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_第1頁
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_第2頁
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_第3頁
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_第4頁
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電子媒介與人的行為電子媒介如何影響社會行為梅羅維茨傳播理論述評

在傳統(tǒng)知道的傳播領域,媒體的分析并不受歡迎,與產(chǎn)生豐富效應的研究相比,它變得更加荒涼。然而,我們不能忽視這樣的現(xiàn)實:日新月異的傳播新技術正在不斷掀起一波波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媒介分析的意義已經(jīng)日益凸顯。隨著加拿大學者英尼斯、麥克盧漢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辟媒介分析以來,逐步有一批學者開始投身該領域的研究,美國學者約書亞·梅羅維茨就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涌現(xiàn)出來的一個代表。然而,國內學者對于梅羅維茨的關注卻十分有限,除了張詠華教授在其專著《大眾傳播社會學》以及《媒介分析:傳播技術文化的解讀》中對其有筆墨涉及,其他人提及時多屬浮光掠影、一筆滑過。非常令人欣慰的是,梅羅維茨代表作的中譯本《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1終于在延宕十幾年之后在中國大陸問世了,這無疑會給國內人士對其研究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及更加深入的可能。一、戈夫曼的社會情境與社會角色的關系:“情境論”的視角架構梅羅維茨傳播理論的兩塊基石分別是麥克盧漢的傳播媒介理論以及社會學家戈夫曼的“劇場”理論。梅羅維茨繼承了麥克盧漢和英尼斯的聚焦于傳媒技術的理論,認為媒介并非僅僅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環(huán)境中的人們之間進行交流的手段,它們本身即是環(huán)境。雖然梅羅維茨參照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之處甚多,但在他看來,該理論卻沒有清楚地闡明電子傳媒是通過何種機制引發(fā)廣泛社會的變化的,而且,“麥氏將媒介描繪成感官的延伸,并且宣稱新媒介進入某種文化后就會改變這種文化下的人們的感官平衡,并改變他們的意識。但是麥克盧漢沒有給出具體的理由來解釋為什么具有不同感官平衡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P3-4)因此,梅羅維茨認為,麥克盧漢的理論難以為分析傳播媒介對于人們社會行為的影響提供充分的解釋。媒介特別是電子媒介為何及如何導致社會結構或社會行為的根本性轉變?在梅羅維茨看來,可運用“情境論”的視角,考察傳播媒介情境與行為之間的關系,通過這種考察來審視新傳媒的崛起造成的社會傳播新模式。為此,他選擇了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的社會情境與社會角色關系之理論作為他的媒介理論的又一源頭。戈夫曼的代表作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現(xiàn)》。在該書中,戈夫曼提出的一個主要概念就是“情境合宜”:行動或概念的意義取決于它們產(chǎn)生于其中的背景。簡單說來,戈夫曼的理論將人們的社會互動、社會生活同表演戲劇進行類比,認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會舞臺上扮演大量不同的社會角色。“當人們進入某種環(huán)境時,他們就得對這一社會環(huán)境及處于同一環(huán)境中的其他人有所了解?!备鶕?jù)戈夫曼的“戲劇論”的社會角色理論,在特定的情境中的任何個人的行為,都可歸于兩個大的范疇:“后臺區(qū)域”或后臺行為(自己人之間的一種放松狀態(tài)),以及“前臺區(qū)域”或舞臺表演區(qū)行為?!案攴蚵望溈吮R漢為理解社會行為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戈夫曼提出了影響行為的一個因素:‘環(huán)境的限定’,它是由特定的交往地點以及觀眾所決定的。戈夫曼顯然忽略了角色和社會秩序的變化。而另一方面,麥克盧漢指出了電子媒介的應用所產(chǎn)生的社會角色的普遍變化,但是沒有清楚地解釋電子媒介‘怎樣’和‘為什么’會引起這些變化?!彼?梅羅維茨認為:“戈夫曼和麥克盧漢二人的優(yōu)勢和劣勢是互補的。戈夫曼側重研究了面對面的交往,而忽視了媒介對于他所描述變量的影響和作用。而麥克盧漢側重媒介的效果,卻忽略了面對面交往的結構特征。”(P4)在此基礎上,梅羅維茨將兩者的理論糅合到一起并注入自己的見解,提出了自己的傳媒社會影響力的邏輯思路:新媒介——新情境——新行動。二、情境變化中的行為與情境在梅羅維茨的以“情境論”為特征的傳播理論推演中,其首要的前提就是對“情境”的拓展界定。因為在戈夫曼對情境的定義中,尚沒有媒介這一要素,而梅羅維茨的邏輯推論要成立,勢必要在情境的定義中導入媒介這一變量。傳統(tǒng)的情境決定論者大多以特定的地點場所中所發(fā)生的接觸交往為焦點,但是梅羅維茨提出,決定人們互動的性質的,并非自然環(huán)境(場所)本身,而是信息流通的型式。比如面對家中尚未讀書識字的孩子,父母親通過單詞的拼寫來相互交談,從而避免孩子聽懂他們的交流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孩子在場,他們的交流也處于安全的后臺區(qū)域。因此,在探討情境定義時應以人們接觸信息的機會為焦點,拓寬情境的概念。以這種拓寬了的情境概念來分析人們的行為,應把媒介環(huán)境(即媒介的運用所造成的信息環(huán)境)放在重要位置上來考慮,因為媒介信息環(huán)境如同地點場所一樣,促成一定的信息流通型式。有了對情境的新的界定,梅羅維茨就進入到情境的變化造成行動者行為變化的分析環(huán)節(jié)?!罢嬲煌男袨樾枰嬲煌那榫场?行動者對于每一種情境都需要一種明確的界線,一旦發(fā)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不同情境重疊時,不同的社會角色就會產(chǎn)生混淆,使行動者產(chǎn)生這種重疊現(xiàn)象,從而導致新的情境產(chǎn)生。新情境的產(chǎn)生要求行動者采取新行動來適應。因此,媒介的變化與情境的變化相互關聯(lián),而情境的變化又直接影響著行動者。至此,傳媒與行動者行為取向的關聯(lián),即傳媒的社會影響力就非常清楚了。在疏通其理論邏輯之后,梅羅維茨用了大量的篇幅來闡述電子媒介到底如何促成情境的變化,從而在人們行為變化乃至社會變化的過程中扮演決定性的角色。梅羅維茨注意到,由于電子傳播媒介的普及,情境形式正在發(fā)生變化:首先,電子媒介,特別是電視,打破了不同群體信息系統(tǒng)的分離狀態(tài)。電子傳媒所用符碼的簡單性(如電視的聲像)能將來自不同經(jīng)驗世界的視聽形象顯示給不同層次的受眾群,從而打破印刷媒介所造成的不同階層受眾群之間的界線。其次,由于電子傳媒的傳播具體生動且能展現(xiàn)事件過程,“公域”和“私域”的界線有時也難以界定。例如電視,人們可以通過它觀察到別人的私人行為,梅羅維茨稱之為“公共情境”合并“私人情境”現(xiàn)象。這正如后來的學者所言:“人們借助電視、視盤、電影可以窺視他人的生活,乃至犯罪的過程、性與暴力的過程。人們的私有空間成了媒體聚焦之所,整個世界方方面面的事又不必要地展現(xiàn)在家里?!苯缦薜南б馕吨鐣幱谝环N“透明”的狀態(tài)。再次,電子傳媒引起社會場所對自然場所的分離。正如人們評價的那樣,梅羅維茨傳播理論的一個重要提示就是“電子媒介通過改變‘人類地理環(huán)境’對社會行為造成的沖擊?!@些新媒介重新界定了社會‘位置’和‘地域’的概念,將體驗和物質地點分離開來。”在以上基礎上,梅羅維茨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舊有情境界限的打破,有關情境的一些舊有方式的聯(lián)結、結合的消失和新的分離的產(chǎn)生,都使情境型式產(chǎn)生變化,出現(xiàn)了許多原本分開的舊情境、范疇合并的現(xiàn)象,導致了新情境的形成。與面對面交往融合的情形不同,電子媒介的混合場景持續(xù)時間相對要長,且不可避免,所以其對社會行為有更大的影響。(P4)三、理論延伸在建立起自己的理論框架之后,梅羅維茨做了三個個案的研究,把電子媒介導致情境變化及其行為后果的研究具體化。(一)性別權利意識提升電視是面向全社會的動態(tài)畫面的媒介,因而男性和女性在電視場景中的角色必須得到平衡,印刷環(huán)境中造成的男性與女性獲取信息的差異必須減少。梅羅維茨舉了這樣一個例子:“雖然《花花公子》(Playboy)雜志的訂戶幾乎都是男性,但‘花花公子頻道’(ThePlayboyChannel)的觀眾40%是男女一起看的。而更令人吃驚的是,‘花花公子’電視觀眾的20%是單獨觀看的女性?!?P82)電視融合了男女的信息系統(tǒng),男女氣質的差異在減小,共通的成分增多。隨之而來的是女性的權利意識得到提升?!耙坏┠行院团怨蚕泶罅康男畔?而這種共享是顯而易見的,那么他們可能開始使用相同的語言,討論相同的話題,并且期望相同的權力和特權?!?P165)(二)電視與“未成年人的秘密”印刷媒介傾向于將兒童與成人隔離開,通過書籍和印刷媒介,成年人可以隱藏許多不容孩子們目睹的殘酷現(xiàn)實,或者至少可以對于他們何時獲得這些知識實施某種控制。而電視則傾向于將他們再度融合。對孩子們來說,電視成為一個強有力的“揭示秘密的武器”。梅羅維茨認為,由于電視節(jié)目,特別是訪談節(jié)目,開始公開討論那些成年人過去試圖躲避孩子們的話題,這種媒介就向孩子們暴露了“所有秘密中的最大秘密:保密的秘密——即成年人圖謀對于孩子們應了解的知識實行檢查的事實”。由此,梅羅維茨的觀點是,目前的孩子之所以比他們的前一代缺少更多的天真童稚,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過早地通過電視知道了成人秘密。(三)梅羅維茨和其他學者的立場電子媒介時代給政治權威顯示自身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舞臺,但同時也就失去了印刷環(huán)境下神秘的光環(huán),因為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具體的人,盡管經(jīng)過了公關專家的包裝,非現(xiàn)場的報道還可以剪接,但是一旦政治權威的形象距離與普通人接近起來,任何完美就不存在了。于是,與之緊密相連的政治文化也不能不重新定位,政治生活中的“私人領域”和“公共領域”之間的界限淡化了。就像有人這樣比喻:“廣播就像《舊約全書》,能聽到圣人教誨,卻看不到他;電視就像《新約全書》,在電視里圣人變得栩栩如生,就像在我們中間一樣?!彪娮用浇橛捎谶^分注重形式上的表現(xiàn),梅羅維茨也擔心這種電視政治民主可能產(chǎn)生的異化。他說,由于華盛頓的麻臉和假牙、林肯丑陋的相貌、羅斯福近視的斜眼和癱瘓的雙腳,“如果三位最偉大的總統(tǒng)出現(xiàn)在當今社會并且參與初選,他們可能無法確保被提名”。(P271)應該說,梅羅維茨在研究三個個案時,其分析基本上處于點到即止的層面。對于他所觀察到的這些方面的變化,實際上也是一些學者已經(jīng)關注的話題。比如成人與兒童邊界消失的話題,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尼爾·伯茨曼早在1982年出版的專著《童年的消失》2一書中已經(jīng)提出:童年的理念是否存在主要取決于當時社會的大眾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把成人世界和兒童世界相隔離,由此發(fā)明了童年,以電視為中心的媒介環(huán)境導致兩者之間界限的模糊。梅羅維茨和他的觀點是一致的。再如電子媒介導致政治異化問題,梅羅維茨的憂慮和當時的很多學者是一樣的。法國社會學家艾德加·莫蘭也曾論道:“選舉從很大程度上有賴于一些次要的、形式上的、公式化的特點。選舉的成敗要看你能不能成為明星?!庇纱?他認為,這些次要的方面使人們越來越多關心政治家的私生活而非公共生活。由此,我們也可以推想梅羅維茨借鑒、融合了其他學者的一些觀點,但是,他強調從電子媒介的視角來解釋這些現(xiàn)象,多少還是有些新意的一家之言。四、梅羅維茨的電子媒介思想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把社會情境及其變遷作為遷入點,通過將媒介及其變化同社會環(huán)境及其變化聯(lián)系起來加以分析,認為“電子媒介影響社會行為的原理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感官平衡,而是我們表演的社會舞臺的重新組合,以及所帶來的我們對‘恰當行為’認識的變化?!?P4)具體考察媒介—情境—行為變化,以此提供解釋傳媒作用社會的另一種方式。特別是他能吸取許多學者的觀點,把他們統(tǒng)攝到電子媒介帶來社會變化的總圖景中來,應該說在這一點上還是有他獨創(chuàng)意義的。對于這樣的結論,后來的一些學者還是表示了贊同。正如馬克·波斯特所說:“梅氏基本觀點還是富有啟示性的:‘媒體是不同類型的社會環(huán)境,以種種特有的方式接納或排除、團結或區(qū)分著人們?!贝送?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較好地處理了受眾與媒介的關系,它將受眾的概念包含在情境的概念之中,從而突出了受眾在媒介—受眾—社會關系中的重要性,同時,這一理論又承認媒介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梅羅維茨的媒介理論所體現(xiàn)的觀點是比較辯證的。(P138)在論證方式上,梅羅維茨善于考察日常生活中的傳媒現(xiàn)象和人際傳播現(xiàn)象,用理論加以分析,這使他的理論成功地將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與人們的常識糅合在一起。這也是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所缺乏的。相比之下,麥克盧漢借助神話進行的推論、他關于電視的掃描光點及電視觀眾從中組織現(xiàn)實的圖像的論述,顯得頗為玄妙,遠離人們的常識所能檢驗的范疇。當然,梅羅維茨理論的不足之處也是可以探討的。其一,他在分析傳媒與社會環(huán)境變化的關系時,還是有過分夸大傳媒的力量之嫌,具有“媒介本體論”的傾向。比如他所闡述的系列社會變化,都經(jīng)過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在這些過程中,起影響作用的有許多社會原因,決非僅僅由媒介技術所致。任何一種媒介模式都和社會決策有關,任何一種媒介制度的性質都是由整個社會制度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體制下,管理大眾傳播媒介的社會意圖也不同,而管理決策則直接影響到媒介業(yè)的具體操作。即使是媒介技術的發(fā)展本身,也是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科技進步等的產(chǎn)物。此外,媒介消費者的地位也非常重要,“媒介之所以發(fā)生效果還是因為我們的選擇讓它們從諸多競爭者中幸存下來,正如同和象形文字相比我們選擇了字母表,和默片相比我們選擇了有聲電影,和打字機相比我們選擇了電腦一樣?!?前言)因此,僅以媒介技術為動因的單因論解釋,難以全面地說明傳媒技術與社會變遷的相互作用。其二,雖然梅羅維茨聲稱他在分析媒介的社會影響中探究的是媒介本身而不是媒介內容,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電子媒介一旦被廣泛應用,它可能會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會環(huán)境,而社會環(huán)境重新塑造行為的方式可能會超越所傳送的具體內容。(P12)但是,在他的論證過程中卻一再把媒介本身的特點和媒介內容混淆在一起,在個案研究中言媒介技術卻涉及媒介內容。在真實的傳播活動中,傳播內容與媒介本就無法分離。梅羅維茨為顯示自己的研究不同于以研究傳媒內容為中心的研究傳統(tǒng),一味強調媒介本身的特點,人為地將媒介同內容分割開來,這就難免要陷入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