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郭店楚墓簡《尚書》校釋訂誤
他的做法是“根據目前的《尚書》,它是根據漢代石、傳記、百家爭鳴和現代文學的古代編年史來編纂的”。它是用同時的語言加以證明的。'1。如今又有新的材料出土了。在《郭店楚墓竹簡》(以下簡稱《郭店楚簡》)和《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以下簡稱《上博楚竹》)中都有《緇衣》,其中有《尚書》的引文。在《郭店楚簡》中還有《成之聞之》,其中也有《尚書》的引文。本文主要憑借這些新材料,再輔以其他材料,來糾正今本《尚書》中的字詞訛誤以及后人訓釋的錯誤。1.“曾在越界”,有震且業(yè)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昔才(在)上帝,割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于氒身”;《上博楚竹》引作“[昔在上帝,割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于氏身”;敦煌本伯2748作“在昔上帝,割申勸寧王德,其集大命于厥身”②2;今本《禮記》引作“昔在上帝,周田觀文王之德,其集大命于厥躬”。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在昔”應為“昔在”。《郭店楚簡》、今本《禮記》都作“昔在”。“昔在”一語在今本《尚書》中還可見到。例如:“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寧?!?《尚書·無逸》)“昔在”之所以錯成了“在昔”,是因為“在昔”在上古文獻中更為常見,而且也容易理解。例如:“在昔鯀隉洪水,淚陳其五行?!?《尚書·洪范》)“在昔”,意思是在從前,作句首狀語。然而《尚書·君奭》那段文字中的“在昔”卻應是“昔在”?!拔粼凇币徽Z在《詩經》中也可以看到:“昔在中葉,有震且業(yè)?!?《商頌·長發(fā)》)“中葉”是指商湯的時候?!拔粼谥腥~”,意思是從前在商湯的時候。同樣《尚書·君奭》中的“昔在上帝”,是說從前在上帝的時候?!渡袝o逸》中的“昔在殷王中宗”,意思是從前在殷王中宗的時候?!渡袝o逸》中還有一例:“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薄捌湓诟咦凇?是說在高宗那個時候,是句首狀語。“時”(意思是這個人)則是句子的主語,“舊勞于外”是謂語。同樣,上引《尚書·君奭》那段文字中的“昔在上帝”是句首狀語,“割申勸寧王之德”是謂語,而謂語的主語省略了。第二、“割申”可作“害申”,但“周田”是錯字?!吧系邸敝蟮膬蓚€字,《郭店楚簡》、敦煌本和今本《尚書》都作“割申”,可是今本《禮記》的引文作“周田”?!爸堋睉恰昂Α弊种`,于省吾(1934)認為是形近致訛,可信?!渡袝虻洹贰昂樗礁睢?鄭詩譜疏引作“害”。“割、害”古通用?!案?害”通“曷”,為疑問代詞?!疤铩泵黠@是“申”字之誤。第三、“勸”當是“觀”之誤。今本《尚書》、敦煌本都作“勸”,而《郭店楚簡》、今本《禮記》則引作“觀”,這是形近致訛。王國維《古史新證》認為“作觀較長”。第四、“寧”是“文”字之訛。今本《尚書》、敦煌本作“寧”,《郭店楚簡》、今本《禮記》作“文”?!皩帯北井斪鳌拔摹?因形近致訛。如裘錫圭(1992)所說,這是吳大激發(fā)現的,目前已廣為學術界所接受。第五、“王”和“德”之間本無“之”字?!豆瓿啞?、敦煌本都無“之”字,今本《尚書》、今本《禮記》有“之”字。根據助詞“之”字的發(fā)展規(guī)律(殷商時代定中之間不用“之”,到了西周時代這種用法的“之”才可見到,但不多),“王”和“德”之間最初應無“之”。第六、是“畢(厥)”而不是“氏(是)”?!坝凇焙蟮淖?《郭店楚簡》作“氒”,而敦煌本、今本《尚書》、今本《禮記》皆作“厥”?!皻堋睘楣抛?所以西周金文、西周甲骨文中的“厥”都寫作“氒”;“厥”為今字,所以在近代、現代的本子中“氒”都作“厥”。《尚書·君奭》的原文應作“氒”,后來在流傳的過程中被改為“厥”。《上博楚竹》作“氏”,一般讀為“是”??墒抢盍?2002b)認為這個“氏”是“氒”的誤寫,李說可從。第七、是“身”而不是“躬”。最后一個字,《郭店楚簡》、《上博楚竹》、敦煌本皆作“身”,而今本《禮記》、今本《尚書》皆作“躬”??芍瓉硎恰吧怼?后來被改成“躬”?!吧怼焙汀肮笔峭x詞,詞雖被改而意義未變。上引一段文字原來應作“昔在上帝,害申觀文王德?其集大命于氒身”?!吧辍?是重復的意思?!凹?是指降下。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從前在上帝的時候,(上帝)為什么一再觀察文王的品德?是要將天命降在他的身上。2.“令”即“用”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苗][民]非甬(用)廷,折以刑,惟作五瘧之刑曰法”;《上博楚竹》引作“苗民非甬(用)雷,折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今本《禮記》引作“苗民匪用命,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是“非(匪)”而不是“弗”?!豆瓿啞?、《上博楚竹》都作“非”,今本《禮記》作“匪”,“匪”通“非”。只有今本作“弗”?!案ァ焙汀胺?匪)”同為否定副詞,義近致訛。第二、“用靈”不能理解為“用命(政令)”?!办`”,今本《禮記》引作“命”。鄭玄注:“命,謂政令也?!币虼?對“靈”一般都認為是通“令”,意思是政令。然而“靈”在《郭店楚簡》中作“绖”,在《上博楚竹》中作“需”。對此李零(2002a)解釋說:“‘廷’,《說文》訓‘到也’,音義均與‘臻’字相通,是完美之義。今本作‘命’,乃‘令’字之借?!秴涡獭吩淖鳌选?‘翥’與‘臻’含義相近?!?65頁)“靈(靈)”、“需”、“绖”、“令”音近義通,都有善、美之義?!懊睉峭ā傲睢?也有此義。所以,“用靈”不是“用命”?!坝谩庇惺┬?、做的意思(例如“用事”,意即行事、做事),“用靈”里的“用”也是此義?!坝渺`”,應訓為“為善”,意即做善事。第三、“制”應為“折”。今本《尚書》,今本《禮記》都作“制”,學者們一般都把它訓為制服,把“制以刑”解釋為以刑制服。然而這不一定可靠?!豆瓿啞?、《上博楚竹》都作“折”,《舉子·尚同》的引文也作“折”。所以原來應作“折”而不是“制”?!罢邸备墩撜Z·顏淵》“片言可以折獄者”中的“折”同義,都是指“裁斷”。“折以刑”,應是以刑法裁斷之義。第四、“曰法”當為后置定語。對于“曰”字,有不同的訓釋。楊筠如(1958)說:“曰,當讀為越,與也?!?298頁)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二說:“曰:猶為也,謂之也?!秉S侃眉批:“曰、為聲近義通。”其實,“曰法”兩字是“五虐之刑”的后置定語,這種句法在西周時代常見。例如“賜遣采曰列”(《遣卣銘》),意思是把名叫列的采邑賜給遣這個人?!白魑迮爸淘环ā笔峭瑯拥木浞?意思是制定了叫做“法”的五虐之刑。上段文字原本應作“苗民非用靈,折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意思是苗民做壞事,就用刑法裁斷,制定了叫做“法”的五種酷刑。3.“賴”、“德”“日”“時”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一人又(有)慶,萬民贎之”;《上博楚竹》引作“一人又(有)慶,萬民飲之”;今本《禮記》引作“一人有慶,兆民賴之”。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兆”當為“萬”?!豆瓿啞?、《上博楚竹》皆作“萬民”,可從。根據張玉金(2001),在殷商甲骨文中,最高的位數詞是“萬”;又據張玉金(2004),西周語料中最高的位數詞是“億”?!罢住焙芸赡苁呛笕烁膶懙摹5诙?、“賴、贎、飲”音近相通。《漢書·高帝紀》注晉灼引許慎云:“賴,利也?!薄吨苷Z》“先王豈有賴焉”注:“賴,利也?!眲⑨?2003)認為“‘贎’讀為‘賴’,‘贎’從‘萬’聲,古音‘萬’在明紐元部,‘賴’在來紐月部,‘明’、‘來’二紐古代關系極為密切,‘元’‘月’二部存在嚴格的對轉關系,故‘萬’可借為‘賴,,’(56頁),此說可從?!渡喜┏瘛分械摹百嚒弊鳌帮嫛?對此學者們都予以“闕疑”。如馬承源(2001)只是說“從言從大,《說文》未見。郭店楚簡作‘贎’,今本作‘賴’”(183頁)。李零(2002b)也說“從言從大,待考”(410頁)。我們認為,“伏”是形聲字,從言,大聲?!按蟆焙汀百嚒惫乓艚?可通假?!按蟆钡纳瞎乓羰嵌~、月部,“賴”的上古音是來紐、月部。兩者韻部相同,聲母好像不太相近。但是以“賴”為聲符的形聲字和以“大”為聲符的形聲字有些是同音的,例如從犬、賴聲的“獺”和從魚、賴聲的一個字,都是透紐、月部;從水、大聲的“汰”和從走、大聲的“達”(“達”的或體,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從“大”聲),也是透紐、月部。因此應承認定紐、透紐、來紐也有密切的關系。上段文字原來應作“一人有慶,萬民賴之”,意為國君一個人有美德,萬民都因他而受益。4.“吾”為“才在”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襄我二人,毋又(有)合才(在)音”;九條本作“襄我二人,女又合才”③3;敦煌本伯2748“哉”后是“言”。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是“毋”而不是“汝”?!豆瓿啞纷鳌拔恪?應是可信的?!拔阌小币徽Z,上古漢語習見。例如“唯厥使乃子萬年辟事天子,母(毋)有尤在厥身”(《或方鼎銘》)、“是月也,樹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禮記·月令》)?!拔恪北緹o其字,借用“母”字?!澳浮焙汀芭毙谓?九條本寫成“女”,這是形近致訛。今本《尚書》作“汝”,則是錯上加錯?!拔恪痹欠穸ǜ痹~,錯成“女(汝)”之后,成了第二人稱代詞。第二、是“才(在)”而不是“哉(語氣詞)”。《郭店楚簡》、九條本都作“才”,“才”后來寫作“在”,兩者記錄的是一個詞?!霸铡焙汀安?在)”古音也相近,所以“哉”也可通假為“才(在)”。給今本《尚書》作注的人,都不知道“哉”通“才(在)”,而看成是句尾語氣詞,這是錯誤的。裘錫圭先生在給《郭店楚簡》做按語時說:“今本《君奭》作‘襄我二人,汝有合哉言’,‘言’字一般屬下讀?!拧飘斪x為‘在’,‘毋有合在音(或是‘言’之誤)’,其意與今本‘汝有合哉’大不相同”(荊門市博物館,1998:170)。裘先生認為“才似當讀為在”,這是正確的。第三、作“音”作“言”皆可?!豆瓿啞纷鳌耙簟?敦煌本、今本皆作“言”?!把浴焙汀耙簟庇袝r同義?!锻趿艥h語字典》說“音”有“言辭”之義:“言辭。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嵐{:‘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王力,2000:1639)因此不管是作“音”,還是作“言”,都是言辭之義。上一段文字原來應作“襄我二人,毋又(有)合才(在)言”,意思是除了我們二個人,就沒有在言辭上相合的了。“毋有合在言”是說沒有共同語言,說不到一塊去。5.武王也作《君”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唯彭(冒)不(丕)單再(稱)德”④4。這句話前面還有一句“惟茲四人昭武王”。“茲四人”指前面提到過的虢叔、閎夭、散宜生、泰顛、南宮括等人中的四個(其中有一個人死了,死者為誰不清楚),“昭”是輔助、相佐之義?!渡袝ぞ龏]》一段文字,應在“惟冒”后標點?!懊啊?通假為“勖”,意思是勉力、努力。是說這四個人輔佐武王,都是很盡力的。《郭店楚簡》說:“《君奭》曰:‘唯髟(冒)不(丕)單再(稱)德’害?言疾也。”“疾”,劉釗(2003)認為是努力、盡力的意思。《郭店楚簡》的解釋和我們的訓釋是一致的。“丕”應訓為“大”,意思是大大地。“單”,通“殫”,是盡的意思。“稱”一般解釋為稱贊,不可信。西周金文中的“稱”有舉行的意思,例如“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稱武王醴裸自天”(《何尊銘》)。“稱德”的“稱”即是此義。對“丕單稱德”一句,九條本的傳文是“大盡舉行德”,這基本上是正確的。因此,《尚書·君奭》一段文字的含義應是(這四個人輔佐武王),是很盡力的,都大施恩德。6..本為“亡”,其又分以下四種意義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不還大頃(即夏,通“戛”),文王作罰,型(刑)茲亡赦”;內野本作“弗率大戛”⑤5。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今本《尚書》“不率大戛”在“文王作罰,刑茲無赦”之后,可是《郭店楚簡》中卻在前面。很可能今本有錯簡,致使次序顛倒。第二、“無”本為“亡”。在表示“沒有”這種意義時,甲骨文都用“亡”,金文也常用“亡”?!巴觥北取盁o”古老。第三、是“不”而不是“弗”。《郭店楚簡》、今本《尚書》作“不”,而內野本作“弗”。應該是“不”,而不是“弗”。第四、“率”和“還”義近?!奥省?《爾雅·釋詁》訓為:“循也?!薄斑€”與“環(huán)”、“旋”同源,都有環(huán)繞之義。環(huán)繞和遵循意義相通?!稜栄拧め屧b》說:“典、彝、法、則、刑、范、矩、庸、恒、律、戛、職、秩,常也?!彼浴瓣笨捎枮椤俺!薄!安宦蚀箨笔钦f不遵循大的常道;“不還大戛”,是說不環(huán)繞大的常道?!豆瓿啞氛f:“《康誥》曰:‘不還大戛,文王作罰,刑茲亡赦’害?此言也,言不逆大常者,文王之刑莫重安(焉)?!薄豆瓿啞芬舶选按箨苯忉尀椤按蟪!?。這段文字原來可能作“不還大戛,文王作罰,刑茲亡赦”,意思是(有人)不遵守大的常道,文王就制定刑法,處罰這些人而不予赦免。7.日不是“夏”這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日暑雨,少(小)民隹(惟)日怨;晉冬旨(耆)滄(凔),少(小)民亦隹(惟)日怨”;《上博楚竹》引作“日暑雨,少民佳日宛(怨);晉冬耆寒,少民亦佳日宛(怨)”;今本《禮記》引作“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資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劉釗(2003)認為,《郭店楚簡》“暑”作從日、處聲,為“暑”字別體。我們認為《上博楚竹》“暑”字與《郭店楚簡》“暑”字同形,只是“日”在上而不在下?!渡喜┏瘛分械摹巴稹?原來被釋為“命”,李零(2002b)認為是“宛”,通假為“怨”,可從。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是“日”而不是“夏”,也不是“夏日”?!豆瓿啞?、《上博楚竹》皆作“日”,由下文的“惟日怨”來看,這是正確的。今本《禮記》在“日”前加“夏”,這是后人妄加。因為下文有“冬”,也由于“日”后有“暑雨”,故在“日”前錯增“夏”字。到了今本《尚書》,則去掉“日”而保留“夏”。錯誤的過程如下:日→夏日→夏。第二、是“日”而不是“曰”?!豆瓿啞?、《上博楚竹》都作“日”,而今本《尚書》、今本《禮記》都作“曰”,這是形近致訛,應該是“日”,而不是“曰”。阮元《??庇洝氛f“古本曰作日”,古本可從。第三、“怨”后標點,第一個“咨”屬下句,第二個“咨”為衍文?!豆瓿啞?、《上博楚竹》、今本《禮記》都在怨后標點,可從?!靶∶裎┤赵埂睘橐痪?這個句子的結構是“主語+惟+賓語+動詞”,意思是小民怨恨太陽。這種結構的句子,在西周時代很常見。例如“寧王惟卜用”、(《尚書·大誥》)、“惟曰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尚書·酒誥》)、“肆王惟德用”(《尚書·梓材》)。今本《尚書》第二個“怨”后有“咨”,而《郭店楚簡》、《上博楚竹》、今本《禮記》都沒有。很明顯,是后人仿照前面的“怨咨”而妄加的。第四、“晉”、“資”、“咨”音近義通?!皶x”古訓為“進”,有“至、到”的意思。“晉”與“資”可通,《馬王堆漢墓帛書·周易》:“資作潛”?!吨芏Y·緇衣》鄭玄注:“資當為至?!薄白伞迸c“資”音近,義亦可通。第五、“旨”、“耆”、“祁”也是音近義通?!瓣取睆摹爸肌钡寐?故“旨”可通假為“耆”?!稄V雅·釋詁》:“耆,強也?!薄瓣取迸c“祈”古音也相近,“祈”可訓“大、極”,與“耆”義亦相通。第六、“凔”、“寒”義近?!皟笨捎枮椤昂?例如:“天地之間有凔熱。”(《逸周書·周?!?“凔”與“滄”又同源。上引一段文字原來應為“日暑雨,小民惟日怨;晉冬耆寒,小民亦惟日怨”,意思是太陽酷熱又下雨,小民怨恨太陽;到了冬天大寒,小民也怨恨太陽。8.“其其也即其也”,不可一上段文字,《郭店楚簡》引作“未見圣,如丌(其)弗克見;我既見,我弗迪圣”;《上博楚竹》引作“未見圣,女(如)其I弗克見,我既見,我弗由圣”;今本《禮記》引作“未見圣,若己弗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渡喜┏瘛返摹坝伞边^去被釋為“貴”,不可從。此字從貝,由聲,應讀為“由”。由上引材料,可以看出以下幾點:第一、“如”、“若”義同。兩者都有如同、好像的意思,故可通用。不過,可能是原來作“如”(有時借用“女”字),后來被改為“若”,“如”比“若”古老。第二、今本《尚書》“若”后脫一字?!豆瓿啞分写俗肿鳌柏?其)”、《上博楚竹》作“丌二”。對此原書注釋道:“其中‘丌’字下有重文符,為‘其其’兩字?!ⅰ衷跁鴮憰r脫漏,后補入,故字體特小?!?馬承源,2001:168)“其其”不成話,明顯不可從。李零(2002b)釋為“其人”二字,也沒根據。我們認為“丌”下的二橫,只代表要把“丌”字補入,并沒有其他的意思。今天我們補入脫漏的字時,也要加上符號。今本《禮記》作“己”,張光裕等(2004)認為“其”和“己”可相通假,如《上博楚竹·性情論》“囿於其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八年級數學上冊 第13章 全等三角形13.2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4角邊角說課稿 (新版)華東師大版
- 2024年四年級品社下冊《怎樣到達目的地》說課稿2 蘇教版
- 2025鋼質門小型鋼結構制作及安裝合同
- 2025個人電路出租合同書
- 2025公司經理勞動合同
- 道路邊坡加固維修施工方案
- 交通圍欄銷售合同范本
- 農業(yè)營銷合作合同范本
- 保溫鋼結構合同范本
- Sara's Medicine(說課稿)-2023-2024學年麗聲北極星分級繪本四年級上(江蘇版)
- 全過程造價咨詢服務的質量、進度、保密等保證措施
- 縣城屠宰場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 25學年六年級數學寒假作業(yè)《每日一練》
- 2025高考數學一輪復習-第8章-第3節(jié) 圓的方程【課件】
- 人文關懷在護理工作中的體現
- 2025年1月八省聯考高考綜合改革適應性測試-高三生物(陜西、山西、寧夏、青海卷) 含解析
- 環(huán)保行業(yè)深度研究報告
- 開工第一課安全培訓內容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課件
- 《公路養(yǎng)護安全培訓》課件
- 公益捐助活動影響力評估方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