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_第1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_第2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_第3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_第4頁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馬克思和恩格斯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節(jié)選)第一卷第一章費爾巴哈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寫作意圖(一)揭露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史觀(二)徹底清算自己從前的哲學信仰(三)革命實踐的需要布魯塞爾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二、《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的創(chuàng)作過程

和出版情況

寫作:1845年11月——1846年8月

出版:馬恩生前只出版了第二卷第四章,20世紀20、30年代用德文、俄文出版了全書。馬克思:“既然我們已經達到了我們的主要目的——弄清問題,我們就情愿讓原稿留給老鼠的牙齒去批判了?!比?、《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全書結構和第一卷第一章概況《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第一卷(序言、1—3章)第二卷(序言、1—5章)第一卷第一章中心內容:◆第一次系統(tǒng)地敘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根據唯物史觀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共產主義的重要論點。四、《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釋義我們開始要談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條,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開的現實前提。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他們已有的和由他們自己的活動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生活條件。(第5頁)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第5頁)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第6頁)人們用以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方式,首先取決于他們已有的和需要再生產的生活資料本身的特性。個人怎樣表現自己的生活,他們自己就是怎樣。因此,他們是什么樣的,這同他們的生產是一致的——既和他們生產什么一致,又和他們怎樣生產一致。因而,個人是什么樣的,這取決于他們進行生產的物質條件。(第6頁)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聯(lián)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牵@里所說的個人不是他們自己或別人想象中的那種個人,而是現實中的個人,也就是說,這些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7)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人們的想象、思維、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行動的直接產物。表現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等的語言中的精神生產也是這樣的。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等等的生產者,但這里所說的人們是現實的、從事活動的人們,他們受自己的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的一定發(fā)展——直到交往的最遙遠的形態(tài)——所制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tài)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呈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正如物體在視網膜上的倒影是直接從人們生活的生理過程中產生的一樣。(第7頁)德國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人間升到天國?!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虼?,道德、宗教、形而上學和其他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它們相適應的意識形式便不再保留獨立性的外觀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發(fā)展,而發(fā)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第8頁)物質生產人與自然關系人與人的關系經濟關系其他社會關系政治關系社會意識決定反映當然,我們不想花費精力去啟發(fā)我們的聰明的哲學家,使他們懂得:如果他們把哲學、神學、實體和一切廢物消融在“自我意識”中,如果他們把“人”從這些詞句的統(tǒng)治下——而人從來沒有受過這些詞句的奴役——解放出來,那么“人”的“解放”也并沒有前進一步;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yè)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yè)狀況、商業(yè)狀況、農業(yè)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第9頁)鮑威爾:自我意識施特勞斯:實體首先,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第一次科學技術革命瓦特瓦特發(fā)明蒸汽機當然,在像德國這樣一個具有微不足道的歷史發(fā)展的國家里,這些思想發(fā)展,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無作用的卑微瑣事彌補了歷史發(fā)展的不足,它們已經根深蒂固,必須同它們進行斗爭。但這是具有地域性意義的斗爭。而且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麤]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yè)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達到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前一代的工業(yè)和交往,并隨著需要的改變而改變它的社會制度。(第10—11頁)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第11頁)人們?yōu)榱四軌颉皠?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這樣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人們單是為了能夠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去完成它,現在和幾千年前都是這樣。(第11頁)第二個事實是,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生產是第一個歷史活動。(第12頁)一開始就進入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第三種關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產自己生命的人們開始生產另外一些人,即繁殖?!斝枰脑鲩L產生了新的社會關系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這種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系了(德國除外)。——12頁——不應該把社會活動的這三個方面看作是三個不同的階段,而只應該看作是三個方面,或者,為了使德國人能夠了解,把它們看作是三個“因素”。這樣,生命的生產,無論是通過勞動而達到的自己生命的生產,或是通過生育而達到的他人生命的生產,就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一方面是自然關系,另一方面是社會關系;……由此可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因而,始終必須把“人類的歷史”同工業(yè)和交換的歷史聯(lián)系起來研究和探討。由此可見,一開始就表明了人們之間是有物質聯(lián)系的。這種聯(lián)系是由需要和生產方式決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樣長久的歷史;這種聯(lián)系不斷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現為“歷史”,它不需要有專門把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囈語。只有現在,在我們已經考察了原初的歷史的關系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面之后,我們才發(fā)現:人還具有“意識”。但是這種意識并非一開始就是“純粹的”意識。“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受到物質的“糾纏”,物質在這里表現為振動著的空氣層、聲音,簡言之,即語言。(第13頁)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只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是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自然宗教);他的意識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說他的本能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由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作為二者基礎的人口的增多,這種綿羊意識或部落意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和提高。(第14頁)分工只是從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分離的時候起才真正成為分工。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但是,如果這種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和現存的關系發(fā)生矛盾,那么,這僅僅是因為現存的社會關系和現存的生產力發(fā)生了矛盾。(第15頁)原始社會產生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形式非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式上層建筑社會意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明顯隱蔽上述三個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意識,彼此之間可能而且一定會發(fā)生矛盾,因為分工不僅使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享受和勞動、生產和消費由不同的個人來分擔這種情況成為可能,而且成為現實,而要使這三個因素彼此不發(fā)生矛盾,則只有再消滅分工。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因而產生了所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經出現,在那里妻子和兒女是丈夫的奴隸。家庭中這種誠然還非常原始和隱蔽的奴隸制,是最初的所有制,但就是這種所有制也完全符合現代經濟學家所下的定義,即所有制是對他人勞動力的支配。其實,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達方式,對同一件事情,一個是就活動而言,另一個是就活動的產品而言。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而這始終是在每一個家庭集團或部落集團中現有的骨肉聯(lián)系、語言聯(lián)系、較大規(guī)模的分工聯(lián)系以及其他利益的聯(lián)系的現實基礎上,特別是在我們以后將要闡明的已經由分工決定的階級的基礎上產生的,這些階段是通過每一個這樣的人群分離開來的,其中一個階級統(tǒng)治著其他一切階級。從這里可以看出,國家內部的一切斗爭——民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君主政體相互之間的斗爭,爭取選舉權的斗爭等,不過是一些虛幻的形式——普遍的東西一般說來是一種虛幻的共同體的形式——,在這些形式下進行著各個不同階級間的真正的斗爭。(第16—17頁)從這里還可以看出,每一個力圖取得統(tǒng)治的階級,即使它的統(tǒng)治要求消滅整個舊的社會形式和一切統(tǒng)治,就像無產階級那樣,都必須首先奪取政權,以便把自己的利益又說成是普遍的利益,而這是它在初期不得不如此做的。(第17頁)只要分工還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動對人來說就成為一種異己的、同他對立的力量,這種力量壓迫著人,而不是人駕馭著這種力量。(17頁)社會活動的這種固定化,我們本身的產物聚合為一種統(tǒng)治我們、不受我們控制、使我們的愿望不能實現并使我們的打算落空的物質力量,這是迄今為止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分工制約的不同個人的共同活動產生了一種社會力量,即擴大了的生產力。(18頁)這種“異化”(用哲學家易懂的話來說)當然只有在具備了兩個實際前提之后才會消滅。要使這種異化成為一種“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為革命所要反對的力量,就必須讓它把人類的大多數變成完全“沒有財產的”人,同時這些人又同現存的有錢有教養(yǎng)的世界相對立,而這兩個條件都是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速發(fā)展為前提的。(18頁)另一方面,生產力的這種發(fā)展(隨著這種發(fā)展,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如果沒有這種發(fā)展,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其次,生產力的這種發(fā)展之所以是絕對必需的實際前提,還因為:只有隨著生產力的這種普遍發(fā)展,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產生一切民族中同時都存在著“沒有財產的”群眾這一現象(普遍競爭),使每一民族都依賴于其他民族的變革;最后,地域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性的、經驗上普遍的個人所代替。(18頁)消除異化無產階級壯大,世界范圍內無產階級的形成階級對立生產力的發(fā)展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此外,許許多多人僅僅依靠自己勞動為生——大量的勞力與資本隔絕或甚至連有限地滿足自己的需要的可能性都被剝奪,——從而由于競爭,他們不再是暫時失去作為有保障的生活來源的工作,他們陷于絕境,這種狀況是以世界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因此,無產階級只有在世界歷史意義上才能存在,就像共產主義——它的事業(yè)——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一樣。而各個人的世界歷史性的存在,也就是與世界歷史直接相聯(lián)系的各個人的存在。從這個階級中產生出必須實行徹底革命的意識,即共產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當然也可以在其他階級中形成,只要它們認識到這個階級的狀況;那些使一定的生產力能夠得到利用的條件,是社會的一定階級實行統(tǒng)治的條件,這個階級的由其財產狀況產生的社會權力,每一次都在相應的國家形式中獲得實踐的觀念的表現,因此一切革命斗爭都是針對在此以前實行統(tǒng)治的階級的;迄今為止的一切革命始終沒有觸動活動的性質,始終不過是按另外的方式分配這種活動,……(20頁)革命之所以必需,不僅是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辦法能夠推翻統(tǒng)治階級,而且還因為推翻統(tǒng)治階級的那個階級,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拋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陳舊的骯臟東西,才能成為社會的新基礎。(20-21頁)由此可見,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級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種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夠描述事物的這些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1頁—生產方式市民社會思想上層建筑政治上層建筑反作用反作用作用反作用物質生產社會基本因素相互作用圖作用反作用這種歷史觀……不是從觀念出發(fā)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fā)來解釋觀念的形成,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人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現成的東西: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惟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擾。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個別條件,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么,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觀念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對于實際發(fā)展沒有任何意義?!?2頁—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的觀念上的表現,不過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因而,這就是那些使某一個階級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因而這也就是這個階級的統(tǒng)治的思想。——23頁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統(tǒng)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惟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3頁進行革命的階級,僅就它對抗另一個階級而言,從一開始就不是作為一個階級,而是作為全社會的代表出現的;它儼然以社會全體群眾的姿態(tài)反對惟一的統(tǒng)治階級。它之所以能這樣做,是因為它的利益在開始時的確同其余一切非統(tǒng)治階級的共同利益還有更多的聯(lián)系,在當時存在的那些關系的壓力下還不能夠發(fā)展為特殊階級的特殊利益?!?4頁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這種矛盾——正如我們所見到的,它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曾多次發(fā)生過,然而并沒有威脅交往形式的基礎,——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fā)為革命,同時也采取各種附帶形式,如沖突的總和,不同階級之間的沖突,意識的矛盾,思想斗爭,政治斗爭,等等。從狹隘的觀點出發(fā),可以從其中抽出一種附帶形式,把它看作是這些革命的基礎,而且因為革命所由出發(fā)的各個人都根據他們的文化水平和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對他們自己的活動本身產生了種種幻想,這樣做就更容易了。一切歷史沖突都根源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25頁共產主義和所有過去的運動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舊的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基礎,并且第一次自覺地把一切自發(fā)形成的前提看作是前人的創(chuàng)造,消除這些前提的自發(fā)性,使它們受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產主義實質上具有經濟的性質,這就是為這種聯(lián)合創(chuàng)造各種物質條件,把現存的條件變成聯(lián)合的條件。共產主義所造成的存在狀況,正是這樣一種現實基礎,它使一切不依賴于個人而存在的狀況不可能發(fā)生,因為這種存在的狀況只不過是各個人之間迄今為止的交往的產物。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這種活動的基本形式當然是物質活動,一切其他的活動,如精神活動、政治活動、宗教活動等取決于它。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fā)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這些條件在歷史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都是與同一時期的生產力的發(fā)展相適應的,所以它們的歷史同時也是發(fā)展著的、由每一個新的一代承受下來的生產力的歷史,從而也是個人本身力量發(fā)展的歷史。生產方式階級剝削關系意識形態(tài)國家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普遍形式)虛幻共同體物質生產社會革命消除不適應生產力的關系關系思想斗爭政治斗爭階級統(tǒng)治產生示意圖社會革命示意圖五、馬恩關于社會意識理論的要點

馬恩在什么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tài)”這個范疇?一種解釋是,馬克思恩格斯是在貶低否定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tài)”,把它看作“虛假的”、非科學的階級觀念。例如:阿爾都塞宣稱:“馬克思的立場,他對意識形態(tài)的全部批判都意味著,科學(科學是對現實的認識)就其含義而言是同意識形態(tài)的決裂,科學建立在另一個基地之上,科學是以新問題為出發(fā)點而形成,科學就現實提出的問題不同于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绷硪环N解釋是,馬克思恩格斯對意識形態(tài)的使用是中性的而不是貶義的,雖然意識形態(tài)也同樣被理解為一般階級觀念。第三種解釋是,馬克思恩格斯不是在單一的意義上而是在兩種不同的意義上使用“意識形態(tài)”概念。第四,馬克思對青年黑格爾派進行批判,指出以“批判的批判”自居的青年黑格爾派表面上革命性十足,實際上他們對黑格爾哲學采取非批判的態(tài)度;表面上充滿著斗爭性,實際上遠離現實,只是在和現實的影子作斗爭;表面上彌漫著批判的力量,實際上只是在意識領域,主要是對宗教進行不切實際的抽象批判。因此,他們的思想終究只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意識形態(tài)具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其一,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性。其二,對社會真實關系的遮蔽性。其三,偽普遍性和偽人民性。其四,偽永恒性和偽真理性。五、馬恩關于社會意識理論的要點

(一)探討了社會意識產生的社會根源(二)闡述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三)闡述了社會意識的階級性和功能性(四)把意識形態(tài)納入社會結構中六、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在哈貝馬斯看來,科學技術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論證,達到了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統(tǒng)治辯護的目的,因此,科學技術成了意識形態(tài)。哈貝馬斯的觀點反映出當代西方社會中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開始出現的變化,但是,意識形態(tài)究竟往何處變,“技術統(tǒng)治論”能否在西方社會成為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現在尚難斷定。六、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在哈貝馬斯看來,科學技術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識形態(tài)論證,達到了為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統(tǒng)治辯護的目的,因此,科學技術成了意識形態(tài)。哈貝馬斯的觀點反映出當代西方社會中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開始出現的變化,但是,意識形態(tài)究竟往何處變,“技術統(tǒng)治論”能否在西方社會成為居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現在尚難斷定。在社會政治哲學的層面上,意識形態(tài)是一個上層建筑的范疇,而科學技術則歸屬于生產力。從認識論的角度看,馬克思和恩格斯都認為科學是以客觀地、正確地反映自然界的運動規(guī)律為根本特征的,是與“虛假性”的意識形態(tài)相對立的真理性認識??茖W和意識形態(tài)是有區(qū)別的??茖W的任務在于揭示事物的本來面目,進行事實判斷。愛因斯坦說:“科學只能斷定是什么,而不能斷定應該怎樣?!薄皯撛鯓印睂儆趦r值判斷??茖W可以說明人是怎樣活著的,卻不能回答“人活著為什么”這個人生觀問題??茖W可以揭示原子能的產生規(guī)律并把它釋放出來,至于是用來發(fā)電還是用于制造原子彈屠殺人類,已不屬于科學范圍內的問題。就是說,人們的活動,能否符合科學規(guī)律,取得預期的結果,這是一個方面;科學與社會意識發(fā)展的歷史表明,科學與意識形態(tài)既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又不斷地處于或明或暗的相互沖突之中,意識形態(tài)是為了維護、加強或改變某一社會制度服務的。科學史的研究已經證明,科學理論的發(fā)現、檢驗、修改、發(fā)展、應用無不受意識形態(tài)(世界觀、宗教、道德等)的制約和影響。反過來,偉大的科學發(fā)現則往往影響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和形式,特別是改變著人們的世界觀、道德觀念和宗教信仰。同時,科學成就也常常被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所利用,被用于論證和維護特定的政治制度。涉及到人們行為的動機、目的和結果,對社會、對人類有利還是有害,則屬于意識形態(tài)價值判斷的范圍。意識形態(tài)是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