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測量教案_第1頁
數學測量教案_第2頁
數學測量教案_第3頁
數學測量教案_第4頁
數學測量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數學測量教案數學測量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熟悉長度單位,能正確的使用測量工具。對一些生活中比較熟悉的事物進行測量和估算。

2、過程與方法:在探索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大膽的操作實踐,充分經歷猜想,驗證的探索過程。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激發(fā)學生樂于發(fā)言,勇于嘗試的精神,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經歷實踐的過程,掌握合適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正確使用測量工具

教學方法:

實踐操作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談話引入:同學們,大家喜歡上學嗎?能介紹一下學校里有什么嗎?有一個小朋友叫明明也喜歡上學,除了能學習知識,還能跟小朋友在操場上玩。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美麗的操場有什么?

2、你看到了什么?

3、提出問題: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1、測量學校里的小樹大約有多高,學校操場的一圈大約有多長。(2)在學校里選一個感興趣的測量任務,做一做。

觀察情境圖,說一說

2、任務:繞學校操場轉一圈,大約是多少米?

(1)猜測。

談話:我們在體育課上都會在操場上跑步,你認為繞我們操場上走一圈,大約是多少米?

(2)驗證。

談話: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一下,你剛才猜的怎么樣?

(3)班內交流操場一圈的長度。

(4)鞏固對較長的距離測量方法的認識。

3、分工合作測量估算,交流收集數據的方法。

4、自主練習,應用拓展。

5、自我評價。

作業(yè)設計:

測量學校花壇一圈的長度

板書設計:

校園中的測量

數學測量教案2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利用自然物,對物體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2.膽的用語言表述測量的結果,體驗合作測量帶來的愉悅。

3.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判斷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4.培養(yǎng)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重點難點活動重點:掌握對物體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活動難點:能與同伴合作進行測量活動

活動準備

不同長度的積木、吸管、書本、紙條等材料若干,記錄表、白板筆若干,課件

活動過程

一、故事情景導入,引出主題

師:在《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中,瀘定橋被敵炸毀了,我在作戰(zhàn)路線中需要通過瀘定橋去攻打敵,所以紅叔叔們決定修復瀘定橋。

提問:紅叔叔交給小小兵們一個任務,他們一起修橋梁。

二、“作戰(zhàn)路線有多長?”幼兒嘗試測量

(一)鼓勵幼兒用自然物(如長度相同的紙條、布袋等)進行直線距離的測量。

1.請幼兒觀察測量材料,嘗試用一種測量材料;

2.幼兒嘗試測量,教師觀察;

3.鼓勵別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及結果,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中的問題。

(二)教師向幼兒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1.觀看課件,了解測量的要領:頂端要對齊,末尾做標記,首尾要相接,結果要記錄;

2.教師小結及介紹測量方法和測量統(tǒng)計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兒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再次測量,討論交流并小結

1.讓幼兒明確測量的要求及規(guī)則;

2.幼兒嘗試操作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討論測量的結果;

4.教師做小結。

三、游戲“橋梁有多長”感知發(fā)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教師出示長短不一的積木、吸管、書本、紙條、繩子等自然測量物品,請幼兒分別分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并記錄;

2.幼兒自由分為兩人一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并做好記錄;(引導幼兒自己分工:一個幼兒負責測量,一個幼兒負責記錄;規(guī)則:頂端要對齊,末尾做標記,首尾要相接,結果要記錄);

3.交流討論測量結果,引導幼兒感知發(fā)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間的關系;

4.教師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四、結束部分

教師提出帶領幼兒一起去戶外紅叔叔測量鋪橋工具,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總結

一、教學活動設計意圖思

測量是幼兒認識量的手段,幼兒的測量最早是“目測”,通過感知比較量的差異?!?6歲幼兒發(fā)展與指南》指出:“引導幼兒體會數學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初步嘗試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幼兒參加數學活動的興趣,激發(fā)幼兒探索數學規(guī)律的愿望?!蓖瑫r建議教師:“讓幼兒在生活和游戲活動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p>

在設置的過程中充分考慮了班幼兒的.年齡發(fā)展特點,班幼兒的測量活動是自然測量,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紙條、書本、吸管等)作為量具進行直接測量。同時結合班級學主題活動的開展,幼兒對“飛奪瀘定橋”這一故事中橋的長度產生了興趣,結合幼兒的這一興趣點,于是我們設計了此次活動。在活動中為幼兒準備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通過游戲形式讓幼兒在立操作、合作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地體驗測量帶來的樂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對測量進行探究,逐步助幼兒學習利用自然物來進行測量,并在游戲活動中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二、活動目標思

此次目標設定為:

1.初步學習利用自然物,對物體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2.膽地用語言表述測量的結果,體驗合作測量帶來的愉悅?;顒又薪處熓占硕喾N測量工具:不同長度的紙條、彩帶、書本、吸管、筷子等物體分別對“作戰(zhàn)路線”和橋梁進行個別測量、和同伴合作測量。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視頻進行示范講解幼兒進行實際操作以及師幼不斷地驗證總結。教師鼓勵幼兒膽地表達自己的測量結果,活動環(huán)節(jié)設計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整個活動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完成,本次目標在教師的預設中逐步達成。

三、活動過程性思

本次教學活動我們進行了多次試教,每次試教后我們都一起探討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改正。第一次試教中我們發(fā)現測量方法介紹的視頻講解不夠明確,導致幼兒在測量中不明白要如何進行標記;幼兒對記錄表的使用也不夠清楚,材料的準備不夠充分。在第二次試教過程中我們進行了改正,同時也發(fā)現了新問題:

教師在講解測量時沒有進行示范操作,導致幼兒在測量時不明確對橋面測量時要首尾相接的進行測量。同時教師沒有講解和同伴合作測量時記錄表的使用,導致多數幼兒記錄測量的結果有誤。在一次一次的試教過程中我們進行討論、改正,最終呈現了一個較完美的游戲活動設計。

本次我們活動設計有幼兒游戲、探索、體驗、嘗試、合作、自主的過程。整個活動流程合理安排,緊緊相扣、層層遞進、由淺入深,先是創(chuàng)設故事情節(jié),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緊接著是幼兒探索,教師示范,幼兒合作游戲,在一次次的測量驗證中找到了測量次數結果。

1.教師靈活掌握幼兒學習興趣情況。以幼兒感興趣的故事“飛奪瀘定橋”中橋的長度銜接到測量的關系中去。在此過程中幼兒們都積極的配合并且參與了測量游戲互動。緊接著教師出示彩帶,讓幼兒對紅叔叔的“作戰(zhàn)路線”進行直線測量,教師觀察,讓幼兒分享自己的測量結果,幼兒分享完后教師出示測量方法的講解視頻,幼兒觀看,教師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的方法。

2.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并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及記錄方法。

教師創(chuàng)設情節(jié)讓幼兒給紅叔叔測量路線,幼兒自由選擇路線,給作戰(zhàn)路線進行測量,并對測量的結果做記錄。教師對幼兒的測量結果進行了驗證,部分幼兒都能利用彩帶測出路線長度。

3.幼兒分組合作游戲“橋梁有多長”,注重幼兒個別化教育以及社會性發(fā)展。在本次游戲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增加測量的量具,有紙條、筷子、書本,幼兒和同伴商量合作一起對橋梁進行測量。在活動中幼兒們傾聽表達能力較強,動手操作的能力也較強。在第一次利用紙條進行直線測量時孩子們很快就測出“橋梁”的長度,并進行了記錄;在“任務分配中”幼兒們相互商量分工,一個負責測量,一個負責記錄,都能合作一起將橋面的長度測量出來,還能和老師、同伴說出測量的方法。同時教師也驗證了幼兒的測量結果,并進行了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

測量工具越短,測量次數越多。讓幼兒感知了測量的有趣。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很輕松愉悅的完成了“任務”。在這個游戲活動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們都很感興趣。求知欲也很強。

四、不足之處

本次活動雖然順利完成,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教師沒有在“橋”的左端起點做標記,讓幼兒明白從左往右依次進行測量。

2.在測量的過程中沒有提醒幼兒注意測量的姿勢,不要趴在地上,應注意引導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五、改進措施及再教經驗

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在今后的活動過程中加以改正。在活動前充分準備,多和同伴一起探討。發(fā)現活動中的問題并加以改進,同時也要認真學習《36歲幼兒發(fā)展與指南》的先進理念作為理論指導,明確各個年齡段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各個領域幼兒要達到的發(fā)展目標,明確科學領域的特點掌握科學活動的要領。有機地實施教育教學機智,不斷提高游戲活動的質量。同時在活動結束后教師也可帶領幼兒一起去戶外選擇適合的物體進行測量,將幼兒學習到的測量方法運用到生活中,并嘗試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數學測量教案3

活動目標:

1、了解測量的概念、條件和方法,形成比較的概念。

2、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3、讓幼兒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yǎng)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活動準備:

塑料繩、卡紙、紙繩、皮尺等。

活動過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長大了一歲了,今年我還發(fā)現小朋友都長高了。

2、設置疑問:但是你們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說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卻說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準確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兒猜想及記錄:請幼兒以玩游戲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貼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選擇的工具。

4、驗證:請每位幼兒找一位好朋友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貼到記錄紙上進行比較。

5、活動延伸:我們想比較某件事物的長短光靠目測是不準確的,要用比較的方法才能準確的知道。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樣。

6、引發(fā)新問題:我們的'高度通過小朋友的聰明才智現在知道了誰最高,你們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長的呢?

活動反思:

本節(jié)課教學中,我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素材入手,組織學生通過自主的活動,逐步學會整理數據的方法。學生經歷了統(tǒng)計的全過程,感受到統(tǒng)計與身邊的人和事是息息相關的,體會了統(tǒng)計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統(tǒng)計的基本過程即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制作圖表、分析數據。在本課中,我初步讓學生感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過程。只有讓學生經歷知識、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才能把知識納入原有的認識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知識。活動中,我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整理信息,組織學生討論并確定較好的統(tǒng)計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引”,學生的“學”為“探”。

2.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方式。

注意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組織學生參與統(tǒng)計活動時,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數據整理,讀懂統(tǒng)計信息,思考質疑的教學過程。這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增強了用統(tǒng)計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從而有效了提高了學生的統(tǒng)計能力。

數學測量教案4

教學目標:

能用自然物正確地測量線段及圖形邊的長度,并比較長短。

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教學準備:

1、兩名運動員比賽跳遠的圖片(運動員跳出的線段長度是2的倍數),2厘米長的短棒若干。

2、幼兒用書,形針若干,小木棒若干。

3、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1、學習測量的方法。

提問:圖上的運動員在干什么?我們來做小裁判,評一評他們誰跳得遠?(啟發(fā)幼兒用測量的方法來比較)教師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測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線段一一排列,使小棒頭尾相接,沒有空隙。在線段下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請一位幼兒上來,分別嘗試測量另外一個運動員跳的線段的長度,教師幫助幼兒寫下所用小棒的'數量。

比一比誰跳得遠,并說一說為什么。

2、討論并嘗試測量另一幅圖。(方法同測量圖一)

3、幼兒用小棒或回形針測量幼兒用書上運動員跳高、跳遠、投擲的線段長度,并給跳得遠、投得遠、跑得高的那名運動員貼上小紅花。

教學反思:

一環(huán)又一環(huán)的情境創(chuàng)設抓住了幼兒學習的興趣,使幼兒在興趣中學會了能按從大到小排序或從小到大排序,真正做到在玩中學。

本節(jié)課幼兒操作的材料很多,能力差的幼兒有的操作沒能完成,這需要教師課下幫助幼兒完成,使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數學測量教案5

活動目標:

1、教幼兒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測量的方法,激發(fā)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2、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fā)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筷子、鉛筆、吸管等。

2、若干張記錄表格。

3、粉筆若干。

4、魔箱和寶藏圖。

活動過程:

1、以游戲“看誰跳得遠”引入活動,激發(fā)孩子學習的興趣。

2、學習測量方法。

(1)自主探索測量方法。

要求幼兒人人動手,運用測量工具(筷子),測量桌子的長度。

測量結束,鼓勵幼兒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和想法與老師、同伴們交流。

(2)教師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

測量時,筷子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筷子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記號,第二次測量的時候要從記號的'開始處接下去量,邊量要邊數,一根筷子,兩根筷子,……最后就能記住桌子長度有多少根筷子長。同時強調測量工具(筷子)必須沿著邊測量。

(3)幼兒分組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①幼兒兩人一組,用不同長度的筷子,測量活動室的門、窗戶及黑板的邊,并記錄測量結果。

②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③請個別組幼兒交流測量時遇到的困難,并采取哪種辦法解決,再匯報測量的結果。

(4)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同樣的門、窗戶、黑板,為什么都用筷子測量,而結果卻不一樣?

老師用與孩子一樣的測量工具(筷子)進行演示,引導幼兒觀察筷子的長短,得出筷子長,量出的次數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數多。

3、游戲:找寶藏。

幼兒從魔箱里摸出一張畫有藏寶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運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找出寶藏。

4、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長短有關。出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會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數學測量教案6

教學內容:

課本第31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五第10-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繼續(xù)學習用分數乘法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豐富對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的認識,拓展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yǎng)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例3中的條形圖。

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用分數描述圖中的數量關系。

如:把黃花看作單位“1”,紅花是黃花的11/10,綠花是黃花的6/10(3/5);把紅花看作單位“1”,黃花是紅花的10/11,綠花是紅花的6/11等。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題目:黃花有50朵,(1)紅花比黃花多1/10,紅花比黃花多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思考: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圖中的哪個部分?它是那種花朵數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問: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紅花比黃花多1/10“,是把黃花朵數看作單位”1“,也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

問:列式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完成計算。

2、學第(2)小題。

出示:綠花比黃花少2/5,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

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

追問:綠花比黃花少2/5這個條件中,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要求”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認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弄清這個分數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的。

3、做”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學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畫一畫,再完成填空。

三、鞏固訓練

1、做練習五第10題。

先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再把數量關系寫完整。

2、做練習五第11、12題

獨立解答,交流思考過程,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在今天課堂上的表現怎樣?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五第13-15題。

教學反思: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jié)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布置作業(yè)

練習五第8、9題。

教學反思:

數學測量教案7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下冊93頁95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周長、面積、體積等以及相應的單位;

2.溝通幾種基本圖形面積公式及其推導過程的內在聯(lián)系,體積計算公式之間的聯(lián)系,數學知識方法的內在聯(lián)系,體會轉化、類比等數學思想方法,發(fā)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確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常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并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4.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常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教學難點:

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在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有時我們要計算它們的面積,體積等,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些數據,運用到關于測量的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圖形與測量。(板書課題)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認識

(1)我們學校的`綜合樓準備粉刷和裝修,工人叔叔正準備做一些數據的測量,我們也參與到他們中間去,好嗎?

(2)大家先想一想,測量哪些地方,會用到什么單位?

問:什么是長度?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體積?

2.測量單位及進率

(1)我們知道測量除了數據之外還需要什么呢?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長度、面積和體積各自的單位,并說出它們之間的進率。

(2)說一說

請大家說一說1米、1分米、1厘米分別有多長,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別有多大?

3.前面我們已經分類復習了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來。

4.匯報交流。交流時要說出每類知識點要注意的問題。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你認為最容易出錯的是哪部分內容?有什么好辦法避免出錯?

數學測量教案8

活動目標:

1、樂意用測量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體驗測量在生活的應用。

2、在探索比較中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3、在活動中發(fā)展幼兒觀察、比較及判斷能力。

4、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長短不一的學具如:尺子、繩子、小棒、積塑、紙條等;筆、測量記錄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動場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動過程:

一、組織幼兒參觀《白雪公主》故事場景,設置問題情境引起幼兒測量興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難題,你們愿意幫助她嗎?

二、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地磚,探索正確測量的方法。

1、引導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家里鋪上地磚,怎樣清楚的告訴瓷磚廠的工人地磚的大小?

2、幼兒嘗試用相同的工具測量。

3、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的結果,探討發(fā)現測量的正確方法。

討論:選擇相同的工具測量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方法: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用筆(拇指)畫個記號,首尾相連。

三、幼兒嘗試解決問題--量床,探索發(fā)現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寬度和長度?

2、教師介紹測量記錄表。

3、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測量。

師巡回觀察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記錄。

4、引導幼兒交流測量的結果,并初步認識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積累測量經驗。

討論:量相同的位置測量結果一樣嗎?為什么?

小結: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活動延伸:

引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2-3種測量工具給周圍生活中的物品測量,積累測量經驗。

教學反思:

數學活動對于小朋友來說是個很愉快的課程,因為整節(jié)活動中游戲的時間多,而且小朋友動手操作的機會比較多,但是要讓孩子們能真正的理解這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并做到熟練掌握、靈活運用卻不是那么容易。

數學測量教案9

教學內容:

課本第79——80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十三第3-5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理解并掌握用分數乘法和加、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的思考方法,能正確解決類似問題。

2、讓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yǎng)學生運用策略解決問題的習慣,

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用分數乘法和減法解決一些稍復雜的實際問題。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王芳看一本120頁的故事書,已經看了全書的1/3,還有多少頁沒有看?

全校的三好學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占3/8,女生有多少人?

學生獨立解答后,讓學生說說想的過程。

二、教學例3

出示題目,要求學生默讀。

指名學生讀題,問:題目中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我們要解決什么問題?指名回答。

從“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增加了1/6”這句話中你看出是哪兩個量在比較?比較的結果怎樣?

問:今年的.班級數比去年多誰的1/6呢?那么應該把什么時候的班級數看作單位“1”?

教師指導學生畫線段圖。

教師再根據線段圖引導學生分析題意。

“要求今年有多少班,可以先算什么?

請你試著把這道題做一下。

教師找出不同的解法進行板演,并讓學生說說思路。

三、完成”練一練“

1、做第1題。

(1)引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題意

(2)看線段圖分析

(3)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做第2、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評講。

(2)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四、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學生直接把結果寫在書上,集體核對。

2、練習十三第4題。

3、學生讀題后,要求學生畫出線段圖進行分析,然后列式解答。

集體評講。

五.本課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呢?

六、布置作業(yè)

練習十三第5題。

數學測量教案10

教學內容:教材60~61頁內容

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一些測量活動,掌握簡單的室外工具測量和估測的方法,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發(fā)展空間觀念。

重點難點:

1、學習用工具測量兩點間的距離。

2、學會步測和目測,體驗步測和目測的價值。

教學準備:卷尺、測繩、標桿

一、認識測量工具

教師播放農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興修水利、建造房屋時進行測量的場景。

師:同學們在平時的生活中有沒有看到過這些場景?你知道測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師說明:測量土地時要用到標桿、卷尺、測繩等工具.

二、測量方法研究學習

1、利用工具實際測量

師:如果要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可以怎樣來測量?

教師小結:測量較近的距離,可以用卷尺或測繩直接量出.

師:如果要測量學校操場跑道的長度應該如何來測量?測量時應注意些什么問題?(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演示“實際測量”)

(1)兩個人先在A點和B點各插一根標桿;

(2)第一個人在A點指揮,第三個人把另一根標桿插在C點,使它和B點的標桿同時被A點的標桿擋住;

(3)用同樣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標桿插在D點……

(根據測量距離的長短來確定分段測量的段數.)

(4)把所有這些點連接起來,就定出了一條直線.

測定直線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測繩逐段量出所要測量的距離了

2、步測和目測

(1)步測

師:你知道1步的長度如何測量嗎?

組織學生學習書本上的內容,明確測量方法。

提醒學生在實際進行步測時,要注意邁步均勻,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時盡量保持直線進行。這樣測量出來的結果相對準確些。

教師演示1步的長度:從后腳尖到前腳尖的距離.

教師演示步測的過程:先量出幾十米的一段距離,用均勻的步子沿直線走上3、4次,記好每次走的步數,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數,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長度是多少。

(2)目測

師:你現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

師:這種只用眼睛來估量一段距離的方法叫做目測.

教師出示圖片“參照圖”,幫助學生練習目測.

教師說明:目測時容易受地形的影響,如在開闊地,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短,而在狹長的地方又容易把距離估測的偏長。

三、實踐活動

1、測定直線.

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分組按照課前分別指定的兩點之間測定直線,在地面上畫出直線,并量出兩點間的距離。

2、步測

(1)引導學生確定自己的平均步長

A:先在操場上量出一段距離(如50米):讓學生反復走3次,并要求記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數,填在表格里。

B:指導學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數,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長。

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讓學生交流每個人步測的平均步長,總結身高高的學生通常平均步長一些,身高矮的學生平均步長相對短一些。

(2)步測學校操場的寬

可以讓學生先走一走,并記下所走的步數,然后根據自己的平均步長算出操場的寬。

結合天天練P38頁的實際測量,可以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的長和寬。

(3)比較步測和工具測量的結果。

用工具測量操場的寬,并將用工具測量的結果和步測的結果進行比較。

3、目測

教師先測定50米的距離,每隔10米插上標桿,估計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長,然后拔掉標桿,根據指定的目標練習目測.

四、課堂小結

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你知道步測和目測與利用工具測量有什么區(qū)別?

總結:在缺乏測量工具或對測量結果要求無需很精確時,可采用步測或目測.

課堂作業(yè):完成天天練38頁內容

數學測量教案11

活動目標:

1、學習不同的工具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

2、繼續(xù)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重點:

學習用不同的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

活動難點:

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活動準備:

完整的鉛筆、積木、回形針、橡皮等測量工具(幼兒人手2份)

記錄表格(見活動材料)

活動過程: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引入問題。

師:小朋友,瞧,圖上有誰?它們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鴨,它們在比賽跳繩)再看下面一幅圖,想知道它們在說什么嗎?再來看第三幅圖,它們現在在做什么?(在測量跳繩的長度)它們用的測量工具一樣嗎?(不一樣)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圖,發(fā)生了什么事情呢?(它們在爭論誰的跳繩長。)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長度的工具和方法。

師:請你們也想一想,有什么辦法可以測量跳繩的長度呢?還有其他的辦法嗎?

二、遷移幼兒已有測量長度的經驗。

師:我們中班的時候已經學習過測量長度的'方法了,你們還記得嗎?那我請一個小朋友用黑板擦來量一量黑板的長度,你們仔細看他測量的方法對不對。

師:他測量的方法,對嗎?誰愿意來跟大家說一說。并示范一下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呢?(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量一下記錄一下。)

三、幼兒嘗試測量,探索測量單位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1、幼兒自主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

師: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經掌握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了,現在我想請你們每人自己選擇兩個不同的測量工具,分別量一量課桌的長度,并在表格上記錄用每個工具測量的次數和結果,(教師可示范記錄方式)

師:你們剛才用兩種測量工具,測量的結果一樣還是不一樣?請你說一說,你剛才是用哪兩個工具測量的?桌子有幾個__長?用__測量時量了幾次?桌子有幾個__長,用__量了幾次?(請個別幼兒回答)

師:我們測量的是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每個人兩次測量的結果都不一樣呢?是不是我們搞錯了呢?現在我們都用這種工具(積木和回形針)來量一量我們書本的長度,看看結果有什么變化,好嗎?

2、集體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

師:現在請你們用回形針和積木量一量你的幼兒用書有多長,并像剛才一樣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好嗎?這次測量結果一樣嗎?幼兒用書有幾個回形針長?用回形針量了幾次?幼兒用書有幾個積木長?用積木量了幾次?

3、引導幼兒討論并小結。

師:我們每次的都是同一個物品,為什么測量的次數和結果不一樣呢?仔細觀察你們的記錄表,你會發(fā)現什么?(引導幼兒發(fā)現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就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次數就多的道理。)

師:小結,測量工具長,量的次數少,測量工具短,量的數次就多。

數學測量教案12

教學目標

1、在探索基礎上掌握測量。

2、掌握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兩邊可以求第三邊。

難點:應用勾股定理時斜邊的平方等于兩直角邊的平方和。

教學過程

當你走進學校,仰頭望著操場旗桿上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你也許很想知道,操場旗桿有多高?

你可能會想到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

站在操場上,請你的同學量出你在太陽光下的影子長度、旗桿的'影子長度,再根據你的身高,便可以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計算出旗桿的高度.如果就你一個人,又遇上陰天,那怎么辦呢?人們想到了一種可行的方法,還是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識.

試一試

站在離旗桿BE底部10米處的D點,目測旗桿的頂部,視線AB與水平線的夾角∠BAC為34°,并已知目高AD為1.5米.現在若按1∶500的比例將△ABC畫在紙上,并記為△A′B′C′,用刻度直尺量出紙上B′C′的長度,便可以算出旗桿的實際高度.

你知道計算的方法嗎?

實際上,我們利用已知的數據就可以直接計算旗桿的高度,而這一問題的解決將涉及直角三角形中的邊角關系.我們已經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所滿足的關系(即勾股定理),那么它的邊與角又有什么關系?這就是本章要探究的內容.

練習

小明想知道學校旗桿的高度,他發(fā)現旗桿頂端的繩子垂到地面還多1米,

數學測量教案13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后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嘗試記錄下來。

數學測量教案14

小班的孩子,就如一張白紙,你要很負責任地畫出最美的畫來。孩子們對你所傳授的知識都是被動的接受。所以,幼兒園小班的老師,應該必須從內心出發(fā),盡職盡責。

今天小魚哥哥和大家一起聊一下,如何讓小班小朋友認識測量工具并測量長短。

課程目標:

1,認識測量工具,掌握測量的方法,粗略學會測量物件的長短。

2,學會測量結果與長短之間的關系,長物件用長工具測量則次數少,長物件用短工具測量則次數多。

3,小伙伴之間合作,測量比較難測量的工具。

課程準備:

1,測量工具準備,測量物件,尺子,繩子,盒子,記,記錄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數分好組。

課程開始:

1,老師引導小朋友們講出高矮,長短,胖瘦等等相對的東西,讓孩子們先從自我認識的概念入手。再引導到小朋友們有沒有興趣自己親自測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長的還是短的。

2,老師把工具分發(fā)給每一組小朋友,老師在臺上先事先給小朋友們示范一下,測量一根繩子的長度,讓小朋友們看到繩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長度。

3,孩子們開始用手中的.工具測量物件,并把測量的結果告訴老師。

4,老師若是發(fā)現孩子的測量方法有錯,則需要及時更正并指導。

5,對于測量正確的小組的孩子,表現好的孩子,則給予大聲的夸獎。

6,測量錯誤的孩子,應該鼓勵再測一次,老師可以再次給予示范。若是一直無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則可以讓測量正確的小朋友幫助示范。

課程結束:

小朋友們是不是已經掌握了測量的方法,那么以后會不會測量東西的長短呢?還有小朋友們的表現都特別棒,老師也希望小朋友回家后,可以用家里的測量工具和爸爸媽媽一起做這個測量的游戲,好不好?

課程:

通過測量課程,不僅讓小朋友們掌握了測量的工具,而且也學會了測量的方法,對于小朋友們培養(yǎng)數學興趣是有極大幫助的。

數學測量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列表、畫圖等,對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