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的理念論_第1頁
柏拉圖的理念論_第2頁
柏拉圖的理念論_第3頁
柏拉圖的理念論_第4頁
柏拉圖的理念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柏拉圖的理念論柏拉圖哲學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學亦因此而被稱為“理念論”。

柏拉圖把理智的對象稱作理念?!袄砟睢保╡idos,idea)來自動詞“看”(ide),原意是“看到的東西”。柏拉圖把其意義引申為“心靈的眼睛看到的東西”,可以翻譯為“理念”(相當于英文Idea)或“型相”(相當于英文form)?!袄砟睢钡淖g法強調(diào)它是人的理智所認識的、外在理智之中的存在;“型相”的譯法強調(diào)它向人的理智所顯示的是普遍的真相。理念或型相的主要特征是分離性和普遍性。

一類事物有一個理念,各式各樣的事物有各式各樣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們的理念所組成的總體就是柏拉圖所謂的理念世界。在柏拉圖看來,前者是可感的世界,后者是可知的世界。柏拉圖認為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據(jù)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柏拉圖通過兩種方式來說明理念是如何派生事物的。他用“分有”說明個別事物與型相之間的隸屬關(guān)系,用“摹仿”說明兩者之間的相似關(guān)系。

柏拉圖認為,事物的類別是型相,一類事物中的每一個都具有這個型相的一部分,每一個事物都分有一個型相。理念型相是可感事物的原因,因為可感事物分有了理念型相。由于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型相之間的關(guān)系相當于個別概念和它所歸屬的普遍概念之間的關(guān)系,分有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與被分有的理念型相相似,但不可能達到等同的程度。一個東西分有了什么樣的理念型相,它就是什么樣的存在;分有到什么程度,就與理念型相相似到那種程度。

造物主是根據(jù)理念來創(chuàng)造具體事物的,所以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澳》隆保╩imesis/imitate)是一種技藝活動,摹仿的復制品和被摹仿的原型之間沒有分有物和被分有的理念之間那種邏輯關(guān)系。柏拉圖把技藝的觀念引入摹仿說,解決了一個邏輯分析解決不了的問題:認識內(nèi)容何以能與認識對象相似?柏拉圖把技藝分為神圣的與人工的兩種,制造者也分為造物主和工匠兩種。不論造物主還是工匠,他們所制造的產(chǎn)品都是對思想中一個原型的摹仿。于是便有了這樣的四重區(qū)分:神圣的原型、神圣的摹仿物、人工的原型、人工的摹仿物。關(guān)鍵在于,神圣的摹仿物就是人工的原型,這樣,柏拉圖便可以證明:人的意見只是對理念型相的摹仿,按照意見制造的人工產(chǎn)品則是摹仿的摹仿??筛惺澜缡窃煳镏髂》吕砟钍澜绲脑投鴦?chuàng)造出來的。自然物是造物主依照理念型相創(chuàng)造的神圣摹仿品,影像則是對這些摹仿品的摹仿?!澳》隆闭f在柏拉圖哲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和藝術(shù)觀都依賴于這一思想。

“分有”和“摹仿”實際上并無本質(zhì)的差別,不同之處只是在于有無造物主?!澳》隆笔怯性煳镏鞯摹胺钟小?,“分有”是無造物主的“摹仿”。

由此可見,柏拉圖的理念具有多重含義:

首先,理念是共相。理念是通過對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也就是事物的類概念或本質(zhì)。

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據(jù)。個別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為這一事物的,離開了理念就沒有事物。

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滿的模型,事物則是理念的不完滿的摹本,事物是因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為事物的。

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質(zhì),事物存在的目標就是實現(xiàn)它的本質(zhì),從而成為完滿的存在。

把事物的本質(zhì)——理念,與個別事物的分開,并且以理念為存在的根據(jù),是柏拉圖哲學的基本原則。簡述亞里士多德的實體論與柏拉圖的理念論的同異之處,以及亞里士多德對柏拉圖進行批判的哲學意義

簡述的是,實體論!理念論!的異同之處;如果把希臘哲學的概貌比作群峰競秀的景觀,那么,柏拉圖和亞里土多德無疑代表著突兀的雙峰.他們的思想達到了希臘哲學的最高成就.在一定的意義上,早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準備,晚期希臘哲學是他們思想的余續(xù).他們對哲學的共同貢獻在于:

其一,突出了哲學的優(yōu)越地位,論證了哲學高于其它學科、指導道德和政治生活的作用.他們或用哲學解釋其它學科的原則和對象、方法,或深入到各個領(lǐng)域作具體研究.從他們開始,哲學成為希臘文化的卓越領(lǐng)域,在人類知識進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

其二,區(qū)別了經(jīng)驗與超驗、感覺與理智、自然與超自然兩類領(lǐng)域和能力,堅持超驗或超自然的原則的統(tǒng)攝作用,開創(chuàng)了西方哲學的理智主義傳統(tǒng).

他們之間的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概括.

其一,理論背景的不同.柏拉圖承襲蘇格拉底反對智者與自然哲學家的立場,思想帶有論戰(zhàn)特點,關(guān)注一與多、靜與動、理性與感性的區(qū)別,往往站在極端的立場,強調(diào)單—的、不動的、不可感的東西的真實性,貶低或否定其對立面,對自然哲學和其它學科的知識吸收不多.亞里士多德生活在各門學科發(fā)展、成熟的時期,注意吸收各門學科的成果,思想帶有綜合性、調(diào)和性,在兩種極端立場之間往往取中道.

其二,旨趣的不同.柏拉圖熱烈地追求至善、盡美和純真,在超驗的理念世界尋找和寄托自己的理想,企圖以此匡正現(xiàn)實.相比之下,亞里士多德是一個現(xiàn)實主義者.他以常識為準則,雖然承認理想的崇高,但強調(diào)理想不等于現(xiàn)實,最好的不等于可行的.對經(jīng)驗常識世界抱有的濃厚興趣,是他指責柏拉圖割裂可感世界與可知世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三,基本思路的不同.兩者對世界所作的不同概括可被歸結(jié)為理念論和實體論這兩種學說的差別.理念論的對象是絕對的、不變的.無形的型相,“是者”僅僅是多個通種中的一個.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卻專以“是者”為研究對象.實體論把“是者”歸結(jié)為實體,導致了一種強調(diào)個體存在高于和先于普通型相、型相只是個生了很大的影響。

一、“實體”作為一個哲學范疇,原意是世界萬物的基礎(chǔ)或支撐物。早在古希臘哲學發(fā)展的初期就提出來了,但對于這個范疇第一次作系統(tǒng)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討的則是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是他那個時代的哲學和科學的思想的概括和總結(jié)。他的“實體”范疇的提出,實質(zhì)上是對世界的統(tǒng)一性問題的探索。從對實體數(shù)目的了解來看,有的哲學家主張“實體”是一個,有的哲學家主張有幾個,有的哲學家則認為“實體”數(shù)目無限。從對“實體”的性質(zhì)和內(nèi)容的了解來看,主要分成兩派,一派稱“實體”為“單純物”,例如米利都學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學家就是如此,他們認為實體就是水、氣、火等。一派稱“實體”為一般概念,例如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實體就是“數(shù)”或“點”“線…面”。亞里士多德總結(jié)了前人在“實體”范疇上的觀點,提出自己關(guān)干“實體”這個問題的答案。

二、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實體”首先一個涵義就是形成世界萬物的最基本的原始東西?!皩嶓w”是個別具體的事物,如某一個人或某匹馬等。他把個別具體事物稱為“第一實體”。“第一實體”是其他一切東西的基礎(chǔ),如果沒有“第一實體”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東西存在。除了“第一實體”外,還有“第二實體”?!暗诙嶓w”是指“第一實體”的屬和種,就是指一般或普遍的東西,例如張三,李四是“第一實體”,“人”、“動物”便是“第二實體”。

“第一性實體”和“第二性實體”的關(guān)系,就是個別和一般的關(guān)系。“第二實體”依賴于“第一實體”而存在,例如沒有個別的人存在,也就沒有“人”這個“屬”和“動物”這個“種”。同時,只有“第二實體”的屬和種,才能更得當?shù)卣f明“第一實體”是什么。例如,在說明一個個別人是什么的時候,我們說某某是“人”或說某某是“動物”。

亞里士多德還指出,只有“第一實體”存在,其他性質(zhì),屬性才能存在。他對“有”的分析,可以使我們更深刻的理解。他說“有”一樣東西,可以有好幾種意義,“有”是指一樣東西的那個“什么”,或一個“這個”;在另一種意義上,它是指一個性質(zhì)或數(shù)量等等?!坝小惫倘挥羞@一切意義,但是最基本的“有”卻是指那個“什么”,這是標志一樣東西的“實體”的,這是因為當我們說一樣東西是什么時,我們不說它是“自的”“熱的”或“三尺長”,而說它是“一個人”。責任編輯:應屆畢業(yè)生論文網(wǎng)三、亞里士多德關(guān)于“第一實體”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他運用“實體”概念來概括一切特殊具體事物的共同本質(zhì)是客觀獨立的存在,這表明他在尋求物質(zhì)的一般概念。他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把“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區(qū)分開來,認為“種”“屬”等東西是一種共相,是不能離開個體事物而獨立存在的,因此“第二實體”是后于“第一實體”的。在這里,他是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處理個別與一般的關(guān)系。一般的東西存在于個別事物之中,不能獨立于個別事物而存在。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柏拉圖理念論唯物主義的克服。

亞里士多德從個別與一般的關(guān)系中誰是最根本的問題出發(fā),來揭示“實體”的意義和實質(zhì),認為根本事物是第一實體,它是一切存在的基礎(chǔ)和根據(jù),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古希臘早期哲學家用具體物質(zhì)形態(tài)來說明事物本源的局限性。

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也包含了一些辯證法思想。他認為作為實體本身是不變的,但是實體的性質(zhì)可以變化。例如:同時一個人可以有時白,有時黑;有時冷,有時熱:有時好,有時壞等等。實體所以會發(fā)生這種相反性質(zhì)的變化,是由于一個實體在自身里面包含著相反的東西,比如一個人本身就存在健康和疾病,黑和白,好和壞。而且他還認為,通過實體變化過程,使先前白的現(xiàn)在變成黑的,先前熱的變成冷的,先前好的變成壞的等等。亞里士多德還把實體的變化看成是由對立東西中的一方變成另一方,而不能發(fā)生在互相不是對立的事物之中,例如白能變成黑,但聲音不能變成白,因為聲音和白不是互為對立的東西。因此,亞里士多德不僅把“實體”同事物的運動變化直接聯(lián)系起來,而且從“實體”的變化中多少看到了對立面的雙方可以互相轉(zhuǎn)化的道理。這些思想雖然是偶然出現(xiàn)的,但畢竟是可貴的。

四亞里士多德對于“實體”范疇的論述也有極大的混亂和錯誤的觀點。首先,他錯誤地認為質(zhì)料是“潛在實體”,只有形式才是“現(xiàn)實實體”。他把“形式”看成是實體的最根本的對象。其次,他在對于“第二性實體”的理解上,“陷入稚氣的混亂狀態(tài)”。他雖然承認“第一性實體”是一切對象的基礎(chǔ),“第二性實體”離不開“第一實體”而存在,但有時又認為“第二實體”可以脫離“第一實體”而獨立自存。有時他甚至提出“第二實體”比“第一實體”更實在,更應該稱為“實體”,這樣他實際上又把“第一實體”和“第二實體”割裂開來,甚至把它們顛倒過來。再次,他提出了“第三種實體”的理論。亞里士多德所謂的“第三實體”歸結(jié)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它是一種永恒不動的精神“實體”,而且這種“實體”是沒有質(zhì)料的,它不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