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_第1頁
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_第2頁
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_第3頁
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_第4頁
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講基礎教育德育改革一、德育的內涵

德在古代的寫作,上半部為“直”,在古代讀“得”音,下半部為“心”,“心”表示思想感情。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講“……,內得于己,外得于人,從心,得聲”。“德”與“得”是相通的?!暗谩钡膬热菔鞘裁茨兀渴恰暗馈??!暗馈痹诠糯甘挛镞\動變化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包括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規(guī)范。當人們認識了道,將其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情感,然后外化為行為施與人,便是德??梢姡伦直旧戆巳撕图?,身和心,內和外這樣的辯證關系?!坝痹凇墩f文解字》中解釋為“養(yǎng)子使作善也”。育德即“養(yǎng)德”,涵養(yǎng)熏陶品德。

“道”、“德”、“育”三字最初分開使用,直到后來,才有“道德”、“德育”之說。思考:道德與品德的關系?案例一1、有一艘船在海上遇險,很快要沉默,船上載有12人,但只有一只最多能載6人的救生艇,現在,請你選擇能上救生艇的6人,并說明你的理由。2、船上的12個人是:船長天主教父

72歲的醫(yī)生企業(yè)經理弱智的男孩你自己青年模范工人患絕癥的小女孩妓女精通航海的勞改犯新近爆發(fā)的個體戶貪污的國家干部選擇的幾個前提條件是:選擇的環(huán)境是不可改變的乘客的個人信息僅此而已不采取抽簽等隨機和偶然的方法不采用放任自流或全體毀滅的方式選擇的原則:生存原則、生存可能性原則、自我優(yōu)先原則、婦女兒童優(yōu)先原則、最大功利或快樂原則、平均功利或公平的快樂原則等學生選擇集中在以下兩組:1、船長、72歲的醫(yī)生、企業(yè)經理、精通航海的勞改犯、青年模范工人、你自己2、船長、72歲的醫(yī)生、企業(yè)經理、天主教父、青年模范工人、你自己

小結:選擇的標準——社會準則(道德)選擇的結果——個性差異(品德)

(一)道德與品德1、道德道德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指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必須遵循的行為原則和規(guī)范。而這些原則和規(guī)范是為了維護社會群體的共同利益和協(xié)調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而產生的,并隨著社會發(fā)展而變化。道德主要依靠三種方式來調節(jié)人際關系的:社會輿論、傳統(tǒng)習慣、個人良心(內心信念)。道德具有社會性,也具有共同性、特殊性、階級性和發(fā)展性。道德作為維持人類社會正常生活的基本規(guī)范,從人類生活的角度來劃分,道德分為私德、公德和職業(yè)道德。

道德就是關于道德的知識

一天,古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像往常一樣,赤腳敞衫,來到市場上。突然,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我有一個問題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那人回答道:“忠誠老實,不欺騙人。這就是公認的道德行為?!碧K格拉底問:“您說道德是不能欺騙人的,但和敵人交戰(zhàn)的時候,我軍將士千方百計地去欺騙敵人,這能說不道德嗎?”答:“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的人就不道德了?!眴枺骸昂蛿橙俗鲬?zhàn)時,我軍被包圍了,處境險惡。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們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就要到了,大家奮力突圍,結果成功了。這種欺騙能說不道德嗎?”答:“戰(zhàn)爭中出于無奈才這樣做的,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就不能這樣?!眴枺骸拔覀兂3龅竭@樣的問題,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父親騙兒子說,這不是藥,是一種十分好吃的東西。請問這也是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行為是道德的?!碧K格拉底又問:“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是道德的。也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么來說明呢?你告訴我吧?!蹦侨酥缓谜f:“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就是道德。”蘇格拉底高興地說:“您真是位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道德就是關于道德的知識,使我明白了一個長期困惑的問題,我衷心地謝謝您。”

2、品德如果說道德指的是外部的社會規(guī)范,那么品德指的是這些規(guī)范內化為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素質。品德即道德品質,個體通過對社會道德的反映,并在道德活動中經常表現出來的穩(wěn)固的特征。品德具有穩(wěn)定的特性。品德是后天形成的,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接受教育和環(huán)境的影響而習得的。其中教育在人的品德形成中起著主要的作用。品德具有個體差異,各個人優(yōu)良品德和不良品德多少有別,同一種品德在每個人身上表現和發(fā)展的程度也不同。人的思想品德從心理結構的角度可分為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個基本要素,簡稱知、情、意、行。3、品德與道德的關系聯(lián)系:1、個體品德是社會道德的組成部分,是社會道德在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沒有社會道德就沒有個體品德。2、盡管道德和品德的直接根源不同,但它們的最終根源是相同的,個體品德和社會道德都受到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制約。3、社會道德風尚影響個體品德的形成,同時個體品德對社會道德有反作用,一些優(yōu)秀人物的品德能夠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就是典型的例證。區(qū)別:

1、品德與道德產生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產生的力量源泉是社會需要,即按一定社會的要求,為協(xié)調社會生活中的物質利益關系和人際關系等社會關系,以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平衡和發(fā)展。品德產生的力量源泉則是個人需要。個人為了歸屬于一定的社會群體,就必須適應現實生活,協(xié)調個人與社會(含群體)、個人與他人的關系,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規(guī)范發(fā)展、完善自我品德。

2、品德與道德反映的內容不同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對社會關系(尤其是現實道德關系)的理性反映,即以社會觀念形式概括反映社會道德行為規(guī)范對社會成員的基本要求;品德作為人個體意識的一種形式,反映了個體道德需要與社會道德要求的關系,即個體將社會道德規(guī)范內化成為自己的內在信念,形成穩(wěn)定道德品質意識的過程和結果。可見,從反映內容看,道德反映的內容比品德反映的內容廣闊得多,概括得多。案例二怎樣才能鏟除曠野里的雜草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帶著他的一群學生漫游世界,他們游歷了所有的國家,拜訪了所有有學問的人。后來他們回來了,個個都滿腹經綸。在進城之前,柏拉圖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來,對他的學生說:“經過幾年的游歷,在座的都已經是飽學之士?,F在學業(yè)就要結束了,我們上最后一課吧?!钡茏觽儑乩瓐D坐了下來。柏拉圖問:“現在我們坐在什么地方?”弟子們回答:“現在我們坐在曠野里?!卑乩瓐D又問:“曠野里長著什么?”弟子們說:“曠野里長滿雜草。”

柏拉圖說:“對,曠野里長滿了雜草?,F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這些雜草?”弟子們非常驚愕,他們都沒有想到,一直在探討人生奧妙的老師,最后一課問的竟是這么簡單的一個問題。一個弟子首先開口說:“老師,只要有一把鏟子就夠了?!闭軐W家點點頭。另一個弟子接著說:“用火燒也是很好的一種辦法?!闭軐W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個弟子說:“撒上石灰,就可以除掉所有的雜草?!?/p>

接著講的是第四個弟子,他說:“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钡鹊茏觽兌贾v完了,哲學家站了起來,說:“課就上到這里了。你們回去后,按照各自的辦法除去一片雜草。沒除掉的,一年后再來相聚?!币荒旰?,他們都來了,不過他們發(fā)現原來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了,它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在谷地前的空地上坐下,等待柏拉圖的到來,可是柏拉圖始終沒有來。幾年以后,柏拉圖去世,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在書的最后補了一章:要想鏟除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上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憂,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據它。思考:假如你是一名教師,案例中,柏拉圖和弟子的對話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心靈感悟】用美德占領心靈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片長勢良好的莊稼地里,都難免會出現一兩棵雜草。學生作為發(fā)展變化的、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些不良品行,完全是可以理解的。關鍵是,一旦我們的孩子表現出了不良的言行,我們的教師應該如何應對呢?案例中,柏拉圖和其弟子的對話相信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fā)。

首先,我們的教師應該教育感化學生,在學生的心靈上播撒愛、感恩和溫情的種子。除去野草,柏拉圖的弟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用鏟子鏟”“用火燒”“用石灰”“連根拔掉”都可以除去野草,但是為什么這些方法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呢?一是,他們忽略了“野草”的特點,“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按照這些弟子的方法,只能暫時地除掉野草,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二是,即使用這些方法除掉了野草,地上也會出現或深或淺的傷害的痕跡,一塊完整的土地因此而變得滿目瘡痍。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在草地上種上莊稼,精心呵護莊稼的成長,茁壯成長的莊稼剝奪了小草生長所需要的陽光、水分、土壤,導致小草干枯而死。同理,當學生出現了不良品行時,教師的強制和暴力可能起到暫時的效果,但是同時也可能會傷害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抵觸情緒、影響師生關系。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教育和感化學生,在學生的心田上撒播愛、溫情和感恩的種子,用優(yōu)秀的品行引導不良的品行。

其次,一兩的預防勝于一磅的治療。之所以長野草,是因為地荒,學生之所以出現不良的品行,與學生的精神空虛分不開。因此,避免學生出現不良的品行,我們教師要重在預防,防止青少年們精神空虛。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地喊出這樣的口號:“休叫心靈空蕩蕩——這才應當是共產黨員、青年團員、教師和家長關懷少年的當務之急。要在少年的心靈里確立起對某種神圣的和不可違背的原則的深刻信念,對某種唯一正確并與真理相符的原則的深刻信念。要讓這些唯一正確的道德真理成為少年明亮的路燈,成為向他指引正確道路的星辰。”為此,我們要引導學生盡早擁有豐富的精神生活。教育要給孩子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教育,滋養(yǎng)美好的人性;要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總之,就要讓美德占領青少年的心靈?。ǘ┑掠^程理解在概念上的反映對于德育過程理解上的不同也影響人們對德育概念的界定。在我國,許多德育定義都認為德育只是一種由外向內向學生施加影響的過程,認為思想道德等純粹是從外部“轉化”進學生頭腦的,(轉化說)1、《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tǒng)影響,把一定的社會思想和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教育。2、胡守棻主編的《德育原理》:德育即將一定社會或階級的思想觀點、政治準則、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個體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動。

3、胡厚?!兜掠怼罚旱掠墙逃吒鶕鐣囊蠛褪芙逃咂返滦纬砂l(fā)展的規(guī)律與需要,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社會的思想、道德影響,并通過其品德內部矛盾運動,使其養(yǎng)成教育者期望的品德活動,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4、還有觀點認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通過特定的教育活動,把特定社會的思想和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過程(內化說,轉化說的改良)思考:

德育過程到底是:內化→外化的過程?

外化→內化的過程?

(三)德育的含義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組織適合德育對象品德成長的價值環(huán)境,促進他們在道德價值的理解和實踐能力等方面不斷建構和提升的教育活動。二、當前中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德育地位的弱化和德育目標的錯位二、德育主體的缺失和德育內容的刻板三、德育評價的空泛和德育網絡的松散

現實中:漠視學生權利虛假教育情境制約管理態(tài)勢

三、德育改革的的理念p1741、由物化走向人化2、從灌輸走向對話3、從分離走向融合四、德育改革的目標p175

198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發(fā)表了《學會關心》宣言,明確提出了:關心自己的健康、關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關心他人,關心社會和國家的社會經濟和生態(tài)利益,關心人權,關心其他物種,關心地球的生活條件,關心真理,知識和學習。通過德育,使受教育者被期望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理想形象,這是在德育過程中不能不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從狹義與廣義的視角看,德育所要達到的要求,基本上有五個方面:第一,德育的基本目標、基本要求,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正確的道德認知教育,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使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二,德育還要促進“三觀”教育。三觀教育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是德育的進一步提高。德育與三觀教育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二者實質上同為如何正確做人的教育。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道德,對于接受三觀教育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第三,增進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指的主要是思想認識和政治態(tài)度方面的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統(tǒng)稱。我國現在普遍接受的還是一種大德育觀,增進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功能。第四,強化勞動素質培養(yǎng)。德育與勞動素質在一定意義上屬于同一過程,勞動素質培養(yǎng)是學校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小學,勞動素質的培養(yǎng)是主要的,勞動技能的培養(yǎng)只是奠定初步基礎。就勞動素質而言,本身就是德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德育自然就強化了勞動素質的培養(yǎng)。第五,增強環(huán)保意識。我國提出科學發(fā)展觀,對環(huán)境問題非常重視。隨著日益惡化的環(huán)境問題的突顯,增強環(huán)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成為德育的重要內容。五、當代國外主要德育理論

(一)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與“道德兩難法”1、道德發(fā)展理論歐洲有個婦女身患一種特殊的癌癥,生命垂危。醫(yī)生認為,有一種藥也許救得了她。這種藥是本城一名藥劑師最近發(fā)現的一種鐳劑。該藥造價昂貴,藥劑師還以10倍于成本的價格出售。他花200美元買鐳,而一小劑藥卻索價2000美元。這位身患絕癥的婦女的丈夫名叫海因茲,他向每個相識的人借錢,但他只能籌到大約1000美元,只是藥價的一半。海因茲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快要死了,并且請求藥劑師便宜一點把藥賣給他,或者允許他以后再付錢。可是,這位藥劑師說:“不行,我發(fā)明這種藥,我要靠它來賺錢。”海因茲絕望了,想闖進那人的藥店,為妻子偷藥。問:海涅應該這樣做嗎?為什么?問題(1)海因茲應該偷藥嗎?為什么應該或者不該?(2)如果海因茲不愛他妻子,他應該為她偷藥嗎?為什么(3)假定將要死的不是海因茲妻子,而是一個陌生人,海因茲應該為陌生人偷藥嗎?為什么?(4)(如果你贊同為陌生人偷藥)假定快要死的是海因茲寵愛的一只動物,他應該為救這只寵物去偷藥嗎?為什么?(5)為什么人們應該盡其所能搭救別人的生命?不論用什么方式都行嗎?(6)海因茲偷藥是犯法的,那樣做在道德上錯了嗎?為什么?(7)為什么人們一般都應該盡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論什么情況都該如此?怎樣把這一點同海因茲事件聯(lián)系起來這種道德兩難問題,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提供不同的做出判斷的理由。通過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兒童進行長達20年的研究,柯爾伯格發(fā)現,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普遍經歷了三個水平、六個階段。通過對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兒童進行20余年的研究,發(fā)現兒童的道德發(fā)展普遍經歷三水平六階段:

前習俗水平:階段1,懲罰與服從的定向階段。階段2,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習俗水平:階段3,人際關系的定向階段或好孩子定向。階段4,維護權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階段。

后習俗水平:階段5,社會契約的定向階段。階段6,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定向階段。

2、道德教育的觀點兒童道德發(fā)展過程有一定的特點:發(fā)展是有一定順序的;道德發(fā)展源于個體的社會實踐活動;道德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解決道德沖突的過程;邏輯思維與道德推理的階段是平行的;個體的道德發(fā)展水平受制于他所處的不同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學校道德教育的任務:學校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提高兒童的道德判斷能力,培養(yǎng)他們明辨是非的能力?!魧W校道德教育目的:促進兒童的道德由低級階段想高級階段發(fā)展◆學校道德教育的原則:教師是“道德哲學家”和“道德心理學家”;必須激起兒童內心道德上的沖突和分歧;向兒童揭示比他現有水平高一階段的道德思維方式?!魧W校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徑:方法:組織探討道德兩難問題;途徑:開發(fā)隱蔽課程所提供的資源是最有效地實現道德教育目的的途徑(3)柯爾伯格的認知發(fā)展理論的道德教育意義啟示:對我國學校道德教育提供了心理學依據;反對灌輸;重視隱蔽課程

不足:對情感因素重視不夠;在實踐中運用討論法會使學生因受環(huán)境和自身影響體現不出真實觀點和水平,兒童對假設與真實問題的推理往往不一致;學校教育應培養(yǎng)兒童對現實中的道德問題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二)諾丁斯關懷德育1.諾丁斯的關懷倫理學體系(1)關懷的來源我們都渴望尊重和認同,因此關懷他人和被他人關懷就是人的基本需要。關懷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關懷,一種是倫理關懷。我們體驗到別人的需要并做出關懷的反應,這可能是因為自己想這么做,可能是我們喜歡這個人或者對他或她抱有好的看法,或者幫助他們對自己沒有損失,這種關懷就是自然關懷。自然關懷源于愛的情感,是一種自然反應,不需要倫理上的努力。此時的“我必須”表達了一種渴望和傾向,而不是對責任的認同。而在另一些時候,我們雖然看到了他人的需要,但卻因種種原因不愿予以關懷,這時就必須借助我們的倫理理想。倫理理想是一系列關于關懷和被關懷的記憶,體現了自我和人際關系中最好的一面。因為我們珍視自然關懷中的關系,所以倫理理想就能激勵我們對他人的需要做出反應。這種關懷就是倫理關懷。倫理關懷要以自然關懷為基礎。自然關懷可以積累關懷與被關懷的記憶,增強倫理理想的力量,最終使倫理關懷得到強化。然而自然關懷的范圍是有限的,因此,道德的發(fā)展就需要通過發(fā)展倫理關懷來擴大關懷的范圍,而且我們希望最終倫理關懷也能發(fā)展得像自然關懷那樣,成為一種自然反應和本能的需要。(2)關懷的性質關懷關系的形成首先需要被關懷者有某種需要,接著關懷者能夠辨認出對方的需要,并做出相應的關懷反應。最后被關懷者向關懷者的關懷行為表示認可和接納,這樣的關懷關系才是有效的,并能維持和鞏固下去,形成良性循環(huán)。關懷關系并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關系,雙方都會付出,也都會有收獲。雖然被關懷者看上去處于弱勢地位,需要獲得幫助,但關懷者也需要肯定和鼓勵,而被關懷者也有責任對關懷方的關懷提供反饋。雙方在關懷關系中還能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情感,所以關懷是一種平等互惠的關系。2.諾丁斯關懷倫理學說的特點(1)關懷倫理的情感性

諾丁斯特別重視道德情感,強調情感對動機的發(fā)動作用。在諾丁斯看來,道德原則并不足以產生道德動機。自然關懷來源于愛的情感。倫理義務感的產生也不是出于康德式的絕對命令,而是人們珍視自然關懷的關系性。因此,關懷倫理就是要“建立、恢復和增強關懷的關系。在這種關懷關系里人們能根據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做出反應”。(2)關懷倫理的情境性

關懷是一種關系,依賴于關懷雙方及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個體的道德反應幾乎在所有年齡上都會依情境而改變,因此關懷倫理是一種情境性的倫理。在關懷中需要考慮的是具體情境中特定的人、特定的需要和特定的反應及體驗,而不是依據普遍性法則做出推理和判斷。關懷倫理還相信人性的弱點,認為人們的行為要受環(huán)境和接觸到的人的影響,每個人都對受自己影響的其他個體的行為負一定責任,因此營造有利于道德生活的環(huán)境就很重要了。(3)關懷倫理的關系性

關系性的含義有兩點:第一點是關懷倫理把人們看成相互聯(lián)系的,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正如吉利根所描述的,出于關懷的道德行動要考慮人們之間的關系、聯(lián)系和愛;第二點指的是關懷是一種關系,這其實是強調被關懷者的作用。它提醒人們關懷不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施予,關懷者也有自己的需要,而被關懷者也要盡自己的責任。對關系性的強調突出了關懷雙方的平等地位和互惠關系。3、關懷教育思想———關懷倫理學的教育應用(1)學校的目標和課程

諾丁斯首先對當前的學校教育進行了強烈批判,她認為學校對今天社會發(fā)生的各種劇烈變化應對不足。當代學校教育出于“民主”的考慮,為每個兒童提供同樣的“博雅教育(liberaleducation)”。博雅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學習,忽略了學生內心的感受和需要,也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多樣性和個體差異。

因此很多學生反映教師和學校對自己漠不關心,這不但使學校的教學效果大受影響,而且使學校不能有效地對學生發(fā)揮引導作用。

那么教育到底應該怎么組織呢?諾丁斯認為教育的目標是復雜而多樣的,不能局限于學術能力的提高。她主張改變教育目的的優(yōu)先順序,所有的孩子首先都應當學習如何關懷人類,形成自己的關懷中心,然后才是提高學術能力。

首先,由于關懷是人的基本需要,體現了生存的意義,因此學校和教師就有義務滿足學生關懷和被關懷的需要。

其次,關懷的能力以及關懷的范圍并不是天生的,需要教育的引導和經驗的積累才能發(fā)展起來。因此培養(yǎng)學生關懷的素養(yǎng)(包括付出關懷和接受關懷兩個方面的素質)、培養(yǎng)能夠接受關懷和付出關懷的人就成為學校教育的目的。

既然關懷是人的普遍需要,因此我們可以以關懷為核心來組織整個教育。關懷有很多不同的領域,包括對自我的關懷、對親密的人的關懷,對有聯(lián)系的人以及遠方陌生人的關懷,對非人類的動植物的關懷,對人造的工具和物品的關懷,以及對思想的關懷。圍繞不同的關懷中心會涉及到不同的態(tài)度、知識和能力,教育就可以由此展開。諾丁斯強調不同的關懷領域需要的態(tài)度、知識和能力是不同的,因此有必要學習各個不同的關懷領域。

這樣,諾丁斯就設計了一套新的課程體系,主要包括:1、對自我的關懷;2、對親密的人的關懷;3、對遠方的人和陌生人的關懷;4、對動物、植物和地球的關懷;5、對人工世界的關懷;6、對思想的關懷。(2)道德教育的重點A重視道德情感的作用在關懷教育思想看來,教育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人們的熱情,特別是道德情操。“面對邪惡,我們要感到厭惡;看到他人的痛苦,我們要感受到消除或減輕這些痛苦的愿望,面對自己想傷害別人的意圖,我們必須感到震驚,并愿意去面對現實,然后就可以讓理性來幫助我們糾正情感”。因此關懷倫理致力于發(fā)展維持關懷關系所需的態(tài)度、技能和需要,而不是用于做出道德決定的道德推理。當然,關懷教育思想也并非排斥道德原則和道德理性,它也認同兩者的作用,只是認為情感的作用要更加重要和基礎。在這一點上,關懷教育思想和強調道德推理和判斷的道德認知學派是對立的。B重視道德環(huán)境的營造關懷倫理承認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惡的可能,處于關系中的人都要受接觸到的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的道德行為。因此關懷教育思想也強調環(huán)境在道德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它并不想制定一套道德教育模式,培養(yǎng)一種不論周圍環(huán)境多么惡劣都能保持高尚的人,這是不現實的?,F在學校面對各種問題,學校的做法通常是不斷增加新的課程,如青少年吸毒問題突出就開設討論毒品的課程,婚前性行為嚴重就開設性教育課程。這些應急式的做法收效甚微,而最好的做法應該是改變整個學校的氛圍,營造最有利于道德生活的環(huán)境。學校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場所,有一個良好的學校環(huán)境將對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而如果學校本身是不道德的,對學生漠不關心,充斥著偏見、權威和控制,怎么可能會讓學生體會到關懷和愛呢?又怎么可能培養(yǎng)出道德的人呢?因此諾丁斯希望學校以關懷學生為首要任務,成為“既有可能向善,也能吸引人們向善的地方”。C重視道德關系的建立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是一種關系倫理,強調建立和維持關懷關系,因此在道德教育中也相應地重視道德關系的建立,主要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諾丁斯認為好的養(yǎng)育和教育都是從信任關系的建立開始的。雖然現在的社會存在很多問題,但如果學生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