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_第1頁
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_第2頁
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_第3頁
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_第4頁
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春秋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歷程及基本特征

一、《公羊傳》傳統(tǒng)學術(shù)流變,《春秋》以“義則丘h其人?!狈舛D十四“公羊正義法”的起源是對春秋時期經(jīng)典《公羊傳》的解讀?!洞呵锕騻鳌酚址Q《公羊春秋》,代表了從義理方面解釋《春秋經(jīng)》的一派,與著重從史實方面解釋《春秋經(jīng)》的《春秋左氏傳》迥異其趣。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孔子據(jù)魯史作《春秋》?!洞呵铩酚涊d242年史事,只用了大約1萬5千字,用詞極其簡略,寓意卻極其深刻,蘊含著孔子辨正是非、綱紀天下的道理。故儒家巨擘孟子對《春秋》重“義”的特點作了精辟絕倫的評價,認為孔子修《春秋》是“行天子之事”。孟子歷述自堯、舜、禹、文王、武王、周公這些圣人偉大的歷史功績之后,說:“世道衰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滕文公下)他深刻地說明,《春秋》寄托著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因目睹王室衰微,原有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秩序陷于崩壞紊亂,恐懼日后情形將越發(fā)不可收拾,他要挽狂瀾之既倒,于是采取修《春秋》的方式,以褒貶之手段,明是非,別善惡,要使社會恢復(fù)到他所認為的“天下有道”的局面??鬃舆@樣做是針砭世事以綱紀天下、垂法后人,雖無天子之位,而行“天子之事”。孟子并認為《春秋》的褒貶手法有極大的政治威力,“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同大禹治水、周公治天下一樣功德蓋世。孟子還總結(jié)《春秋》具史事、史文、史義,而最重要的是“義”,不僅是《春秋》的靈魂,而且是孔子垂法后世、成為萬世師表的關(guān)鍵。他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其義則丘竊取之矣’?!?離婁下)先秦諸子中,不獨孟子如此重視《春秋》重“義”的作用和威力,《莊子·天下篇》也評論說:“《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蓖瑯訌娬{(diào)《春秋》具有重整政治秩序和倫理秩序的作用。《公羊傳》即以口說相傳,闡發(fā)孔子的“微言大義”。傳統(tǒng)的說法,如《漢書·藝文志》云:“及末世,口說流行,故有公羊、谷梁、鄒、夾之傳。”明言《公羊傳》是經(jīng)過長期口頭傳授之后才成書的。1唐徐彥在其為《春秋公羊解詁》所作疏中記載說:“孔子至圣,卻觀無窮,知秦無道,將必燔書,故《春秋》之說,口授子夏。”徐彥稱孔子能預(yù)知秦始皇焚書自是附會之辭,而特言孔子將《春秋》中的“微言大義”口授子夏,則顯然有據(jù)。司馬遷撰《史記·孔子世家》,根據(jù)他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先秦文獻,記載孔子編訂儒家六經(jīng)的偉大功績,而尤其強調(diào)《春秋》在孔子著述事業(yè)中的特殊地位:“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由于《春秋》寓含著孔子的政治觀點和社會理想,所以孔子視之為全部名譽乃至生命的寄托;孔子所要表達的大義,大量地在語言文字之外,無法筆之于書,所以另外以口說傳給弟子;弟子之中又以子夏與《春秋》關(guān)系最為密切:有關(guān)《春秋》著作和傳授最為關(guān)鍵的三項,都可從司馬遷的這段記載得到證明。從既重視褒貶書法,又因記載簡略無法彰顯的《春秋》,到大力推演“微言大義”的《公羊傳》,是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儒家學說的發(fā)展。由此而形成了一個推崇孔子為政治家、視《春秋》為一部政治書、兼具政治品格和學術(shù)品格的公羊?qū)W派,與西漢末年才流傳出來,推崇孔子為史學家、視《春秋》為一部歷史書,著重從歷史事實方面加以發(fā)揮的《左傳》學派,形成明顯不同的風格。西漢初年,經(jīng)過秦末大亂以后,需要重建并鞏固封建統(tǒng)一國家,需要創(chuàng)建適應(yīng)封建制度成長和版圖規(guī)模遠超前代的制度。而《公羊傳》倡導“大一統(tǒng)”、尊奉王室、撥亂反正、為漢代制法為孔子學說的根本大義,這就恰恰符合時代的需要,成為西漢皇朝政治指導的學說,因而顯赫于世?!豆騻鳌酚衷偃龔娬{(diào)“三世異辭”,其中包括著寶貴的變易哲學觀點,這又給西漢和東漢思想家以深刻的啟發(fā),使他們據(jù)此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學說,形成一套具有積極意義,且與社會生活密切相聯(lián)系的歷史哲學。從長期傳授的《公羊傳》2奠定了公羊?qū)W說的基礎(chǔ),到董仲舒撰《春秋繁露》,初步構(gòu)建了公羊?qū)W說的理論體系,到東漢末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詁》,形成比較完備的公羊義法,公羊?qū)W說的發(fā)展明顯地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我們應(yīng)從演繹的觀點來把握公羊義法的發(fā)展及其政治歷史哲學的奧蘊。在《公羊傳》中,公羊?qū)W說的基本命題和政治歷史觀點只是初步具備雛形。原來在《春秋經(jīng)》中,每年紀事首冠以“王”,稱“王正月”,這顯然表示孔子尊奉周王室的政治態(tài)度,但限于《春秋經(jīng)》的體例,只有“書法”,而無理論上的闡發(fā)?!豆騻鳌穭t解釋《春秋經(jīng)》的“微言大義”,發(fā)揮了可貴的創(chuàng)造性,明顯地將“大一統(tǒng)”提到開宗明義首項宗旨的地位。魯隱公元年傳解釋“王正月”曰:“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薄豆騻鳌匪l(fā)揮的“大一統(tǒng)”說,便成為孔子這位儒家圣人提出來的最高政治指導原則,要求全中國臣民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絕對服從于“天子”之下。《公羊傳》把這項最高政治宗旨體現(xiàn)在各個具體史實的解釋之中。僖公二十八年傳解釋踐土之會:“公朝于王所。曷為不言公如京師?天子在是也。天子在是,則曷為不言天子在是?不與致天子也。”一再表示對晉文公以臣召君行為的貶責,而為周天子諱言真相。對于僭越天子的行為,《公羊傳》則表示恐懼至于極點,不敢明言。隱公五年傳云:“初獻六羽,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僭諸公也。始僭諸公,于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僭諸公,猶可言也;僭天子,不可言也?!弊l責僭越行為,即是表示尊奉天子?!豆騻鳌啡沃v“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3這是公羊?qū)W“張三世”命題最早的雛形。其中包含著歷史變易觀點,人們可以據(jù)之發(fā)揮,劃分歷史發(fā)展的階段?!爱愞o”指用辭不同。親見的時代、親聞的時代、傳聞的時代,為何用辭不同?這是因為時代遠近不同,史料掌握詳略不同,文字處理因而不同。不僅如此,《公羊傳》更有特別的解釋:“定、哀、多微辭,主人習其讀而問傳,則未知己之有罪焉爾。”(定公元年)講的是時代越近,孔子因懼禍而有忌諱,故多采用隱晦的說法?!洞呵铩酚趾我越K于哀公十四年?《公羊傳》解釋說:“備也?!币陨纤f,除證明《春秋》是一部重褒貶的政治書外,還有兩層意思:一是孔子著《春秋》,因所見、所聞、所傳聞這三個時代的不同特點,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和書法;二是孔子修這部《春秋》,起自隱公之時,最后到哀公十四年,才達到完備齊全。《公羊傳》還提出“撥亂反正,以俟后圣”的觀點。在其終卷以畫龍點睛的方式,強調(diào)《春秋》有撥亂反正的政治威力,為后世立法,與開宗明義講“大一統(tǒng)”,正好首尾呼應(yīng)?!豆騻鳌方K卷哀公十四年傳云:“春,西狩獲麟。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非中國之獸也。然則孰狩之?薪采者也。薪采者則微者也,曷以狩言之?大之也。曷為大之?為獲麟大之也。曷為獲麟大之?麟者仁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意思是,《春秋》終于此年,是孔子精心安排的。因為“西狩獲麟”,是王者出現(xiàn)的瑞應(yīng),“受命之符”,表示新的天子要出現(xiàn)了,代周而起。所以孔子作《春秋》不是普通的史書,而是具有重新安排天下秩序的意義,“為一王之法”。《公羊傳》進一步強調(diào)“以俟后圣”的政治意義,說:“君子曷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則未知其為是與?其諸君子樂道堯舜之道與?末不亦樂乎堯舜之知君子也。制《春秋》之義,以俟后圣,以君子之為亦有樂乎此也?!睆娬{(diào)是孔子有意修成的政治書,通過明是非、別善惡,以繩當世,為后王制法,故是撥亂反正的最高準則。根據(jù)以上分析,可清楚《公羊傳》已將公羊?qū)W的一些基本觀點和命題提了出來,但論述尚未深入、豐滿,尚需后來的繼承者將之演繹,才能成為有理論體系的學說。二、《年春王春季》是表達封建王朝都明王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根本綱紀,是指“五者遂正,而化之大行”,以供后王治國董仲舒和何休即繼承了解釋《春秋》義理《公羊傳》的基本方向,他們結(jié)合了對于時代的感受而大力加以推闡,標志著公羊?qū)W說的重大發(fā)展。在漢武帝時代,春秋公羊?qū)W因力倡“大一統(tǒng)”,主張撥亂反正,“為后王立法”,主張“改制”,而成為最適合時代需要的學說,同漢武帝“夙興夜寐以思”,冀圖“興造功業(yè)”的愿望正相應(yīng)和。漢武帝征賢良,董仲舒以《天人三策》應(yīng)對4,發(fā)揮《春秋》之義,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受武帝贊賞。故史稱:武帝“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董仲舒?zhèn)?如果說,儒家學說在武帝時代走向了政治舞臺的中心,那么春秋公羊?qū)W則無疑地成為西漢中后期政治指導思想和社會指導思想的主角。董仲舒以畢生精力治春秋公羊?qū)W,既深得經(jīng)典的閫奧,又自覺地適應(yīng)時代的需要,大膽而成功地詮釋《春秋》大義,構(gòu)建了春秋公羊?qū)W理論體系。在這一理論體系中,“大一統(tǒng)”的政治觀,“張三世”的變易觀,“通三統(tǒng)”的改制觀最為重要,以《公羊傳》的簡略解釋相比較,明顯地將公羊家法推向新的階段。董仲舒認為,《春秋》之所以在儒家經(jīng)典中地位最為重要,是因為它指明了天子是承天命而治,具有無上的威權(quán),并規(guī)定了國家的大綱大法。他在《春秋繁露·玉英》篇中,強調(diào)《春秋經(jīng)》首書“元年春王正月”六個字,乃是集中地表達天子統(tǒng)治的神圣性和確保封建國家得以大治的根本綱紀這些最重要的義理:“是故《春秋》之道,以元之深5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五者俱正,而化之大行。”這段話體現(xiàn)了解釋《春秋經(jīng)》至關(guān)重要的“微言大義”,包括帝王承天而治,位居至尊;帝王的號令必須符合天的意志,故人君首先要正心;諸侯必須忠于王室,才有其合法的地位;故諸侯必須秉承王的旨意,正境內(nèi)之治,實行善政??傊?經(jīng)過董仲舒的解釋,“元年春王正月”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卻是從根本上確定了封建政治的倫理和秩序,王者承天意以行政事,封建國家的政治行動都是由上天安排的,以此論證王權(quán)的神圣性和正確性。因此說“五者俱正,而化之大行”。而《春秋》全書更是孔子上探天意,下明得失,包含辨正天下復(fù)雜事物之是非的精微道理,所以有國家者,不可不學《春秋》。由此可見《春秋》這部經(jīng)典對于封建政治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向漢武帝鄭重陳述的是完全同樣的意思:“臣謹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正次王,王次春。春者,天之所為也;正者,王之所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為,而下以正其所為,正王道之端云爾?!?董仲舒?zhèn)?并且直接闡發(fā)孟子及《公羊傳》中論述《春秋》“行天子之事”,“制《春秋》義法,以俟后圣”的意義,說:“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萬事,見素王之文焉?!薄肮省洞呵铩肥苊戎普?改正朔,易服色,所以應(yīng)天也?!痹凇洞呵锓甭丁び嵝颉分?董仲舒更剴切地申論:“仲尼之作《春秋》也,上探正天端王公之位,萬民之所欲,下明得失,起賢才,以待后圣?!币鉃椤洞呵铩匪涺攪g的史事,乃是處處體現(xiàn)出孔子欲使明王達到國家至治的良苦用心,所以孔子的門人子貢等人深刻地領(lǐng)會孔子的這番義旨,懂得《春秋》義理深切,足為后王治國的寶鑒。如不按《春秋》之大義實行,則將導致國家禮義制度崩壞,以至亡國滅身。如能按《春秋》所制定的綱紀治國,則不但可以免禍,而且能達到堯舜那樣的境地。董仲舒還將《公羊傳》中“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的樸素歸納推進為“張三世”說的基本命題?!洞呵锓甭丁こf王》說:“《春秋》分十二世為三等:有見,有聞,有傳聞;有見三世,有聞四世,有傳聞五世。故哀、定、昭,君子之所見也;襄、成、文、宣,君子之所聞也;僖、閔、莊、桓、隱,君子之所傳聞也。所見六十一年,所聞八十五年,所傳聞九十六年。于所見微其辭,于所聞痛其禍,于傳聞殺其恩,與情俱也?!彼娛?當事人或其近親都在世,容易招禍,記事使用什么書法忌諱多,因而用詞隱晦;所聞世,對于事件造成的禍害感受真切,因此記載明確詳細;所傳聞世,恩惠和感情都減弱,因此記載簡略?!洞呵锓甭丁し畋尽菲獙Α皬埲馈弊円子^也有集中的解釋:“今《春秋》緣魯以言王義,殺隱、桓以為遠祖,宗定、哀以為考妣,至尊且高,至顯且明。其基壤之所加,潤澤而所被,條條無疆?!髧R、宋,離(不)言會。6微國之君,卒葬之禮,錄而辭繁。遠夷之君,內(nèi)而不外。當此之時,魯無鄙疆,諸侯之伐哀者言我。邾婁庶其、鼻我,邾婁大夫,其于我以親,以近之故,乃得顯明。隱、桓,親《春秋》之先人也,益師卒而不日。于稷之會,言其成宋亂,以遠外也。黃池之會,以兩伯之辭,言不以為外,以近內(nèi)也。”論述所見世(昭、定、哀)因時代不同,故書法與所傳聞世、所聞世也有明顯的不同。在所傳聞世,因社會尚未進步,故只書魯國君赴會,對魯以外的國君相見,一律不言會。而《春秋經(jīng)》定公十四年則載云:“齊侯、宋公會于洮?!币驗榇藭r已是所見世,凡諸夏之國都早就不視為外國,所以魯國以外國君相見,也明確記載其會見。書法不同,證明公羊?qū)W“三世說”實有顯示歷史發(fā)展之不同階段的含義。董仲舒所總結(jié)的“通三統(tǒng)”說與上述“張三世”有密切關(guān)系?!皬埲馈笔菍Α洞呵锝?jīng)》所記載的二百四十二年提供以歷史變易觀為指導的劃分方法,“通三統(tǒng)”則把眼光放得更遠,縱觀自五帝、三代以來的歷史,從中總結(jié)出更加深刻的歷史變易觀和改制的哲學政治主張。董氏在《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中論述甚詳?!敖y(tǒng)”指綱紀,不同的朝代治國方法各異,形成各具特征的綱紀制度。董氏概括為,湯受命而王,時正白統(tǒng);文王受命而王,時正赤統(tǒng);《春秋》應(yīng)天作新王,時正黑統(tǒng):證明因歷史變化而變革。這一理論的核心是顯而易明的;當新王朝代替舊王朝興起的時候,為了表示自己是“受命而后王”,是天命所歸,就必須“改正朔,易服色,制禮作樂”,開啟觀念和行為迥不相同的新的時代,以有效地實行“一統(tǒng)于天下”。三統(tǒng)論又與三代實行不同的歷法直接相關(guān)。由于“三正”不同7,故萬物有處于即將生長,處于萌芽狀態(tài),處于根株積累力量狀態(tài)的不同,故有尚黑、尚白、尚赤的不同。《三代改制質(zhì)文》篇并加以排比援引,作為三統(tǒng)說的進一步根據(jù)。“通三統(tǒng)”理論外衣有神秘色彩,其實際內(nèi)涵卻有重要價值。董仲舒此一理論主張的實質(zhì),就是要解釋歷史的變化和治國辦法的不同,其現(xiàn)實價值是講漢代要“改制”,要創(chuàng)立新的制度、辦法。三代頒行的歷法(即“正明”)不同,夏歷建寅,殷歷建丑,周歷建子,舊的歷法不適用了要實行新歷法,所以夏、殷、周有“三正”的不同。三代的服色又有尚黑、尚白、尚赤的不同。三代又有遷都、作邑的不同。董仲舒這種歷史變化的觀念,本來是從上述三個方面具體的變化歸納而得的,這本來是很有意義的理論創(chuàng)造的成果??墒撬诒硎鰰r,卻不說明是由具體史實變化而實行歸納而得,卻采用了相反的邏輯方法,說成演繹而得,于是這一理論顛倒過來,成為由夏、商、周三統(tǒng)不同,故有正朔、服色、遷都、作樂的不同;不幸之由于當時科學認識的限制和有意識宣揚“天命論”,更使“三統(tǒng)論”蒙上神秘的色彩。以上董仲舒對“大一統(tǒng)”、“張三世”、“通三統(tǒng)”的闡釋,為公羊?qū)W建構(gòu)理論的體系,這是他對經(jīng)學史所作的重大貢獻。在當時,以董仲舒為代表的春秋公羊?qū)W成為一代顯學,董氏也成為學者宗從的一代儒家大師。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也曾向董仲舒學習公羊?qū)W說,公羊?qū)W的變易觀成為司馬遷進步歷史觀的重要來源之一。三、關(guān)于“大一統(tǒng)”的闡述何休生活于東漢桓、靈之間,與著名的古文經(jīng)學家鄭玄同時。當時,古文學派興盛的趨勢已人所共見,但何休不隨波逐流,仍然酷愛今文公羊?qū)W說的政治歷史哲學,潛心發(fā)憤十七年,著成《春秋公羊解詁》,成為后代通行的《十三經(jīng)注疏》中僅有的保存今文學說的一種注本。他在《公羊傳》和董仲舒、胡毋生的基礎(chǔ)上,把公羊?qū)W再向前推進,《解詁》一書遂被學者稱為“比較完備的公羊?qū)W派義法的總結(jié)”(第163頁)。何休的貢獻突出地體現(xiàn)在推進“大一統(tǒng)說”和“三世說”,確立了公羊?qū)W說的兩大主干?!洞呵锕蚪庠b》對大一統(tǒng)說的論述更加理論化了。隱公元年何休對“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為:“變一為元。元者,氣也,無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無所系,而使春系之也。不言公,言君之始年者,王者、諸侯皆稱君,所以通其義于王者,惟王者改元立號。《春秋》托新王受命于魯,故因以錄即位,明王者當繼天奉元,養(yǎng)成萬物?!庇衷?“文王,周始受命之王,天之所命,故上系天端。方陳受命制正月,故假以為王法?!焙涡莸慕忉?顯然有高出于中古時代“皇權(quán)神授”這一普遍認識之處,他還從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哲理深度加以論述,提出“元”即是“氣”,是世界物質(zhì)性的基礎(chǔ),“無形以起,有形以分”,由此構(gòu)成天地萬物。那么“王”作為最高權(quán)力的代表,就賦“養(yǎng)成萬物”、統(tǒng)理一切的職責。就哲學意義言,他提出“氣”是萬物之原的看法是深刻的。緊接著在解釋“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時,他又進一步發(fā)揮說:“統(tǒng)者,始也,總系之辭。夫王者始受命改制,布政施教于天下,自公侯至于庶人,自山川至于草木昆蟲,莫不一一系于正月,故云政教之始?!庇终f:“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境內(nèi)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卑春涡莸慕忉?要真正體現(xiàn)天子之“大一統(tǒng)”,就須將自王侯至于庶人,以至山川萬物,統(tǒng)統(tǒng)置于天子的治理之下。同時他又以一種類似“世界圖式”的理論,論證“大一統(tǒng)”的合理性和神圣性。在這一由“元氣”、“天”、“天子政事”、“諸侯治國”五位一體的世界圖式中,“王”處于中心位置:由“元”這一生成宇宙萬物的來源決定的意志,由天的意志決定王的政教設(shè)施,由王的政教設(shè)施決定諸侯的即位,由諸侯的即位決定境內(nèi)的治理。如此“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難道不是確鑿無疑地說明天子的一統(tǒng)權(quán)力是宇宙的法則、萬物的根本嗎?這樣,對于天子大一統(tǒng)權(quán)力如何體現(xiàn)和大一統(tǒng)權(quán)力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何休都從多層面、多角度作了論述,因而比起董仲舒的論述更具理論深度和更加有力。再者,何休把三世說發(fā)展成為具有深刻哲學內(nèi)涵的關(guān)于歷史演進的理論體系。何休曾提出“三科九旨”,“三世說”是其中的核心部分?!侗O(jiān)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隱公卷第一》徐彥疏云:“問曰:《春秋說》云:《春秋》設(shè)三科九旨,其義如何?答曰:何氏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若總言之,謂之三科,科者,段也;若析而言之,謂之九旨,旨者,意也,言三個科段之內(nèi),有此九種之意。故何氏作《文謚例》云:三科九旨者,新周、故宋、以《春秋》作新王,此一科三旨也;又云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此二科六旨也;又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是三科九旨也。”何休對“三世說”的系統(tǒng)闡發(fā),則見于《解詁》隱公元年對傳文“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的解釋:“所見者,謂昭、定、哀,已與父時事也;所聞?wù)?謂文、宣、成、襄,王父時事也;所傳聞?wù)?謂隱、桓、莊、閔、僖,高祖、曾祖時事也。異辭者,見恩有厚薄,義有深淺。時恩衰義缺,將以理人倫、序人類,因制治亂之法?!谒鶄髀勚?見治起于衰亂之中,用心尚粗,故內(nèi)其國而外諸夏,先詳內(nèi)而后治外;錄大略小,內(nèi)小惡書,外小惡不書,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內(nèi)離會書,外離會不書是也。于所聞之世,見治升平,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書外離會,小國有大夫,宣十一年,‘秋,晉侯會狄于攢函’,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是也。至所見之世,著治太平,夷狄進至于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用心尤深而詳,故崇仁義、譏二名、晉魏曼多、仲孫何忌是也。”用形象化的、簡潔的語言,描述歷史變易進化的哲學道理,這是何休對公羊三世說歷史進化觀的重大貢獻。歷史變易和階段進化是其“三世說”的靈魂?!叭凭胖肌币彩菑牟煌慕嵌戎v“變”的,互相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故徐彥《疏》云:“何氏之意,以為三科九旨,正是一物?!币豢迫?“新周、故宋、以《春秋》作新王”,是把“通三統(tǒng)”與“三世說”直接聯(lián)系起來,共同體現(xiàn)公羊家歷史觀“變”的實質(zhì)?!靶轮?、故宋、以《春秋》作新王”主要是從總結(jié)以往的歷史講“變”;“所傳聞世、所聞世、所見世”本身是講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變”;從中引申、發(fā)揮的“據(jù)亂世、升平世、太平世’,則是講包括未來在內(nèi)的歷史全局的“變”?!岸屏肌?所見異辭、所聞異辭、所傳聞異辭)在整個“三科九旨”中處于核心地位?!皟?nèi)其國而外諸夏,內(nèi)諸夏而外夷狄”則是上述核心部分在民族關(guān)系上的體現(xiàn)??傊?何休的“三世說”吸收了古代思想家的成果,創(chuàng)造性地融為一爐,以其哲理內(nèi)涵的深刻性和理論的多層次性,為清代公羊?qū)W者引發(fā)新義、創(chuàng)立新說奠定了根基。與上述“大一統(tǒng)”和“三世說”相聯(lián)系,《春秋公羊解詁》中對于“《春秋》王魯”,“待圣漢之王以為法”,以及倡言“國重君輕”、聲討暴君虐民的罪惡等,都有精彩的論述。因此何休的這部著作堪稱是公羊?qū)W發(fā)展的重要里程碑。四、公羊?qū)W說的特征公羊?qū)W說的形成和豐富,自戰(zhàn)國起至東漢末,經(jīng)歷了五、六百年。由《公羊傳》奠基,胡毋生《條例》和董仲舒《春秋繁露》發(fā)展,何休《春秋公羊解詁》系統(tǒng)地總結(jié),如此世代努力,構(gòu)建起公羊?qū)W說的理論體系,并成為今文學派的中堅。中國儒學具有繁富的內(nèi)容,在不同時期,以及在不同學派身上,形成不同的特色。就漢代形成的今文學派和古文學派而言,就各具特色,在此后歷史長河中,適應(yīng)不同時期政治、文化條件的需要。古文學派有其長處,如重視史實,講實事求是的治學風格,不講或少講災(zāi)異迷信,講究文字、制度、名物訓詁等。與之相比,以公羊?qū)W說為代表的今文學派也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概括為如下三項。一是政治性。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懷抱著“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精神??鬃又驹诎舶钪螄?希望實現(xiàn)“天下有道”的局面。孟子反對暴君污吏,反對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災(zāi)難,主張實現(xiàn)統(tǒng)一,主張施行“仁政”。公羊?qū)W派繼承了先秦儒學這種積極的精神,主張“大一統(tǒng)”,倡導適應(yīng)時代條件的變化而“改制”,譴責暴君賊臣,關(guān)心民族關(guān)系。公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