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詩言志辨》補論
然后,我們簡要介紹了《詩歌唱正義》的四種發(fā)表。三《詩言志》是全書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一篇。是《詩言志辨》一書其他三篇的核心。作者稱它為“開山綱領”,固然是因為它產(chǎn)生早,同時也是與它在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性密切相關的?!对娧灾尽芬晃挠伞矮I詩陳志”、“賦詩言志”、“教詩明志”、“作詩言志”四部分構成,“獻詩”、“賦詩”二部分以詩樂合一的先秦時代詩歌為主要考察對象,“教詩”、“作詩”二部分以詩樂逐漸分開、詩義更受關注時期,特別是漢代以后的詩歌為主要考察對象,作者由此從多個角度分析了“詩言志”的涵義及其發(fā)展的史跡。在“獻詩陳志”部分,作者先引用楊樹達的意見,肯定“詩”即“志”,它們最早是一個意思;又引用聞一多古文“志”字有三個意義,其三是“懷抱”的說法,從而說明:(一)“詩”字出現(xiàn)比較晚(朱自清認為大約產(chǎn)生于周代),意思與“志”相同;(二)根據(jù)“詩”、“志”語源上的一致,“詩”本來就是被人們用來寫“志”唱“懷抱”的;(三)《今文尚書·堯典》“詩言志”這句話是對人們有關詩歌的這種認識的記錄。朱自清引用《左傳》、《論語》一些話語,認為當時人講的“志”或“言志”,是與“禮”相聯(lián)系的,他們所抒發(fā)的懷抱,或關個人修身,或關國家治亂,都與“政治、教化”(簡稱“政教”)分不開。他又引用《詩經(jīng)》表述詩人何以寫詩的句子,說明相關詩歌的“作意”不是“諷”就是“頌”,而且“諷”比“頌”多,從中也可以看清楚“詩言志”究竟是指什么。他又從古代詩樂不分家的角度分析“樂語”,指出與“樂”合一的“詩”是“禮樂”的一部分。所以朱自清認為,“詩言志”其實就是指抒發(fā)與政教意識相關的“懷抱”。公卿列士將抒發(fā)這種“懷抱”的詩歌獻給帝王,或者唱給帝王聽,以達到“諷、頌”的目的,這就是獻詩陳志,或者謂之“歌諫”。朱自清認為史籍中記載的獻詩制度并非是后人托古的空想,而通過對“獻詩陳志”的研究,他指出這類歸結在于政教的詩歌與“非諷非頌的‘緣情’之作”是不同的,說明“詩言志”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抒情。在“賦詩言志”部分,朱自清從士大夫借用詩歌(即賦詩)的角度考察“詩言志”的含義。他指出,“賦詩言志”與“獻詩陳志”有三點不同:(一)“賦詩”者只是“借詩言志”,他們不是詩歌的作者,而“獻詩”者往往本人就是該詩的作者;(二)“賦詩”者使用作品往往是“斷章取義,隨心所欲,即景生情,沒有定準”,“獻詩”者所獻之詩卻“都有定指,全篇意義明白”;(三)“賦詩言志”頌多于諷,“獻詩陳志”則是諷多于頌。盡管如此,“賦詩”者將詩歌當作特定場合中酬酢的工具,言他們心中之所想,具體來說,或者“言一國之志”,或者“流露賦詩人之志”,表白“他自己的為人”,這些都是為了“表德”,讓聽詩的人通過這些詩句了解他和他所代表的國家,也就是所謂“觀志”。從這個方面來看,“詩言志”依然與政治、道德相關,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抒情。在“教詩明志”部分,朱自清從居于上位者將詩歌施加予下位者角度考察“詩言志”的含義。他指出,“獻詩陳志”是指“由下而上”傳述諷旨,“賦詩言志”是指“在上位的人”互相稱頌“表德”,而“教詩明志”則是指統(tǒng)治者利用詩歌自上而下對人民實施教化,引導風俗。“教詩明志”四字,是朱自清根據(jù)《國語·楚語上》“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一語概括出來的,側重在受教誨人的志。朱自清指出,孔子所謂“興觀群怨”、“事父事君”,《詩大序》所謂“經(jīng)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班固《漢書·藝文志》所謂“觀風俗,知得失,自考正”,這種種說法一脈相承,都高度重視詩歌的“教化”作用。在上者“教詩明志”,就是將詩歌作為道德的載體,讓人民接受這些詩義的熏沐,歸向于善。受這種認識支配,從民間采集的一些緣情詩,其原先緣情的性質(zhì)也悄悄地發(fā)生了改變,成了人們觀政令之善惡的材料,“那么‘緣情’作詩竟與‘陳志’獻詩殊途同歸了”。朱自清通過對“教詩明志”的考察,從在上者推行詩教的意圖來證明他們所理解的“詩言志”主要是關系人心、世風的善惡問題。在“作詩言志”部分,朱自清考察了寫詩者個人與“言志”的關系。以上“賦詩”、“教詩”都是說明用詩者的詩歌觀念,“獻詩言志”雖然是從詩歌作者角度說的,可是詩歌直接陳述的是關乎國家的事情,不是作者一己的事情,獻詩以諷諫為目的,重點在聽者,不在詩人自己。“作詩言志”則不同,詩人表達個人的想法,為自己而寫詩。朱自清認為,中國詩歌史上“真正開始歌詠自己的”是屈原為首的辭賦作者,到東漢五言詩逐漸發(fā)達以后,抱這種寫作態(tài)度的詩人更多。然而,這些“歌詠自己”的詩人在他們的作品中或者講述個人的窮通出處,或者吟詠他們所理解的人生義理,比如出世觀和入世觀,以這些為“詩言志”的引申義,其實也都沒有離開政教。由于詩人開始注重為自己寫詩,詩歌中個人的、抒情的因素漸多,“緣情”說便被提了出來,即使如此,重視政教的“詩言志”傳統(tǒng)仍然“屹立”不倒,依舊給詩歌創(chuàng)作以深刻影響,只不過這以后“言志”與“緣情”的關系變得復雜起來,乃至出現(xiàn)后人用“緣情”詮釋“言志”的狀況。朱自清通過對詩人“作詩言志”的考察,勾勒出詩歌史上“詩言志”由諷、頌本義逐漸被人們引申、擴大的演化軌跡,以此說明它的核心內(nèi)涵依然在文學批評史上得到了貫穿。綜合以上四個方面,可以將朱自清得出的主要結論概括如下:“詩言志”謂表現(xiàn)懷抱,其本義是諷頌,反映的是一種政教意識;詩人言個人的窮通出處或人生義理,是其引申義,依然與政教相關;利用詩歌移風易俗,是將這種政教意識普及到民間。這種以政教為核心的“詩言志”也可以稱為“以詩明道”,與“因文明道”沒有不同,所以“詩言志”與“文載道”是一致的,不構成思想的對立。詩人純粹為表現(xiàn)個人感情、無關政治教化而創(chuàng)作詩歌,這形成了“詩緣情”的觀念。“詩言志”與“詩緣情”根本區(qū)別在于是否與政教相糾纏。與“詩緣情”相比,“詩言志”顯然是中國詩歌史上一種更加深刻、悠久的傳統(tǒng),這也表明中國文學的政教化特征。四《比興》篇實際論述的內(nèi)容包括賦比興,所以論文最早在《清華學報》發(fā)表時題目為《賦比興說》,結集時作者將它改為《比興》,而賦比興三者中,興義又最微妙,《詩經(jīng)》毛傳只對“興”作提示性的標注,對賦、比不作提示,就是因為“興”義隱微,賦、比之義顯明,后人討論賦比興,實際上討論的焦點也是集中在興上面,他們往往“比興”連稱,而連稱的“比興”其意思大致接近“興”。朱自清這篇論文也沿襲了歷來的研究習慣,在賦比興三者中主要討論比興,在比興中又主要討論興。論文四個部分的標題分別是“毛詩鄭箋釋興”、“興義溯源”、“賦比興通釋”、“比興論詩”。朱自清研究賦比興,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點意見:(一)他認為,《周禮·春官·大師》稱風、賦、比、興、雅、頌為“六詩”,而《毛詩序》改稱它們?yōu)椤傲x”,這反映了我國詩歌由重聲時代轉入重義時代的變化。他在參考逯欽立《六義參釋》一文基礎上,也肯定風、賦、比、興、雅、頌在很早的時代,“似乎都是樂歌的名稱,合言‘六詩’,正是以聲為用”。風、雅、頌表示音樂,這自然不必多言。他推測賦比興在早期的含義也與音樂有關,“大概‘賦’原來就是合唱”,“‘比’原來大概也是樂歌名,是變舊調(diào)唱新辭”,“‘興’似乎也本是樂歌名,疑是合樂開始的新歌”。只是后來詩歌的義越來越受人們重視,賦比興才逐漸被解釋成為只是與理解詩和寫詩有關的概念,他說:“《詩大序》改為‘六義’,便是以義為用了。”對于早期的賦比興含義,由于資料極少,研究非常困難,但是,這顯然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朱自清認為賦比興是“樂歌名稱”,這雖然僅僅還是屬于一種猜測,缺乏論證,證據(jù)也顯薄弱,無疑對于人們深入思考這一問題會有所啟發(fā)。(二)他通過將《毛詩》和《左傳》作比較,提出《毛詩》“比興”說詩的方法,受到了《左傳》賦詩引詩、斷章取義做法的影響。《左傳》記載賦詩引詩的例子很多,其中有些就是后來被稱為“比興”的詩,賦詩引詩人多是使用詩句的喻義,取其能夠表明自己真正想傳遞的意思,這與“比興”的性質(zhì)相似。據(jù)朱自清統(tǒng)計,《左傳》“賦詩顯用喻義的九篇,有七篇興詩。引詩顯用喻義的十篇,有五篇興詩”。他舉“《左傳》明言喻義而與《毛詩》相合”的五篇作品(《湛露》、《鴻雁》、《黍苗》、《葛藟》、《桑柔》)為例,認為《毛傳》作者對這些作品的理解與《左傳》賦詩引詩人對它們的引用義互相一致,所以,應當承認這是《毛詩》本于《左傳》的事實。朱自清由此得出結論,“《毛詩》比興受到了《左傳》的影響”。同時,他又指出,盡管《毛詩》作者解說詩旨受了《左傳》賦詩引詩人的影響,二者的差異也很顯然。他說:賦詩引詩人“是引詩為證,不是說詩;主要的是他的論旨,而不是詩的意義”。而聽賦詩引詩的卿大夫?qū)τ凇对娙佟贰按蠹s都熟悉,各篇詩的本義,在他們原是明白易曉,……他們聽賦詩,聽引詩,只注重賦詩人的用意所在;他們對于原詩的了解是不會跟了賦詩引詩人而歪曲的”。然而《毛詩》解釋詩歌卻不如此,“到了他們手里,有意深求,一律用賦詩引詩的方法去說解,以斷章取義為全章全篇之義,結果自然便遠出常人想象之外”,“令人覺得無中生有”。在這方面,鄭玄與毛傳作者的態(tài)度雖然略有區(qū)別,本質(zhì)卻無不同,“《鄭箋》力求系統(tǒng)化,力求泯去斷章的痕跡,但根本態(tài)度與《毛傳》同,所以也還不免無中生有的毛病”。在《毛詩》研究中,“比興”說詩這一方法的來源確實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盡管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可以有多種答案,朱自清認為《毛傳》是受了《左傳》的影響,“比興”與春秋時代賦詩引詩的風氣有關,這種解釋也是有一定道理,而了解二者之間存在這層關系,對于人們認識“比興”說詩的特點自然也是會有幫助。(三)他給什么是“興”,“比”與“興”的區(qū)別是什么,下了一個簡明扼要的定義,提出了一個容易掌握的區(qū)分標準。他說:《毛傳》使用的“興”有兩個意義,“一是發(fā)端,一是譬喻;這兩個意義合在一塊兒才是‘興’”。如果只是單純的譬喻,不是出現(xiàn)在詩歌發(fā)端的位置,就不能算“興”,而是“比”。前人關于“興”與“比”的區(qū)別已經(jīng)說了很多,能道明其中究竟的極少。有的人不承認“興”是譬喻,認為這樣就與“比”沒有區(qū)別了,然而《毛傳》對于“興”句的釋義,往往使用“若”、“如”、“喻”、“猶”等字,分明是將“興”作為譬喻對待,可見,否認“興”有“比”的含義,并不符合《毛詩》的實際??墒?“興”與“比”具體的所指又確實不同,否則沒有必要將它們分開?!氨取薄ⅰ芭d”含義糾纏,人們長期以來難以對它們的區(qū)別做出明確的界說,原因在此。朱自清以“譬喻”解釋“興”,又以這一類詩句是否處在詩歌發(fā)端的位置作為與“比”相區(qū)別的標志,這都是得要領的。(四)他指出“比興”作為一種譬喻,具有兩個特點,它“不止于是修辭,而且是‘譎諫’”。也就是說,“比興”將詩歌的藝術手法和政治道德觀念合而為一,二者如形影相隨,這決定了它與單純的修辭手段“譬喻”不同,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批評意念,“比興的纏夾在此,重要也在此”。這一說明同樣簡單明了,準確妥當。這對于理解中國文學批評史上源遠流長的“比興說”十分關鍵。古人強調(diào)取譬引類,主文譎諫,溫柔敦厚,不直斥其言,這是“比興說”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的表現(xiàn)。而在開展文學批評,解說詩歌旨趣,分析作品意義時,“比興說”又成為支持人們觸類旁通,即興引伸,自由演繹作品政治和道德主題當然的理由。朱自清在文章中主要對用“比興”的方法開展文學批評談了看法。他并不一概反對這樣做,然而又提醒人們,這樣得出的認識“是讀者的受用而不是詩篇的了解”,如果將讀者的感興當成了作品的本意,那就越出了界限,以致造成文學釋義批評中斷章取義、無中生有的弊端,對此,他給予嚴厲批評。為了克服“歷來解詩諸家‘斷章取義’的毛病”,朱自清先生對待詩歌多義的情況,主張應當采取“我們廣求多義,卻全以‘切合’為準;必須親切,必須貫通上下文或全篇才算數(shù)”的態(tài)度。五《詩教》一文論述中國詩教傳統(tǒng)的形成和演變,以及它發(fā)生的廣泛影響。文章分三部分:六藝之教、著述引詩、溫柔敦厚。在歷史上,詩教與禮教、樂教互為一體,互相配合,共同體現(xiàn)出儒家教化文化的價值內(nèi)涵,歷來受到高度重視,朱自清這篇文章較早對詩教進行了一次現(xiàn)代的檢討?!对姟方膛c《書》教、《樂》教、《易》教、《禮》教、《春秋》教并列,共稱為“六藝政教”(鄭玄語),董仲舒稱為“六學”(《春秋繁露·玉杯》),深受漢人重視,體現(xiàn)了他們宗經(jīng)的觀念。朱自清指出,詩教在六藝之教中地位與其他五家相當,甚至在陰陽五行說極盛的時期,《易》、《書》成為顯學,《詩》的地位相對還有點低落,這說明在“六藝”中,詩教在當時并沒有特別受到重視??墒?因為“詩語簡約,可以觸類引伸,斷章取義,便于引證”,《詩經(jīng)》這種“富于彈性”的特點,又幫助了它流傳,所以從社會流傳、應用的廣泛程度而言,儒家其他經(jīng)典“到底不如《詩》”,這也使詩教的影響得以擴大。朱自清從漢人在著書立說時喜歡頻繁而廣泛地引證《詩經(jīng)》,考察詩教在漢代的成立;又從他們引證《詩經(jīng)》的內(nèi)容,考察詩教所關涉的主要方面和核心。本來,引詩以助言語在春秋時代就出現(xiàn)了,這在《左傳》多有記載,但是那與漢人以宗經(jīng)的態(tài)度引證《詩經(jīng)》還是有不同。朱自清將漢人引《詩》主要概括為三個方面:一類是關于人事的,包括德教、政治、學養(yǎng),其中以涉及德教的引用數(shù)量為最多。第二類是關于天道的,第三類是關于歷史、制度、風俗的。漢人如此喜愛援引《詩經(jīng)》,或者據(jù)以立論,或者據(jù)以判斷,這既說明他們對《詩經(jīng)》非常熟悉,也說明詩教深入人心。朱自清認為,在以上三個方面中,詩教這一意念的“核心”是“德教、政治、學養(yǎng)”,“溫柔敦厚”四字就是從其中提煉出來的,集中了詩教的精粹。本文最主要的內(nèi)容是第三部分對“溫柔敦厚”詩教本身的分析。朱自清首先說明詩教與樂教的關系。他認為,詩教與樂教各司其責,反映隨著詩樂為一到詩樂分開,《詩經(jīng)》逐漸從“以聲為用”過渡到“以義為用”的變化,“《詩》教究竟以意義為主”,發(fā)揮其“美刺諷諭”的作用,這是它與樂教最顯著的區(qū)別,然而,“‘《詩》為樂章,《詩》樂合一’是個古老的傳統(tǒng),就是在《詩》樂分家以后,也還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詩教畢竟還伴有樂教的身影。由此,朱自清得出結論,“‘溫柔敦厚’該是一個多義語:一面指‘《詩》辭美刺諷諭’的作用,一面還映帶著那‘《詩》樂是一’的背景”。其次,他從以義為主,詩、樂、禮互為其用的角度,闡明“溫柔敦厚”詩教的基本精神,是“和、親、節(jié)、敬、適、中”,是儒家重中和之道思想的表現(xiàn),《經(jīng)解》所謂“《詩》之失愚”,“愚”的意思“就是過中”,偏離了“溫柔敦厚”。第三,以“溫柔敦厚”為標準開展文學批評,這種風氣在漢朝最盛,漢以后詩教的傳統(tǒng)則“大減聲勢”,不過詩歌仍然以“優(yōu)游不迫”為尚,所以“還不失為溫柔敦厚”。到了宋朝,以說理為詩,風格朝散文化發(fā)展,離開“優(yōu)游不迫”、“溫柔敦厚”越來越遠。雖然這遭到一些人批評,想“重振那溫柔敦厚的《詩》教”,但是,單單重復漢人的調(diào)子“已經(jīng)不足以啟發(fā)人”,于是對詩教的解釋發(fā)生了改變,那就是更強調(diào)以孔子“思無邪”一語為教,比如呂祖謙和朱熹就是那樣主張的,雖然“思無邪”與“溫柔敦厚”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畢竟包含了更多道學的眼光,同時,也反映了詩歌創(chuàng)作“盡向‘沈著痛快’一路發(fā)展”的現(xiàn)狀。朱自清將唐以前和宋以后詩歌風格的變化置于“溫柔敦厚”詩教傳統(tǒng)的變遷中加以考察,這種思考問題的方法是比較新穎的,可惜后人再沒有沿著這樣的思路去繼續(xù)探究唐宋詩所以異樣的原因。六《正變》是作者《詩言志辨》四篇論文中最晚完成的一篇。內(nèi)容方面,根據(jù)朱自清自己在《詩言志辨·序》的說法,《正變》的歸結雖然也是在于“政教”,不過它直接的意義是有關于理解詩歌的一種“方法”,它是“綱領”之下的一個“細目”,與另外三篇有明顯不同,這同時也說明,他隨著對古代文學批評意念研究的逐步展開,關心和思考的問題也在不斷擴大。朱自清在《正變》篇研究了古代文學批評的變化和發(fā)展的觀念,主要涉及其中“變風變雅”和“新變”兩個概念。他認為,“變風變雅”的“變”,是指“政教衰”、“紀綱絕”,著眼于“時世由盛變衰”,是強調(diào)時政因素的影響而導致詩歌出現(xiàn)變化;而“新變”之“變”則是人們因為求新生異而使詩歌體裁、詩歌風格發(fā)生改變,主要不是出于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是詩歌發(fā)展過程中自然發(fā)生的一種現(xiàn)象,因此是屬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學變化觀念。這基本概括了古人關于詩歌變化和發(fā)展學說的主要內(nèi)容。“變風變雅”由《詩大序》作者提出,經(jīng)過鄭玄《詩譜序》、孔穎達疏層層闡述發(fā)揮,借助經(jīng)學的聲勢而成為一種權威的詩論,對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產(chǎn)生廣泛影響。他們解釋說,《詩經(jīng)》一部分作品產(chǎn)生于治世,故是頌美之聲,為“正風正雅”;一部分作品產(chǎn)生于亂世,故是怨刺之言,為“變風變雅”。根據(jù)這種觀點,詩歌的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年白城a1客運資格證
- 2024年武漢小型客運從業(yè)資格證考試題答案
- 2024年南昌客運駕駛員考試試卷答案
- 2025屆重慶市萬州龍駒中學生物高一上期末統(tǒng)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4年西寧考取客運資格證需要什么條件
- 2024年石嘴山客運上崗證模擬考試題
- 浙江省教育綠色評價聯(lián)盟2025屆英語高三上期末聯(lián)考模擬試題含解析
- 遼寧省四校聯(lián)考2025屆高三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學業(yè)水平測試試題含解析
- 浙江省溫州市普通高中2025屆高一上數(shù)學期末調(diào)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徐州市2025屆生物高三上期末考試試題含解析
- MOOC 商務英語-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Welcome Unit單元整體教學設計 高中英語必修一單元整體教學
- 武漢大學介紹PPT
- 配件供應技術服務和質(zhì)保期服務計劃方案
- 信息系統(tǒng)應急管理培訓
- 2024年教育事業(yè)統(tǒng)計培訓
- 裝修工程施工方案
- 社會保險稽核工作計劃
- 無人機應用2024年的無人機技術和無人機行業(yè)
- ISTA-2A-包裝運輸測試報告-審核通過
- 新生兒身份識別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