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_第1頁
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_第2頁
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_第3頁
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_第4頁
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嶺茶地區(qū)早始新世古近紀地層古地磁和碳同位素的初步研究

在湖南省衡陽盆地的干鹿嶺(現(xiàn)在的嶺南茶)發(fā)現(xiàn)新世巡洋艦后,湖南衡陽盆地的“紅層”問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guān)注。僅在1960~1974年,至少有10支地質(zhì)調(diào)查隊伍在衡陽盆地進行“紅層”考察。在20世紀70年代初,湖南省地質(zhì)局石油地質(zhì)隊和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野外隊又對衡陽盆地“紅層”進行研究,將嶺茶地區(qū)產(chǎn)哺乳動物化石的“紅層”分別命名為栗木坪組和嶺茶組1。國際地質(zhì)科學(xué)聯(lián)合會于2003年批準了將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層型(GSSP)放在埃及Luxor附近的Dababya剖面,并確認了碳同位素漂移作為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的標志(Gradsteinetal.,2004)。其實,早在上世紀末,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附近的碳同位素漂移(carbonisotopeexcursion)已引起大家的注意,2000年,中美科學(xué)家在嶺茶地區(qū)開展的磁地層學(xué)和同位素地層學(xué)研究,為嶺茶組層型剖面的建立提供了條件。近來筆者等在湖南衡陽盆地嶺茶地區(qū)開展地層調(diào)查研究,對嶺茶地區(qū)古近紀地層劃分和嶺茶組層型剖面的建立提出我們的意見,并將中國始新世早期哺乳動物群劃分為兩個組合。1晚古新世地層單位的確定嶺茶地區(qū)古近紀早期“紅層”構(gòu)成一向斜,湖南省地質(zhì)局石油隊稱之為栗木坪向斜,該向斜呈北東走向,向斜的東北部、東南部和西北部均為斷層,西南部為第四紀地層覆蓋。湖南省地質(zhì)局石油隊于上世紀70年代根據(jù)栗木坪西約700m的B10孔剖面建立了栗木坪組,時代為始新世中期至漸新世。幾乎同時,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野外隊認為嶺茶地區(qū)地層層序相對較全,化石較多,將這一套地層命名為嶺茶組,時代為早始新世。這樣,同一地層有兩個組名,在文獻中形成混亂。其實,嶺茶地區(qū)古近系可以進一步細分。2000年中美科學(xué)家在嶺茶地區(qū)栗木坪、甫魁堂—嶺茶和添枝墳—集賢灣等3個剖面進行古地磁和碳同位素采樣,分別在甫魁堂—嶺茶剖面和添枝墳—集賢灣剖面發(fā)現(xiàn)碳同位素漂移現(xiàn)象(Bowenetal.,2002;Tingetal.,2003,2004)。據(jù)古地磁資料,剖面的上部地層沉積于C24r反向極性時段,下部地層沉積于C25n和C25r極性時段。這就是說嶺茶地區(qū)既有古新世地層也有始新世早期地層。因此,原先定義的栗木坪組或嶺茶組實際上是跨統(tǒng)的地層單元。栗木坪向斜的核部是一套粉砂質(zhì)泥巖為主的古近紀早期紅色地層,多處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化石,栗木坪地點產(chǎn)古脊齒獸(Archaeolambdasp.)和外表形態(tài)酷似產(chǎn)自廣東南雄上古新統(tǒng)的大塘平頂鱷的衡東平頂鱷(Planocraniahengdongensis)。以嶺茶化石地點為代表的嶺茶動物群目前已發(fā)現(xiàn)多種早始新世哺乳類化石,分布于靠近向斜軸部的幾個地點(圖1)。已發(fā)表的化石名單如下:據(jù)報道,還有兩種食蟲類,一種原始梳趾鼠正在研究中(Ting,1993,2003)。根據(jù)2000年中美科學(xué)家所測的剖面,在向斜北翼甫魁堂—嶺茶剖面上和向斜南翼添枝墳—集賢灣剖面上早始新世化石層分別高出出現(xiàn)碳同位素漂移的層位約14m和17m。根據(jù)磁性剖面,在栗木坪剖面上出現(xiàn)正極性向反極性逆轉(zhuǎn)(C25n/C24r)。在甫魁堂—嶺茶剖面上也出現(xiàn)極性逆轉(zhuǎn),是在碳同位素漂移的層位之下約200m處。據(jù)此,認為產(chǎn)出Archaeolambdasp.的栗木坪化石層的時代可認為是古新世。湖南省地質(zhì)局石油隊據(jù)B10孔地下剖面建立栗木坪組,B10孔(終孔深度1021.6m)上部視厚346.5m(原文為347.5m)“紅層”為栗木坪組,底部有一薄層細礫巖或砂礫巖(劉劍良A8)A8),其剖面如下:栗木坪組(未見頂)上段:紫紅色泥巖夾灰色、灰紫色泥巖,灰色泥質(zhì)白云巖和少量灰白色細砂巖,泥質(zhì)粉砂巖。厚260.5m中段:紫紅色泥巖夾綠色泥質(zhì)粉砂巖、灰色泥質(zhì)白云巖、泥灰?guī)r、灰?guī)r和少量細砂巖薄層。厚106.5m下段:紫紅色泥巖與紫紅色、灰色粉砂質(zhì)泥巖、泥質(zhì)粉砂巖不等厚互層夾少量泥灰?guī)r。厚69.5m這一剖面僅有古新世地層。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湖南野外隊建立嶺茶組的典型剖面是甫魁堂—嶺茶剖面(李傳夔等,1979),該剖面包括了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地層。因此,湖南隊的嶺茶組是一跨統(tǒng)的地層單位。如上所述,嶺茶地區(qū)的古近紀早期地層既有古新世地層也有早始新世地層,不僅在哺乳動物群面貌有明顯的區(qū)別,在巖性上也不相同。因此,筆者等建議將原來的栗木坪組代表下段的晚古新世地層,而用嶺茶組一名專指上段的早始新世地層。在巖性上,晚古新世的栗木坪組是由紫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夾灰紫色、灰白色泥質(zhì)粉砂巖、砂巖和泥質(zhì)白云巖組成。尤其在其命名地點,泥質(zhì)白云巖和白云質(zhì)砂巖相當發(fā)育(圖版Ⅰ-1)。早始新世的嶺茶組則未見泥質(zhì)白云巖和白云質(zhì)砂巖,而是由棕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夾灰紫色、灰黃色粉砂質(zhì)砂巖和砂巖組成,泥巖中或多或少含有鈣質(zhì)結(jié)核(圖版Ⅰ-2)。由此可以看出,下部的栗木坪組和上部的茶嶺組在巖石的組成上不同,在野外也容易區(qū)分。在哺乳動物化石面貌上,上古新統(tǒng)栗木坪組和下始新統(tǒng)嶺茶組的組成也不一樣。栗木坪化石層發(fā)現(xiàn)有古脊齒獸,古脊齒獸屬是亞洲的特有哺乳動物。在亞洲的其他盆地中,古脊齒獸屬都產(chǎn)在晚古新世地層(中國科學(xué)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華南紅層隊,1977;Wang,1998),常作為晚古新世的標志性化石(童永生等,1995;Wang,1998;Ting,1998)。而在嶺茶及其相當化石層所產(chǎn)的哺乳動物,具有明顯的早始新世動物群特征。與北美、歐洲早始新世動物群一樣,奇蹄類和靈長類首次出現(xiàn),標志著始新世的開始。軟食中獸在北美和亞洲的其他地點也是僅見于始新世地層。在蒙古的早始新世Bumban動物群中也出現(xiàn)與嶺茶動物群鐘健鼠相近似的原始梳趾鼠類。因此,嶺茶哺乳動物群可與世界上其他早始新世動物群對比。嶺茶地區(qū)的兩套古近紀地層在巖性和哺乳動物組成上的不同可能與當時的沉積環(huán)境變化有關(guān)。在甫魁堂—嶺茶剖面上,下部地層,即本文的狹義栗木坪組的古土壤中δ13CV-PDB為-7‰~-8‰(ViennaPeeDeeBelemniteStandard),但在本文定義的嶺茶組剖面上,δ13C達到-12.5‰,然后在剖面頂部回彈到-10‰左右。在添枝墳—集賢灣剖面上也一樣,在嶺茶組的剖面上,個別樣品的δ13C值也達到-13‰(圖2)(Bowenetal.,2002;Tingetal.,2003)。這兩條剖面的古土壤中都出現(xiàn)了碳同位素負向漂移,說明了嶺茶地區(qū)在古近紀早期沉積時期氣溫曾有過升高的階段。在古近紀早期的沉積過程中出現(xiàn)碳同位素負向漂移現(xiàn)象,反映了氣溫曾有過升高的階段,這些不僅在嶺茶地區(qū)存在,在世界其他海相和陸相地層中都有出現(xiàn),這是一次全球性的氣溫增高過程。這一氣溫升高現(xiàn)象被稱為“始新世初始高溫”(“InitialEoceneThermalMaximum”)2。嶺茶地區(qū)的古近紀早期地層中也出現(xiàn)碳同位素負向漂移現(xiàn)象,可以用來確定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的位置,也就是確定了下始新統(tǒng)嶺茶組的底界。根據(jù)埃及盧克索(Luxor)附近的Dabablya剖面,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的年齡值為55.8±0.2Ma,嶺茶組的底界的年齡值應(yīng)該與之相當。丁素因等(Tingetal.,2003)將甫魁堂—嶺茶剖面的516m處和添枝墳—集賢灣剖面的238m處(即成家沖東北的嶺茶—霞流公路旁剖面的第2層)開始出現(xiàn)碳同位素負向漂移作為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但兩處均為棕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或粉砂質(zhì)砂巖,與上下巖層沒有區(qū)別,這使得難以在野外工作中準確地確定界線,不利于今后的野外工作。其實,在這兩條剖面上都可以找到相應(yīng)的標志層。在添枝墳—集賢灣剖面上,在出現(xiàn)碳同位素負向漂移的棕紅色粉砂質(zhì)砂巖下面約4m處有一層厚約6m的灰黃色粗砂巖(圖版Ⅰ-3)。粗砂巖出露較好,東西延伸約3km。因此,灰黃色粗砂巖可作為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的標志層。在嶺茶化石地點附近羅家老屋東側(cè)的小水塘處,有一厚層紫紅色砂巖,或許與添枝墳—集賢灣剖面上的灰黃色粗砂巖相當??傊?根據(jù)哺乳動物化石、巖性和同位素地層學(xué)的研究,嶺茶地區(qū)古近紀早期地層可分為早始新世的嶺茶組和晚古新世的栗木坪組。栗木坪組可依湖南省地質(zhì)局石油隊,仍以栗木坪西約700m的B10孔的地下剖面為建組剖面。但必須指出,該剖面缺失栗木坪組上部地層。嶺茶組原以甫魁堂—嶺茶剖面命名,但始新世地層只限于上部地層。由于上部地層在嶺茶附近出露不佳,建議將嶺茶組的典型剖面改在成家沖東北的嶺茶—霞流公路旁(N27°01.425′,E112°49.949′),并將作為標志的灰黃色粗砂巖歸入嶺茶組。此剖面似乎也可作為“中國區(qū)域年代地層(地質(zhì)年代)表”中的嶺茶階的候選剖面。剖面如下:嶺茶組(未見頂)10.灰綠色粉砂巖1.8m9.褐紅色粉砂巖1.2m8.棕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產(chǎn)哺乳動物化石13.2m7.覆蓋1.2m6.棕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9.6m5.棕紅色粉砂質(zhì)泥巖,含鈣質(zhì)結(jié)核,產(chǎn)哺乳動物化石2.4m4.覆蓋13.6m3.黃綠色粉砂巖0.8m2.棕紅色粉砂質(zhì)砂巖3.6m1.灰黃色粗砂巖6m整合栗木坪組注:在下伏的栗木坪組的古土壤中δ13CV-PDB為-7‰~-8‰;在嶺茶組第1層砂巖中未發(fā)現(xiàn)古土壤層,第2層存在古土壤層,出現(xiàn)碳同位素負向漂移現(xiàn)象,δ13CV-PDB為-8.6‰~-10.5‰;碳同位素負向漂移最大值出現(xiàn)在第6層,個別樣品的δ13CV-PDB達到-13.0‰;第8層上部碳同位素負向漂移出現(xiàn)回落(Tingetal.,2003)。2始新世早期動植物群作為古新統(tǒng)/始新統(tǒng)界線標志的碳同位素負向漂移,表明了在高緯度地區(qū)氣溫上升了約4~6℃(Berggrenetal.,1998)?!笆夹率莱跏几邷亍笔录掷m(xù)時間不長,約80ka(Kochetal.,1992;Bowenetal.,2002等),但對生物圈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對陸生的哺乳動物也不例外,許多古老的種類絕滅,顯現(xiàn)出新的類型(如奇蹄類、偶蹄類和真正的靈長類等),喜熱的動物增多等。新類型的崛起和發(fā)展,為現(xiàn)代的哺乳動物形成奠定基礎(chǔ)。在北美和歐洲大陸,古新世與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面貌有明顯的差異(Hooker,1998;ClydeandGingerich,1998;Gunnell,1998),其實在中國,或者說在亞洲的晚古新世和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面貌差別也很顯著。晚古新世種類通常不延續(xù)到早始新世(圖3)。在中國,有11個盆地發(fā)現(xiàn)晚古新世哺乳動物化石90多種,早始新世哺乳動物地點也有10多處。在中國中部和南部,晚古新世小哺乳動物通常以亞洲特有的犭亞獸類(anagalids)為主,還有可能與現(xiàn)代嚙齒類和兔形類起源有關(guān)的混齒類(mixodonts)和亻莫鼠兔類(mimotonids),大哺乳動物中最常見的是足庶行目中的古脊齒獸類(archaeolambdids)和牧獸類(pastoralodontids),還有北柱獸類(arctostylopids)。在北方(如內(nèi)蒙古),小型哺乳動物中還常見紋齒獸類型(taeniolabidids)的多瘤齒獸,大哺乳動物中原始恐角獸類(dinoceratans)經(jīng)常出現(xiàn)(圖4)。在始新世早期哺乳動物群中,在古新世晚期常見的動物大部絕跡,只有少數(shù)種類延續(xù)下來(如菱臼獸類),同時嚙齒類(小動物)高度分化,原始奇蹄類、冠齒獸類(coryphodontids)(大動物)為常見哺乳動物(圖5)。在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中,新類型大量出現(xiàn),此時奇蹄類已初步分化,除等外脊貘類(isectolophids)、沼貘類(helaletids)和古獸類(palaeotheriids)外還有在中始新世繁盛的脊齒貘類(lophialetids)和始爪獸(eomoropids)的祖先類型,在嶺茶地區(qū)還發(fā)現(xiàn)真正的靈長類(德氏猴Teilhardia)(Nietal.,2004),在五圖盆地出現(xiàn)豬形類的偶蹄類(Beard,1998;TongandWang,1998)。嚙齒類雖然在晚古新世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在早始新世迅速分化,在中國早始新世地層中已發(fā)現(xiàn)5個科10多個屬。中獸目雖早在古新世已經(jīng)出現(xiàn),但其中軟食中獸類(hapalodectids)目前只見于始新世地層。由此可見,“始新世初始高溫”事件對中國的哺乳動物群發(fā)展有很大影響??傊?中國早始新世嶺茶期與晚古新世池江期哺乳動物有很大的區(qū)別,嶺茶期哺乳動物群具有如下特征:首次出現(xiàn)的哺乳動物有奇蹄類、偶蹄類、真正的靈長類(有人稱為真靈長目——Euprimates)和梳趾鼠類型的嚙齒類。在早始新世嶺茶期首次出現(xiàn)的屬有Mesodmops(多瘤齒獸目)、Auroratherium(古乏齒獸亞目)、Hunanictis(對錐齒獸科)、Changlelestes(昌樂鼠句科)、Hsiangolestes(微翼齒獸科)、Teilhardina(靈長目)、Asioplesiadapis、Carpocristes和Chronolestes(更猴形亞目)、Matutinia和Rhombomylus(混齒目)、Gomphos(亻莫鼠兔目)、Alagomys、Cocomys、Bandaomys、Hohomys、Hannanomys、Advenimus、Acritoparamys?和Taishanomys(嚙齒目)、Hapalodectes(中獸目)、Asiocoryphodon、Heterocoryphodon和Coryphodon?(全齒目)、Xinyüictis(Miacis)(肉食目)、Anatolostylops和Stenostylops(北柱獸科)、Lophocion(偽齒獸科)、Hyopsodus(豕齒獸科)、Orientolophus、Homogalax、Heptodon、Ampholophus、Propachynolophus和Danjiangia(奇蹄目)等。嶺茶期最后出現(xiàn)的哺乳動物有多瘤齒獸目、古乏齒獸亞目、更猴形亞目、寬臼獸科、原恐角獸科、北柱獸科、偽齒獸科等,中獸科的Dissacus屬也在嶺茶期絕滅。嶺茶期典型哺乳動物有Matutinia、Rhombomylus(混齒目)、Cocomys、Advenimus(嚙齒目)、Hapalodectes(中獸目)、Asiocoryphodon、Heterocoryphodon(冠齒獸科)、Hyopsodus(豕齒獸科)、Orientolophus、Homogalax、Heptodon(奇蹄目)等。3茶動物群的組成雖然中國早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早在上一世紀30年代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YoungandBien,1938;Young,1944),但明確地指出中國存在下始新統(tǒng)是在上一世紀60年代初在江西袁水盆地(張玉萍,童永生3;周明鎮(zhèn),童永生,1962;張玉萍、童永生,1963;鄭家堅等,1975)。隨后,在10多個盆地發(fā)現(xiàn)早始新世哺乳動物化石:新疆吐魯番盆地(翟人杰等,1978)、準噶爾盆地北緣(孟津等,2001);內(nèi)蒙古二連盆地(Bowenetal.,2003);山西垣曲蒲掌地區(qū)(杜恒儉等,1981);河南李官橋盆地(徐余王宣等,1979等)、山東五圖盆地和牛山地區(qū)(ChowandLi,1963;周明鎮(zhèn)、李傳夔,1965);湖北房縣盆地(黃學(xué)詩,1995);安徽來安地區(qū)(翟人杰等,1976);湖南衡東嶺茶地區(qū)(李傳夔等,1979等)和常桃盆地(黃學(xué)詩等,2001)。另外,新疆吐魯番盆地的大步組、河南潭頭盆地的潭頭組和江西池江盆地的坪湖組也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化石,原來認為其時代為早始新世,現(xiàn)在看來還需進一步工作才能確定。根據(jù)這些地點哺乳動物群的性質(zhì),常將中國嶺茶期哺乳動物群劃分為三個化石組合或間隔帶。童永生等(1995)提出的三個組合帶,即以嶺茶動物群為代表的鐘健鼠—東方脊貘組合帶(Cocomys—OrientolophusAssemblageZone)、以山東五圖動物群為代表的昌樂鼠句—待明鼠—始祖貘組合帶(Changlelestes—Acritoparamys—HomogalaxAssemblageZone)和李官橋盆地玉皇頂組為代表的犀貘—菱臼獸組合帶(Rhombomylus—HeptodonassemblageZone)。丁素因(Tingetal.,1998)提出三個間隔帶(IntervalZones),分別為Orientolophus間隔帶、Homogalax間隔帶和Heptodon間隔帶。其實,山東五圖動物群是代表相對濕潤環(huán)境下的一個動物群,而其他地點哺乳動物則是生活在相對干旱環(huán)境中(TongandWang,1998),五圖動物群在組成上有別于其他早始新世哺乳動物群,比較“特殊”。考慮到這一因素,或許將嶺茶期哺乳動物群分為早、晚期2個組合帶更為適宜。在嶺茶晚期哺乳動物群中有兩種哺乳動物比較常見,一是寬臼獸(Rhombomylus),一種是犀貘(Heptodon)或與其相近的貘形動物。這兩種哺乳動物時常一起出現(xiàn),如大尖動物群(玉皇頂組中段)和十三間房動物群。因此,可稱為犀貘—菱臼獸組合帶(Heptodon—RhombomylusAssemblageZone)。在已知的嶺茶晚期動物中,大尖和十三間房動物群相對豐富,大尖動物群有似湖南獸未定種(cf.Hunanictissp.)、吐魯番菱臼獸(RhombomylusturpanensisZhai,1978)、湖北陌生鼠(AdvenimushubeiensisDawson,LietQi,1982)、李氏鄂豫鼠(HohomysliiHu,1995)、林氏漢南鼠(HannanomysliniGuoetal.,2000)、錐齒亞洲冠齒獸(AsiocoryphodonconicusXu,1976)、異冠齒獸(新種,Heterocoryphodonsp.nov.)、楊氏異冠齒獸?相似種(Heterocoryphodon?(Manteodon)sp.cf.H.youngi)、秉志丹江獸(DanjiangiapingiWang,1995)和似犀貘未定種(cf.Heptodonsp.)(徐余王宣,1976,1980;徐余王宣等,1979;Dawsonetal.,1982;胡耀明,1995;王原,1995;郭建崴,2000;Mengetal.,2003)。十三間房動物群有5種哺乳動物:吐魯番豕齒獸(HyopsodusturpanensisTong,1989)、天山犀貘(HeptodontianshanensisZhai,1978)、冠齒獸(Coryphodon?sp.)、疑東方柱獸(AnatolostylopsdubiusZhai,1978)、天山犀貘(HeptodontianshanensisZhai,1978)和吐魯番菱臼獸(RhombomylusturpanensisZhai,1978)??蓺w入犀貘—菱臼獸組合帶的還有江西寧家山動物群和湖北油坪動物群,安徽來安張山集組的RhombomylusturpanensisZhai,1978和山東牛山組的HeptodonniushanensisChowetLi,1965,新疆準噶爾盆地北緣的AdvenimusulungurensisMengetal.,2001也可歸入犀貘—菱臼獸組合帶?;蛟S,內(nèi)蒙古二連盆地發(fā)現(xiàn)Gomphoselkema(Bowenetal.,2003;Mengetal.,2004)也可歸入這一組合帶。Rhombomylus是一種亞洲特有的的嚙形動物,分布廣泛,是嶺茶晚期典型種類。Heptodon及與其相近的種類在中國也相當廣泛的分布,Heptodon在北美也存在,可作為洲際對比。在北美,Heptodon一直作為早始新世中期的Lysitean亞期的根據(jù)(Granger,1914;Krishtalkaetal.,1987;Gingerich,1989)。根據(jù)中國的出現(xiàn)Heptodon層位和與其共生的哺乳類性質(zhì)來看,犀貘—菱臼獸組合帶的時代大致相當于北美早始新世晚期,即Wasatchian期的Lysitean和Lostcabinian亞期,或相當于Gingerich(1989)的Wa6和Wa7。以嶺茶動物群為代表的嶺茶早期(早始新世早期)哺乳動物化石地點不多,除嶺茶動物群,山東五圖動物群可歸入。目前,這兩個動物群中只有兩個屬是共同的,即中獸類的Dissacus和Hapalodectes,這可能與這兩個化石地點的環(huán)境不同有關(guān),嶺茶地點氣候偏旱,而五圖地點氣候相對潮濕。這兩個動物群在時代上可能也有一些不同,Ting等(2003)認為嶺茶動物群的時代是始新世最早期,相當于北美的Wasatchian最早期,也就是說,可與Sandcouleean亞期對比,而五圖動物群似乎晚一些,可與Wasatchian早期的Graybullian亞期對比。由于在時間上和環(huán)境上的差異,形成了嶺茶和五圖動物群在組成上不同,暫將這兩個動物群稱為始祖貘—軟食中獸組合帶(Homogalax—HapalodectesAssemblageZone)。以嶺茶動物群為代表的嶺茶早期哺乳動物明顯地比上述的犀貘—菱臼獸組合帶哺乳類原始。如奇蹄類,在犀貘—菱臼獸組合帶中出現(xiàn)的是Heptodon和北美Lostcabinian亞期特征動物Lambdotherium有些相似的丹江獸(Danjiangia),而在始祖貘—軟食中獸組合帶中出現(xiàn)的有Orientolophus、“Propachynolophus”和Homogalax等,這些奇蹄類或者明顯原始(Orientolophus),或者是北美早始新世早期動物群的特征種類(Homogalax)。嶺茶動物群中的寬臼獸類Matutinia與犀貘—菱臼獸組合帶的Rhombomylus是很相似,以致有人認為前者是后者的同義詞,但Matutinia齒冠較低,也顯原始(李傳夔等,1979;Tingetal.,2002)。有一些古新世出現(xiàn)的哺乳類在始祖貘—軟食中獸組合帶中仍有殘存,這種情況在五圖動物群中更為明顯,如Dissacus、arctostylopids等。在亞洲東部的陸相地層中,蒙古的Bumban動物群是比較豐富的,約有22種哺乳類(Dashzevegetal.,1998),其中有原始的靈長類(Altanius),原始奇蹄類和偶蹄類。這個動物群的一個明顯的特征是產(chǎn)有多種嚙形類(glires),有7種嚙齒類,4種混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