎春歌》的注腳和補充:“附郭縣官、督委坊甲,裝扮社夥,如觀音朝山、昭君出塞、學士登灜、張仙打彈、西施采蓮之類,名色種種,聞國初猶以優(yōu)伶官妓為之,今皆以乞兒祗應?!?“乞兒”即專演民間小戲的“丐戶”,多為采茶戲、花鼓戲藝人。據(jù)蘇州老郎廟清雍正十二年(1734)《奉憲永禁差役梨園扮演迎春碑文》記載,蘇州立春儀式中的扮演故事向系丐戶應值,“近因小甲行頭,串同縣衙人役,竟將梨園傳喚,同扮故事”,梨園子弟認為此舉不分良賤,有損昆曲的地位,遂具呈蘇州織造通飭永禁,以使其“保全廉恥,不與丐戶同儔”。5顧祿所謂“國初猶以優(yōu)伶官妓為之,今皆以乞兒祗應”即緣于此。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九《小秦淮錄》載:立春前一日,太守迎春于城東蕃厘觀。令官妓扮社火:春夢婆一、春姐一、春吏一、皂隸二、春官一。次日打春官,給身錢二十七文,另賞春官通書十本。是役觀前里正司之。至康熙間,裁樂戶,遂無官妓,以燈節(jié)花鼓中色目替之。揚州花鼓扮昭君、漁婆之類,皆男子為之,故俗語有“好女不看春,好男不看燈”之訓。6揚州的立春之儀,是于立春前一日扮社火,立春當日打春官。社火中扮演春夢婆、春姐、春吏、皂隸、春官和“昭君、漁婆之類”,至康熙年間由揚州花鼓藝人代替官妓后,扮演“皆男子為之”,增強了滑稽效果?!墩丫肥菗P州花鼓戲的傳統(tǒng)劇目,屬一旦一丑的“二小”戲,旦扮王昭君,丑扮毛延壽,至今仍有演出。不僅是立春,元宵節(jié)時民間各地除賞燈外,亦有裝扮游行或演劇的,有些地方常裝演昭君。明末清初阮大鋮《雙金榜》傳奇第七出“燈游”,便生動再現(xiàn)了當時北方元宵佳節(jié)百戲雜陳的熱鬧場面,其中提到裝演王昭君和穆桂英的故事:(雜)到了天津橋,那些跳竹馬的來了。(雜扮二人騎竹馬上)【六幺令】(眾)乘風掣電,半空中高揭雞竿,曹交半截木靴穿。龍作馬、玉為鞭,阿修羅一對央兒戰(zhàn)。(雜)又有裝故事的來了。(雜扮昭君抱琵琶,楊六娘對舞梨花槍上介)【前腔】(眾)冰弦檀板,扮當場優(yōu)孟衣冠,琵琶馬上淚偷彈。紅叱撥,錦連環(huán),舞矛俞四面梨花顫。(舞罷下介)7由唱詞“琵琶馬上淚偷彈”和“紅叱撥”可知,在元宵燈會上,王昭君和穆桂英是騎馬上場的。清乾隆四十八年《南澳志》載廣東南澳縣“元夕”習俗:初十放燈,至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別有閑身行樂善歌曲者,數(shù)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遨游絲竹內,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歌慶,歌悉里語俚詞,主人多厚為賞賚。8有此風俗的還有臺灣地區(qū),《臺灣府志》和《諸羅縣志》中均有記載,“放燈”、“懸花燈”、“鬧傘”皆同,“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里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賚”。9南澳島地處閩粵臺三省交界,與臺灣風俗相近不足為怪。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方元宵節(jié)的游街隊伍中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到有喜事的人家唱些本地流行的小曲討賞。不止于角色裝扮,更有了演唱,與蘇州、揚州的清代迎春儀式中的故事裝演相似。在祀神賽會或者儺儀等民俗活動中,各地也少不了裝演故事。明末李玉《永團圓》傳奇第四出“會釁”里,在金陵(今南京市)民間慶豐賽會上江納與貧婿蔡文英不期而遇,所唱曲文涉及賽會裝演的戲曲故事二十八種,其中就有“昭君出塞”的故事扮演:(雜扮故事上繞場下)(凈丑隨下)(生小生)好盛會,好盛會。【南普天樂】急攘攘,車和轎。鬧叢叢,獅和豹。昭君怨,昭君怨,塞外迢迢。送京娘,匡胤名標。(內鑼鼓介)呀!看回回戲,□羊裘粧似猱。百尺高竿,戲耍戲耍,吞劍輪刀?!?0明范濂《云間據(jù)目抄》卷二“風俗”中記有明代松江府(今上海)迎神賽會的豪奢之風:倭亂后,每年鄉(xiāng)鎮(zhèn)二三月間迎神賽會,地方惡少喜事之人,先期聚眾搬演雜劇故事,如《曹大本收租》、《小秦王跳澗》之類,皆野史所載,俚鄙可笑者。然初猶僅學戲子裝束,且以豐年舉之,亦不甚害。至萬歷庚寅,各鎮(zhèn)賃馬二三百匹,演劇者皆穿鮮明蟒衣靴革,而幞頭紗帽滿綴金珠翠花,如扮《狀元游街》,用珠鞭三條,價值百金有余;又增妓女三四十人,扮為《寡婦征西》、《昭君出塞》色名,華麗尤甚;其他彩亭旗鼓兵器,種種精奇,不能悉述。街道橋梁,皆用布幔,以防陰雨??ぶ惺渴?爭挈家往觀,游船馬船,擁塞河道,正所謂舉國若狂也。每鎮(zhèn)或四日或五日乃止,日費千金。且當歷年饑謹而爭舉,孟浪不經,皆予所不解也。11《狀元游街》、《寡婦征西》、《昭君出塞》均需要扮演者騎馬游行,狀元、楊門十二女將、王昭君為主要角色,再加上眾多隨從,無怪乎要“賃馬二三百匹”?!饵c石齋畫報》中的《鄉(xiāng)人儺》圖,描繪了杭州夏日旌德觀請神出游的儺儀盛況,并附有文字說明:杭垣旌德觀有溫元帥焉。今夏鄉(xiāng)人舁神出游,藉以驅邪逐疫。蓋古儺禮也。先是,紳士置備儀仗,爭奇斗麗,璀璨陸離,令人目不暇賞。最可喜者,幡竿亂舞,高蹺成行;采蓮船則剪彩粘花;移春檻則裁紅刻珠。俄而古裝古服,或儒或釋,赤壁之扁舟也;環(huán)聲佩聲,亦須亦眉,終南之嫁妹也。復有昭君出塞,裝成馬上琵琶;太白題詞,扮作宮中袍笏。仿西子泛湖之事,長袖飄風;擬楊妃醉酒之圖,宮袍繡彩。別有龍雕鱗甲,虎繡斑紋;鳳則結彩線而輝煌,獅則滾繡球而圓轉。拜香凳二百余人,肉身燈五六十盞。皆為它會所罕聞。而實一時之盛事也,安得以儺而忽視之!12圖中王昭君“手抱琵琶馬上彈”,馬亦是真馬。在這個游行隊伍中,百戲雜陳,其中故事裝演有《昭君出塞》、《終南嫁妹》、《東坡泛舟》、《太白題詞》、《西子泛湖》、《楊妃醉酒》等。由此可見,扮故事是民間社火游藝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昭君出塞》又是扮故事青睞的題材之一。從前面引述的資料來看,扮故事的《昭君出塞》,除裝扮之外又能與當?shù)孛耖g小調結合,由扮而演而唱,是一種活態(tài)的傳播方式,對昭君戲在民間的傳播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二、認同馬燈之意,《昭君出塞》竹馬,是中國傳統(tǒng)的兒童游戲項目,“小兒五歲曰鳩車之戲,七歲曰竹馬之戲”13。隨著形制的日趨復雜和完善,竹馬從普通的兒童游戲進入社火,成為節(jié)日慶典和迎神賽社時重要的表演項目之一。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慶賀元宵時的社火表演中已有“竹馬”,周密《武林舊事》“舞隊”中的“男女竹馬”、吳自牧《夢梁錄》的“竹馬兒”、《西湖老人繁勝錄》的“小兒竹馬”和“踏蹺竹馬”即是。阮大鋮《雙金榜》傳奇第七出“燈游”中也提及“跳竹馬”,且“龍作馬、玉為鞭,阿修羅一對央兒戰(zhàn)”,可知表演的是戰(zhàn)爭場面。地方志中關于各地社火舞竹馬的記載多不勝數(shù),在此只舉一二予以說明。清同治十年刻本《合江縣志》載:正月十六日“居民結棚張燈,敲鑼鼓,放花炮,童子女妝唱《采茶》,跳竹馬,城鄉(xiāng)各作龍燈、蝦燈,彼此互迎以為勝,謂之‘鬧元宵’”。14民國十二年刻本《新鄉(xiāng)縣續(xù)志》載,正月二十八、九兩日“進城有背妝、高蹺、旱船、竹馬、秧歌、獅子、皇杠諸名色,并隨抬閣游歷城關,所過官署及富紳巨商之門,皆賞以馃食,人海人山,極為熱鬧,夜分始散”。15還有一種在體內燃燭使其發(fā)光的竹馬,人多稱其為“竹馬燈”,如清宣統(tǒng)元年補刻本《新河縣志》所記,正月十五日“夜置火樹,簫鼓喧填,游人往來不輟,兒童騎竹馬燈,沿街馳驟,謂之‘跑燈馬’”。16除了這些文獻記載,出土文物為我們提供了竹馬社火表演更為直觀的形象。1965年,山西侯馬65H4M102號金墓出土四副竹馬社火磚雕,每副均為四名男子竹馬對戰(zhàn)的場景。磚雕中的竹馬頭戴瓔珞、頸掛鈴鐺、身蒙長布,將乘騎者的腿腳遮蔽住,并在人的腰部裝一對假腿,真如騎馬之狀。再如,明成化二十一年《明憲宗行樂圖》所繪百戲演出場面中,亦有四人跑竹馬表演《三英戰(zhàn)呂布》的情景,竹馬激戰(zhàn)的同時,還有一人在旁敲鑼助陣。圖中竹馬被繪成黑、白、棗紅等不同的顏色,瓔珞、鈴鐺裝備齊全,分馬頭、馬尾兩部分系于人的腰部。關于竹馬的制作方法,民國二十二年鉛印的《滄縣志》載:“斯亦與秧歌同時而演者也。屈竹像馬,粘紙為皮毛,兒童古裝跨之,多者數(shù)十騎,少者十余。演必以夜,以掩其蹄跡。壯者以長竿挑燈四繞,鼓鐃以助勢,與馬鈴啷之聲相和,頗助夜游之興?!?7竹馬在社火游行中要裝演人物故事,尤以征戰(zhàn)情節(jié)為重,而《昭君出塞》也是竹馬偏好的故事題材。清康熙、乾隆年間,李聲振寓居北京時寫下一首竹枝詞《竹馬燈》:“豈為南陽郭下車,篠驂錦襖倩人扶。紅燈小隊童男好,月夜胭脂出塞圖?!辈樵撛娮⒃?“元夜兒童騎之,內可秉燭,好為《明妃出塞》之戲?!?8可知,《明妃出塞》是清初北京地區(qū)元宵節(jié)竹馬燈表演的主要內容。直到今天,北京延慶地區(qū)仍有竹馬舞演出《昭君出塞》的。閩南有竹馬戲,亦演昭君出塞故事。早在清康熙年間,福建南靖人莊復齋就有詩《王昭君》云:“一曲琵琶出塞,數(shù)行簫管喧成;不管明妃苦恨,人人馬首歡迎?!鼻迩∪?1768)紀昀因受牽連被革職戍烏魯木齊,兩年后赦還,東歸途中寫下了《烏魯木齊雜詩》一百六十首,其中一首:“竹馬如迎郭細侯,山童丫角轉清謳。琵琶彈徹明妃曲,一片紅燈過彩樓。”詩中原注曰:“元夕,各屯十歲內外小童扮竹馬燈,演昭君琵琶雜劇,亦頗可觀?!?9元宵舞竹馬演昭君戲的風俗,即使在烏魯木齊這樣的邊遠之地也不例外。據(jù)《癸丑紀聞錄》載,清咸豐三年(1853年)二月初十,嘉善縣城(今屬浙江省)魏塘“夜間馬燈自縣衙至中河街,放花炮,由城腳至石馬灘、獨圩,出亭橋。馬八只,扮昭君出塞,上號旗‘慶豐年’,‘官清明樂’”。20成書于清乾隆年間的長篇小說《歧路燈》第六十三回中,作者李綠園描繪譚孝移的送殯儀式時提到:“跑竹馬的,四掛鸞鈴響,扮就了王昭君出塞和親”。21這里寫的雖不是社火,而是清代中原地域的喪禮習俗,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竹馬演《昭君出塞》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實際上,竹馬與昭君戲的關系,不僅體現(xiàn)在社火游藝隊伍中。在舞臺演劇中,竹馬有時也成為昭君戲演出的重要砌末。張發(fā)穎《戲曲表演中的第三種“馬”》一文將中國戲曲舞臺上的馬歸納為三種形式,其中一種就是竹馬。22《出塞》是昭君戲常演的折子,昭君出塞路遙途險,戲曲文本中多寫她騎馬或先車后馬。明崇禎本《青州風物志》繪有法慶寺搭臺演出《昭君出塞》圖,圖中法慶寺廟門外一草臺上,三人正在表演《出塞》。一女性裝扮的居中,包頭插雙翎,寬袖褶子、百褶裙,抱琵琶、騎竹馬,乃王昭君。昭君身后有一男性腳色,頭戴方巾、腳穿厚底靴,掛三綹髯,身背寶劍,左手執(zhí)扇上舉、右手指向胸前,高抬左腿,表演滑稽動作,疑為御弟王龍。與昭君相對的還有一名著圓帽、窄袖長袍、平底靴的男腳色,右手執(zhí)鞭側舉,左手指向右手方向,高抬右腿,恰與王龍對稱,應為馬童。戲臺靠近上下場門處有三人伴奏,一人吹嗩吶,一人敲鑼,一人擊鼓。這幅圖可謂明代鄉(xiāng)間演出昭君戲的一個縮影。即使在“以鞭代馬”的表演方式應用普及以后,仍然有昭君戲場上搬演騎竹馬出塞的情況。如臺灣學者王安祈教授在《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一書中就曾提到:“十余年前(筆者注:當指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著者觀賞皮黃班的《昭君出塞》時,曾見有眾小番扎竹馬跑場的表演?!?3昭君戲與竹馬舞的合二為一,不止在民間流行,宮廷演劇有時也不拘一格。據(jù)清代旨意檔,光緒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初一日,太監(jiān)春喜傳慈禧的旨意,讓內廷供奉“再唱《昭君》之時,添跑竹馬”。24《昭君》是昆曲折子戲,出場人物有四小校、王龍、王昭君、馬童和二達子等。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新彩昭君跑馬》,是用清末民初時期的原版印制而成,長65厘米、寬44厘米。畫中城門聳立,番王立于城門之上俯視城下,一隊人馬穿城而過,番兵、王龍、王昭君、宮女等等,均著戲裝、騎乘高頭大馬。其中,王昭君著宮裝、云肩、戴冠插雙翎、狐貍尾。這幅年畫中馬雖是真馬,但其在兩城門間跑馬的形式可以讓我們聯(lián)想到,在舞臺上下場門穿梭的跑竹馬。“添跑竹馬”,為《昭君》增添了熱鬧氣氛和民間情趣。時至今日,竹馬仍然活躍在大江南北,是民眾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形式之一,其中裝演昭君故事的竹馬有:北京延慶縣永寧鎮(zhèn)南關竹馬、天津武清城關鎮(zhèn)大桃園村竹馬會、天津武清大孟莊鎮(zhèn)寺各莊村竹馬會、河北保定高陽縣竹馬戲、河北石家莊靈壽縣白馬崗村跑竹馬、河北磁州賈璧竹馬、遼寧營口竹馬舞、山東德州運河區(qū)竹馬、山東禹城梁家鎮(zhèn)武莊、山東濟寧嘉祥跑竹馬、山東嶧城馬蘭屯竹馬戲、山東東營利津縣北宋鎮(zhèn)大蓋村竹馬、安徽績溪火馬舞、江蘇句容春城鄉(xiāng)敬德村跑馬燈、浙江嵊縣廣利鄉(xiāng)逵溪村調五馬、廣東饒平布馬舞、閩南竹馬燈等。除扮故事和竹馬以外,社火中其他民間藝術也有裝演《昭君出塞》的,但均不如前二者普遍。三、香港特區(qū)政府社火中的昭君形象在民間社火中,昭君戲與扮故事、竹馬相結合,可以說是故事內容與藝術形式雙向選擇的結果。概括而言,社火藝術裝演的故事類型主要有:一為寓意吉祥的故事,如《學士登灜》、《狀元游街》、《張仙打彈》、《觀音朝山》等故事的裝演寄托了民眾求仕、求子、求神靈庇佑的心理;一是歷史悠久又關乎教化的故事,如《西施采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