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層練習(xí)) 高二語文高效課堂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 含答案解析 )_第1頁
第5.3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層練習(xí)) 高二語文高效課堂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 含答案解析 )_第2頁
第5.3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層練習(xí)) 高二語文高效課堂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 含答案解析 )_第3頁
第5.3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層練習(xí)) 高二語文高效課堂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 含答案解析 )_第4頁
第5.3課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分層練習(xí)) 高二語文高效課堂 (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 含答案解析 )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二單元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基礎(chǔ)篇基礎(chǔ)篇(2022秋·廣東汕頭·高二金山中學(xué)??茧A段練習(xí))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內(nèi):同“納”,結(jié)交B.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

要:求取C.自賊者也

賊:小人D.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保:使……安定2.下列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及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B.知皆擴而充之矣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運之掌上3.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無欲速,無見小利C.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D.若火之始然4.翻譯文中劃線句子。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敬鸢浮?.C2.A3.C4.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C.賊:傷害。句意:是自暴自棄的人。故選C。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例句: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句意:人有這四種發(fā)端。A.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句意: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B.指示代詞,它們。句意: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C.結(jié)構(gòu)助詞,的。句意: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D.指示代詞,它們,代東西。句意: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故選A。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中的通假字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A.“內(nèi)”同“納”,結(jié)交。句意: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B.“無”同“毋”,不要。句意:不要求速成,不要貪圖小利。C.無通假字。句意: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D.“然”同“燃”,燃燒。句意: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故選C。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端”,發(fā)端?!俺洹?,充實?!叭弧?,通“燃”,燃燒。參考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足以贍養(yǎng)父母?!保?023秋·上?!じ叨y(tǒng)考期末)閱讀下文,回答小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ㄟx自《孟子·公孫丑上》)5.填入文中方框處的虛詞是(

)A.也 B.耳 C.矣 D.者6.劃線句中,孟子舉例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時,用了一個怎樣的推理形式?7.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以性善論為前提,以實現(xiàn)政治理想為旨歸,由仁心推導(dǎo)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應(yīng)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B.孟子在討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時,以“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憂惕惻隱之心”一事為例進行分析論證。C.孟子以“人之四體”喻“仁德之四端”,生動貼切,強調(diào)了“四端”與生俱來的特性,同時又為后文論述張本。D.《孟子》和《論語》不同,前者是專題散文,長于論辯,氣勢磅礴,后者是語錄體散文,用意深遠,言簡意賅。8.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敬鸢浮?.C6.排除法。其推理形式為:孩子要掉進井中時,觀者所以會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驚駭、憐憫之情,或因為他想借此結(jié)交孩子的父母,或因為他想在鄉(xiāng)里博取名聲,或因為他討厭孩子落井時發(fā)出的聲音,或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觀者既不因為想借此結(jié)交孩子的父母,也不因為他想在鄉(xiāng)里博取名聲,更不因為他討厭孩子落井時發(fā)出的聲音。所以,這是人的本性使然。7.D8.本文開篇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dǎo)出“不忍人之政”,繼而推導(dǎo)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接下來,孟子以“孺子將入于井”舉例論證了“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這乃是人的本性。在此基礎(chǔ)上,運用排比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guān)系。最后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diào)了人本就有“四端”及擴充“四端”的重要性。論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富有氣勢和感染力?!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和運用文言虛詞的能力。語段中孟子的這句話“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表示陳述語氣。A.“也”,語氣詞,用在句末多表示判斷語氣。B.“耳”,語氣詞,常用于句末,譯為“罷了”,帶入原文后語義不通。C.“矣”,語氣詞,用于句末,表示陳述語氣。D.“者”,語氣詞,表停頓。故選C。6.本題考查學(xué)生分析重要語段的推理形式的能力。首先要指出孟子舉例證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觀點時,用的是排除法推理形式?!敖袢恕杂锈鹛钀烹[之心”是說孩子要掉進井中時,觀者會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驚駭、憐憫之情。為什么觀者會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作者排除了“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非惡其聲而然也”這三種情況。那么,就只有一種情況了,那就是人的本性使然。7.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D.“《孟子》和《論語》不同,前者是專題散文”錯,《孟子》是語錄體散文。故選D。8.本題考查學(xué)生梳理論證思路的能力。本文開篇就說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為前提,推導(dǎo)出“不忍人之政”,繼而推導(dǎo)出以“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如同“運之掌上”那樣容易;接下來,孟子舉“孺子將入于井”的例子,指出眾人面臨“孺子將入于井”時產(chǎn)生的心理——“皆有怵惕惻隱之心”,接著分析產(chǎn)生這樣的心理“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那自然就是人的本性使然;孟子據(jù)此展開進一步論述:首先作出判斷,孟子在這里強調(diào),“四心”是區(qū)別人與非人的標(biāo)準(zhǔn)。沒有這四心,就不能稱之為人。之后,孟子指出了“四心”與“四端”的關(guān)系,即“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弊詈蟮贸鼋Y(jié)論是“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泵献釉谶@里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強調(diào)了人本就有“四端”及擴充“四端”的重要性。論述層次清晰,邏輯嚴密,層層推進,富有氣勢和感染力。參考譯文: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結(jié)交,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保?022秋·黑龍江哈爾濱·高二哈爾濱市第二十四中學(xué)校??茧A段練習(x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雍也》三十)(乙)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保ü?jié)選自《孟子》)(丙)為學(xué)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恒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節(jié)選自帛書《老子》)(?。┪耐跤^于臧,見一丈夫釣,而其釣?zāi)灐7浅制溽炗嗅炚咭?,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敝T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彼煊罢扇硕谥?。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wù)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yīng),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節(jié)選自《莊子》)9.下列文句中,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B.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C.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D.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10.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如有博施于民

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B.文王欲舉而授之政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C.可謂仁之方也

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D.又何卜焉

就有道而正焉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

)A.“及其有事也”與“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兩句中的“事”含義相同。B.“非惡其聲而然也”與“交相惡則亂”(《兼愛》)兩句中的“惡”含義不同。C.“為道者日損”與“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兩句中的“道”含義相同。D.“無是非之心,非人也”與“人之有是四端也”(《孟子》)兩句中的“是”含義不同。12.下列各句與例文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A.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B.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C.剖之以為瓢 D.死而不亡者壽13.對以下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海,指天下。海內(nèi)、六合、八荒、宇內(nèi)等詞語也可用來指天下。B.《禮記》,是五經(jīng)之一?!叭Y”指:《小戴禮記》《周禮》《儀禮》。C.《孟子》,是四書之一,“四書”之名始于北宋,朱熹將《大學(xué)》從《禮記》中抽取出來,為《大學(xué)》《中庸》做章句,為《論語》《孟子》做集注,把它們編在一起做《四書章句集注》。D.“大學(xué)”,在古代的含義有兩種:“博學(xué)”之態(tài);與“小學(xué)”相對的“大人之學(xué)”。1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②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15.在治理國家的問題上,儒家和道家主張各有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分析?!敬鸢浮?.D10.B11.D12.C13.C14.①不是因為想和小孩的父母結(jié)交,不是因為想跟同鄉(xiāng)朋友博取名譽,也不是因為厭惡孩子的哭聲才這樣做。②文王想舉用他,把國事交他治理,又擔(dān)心大臣和父兄輩族人不肯相安。15.①儒家: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要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要做好四端一一仁義禮智;②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yīng)自然?!窘馕觥?.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圣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幫助人家一同站得?。灰胱约哼^得好,也要幫助人家一同過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薄昂问隆毕喈?dāng)于“何止”,“于”字引出賓語“仁”,后面斷開;“也”字是句中表停頓,不能在其后斷開,排除AB;“夫”字是句首發(fā)語詞,其前斷開,排除C。故選D。10.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于:介詞,對于。句意: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于:介詞,引出對象。句意: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B.而:連詞,表順承。句意:文王想舉用他,把國事交他治理。而:連詞,表順承。句意: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用來終身奉行呢?C.之:助詞,的。句意: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之:助詞,取獨。句意:像火剛剛?cè)计?,泉水剛剛涌出一樣。D.焉:語氣助詞,表反問,呢。句意:又何必占卜呢。焉:語氣助詞,無實義。句意:接近有道德的人,糾正自己的缺點。故選B。1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A.名詞,指繁苛政舉。句意:如果經(jīng)常以繁苛政舉騷擾民生。動詞,侍奉。句意: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含義不同。B.厭惡。句意: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厭惡、仇恨。句意:互相仇恨就會混亂。含義相同。C.名詞,規(guī)律。句意: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飾則一天比一天減少。動詞,取道。句意:取道芷陽,抄小路走。含義不同。D.辨別正確。句意:沒有分辨是非善惡心的人,不能算是人。代詞,這。句意:人有這四種開端。含義不同。故選D。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拔耐跤谑茄梢詾榇髱煛笔÷跃洹>湟猓何耐跤谑前殃罢扇水?dāng)作師者。A.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毫末生”句意: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xí)r長起來的。B.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未有為之,于未亂治之”句意:在事情尚未發(fā)生之時就預(yù)防處理,要在禍亂產(chǎn)生之前就早做準(zhǔn)備。C.省略句,省略代詞“之”,應(yīng)是“剖之以(之)為瓢”。句意:把它剖開用(它)做瓢。D.判斷句。句意: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是真正的長壽。故選C。1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古代文學(xué)文化常識的掌握能力。C.“北宋”錯,朱熹是南宋人,“四書”之名始于南宋。故選C。14.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①“非……也”,判斷句;“所以”,表原因;“內(nèi)”,通“納”,結(jié)交;“要”,求??;“惡”,厭惡。②“舉”,舉用;“授之政”,把國事交他治理;“恐”,擔(dān)心。15.本題考查學(xué)生評價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結(jié)合“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可知,儒家:治理國家要實行“仁政”,要具有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要做好四端一一仁義禮智結(jié)合“無為而無以為”“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斔斛不敢入于四境”可知,道家:主張“無為而治”,順應(yīng)自然。參考譯文:(甲)子貢說:“如果一個人能廣泛地給民眾以好處,而且能夠幫助眾人生活得很好,這人怎么樣?可以說他有仁德了嗎?”孔子說:“哪里僅僅是仁德呢,那一定是圣德了!堯和舜大概都難以做到!一個有仁德的人,自己想樹立的,同時也幫助別人樹立;自己要事事通達順暢,同時也使別人事事通達順暢。凡事能夠推己及人,可以說是實行仁道的方法了。”(乙)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都知道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保ū┳非髮W(xué)問的人,知識一天比一天增加。追求大“道”的人,欲念一天比一天減少,私妄減少再減少,就達到了無為的境地。如果能夠做到無為,即不妄為,就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了。治理天下的人要以清靜無為、不擾民為治國之本,如果經(jīng)常以繁苛政舉騷擾民生,就不配治理國家了。(?。┲芪耐跞リ暗匮惨?,看見一位釣魚的老者,身在釣魚,心不在釣魚上。他并非以持竿釣魚為事,而是別有所釣,他經(jīng)常就是這樣釣法。文王想舉用他,把國事交他治理,又擔(dān)心大臣和父兄輩族人不肯相安;想最后舍棄此人,又不忍心讓百姓們得不到善人的庇蔭。于是就在清晨集合他的大夫們說:“昨天夜里我夢見一位好人,面黑兩頰長滿長須,騎的雜色馬,馬蹄的半邊是赤色的,命令我說:‘托付你的國事給臧地老者,差不多民就可以解除病痛了!’”諸位大夫驚懼不安地說:“這是先君王季歷??!”文王說:“讓我們占卜一下吧?!敝T位大夫說:“先君之命令,王無可懷疑,又何必占卜?!庇谑蔷陀雨暗乩险撸诮o國事。這個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沒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發(fā)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視國內(nèi),則見各種文士武士結(jié)成的私黨都散掉了,官長們也不建立個人功德,標(biāo)準(zhǔn)不一的量器也不敢進入國境之內(nèi)。文士武士們的私黨散掉,則上同于君主;官長不建立個人功德,則能同以國事為務(wù);標(biāo)準(zhǔn)不一的量器不入境,則諸侯們也就沒有二心了。文王于是把臧丈人當(dāng)作師者,北面而立請教說:“這樣的政事可以推行于天下嗎?”臧丈人默然不回答,淡漠無心地告辭而去,早晨還接受文王指令,晚上就逃走了,終身沒有消息。提升篇提升篇(2022秋·廣東珠?!じ叨楹J卸烽T區(qū)第一中學(xué)??茧A段練習(xí))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節(jié)選自《孟子》)(乙)文王觀于臧,見一丈人釣,而其釣?zāi)?。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也。于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髯,乘駁馬而偏朱蹄,號曰:‘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諸大夫蹴然曰:“先君王也?!蔽耐踉唬骸叭粍t卜之?!敝T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又何卜焉?!彼煊罢扇硕谥5浞o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列士壞植散群,則尚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wù)也。文王于是焉以為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yīng),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終身無聞。(節(jié)選自《莊子》)1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B.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C.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D.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于國/則列士壞植散群/長官者不成德。1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幾個有名的帝王。B.孺子:兒童、幼兒。古代也可以指天子、諸侯的繼承人。本文指前者。C.鄉(xiāng)黨:這里指同鄉(xiāng)的人。周制,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xiāng),五百家為黨。D.大師: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學(xué)者。18.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和藝術(shù)特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以突然看見小孩快掉入井里時的反應(yīng)為論據(jù),論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都有“四端”,進而論述“四端”對為人處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B.甲文中的“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中的“羞惡之心”指對自身的不善感到羞恥,對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惡之心。C.當(dāng)周文王問臧地老者的治國方法是否可以在全天下推廣時,臧地老者悄然走開,早上頒布實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最終也沒再聽人說起過。D.甲文綜合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假設(shè)論證和對比論證,思路清晰,有說服力;乙文借助故事,婉曲達義,增強了說理的效果。19.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2)寓而政于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答案】16.D17.D18.C19.(1)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2)托付你的國事給臧地老者,百姓就差不多生活安定了!【解析】16.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這個人掌政)以往典章法令沒有更改,一篇新政令也未發(fā)出。三年之后,文王巡視國內(nèi),則見各種文士武士結(jié)成的私黨都解散了,長官們也不建立個人功德?!暗浞o更”與“偏令無出”結(jié)構(gòu)相同,可各自成句,且“三年”為時間詞,應(yīng)該獨立斷出,排除AC?!坝^”為謂語動詞,“于國”是后置的介詞結(jié)構(gòu),“文王觀于國”為狀語后置句,句意完整;且“則”,通常用于句首,應(yīng)在其前斷開,排除B。故選D。17.本題考查學(xué)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D.“大師: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學(xué)者”說法錯誤。(乙)文中的大師是老師的意思。故選D。18.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C.“早上頒布實施的法令到晚上就停止了”理解錯誤。根據(jù)原文“臧丈人昧然而不應(yīng),泛然而辭,朝令而夜循”,應(yīng)該是“老人早上還接受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