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課 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D/wKhkGWV0bxeANP7tAAKVgzLso9o479.jpg)
![第09課 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D/wKhkGWV0bxeANP7tAAKVgzLso9o4792.jpg)
![第09課 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D/wKhkGWV0bxeANP7tAAKVgzLso9o4793.jpg)
![第09課 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D/wKhkGWV0bxeANP7tAAKVgzLso9o4794.jpg)
![第09課 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3D/wKhkGWV0bxeANP7tAAKVgzLso9o479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09課說“木葉”(導學案)(含部分答案)-高一語文(統(tǒng)編版必修下冊)說木葉林庚導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重要詞語的音形義;
2.理解文學論文的文體特點;
3.梳理文章思路;
4.理解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5.結(jié)合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能夠“有所得",辯證看待作者的觀點。
自學案
一、基礎(chǔ)知識
(一)知人論世林庚(1910-2006),字靜希,原籍福建閩侯人,現(xiàn)代詩人、古代文學學者、文學史家。北京大學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體詩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為一名自由詩體的新詩人嘗試新的格律體,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還出版過《春野與窗》《問路集》等6部新詩集。作為一名學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詩、楚辭、文學史等方面,顯示出詩人學者的獨有特色,他將創(chuàng)作新詩和研究唐詩統(tǒng)一起來。在唐詩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論點是“盛唐氣象”。他在古典文學上的研究成果有《中國文學史》《詩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問論箋》《詩人李白》《唐詩綜論》《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等。
(二)文體知識:文學論文的特點
(1)科學性(實事求是,客觀);
(2)創(chuàng)見性(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見解);
(3)專業(yè)性(針對性、專業(yè)術(shù)語)
(三)解題
“木葉"即“樹葉”,但是古代詩歌中有用“樹"的,有用“葉”的,就是用“樹葉"的十分少見。由于作者是一個學者,也是詩人,有著深厚的學養(yǎng)和豐富的聯(lián)想力,因而對“樹”與“木"、“樹葉”與“木葉"、“木葉”與“落葉"、“木葉”與“落木"所造成的詩的意境的差別,做出了極為精細的美學辨析,使我們對古詩詞藝術(shù)中的精微之處有了更深的體察,值得我們借鑒。
(四)(1)讀準字音
惲()灼灼()寒砧()冉()翩()征戍()裊裊()照浦()
褒()
亭皋()寒砧()涔陽()萬應(yīng)錠()言筌()窸窣()迢()
遠
(2)辨析字形并組詞。
裊()梟()朗()瑯()蠱()盅()
燥()噪()躁()迢()詔()褐()竭()羯
()
(3)理解詞義(早讀積累)
裊裊:形容微風吹拂的樣子。灼灼:明亮鮮艷的樣子。
寒砧:寒秋的搗衣聲。詩詞中常用來象征凄涼蕭瑟的景象。砧,搗衣石。
亭皋:水邊的平地。亭,平;皋,水旁地。
蕭蕭:此處形容草木搖落的聲音。
窸窣:象聲詞。文中指葉落的細小的聲音。歧路.岔路。
冉冉:形容枝條柔弱下垂的樣子。___翩翩:一飛舞的樣子。
纏綿:文中形容葉對枝情深義厚,難以解脫,是活化的擬人辭格的運用。
綿密:稠密的樣子。皎皎:形容明亮。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教學案
一、導入
二、教師檢查自學案完成情況,收集學生問題。
三、通讀文章,梳理內(nèi)容,完成表格
(1)梳理1-6自然段的段意,在此基礎(chǔ)上將全文分為三部分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內(nèi)容。
概括每個自然段的段意將文章分為三部分并概括段意
1第一部分()
2
3第二部分()
4
5第三部分()
6
(2)整體感知全文,思考:能否把文章標題“說‘木葉’"改成“說‘樹葉’”結(jié)合作品內(nèi)容,說說你的理由。
小結(jié):本文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說起,結(jié)合大量古詩名句,對“木葉”“樹葉"等的不同藝術(shù)特征及其所造成的詩歌意境的差別,進行了美學辨析。指出詩歌的精妙不僅在于憑借顯在的和外露的意義,而且在于它的潛在意義一一暗示性。
四、熟讀文本,思考問題,完成表格
梳理詩句概括特點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毒鸥琛范赐ナ疾?,木葉微脫?!x莊《月賦》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懾省杜R江王節(jié)士歌》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醢抖珊颖薄吠じ弈救~下,隴首秋云飛?!鴲痢稉v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木葉: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一一屈原《橘頌》桂樹叢生兮山之幽。一淮南小山《招隱士》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無名氏《古詩十九首》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捑V《折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陶淵明《擬古》樹葉:
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苤病睹琅费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鸥Α兜歉摺仿淠厩教爝h大,澄江一道月分明?!S庭堅《登快閣》
總結(jié):根據(jù)作者的觀點,“木”在藝術(shù)形象上有哪些特征?(1)____________(2)
小結(jié):(1)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二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也聯(lián)想不同?!澳?
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zhì)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
質(zhì)的葉子?!叭~"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這排斥也就暗示著落葉。所謂“暗示性"是指
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lián)想的意義。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即它帶給人的聯(lián)想,構(gòu)成了詩歌含蓄蘊藉、意蘊
豐富而難以言說的美感。
(2)延伸思考:
請同學們仔細閱讀第五段,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一說下面詩句中“雁”的形象為什么可以表現(xiàn)思念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情感
①鄉(xiāng)心正無限,一雁過南樓?!w嘏《寒塘》
②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钋逭铡堵暵暵?/p>
(3)方法指導
讀詩,要讀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語言的暗示性,包括生活常識暗示和文化心理暗示——文化傳統(tǒng):歷代文學作品、典故所構(gòu)成的文化氛圍,從概念領(lǐng)域進入到藝術(shù)形象領(lǐng)域,才能讀出詩歌豐富的內(nèi)涵。
①顯現(xiàn)詩中的意象。意象簡言之是包融詩人情感的形象、圖景。形象性是詩歌的一大特點,理解了詩歌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還不等于跨進了詩歌的大門,只有通過語言符號這一環(huán)節(jié),在頭腦中浮現(xiàn)出詩句所描繪的形象與圖景,才算真正進入了鑒賞階段。
②探求詩句的意蘊。閱讀詩歌的時候,透過詞句在自己的腦海中顯現(xiàn)出一個個形象、一幅幅畫面,還不是閱讀欣賞的終點。只有把握了一首詩的意蘊,即詩中具體形象、畫面所貫注的精神內(nèi)容,才進入到閱讀鑒賞的深層階段。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首先:寫文章要從讀者角度出發(fā),考慮如何引人入勝。其次:讀議論性的文章,一定要梳理出清晰的文脈。①文章的基本立場、觀點、情感和態(tài)度;②弄清行文的順序、段落間的邏輯關(guān)系;③文章運用了哪些材料來論證觀點;④抓住體現(xiàn)文章論證思路的連接詞。這樣才能真正讀懂文章,才能讀出文章的邏輯之美。
五、“百花齊放,百家爭鳴",辯證性地閱讀議論文不少學者對林庚先生本文的觀點提出質(zhì)疑:
1、《全唐詩》中共用“木葉”73次,用“樹葉"28次;《全宋詞》中共用“木葉”18次,用“樹葉"1次?!度圃姟分杏谩奥淠尽?4次,用“落葉"204次;《全宋詞》中用“落木”
10次,用“落葉"47次。《元曲選》中用“木葉”82次,“落木"50次,“落葉”93次?!獦方ū?、朱國《也說“木葉"》
2、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
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喬木生夏涼。(韋應(yīng)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晝陰靜。(韋應(yīng)物《夏景園廬》)
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愑亚佟稖毓始?/p>
你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六、拓展閱讀
1、《古意》沈佺期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思考:“催木葉"能不能換成“催樹葉”
2、思考下列詩中“梅"的暗示性
眾芳搖落眾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宋)林逋《山園小梅》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宋)陸游《卜算子詠梅》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毛澤東《卜算子詠梅》
七、作業(yè)布置:完成檢測案習題。
檢測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指出“落葉"與“木葉”在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上是有相同之處的:“木葉",含有落葉的因素,有著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但這不代表“木葉”意象就可以取代“落葉"。“落葉”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
一、“落葉”是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
“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更多的情況是委頓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翱吞脽o絲桐,落葉如秋霖。"(顧況《游子吟》)這里寫“落葉”仿佛綿綿不休的秋雨簌簌而落,讓人如見葉落之形,似聞風行之聲,雖是空中之葉,卻完全不包含樹木的形象?!奥淙~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這里的“落葉”顯然是覆蓋在地面的,所以才掩蓋了人的行跡。而歷代的詩人,也仿佛都特別喜歡地面上的落葉: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
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無可《秋寄從兄賈島》)
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白居易《長恨歌》)
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李白《秋風詞》)
在庭院里,在家門前,在臺階上,也許地點不同,但秋天的“落葉"都是鋪陳子地的。我們再看看課文中引用的寫“木葉”的詩句: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謝莊《月賦》)
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
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佺期《古意》)
“木葉"后的動詞,常常是“下”。有時是“脫",這些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而不是凋落在地面的。至于“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那樹葉竟然還沒有脫離枝頭,只隨風搖動,宛如洞庭湖的波浪呢。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秋葉?!澳救~"造成的聯(lián)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常常是鋪陳在地面的。
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
“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歌意境?!把U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屈原《九歌》)因為“木”這個字的暗示和“下"這個字的提醒,整棵樹的形象都進入了我們的視野,讓人感受到一種樹木落光葉子之后的疏朗、蕭索。林庚先生指出:“至于‘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p>
而“落葉",沒有肅穆的“木”的形象,只留下了單薄的“葉"的意蘊。它們向我們傳達著這樣的暗示:枯萎,飄零,無所歸依。所以,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
唐朝大詩人顧況的《游子吟》里有落葉:“游子悲久滯,浮云郁東岑??吞脽o絲桐,落葉如秋霖。”游子漂泊,豈不正似落葉無根?如果加入“木"的意象,因為“木”暗示的沉穩(wěn)、堅固,“葉"的漂泊無依將大打折扣,游子的抒情也必將大打折扣。
白居易的《長恨歌》里也有落葉:“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碧菩谕词鶒郏t暮帝王的那份衰老、孤寂、凄涼,也在滿階落葉之中了,此處也不能有“木"的堅強挺立,只能有“葉”的孤苦無依。
李白的《秋風詞》里也有落葉:“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落葉在風中聚合又揚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正反映著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見的輾轉(zhuǎn)難安;若用“木葉”的話,因“木"對大地的牢固依附,是完全不符合詩境的。
不必再舉了,“飄零”“客心"“故國”“零落"“無復歸”這些詞語,都在印證著“落葉"與“木葉”不同的詩歌境界。
概括言之,“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至于杜甫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為什么不能寫成“無邊落葉蕭蕭下”,正因為杜甫本要創(chuàng)造出一派闊大蒼涼,“落木蕭蕭"對“長江滾滾”,才構(gòu)成了統(tǒng)一的詩歌境界。
作為詩歌形象,“木葉"和“落葉”沒有高低上下之分,各領(lǐng)風騷,各成佳境。
(節(jié)選自張彥金《莫道“落葉"是尋常》)
材料二:
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
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他摘引謝莊、陸厥、王褒、柳惲、沈佺期等人作品中關(guān)于“木葉”二字的用法,便得出結(jié)論說:
“木葉"之與“樹葉”,不過是一字之差?!澳?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shù)形象的領(lǐng)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這樣嗎?我覺得有不少詩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來的結(jié)論。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強調(diào)“木"和“樹”的分別,并且說“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這樣。試讀以下的詩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蒼蒼。(劉楨《公宴詩》)
遙愛云木秀。(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
陰陰夏木囀黃鸝。(王維《積雨輞川莊作》)
喬木生夏涼。(韋應(yīng)物《同德寺兩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群木晝陰靜。(韋應(yīng)物《夏景園廬》)
山木盡亞洪濤風。(杜甫《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樹干"以及“黃色的暗示性”來。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林庚先生在《說木葉》一文中又說:
……“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
這說法,拿他所舉的例子還勉強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舉出的一些例子來看,就顯得十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觀點,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不錯,“嘉樹”的確不能改為“嘉木",否則太不成話了。但我要轉(zhuǎn)問林庚先生一下:劉楨“珍木郁蒼蒼”,王維“遙愛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為“珍樹郁蒼蒼”“遙愛云樹秀"才好嗎?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說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當?shù)?。尤其是韋應(yīng)物的“喬木生夏涼”,杜甫的“山木盡亞洪濤風",若改為“喬樹生夏涼”“山樹盡亞洪濤風",那
就要成為絕大的笑話了!因為“喬木”“山木"等詞兒,早已約定俗成,不容許你擅自改動了。應(yīng)該用“木”的地方,必須用“木"字,應(yīng)該用“樹”的地方,必須用“樹"字。“木”字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
‘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那樣的死板,至于說“木”的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我們會更多想起樹干而很少會想到葉子,這是很不實際的想法。“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zhì)的"云云,更是不能存在的說法。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guān),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也有關(guān)。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jié)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木’字固然勝‘葉’,但“落葉滿空山"(韋應(yīng)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來強為衡量。藝術(shù)形象是要根據(jù)具體例子來作分析的,不能籠統(tǒng)地一概而論。
(選自陳友琴《溫故集》)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認為,“落葉",者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一般委頓于地;而“木葉"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
B.材料一認為,“木葉”后常常跟“下"“脫”等動詞,刻畫出樹葉自枝頭脫離而下的動態(tài),它是飄舞在空中的,完全脫離了樹。
C.材料二認為,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認為凡是用“木葉”的都和“樹葉"不同這一觀點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D.材料二認為,用了“木”字的詩句中也能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
2.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二認為,林庚先生認為樹“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而“木"給人黃色的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
B.材料一認為,因為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去國懷鄉(xiāng)者的孤寂,或者懷才不遇者的愁悶,所以落葉才有枯萎,飄零,無所歸依等暗示性。
C.材料二認為,一些含“木”的詞語,如“喬木"“山木”等詞兒,已約定俗成,本身并不是像林庚先生所說的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D.材料一認為,“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
3.下列詩句不能體現(xiàn)“落葉”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的一項()
A.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B.客堂無絲桐,落葉如秋霖。
C.西宮南苑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D.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4.概括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觀點。
5.簡述材料一、材料二在結(jié)構(gòu)上的異同?
參考答案
1.C【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木葉’從來都不能”與原文不符,原文為“幾乎從來都不能"。B.“‘木葉’后常常跟‘下’‘脫’等動詞”錯,原文為“有時是‘脫’"?!巴耆撾x了樹”也錯,用“木葉"時,“木葉”也可停留在樹上,“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就是例證。D.“每一句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擴大范圍,只是作者所列舉的有關(guān)“木"的詩句有這種感覺,且“每一句都有綠化之美”表達絕對,文中有“似乎"二字,是一種推測。故選C。
2.B【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以及觀點的能力。B.“材料一認為,因為那些寫落葉的詩句,常常帶著游子的感傷……所以落葉才有枯萎,飄零,無所歸依等暗示性”錯誤,原文相關(guān)信息有“李白的《秋風詞》里也有落葉:……落葉在風中聚合又揚散,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正反映著抒情主人公相思而不得見的輾轉(zhuǎn)難安",可見因果關(guān)系顛倒。故選B。
3.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句內(nèi)容分析文中論點理解論據(jù)的能力。A.“木”體現(xiàn)的是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給人生機和活力,不能表達題干中的情感。B.寫接待客人的廳堂寂靜無聲,簌簌而下的落葉仿似綿綿不休的秋雨,可以體現(xiàn)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C.意思是興慶官和甘露殿,處處蕭條,秋草叢
生。宮內(nèi)落葉布滿臺階,長久也不見有人打掃。能體現(xiàn)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D.寫的是時間已到了九月,秋深了,天涼了,窗外頻頻傳來撩人心緒的搗衣聲和秋風催落葉的聲音,表達了漂泊、零落、孤苦、
蒼涼的深沉情感。故選A。
4.材料一:①“木葉"“落葉”是兩種不同的詩歌形象,“木葉"常常脫離樹木,而飄舞在空;“落葉”僅僅指秋葉本身,且鋪陳于地。②“木葉"“落葉”創(chuàng)造不同的詩歌意境,“落葉"表達漂泊、零落、孤苦之類的深沉情感,“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
材料二:①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對“木”這個意象的解析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因為有些含“木"的詩句還給人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的感覺。②“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大約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音節(jié)和諧否、字面的生熟等問題有關(guān)。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提取信息并概括觀點的能力。分析材料一開頭兩段“‘落葉’與‘木葉’在詩歌形象的
暗示性上是迥然有別的,‘落葉’與‘木葉’是兩個完全獨立的詩歌意象”“一、‘落葉’是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形象"“’落葉’,著重在‘落’字,可以飄搖于空,但更多的情況是委頓于地;而‘木葉’幾乎從來都不能表示地上的落葉”,以及第一層的總結(jié)段“由此我們可以總結(jié):‘落葉’和‘木葉’是兩種不同狀態(tài)的秋葉?!救~’造成的聯(lián)想是包含著樹木的形象的,是樹葉從枝頭飄搖而下的畫面;而‘落葉’則摒棄了樹木的形象,僅僅是秋葉本身,并且常常是鋪陳在地面的"得出答案①。
結(jié)合“二、‘落葉’有別于‘木葉’的詩歌境界”“‘落葉’與‘木葉’喚起了不同的聯(lián)想,塑造出不同的詩歌形象,自然也就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詩歌意境"“概括言之,‘木葉’創(chuàng)造的是遼闊、疏朗、蒼涼的詩歌境界;而‘落葉’則表達的是漂泊、零落、孤苦的深沉情感”得出答案②。材料二:“林庚先生《說‘木葉’》一文實際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一句,便擴大到全面……便得出結(jié)論”“從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詩句中我體會不出一點……相反地,他們在用了“木"字的詩句中恰巧描繪了郁郁蒼蒼和蔭濃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有綠化之美,絕對沒有黃色的給人以光禿禿的樹干的感覺”,得出答案①。由“大約木與樹給人的感覺只是有時不同,其原因恐與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聯(lián)想有關(guān),和音節(jié)的諧否、字面的生熟
等問題也有關(guān)。如果引更多的詩句來作更細的分析,結(jié)論就一定會不同一些"得出答案②。
5.①同:都是先提出觀點,后再舉例分析。②不同: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力系統(tǒng)故障快速診斷與智能處理方案
- 游戲化教學在提升體育課興趣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 【基礎(chǔ)卷】同步分層練習:四年級下冊語文第7課《納米技術(shù)就在我們身邊》(含答案)
- 2025年度人工智能輔助醫(yī)療合作反擔保合同范本
- 現(xiàn)代健康教育的多維度思考與實踐
- 北師大版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8.1《認識法律規(guī)則》聽課評課記錄
- 現(xiàn)代信息技術(shù)在職教實訓室的應(yīng)用研究
- 八年級物理上冊 第五章 五 物體的顏色說課稿 (新版)北師大版
- 2025年度航空航天設(shè)備研發(fā)與制造合同范本-@-1
- 2025年度在線教育平臺服務(wù)續(xù)約協(xié)議
- 浙江省名校新2025屆高一數(shù)學第一學期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學習2024《關(guān)于加強社會組織規(guī)范化建設(shè)推動社會組織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意見》解讀課件
- 2024年縣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diào)查活動方案
- SOR-04-014-00 藥品受托生產(chǎn)企業(yè)審計評估報告模板
- 足球場建設(shè)項目設(shè)計方案
- 兒童四宮格數(shù)獨96題-(由簡到難,支持打印)
- 湖北宜昌歷年中考語文現(xiàn)代文之記敘文閱讀16篇(含答案)(2003-2023)
- 問題探究如何讓城市不再看海(教學課件)高一地理
- 2024年人教版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模擬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歷史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說課稿
- 2024-2030年傷口護理管理行業(yè)市場現(xiàn)狀供需分析及重點企業(yè)投資評估規(guī)劃分析研究分析報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