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批評史復習:一、根本常識:〔1〕重要觀點的提出者?!?〕重要著作或文論的作者?!?〕原文及其出處:《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八佾》:“《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那么野,文勝質(zhì)那么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屈原《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杼情。〞《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禮記·經(jīng)解》:“溫柔敦厚,《詩》教也。〞《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詩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詩大序》:“變風發(fā)乎情,止乎禮義。〞揚雄《法言·問神》:“書不經(jīng),非書也;言不經(jīng),非言也。〞王逸《楚辭章句序》:“夫《離騷》之文,依托五經(jīng)以立義焉。〞曹丕《典論·論文》:“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曹丕《典論·論文》:“詩賦欲麗。〞陸機《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假設前有浮聲,那么后須切響。一簡之內(nèi),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文心雕龍·原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雕龍·神思》:“思理為妙,神與物游。〞《文心雕龍·聲律》:“吐納律呂,唇吻而已。〞鐘嶸《詩品序》:“文已盡而意有馀,興也。〞鐘嶸《詩品序》:“干之以風力,潤之以丹彩。〞鐘嶸《詩品序》:“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蕭綱《誡當陽公大心書》:“立身須謹重,文章且須放縱。〞李白《古風》其一:“自從建安來,綺麗缺乏珍。〞李白《經(jīng)亂離后天思流夜郎憶舊游書懷贈韋太守良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杜甫《戲為六絕句》:“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皎然《詩式》:“兩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韓愈《荊潭唱和詩序》:“歡愉之辭難工,而窮苦之言易好也。〞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那么鳴。〞韓愈《答李翊書》:“氣盛那么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低者皆宜。〞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韓愈《調(diào)張籍》:“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白居易《與元九書》:“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歐陽修《答吳充秀才書》:“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劉禹錫《董氏武陵集序》:“境生于象外。〞《二十四詩品·雄渾》:“超以象外,得其環(huán)中。〞《二十四詩品·含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蘇軾《文說》:“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黃庭堅《答洪駒父書》:“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陸游《示子遹》:“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陸游《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嚴羽《滄浪詩話·詩辨》:“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嚴羽《滄浪詩話·詩辨》:“盛唐諸人,惟在興趣,羚羊掛角,無跡可求。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嚴羽《滄浪詩話·詩辨》:“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嚴羽《滄浪詩話·詩辨》:“詩之法有五:曰體制,曰格力,曰氣象,曰興趣,曰音節(jié)。〞李贄《童心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袁宏道《敘小修詩》:“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王國維《人間詞話》:“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二、概念或觀點的解釋:詩言志:中國詩學的開山綱領,首見于尚書,其中詩言志的觀念當時遠古留下來的,在禮樂文化的詩教語境下,所謂“志〞是飽含感情的,情感與志向的統(tǒng)一,表達先秦人對詩的感情特征已有認識。尚書中的詩言志,是和其他四教中的樂并列的,詩言志,樂表情。賦詩言志:禮樂教化語境中,詩教的地位高,對貴族來說,賦詩是升堂揖讓的根本禮儀,春秋之時盛行賦詩言志之風,這是詩教的成果,反響禮樂制度中詩在禮儀中的重要作用,是建立在“詩言志〞觀念上的開展。興觀群怨:孔子希望重新建立禮樂制度,從重建詩教入手,詩教以培養(yǎng)君子人格為目標,但是缺乏具體功能,孔子的“興觀群怨〞正是完善了詩教的理論系統(tǒng),可以興指從作品的形象中聯(lián)想出相類的道德意義;可以觀指詩具有對社會的政治道德狀況及民風民俗有觀察認識作用;可以群是指詩具有能讓人聚在一起相互勉勵增進道德的社會功能;可以怨是指詩有刺上政的政治批評功能。知人論世:從根底來說,儒家主張正名,認為名與實相符,語言描述對象是可知的,為孟子的知人論世提供了根底。孟子主張從時代背景來了解作者,結合生平解釋其作品,對于正確理解作品內(nèi)容,有著積極意義。之后,對詩的歷史化詮釋,成為古代詩經(jīng)學的主流。以意逆志:意是指讀者自己的心意,孟子認為對詩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個別字,而是應該深求其意,清代吳淇主張“以古人之意逆古人之志〞,但是具體做法仍是問題。以意逆志總的來說是和知人論世相結合的,是根本正確的解釋學思想,但是并不能保證其客觀性。發(fā)憤著書:孔子說“詩可以怨〞,正是抓住了詩的內(nèi)容更側重刺的一面。從小民到大夫,都可以將內(nèi)心的痛苦怨憤用詩歌表達出來。歷史中有屈原司馬遷,都是這種怨刺精神的繼承者。屈原的愿景與現(xiàn)實發(fā)生強烈沖突,于是賦詩自明,是其發(fā)憤抒情;司馬遷從自身痛苦醞釀出獨特人生觀,認為文采才能使名不磨滅,著書以求不朽。后來更有鐘嶸尚悲音,韓愈“窮苦之言易好〞以及歐陽修“窮者而后工〞等說。發(fā)憤本質(zhì)上不是一個表達立場的理論主張,而是現(xiàn)實人生直接賦予文學家的創(chuàng)作精神。在所有情感中,發(fā)憤最不符合儒家中和之道,所以儒家才特地為其指定“止乎禮〞的規(guī)那么的。詩緣情:出自陸機的《文賦》,表達了魏晉文人對詩歌抒情作用的認知。陸機的“詩緣情而綺靡〞,是通過文體比擬得來,與傳統(tǒng)的詩教論相疏,其背景是魏晉時期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然主義興起。文以氣為主:氣的學說最早源自孟子的“養(yǎng)氣〞說,所謂浩然之氣,是道德完滿感而表現(xiàn)出來的。后人曹丕又開展出“文章以氣為主〞說,其氣主要指天生的氣質(zhì)稟賦,它在作品中表達為相應的風格特征,認為文章的總體風貌,成就上下都是由作者的氣決定的。氣又有清濁之分,所以文章就有高低。開啟了中國文學批評源遠流長的文氣說。滋味:四聲八?。簹馐⒀砸耍喉n愈提出的氣盛言宜說,其氣是指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作家臨文之際充分旺盛的精神狀態(tài),便是“氣盛〞。要做到“氣盛〞,即明道積義,以儒家仁義之德為根本??芍n愈的“氣盛〞說是繼承了孟子的“養(yǎng)氣〞說。但韓愈的“養(yǎng)氣〞還有另外的內(nèi)容,即“游之乎詩書之源〞。“詩書之源〞,指“三代兩漢之書〞。韓愈認為魏晉以后儒道不傳,而駢偶之風日熾,去古愈遠,所以在學寫“古文〞的初始階段務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這是強調(diào)入門須正的意思。六朝學者多言氣,均不涉及道德修養(yǎng)。韓愈主張寫“古文〞,是為了復興儒學,所以必然會把“古文〞創(chuàng)作與道德修養(yǎng)結合起來。道德修養(yǎng)是第一性的,當這種修養(yǎng)到達一定的程度,下筆時聲調(diào)之抑揚、句式之長短便能自然合宜。道勝文至:即“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首先,討論的是如何為“文〞的問題,是以“道勝〞為條件,以“文至〞為目標。所以落腳點是在“文至〞上。其次,是文道統(tǒng)一的境界。“工〞與“至〞不同?!肮え暿侵痪汀拔抹暥缘?,是文辭之工。“假設道之充焉,雖行乎天地,入于淵泉,無不之也〞,這是“至〞。最后,歐陽修所說的“道〞,主要的還是指儒道,但說的很寬泛,既不同于理學家說的形而上之“道〞,也不同于石介所說的抽象的“三才、九疇、五常之道〞寬泛所以可以兼容各種內(nèi)容,而且“道勝〞包含了對作者的生活閱歷的要求,這一點尤其可以與文學性相統(tǒng)一。韻外之致(韻味說〕是司空圖最為著名的論詩主張。是詩歌創(chuàng)作所到達的最高境界,是詩歌創(chuàng)作和批評的主要原那么。司空圖強調(diào)詩歌要有“味外之味〞,“韻外之旨〞。
韻味的實現(xiàn)要求詩人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努力追求詩歌的“醇美〞,接受者在閱讀詩歌時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地領悟和創(chuàng)造。韻味的實現(xiàn)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绊嵨定曊f對后世古典詩歌接受思想具有深遠的影響。文以載道周敦頤《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輪轅飾而人弗庸,徒飾也,況虛車乎。〞文以載道是關于文學社會作用的觀點。由中唐時期韓愈等古文運動家提出的“文以貫道〞開展,經(jīng)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的解釋得到完善?!拔囊暂d道〞的意思是說“文〞像車,“道〞像車上所載之貨物,通過車的運載,可以到達目的地。文學也就是傳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作文害道出自程頤《遺書》。他把道和文、道德修養(yǎng)和文章寫作對立起來,得出作文害道的結論。程頤認為世上只有一種真正該學的學問,那就是“理學〞,他要求學者都要學“道〞,都要做“圣賢〞,圣人有了“道〞,抒發(fā)胸中所蘊,便能自然成“文〞。如果轉去求文章之工,那就是舍本逐末,有害于道?;罘▍伪局性凇断木讣颉分刑岢龅囊粋€中心論點。所謂活法,指的是遵守法度而又超越法度,富于變化又不離本宗。關鍵是要活用詩法,而不要死執(zhí)詩法。工夫在詩外是指學習做詩,不能就詩學詩,而應把工夫下在掌握淵博的知識,參加社會實踐上?!肮し蛟谠娡猕?,原是宋朝大詩人陸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給他的一個兒子傳授寫詩的經(jīng)驗時寫的一首詩中的一句。詩的大意說:他初做詩時,只知道在辭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領悟到這種做法不對,詩應該注重內(nèi)容、意境,應該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樂。陸游在另一首詩中又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以知道,所謂“工夫在詩外〞,就是要強調(diào)“躬行〞,到生活中廣泛涉獵,開闊眼界。別材別趣嚴羽《滄浪詩話》,"夫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那么不能極其至"。別材,指詩歌創(chuàng)作要有特別的才能,不是只靠書本學問就能寫好詩的。這特別的才能如審美直覺能力、藝術想象能力等等;別趣,指詩歌有特別的趣味,不是發(fā)發(fā)議論、講講道理就可以成為詩歌的。這是指詩歌必須有美的形象,感發(fā)人的意志,沖動人的感情,能引起人的審美趣味。別材,是針對以學問為詩而發(fā);別趣,是針對以議論為詩而發(fā)的。興趣宋代詩人對“詩〞的“奇特解會〞,產(chǎn)生了什么是“詩〞的問題。嚴羽提出“興趣〞說,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所謂“興趣〞,首先是根底性情,所以嚴羽說“詩者,吟詠性情也〞。但“興趣〞不等同于“性情〞,而是由“吟詠性情〞所表達出來的含蓄的審美意韻。“興〞是性情的感發(fā)?!叭え曊?,趨也,趨于一個超越語言和知性的審美境界。“性情〞是“材〞,“興趣〞是“趣〞,二者統(tǒng)一,然有深淺之別。嚴羽的“興趣〞說,是從“言〞轉向“意〞,繼承了歷史上重“意〞的詩學傳統(tǒng)。妙悟所謂“妙悟〞,首先是指對“興趣〞本質(zhì)的認知而言。盛唐諸公是“透徹之悟〞,前面說“盛唐諸人惟在興趣〞,可知“透徹之悟〞即知“興趣〞者?!懊钗颞曇浴笆靺ⅷ暈楣し?。嚴羽的“熟參〞,首先是在于“妙悟〞,其次可以辨析不同時代的風格、不同詩人的家數(shù)。后世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其說實發(fā)源于嚴羽。風格美學上按嚴羽自稱善于辨體,以為盛唐之詩氣象渾厚、格力雄壯、音節(jié)響亮,實那么開“風格〞說之先聲。李夢陽從“格〞“調(diào)〞“氣〞等七個方面論詩,主要著眼于聲氣、音響、句法等方面來辨析詩的體制,大抵要求品格古樸,風調(diào)清逸,聲氣通暢,句法渾淪,音韻圓亮,意趣沖和,這些風格特征,又都以“真情〞為根底。這就是以情為本的“風格〞說。以“風格〞作詩,有兩個弊端。一是如前所說,得聲調(diào)之實,而失才情之虛。一是學習杜詩的雄渾氣象時,往往得其形而不得其神,而流為粗豪。沈德潛注重聲律音調(diào)。《晬語》云: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jié),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后人理解“風格〞甚至等同于格律聲調(diào),這與沈德潛對聲調(diào)的重視有很大關系。童心李贄《童心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茍童心常存,那么道理不行,聞見不立,無時不文,無一樣創(chuàng)制體格文字而非文者。詩何必古《選》,文何必先秦。此“童心〞說強調(diào)性情之真,“古今至文〞無不是從真性情之自然流出,“不可得而時勢先后論也〞,故文學只可論真假,不必論古今。那么七子所主張的復古、風格皆屬多余。性靈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公安派反對師古,獨抒性靈而渾厚缺乏,為此鐘惺提出“厚出于靈〞。公安派的“性靈〞重在“露〞與“趣〞,“露〞就是率性任真,“趣〞就是幽默自然。公安派的“性靈〞還有“俗〞的內(nèi)涵,表達了市民文化思潮下的審美傾向。竟陵派的“性靈〞說主張師古,從古人風格中求深厚竟陵派所重在“厚〞,不僅要求渾厚蘊藉,而且也提出要有像蘇軾那樣的“真學問〞竟陵派那么主張“深幽孤峭〞。鐘惺在《簡遠堂近詩序》中說:“詩,清物也。〞所謂“清〞,就是“其體好逸〞、“其境取幽〞、“其味宜澹〞等等,竟陵所主張的“性靈〞,乃是一種“幽情單緒〞,是一種內(nèi)向避世的士大夫情懷。袁枚的“性靈〞說。袁枚將“詩言志〞說看作是自己“性靈〞說的依據(jù),以為“‘詩言志’言詩之必本乎性情也〞〔《隨園詩話》卷三〕。但是他對“性情〞的理解,其實與傳統(tǒng)的意義不同,可以說是繼承了明代“性靈〞派的“異端〞精神。袁枚所說的“性情〞,雖涵蓋一切人世間的情感,而尤以男女之情為重,所謂“情所最先,莫如男女〞枚在思想上有反禮教的精神,所以他要為艷情詩爭一席之地。袁枚說的“性靈〞,不專指“性情〞,還有“靈〞。其所謂“靈〞,首先是強調(diào)先天的靈性。重天賦而輕學力,是與當時的學術風氣相對立的。為此他還視俚歌俗曲為“天籟〞。其次表達為巧妙靈動的審美趣味,要求作品具有一種妙語解頤、趣味橫生的“幽默〞。神韻王士禎“神韻〞說為康熙年間影響最大的詩歌理論。其所謂“神韻〞,指有別于具體形象的精神意趣。王士禎“神韻〞說直接受到南宗畫論之影響。他也常常強調(diào)詩畫相通:傳統(tǒng)意韻論詩學強調(diào)含蓄蘊藉之美,這也是王漁洋“神韻〞說的最根本內(nèi)涵。他說自己最喜歡《二十四詩品》中“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香祖筆記》〕。其特點那么偏于清遠空靈一格。詩題以山水為主,此亦與“神韻〞說得于南宗畫論相關。興象往往清幽絕俗,以寫其超脫澹泊之心。因此,其所推重詩人,特在王孟一派。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滄浪所謂“興趣〞,阮亭所謂“神韻〞,猶不過道其面目,不假設鄙人拈出“境界〞二字為探其本也。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那么謂之無境界。其“境界〞與“興趣〞“神韻〞的不同,在于后者無所依托,故不免說的迷離恍惚,而“境界〞那么依托于文學的“二原質(zhì)〞即“景〞與“情〞〔《文學小言》〕,簡單地說,就是指景情到達了一種真實性。王國維又把這個“真〞稱為“不隔〞,“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隔〞就是“不真〞。有情景之真,才能產(chǎn)生“興趣〞“神韻〞,所以王國維說:有境界,本也。氣質(zhì)、神韻,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隨之矣。王國維的“境界〞說,將傳統(tǒng)的情景論與意韻論結合起來,又融入了西方主客體哲學思想。三、論述:道家“道法自然〞的美學內(nèi)涵:道家認為,天地運行、萬物化生是一個純?nèi)巫匀坏倪^程,這就是“道法自然〞的根本內(nèi)涵?!白匀花曌鳛榈兰宜枷氲暮诵姆懂牐唧w又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并相應地衍生出重要的文學觀點。自然即無為:所謂“人〞,即基于自身的立場與需求而在行為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能動性和目的性?!疤歙暿侵溉伺c萬物的“自然〞狀態(tài)。人的主體性行為正是對這種狀態(tài)的破壞,而要保持人與萬物與生俱有的“自然〞本性,就必須消除人的主體性行為。這就是“無為〞。純?nèi)巫匀凰浴疤斐扫?,無為而為即是“偶得〞,完美的作品乃得于“天〞而非得于“人〞。這種“無為〞論的文學觀,主張創(chuàng)作意念的自然觸發(fā)與一氣呵成,反對刻意的技法安排與詞藻雕琢。自然即真:“真〞就是至精至誠。本初的人性就像赤子之心,純潔無邪,所以為“精〞。性情不加修飾地表現(xiàn)出來,內(nèi)外一致,毫無矯強,即為“誠〞。至精至誠,是最具有感染力的,此其所以為“貴〞?!百F真〞說思想醞釀了文學家追求真性情的理念。它以抒發(fā)真情實感為作品的價值取向,以突破現(xiàn)實束縛為主體的個性追求。氣高天下的李白,之后明清時代的性靈說,都是受了道家貴真思想的影響。自然即樸素:道家所說的“樸素〞,在物是指未加文飾,保存其天然之貌;在人是指本性敦厚純質(zhì),沒有智巧仁義之心。在道家的“樸素〞哲學里,蘊含著一種辯證的美學:最高的美是質(zhì)樸無華,最大的技巧是不求精巧。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蘇軾的“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說的就是樸素的美學。宗經(jīng)主義文學觀的形成:中國文化是以儒家為主體的經(jīng)典文化。經(jīng)典所代表的是意識形態(tài),古代文論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圍繞著經(jīng)典而展開??鬃恿ⅰ傲嚚曋?,完成了六經(jīng)的建構,系統(tǒng)的經(jīng)典意識也逐漸出現(xiàn)。荀子賦予了六經(jīng)一個一以貫之的中心,將其整體看做“道〞的完備表達,將“道〞,“圣〞,“經(jīng)〞統(tǒng)一起來,一種具有權威主義的價值標準隨之建立,后劉勰將其概括為“原道〞“征圣〞“宗經(jīng)〞,認為著書立說,都應統(tǒng)一于原道宗經(jīng)的準那么。漢武帝時期,楊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荀子確立的權威性進一步強化為強制性,實現(xiàn)了儒家大一統(tǒng)的思想格局。宗經(jīng)主義文學觀確立了儒家思想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理論上的權威性地位,為古代文論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思想根底。經(jīng)過劉勰等文論家的深入闡述,形成了一個以儒家經(jīng)典為中心的文學理論框架:思想內(nèi)容以經(jīng)典為依據(jù),文體開展以經(jīng)典為源頭,風格特征以經(jīng)典為正宗,創(chuàng)作義法以經(jīng)典為典范漢代屈賦批評的演變:漢儒對屈賦的批評,一方面是關系到漢代文學創(chuàng)作如何開展的問題,另一方面,如何在經(jīng)學語境下評價《詩經(jīng)》之后的文學,也成為漢代屈賦批評的一個重要主題。劉安第一次將詩與離騷聯(lián)系起來,帶有宗經(jīng)的視角,然而他認為離騷在藝術成就上對詩經(jīng)有所超越,這不符合宗經(jīng)的標準,另外,劉安對于其人格高度贊賞,帶有道家立場;司馬遷經(jīng)歷了從百家到獨尊的過程,劉安的雙重性契合時代,故司馬遷對屈賦的觀點繼承了劉安,他們的評價,反響儒家主導地位確立前夕的文學觀念變化。楊雄在人格上對屈原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批評其辭過浮,認為其自沉并不能明哲保身,表現(xiàn)了儒家本位的思想。班固同樣認為,屈原應明哲保身,不應張揚,有違儒家溫柔敦厚的宗旨,同時認為其辭內(nèi)容與經(jīng)書不符,故而不同意劉安與司馬遷對其的評價。這一階段,對其道德、藝術價值總體上持肯定態(tài)度,對其人格與內(nèi)容和儒家表現(xiàn)出的差異持批評態(tài)度。王逸與班固的觀點恰恰相反,認為屈原的做法恰恰符合儒家之道,孔子的“詩可以怨〞為其行為提供了正當性。同時,屈原的辭不僅在內(nèi)容上引經(jīng)據(jù)典,其引類譬喻的手法,也是源自詩經(jīng)。其實他們的宗經(jīng)觀念是一致的,經(jīng)學的意識形態(tài)是他們共同的語境。漢代的屈賦批評展現(xiàn)了儒家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由形成到強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原道宗經(jīng)〞觀完成了第一次對文學批評的制約?!鞍l(fā)憤〞說的歷史演變:最早起源于詩經(jīng),孔子說“詩可以怨〞,詩經(jīng)中多有偏于與刺的內(nèi)容,詩三百的怨刺本是豐富而生動的,并非漢儒所說的專指上政,歷代無數(shù)文學家親身驗證了該道理,屈原與司馬遷都是怨刺精神的繼承者。屈原有發(fā)憤抒情說,由于忠君的思想與現(xiàn)實境遇強烈沖突,于是詩人通過賦詩以自明,表達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向。司馬遷在李陵之亂中受身體之苦,總結出獨特的人生價值觀,認為自己要茍活于世,以免文采不達后世,希望自己能通過著書成就不朽,在他的發(fā)憤著書說中能看到強烈的生存勇氣。后又鐘嶸尚悲音,韓愈“窮苦之言易好〞,歐陽修“窮者而后工〞。明清時期,發(fā)憤之說進入小說批評。水滸傳開篇就引述了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以為水滸是發(fā)憤之作。小說批評中的發(fā)憤說將傳統(tǒng)文人意識注入了市民文學中,將小說引向了社會批判的道路,為打破雅俗界線發(fā)揮重要作用。美學感物論的開展。"物感"說又稱"感物"說,最初是一種自然審美理論,解釋人在自然審美中發(fā)生的心理反響的原因。天人合一論是它的哲學根底,大量感物抒情的文藝作品和人們對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總結為物感說的形成提供了感性材料和理論支持。"物感"說萌芽于先秦時期,發(fā)軔于原始初民與自然無意識的往來交融活動中,這種活動不僅使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等自然審美心理能力,還提供了一個更為根本的哲學支撐——天人合一。古文家與理學家文道關系的比擬。"物感"說的開展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儒學在漢武帝劉徹之后成為中國正統(tǒng)思想,儒家“比興〞手法用在漢詩辭賦中,出現(xiàn)大量對自然節(jié)侯變遷的感懷之作,而且這種創(chuàng)作趨向一直延續(xù)到魏晉南北朝之后。此時的中國文學已進入“自覺的時代〞,“物感〞說突破單純政教的藩籬,激發(fā)文學藝術創(chuàng)造的內(nèi)涵得到更全面的闡發(fā),“物〞已獲得獨立的地位、審美價值和意義。而它成熟卻在齊梁時期,對之作出巨大奉獻的是劉勰和鐘嶸。劉勰對此展開詳盡論述,把“物感〞說開展到較為完滿的地步,建立起了“稟情---感物---吟志〞的理論體系完善了《禮記?樂記》“物---心〔感〕---聲〔樂〕〞的藝術生成模式,還有“隨物婉轉〞“與心徘徊〞,“神與物游〞的論述全面而豐富,不僅僅繼承了六經(jīng)和先秦諸子以及時人中的一些觀念,而且將那些尚未脫離哲學、道德倫理學領域的,蘊含文學、美學、心理素質(zhì)的理論表述進行轉換,確立了以自然美為邏輯和歷史依據(jù)的文學本體論,是“物感〞說的高級總結形態(tài),到達邏輯上的終點。古文家與理學家文道關系的比擬。古文家:韓愈、柳宗元“文以明道〞,道是根本,學文必須從道德修養(yǎng)入手,以道為實為本、以文為末,這從本質(zhì)上看是一種重道輕文。理學家:周敦頤“文以載道〞、程頤“作文害道〞江西派詩學的主要內(nèi)容。代表人物有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三人,他們后來又被稱為這個詩派的“三宗〞。這個詩派最主要的特征是在語言技巧方面“以故為新〞,講求“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去摹古、變古,追求奇險硬澀的風格。1、點鐵成金:雖文學創(chuàng)作中取前人之陳言,但卻能展現(xiàn)全新的內(nèi)涵與境界。點鐵成金常用用典和化用的技巧,是黃庭堅重要的詩論思想。但他片面認為杜甫、韓愈之作“無一字無來處〞,抹殺了二人的創(chuàng)造性。2、奪胎換骨:意在借用前輩詩人之才,或襲其意而創(chuàng)新詞,或在舊意啟發(fā)下加以拓展,從而使詩歌到達嶄新的高度。這在宋代文學開展史上是一種耳目一新的見解。3、黃庭堅的文學批評觀點〔1〕重視人格修養(yǎng)與思想境界?!靶幸獱幑馊赵?,詩須皆可弦歌。〞〔2〕重視法度、篇章結構、句法句眼。但要到達自然渾成,創(chuàng)造出合規(guī)律又意境深遠的境界?!笆斑z句中有眼,彭澤意在無弦。〞〔3〕點鐵成金與奪胎換骨。4、呂本中:“活法悟入〞。從有定法到無定法的途徑是“悟入〞?!盎罘è曊搹娬{(diào)寫作的自由,而“悟入〞說那么強調(diào)工夫。其“悟入〞之說主要包含了三個方面內(nèi)容。一是重視學問工夫,這是繼承了黃庭堅的詩學主張。二是取徑要寬,要見得古人的“全體〞。三是強調(diào)實踐工夫。宋代批評江西派的文學思想。宋代詩論家所提出的用以對治江西詩病的途徑大約有四。其一是標舉“渾然〞之境,由字句的析分雕琢轉向意境的整體把握。此以葉夢得為代表。其二是倡導抒情言志之傳統(tǒng),由注重技法表現(xiàn)向抒情性功能的回歸。這是從“言〞轉向“意〞。此以張戒為代表。其三是注重詩歌內(nèi)在意韻,由注重表層美感轉向深層美感。此以嚴羽為代表。這也還是從“言〞轉向“意〞。不同的是嚴羽的“意〞較虛,張戒的“意〞較實。其四是主張詩外功夫,由文本世界轉向現(xiàn)實世界。其代表就是陸游。嚴羽詩學的主要內(nèi)容:總結宋詩三點特征: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師。根據(jù)什么是詩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興趣說,批評宋詩,推崇漢魏盛唐詩。認為詩有別材,有別趣,不全在文字、才學、議論中,而是與佛教禪宗相結合,認為詩的興趣可見可聞,卻是不涉及理路,無跡可求的。所謂興,是情性的感發(fā),所謂趣,指趨于超越語言知性的審美境界,二者統(tǒng)一,以空靈為特征。針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畫展活動策劃書
- 網(wǎng)絡安全意識培訓總結(3篇)
- 麻醉設備學試題-各章練習題
- 電商頂崗實習報告總結
- 開學第一天心得體會范文(34篇)
- 遼寧省沈陽市(2024年-2025年小學五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綜合練習(上學期)試卷及答案
- 安徽省銅陵市(2024年-2025年小學五年級語文)人教版期中考試((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反三角函數(shù)反余弦反正切函數(shù)教案
- 民用建筑修繕工程設計與施工質(zhì)量控制規(guī)程編制說明
- 上海市市轄區(qū)(2024年-2025年小學五年級語文)統(tǒng)編版摸底考試(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修復皮膚屏障-保濕類護膚品應用指南解讀
- 2023年新高考數(shù)學(新高考Ⅰ卷)真題評析及2024備考策略
- 白居易《長恨歌》(共53張)
- 湖北省武漢市華中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六年級小升初語文測試卷(8套試卷帶答案解析)
- 康派家具公司財務管理制度
- 贛州市中小學三年級上冊計算機教室上機記錄表
- 小學語文人教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一邊讀一邊猜》群文閱讀
- 儲罐安全操作規(guī)程
- SpaceClaim.中文教程完整版
- 新生兒足底血采集技術評分標準
- 面向品牌供應鏈的綠色物流方案最佳實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