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終稿張_第1頁
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終稿張_第2頁
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終稿張_第3頁
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終稿張_第4頁
優(yōu)勢病種診療方案-終稿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目錄TOC\o"1-1"\h\z\u肺炎喘嗽(肺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1小兒哮喘(支氣管哮喘)中醫(yī)診療方案 7暴聾(突發(fā)性聾)中醫(yī)診療方案 13梅核氣?。ㄑ十惛邪Y)中醫(yī)診療方案 17盆腔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20胎動不安(早期先兆流產)中醫(yī)診療方案 24肛癰(肛管直腸周圍膿腫)中醫(yī)診療方案 27痔(混合痔)中醫(yī)診療方案 33踝關節(jié)扭傷中醫(yī)診療方案 40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診療方案 44腰椎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47急性咳嗽病中醫(yī)診療方案 51外感發(fā)熱(上呼吸道感染)中醫(yī)診療方案 55消渴?。?型糖尿?。┲嗅t(yī)診療方案(門診) 58消渴?。?型糖尿病)中醫(yī)診療方案(住院) 66糖尿病的入院指南 73消渴病痹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中醫(yī)診療方案 77尿血?。[匿型腎小球腎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85尪痹(類風濕關節(jié)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92眩暈?。ㄔl(fā)性高血壓)中醫(yī)診療方案 97粉刺(尋常性痤瘡)中醫(yī)診療方案 103濕瘡(濕疹)中醫(yī)診療方案 108便秘?。ū忝匦湍c易激綜合征)中醫(yī)診療方案 113胃瘍(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診療方案 116臁瘡(下肢潰瘍)中醫(yī)診療方案 121脾心痛(急性胰腺炎輕型)中醫(yī)診療方案 126白澀癥(干眼癥)中醫(yī)診療方案 133聚星障?。ú《拘越悄ぱ祝┲嗅t(yī)診療方案 138瞳神緊小(虹膜睫狀體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142肩凝癥(肩關節(jié)周圍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147面癱病(面神經炎)中醫(yī)診療方案 152肺炎喘嗽(肺炎)中醫(yī)診療方案肺炎喘嗽是小兒時期常見肺系疾病,2—5歲以內小兒多發(fā)。常由細菌、病毒或肺炎支原體、衣原體等感染引起,臨床以發(fā)熱、咳嗽、氣促、肺部固定性的中、細濕羅音等為主要癥狀和體征,X胸片提示支氣管肺炎改變。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ZY/T001.4-94)肺炎喘嗽的診斷依據(jù)。1.1起病較急,有發(fā)熱,咳嗽,氣促,鼻煽,痰鳴等癥;或有輕度發(fā)紺。1.2病情嚴重時,喘促不安,煩躁不寧,面色灰白,發(fā)紺加重,或高熱持續(xù)不退。1.3稟賦不足患兒,常病程遷延。新生兒患本病時,可出現(xiàn)不乳,口吐白沫,精神萎靡等不典型癥狀。1.4肺部聽診:肺部有中、細濕羅音,常伴干性羅音,或管狀呼吸音。1.5血象:大多數(shù)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分類中性粒細胞增多。若因病毒感染引起者,白細胞計數(shù)可減少、稍增或正常。1.6X線透視或攝片檢查:肺部顯示紋理增多、紊亂,透亮度降低,或見小片狀、斑點狀模糊陰影,也可呈不均勻大片陰影。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試行)(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呼吸學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2006年10月)。2.1有外感病史或傳染病史。2.2起病較急,輕者發(fā)熱咳喘,喉間痰多,重者高熱不退、呼吸急促、鼻翼煽動,嚴重者出現(xiàn)煩躁不安等癥狀,發(fā)展為變證可出現(xiàn)面色蒼白、青灰或唇甲青紫,四肢不溫或厥冷,短期內肝臟增大?;虺掷m(xù)壯熱不已,神昏譫語,四肢抽搐。初生兒、素體氣陽不足的小嬰兒上述部分癥狀可不典型。2.3肺部聽診可聞及中細濕羅音。2.4實驗室檢查:(1)胸部X線檢查:肺紋理增多、紊亂,可見小片狀、斑片狀陰影,或見不均勻的大片狀陰影。(2)周圍血象檢查:細菌性肺炎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多;病毒性肺炎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或降低,淋巴細胞可增多。(3)病原學檢查:細菌培養(yǎng)、呼吸道病毒檢測、肺炎支原體檢測等,可獲得相應的病原學診斷,病原特異性抗原或抗體檢測常有早期診斷價值。(二)癥候診斷1.風熱閉肺證:咳嗽,喘急,鼻煽,或伴發(fā)熱重,惡風,鼻塞流涕,咽紅,舌質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shù)或指紋紫紅于風關。2.痰熱閉肺證:咳嗽痰多,喉間痰鳴,呼吸急促,發(fā)熱,胸悶納呆,泛吐痰涎,舌紅苔黃厚,脈滑數(shù)或指紋紫于風關。3.毒熱閉肺證:高熱不退,咳嗽劇烈,氣急喘憋,便秘溲赤,面赤唇紅,煩躁口渴,舌紅而干,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或指紋青紫。4.正虛邪戀證(肺脾氣虛證與陰虛肺熱證)在肺炎病程恢復期癥狀減輕,體溫趨于正常,但表現(xiàn)有多汗、胃腸功能紊亂、體質虛弱或肺部羅音經久不消者。(1)陰虛肺熱證可有低熱不退,咳嗽少痰,盜汗,面色潮紅,唇紅,舌紅少津,舌苔花剝、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或指紋紫。(2)肺脾氣虛證可有咳少痰多,神疲倦怠,面色少華,自汗食少,大便稀溏,唇舌淡紅,脈細無力或指紋淡紅。二、治療方案(一)治療原則開肺化痰,止咳平喘。若痰多壅盛者,首先降氣滌痰;喘憋嚴重者,治療以平喘利氣;氣滯血淤者,治療活血化淤;病久氣陰耗傷者,治以補氣養(yǎng)陰,助正達邪;出現(xiàn)變證者,隨證施治。(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熱閉肺證治法:疏風清熱,宣肺開閉方藥: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加減金銀花6g連翹9g淡竹葉6g荊芥9g大力子9g薄荷6g豆豉6g桔梗5g甘草3g蘆根12g蜜麻黃6g杏仁6g石膏10-20g頭痛,咽痛加蟬衣、板藍根;咳嗽劇烈,痰多加瓜蔞皮、浙貝母;熱重加黃芩、梔子、魚腥草。(2)痰熱閉肺證治法:清熱滌痰,泄肺開閉方藥:五虎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蜜麻黃3g杏仁6g生石膏10g甘草5g桑白皮9g蘇子6g葶藶子12g浙貝6g大棗5枚黃芩6g車前子6g丹參6g熱重加梔子;便秘加生大黃(后下);痰多加浙貝母,鮮竹瀝;喘促面紫加丹參,赤芍。(3)毒熱閉肺證治法:清熱解毒,泄肺開閉方藥:黃連解毒湯合三拗湯加減炙麻黃3g杏仁6g枳殼6g黃連2g黃芩5g梔子5g石膏20g甘草3g知母6g便秘加生大黃,喘促面紫加丹參。(4)正虛邪戀證(肺脾氣虛證)治法:健脾益氣,宣肺化痰方藥:人參五味子湯加減人參(太子參代)9g白術9g茯苓9g五味子5g麥門冬6g蜜甘草4g痰多去五味子加半夏、陳皮、杏仁;咳重加紫菀、款冬;虛汗多加龍骨,黃芪;便稀加山藥,炒扁豆;納差加山楂,神曲。(5)正虛邪戀證(陰虛肺熱證)治法:清熱宣肺,養(yǎng)陰益胃方藥:沙參麥冬湯合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沙參9g麥冬9g玉竹6g桑葉6g白扁豆9g天花粉12g玄參9g貝母3g甘草5g邪留熱返,加地骨皮,知母;久咳加百部、百合;汗多加龍骨、酸棗仁(三)外治法1.藥物敷胸療法,適用于肺炎喘嗽(肺炎輕癥)各證型。2.電腦中頻中藥穴位貼敷治療,適用于咳嗽氣促,或痰多難咯,或肺部聽診有明顯的濕性羅音者。3.霧化吸入療法,適用于咳嗽氣促,或痰多難咯者。4.拔罐療法,用于肺炎后期痰多,肺部羅音難消者,如肺腧,肩井等穴。5.天灸療法(即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療法),適用于慢性肺炎與反復肺炎的患者。(四)西醫(yī)治療1.一般治療保持空氣新鮮,保持呼吸道通暢,有利體位,利于排痰。充足水分,食物熱量豐富,含有較多維生素,利于吸收。2.病因治療1)根據(jù)病原菌選擇敏感藥物:肺炎鏈球菌首選青霉素G,耐藥者選用二或三代頭孢類或萬古霉素;金黃色葡萄球菌首選苯唑青霉素,耐藥者萬古霉素;支原體、衣原體首選大環(huán)內酯類;2)早期治療;3)聯(lián)合用藥;4)選用滲入下呼吸道濃度較高的藥;5)足量、足療程,用藥至持續(xù)體溫正常5至7天,或癥狀消失3天。支原體肺炎一般2至3周;6)抗病毒治療,可用病毒唑、干擾素、熱毒寧等。3.對癥及支持治療1)氧療凡有明顯低氧血癥、氧分壓小于60mmHg者,或臨床上有呼吸困難、憋喘、口周發(fā)紺面色蒼灰等應吸氧。鼻導管吸氧,流量0.5至1L/min;吸氧濃度不過40%,血氧濃度80mmHg左右為宜。呼吸衰竭者人工輔助呼吸。2)保持呼吸道通暢足夠體液輸入,以免痰液粘稠;氧霧化吸入,裂解粘蛋白;口服或靜脈用祛痰劑;喘憋者支氣管解痙藥;肺部理療。3)心力衰竭治療給氧;鎮(zhèn)靜;增加心肌收縮力:西地蘭0.03-0.04mg/kg,首劑1/2量,余量分兩次用,每隔4至6小時給予;利尿;血管活性藥;限制液體總量和輸入速度。4)腹脹治療伴低血鉀者應及時補鉀5)激素療法氫化可的松4至8mg/kg或地塞米松0.2至0.4mg/kg靜滴,一般用3至5天。a.膿胸、氣胸者胸腔抽氣、抽膿、閉式引流。b.體液療法總體液量60-80ml/kg/D,以1/3-1/5張為主,并糾正或保持電解質平衡,酸堿平衡。(五)護理1.室內通風,保持安靜,盡力避免患兒煩躁、哭鬧;2.保持呼吸道通暢,必要時吸痰;3.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做好出入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記錄;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指標1.主要癥狀:發(fā)熱、咳嗽、痰鳴、喘促四大主癥的改善情況;2.體征:肺部羅音改善情況;3.理化指標:X線全胸片陰影吸收情況;(二)療程;住院日以10到14天為評判周期。(三)療效判斷臨床痊愈:體溫恢復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癥消失,其它臨床癥狀消失或明顯好轉;肺部體征消失或X線全胸片陰影明顯吸收。顯效:體溫恢復正常,咳嗽、咯痰、喘促主癥及其它臨床癥狀明顯好轉。肺部體征明顯好轉。有效:發(fā)熱、咳嗽、咯痰、喘促主癥減輕及肺部體征好轉。無效:發(fā)熱、咳嗽、咯痰、喘促主癥及肺部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加重,其它臨床癥狀也多無改善或加重。四、難點分析在明確僅病毒感染,或細菌剛染較輕時可以僅中藥治療。當感染較重時也應合并抗生素治療。中藥在臨床運用時因其口感差,往往大部分患兒依從性差,有效攝入量不足,也導致療效減低。本病種中所用中藥味多辛涼,易導致嘔吐腹瀉等胃腸道反應,故一次性配藥應觀察患兒體質,年齡等因素綜合調節(jié)用藥量,另外小兒病情變化快,應做到隨證變方。幼兒常陽有余而陰不足,故病多從陽化熱,故治療時多去陽熱,而少劫陰津。

小兒哮喘(支氣管哮喘)中醫(yī)診療方案支氣管哮喘,簡稱哮喘。是由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和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性細胞參與的氣道慢性炎癥性疾病,使易感者對各種激發(fā)因子具有氣道高反應性。臨床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性喘息、呼吸困難、胸悶或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加劇,癥狀可經治療或自行緩解。本病屬中醫(yī)文獻的“哮證”、“哮咳”等范疇。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醫(yī)兒科病癥(哮喘)診斷療效標準》(1994年)⑴發(fā)作前有噴嚏、咳嗽等先兆癥狀,或突然發(fā)作。發(fā)作時喉間痰鳴,呼吸困難,伴呼氣延長;咯痰不爽,甚則不能平臥,煩躁不安等。(2)常因氣候轉變、受涼,或接觸某些過敏物質等因素誘發(fā)。(3)可有嬰兒期濕疹史,或家族過敏史。(4)兩肺布滿哮鳴音,呼氣延長,或聞及濕性羅音,心率增快。(5)實驗室檢查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可疑變應原皮膚試驗常呈陽性。大部分患兒特異性IgE明顯升高。伴肺部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1)反復發(fā)作喘息、咳嗽、氣促、胸悶,多與接觸變應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呼吸道感染以及運動等有關,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fā)作或加劇。(2)發(fā)作時在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呼氣相延長。(3)上述癥狀和體征經抗哮喘治療有效或自行緩解。(4)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喘息、咳嗽、氣促和胸悶。(5)臨床表現(xiàn)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哮鳴音),應至少具備以下1項:[1]支氣管激發(fā)試驗或運動激發(fā)試驗陽性;[2]證實存在可逆性氣流受限:①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吸入速效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Salbutamol)]后15min第一秒用力呼氣量(FEV1)增加≥12%或②抗哮喘治療有效:使用支氣管舒張劑和口服(或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1-2周后,F(xiàn)EV1增加≥12%;[3]最大呼氣流量(PEF)每日變異率(連續(xù)監(jiān)測1--2周)20%。符合第1--4條或第4、5條者,可以診斷為哮喘。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將哮喘分為三期:急性發(fā)作期、慢性持續(xù)期和臨床緩解期。(1)急性發(fā)作期:突然發(fā)生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或原有癥狀急劇加重,兩肺聽診聞及哮鳴音。(2)慢性持續(xù)期:近3個月內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過喘息、咳嗽、氣促、胸悶等癥狀。(3)臨床緩解期:經過治療或未經治療癥狀、體征消失,肺功能恢復到急性發(fā)作期前水平,并維持3個月以上。4.哮喘急性發(fā)作嚴重度分級參照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學會呼吸學組制定的《兒童支氣管哮喘診斷與防治指南》(2008年)。臨床特點輕度中度重度危重度氣短走路時說話時休息時體位可平臥喜坐位前弓位講話方式能成句成短句說單字難以說話精神意識可有焦慮煩躁常焦慮煩躁常焦慮煩躁嗜睡、意識模糊呼吸頻率輕度增加增加明顯增加減慢或不規(guī)則輔助呼吸肌活動及三凹征常無可有通常有胸腹反常運動哮鳴音散在、呼氣末期響亮、彌漫響亮、彌漫、雙相減弱乃至消失注:只要存在某項嚴重程度的指標(不必全部指標存在),就可歸入嚴重程度(二)癥候診斷(1)寒性哮喘: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多白沫,鼻流清涕,面色淡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浮滑。(2)熱性哮喘: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稠色黃,鼻流濁涕,發(fā)熱面紅,口干咽紅,舌紅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3)外寒里熱:咳嗽氣喘,喉間哮鳴,痰黏色黃,鼻流清涕,舌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緊或滑數(shù)。(4)肺實腎虛:咳喘持續(xù)發(fā)作,喘促胸滿,端坐抬肩,不能平臥,面色晦滯帶青,畏寒肢冷,神疲納呆,小便清長,舌淡苔薄白,脈無力。(1)痰瘀內伏證:喘息、氣促、胸悶等癥狀緩解,咳嗽減輕,痰液減少,面色如常,二便調,納增,夜寐安。舌淡或淡暗,苔薄膩,脈弦滑。(2)肺氣虧虛證:乏力自汗,易于感冒,面色淡白。舌淡苔薄白,脈細無力。(3)脾氣虧虛證:食少便溏,倦怠乏力,面色少華。舌淡苔少,脈緩無力。(4)腎氣虧虛證:動則氣促,面色淡白,形寒肢冷,下肢欠溫,小便清長。舌淡苔薄,脈細無力。二、治療方案(一)辨證內服中藥湯劑(1)寒性哮喘證治法:溫肺化痰,降氣平喘方藥:小青龍湯加減。炙麻黃2--5g、桂枝3g、細辛2--3g、杏仁3--6g、蘇子3--6g、制半夏6--9g、甘草2--3g、廣地龍6g、炙冬花6--9g,炙紫菀6--9g等。(2)熱性哮喘證治法:清肺化痰,降氣平喘方藥:麻杏石甘湯加減。炙麻黃2--5g、杏仁3--6g、廣地龍6g、葶藶子3--6g、甘草2--3g、桔梗3--6g、桑白皮6--9g、黃芩3--6g、丹參6--9g、佛耳草6--9g、瓜蔞皮3--9g等。(3)外寒里熱證治法:解表清理,止咳定喘方藥:大青龍湯加減。炙麻黃2--5g、桂枝3g、制半夏6--9g、白芍3--6g、黃芩5g、五味子3g、甘草2--3g、蘇子3--6g、炒萊菔子6--9、桑白皮6--9g、葶藶子5g等。(4)肺實腎虛證治法:瀉肺平喘,補腎納氣方藥:偏于肺實者,用蘇子降氣湯加減;偏于腎虛者,用都氣丸合射干麻黃湯加減。偏于肺實者給予紫蘇子3--6g、杏仁3--6g、前胡6--9g、法半夏6--9g、陳皮5g、肉桂3--6g、丹參6--9g、紫菀6--9g、款冬花6--9g、黨參6--9g、五味子3--5g等。偏于腎虛者用山茱萸6--9g、熟地黃6--9g、補骨脂6--12g、懷山藥6--12g、茯苓6--12g、款冬花6--9g、紫菀6--9g、法半夏6--9g、細辛2--3g、五味子3--5g、炙麻黃2--5g、射干6--9g等。肺實腎虛并重時二方配合使用。(1)痰瘀內伏證治法:化痰止咳方藥:二陳湯加減。陳皮3--6g、姜半夏6--9g、茯苓6--9g、款冬花6--9g、紫菀6--9g甘草2--3g、焦山楂6--9g、瓜蔞皮6--9g等。(2)肺氣虧虛證治法:益肺固表方藥:玉屏風散加減。生黃芪6--12g、白術6--9g、防風6g、茯苓9--12g、、桔梗3--5g、杏仁3--6g、甘草2--3g等。(3)脾氣虧虛證治法:健脾化痰方藥:六君子湯加減。黨參6--12g、白術6--9g、茯苓6--12g、陳皮3--6g、制半夏6--9g、甘草2--3g、焦山楂6--9g、焦神曲6--9g、炒麥芽6--9g等。(4)腎氣虧虛證治法:補腎益氣方藥:金貴腎氣丸加減。制附子2--3g、肉桂3--6g、熟地6--9g、山藥6--12g、山茱萸6--9g、茯苓6--12g、澤瀉6--9g、丹皮6--9g、甘草2--3g等。(二)西醫(yī)治療(1)一般治療包括臥床休息、鎮(zhèn)靜(水合氯醛,其他藥物慎用)、保持呼吸道通暢、室內空氣新鮮和避免接觸過敏源。(2)對癥治療1)糖皮質激素:2)支氣管擴張劑①β2受體激動劑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②抗膽堿類藥物如異丙托溴胺。③茶堿類上述藥物無效時可考慮適當使用。3)過敏介質釋放抑制劑白三烯受體調節(jié)劑如孟魯斯特鈉、扎魯斯特。4)抗生素應用一般過敏因素引起的哮喘發(fā)作不必用抗生素,如有細菌感染可根據(jù)感染情況選用相應抗生素。5)其他藥物免疫調節(jié)劑:因反復呼吸道感染誘發(fā)喘息發(fā)作者可酌情加用免疫調節(jié)劑,如胸腺肽、卡介菌核糖核酸、黃芪、槐耳等。哮喘是慢性疾病,需進行長期管理,根據(jù)GINA哮喘指南,藥物選用白三烯調節(jié)劑,吸入糖皮質激素(ICS),或(ICS+LABA)或ICS+白三烯調節(jié)劑等,并在治療中采用了階梯式治療方案。(三)特色療法(1)針灸療法:主要取定喘、天突、內關等穴位。(2)中藥膏藥穴位貼敷。(3)拔罐取肺俞、膈俞、心俞、肩井穴治療氣喘,痰鳴等癥狀。(1)穴位敷貼適應癥:年齡在3--16周歲;未合并其他病癥;對治療藥物或治療儀不過敏。操作方法:取白芥子21g、細辛12g、延胡索g肉桂6g等藥研成細末分3份,每隔10天用一份,用時加生姜汁調和,分別貼在肺俞,膈腧,膻中穴,貼2—4小時。若貼后皮膚發(fā)紅,局部出現(xiàn)皰疹,可提前揭去。貼藥時間為每年夏季初伏,中伏,末伏3次,連用3年,用于緩解期培本治療。(2)膏方(冬至時開展)方藥:自擬膏方1號方、2號方加減。膠類主要用阿膠,配料主要為冰糖、料酒等。(3)捏脊。(4)火罐療法(四)預防調護1.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螨、應用阿司匹林藥物及食用含添加劑的食物等;避免各種誘發(fā)因素,如被動吸煙、漆味,引用冰冷飲料等。2.注意預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和小兒哮喘密切相關。積極治療和清除感染病灶,如及時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扁桃體、炎齲齒等。3.避免過勞、淋雨、劇烈運動及精神情緒方面的刺激。4.注意氣候變化,居室宜空氣流通,保證適宜濕度,陽光充足。冬季要保暖,夏季要涼爽通風。5.飲食宜清淡而富有營養(yǎng),忌食生冷、油膩、辛辣酸甜及魚蝦等海鮮食物。三、急性發(fā)作期療效評價(中度、重度、危重度哮喘患兒除外)(一)評價標準1.臨床痊愈:哮喘癥狀完全緩解,肺部聽診無異常。2.顯效:主要癥狀消失,肺部哮鳴音消失。3.有效:哮喘癥狀較治療前有所減輕,肺部聽哮鳴音較前減少。4.無效:癥狀及肺部體征無減輕甚至加重。(二)評價方法7天為一療程,根據(jù)癥狀體征的變化情況判定。主要癥狀是指喘息、氣促、胸悶。全部癥狀是指主要癥狀及咳嗽、咳痰、喉間痰鳴音。體征是指肺部哮鳴音、痰鳴音。四、難點分析1.部分患兒依從性差(如服湯藥劑量偏小等),影響了療效。2.哮喘是一個長期的治療過程,很多患兒不能堅持復診,故影響了治療效果和疾病的觀察。

暴聾(突發(fā)性聾)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第二版(王士貞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診斷依據(jù):(1)聽力突然下降,1~3天內聽力下降達到高峰,多為單耳發(fā)病。或伴耳鳴、眩暈。(2)常有惱怒、勞累、感寒等誘因。(3)耳部檢查:鼓膜多無明顯變化。(4)聽力檢查主要呈感音神經性聾。(5)應與耳眩暈、耳脹相鑒別。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五年制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七版(田勇泉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年),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2005年制定的《突發(fā)性聾診斷和治療指南》)。(1)突然發(fā)生的聽力損失,可在數(shù)分鐘、數(shù)小時或3天以內。(2)非波動性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可為輕、中或重度,甚至全聾。至少在相連的兩個頻率聽力下降20dBHL以上。多為單側,偶有雙側同時或先后發(fā)生。(3)病因不明(未發(fā)現(xiàn)明確原因包括全身或局部因素)。(4)可伴耳鳴、耳堵塞感。(5)可伴眩暈、惡心、嘔吐,但不反復發(fā)作。(6)除第八顱神經外,無其它顱神經受損癥狀。(二)證候診斷1.風邪外犯證:多因感冒或受寒之后,突發(fā)耳聾,伴鼻塞、流涕,或有頭痛、耳脹悶,或有惡寒、發(fā)熱、身痛。舌質紅,苔薄白,脈浮。2.肝火上炎證:情志抑郁或惱怒之后,突發(fā)耳聾,耳鳴如潮或風雷聲,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黃,面紅、目赤。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3.痰火郁結證:耳聾耳鳴,耳中脹悶,或見頭暈目眩,胸脘滿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暢。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4.血瘀耳竅證:耳聾突然發(fā)生,并迅速發(fā)展,常伴耳脹悶感或耳痛,耳鳴不休,或有眩暈。舌質暗紅,脈澀。5.氣血虧虛證:聽力下降,每遇疲勞之后加重,或見倦怠乏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二、治療方案(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風邪外犯證治法:宣肺解表,散邪通竅。方藥:加減葛根湯。(突聾1號方)葛根12g豆豉6g荊芥6g防風6g牛蒡子9g桔梗6g浙貝10g赤芍10g丹參9g蟬衣6g甘草62.肝火上炎證治法:清肝瀉熱,開郁通竅。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突聾2號方)龍膽草5g黃芩9g梔子9g夏枯草12g郁金10g柴胡6g丹皮9g赤芍10g葛根12g石菖蒲6g3.痰火郁結證治法:化痰清熱,散結通竅。方藥:加味二陳湯。(突聾3號方)制半夏10g茯苓10g陳皮6g黃芩9g黃連5g薄荷5g浙貝10g枳殼9g郁金9g石菖蒲6g路路通10g4.血瘀耳竅證治法:活血化瘀,通利耳竅。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突聾4號方)桃仁10g紅花6g赤芍9g川芎6g丹參15g地龍9g枳殼9g路路通10g葛根12g石菖蒲6g柴胡6g5.氣血虧虛證治法:健脾益氣,養(yǎng)血通竅。方藥:聰明益氣湯加減。(突聾5號方)黃芪12g黨參10g淮山藥12g升麻6g葛根12g蔓荊子10g白芍10g石菖蒲5g茯苓10g(二)靜脈滴注中藥注射液可選用舒血寧注射液、金納多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燈盞細辛注射液、脈絡寧注射液、三七總皂苷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三)針灸治療1.體針取穴以局部為主配伍全身辨證取穴。主要局部穴位有聽宮、聽會、翳風、耳門四穴,可輪流選用1~2穴。(1)局部選穴: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2)遠端選穴: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商曲、陰都等穴。(3)辨證取穴疏風散邪——外關、合谷清肝瀉火——太沖、太溪化痰利濕——豐隆、水道活血祛瘀——膈俞、血海氣血虧虛——脾俞、足三里2.淺針療法取翳風(患側)、聽會(患側)、腎俞(雙側)、關元、太溪(雙側)等穴位,用補法。3.灸法可選三陰交、足三里等穴懸灸、隔姜灸或熱敏灸。(四)按摩治療1.鳴天鼓: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手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橫按在兩側枕部,兩中指相接觸,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后枕部,即可聞及洪亮清晰之聲如擊鼓。2.營治城廓:以兩手分別自上而下按摩兩側耳輪。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壓耳屏,隨按隨放。(五)其他療法1.可選用高壓氧、聲信息、微波等治療。2.根據(jù)患者情況,可選用活血通絡安神的藥物煎煮,于睡前進行中藥沐足。(六)護理1.慎起居,節(jié)飲食,禁煙酒。2.注意情志護理,避免憂郁、焦慮等不良情緒。3.預防外感,及時治療感冒癥狀。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以2周為一療程,參照2005年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醫(y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制訂的《突發(fā)性聾的診斷和治療指南》)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94)。根據(jù)聽力及主要伴隨癥狀(如耳鳴、眩暈、耳堵塞感等)的改變將療效分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個等級:痊愈:受損聽力恢復正?;蚧謴椭涟l(fā)病前狀態(tài),且主要伴隨癥狀消失。顯效:受損聽力平均提高≥30dBHL,主要伴隨癥狀明顯改善。有效:受損聽力平均提高≥15dBHL,主要伴隨癥狀減輕。無效:受損聽力平均提高<15dBHL,主要伴隨癥狀無改變。(二)評價方法1.聽力評估:以純音聽閾測試為準,計算聽力改變的頻率范圍為250Hz、500Hz、1000Hz、2000Hz、4000Hz的平均值。2.主要伴隨癥狀評估:耳鳴的量化分級參考《耳鳴中醫(yī)臨床路徑》,眩暈、耳堵塞感等主要伴隨癥狀的改變根據(jù)患者的描述進行記錄。四、難點分析突發(fā)性耳聾的發(fā)病,不外風,火,痰,瘀等外因和臟腑虛損,氣陰不足等內因所致,各種致病因素,或風邪循經上擾耳竅,或痰火上蒙蘢蔥,或經脈痞塞,氣滯血瘀,或虛損氣血不足,無以上養(yǎng),清陽不升,或陰虛內熱,虛火上范耳竅等,均致暴聾不聰突發(fā)性耳聾是臨床急診,治療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發(fā)病初期詳細詢問病史,認真分析生理生化及輔助檢查結果,并根據(jù)不同病因做出不同治療方案。且其治療的效果不明確,需做好解釋和安慰的作用,讓患者堅持治療。

梅核氣?。ㄑ十惛邪Y)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耳鼻喉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第二版)(王士貞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年)。(1)以咽部異物阻塞感為主要癥狀。其狀或如梅核,或如炙臠,或如貼棉絮,或如蟲擾,或如絲如發(fā),或如痰阻,或如球如氣,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痛不癢,不礙飲食及呼吸。(2)多于情志不舒、心情郁悶時加重。(3)咽喉部及食道無異常。2.西醫(yī)診斷:參照全國高等醫(yī)藥院校8年制教材《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第2版(孔維佳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年)。(1)咽部或頸部中線有團塊阻塞感、燒灼感、癢感、緊迫感、黏著感等。(2)注意區(qū)分器質性病變和功能性因素,排除咽部頸部上呼吸道、上消化道等部位的隱蔽性病變。(3)注意區(qū)分全身性因素和局部因素,區(qū)分急性傳染病、血液系統(tǒng)疾病和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在咽部的表現(xiàn)。(二)證候診斷1.肝氣郁滯證:咽喉異物感,或如梅核,或如腫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但不礙飲食?;蛞钟舳嘁?,胸脅脘腹脹滿,心煩郁怒,喜嘆息。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2.痰氣交阻證:咽喉異物感咽喉多痰,咳吐不爽,或咳嗽痰白。肢倦納呆,脘腹脹滿,噯氣。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二、治療方案(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或中成藥治法:疏肝理氣,散結解郁。方藥:加味逍遙散加減。(MHQ1號方)柴胡15g、薄荷15g、當歸15g、白芍15g、丹皮15g、茯苓20g、川楝子8g、山梔12g、生姜6g、甘草6g。痰氣交阻證治法:行氣導滯,散結除痰。方藥:半夏厚樸湯加減。(MHQ2號方)半夏8g、厚樸20g、生姜8g、蘇葉20g、茯苓20g、陳皮15g、甘草6g。痰多者加竹瀝10g,貝母10g(二)針灸治療毫針刺廉泉穴,針尖向上刺至舌根部?;蛉『瞎取汝P、天突穴,每日1次。2.淺針取長針于咽部淺刺,養(yǎng)陰生肌散或冰硼散吹咽部。(三)護理1.慎起居,節(jié)飲食,禁煙酒。2.注意情志護理,針對患者的精神因素,耐心解釋,進行心理疏導,解除其心理負擔,增強治療信心。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6-94).梅核氣病中醫(yī)證候分級量化評分標準主證0分3分6分9分異物感無咽部偶有異物感咽部常有異物感咽部持續(xù)異物感次證0分2分4分6分胸悶無偶有胸脅脹滿胸脅脘腹脹滿嘆息無偶有時作頻繁咯痰無痰少痰時多時少痰多治愈: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消失,積分減少≥95%.顯效:咽部異物感等癥狀減輕,積分減少≥70%,<95%。有效:咽部癥狀和體征減輕,體征積分減少≥30%,<70%。無效:咽部異物感無明顯變化或積分減少<30%。評價方法1.計分方法:以一個月為療程,根據(jù)以上中醫(yī)證侯量化表內容,由醫(yī)生詢問及檢查患者的情況后填寫門診評分記錄,根據(jù)患者癥狀體征進行評分。2.療效評估方法:在治療前與治療后分別對患者的癥狀體征進行評分,根據(jù)總分值改變判斷為痊愈、顯效、有效、無效。四、難點分析對于患者咽部異物感無明顯變化,影響生活和工作者,有些患者還產生了心理負擔,懷疑自己患上喉癌或食道癌,這就需要給患者心理疏導,并行咽部濾泡及舌扁桃體濾泡微波燒灼術,減輕患者咽部異物感,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術后生理鹽水漱口,進軟食或流質一周。

盆腔炎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GB1⒈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婦科學》第7版(張玉珍主編,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年)。本病臨床癥狀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脹疼痛,常在勞累、性交、經期加重,可伴月經不調,白帶增多,低熱,疲乏,或不孕。根據(jù)盆腔慢性炎癥體征,結合B超檢查、血常規(guī)、血沉,陰道分泌物常規(guī)檢查即可診斷。=2\*GB1⒉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臨床診斷指南》(中華醫(yī)學會編著,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婦產科學》(第7版,樂杰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年)。(1)癥狀: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脹疼痛,常在勞累、性交、經期加重,可伴月經不調,白帶增多,低熱,疲乏,或不孕。(2)體征:子宮活動受限或粘連固定,子宮肌炎時,子宮可有壓痛;若為輸卵管炎,則在子宮一側或兩側觸及條索狀增粗輸卵管,并有壓痛;若為輸卵管積水或輸卵管卵巢囊腫,則在盆腔一側或兩側觸及囊性腫物,活動多受限,可有壓痛;若為盆腔結締組織炎時,子宮一側或兩側有片狀增厚、壓痛,或有子宮骶韌帶增粗、變硬、觸痛。上述體征至少需同時具備下列2項:子宮活動受限(粘連固定)或壓痛;一側附件區(qū)壓痛。(3)實驗室檢查=1\*GB3①婦科超聲檢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塊、輸卵管積液或增粗,或子宮直腸凹陷積液。=2\*GB3②血常規(guī)、血沉檢查:可有白細胞總數(shù)增高,或中性粒細胞增高,或血沉加快。=3\*GB3③陰道分泌物檢查:可有陰道清潔度異常。=4\*GB3④宮頸管分泌物檢測:可發(fā)現(xiàn)衣原體、支原體、淋球菌等病原菌。(二)證候診斷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1)濕熱瘀結證主癥:=1\*GB3①下腹脹痛或刺痛,痛處固定;=2\*GB3②腰骶脹痛;=3\*GB3③帶下量多,色黃質稠或氣臭。次癥:=1\*GB3①經期腹痛加重;=2\*GB3②經期延長或月經量多;=3\*GB3③口膩或納呆;=4\*GB3④小便黃;=5\*GB3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結。舌脈:舌質紅或暗紅,或見邊尖瘀點或瘀斑,苔黃膩或白膩,脈弦滑或弦數(shù)。以上主癥具備2項或以上,次癥2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本證。(2)氣滯血瘀證主癥:=1\*GB3①下腹脹痛或刺痛;=2\*GB3②情志抑郁或煩躁;=3\*GB3③帶下量多,色黃或白質稠。次癥:=1\*GB3①月經先后不定,量多或少;=2\*GB3②經色紫暗有塊或排出不暢;=3\*GB3③經前乳房脹痛;=4\*GB3④情志不暢則腹痛加重;=5\*GB3⑤脘腹脹滿。舌脈: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白或黃,脈弦。以上主癥具備2項或以上,次癥2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本證。(3)寒濕瘀滯證主癥:=1\*GB3①下腹冷痛或刺痛;=2\*GB3②腰骶冷痛;=3\*GB3③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次癥:=1\*GB3①形寒肢冷;=2\*GB3②經期腹痛加重,得溫則減;=3\*GB3③月經量少或月經錯后;=4\*GB3④經色紫黯或夾血塊;=5\*GB3⑤大便溏泄。舌脈:舌質黯或有瘀點,苔白膩,脈沉遲或沉澀。以上主癥具備2項或以上,次癥2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本證。(4)腎氣虧虛證主癥:=1\*GB3①下腹綿綿作痛或墜痛,纏綿日久;=2\*GB3②腰骶酸痛;=3\*GB3③帶下量多,色白質稀。次癥:=1\*GB3①遇勞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2\*GB3②頭暈耳鳴;=3\*GB3③神疲體倦易乏力;=4\*GB3④經量多或少,經血淡黯,質清?。?5\*GB3⑤夜尿頻多。舌脈:舌淡黯,苔薄白,脈沉細。以上主癥具備2項或以上,次癥2項或以上,結合舌脈,即可辨證為本證。二、治療方案(一)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1.濕熱瘀結證治法:清熱除濕,化瘀止痛。方藥:清熱調血湯加減。當歸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生地10克、黃柏6克、香附10克、桃仁10克、紅花6克、莪術10克、延胡索10克、丹皮10克、敗醬草15克、薏苡仁15克、土茯苓10克、紅藤30克、蒲公英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2.氣滯血瘀證治法:疏肝行氣,化瘀止痛。方藥:牡丹散加減。丹皮10克、桂枝6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延胡索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牛膝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枳殼6克。3.寒濕瘀滯證治法:祛寒除濕,化瘀止痛。方藥:少腹逐瘀湯加減。小茴香5克、干姜5克、延胡索10克、沒藥10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肉桂6克、赤芍10克、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蒼術10克、茯苓10克、桂枝6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4.腎氣虧虛證治法:補腎益氣,和中止痛。方藥:大補元煎加減。黨參15克、黃芪15克、山藥10克、熟地10克、杜仲10克、續(xù)斷10克、槲寄生15克、當歸1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0克、延胡索10克、炒白芍15克、蜜甘草6克。(二)外治法直腸給藥:中藥灌腸。紅藤30克、敗醬草15克、丹皮10克、丹參15克、赤芍15克、延胡索10克、三棱10克、莪術10克。隨證加減。上藥水煎取液,適宜溫度,保留灌腸。(三)灸法根據(jù)病情和證型,選擇應用艾灸、溫盒灸、雷火灸等療法。(四)物理治療根據(jù)病情和證型,選擇應用盆腔炎治療儀、微波治療儀等。(五)西醫(yī)治療急性期抗生素治療,嚴重者靜脈用藥。急性嚴重抗生素使用無效或形成包塊者必要時手術治療。慢性盆腔炎伴有明顯腎虛者,可適當使用激素替代療法。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臨床治愈:治療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伴隨癥狀、局部體征等消失。顯效:治療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伴隨癥狀、局部體征等明顯減輕。有效:治療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伴隨癥狀、局部體征等有所減輕。無效:治療后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伴隨癥狀、局部體征等無減輕或有加重。(二)評價方法用上述中藥治療三周為一療程后判斷療效。四、難點分析1.由于盆腔炎性疾病造成的輸卵管組織結構的破壞,局部防御功能減退,若患者仍有同樣的高危因素,可造成盆腔炎的再次感染導致反復發(fā)作。2.慢性炎癥形成的粘連、瘢痕以及盆腔充血,常引起慢性盆腔痛,病程較長,易遷延不愈。3.盆腔炎性疾病可致輸卵管周圍粘連、輸卵管扭曲、僵直及傘端閉鎖,導致輸卵管腔狹窄或部分堵塞或蠕動異常,從而導致不孕、異位妊娠等。

胎動不安(早期先兆流產)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中醫(yī)藥院校規(guī)劃教材《中醫(yī)婦科學》(羅頌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妊娠期間出現(xiàn)腰酸、腹痛、下墜,伴有少量陰道出血,脈滑,可診為胎動不安。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全國高等學校教材《婦產科學》(豐有吉、沈鏗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年)。(1)病史:有停經史和早孕反應。(2)癥狀:陰道出血,伴有小腹疼痛或腰酸脹痛。(3)婦科檢查:子宮頸口未開,子宮增大與妊娠周數(shù)相符合.(4)輔助檢查:尿妊娠試驗陽性或血HCG值升高,B超提示宮內妊娠。證候診斷1.腎虛證主癥:陰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質薄;小腹墜痛,腰酸痛;兩膝酸軟。次癥:頭暈耳鳴,夜尿頻多,或曾屢有墮胎。舌脈:舌質淡,苔白,脈沉細滑。2.脾腎兩虛證主癥:陰道少量出血,色淡;腰酸痛;食欲不振,大便溏泄。次癥:腹脹,頭暈耳鳴,神疲肢倦。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略滑。3.腎虛血熱證主癥:陰道少量出血,色鮮紅或深紅;腰酸痛或小腹下墜;口干咽燥。次癥:兩膝酸軟,夜尿頻多,心煩少寐,手足心熱,小便短黃,大便秘結。舌脈:舌質紅,苔黃或苔薄,脈滑數(shù)或脈滑細數(shù)。4.氣血虛弱證主癥:陰道少量出血,色淡紅,質清稀;小腹墜痛或伴腰酸痛;神疲肢倦。次癥:心悸氣短,面色無華或萎黃。舌脈:舌質淡,苔薄白,脈細緩滑。5.腎虛血瘀證主癥:陰道少量出血,色暗紅;腰酸痛;或有妊娠外傷史。次癥:精神倦怠,小腹刺痛,耳鳴頭暈。舌脈:舌暗紅,苔薄白,脈澀或細滑。二、治療方案(一)中醫(yī)治療1.腎虛證治法:補腎益氣安胎。方藥:壽胎丸加味。(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阿膠10克、續(xù)斷10克、苧麻根10克、杜仲10克)。2.脾腎兩虛證治法:固腎健脾安胎。方藥:壽胎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續(xù)斷10克、阿膠10克、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山藥10克、黃芪15克)。3.腎虛血熱證治法:滋腎涼血安胎。方藥:壽胎丸合保陰煎加減。(生地15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黃芩10克、黃柏6克、續(xù)斷10克、菟絲子15克、桑寄生10克、阿膠10克、旱蓮草15克)。4.氣血虛弱證治法:益氣養(yǎng)血安胎。方藥:胎元飲加減。(黨參15克、白術10克、熟地10克、當歸身10克、白芍10克、杜仲10克、陳皮6克、炙草6克、桑寄生15克)。5.腎虛血瘀證治法:益腎祛瘀安胎。方藥:壽胎丸合加味圣愈湯加減。(黃芪15克、黨參15克、當歸10克、參三七6克、熟地10克、白芍10克、菟絲子15克、桑寄生15克、阿膠10克、杜仲10克、續(xù)斷10克、砂仁6克)。(二)其他治療若血清孕酮水平偏低,酌情加用黃體酮針劑或膠丸。三、療效評價有效:治療后陰道出血、小腹疼痛及腰酸脹痛等癥有所減輕。B超檢查子宮大小、胚胎發(fā)育與孕周基本相符。無效:治療后陰道出血不能停止,小腹疼痛及腰酸脹痛等癥無減輕或有加重,甚至流產。B超檢查胚胎發(fā)育不良或停止發(fā)育。評價方法:治療兩周為一療程判斷療效。四、難點分析1.部分患者因胚胎本身問題,存在治療無效,胚胎停育,難免性流產或自然流產,清宮手術可能。特別是復發(fā)性流產或輔助妊娠患者,保胎成功率受影響。2.本病在西醫(yī)治療上,往往常規(guī)使用黃體酮治療,部分患者甚至對此有一定的依賴心理,我們在治療上,應當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依據(jù)患者的激素水平,酌情使用。3.因為早孕期患者常有惡心、嘔吐等早孕反應,而中藥在口服過程中患者依從性上相對較差,需要通過交流使患者認識到中藥的治療作用,同時在處方上顧及到早孕期的胃腸到反應。

肛癰(肛管直腸周圍膿腫)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7—94)。局部癥狀:起病急驟,肛周腫痛,便時痛劇,繼而破潰流膿經久不愈。漯河市中醫(yī)院肛腸科劉兵全身癥狀:頭身痛,乏力,大便秘結,小便黃赤。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外科學》第七版(吳在德等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年)。(1)肛門燒灼痛或跳痛,排便或行走時加重,少數(shù)患者伴有排尿困難。(2)可伴有發(fā)冷、發(fā)熱、全身不適等癥狀。(3)肛周超聲檢查可測及膿腔。(4)血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計數(shù)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多。(5)肛門周圍有硬結或腫塊,局部溫度增高、壓痛或有波動感。位于肛提肌以下的膿腫,局部紅、腫、熱、痛癥狀較重而全身癥狀較輕;位于肛提肌以上的膿腫,局部癥狀較輕而全身癥狀較重,直腸指檢可觸及壓痛性腫塊,肛周穿刺可抽出膿液。必要時輔助直腸腔內超聲檢查,CT或MRI檢查發(fā)現(xiàn)病灶可以確診。(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肛管直腸周圍硬結或腫塊形成,疼痛,墜脹,呈持續(xù)性加重:2.成膿期:疼痛劇烈,腫塊增大,紅腫發(fā)熱,中心波動感,墜脹不適,伴發(fā)全身全身癥狀,如發(fā)冷發(fā)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秘結,小便黃赤等;3.潰破期:腫塊縮小,形成硬結逐漸軟化或膿腫破潰,形成瘺管,經久不愈。(三)疾病分類1.低位膿腫(肛提肌以下膿腫):包括肛周皮下膿腫、坐骨直腸窩膿腫、肛管后膿腫。2.高位膿腫(肛提肌以上膿腫):直腸后間隙膿腫、骨盆直腸間隙膿腫、粘膜下膿腫。(四)證候診斷1.火毒蘊結證:肛門周圍突然腫痛,持續(xù)加劇,伴有惡寒、發(fā)熱、便秘、溲赤。肛周紅腫,觸痛明顯,質硬,表面灼熱。舌紅,苔薄黃,脈數(shù)。2.熱毒熾盛證:肛門腫痛劇烈,可持續(xù)數(shù)日,痛如雞啄,夜寐不安,伴有惡寒發(fā)熱,口干便秘,小便困難。肛周紅腫,按之有波動感或穿刺有膿。舌紅,苔黃,脈弦滑。3.陰虛毒戀證:肛門腫痛、灼熱,表皮色紅,潰后難斂,伴有午后潮熱,心煩口干,夜間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二、治療方案(一)手術治療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切開掛線術1.適應證:適用于高位膿腫。2.操作方法:常規(guī)麻醉滿意后,于膿腫中心行放射狀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鉗鈍性分離組織間隔,充分引出膿汁,然后以食指分離膿腔間隔,沖洗膿腔,用球頭探針自切口插入,沿膿腔底部輕柔而仔細地向肛內探查,同時以另一食指在肛內作引導,尋找內口。若未探通,在膿腔最高點,黏膜最薄處穿出,掛以橡皮筋,一端從膿腔穿出,另一端從肛內穿出,再將橡皮筋兩端合攏,使其松緊適宜后,結扎固定。若膿腫范圍較大,可行兩個以上切u,分別放置橡皮片引流。修剪創(chuàng)緣,查無活動出血點,凡士林紗條嵌入創(chuàng)面,紗布壓迫,丁寧帶固定,術終??蛇x擇:肛管直腸周圍膿腫切開引流術1.適應證:適用于高位膿腫。2,操作方法:常規(guī)麻醉滿意后,于膿腫中心行放射狀切口或弧形切口,用止血鉗鈍性分離組織間隔,充分引出膿汁,然后以食指分離膿腔間隔,沖洗膿腔,放置紗條引流。修剪創(chuàng)緣,查無活動出血點,凡士林紗條嵌入創(chuàng)面,包扎術終。3.術后處理:(1)術后每日熏洗坐浴2次,或在每次排便后要熏洗坐浴。(2)創(chuàng)面每日換藥1~2次。(3)根據(jù)病情及臨床實際,可選用肛腸綜合治療儀、超聲霧化熏洗儀、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儀等。(二)辨證選擇口服中藥湯劑、中成藥l,中藥湯劑(1)火毒蘊結證治法:清熱瀉火解毒推薦方藥:仙方活命飲加減,白芷15g、貝母10g、防風15g、赤芍藥15g、當歸20、甘草10g、皂角刺(炒)10g、穿山甲15g、天花粉15g、乳香10g、沒藥10g、金銀花20g、陳皮15g。(2)熱毒熾盛證治法:清熱敗毒透膿推薦方藥:透膿散加減、黃芪20g、山甲(炒末)15g、川芎20g、當歸20g、皂角針15g。(3)陰虛毒戀證治法:養(yǎng)陰清熱解毒推薦方藥:青蒿鱉甲湯加減,:青蒿20g、鱉甲20g、生地15g、知母10g、丹皮20g。2.中成藥(1)栓劑納肛:可選用馬應龍麝香痔瘡栓、肛泰栓、痔瘡寧栓普濟痔瘡栓等。(2)中藥膏劑外用:可選用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龍珠軟膏、肛泰軟膏等。(三)針刺療法、理療(1)疼痛針刺長強、承山、足三里、環(huán)跳穴、或用普魯卡因,長效止痛,長強穴封閉。(2)尿潴留針刺關元、十極、氣海、三陰交、水道、陽陵泉透陰陵泉。(3)糞嵌塞針刺支溝、足三里、氣海、合谷、曲池。(四)十藥熏洗療法:根據(jù)病情辨證使用十藥熏洗。(五)基礎治療:感染、發(fā)熱、疼痛等合并癥的治療,可選用抗生素。(六)護理:辨證護理、情志護理、飲食護理。l、辨證護理:肛癰病人的體質多屬陰虛、偏熱,在整體護理中,應首先考慮這個因素。安排病床時應注意病房的朝向,衣被適當減少。要注意采用中西醫(yī)結合護理為主的護理措施,要以患者疾病本身變化,情緒不調,飲食不節(jié),調擴不當?shù)纫蛩貙】档挠绊懢C合考慮。2、情志護理:由于肛癰患者大多數(shù)足以局部疼痛為主要癥狀入院,同時又伴有發(fā)熱等癥狀,所以易產生煩躁、焦慮不安等緊張情緒。因而要求護理人員做好身、心兩方面的護理工作,減輕患者對醫(yī)院的陌生感,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同時還應對患者的社會背景、文化層次,組織結構、家庭內部情況及其患者本人的性格等加以了解,開展全方位的護理。3、飲食護理:飲食對肛癰的治療、康復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囑病人忌煙酒,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宜進營養(yǎng)豐富、清淡、少渣、易消化的飲食。多食蔬菜、瓜果,預防便秘。不能過度勞累,配合服用潤腸通便十藥,使之盡早康復。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參照1994年國家十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十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及體征消失,傷U愈合,積分較治療前降低≥2/3好轉:癥狀改善,病灶或傷口縮小,積分較治療前降低≥1/3未愈:癥狀及體征均無變化,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不足1/3(二)評價方法1.癥狀評價指標:參照2004年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十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出血0級:正常0分1級:輕度2分帶血2級:中度4分滴血3級:重度6分射血疼痛0級:正常0分1級:輕度2分輕度疼痛,可以忍受2級:中度4分明顯疼痛,用藥緩解3級:重度6分劇烈疼痛,難以忍受分泌物0級:無0分1級:有1分2.證候評價指標:參照2004年國家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舌紅,苔黃0級:無1級:有脈數(shù)或滑數(shù)0級:無1級:有(三)療程14天。四、難點分析1.難點確定1)內口的定位及復發(fā)率2)創(chuàng)面的愈合緩慢問題3)肛門功能受損或畸形2.難點分析1)臨床上認為肛癰是肛隱窩感染所致的。治療方法是濃腫切開、徹底引流后仔細處理內口。臨床手術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處理內口,術后膿腫會復發(fā)或形成肛瘺,需再次手術。正確找到和處理好內口是手術成功的關鍵,也是手術的難點。肛門指診、肛門鏡檢查、探針檢查是確定內口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肛內指檢結合肛門鏡檢查如見到粘膜有膿液益處即為內口。術中從膿腔探入應輕柔仔細的探查,同時食指伸入肛內,指針配合,如探針無阻力從粘膜探出處即是內口;若探不出,根據(jù)經驗可在針指最薄處探出。手術中很容易遺留內口。內口正確找到后,處理不徹底也可導致前功盡棄。上述原因均可導致肛瘺的形成,導致分次手術,延長病程度,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2)中醫(yī)認為腐肉不脫,新肉不生,創(chuàng)面局部氣血虧虛可致創(chuàng)面久不愈合。膿腫術后創(chuàng)面為開放創(chuàng)面,讓新鮮肉芽從創(chuàng)面底部慢慢向上生長。填平創(chuàng)口,愈合時間相對較長。臨床上創(chuàng)面不愈合,創(chuàng)面橋型愈合是常見術后并發(fā)癥。是治療中的又一個難點。創(chuàng)面不愈合的因素有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全身因素多是患者有基礎疾病影響到機體營養(yǎng)代謝,常見于糖尿病,慢性腸炎等。局部因素見于切口設計不合理,創(chuàng)面引流不暢,換藥不到位。3)對于高位的肛周膿腫,不可避免的損傷肛門周圍肌肉,對肛門部或多或少有影響,甚至導致肛門失禁的可能。

痔(混合痔)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7-94)。中醫(yī)病名:痔(1)癥狀:①間歇性便血:特點為便時滴血、射血,量多、色鮮紅,血不與糞便相混淆。亦可表現(xiàn)為手紙帶血。②脫垂:便后顆粒狀腫物脫出肛外,初期可自行還納,后期需用手托回或臥床休息才可復位,嚴重者下蹲、步行、咳嗽或噴嚏時都可能脫出。③肛門不適感:包括肛門墜脹、異物感、瘙癢或疼痛,可伴有粘液溢出。(2)體征:肛檢見齒線上下同一方位粘膜皮膚隆起,連成整體,質柔軟,多位于3、7、11點處。具備以上第(2)項加第(1)項中的①或②,診斷即可成立。2.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2006年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分會結直腸肛門外科學組、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且肛腸分會和中圍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肛腸分會聯(lián)合制定的“痔臨床診治指南”。痔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是肛墊(肛管血管墊)的支持結構、血管叢及動靜脈吻合發(fā)生的病理性改變和移位;外痔是齒狀線遠側皮下血管叢擴張、血流瘀滯、血栓形成或組織增生,根據(jù)組織的病理特點,外痔可分為結締組織性、血栓性、靜脈曲張性和炎性外痔4類;混合痔是內痔和相應部位的外痔血管叢的相互融合。(1)臨床表現(xiàn)內痔:主要臨床表現(xiàn)是出血和脫出,可并發(fā)血栓、嵌頓、絞窄及排便困難。根據(jù)內痔的癥狀,其嚴重程度分為4度。Ⅰ度:便時帶血、滴血,便后出血可自行停止;無痔脫出。Ⅱ度:常有便血;排便時有痔脫出,便后可自行還納。Ⅲ度:可有便血;排便或久站及咳嗽、勞累、負重時有痔脫出,需用手還納。Ⅳ度:可有便血;痔持續(xù)脫出或還納后易脫出。外痔: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肛門部軟組織團塊,有肛門不適、潮濕瘙癢或異物感,如發(fā)生血栓及炎癥可有疼痛。混合痔: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內痔和外痔的癥狀同時存在,嚴重時表現(xiàn)為環(huán)狀痔脫出。(2)檢查方法①肛門視診:檢查有無內痔脫出,肛門周圍有無靜脈曲張性外痔、血栓性外痔及皮贅,必要時可行蹲位檢查。觀察脫出內痔的部位、大小和有無出血及痔黏膜有無充血水腫、糜爛和潰瘍。②肛管直腸指診:是重要的檢查方法。Ⅰ、Ⅱ度內痔指檢時多無異常;對反復脫出的Ⅲ、Ⅳ度內痔,指檢有時可觸及齒狀線上的纖維化痔組織。肛管直腸指診可以排除肛門直腸腫瘤和其他疾病。③肛門直腸鏡:可以明確內痔的部位、大小、數(shù)目和內痔表面黏膜有無出血、水腫、糜爛等。④大便隱血試驗:是排除全消化道腫瘤的常用篩查手段。⑤全結腸鏡檢查:以便血就診者、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或本人有息肉病史者、年齡超過50歲者、大便隱血試驗陽性以及缺鐵性貧血的痔患者,建議行全結腸鏡檢查。(二)證候診斷1.風傷腸絡證:大便帶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血色鮮紅,大便秘結或有肛門瘙癢,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2.濕熱下注證:便血色鮮,量較多,肛內腫物外脫,可自行回納,肛門灼熱,重墜不適,苔黃膩,脈弦數(shù)。3.氣滯血瘀證:肛內腫物脫出,甚或嵌頓,肛管緊縮,墜脹疼痛,甚則內有血栓形成,肛緣水腫,觸痛明顯,舌質紅,苔白,脈弦細澀。4.脾虛氣陷證:肛門松弛,內痔脫出不能自行回納,需用手法還納。便血色鮮或淡,伴頭暈、氣短、面色少華、神疲自汗、納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二、治療方案(一)手術治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1.適應癥:非環(huán)狀混合痔反復出血、脫垂、疼痛,經非手術治療無效,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者。2.術前準備(1)輔助檢查:血常規(guī)、尿常規(guī)、便常規(guī)、凝血功能、肝功能、腎功能、乙肝五項、丙肝、梅毒及艾滋病檢測、胸部X線片、肛門鏡檢查、心電圖,必要時可行腹部超聲及結腸鏡檢查。(2)局麻患者可以不禁食,采用其他麻醉須術前禁食4小時以上。(3)術前局部備皮,排空直腸。(4)填寫手術知情同意書。3.手術方法:(1)麻醉選擇:一般采用局麻,必要時可采用腰俞麻醉、腰麻等麻醉方法。(2)操作方法:麻醉滿意后,適當擴肛,指診及肛門鏡全面檢查肛門情況,根據(jù)痔體大小及分布合理選擇手術切口,彎鉗提起外痔基底部,放射狀銳性分離外痔組織至齒線上0.5cm,做梭形切口,大彎鉗提起并鉗災對應部位內痔,7號線結扎內痔組織。多個手術切口者需注意保留切口間的肛門皮橋,修剪手術切口,結扎止血,油紗條納肛,加壓包扎固定。4.術后常規(guī)處理(1)依據(jù)相關麻醉情況處理。(2)無需禁食,但忌辛辣炙煿之品。(3)術后當日注意出血情況和小便情況,活動出血應及時處理,術后8小時未排小便應采取措施。(4)酌用潤腸通便藥物,防止便秘和糞便嵌塞。(5)酌用抗生素預防感染。(6)便后坐浴,換藥,可選用肛腸綜合治療儀、超聲霧化熏洗儀、熏蒸床(坐式)、智能肛周熏洗儀。(7)觀察傷口情況,術后l周,應注意肛門功能情況,灃意有無肛門狹窄。(二)中藥坐浴熏洗術后首次排便之后,辨證選用以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為主的中藥坐浴熏洗,利于預防術后創(chuàng)面出血水腫、疼痛。推薦處方:蒲公英、生側柏葉、花椒、苦參、芒硝、蒼術、生地榆、防風、黃柏、赤芍、生甘草、五倍子。上藥煎取藥液,于排便后坐浴熏洗。(三)辨證選擇口服湯劑或中成藥1.風熱腸燥證治法:清熱祛風,涼血止血推薦方藥:涼血地黃湯加減,鮮生地15g、炒枳殼15g、當歸15g、荊芥炭15g、地榆炭15g、粉丹皮10g、玄參15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制大黃(后下)10g。2.濕熱下注證治法: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推薦方藥:龍膽瀉肝湯、五神湯加減,龍膽草15g、柴胡15g、澤瀉15g、車前子15g、木通10g、生地黃15g、當歸15g、梔子10g、黃芩10g、地榆炭10g、槐花10g、甘草10g。3.氣滯血瘀證治法: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推薦方藥:血府逐瘀湯、桃紅四物湯加減,生地黃15g、桃仁10g、紅花10、赤芍15g、乳香10g、沒藥10g、當歸15g、白芷15g、牛膝10g、秦艽15g、蒼術10g、甘草10g。4.脾虛氣陷證治法: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推薦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黨參20g、黃芪15g、炒白術20g、升麻10g、柴胡15g、淮山藥20g、白芍15g、當歸15g、熟地20g、黃精10g、甘草10g。中成藥:術后便血可選用六味消痔片、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藥膠囊等涼血止血。術后大便干燥可選用:麻仁潤腸丸、麻仁軟膠囊等潤腸通便。(四)中藥外敷或中藥紗條換藥1.術后可選用活血生肌中藥紗條換藥,每日一次。2.術后創(chuàng)面水腫可選用高滲鹽水紗條或清熱消腫、活血止痛中藥外敷,以消腫止痛。(五)中藥塞藥法便后或睡前或換藥時選用栓劑納肛,如:普濟痔瘡栓、化痔栓、馬應龍痔瘡栓等。(六)護理:辨證施護1.實證:風傷腸絡、濕熱下注、氣滯血淤型病室室溫宜偏涼,空氣新鮮,衣被不宜過厚。有汗出者用溫熱毛巾擦干汗液,汗退后及時更換衣被,避免對流風。宜臥床休息,避免勞倦。對于急躁易怒者要注意調暢情志,要鼓勵和安慰患者應靜心調養(yǎng),保持情緒穩(wěn)定,講解氣滯化火會導致病情加重的道理。飲食以清淡易消化食品如:雪梨,蓮藕,荸薺,甘蔗,百合,銀耳,花生,蜂蜜等清熱化火之品。夏季暑多夾濕,濕熱中阻,因此,有惡心嘔吐泄瀉者宜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刺激性食品,忌煙酒??诜兴幰似珱?。2.虛癥:脾虛氣陷。病室宜保溫,空氣宜流通,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被?;颊咔榫w易低落情志不暢,護理人員應多關心愛護患者,使其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飲食予以甘溫補氣作用的食品,如牛肉,魚肉,蛋類,山藥,扁豆,豆制品等。中藥宜溫熱服,服后休息片刻。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按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肛腸科診斷療效標準》治愈:癥狀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縮,療效指數(shù)≥95%。顯效:癥狀改善明顯,痔核明顯縮小或萎縮不全,療效指數(shù)≥75%。有效:癥狀輕度,痔核略有縮小或萎縮不全,療效指數(shù)≥30%。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或手術創(chuàng)面未愈合,療效指數(shù)<30%。(二)評價方法:療效指數(shù)計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療前積分一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標準:便血正常0分輕度2分帶血中度4分滴血重度6分射血墜痛正常0分輕度2分下墜為主中度4分墜脹,有輕度疼痛重度6分疼痛較重2脫垂正常0分輕度1分能復位痔粘膜正常0分輕度2分充血中度4分糜爛重度6分有出血點痔大小正常0分齒線部2-47-910-11粘膜突起為正常輕度1分一個痔核超過1個鐘表數(shù)中度2分二個痔核超過1個鐘表數(shù)或一個痔核超過2個鐘表數(shù)重度3分三個痔核超過1個鐘表數(shù)或一個痔核超過3個鐘表數(shù)四、療程14天。四、難點分析1)痔術后肛門疼痛墜腫。2)排尿障礙3)創(chuàng)面愈合延遲4)出血問題5)復發(fā)問題2.難點分析(1)部分患者在痔瘡手術康復后期常常出現(xiàn)肛門墜脹、排便習慣改變、便次增多每次排便量少、排便不盡感等不適。這是由于肛門排便功能與肛門括約肌、肛門直腸感覺、直腸抑制反射、直腸順應性等密切相關,是一個復雜精細的過程。齒線、肛管皮膚有排便感受器,肛門括約肌有控便功能,而痔瘡手術易損傷齒線、肛管皮膚和肛門括約肌,影響術后肛門功能的恢復。如何將損傷降到最小,關鍵在于術者采取的術式和實施手術的細致程度。中醫(yī)認為,術后損傷肛門局部血脈,氣血運行不暢,肛門局部經脈不通,則有墜脹;氣機不暢則腸腑推動無力,故排便不暢,有里急后重感。(2)術后患者排便困難努掙用力,增加了手術創(chuàng)口的牽拉,引起術后肛門疼痛。糞便在腸道停留過久,則水分過量吸收便質堅硬,排便時易損傷創(chuàng)面,引起繼發(fā)性出血,甚至大量出血。若糞便滯留腸道越久,那么排便困難、傷口疼痛加劇。而越痛患者就越怕排大便,糞便在腸道滯留過久,就形成惡性循環(huán),導致糞便嵌頓的發(fā)生。術后便秘或糞便嵌頓壓迫直腸下部、排便時間延長、努掙用力,都會刺激肛門括約肌痙攣,影響血液循環(huán),易引起肛門傷口的瘀血水腫發(fā)生,延緩傷口愈合。(3)麻醉方式的改變,因患者懼怕疼痛,常常需要腰麻,硬膜外麻醉,易導致尿儲留,

踝關節(jié)扭傷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骨傷科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T/T001.9—94)和《臨床骨傷科學》(孫樹椿、孫之鎬主編,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年)所述診斷標準進行診斷。1.有明顯的踝關節(jié)扭傷史;2.傷后踝部疼痛、腫脹、活動障礙;3.可有明顯的皮下瘀斑或皮膚青紫;4.患者呈跛行步態(tài);5.內翻損傷者外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內翻應力實驗陽性;6.外翻損傷者內踝前下方壓痛明顯,外翻應力實驗陽性;7.X線片:踝關節(jié)無骨折及明顯脫位;內、外踝處可有小骨片撕脫。必要時須加照應力位X片,觀察踝穴的對稱性或行踝關節(jié)造影(可在血腫麻醉下進行);8.若經臨床檢查和X線片檢查高度懷疑踝關節(jié)韌帶損傷,為了解損傷的程度,患者經濟允許可行踝關節(jié)MRI檢查。(二)疾病分類:結合中醫(yī)骨傷理論、外傷機制和臨床四診表現(xiàn),可分為:1.內翻損傷:此型臨床最多見,這是與踝關節(jié)的解剖特點有關。維持踝關節(jié)內側穩(wěn)定的三角韌帶遠比維持踝關節(jié)外側穩(wěn)定的跟腓韌帶、距腓前韌帶、距腓后韌帶結實的多,而且外踝要比內踝長1~2cm。受傷時踝關節(jié)極度內翻,踝關節(jié)外側疼痛、腫脹、皮下青紫,外踝前緣、下緣壓痛明顯,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X線片有時可見到外踝尖處有小骨片撕脫。2.外翻損傷:踝關節(jié)極度外翻位損傷,踝關節(jié)內側處疼痛、腫脹、皮下青紫,內踝周圍壓痛明顯,踝關節(jié)活動受限,X線片踝關節(jié)多無異常,有時需要加照外翻應力位片。(三)證候診斷1.血瘀氣滯證:損傷早期,踝關節(jié)疼痛,活動時加劇,局部明顯腫脹及皮下瘀斑,關節(jié)活動受限。舌紅邊瘀點,脈弦。2.筋脈失養(yǎng)證:損傷后期,關節(jié)持續(xù)隱痛,輕度腫脹,或可觸及硬結,步行欠力。舌淡,苔白,脈弦細。二、治療方案(一)外治法1.手法治療采用踝關節(jié)筋傷手法,以“輕、巧、柔、和”為原則,以外踝扭傷為例,患者側位或側臥位,傷肢在上,助手握住傷肢小腿下端。醫(yī)者雙手握住踝部下方,雙手拇指按在傷處。醫(yī)者與助手在相對抜伸下?lián)u晃踝部數(shù)次,同時拇指在傷處揉捻,在抜伸下內翻踝部后在外翻,同時拇指在傷處戳按?;謴推诨蜿惻f性踝關節(jié)扭傷者,手法宜重,特別是血腫機化,產生粘連,踝關節(jié)功能受損的患者,則可施以牽引搖擺,搖晃屈伸等法,以解除粘連,恢復其功能。2.固定治療損傷早期或理筋手法之后,可將踝關節(jié)固定于損傷韌帶的松弛位置。若為韌帶斷裂者,可用石膏管型固定,內側斷裂固定于內翻位,外側斷裂固定于外翻位,6周后解除固定下地活動。并堅持腓骨肌鍛煉,墊高鞋底的外側緣。若為韌帶的撕裂傷者可局部外敷消炎止痛膏,外用杉樹皮夾板固定。外翻損傷固定于內翻位,內翻損傷固定于外翻位,一般可固定2~4周。3.練功治療外固定之后,應盡早練習跖趾關節(jié)屈伸活動,進而可做踝關節(jié)背屈、跖屈活動。腫脹消退后,可指導做踝關節(jié)的內翻、外翻的功能活動,以防止韌帶粘連,增強韌帶的力量。(二)辯證選擇中藥湯劑1.血瘀氣滯證治法:活血祛瘀,消腫止痛。方藥:桃紅四物湯加減。川牛膝15g,木瓜10g,防已10g,茜草10g,澤蘭10g,虎杖根20g,沒藥10g。桃仁10g,紅花10g2.筋脈失養(yǎng)證治法:滋補肝腎,養(yǎng)血壯筋。方藥:補腎壯筋湯加減。當歸10g,川芎10g,炒白術15g,熟地20g,茯苓15g,當歸10g,丹參15g(三)護理1.注意觀察固定后的足趾端血運。2.即是調整石膏或自粘性繃帶的松緊度。3.指導患者進行足踝部肌肉訓練。4.根據(jù)病情需要采用足底應力分布測試技術協(xié)助治療和護理。三、療效評價(一)評價標準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中的踝關節(jié)扭傷療效標準為治愈、好轉、未愈。治愈:踝關節(jié)腫痛消失,關節(jié)穩(wěn)定,踝關節(jié)活動功能正常。好轉:踝關節(jié)疼痛減輕,輕度腫脹或皮下瘀斑,關節(jié)欠穩(wěn),步行欠力,酸痛。未愈:踝關節(jié)疼痛無改善,關節(jié)不穩(wěn)定,活動受限。(二)評價方法2.根據(jù)患者主訴、臨床體征及X線表現(xiàn)進行綜合判定。患者疼痛主訴判定采用疼痛標尺法。臨床癥狀、體征采用分級量化標準法(見下)進行判定。X線踝穴寬度測量采用與健側對比測量法進行。分級量化標準:癥狀輕中重疼痛輕度疼痛,時作時止疼痛可忍,時常發(fā)作疼痛難忍,持續(xù)不止壓痛重壓時疼痛中等力度按壓時疼痛輕度按壓即感疼痛腫脹(與健側對比)輕度腫脹,中心高度小于中度腫脹,中心高度約0.5~1cm重度腫脹,中心高度大于1cm功能障礙受傷部位功能輕度受限,可從事正?;顒邮軅课还δ苤卸仁芟?,生活可自理,但不能從事勞動活動功能喪失,生活不能自理瘀斑(分割標尺法)瘀斑面積小于4平方厘米瘀斑面積4~16平方厘米瘀斑面積大于16平方厘米四、難點分析1.踝關節(jié)扭傷,一般診斷不難,根據(jù)明顯的扭傷史及癥狀和體征,常可明確診斷。但是要常規(guī)照踝關節(jié)正側位片,以排除骨折,必要時需加照應力位片。以確定是否韌帶斷裂。2.臨床上需要鑒別是否合并撕脫骨折及韌帶斷裂(1)合并撕脫骨折:局部腫脹、疼痛較甚,局部壓痛在骨折處明顯,碎片大的可觸及骨擦音,X線可確診。(2)合并韌帶斷裂:局部腫脹、疼痛,在韌帶斷裂處,可摸到有凹陷,嚴重可摸到移位的關節(jié)面,且強力內外翻位其活動度超出正常范圍,常見可協(xié)助診斷。3.踝關節(jié)扭傷,早期宜制動、冷敷,忌熱敷,24小時后方可進行熱敷。4.踝關節(jié)扭傷,早期要固定,外翻損傷宜固定在內翻位,內翻損傷宜固定在外翻位,使損傷的韌帶得到充分的修復。

急性腰扭傷中醫(yī)診療方案一·診斷(一)疾病診斷1.中醫(yī)診斷: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行業(yè)標準《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995)》(ZY/T001.9-94)。(1)有腰部扭傷史、多見于青壯年。(2)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3)腰肌和臀肌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結,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脊柱生理弧度改變。(4)X線片檢查可見腰椎生理前凸改變,椎間隙可能變窄,邊緣可有骨贅。2.西醫(yī)診斷:參照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年。(1)典型表現(xiàn)①多有明顯急性腰扭傷史。②常見于青壯年體力勞動者。下腰段為好發(fā)部位。③腰骶部有明顯疼痛點和肌痙攣,伴脊柱側彎以減輕疼痛,有明顯的放射性牽涉痛,咳嗽、小便時加重。(2)查體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肌痙攣、僵硬,脊柱側凸畸形,活動受限。(3)X線片檢查常無明顯陽性發(fā)現(xiàn)。外傷后腰骶部疼痛、肌痙攣。有明顯的放射性牽涉痛,咳嗽、小便時加重。有明顯的局限性壓痛點。肌痙攣、僵硬。X線片常無明顯陽性發(fā)現(xiàn)等可確定診斷。(二)證候診斷1.氣滯血瘀證:腰部有外傷史,腰痛劇烈,痛有定處,刺痛,痛處拒按,腰部板硬,活動困難,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黃,脈沉澀。2.濕熱內蘊證:傷后腰痛,痛處伴有熱感,或見肢節(jié)紅腫,口渴不欲飲,小便短赤,或大便里急后重,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二·治療方案(一)手法治療1.理筋手法①松腰法:包括掌根揉按、肘點腰骶、推散法等。②俯臥位扳壓法:患者取俯臥位,術者用兩手從胸背部至腰骶部的兩側、自上而下輕輕揉按,以緩解腰肌緊張和痙攣。然后按壓揉摩阿是穴、腰陽關、命門、腎俞、大腸俞、次髎等穴,以鎮(zhèn)靜止痛。最后術者用左手壓住腰部痛點用右手托住患側大腿,搖晃抜伸數(shù)次后,用力作反向扳動。2.正骨手法斜板法:患者側臥床上,使位于上面的下肢屈髖屈膝90°,位于下面的下肢伸直位。醫(yī)者一手扶持肩前部,另一手扶持臀部,兩手用力,方向相反,力量相等,進行推拉(注意交叉點在患椎上),當遇到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