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形式的對比研究_第1頁
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形式的對比研究_第2頁
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形式的對比研究_第3頁
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形式的對比研究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形式的對比研究

公路橋梁破壞在我國大陸發(fā)生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00點左右,四川省東龍門山構造帶四川省四川附近發(fā)生了8.0級強震。此次地震不僅在震中區(qū)附近造成災難性的破壞,而且在四川省和鄰近的甘肅和陜西省大范圍內(nèi)也造成了破壞,其影響更是波及到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乃至境外,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大陸發(fā)生的破壞性最為嚴重的地震。在汶川地震中公路橋梁破壞嚴重,且破壞形式在破裂面南、北兩端出現(xiàn)了顯著的差異。本文從震源機制、斷層運動方式和橋梁本身特點等角度,分析了產(chǎn)生這一差異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對強震區(qū)的橋梁抗震設計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1斷裂積分法汶川地震發(fā)生在四川龍門山逆沖推覆構造帶上。該構造帶是青藏高原內(nèi)部巴顏喀喇地塊和中國東部華南地塊的邊界構造帶,經(jīng)歷了長期的地質演化歷史,具有十分復雜的結構和構造。晚新生代的構造變形主要集中在灌縣-江油斷裂(前山斷裂)、映秀-北川斷裂(中央斷裂)和汶川-茂縣斷裂(后山斷裂)及其相關褶皺之上(圖1),這次強震發(fā)生在映秀-北川斷裂之上,宏觀震中位于映秀鎮(zhèn)西南的牛圈溝蔡家杠村附近(高孟潭等,2008)。根據(jù)陳運泰等2的研究,此次地震破裂大致由3個主要的子事件組成:第一個子事件位于0—15s,在這個時間內(nèi)釋放了16%的地震矩;第二個子事件位于17—46s,為本次地震過程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一次事件,釋放了63%的地震矩;最后一次事件位于48—60s,同樣釋放了16%的地震矩。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沖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為主、兼具逆沖分量。但這次地震的震源機制比較復雜,在震源過程中震源機制隨著時間和空間在發(fā)生變化。如果將整個地震過程分成7個階段,則在地震的開始階段表現(xiàn)為逆沖為主,但后來逐漸轉變?yōu)橐宰呋瑸橹鳌?個階段對應的地震震級分別為:MW7.1、MW7.1、MW7.6、MW7.4、MW7.4、MW7.4和MW7.2(圖2)(吳健等,2008)。2橋梁地震典型分析2.1方面存在的問題破裂面南端從映秀至漢旺,主要以逆沖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其控制子事件主要為第1、第2子事件,時間從0—46s,釋放的地震矩約占總地震矩的80%。破裂面南端控制區(qū)域內(nèi)的橋梁破壞相當嚴重,此次地震中發(fā)生垮塌的橋梁絕大多數(shù)都集中在這一區(qū)域及其周邊。其中幾座典型的橋梁均處在斷層的上盤,結構同時受到巨大的豎向和水平向地震力作用,出現(xiàn)了以構件強度失效破壞引起的結構垮塌。(1)結構延性在結構中的應用百花大橋位于岷江右岸,橋長495.55m,最大墩高30.87m??鐝浇M合為4×25m+5×25m+50m+3×25m+5×20m+2×20m,平面位于R=150m的左偏圓曲線、192.601m直線以及R=66m的右偏圓曲線上。大橋距離本次地震宏觀震中僅1.5km,橋位地處斷層上盤,強大的逆沖作用使結構承受巨大的超重作用,導致橋墩軸壓比成倍擴大,其內(nèi)的縱向鋼筋和混凝土的壓應力陡增,極大地限制了結構延性性能的發(fā)揮,基本以脆性的彎剪破壞為主,甚至出現(xiàn)了壓潰型破壞,見照片1—4。此外,在結構設計方面也存在著許多不利于結構延性等抗震性能發(fā)揮的因素。(1)強梁弱柱效應:橋墩之間的中橫梁過于強大,導致強梁弱柱效應的出現(xiàn),使結構的第一塑性鉸出現(xiàn)在橋墩上,致使結構失效。(2)橋墩配箍率:筆者在現(xiàn)場測量發(fā)現(xiàn),橋墩所配螺旋箍筋為HRB235級φ8鋼筋,間距為20cm,配箍率為0.06%,遠低于《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guī)范(JTG004-89)》(交通部公路規(guī)劃設計院,1990)和新頒布的《公路橋梁抗震設計細則(JTG/TB02-01-2008)》(重慶交通科研設計院,2008)中對箍筋配置的相關規(guī)定,導致核心混凝土幾乎沒有約束,其極限應力和應變大大降低,橋墩幾乎沒有延性性能。(3)河卵石骨料:筆者在四川災區(qū)考察發(fā)現(xiàn),所見混凝土結構的骨料均采用光圓的河卵石,此類骨料與水泥的膠結面過于整齊而降低了膠結強度,在往復荷載作用下,混凝土極易出現(xiàn)粉碎性崩潰。(4)支承方式:該橋曲線段上第5聯(lián)(5×20m)采用一個固定支座搭配多個活動支座的組合方式,導致全聯(lián)上部結構的水平地震力幾乎完全由固定支座下的橋墩承擔,該橋墩在強大的地震作用下迅速破壞,進而在全聯(lián)出現(xiàn)“多米諾”效應式坍塌。(2)面夾角試驗該橋位于映秀鎮(zhèn)以北約500m處,橋軸線與破裂面夾角小于30°。由于橋墩與樁基礎的施工接縫過于整齊,在強大的豎向和水平向地震力作用下橋墩底面產(chǎn)生剪切破壞而倒塌,見照片5和照片6。(3)斜下方向的剪切小魚洞大橋位于彭州市龍門山鎮(zhèn)與小魚洞鎮(zhèn)交界處。全橋總長187m,其中主橋為4×40m剛架拱,橋寬12m,橫橋向由5片拱肋組成。橋軸線近東西方向,斷層從大橋東側300m處穿過,基本與橋軸線正交,大橋處在斷層上盤。劇烈的逆沖和向東擠壓使薄弱的拱片在承受近兩倍自重壓力的同時,還承受著巨大的順橋向水平慣性力,最終在斜撐的頂部(見照片7)和拱腳(見照片8)產(chǎn)生了斜下方向的剪切破壞,導致4跨主橋全部坍塌。從小魚洞大橋的破壞可以看出,剛架拱橋雖然具有結構輕巧、施工簡單、經(jīng)濟美觀等諸多優(yōu)點,但過于纖細薄弱的拱肋和斜撐應避免采用。2.2第3子事件和后續(xù)子事件地震矩場破裂面北端從北川開始跳躍至青川,直至陜西的寧強,主要以右旋走滑為主、兼具逆沖分量,其控制子事件為第3子事件和后續(xù)子事件,時間從第48s開始,釋放的地震矩約占總地震矩的18%。盡管破裂面北端釋放的能量并不大,但控制區(qū)域內(nèi)的橋梁破壞也較為嚴重,而且垮塌的橋梁軸線基本上與斷層走向成銳角,甚至平行于斷層的走向;主要由于地面劇烈的近南北向水平錯動,導致橋梁出現(xiàn)了位移破壞型的結構垮塌。(1)空心橋墩結構該橋位于九環(huán)線平武縣南壩鎮(zhèn)上場口,跨涪江,是九寨溝環(huán)線S205和省道S105共用路段上的一座大型橋梁。該橋全長207.04m,跨徑為10×20m預應力混凝土空心板橋,橋軸線與破裂面走向大致平行。橋位地處斷層上盤,由于沿橋軸向劇烈錯動和橫橋向擠壓,造成下游側上部結構均從南側支座上滑落,而上游側邊梁在撞毀檔塊后橫向拋落(見照片9、10)。由于斷層逆沖作用顯著減弱以及上部結構的迅速滑落,致使橋墩受到的豎向和水平向地震力較小,橋墩本身沒有發(fā)生破壞。(2)危橋結構概況明月渡涪江大橋全長141.32m,主橋為2×60m等截面懸鏈線雙曲拱,該橋已有33年橋齡,構造性缺陷和病害較多,原設計荷載等級較低,橋梁健康狀況較差已屬危橋。橋位地處斷層上盤,地層劇烈的錯動導致了這座整體性較差的危橋垮塌。(3)強烈的地面錯動—井田壩大橋井田壩大橋位于青川縣白龍湖水庫,主跨為2×75m鋼筋混凝土截面懸鏈線雙曲拱,橋位地處斷層的下盤。由于拱肋的起拱線較高,在河道中央設有一個高橋墩。從結構坍塌后的殘骸可以推測,由于地震時強烈的南北向地面錯動,導致大橋的南跨(照片12中左側一跨)倒塌。橋墩在只承受北跨水平推力下被剪斷并向南傾倒,進而導致了北跨拱橋喪失支承而垮塌。從明月渡涪江大橋(照片11)和井田壩大橋(照片12)的垮塌可以發(fā)現(xiàn),雙曲拱橋結構本身整體性較差,修建年代久遠而承載能力較低,加之地處破裂面北端,地層水平錯動劇烈,導致拱腳間出現(xiàn)背向型位移,從而導致結構垮塌。于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破裂面南端,許多石料砌筑的拱橋都幾乎完好的保存下來,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區(qū)域內(nèi)斷層抬升作用顯著、但走滑較弱,地面水平錯動量小,斷層抬升對結構的超重作用由拱式結構本身強大的超載能力化解。3地面方面的破壞汶川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沖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釋放能量巨大,控制區(qū)域內(nèi)橋梁的破壞主要是受到強大的豎向和水平向地震力造成的強度破壞;而破裂面北段以右旋走滑為主、兼具逆沖分量,釋放的能量較小,控制區(qū)域內(nèi)橋梁的倒塌主要是由于地面劇烈的水平錯動導致的位移型破壞。針對破裂面兩端不同橋型的破壞特征和原因,對于強震區(qū)的橋梁抗震設計應當著重考慮以下幾個方面。3.1結構配拔與設計(1)應當充分考慮橋墩的延性設計,盡量采用直徑12mm以上的二級螺紋鋼筋作為箍筋,并加密箍筋的間距以保證足夠的配箍率,實現(xiàn)對核心混凝土的約束作用。(2)排架墩間橫梁的設置應防止出現(xiàn)強梁弱柱效應,保證第一塑性鉸產(chǎn)生在橫梁而不是橋墩上。(3)樁柱式結構應盡量避免在墩底出現(xiàn)整齊的施工接縫,導致抗剪薄弱面的出現(xiàn)。(4)支承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