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經(jīng)典重構(gòu)的史學路徑論典籍翻譯中的深度翻譯傾向以21世紀初三種《中庸》英譯本為例
1.對非洲文本的翻譯“深入翻譯”實際上是一種古老的翻譯現(xiàn)象。然而,作為一種專業(yè)術(shù)語,美國哲學家、文化理論家和非洲研究專家阿皮亞首次提出了這一問題。阿皮亞(appiah1993)提出,在翻譯非洲類型名詞時,他和他的母親peggyappiah使用了密集的注釋、注釋和長序,并將翻譯文本定義為豐富的文化和語言環(huán)境。根據(jù)阿皮亞的自述,他認為美國學界翻譯非洲文本至少有三種目的:1)繼續(xù)將非洲文本翻譯作為一種反種族主義的促進方式(同時作為反種族主義的方式還有女權(quán)運動、女性寫作和反性別歧視運動等);2)拓展美國想象的需要,美國想象超越了國界的限制,在世界經(jīng)濟、政治領(lǐng)域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對非洲文本的翻譯是對美國這種想像的延伸;3)發(fā)展對主權(quán)他者世界觀的尊重,這種世界觀是美國多種離散觀本土的、合法的政治需要(同上:818)。深度翻譯顯化了原文中所蘊含的豐富意義,深度翻譯法下的非洲文本翻譯有助于消散非洲學生普遍存在的非洲文化自卑感,直接挑戰(zhàn)西方的文化優(yōu)越感(同上:818)。深度翻譯在阿皮亞的定義下主要側(cè)重于描述具體的翻譯行為。2003年,英國翻譯理論家赫曼斯(T.Hermans)重新提出了深度翻譯這一概念,這一概念的重提不僅僅是為了描述其文章中所列舉的瓊斯重譯亞里士多德《詩學》和嚴復(fù)翻譯赫胥黎《天演論》中的翻譯行為,更重要的是,他認為深度翻譯有利于打破結(jié)構(gòu)主義影響下現(xiàn)有翻譯研究中概念化和宏觀化的傾向(Hermans2003)。由此可見,赫曼斯對深度翻譯的貢獻在于將這一概念引入了翻譯研究領(lǐng)域,進一步拓寬了深度翻譯的內(nèi)涵。雖然阿皮亞和赫曼斯在深度翻譯的提出語境和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兩者對深度翻譯的雙重本質(zhì),即闡釋性和工具性的認識顯然是一致的。闡釋性本質(zhì)表現(xiàn)在對所譯文本的密集型加注的闡釋,工具性本質(zhì)在阿皮亞的論述中則體現(xiàn)在將深度翻譯作為一種詮釋文化的工具,一種實現(xiàn)非洲人民抵制種族主義、消散文化自卑感并爭取他者尊重的工具,而赫曼斯則將深度翻譯引入作為對現(xiàn)有翻譯研究批判的工具,旨在利用深度翻譯的工具性本質(zhì),批判結(jié)構(gòu)主義傳統(tǒng)下的翻譯研究中術(shù)語貧乏和簡單化的傾向,認為深度翻譯可以使翻譯研究形成更多樣化、更富想像力的詞匯(同上:386)。兩者結(jié)合,可以說深度翻譯既是一種具體的翻譯方法,也是一種翻譯研究的方法。作為具體的翻譯方法,深度翻譯的特點是以注釋、術(shù)語表或引言等形式在翻譯中加入大量解釋性的內(nèi)容,為譯文讀者理解原文提供豐富的背景信息,將翻譯文本置于一個豐富的語境之中,灌輸一種對他者文化的寬容與尊重。作為一種翻譯研究的方法,其特點是倡導(dǎo)術(shù)語的多元化以及研究的多角度化。在厘清深度翻譯的定義、內(nèi)涵和本質(zhì)后,本文主要以21世紀初美國新出版的三種《中庸》英譯本為例,探討這些英譯本中的深度翻譯現(xiàn)象,驗證深度翻譯闡釋性和工具性的雙重本質(zhì),并借鑒中國闡釋學的境域論解釋各譯本深度翻譯中所表現(xiàn)出的多元化闡釋的原因。2.21幾種《江寧區(qū)》的翻譯特征21世紀初,美國幾乎同時出版了三種《中庸》英譯本,分別是2001年安樂哲(R.Ames)與郝大維(D.Hall)的合譯本FocusingtheFamiliar:ATranslationand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oftheZhongyong、2003年浦安迪(A.Plaks)譯本TaHsüehandChungYung(TheHighestOrderofCultivationandOnthePracticeoftheMean)以及2007年迦達納(D.Gardner)的譯本TheFourBooks:TheBasicTeachingsoftheLaterConfucianTradition。這三種譯本均包含了長篇的引言、詳實的注釋和特色鮮明的文內(nèi)隱注,具體見表1:從表1可見,21世紀初美國出版的這三種《中庸》譯本均體現(xiàn)出顯著的深度翻譯特征,其深度翻譯的形態(tài)大致可分為三類:1)注釋,包括腳注、尾注、夾注和雙行小注。2)文內(nèi)隱注,包括譯者插入到譯本正文中而沒有顯性標明的解釋,這種解釋與原典的正文翻譯相融合,讀者若未與原典仔細對比就很難區(qū)分,上述三種英譯本中均包含了大量這一類型的隱性注釋。3)序、跋、獻詞、后記、附錄、術(shù)語表、致謝等,這種類型的闡釋可以借用熱奈特(G.Genette)(1997)的內(nèi)文本(peritext)來概括。就譯本中深度翻譯所呈現(xiàn)出的義理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三種取向,即哲學的、詩學的和史學的闡釋取向。2.1“事件、動態(tài)名詞”的實體性表達安樂哲為美國夏威夷大學比較哲學教授,他翻譯了系列中國經(jīng)典,他的譯著均遵循了“引言+術(shù)語匯編+譯本+附錄”的相同體例。其與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哲學教授郝大維合作翻譯的《中庸》譯本,體例也不例外。該譯本開篇于長篇引言,詳實的術(shù)語表,譯本正文中采用了獨具特色的“焦點和場域語言”(languageoffocusandfield)和譯本后附包含豐富類比的注釋。仔細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形式多樣的深度翻譯均圍繞著同一主題,即傳遞譯者對中國哲學過程性的認知。首先,在譯本的引言中,安樂哲和郝大維比較了中西方哲學的差異,他們認為在中國文化中,沒有終極的世界,也沒有終極的部分,世界是相互作用的場域,是多種事物的“發(fā)生”和生成“狀態(tài)”,“萬物”應(yīng)歸為“多種過程和事件”(Ames&Hall2001:15)。著重于闡釋關(guān)聯(lián)性和過程性世界的中國哲學,特點是注重過程性,關(guān)注現(xiàn)實世界的過程和變化,以及變化之間的復(fù)雜關(guān)系(同上:10)。中國哲學的過程性特質(zhì)在語言方面則表現(xiàn)為以多用動詞、動態(tài)名詞等為特征的語言,安樂哲將這種類型的語言稱為“焦點和場域語言”。他們認為在中國哲學文本的英譯中保留這種“焦點和場域語言”,而非采用西方表示分離的、客觀實在,追求清晰性、單一性、規(guī)約性表達的實體性語言,可以使譯文讀者更好地欣賞《中庸》中由自發(fā)轉(zhuǎn)換關(guān)系所構(gòu)成的復(fù)雜以及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場域,并理解中國哲學中詩性的隱寓(同上:7-9)。在其《中庸》譯本中,他們廣泛嘗試,通過將“事物”理解為“事件”,“名詞”表達為“動名詞”、“抽象名詞”表達為“動態(tài)名詞”來傳遞中國哲學傳統(tǒng)的這一過程性特征。如:安樂哲將《中庸》開篇第一章“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譯為“Whattian(天)commands(ming命)iscallednaturaltendencies(xing性);drawingoutthesenaturaltendenciesiscalledtheproperway(dao道);improvinguponthiswayiscallededucation(jiao教)”(同上:89)。譯文中選擇了隨境而變的naturaltendencies(自然傾向)來翻譯“性”,“率性之謂道”中“率性”的“率”和“修道之謂教”中“修道”的“修”,則分別用現(xiàn)在分詞短語drawingout和improvingupon還原漢語原文中“率”的動作屬性,突顯了“修道”的過程性和延續(xù)性。再如《中庸》第25章“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安樂哲譯為“Creativity(cheng誠)isself-consummating(zicheng自成),anditsway(dao道)isself-directing(zidao自道).Creativityisaprocess(wu物)takenfromitsbeginningtoitsend,andwithoutthiscreativity,therearenoevents”(同上:106)。前述安樂哲認為在注重過程性、關(guān)聯(lián)性的中國哲學傳統(tǒng)下,事物不是things(物),不可理解為獨立自存的孤立物件,而是更多地類似于過程(process)或事件(events),因此選擇了動名詞self-consummating和self-directing,又以動態(tài)意味的名詞creativity譯“誠”、process和events譯“物”。以動詞、動名詞以及動態(tài)名詞為特征的“焦點與場域語言”是安樂哲譯本顯著的語言特色,以上僅稍舉兩例以窺全貌(詳見宋曉春2013)。除了在譯本正文中廣泛采用深度翻譯中文內(nèi)隱注的形式,用譯本本身來詮釋中國過程哲學的主題,安譯本還充分運用深度翻譯的注釋形式,從語言形式之外進一步詮釋中國哲學重過程、情境、訴諸歷史傳統(tǒng)的特征。在《漢哲學思維的文化探源》作者自序中,郝大維、安樂哲提出與西方哲學傳統(tǒng)主流相比,中國傳統(tǒng)是歷史主義的,中國傳統(tǒng)的特點是情境高于使然(agency),中國文化是疏松的,是一種連續(xù)不斷的文化敘述,而不是各種可孤立理解的學說和意識形態(tài),中國文化實際上是一個社群連續(xù)不斷的敘述,是正在展開的思想和生活的途徑,對中國文化中核心術(shù)語的敘述理解需借助于共有的、合理性的歷史實例的庫存才能加以解釋(郝大維、安樂哲1999:4-11)。具體來說,在翻譯中他們主要訴諸注釋中的類比來獲得此種敘述的理解。安譯本共有注釋101條,而這101條注釋中進行類比的頻次就多達80多次,類比的著作涉及11種之多,包括《論語》、《孟子》、《史記》等中國文獻以及杜威、懷特海等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和主張,這樣數(shù)目眾多的注釋是譯者基于對漢文化敘述傳統(tǒng)的理解,將《中庸》放在一個歷史的語境中與其他同類文本類比,借助“合理性的歷史實例”,向英語世界讀者還原出漢文化的敘述傳統(tǒng),以此來幫助讀者獲得敘述理解的主要方式。安樂哲在其多部著作中提出并論證了中國過程哲學的觀點,安樂哲的《中庸》譯本是對這一論點的實踐和驗證,然而,無論是引言中提出的論題,譯本正文中焦點與場域語言的運用,抑或是注釋中的類比無不倚仗深度翻譯來實現(xiàn)??梢哉f,安譯本倚仗深度翻譯踐行了其對中國哲學的過程性闡發(fā)。2.2浦譯語中常用的詞語浦安迪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他的研究與翻譯均圍繞經(jīng)典而展開。如他引用儒家經(jīng)典《大學》、《中庸》中的思想作為其對明清小說《水滸傳》等研究的理論框架和論說基石,認為鮮為人知的張新之《紅樓夢》批本《妙復(fù)軒評石頭記》體現(xiàn)了以儒家觀點解釋小說的做法(浦安迪2011)。浦安迪的《大學》、《中庸》譯本是其對經(jīng)典研究的尋根式翻譯,亦是深度翻譯的典型譯本,但與前述安樂哲譯本側(cè)重詮釋中國哲學的過程性特質(zhì)相比較而言,浦安迪的譯本運用了深度翻譯,尤其是文內(nèi)隱注的方式,通過大量添加敘事主語、邏輯銜接和顯化原作主題等方式,將中國重模糊、簡約的詩學轉(zhuǎn)換為西方重邏輯、理性的詩學,嘗試了一條經(jīng)典重構(gòu)的詩學路徑。以《中庸》第一章為例,《中庸》第一章也就是一段,共136個字,但浦譯文卻長達323個單詞,大大超出了原文,也超過了其他英譯本。仔細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浦譯本非常繁冗,原因主要是譯本正文中的添加,這些添加可以歸為三個方面,即敘事主語、邏輯銜接和顯化原作主題的添加。如對“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翻譯,浦安迪譯為“Bytheterm‘nature’wespeakofthatwhichisimpartedbytheordinanceofHeaven;by‘theWay’wemeanthatthepathwhichisinconformancewiththeintrinsicnatureofmanandthings;andby‘moralinstruction’werefertotheprocessofcultivatingman’sproperwayintheworld”(Plaks2003:25)。浦譯文有53個單詞,其中劃線部分均為其添加的內(nèi)容,主要表現(xiàn)為:1)添加了敘事的主語和很多沒有具體含義、起到連接作用的短語,如bytheterm、wespeakofthatwhich、wemeanthatthepathwhich、werefertotheprocessof。2)添加了一些解釋性詞語,使原文提示性的語言和隱含的意義在譯文中明晰化。如“率性之謂道”的“性”,浦譯本譯為nature,但加上了“內(nèi)在的”、“人和物”的修飾、限定語,意為“人和物內(nèi)在的性”,“教”加上了“道德”修飾語,意為“道德方面的教”,“修道”加上了man’sproper意為“人恰當?shù)牡馈薄S秩纭暗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痹墓?6個字,浦譯有116個單詞:Whatwetaketobe‘theWay’doesnotadmitoftheslightestdegreeofseparationtherefrom,evenforaninstant.ForthatwhichdoesadmitofsuchseparationistherebydisqualifiedfrombeingthetrueWay.Giventhisunderstanding,themanofnoblecharacterexercisesutmostrestraintandvigilancetowardsthatwhichisinaccessibletohisownvision,andheregardswithfearandtremblingthatwhichisbeyondthereachofhisownhearing.For,ultimately,nothingismorevisiblethanwhatappearstobehidden,andnothingismoremanifestedthanmattersofimperceptiblesubtlety.Forthisreason,themanofnoblecharacterpaysgreatheed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Plaks2003:25).浦氏在翻譯中添加了使句群關(guān)系明晰化的連接性詞語如whatwetaketobe、forthatwhich、thereby、thatwhich;將解釋性詞語如“慎其獨”譯為“paysgreatheed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加上了“tothecoreofhisownindividuality”,意為“君子對自己個體的內(nèi)心要特別謹慎”,使原文的提示性語言及隱含的意義在譯文中明晰化。再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浦譯文有40個單詞,“Whentheattributesofboththebalancedmeanandharmonyarerealizedtotheirfullestextent,thenHeavenandEarthassumeonthisgroundtheirpropercosmicpositionsandtheregenerativeprocessesofallthemyriadcreaturesaresustainedtherein”(同上),其中將“致中和”的“致”譯為berealized,且在其后又添加了解釋性的詞語totheirfullestextent,將“中和”譯為thebalancedmeanandharmony,輔以attributes予以解釋,“天地位焉”譯為HeavenandEarthassumetheirproperpositions,輔以onthisground、cosmic來表示“天地位焉”是在“此基礎(chǔ)之上”他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叭f物”譯為allthemyriadcreatures,添加了theregenerativeprocessesof闡釋“萬物再生的過程得以持續(xù)”。除了這些解釋性的詞語的增添,浦氏還增加了一些連接詞如when、then和and,將原文隱藏的邏輯關(guān)系顯性化。從以上例證可以看出,闡釋性翻譯的添加是浦安迪譯本繁冗的主要原因,除了解釋性、銜接性的詞匯,道德哲學的顯化亦是浦譯本闡釋性隱注的重要主題,在浦譯本中,他將“中庸”譯為moralunderpinning,即道德的基礎(chǔ);“教”譯為moralinstruction,“德”譯為themoralforce,“時中”譯為maintainsastateofmoralbalanceunfailinglyatalltimes,“小人而無忌憚也”譯為devoidofanymoralaversionsandinhibitionswhatsoever即“小人毫無‘道德’羞恥感,小人不受‘道德’的限制或約束”;“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譯為graspbothendsofmoralspectrum,其中“兩端”顯化為道德方面的兩種極端;而“君子居之”則譯為fixeshisownmoralabode,指君子在道德方面具有這樣的品性;“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中的“則不厭”譯為nevertireofhismoralexample,不厭其“道德的模范力量”。由于大量添加敘事主語、表示邏輯關(guān)系的銜接詞以及對原作內(nèi)容的闡發(fā),浦安迪譯本成為顯化翻譯的典型,原典中所代表的簡約、模糊、提示性的中國詩學特征在浦譯本中被轉(zhuǎn)化為西方重邏輯、理性、明晰的詩學。雖然這樣轉(zhuǎn)換的結(jié)果可能導(dǎo)致了原文暗示性、意蘊豐富的內(nèi)涵在其譯本中成為一種單一的、明晰化的闡發(fā),但根據(jù)布魯姆(2006)經(jīng)典的“殊異性”(strangeness)理論,經(jīng)典之所以成為經(jīng)典,首先必須有獨創(chuàng)性,有不同于前人作品的獨到之處。從這一點來看,浦安迪的確創(chuàng)造出了一部迥異于前人的《中庸》譯作,他也另辟蹊徑,重構(gòu)出了一條嶄新的翻譯經(jīng)典重構(gòu)的詩學之路。2.3《漢書藝文志》的經(jīng)典化迦達納(D.Gardner)為美國斯密斯學院歷史學教授,其主要研究興趣為中國近代學術(shù)史,尤其側(cè)重新儒學以及新儒學代表朱熹思想的研究,2007年他出版了新的《中庸》譯本,該譯本主要采取歷史學的路徑,充分運用引言、夾注、腳注、雙行小注(interlinearcommentary)等深度翻譯手段,全面系統(tǒng)地厘清了《中庸》經(jīng)典化的過程、原因及影響,以及雙行小注在經(jīng)典化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等。首先在引言部分,迦達納全面、生動地厘清了《中庸》的經(jīng)典地位以及經(jīng)典化過程。其實,關(guān)于《中庸》的經(jīng)典地位以及經(jīng)典化過程,《中庸》譯者大都在前言自序中有所提及,如浦安迪認為《中庸》是儒家道統(tǒng)發(fā)展史上的樞紐之作,在打開新儒家的哲學思考路線方面有開創(chuàng)之功,《中庸》從其影響人數(shù)的數(shù)量來看超越了《圣經(jīng)》(Plaks2003:xxvi)。Chan(1963)在引言中扼要地介紹了《中庸》在中國的經(jīng)典化地位和影響,認為《中庸》是我國古代經(jīng)典中最具哲學性的著作。但惟有迦達納譯本在引言中大篇幅詳細、形象(配以多幅圖片)地向讀者展示了中國人從孩童到成人學習、閱讀《四書》的方式,《四書》首先與《五經(jīng)》,繼而與《十三經(jīng)》等經(jīng)典在歷史長河中由于歷史、政治、義理、語言等因素的影響而在博弈中最終勝出,從《禮記》中脫離,單獨成冊,成為經(jīng)典的真實過程,分析了《中庸》等四書對新儒學理學的影響以及新儒學對四書義理的發(fā)展,從而彌補了《四書》其他譯本以及相關(guān)文獻雖然認同《中庸》的經(jīng)典地位,但卻缺乏對《四書》在中國傳授以及封建社會后期(1200-1900)對《四書》義理吸收和發(fā)展的詳細介紹之不足。另外,迦達納譯本引言除了爬梳《四書》經(jīng)典化的過程、原因和影響,還專門介紹了中華思想闡發(fā)的獨特形式———雙行小注體。雙行小注的做法起始于漢朝,指在單句、句群、段落或篇章末等正文后以小于正文字體的字號插入的闡釋性評論,這些評論可以是對文中出現(xiàn)的某個或某些漢字發(fā)音或哲學意義的簡短說明,也可以是對整句話的長篇宏論,還可以是對原文中某段話甚至整個章節(jié)哲學意義的闡釋。漢代幾乎所有的文本都有雙行小注的注疏,從漢代末年開始到20世紀初,讀者閱讀經(jīng)書的方式通常都是先閱讀原文的一部分,再閱讀插入的注疏,然后再繼續(xù)閱讀原文,再閱讀小注,這種閱讀方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主流的閱讀方式,成為文人做學問、表達自己思想見解的一種主要方式(Gardner2003)。迦達納譯本中復(fù)制了這種獨具特色的雙行小注注疏體,從小注中闡釋的內(nèi)容來看,他主張新儒學(理學)尤其是朱熹對《四書》的闡釋,迦達納譯本中雙行小注的內(nèi)容幾乎全部是對朱熹闡釋的翻譯。比如,迦譯本開篇小注中首先討論了《中庸》作者的問題,引述了朱熹的觀點,“朱熹將《中庸》的作者歸于子思,賦予《四書》在譜系上的正統(tǒng)性和傳承性,使得《四書》的來源更正統(tǒng)、更權(quán)威、影響力也就更大”(Gardner2007:108-109)。繼而在對“中庸”二字的翻譯注釋中,迦達納也加入了長篇的闡釋,介紹朱熹對“中”、“庸”二字的闡釋,《中庸》與儒學其他經(jīng)典如《尚書》、《禮記》、《周禮》、《孟子》等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和類比性,完全遵從朱熹(1983:25)注為“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的闡釋。迦達納將“中”譯為maintainingperfectbalance,“庸”譯為keep/holdtotheconstant。另外,在對“時中”的翻譯上,迦達納譯為accordwithcircumstancesinfindingtheperfectbalance,小注中他對此翻譯進行了說明:“過去,‘時中’的‘時’經(jīng)常被理解和翻譯為atalltimes,‘時中’譯為topracticethemeanconstantly,這樣的翻譯也是合理的,但考慮到朱熹對‘時中’的解釋為‘隨時以處中’,強調(diào)‘時中’的境遇性,topracticethemeanconstantly/atalltimes沒有譯出朱熹所強調(diào)的本質(zhì)含義,因此,他的譯名選擇了circumstances來強調(diào)這種境遇性”(同上:113)。由此可見,他對“時中”譯名的考辨和翻譯也是完全參考了朱熹的觀點。又如,在《中庸》第二十一章中,“誠”為名詞,迦達納譯為truthfulness,小注引用朱熹的觀點,點明這一章與第二十章18段的關(guān)聯(lián),朱熹區(qū)分了圣人的“誠”和普通人的“誠”,圣人即“誠者”因為“氣”之純,“誠”是先天之性,也能自誠而明。普通人即“誠之者”需要精煉自身“氣”,也就是說要向“善”,明“善”,堅持“善”的理念,這就需要自我后天的修煉。翻譯中迦達納通過beingtrue/tobetrue和becomingtrue/tomakeoneselftrue來區(qū)分具有先天之性的“誠者”和尚需后天修煉的“誠之者”,彰顯了朱熹的觀點。綜上所述,迦達納譯本重在歷史地爬梳,使《中庸》的經(jīng)典地位在譯文讀者中自明,他深入介紹了雙行小注在經(jīng)典化中的作用,在譯本正文中充分利用中國文化發(fā)展史中的經(jīng)典加注形式,部分或完全引用業(yè)已成為經(jīng)典的朱熹注,借助深度翻譯的形式為翻譯中的經(jīng)典重構(gòu)提供了一種全新的以“經(jīng)”構(gòu)“經(jīng)”的翻譯路徑。3.存在境域與闡釋語境的沖突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21世紀初在美國幾乎同時出版的三種《中庸》英譯本雖不約而同地青睞深度翻譯,卻在各自譯本中呈現(xiàn)出顯著的哲學、詩學和史學的不同闡釋取向。對于如何解釋這種多元化闡釋生成的原因,我們可以借鑒李清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二零二五版游戲版權(quán)采購合同示范文本3篇
- 湘潭大學《體育基礎(chǔ)》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4年版經(jīng)營權(quán)作抵押借款協(xié)議樣例版B版
- 二零二五版戶外廣告資源代理合作框架協(xié)議3篇
- 2024消防設(shè)備研發(fā)與制造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藝術(shù)品收藏交易合同3篇
- 2025年度智慧養(yǎng)老服務(wù)平臺建設(shè)與運營合同3篇
- 桐城師范高等??茖W?!侗硌莼A(chǔ)》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版板房租賃合同含物業(yè)管理及保潔服務(wù)3篇
- 四川文軒職業(yè)學院《機械工程材料B》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紐約大學自主招生面試試題綜合素質(zhì)答案技巧
- 辦公家具項目實施方案、供貨方案
- 2022年物流服務(wù)師職業(yè)技能競賽理論題庫(含答案)
- ?;钒踩僮饕?guī)程
- 連鎖遺傳和遺傳作圖
- DB63∕T 1885-2020 青海省城鎮(zhèn)老舊小區(qū)綜合改造技術(shù)規(guī)程
- 高邊坡施工危險源辨識及分析
- 中海地產(chǎn)設(shè)計管理程序
- 簡譜視唱15942
- 《城鎮(zhèn)燃氣設(shè)施運行、維護和搶修安全技術(shù)規(guī)程》(CJJ51-2006)
- 項目付款審核流程(visio流程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