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的起源 緙絲技藝課程_第1頁
緙絲的起源 緙絲技藝課程_第2頁
緙絲的起源 緙絲技藝課程_第3頁
緙絲的起源 緙絲技藝課程_第4頁
緙絲的起源 緙絲技藝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匠藝在線開放課程緙絲技藝建設單位:蘇州經貿職業(yè)技術學院《中華匠藝》緙絲技藝在線開放課程緙絲技藝第一課緙絲的起源緙絲是中國傳統(tǒng)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是中國絲織業(yè)中最傳統(tǒng)的一種挑經顯緯,極具欣賞裝飾性\t"/item/%E7%BC%82%E4%B8%9D/_blank"絲織品。宋元以來一直是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常有“一寸緙絲一寸金”和“織中之圣”的盛名。明周祈《名義考》:“刻之義未詳,《\t"/item/%E7%BC%82%E4%B8%9D/_blank"廣韻》‘緙、乞格切,織緯也’。則刻絲之刻,本作緙,誤作刻?!本~絲起源于緙毛,出現(xiàn)于唐,以后逐漸向東、向南傳播。本次課程主要講述緙絲的起源、出現(xiàn)與傳播、緙絲藝術的鼎盛時期和以及緙絲的發(fā)展與演變。一、中國緙毛織物緙絲起源于緙毛,目前國內緙毛織物最早發(fā)現(xiàn)有英國探險家斯坦因于19世紀初期在樓蘭發(fā)現(xiàn)。中國的考古工作者于1959年在巴楚縣脫庫孜沙來遺址、1983年以來在洛浦縣山普拉、1985年到1998年在且末縣札滾魯克陸續(xù)發(fā)現(xiàn)緙毛織物。這些緙毛發(fā)現(xiàn)于今新疆的樓蘭、巴楚縣、洛浦縣以及且末縣,地理上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圍的綠洲地帶。1、且末縣扎滾魯克出土品:塔里木盆地的東南邊沿,是絲綢之路南道必經之地,也是西域國家且末國的中心。1985發(fā)現(xiàn)西漢初期緙毛織物8件:開襟長外衣回紋邊飾2件(斜紋)、長褲鋸齒渦旋紋邊飾2件(斜紋)、接裙的邊飾1件(平紋)、衣物殘片3件(1件平紋2件斜紋)。2、洛浦縣山普拉出土品:洛浦縣山普拉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南部,是絲綢之路南道的必經之路,為西域國家于闐的屬地。1983發(fā)現(xiàn)戰(zhàn)國至南北朝時期于闐墓葬的緙毛織物26件,其余20件是接裙上的飾帶,都是平紋織物。一件幾何紋圖案之外,其余為動物或植物紋樣3、樓蘭:樓蘭位于羅布泊西岸,古代西域國家樓蘭國(后改名為鄯善)的中心,是絲綢之路玉門關以西的地帶,英國探險家斯坦因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多件緙毛織品。其中希臘羅馬風格的赫爾姆斯頭像與洛浦縣山普拉出土的馬人武士壁掛風格相同,只是經緯線倒置,即花紋橫織。1980年新疆羅布泊西岸樓蘭故城東7公里高臺墓地二號墓發(fā)現(xiàn)了東漢暈拉絨緙毛,花紋寬8厘米。在中部織一條石榴花和卷草紋,花紋左右為對稱鋪展的緯絨彩條。巴楚縣脫庫孜沙來遺址:巴楚縣位于塔里木盆地的西北邊沿,是古代絲綢之路北道的交通要道。該遺址出土一批紡織品,其中緙毛織物7件,6件為唐代緙毛,1件為宋代緙毛。均為平紋組織。二、緙絲的出現(xiàn)1、唐代(緙絲出現(xiàn)在唐代的條件)①漢以來從西方輸入的緙毛技術和絲織業(yè)的發(fā)展是緙絲產生的直接條件。②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藝術領域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外來文化的輸入為緙絲等新工藝的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③唐朝佛教興盛,政府和民間投入大量財物修建佛寺,經卷、經袱、佛幡等佛教用品使用珍貴的新興材料,緙絲即是典型。三、緙絲鼎盛時期北宋時期緙絲逐漸向中原、江南地區(qū)延伸,在宋代文化中心—北宋都城汴梁和南宋的臨安、蘇松地區(qū),緙絲工藝與文化藝術融合,發(fā)展為純粹的藝術。官府設立專門機構管理手工業(yè)生產,規(guī)模龐大,組織嚴密。少府監(jiān)下轄文思院、綾錦院、染院、裁造院、文繡院等。文思院有42個作坊,其中有“克絲作”。另外,內侍省里的后苑造作所有81個作坊,其中也有“克絲作”。民間絲織手工業(yè)異?;钴S,城市和農村的家庭作坊從數(shù)量、規(guī)模上遠遠超過前代,品種明顯增加,織造技術空前提高。在這種環(huán)境中緙絲也迎來了最輝煌的時代。宋代緙絲可以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發(fā)展階段:北宋時以裝裱用緙絲為主,裝飾花紋表現(xiàn)出圖案化、對稱化的風格,與當時的裝飾藝術風格相符。北宋后期受當時寫實繪畫藝術的影響,開始出現(xiàn)了精工摹緙繪畫作品的觀賞性緙絲,為了真實地再現(xiàn)原畫精神,藝人們在緙織技術上不斷摸索和創(chuàng)新,使緙織技藝迅速提高。南宋時期江東地區(qū)成為緙絲生產中心,深厚的文化底蘊,發(fā)達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把緙絲工藝推向頂峰。四、緙絲的發(fā)展與演變1元代緙絲:元代緙絲繼承宋代成就,實用性緙絲和觀賞用緙絲同步發(fā)展,其中實用性緙絲的種類和使用范圍有所擴大,如服裝、靴套、扇子等。緙絲靴套在遼代已有發(fā)現(xiàn),契丹和蒙古族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緙絲或織錦靴套在當時貴族階層相當流行。2明代緙絲:明代緙絲藝術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用范圍日益擴大,觀賞用和實用品的種類大幅增加,織造技術進一步提高。緙絲的生產中心還是在蘇州,初期小規(guī)模生產,中期開始逐漸興盛,到萬歷前后非常繁盛。3清代緙絲:工藝美術領域設立專門的機構,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模仿宋代作品,并大量研制新技術和新品種,在乾隆時期達到鼎盛。緙絲藝術在清代形成一次發(fā)展高潮,產量大幅增加,品種進一步豐富,緙織技術也有所創(chuàng)新。隨著宗教日益世俗化,佛教、道教題材的緙絲作品大幅增加。實用品的種類更加豐富,宮廷服裝和官服大量使用緙絲,并使用金線、銀線以及孔雀羽線織造。緙絲技藝緙絲織造技藝主要由經線上機準備——紋樣稿件準備——緯線準備——打地——緙織花紋——修毛——裝裱七道工序組成。①經線上機準備經線上機準備包括牽經線、穿竹筘、穿翻頭、嵌后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和撬經面等。牽經線,根據(jù)作品的寬度,計算經線數(shù)。一般經密為24根/cm,例如作品寬度為33cm,因此需要牽經線792根,可以適當牽多1—2根備用。根據(jù)經線數(shù)把經線牽出來,在牽的過程中分絞。注意絲線不要混亂。穿竹筘,兩個人配合,一個人在竹筘前,一個人在后,后面的人拿一根鉤針,穿過竹筘片,然后勾上一根經線,穿過來。注意穿竹筘時候不能空筘,讓每根絲線都穿過筘片。穿翻頭,穿好穿竹筘之后穿翻頭,需要兩個人,一個在前,然后把翻頭板放在一定高度的凳子上,后面坐一個人。一個人拿著一根經線,穿過翻頭的環(huán),然后另個人拉過去,注意在穿的過程中一根穿上翻頭,一根穿下翻頭,依次穿,不能落掉。嵌后軸經,把穿入筘中經線經過打結后,分別均勻嵌在后軸上。拖經面,把已經穿入筘的經線全部長度經過木梳梳勻順后卷到后軸上。在繞的過程中,需要兩個人配合,一個人繞后軸,一個人梳經面。繞后軸的過程中,需要加入硬紙板,放在經面下方一起繞到后軸上,這樣保證一圈圈經線用硬紙板隔開。嵌前軸經把筘前一端經線經木梳勻嵌在前軸上?,F(xiàn)在已經改用乳膠將經線粘在前軸上,經線通過前后軸上好,再用捎橋棒將前后軸捎緊(繃緊)。②紋樣稿件準備傳統(tǒng)的緙絲產品種類分為生活用緙絲、觀賞性緙絲和宗教用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現(xiàn)在緙絲主要為觀賞性緙絲和生活用緙絲,以觀賞性緙絲為主。目前,緙絲題材主要有人物、花鳥、書法、山水和現(xiàn)代抽象畫等。紋樣稿件準備按照作品大小要求,將作品原稿通過拍照、掃描或網上下載等方式保存到電腦,并等比例放大或縮小,并打印出來。將把所織紋樣放在均勻平整的經面下面,用毛筆或水筆把紋樣描在經面上,按樣織造。③緯線準備配色搖線,依照畫稿配好色線,把需要的色線分別搖在紆筒(移管)上,然后根據(jù)樣子色彩把紆筒(移管)裝進梭槽,即可織緯。④打地地指的是作品最下面沒有花紋的部分,打地是指將緯線與經線交織形成地部分。打地包括打地準備和具體流程。首先量取打地的長度,根據(jù)地的長度再加上2—3cm,這2—3cm用于裝裱。緙織工具:大撥子和大梭子。大梭子中有紆管(移管),紆管上繞著緯線。大梭子的作用:引緯。大撥子的作用:打緯。打地的流程:腳踩前踏腳棒,前翻頭板向下運動帶動所穿入的經線向下運動,后翻頭板不動,這樣形成梭口,右手拿著大梭子從右向左穿過梭口,左手接過梭子,大拇指含著緯線,不能拉得緊也不能松,右手拿著大撥子打緯,要撥的均勻。腳踩后踏腳棒,后翻頭板向下運動帶動所穿入的經線向下運動,前翻頭板不動,這樣形成梭口,左手手拿著大梭子從左向右穿過梭口,右手接過梭子,大拇指含著緯線,不能拉得緊也不能松,左手拿著大撥子打緯,要撥的均勻。⑤緙織花紋緙織花紋是指在緙織過程中根據(jù)花紋的顏色變化進行換緯。緙織前需要準備好各種緯線,根據(jù)作品要求在配色搖線,并小紆管(移管)分別裝入小梭子。緙織過程:由于緙絲不通梭,所以遇到不同顏色時先不織它,即“先留其處”,回過頭來再織,這是緙絲與其他織物的區(qū)別所在?!半s色線”是指各種色彩的緯線,因為是小面積純手工穿緯,所以與其他織物的“織”不同,在這里用“綴”。緙織好一種顏色需要繞一圈打結,否則在修毛時會出現(xiàn)大孔隙。⑥修毛作品完成后,把正面的毛頭修剪干凈,使圖案兩面相同。另外,查看是否有織漏的地方,可以用小梭補織或用筆補色。⑦裝裱裝裱有很多種方法??梢杂蓄愃朴谘b裱雙面繡插屏的方法,也可軟裱、裝框。考慮到緙絲作品的價值,應當選擇合適的裝裱材料,如:酸枝、紫檀、黃花梨、雞翅木等,一件完整的緙絲作品就已完美呈現(xiàn)。緙絲的詩句緙絲的詩句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緙絲作為一種表現(xiàn)載體來展示詩句,二是用古詩來形容緙絲。一、書畫緙絲緙絲歷來是書畫、古詩的載體,書畫是緙絲摹織的象牙塔,是技和藝的一個完美結合點,是對選材,緙絲技法,和裝裱表幀的一個綜合考驗。緙絲書畫是手藝人用心切實體會,化作絲絲縷縷,在指尖流淌,慢慢呈現(xiàn)出來的。經過無數(shù)個偶然的再創(chuàng)作,給原本有鮮活生命的書畫作品,進一步的提升富于它全新的感受和纖維質感。堪稱緙絲法書之杰作。例:緙絲御制全韻詩冊收藏地點:故宮博物館年代:清乾隆長度:26厘米寬度:31厘米文物簡介:《全韻詩》是乾隆皇帝以四聲切韻來闡述清朝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從滿族起源的神話追溯源流,記述了清太祖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艱難創(chuàng)業(yè)、建立后金政權的輝煌歷史。

此冊頁在米色地上用藍色線緙織藍字行書21頁,并在冊頁四邊織回紋裝飾。緙織技法為平緙、搭緙,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疏朗勻稱,轉折流暢,行筆穩(wěn)重。此外,冊頁前后附二頁明黃色描金紙,其上鈐有朱文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避暑山莊”、“八徵耄念之寶”、“戒得堂寶”,織文第一頁鈐朱文“寶蘊樓藏”印章,末頁緙織“得象外意”、“乾隆宸翰”朱、白文印各一方。原詩見高宗御制詩四集第四十七卷。詩詞形容緙絲的詩句雖然不多,但是有一首卻非常有名,宋徽宗趙佶對朱克柔極為推崇,在她的織品《碧桃蝶雀圖》上親筆題詩。朱克柔主要活躍于\t"/item/%E6%9C%B1%E5%85%8B%E6%9F%94/_blank"南宋\t"/item/%E6%9C%B1%E5%85%8B%E6%9F%94/_blank"高宗時期,以緙絲女紅聞名于世,同時也擅長作畫,這個特長這個特長對她的緙絲創(chuàng)作有一定影響。朱克柔所緙的作品,除了取材花草、\t"/item/%E6%9C%B1%E5%85%8B%E6%9F%94/_b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