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湯證治_第1頁
吳茱萸湯證治_第2頁
吳茱萸湯證治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吳茱萸湯證治

吳茱萸湯在《仲景》中有五個見。一是《傷寒論》“陽明病篇”的第245條、“少陰病篇”第309條、“厥陰病篇”的第377條;二是《金匱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篇”的第8條和第9條。以上五條原文,從表面上看,《傷寒論》三條為外感病而設(shè),而《金匱要略方論》兩條為雜病而立。但仔細深入探究,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五條原文,卻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茲剖析如下,求同道教正。一、“溫中散寒,助陽抑陰,主之”《傷寒論》“陽明病篇”的第245條說:“食谷欲嘔,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标柮鲗傥?主受納、腐熟水谷,其氣以下降為順。胃氣虛寒,不能腐熟水谷而氣上逆,則食谷而欲嘔吐,故用吳茱萸湯溫胃散寒,降逆止嘔。假如辨證不準,將吳茱萸湯誤投于胸膈有熱,邪熱迫胃,飲氣上逆的食谷欲嘔證,則必助熱而不受,致使其嘔吐益甚,故說“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薄吧訇幉∑钡牡?09條說:“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少陰陽虛寒盛,寒邪傷及脾胃,脾胃受傷,升降失常,則見吐利交作,且以嘔吐為主。陽氣被寒邪所阻遏,不能溫養(yǎng)四末,故手足厥冷。但陽氣尚能與陰邪抗爭,陽與陰爭,因而煩躁欲死。故用溫中散寒、助陽抑陰的吳茱萸湯來主治。“厥陰病篇”的第377條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必赎幐蚊},挾胃屬肝,上貫膈,布脅肋,上入頏顙,連目系,上出與督脈會于巔頂。寒邪傷于厥陰,下焦?jié)彡幹畾庋?jīng)上犯于胃,則胃寒氣逆,水飲不化,故見干嘔,吐涎沫;厥陰肝寒循經(jīng)上逆,故見頭痛且以巔頂部為甚。其治當用吳茱萸湯暖肝溫胃,降濁散飲?!督饏T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篇”的第8條說:“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肝寒犯胃,胃寒氣逆則嘔;陰寒循肝經(jīng)上阻于胸,胸中氣滯,故見胸滿。因此,應用暖肝溫胃,散寒降逆的茱萸湯來主治。同篇的第9條說:“干嘔,吐涎沫,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本條與《傷寒論》“厥陰病篇”的第377條文字基本相同。但設(shè)置兩處別有用意。前者為外感病寒邪傷及厥陰而設(shè);后者為內(nèi)傷雜病肝寒而立。此寓涵病因雖異,但見證相同,則病機不殊,故皆用吳茱萸湯治療。二、和小智以養(yǎng)肝以養(yǎng)胃吳茱萸湯,由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四藥組成,其劑量比值為3:3:6:4(個)。方中吳茱萸為君藥,性大熱而味辛苦,為溫胃暖肝,散寒降濁之要藥;生姜為臣,性味辛溫,溫胃散寒,降逆止嘔;人參、大棗為佐使,性味甘溫,以補中益氣,崇土以制木。四藥配伍,共奏溫胃暖肝、散寒降濁、補中益氣之效。三、治“胃不和”之證多年來,我們以上述觀點,指導臨床實踐,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xiàn)擇其四例,以資佐證。例一、食谷欲嘔案謝××女41歲初診于1990年3月4日。半月來食后即嘔,甚時將所食之物全部嘔出,飲水亦嘔,全身乏力,四肢不溫,指尖發(fā)涼。經(jīng)××醫(yī)院多方檢查,診為神經(jīng)性嘔吐,服西藥鮮效,轉(zhuǎn)診中醫(yī)治療。察舌淡苔白滑,脈沉細無力。此系胃氣虛寒,濁陰上逆之證。治以溫胃散寒,降逆止嘔法。選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9g黨參15g生姜18g大棗4枚連服3劑嘔止。因納呆脘脹,改用厚姜半甘參湯加減,6劑調(diào)理而愈。例二、吐利交作案賈××男38歲初診于1988年8月6日。宿罹胃疾,因惱怒飲冷,旋即脘腹稍痛,傍晚上嘔下瀉,至晨約7次,自服黃連素等藥未止。經(jīng)××醫(yī)院診為急性胃腸炎。來診時,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疲體倦,語聲低微,口和不渴,急躁不安,舌質(zhì)淡邊有齒痕,苔薄白潤滑,脈弦細無力。此為肝胃虛寒,氣機紊亂之證。擬溫胃暖肝,夔理氣機為法。選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9g吉林參9g(另煎,兌)生姜18g大棗4枚6劑僅服2劑,吐瀉即止,再服4劑,霍然而愈。例三、咳唾涎沫案商××男32歲初診于1991年3月2日?;挤涡牟∫?年,因感冒后發(fā)作,胸滿咳喘,吐涎沫樣稀痰,時有惡心,飲食呆滯,心悸不寧,動則尤甚,夜間倚息不得平臥,眼瞼下肢浮腫,舌淡暗唇紺,苔白膩,脈細數(shù)有間歇。此系心力不繼,胃中虛寒,濁陰上逆之證。先議溫胃散寒,化濁降逆法,選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9g紅白參各5g(另煎,兌)生姜18g大棗4枚3劑二診:諸證大減,藥后自覺胃脘舒暢、惡心不作,進食倍增,咳喘和吐涎沫均減少,已能平臥。轉(zhuǎn)以養(yǎng)心、益肺、健脾之劑,繼續(xù)調(diào)理。例四、巔頂疼痛案陳××女46歲初診于1986年5月12日。頭痛宿恙5年,西醫(yī)診為血管性神經(jīng)性頭痛,上周因情志不遂而誘發(fā),以巔頂脹痛尤顯,伴納呆脘痞,惡心欲嘔,煩躁,舌淡暗苔白滑,脈沉弦細。此為肝胃不和,濁陰上乘之證,擬溫胃暖肝,降濁止痛為法,選用吳茱萸湯。處方:吳茱萸9g別直參9g(另煎,兌)生姜18g大棗4枚6劑二診:頭痛大減,欲食不嘔,脘部舒暢,舌脈如前,再服6劑而愈。四、“客證”方面應注意以下三1.研究原文,學會辨證:《傷寒論》吳茱萸湯證分列于陽明病、少陰病、厥陰病三篇之中。第245條,所謂“屬陽明”僅是指胃而言,這與陽明病胃實的陽明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尤在涇說:“陽明中虛,客寒乘之,食谷則嘔,故宜吳茱萸湯以益虛而溫胃。”尤氏的所謂“陽明中虛,客寒乘之”,指的是胃中虛寒,否則怎么可以用吳茱萸湯益虛而溫胃呢?陽明病胃家實與陽明中寒,除了在病變過程中有可能互相轉(zhuǎn)化外,兩者不能并立。因此《傷寒論》把吳茱萸湯列在陽明病篇,主要目的是為互相辨證而設(shè),并不是說陽明病應該用吳茱萸湯。列于少陰病篇的第309條,也是為了與少陰病辨證。如該篇的第296條說:“少陰病,吐利,躁煩四逆者,死”。兩條在文字上頗相類似,但病之輕重不同。296條吐利交作,四肢厥逆,而見躁煩,是因躁致煩,以躁為主,為陰寒獨盛,真陽外脫之象,故曰死。309條吐利交作,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是因煩致躁,以煩為主,雖為陰寒內(nèi)盛,但尚有陽可致煩,故可用吳茱湯主之。又如第378條,雖列于厥陰病篇,講的卻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傊?以上三條,雖分別列于陽明、少陰、厥陰三篇,論述都是“客證”,目的是以賓定主,加強辨證。至于《金匱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篇”的第9條,雖同于《傷寒論》的第378條,但揭示的是吳茱萸湯的主證。而第8條則是第9條的延伸。這樣看來,仲景書的吳茱萸湯證五條,《傷寒論》的第245、309條確為外感病而設(shè),《金匱要略方論》“嘔吐噦下利病篇》的第8、9兩條,也確為內(nèi)傷雜病而立。而《傷寒論》的第377條以中介的形式,將外感與雜病有機地聯(lián)結(jié)一起,儼然構(gòu)成了一吳茱萸湯證的辨證系統(tǒng)。2.分析方義,揭示隱涵:在分析方義時,不僅以藥釋方,還要做到依法立方。依法立方,才是符合法度之方。如清代王子接說:“吳茱萸湯,厥陰陽明藥也,厥陰為兩陰交盡,而一陽生氣實寓于中,故仲景治厥陰以護生氣為重,生氣一虧,則濁陰上干陽明,吐涎沫,食谷欲嘔,煩躁欲死,少陰之陽并露矣,故以吳茱萸直入厥陰,抬其垂絕之陽,與人參震坤合德,以保生氣,仍用姜棗調(diào)其營衛(wèi),則參、茱因之以承宣中下二焦,不治心肺,而涎沫得攝,嘔止煩寧。”此說頗合理義,值得參考。3.探討理論,指導實踐:如上所述,吳茱萸湯證的病機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我們以此為指導運用于臨床,分別治愈食谷欲嘔、吐利交作、咳唾涎沫、巔頂疼痛等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