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_第1頁
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_第2頁
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_第3頁
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_第4頁
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的文化能從邏輯走向邏輯文化的終極關懷與邏輯學的命運兼論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們想“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那么當然,假設“中國古代沒有邏輯”。這個論題能否成立,學術界是有激烈爭論的,已經爭論了一百年1,也許還會爭論下去。我是認同這個論題的,已發(fā)表一系列論文加以論證2,本文就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從文化的視角探究一個根本性而非枝節(jié)性的“為什么”。當我們斷言中國古代沒有邏輯學的時候,并不否認中國古代有邏輯思維。邏輯學與邏輯思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邏輯學指一門思維科學,邏輯思維指一種思維活動或思維方式。從發(fā)生學的觀點看,邏輯思維形成于邏輯學誕生之前,邏輯學是研究邏輯思維而得出的科學成果。所有文明民族都有邏輯思維,因為邏輯思維是理性的根基,沒有理性就不可能成為文明民族。但并非每一個文明民族都有邏輯學,因為從邏輯思維的形成到邏輯學的誕生,是從邏輯規(guī)律和邏輯推理被人們不自覺地運用,到它們的形式被人們自覺地研究并加以系統(tǒng)化的飛躍,這需要一定的文化條件,不是每一個文明民族都具備的。問題就在于:為什么中國古代的邏輯思維不能發(fā)展為邏輯學?從文化學的觀點看,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盡管文化的定義眾說紛紜,但主流意見都把人類各個民族的思想觀念的整個體系,包括在文化的外延中,本文的文化概念就以這種主流共識作為依據。從人類文化的整體看,文化有兩個基本的構成部分,就是價值體系和知識體系。價值體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世俗的,以道德觀念和政治思想為核心;另一種是神學的,以宗教信仰為核心,宗教信仰可以決定一個文化的最高價值,使它具有免受懷疑與批判的神圣色彩。從民族文化的個體看,不同的文化可能有不同的終極目標或終極取向,我稱之為終極關懷。不同文化的終極關懷可以歸結三種基本類型,就是知識、宗教信仰和道德政治——后二者歸根到底屬于價值范疇。就古代文化而言,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和中國文化就分別以知識、宗教信仰和道德政治作為終極關懷。如果我們將中國文化和兩希文化加以比較,就可以發(fā)現文化的終極關懷對邏輯學的命運有決定性的影響。文化的終極關懷不能決定邏輯學的內容,不能創(chuàng)造邏輯規(guī)律和有效的推理形式,它們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但是,可以決定邏輯思維能否發(fā)展為邏輯學。一、“為了認知而生活”—邏輯學在兩希文化中的不同命運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的不同的終極關懷,決定了邏輯學在兩希文化中的不同命運。這可以分述如下:(一)以知識為終極關懷,使認知主義成為主流,是希臘文化能夠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法國19世紀著名的文藝批評家丹納在描寫希臘人的性格時說:“在他們心目中,關心公共事務和研究哲學兩件事是人與野獸的分別,希臘人與異族的分別?!?不難想象,哲學在希臘文化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希臘哲學的主要取向,就是認知主義。尼采在《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中寫道:面對古希臘大師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阿那克薩哥拉、恩培多克勒、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這樣一個驚人理想化的哲學群體,每個民族都會自慚形穢。所有這些人是一個整體,是用一塊巨石鑿出的群像。在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性格中貫穿著嚴格的必然性……他們僅僅為了認知而生活4。希臘哲學是從探索客觀世界的本質開始的,前蘇格拉底哲學家從泰勒斯到德謨克利特主要是致力于自然哲學,研究宇宙是如何構成和如何運作的,后來逐漸從對自然界的認知轉向對人類本身的認知。蘇格拉底就是實現這一轉向的關鍵人物之一,用西塞羅的話來說,“他把哲學從天上召喚下來,把它安置在城市中,引進家家戶戶,使它成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與惡所必需”5。蘇格拉底也是“為了認知而生活”的典型,在接受死刑的當天,“最后的晚餐”——吞食獄卒傍晚送來的毒藥——之前,依然同前來告別的朋友和學生進行哲學討論,為“靈魂不朽”6這個論題作認真的論證,說:“只要我們還活著,我們就要繼續(xù)接近知識”7。希臘的價值觀也深受認知主義的影響,與中國文化和希伯來文化不同,希臘文化沒有把價值的決定權歸于圣賢或先知,而是把知識視為價值的理據,強調德行取決于知識,罪惡起源于無知。亞里士多德就把幸福歸結為一種理智活動,說:“完滿幸福是一種思辨活動”8。理解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希臘哲人滿足于“僅僅為了認知而生活”。希臘人也信奉宗教,那是多神教,神是人性化的,不過是大寫的人,法力無邊的人,同樣有愛恨情仇。與希伯來的宗教不同,希臘的宗教不決定人的道德觀,希臘眾神本身的道德面貌就各不相同,既有正義女神和美德女神,也有欺騙女神和不和女神;既有為善者,也有作惡者??梢?希臘神話把人性中的好與壞都神化了——這是對人的肯定,對生命的肯定,而不是對某種道德觀念的肯定。有意思的是,希臘文化對知識的關懷也投射到宗教和神話中:眾神之王宙斯的女兒雅典娜,就是智慧之神;而在供奉太陽神阿波羅的德爾斐神廟中也刻著一句著名的神諭:“認識你自己”??梢哉f,希臘哲學的認知取向,代表了希臘文化的主流,反映了希臘文化的終極關懷。美國歷史學家伯恩斯和拉爾夫在《世界文明史》中說:“希臘人的文化是第一次被放在以知識為首位的基礎上——被放在視自由探索精神為至高無上的基礎上?!?希臘文化的終極關懷,對邏輯學的產生有決定性的影響。首先,希臘文化的認知取向就使邏輯思維得到充分的發(fā)展。對希臘人而言,無論是認識外在的自然,還是認識自身,都是要運用推理,進行論證的。希臘的邏輯思維的最高標志也許是幾何學,在埃及用于丈量土地的幾何知識,在希臘變成一門演繹科學。遠在歐幾里德之前,泰勒斯和畢達哥拉斯學派已經開始了幾何學的研究,柏拉圖學園的大門就掛著一個牌子:“不懂幾何學者,請勿入內?!庇壿嬍芳彝つ鶢柡同斏つ鶢栒f:“只有當手中已經掌握了大量的進行推理或論證的材料,邏輯才能自然產生?!?0在希臘,邏輯思維的充分發(fā)展就積累了大量的進行推理或論證的材料,幾何學更含蓄著方法論的暗示。人們認為亞里士多德創(chuàng)立三段論的關鍵一招,就是引入變項。其靈感實際上來自幾何學,當幾何學者以“A”表示任意的點、“AB”表示任意的線段、“△ABC”表示任意的三角形時,就已經引入變項,亞里士多德的貢獻在于把幾何學中的變項轉化為邏輯學中的變項。這樣,邏輯思維充分發(fā)展的結果,就給亞里士多德提供了一個完成從邏輯思維到邏輯學的飛躍的平臺。其次,科學總是因應社會的需要而產生的,希臘文化的終極關懷也呼喚邏輯學,因為人們的認知活動十分需要邏輯的規(guī)范,借以澄清謬誤和詭辯。在邏輯學的產生過程中,詭辯派也起了歪打正著的促進作用。智者(亦稱“詭辯派”)的主要代表普羅泰戈拉提出過一個著名的論題:“人是萬物的尺度”11。可是,面對同一事物,人們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若以人之所見作為萬物的尺度,就會導致相對主義,導致對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的否定。亞里士多德批評道:“事情如若這樣,那么同一個東西就要既存在又不存在,既是壞又是好,其他相互對立的說法都是對的”12。從哲學理念的層面看,邏輯學的建立可以說是相對主義激發(fā)的反動,因為邏輯學所追求的就是知識的客觀性和確定性。從思維技術的層面看,正如美國哲學史家梯利在評價智者時所說:“他們利用過各種邏輯謬誤和詭辯,這使研究正確的思維規(guī)律成為必要,從而加速了邏輯的誕生。”13邏輯學在希臘的誕生,當然還有別的原因,希臘民主制度的建立就是一個重要原因,主要是民主制度保障了人們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和公開辯論的權利。不過,這也只是邏輯學誕生的外在原因,希臘文化的認知取向,才是邏輯學在希臘誕生的內在的根本原因。(二)以宗教信仰為終極關懷,使反智主義成為主流,是希伯來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創(chuàng)立了猶太教和基督教(后者是前者的繼承和重大革新),給西方提供了精神支柱、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影響的希伯來人,也沒有邏輯學,盡管其邏輯思維早就成熟。國王所羅門(卒于公元前935年)就善于運用演繹推理審斷疑案。一天,兩個妓女訴訟于所羅門面前,二人原同住一房,先后各誕下一個孩子。一個說對方夜間睡著的時候,壓死了親生孩子,于是用死孩子偷換她的活孩子;另一個說:“不然,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倍司瓦@樣為活孩子的所有權爭論不休。在沒有證人證物的情況下,所羅門先設計了一個心理陷阱,再用演繹推理解決問題。有關文獻是這樣記載的:王……吩咐說:“拿刀來”,人就拿刀來。王說:“將活孩子劈成兩半,一半給那婦人,一半給這婦人?!被詈⒆拥哪赣H為自己的孩子心里急痛,就說:“求我主將活孩子給那婦人吧!萬不可殺他?!蹦菋D人說:“這孩子也不歸我,也不歸你,把他劈了吧!”王說:“將活孩子給這婦人,萬不可殺他,這婦人實在是他的母親。”以色列眾人聽見王這樣判斷,就都敬畏他,因為見他心里有神的智慧,能以斷案14。我們可以把所羅門的斷案分析為兩個連環(huán)的演繹推理:1.如果那婦人是活孩子的母親,就不會贊成劈死他;那婦人贊成劈死他;所以,那婦人不是活孩子的母親。2.這婦人是活孩子的母親,或者那婦人是活孩子的母親;那婦人不是活孩子的母親;所以,“這婦人實在是他的母親”。1是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2是選言推理否定肯定式,所羅門的斷案完全合乎邏輯。不過,所羅門運用邏輯時卻處于不自覺的狀態(tài)。以色列人也不知邏輯為何物,所以將所羅門的斷案歸功于“神的智慧”,殊不知這是邏輯思維的靈光。邏輯思維在兩希文化中有不同的結果,希臘文化能完成從邏輯思維到邏輯學的發(fā)展,希伯來文化卻不能。如果將中國文化和希伯來文化加以比較,應該說,中國的某些學派特別是后期墨家與邏輯學更靠近些,畢竟提出了一些關于邏輯思維的片斷理論,盡管是不成系統(tǒng)、甚至互相矛盾的,我稱之為邏輯萌芽。反觀希伯來文化,在《舊約》、《新約》和《圣經后典》這些代表作中,卻很難看到類似于《墨經》的那種有關邏輯思維的理論探索。西方文化主要是由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構成的,但兩希文化的終極關懷各不相同,希伯來文化的終極關懷是宗教信仰,信仰一個神——上帝。希伯來人的宗教信仰帶來兩個消息:一個是好消息,一個是壞消息。好消息就是強化了人的道德心、贖罪心和愛心,凈化了人的欲望和精神。希伯來人的道德準則是以上帝的律法或誡命的形式頒布的,任何違反上帝律令的行為都是一宗罪。“摩西十誡”就以上帝的名義發(fā)出恩威并施的警告:“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至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fā)慈愛,直至千代?!?5壞消息就是排斥知識和智慧,使反智主義成為文化的主流。希伯來人也談論智慧,但不是希臘式的智慧,猶太教的經典《便西拉智訓》給“智慧”下了一個希伯來式的定義:“敬畏主,遵守律法,這就是智慧的全部內容。”16如此“智慧”,不過是信仰的同義語。猶太教的反智主義表現為反對獨立于信仰的認知活動,反對探索宇宙的奧秘,以免導致信仰的動搖?!侗阄骼怯枴犯嬲]說:“切莫探索那些高深莫測的事物,或者調查那些你理解不了的東西……你不必知道那些主尚未揭示的事情,那些事情你不必過問。總而言之,業(yè)已顯示給你的事情早已超出了人類的理解力?!?7據《新約》,基督教的使徒保羅也繼承了猶太教的反智傳統(tǒng),引經據典說: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敝腔廴嗽谀睦?文士在哪里?這世上的辯士在哪里?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18。如此說來,智慧成了神的專利,而神的智慧在于愚民。保羅所排斥的“智慧人”,又是何許人也?其原型想必就是“為了認知而生活”的希臘哲學家,因為在希臘文中(基督教的圣經《新約》原本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哲學”一詞的原義就是“愛智慧”。如果說邏輯學得以在希臘誕生,是因為那里有一個認知主義的文化環(huán)境,那么在希伯來的反智主義的文化環(huán)境中,邏輯學還有生存的空間嗎?難怪在據說是上帝賜與希伯來人的“流奶與蜜之地”,科學也寸草不生——歷史學家指出:“無論哪一門學科都沒有一個重要發(fā)現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伯來人”19。一言以蔽之,希伯來文化的終極關懷,就是希伯來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二、“內圣外王之道”:中國文化的極限關懷與兩希文化不同,中國文化以道德與政治的兩位一體作為終極關懷。據《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晉國大夫范宣子向魯國大夫叔孫豹提出一個問題:何謂“死而不朽”?就淺層而言,這是人生哲學問題;就深層而言,這是文化的終極關懷問題。叔孫豹回答道:“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m久不廢,此之謂不朽。”20叔孫豹的回答反映了中國古代的價值觀(不限于儒家的價值觀,孔子時年兩歲,儒家尚在襁褓之中):至高無上的價值是“立德”,這屬于道德或倫理范疇;次高的價值是“立功”,主要屬于政治范疇;三等價值是“立言”。值得注意的是,“立言”包括發(fā)表言論或文章,是要為道德和政治服務的。曹丕在《典論·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解釋:“蓋文章,經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1就是說,文章所以具有“不朽”的價值,是因為其內容有助于“經國”即治理國家。那些與“經國”無關痛癢的文章,從“有志之士”看來,不過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莊子把叔孫豹的價值觀提升為一個概念:“內圣外王之道”22?!皟仁ァ敝浮傲⒌隆?“外王”包括“立功”,與叔孫豹不同,莊子把“立德”與“立功”或者道德與政治的等級關系轉化為兩位一體的關系:道德是政治的內核,政治是道德的外化,二者合為一體,恰與儒家“以德治國”的理想相符。在以什么作為終極關懷的問題上,屬于道家的莊子似乎與儒家“英雄所見略同”。不過,在“內圣外王之道”中,“立言”失去了獨立地位,而成為道德與政治的附庸。梁啟超對“內圣外王之道”作了總結性的解釋,說:“‘內圣外王之道’一語,包舉中國學術之全部。中國學術,非如歐洲哲學專以愛智為動機,探索宇宙體相以為娛樂。其旨歸在于內足以資修養(yǎng)而外足以經世”23。這表明,梁啟超對于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他所謂“歐洲哲學”,主要指希臘哲學)的差異,有深刻的了解??傊?“內圣外王之道”,道盡了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在西風東漸之前,兩千年來,此道基本不變。從現代的觀點看,“內圣外王之道”,是一個以道德為根據、以政治為目標的獨立自足的價值體系。在這個價值體系中,“內圣”是起點,“外王”才是終點,除了隱士或遁世者,沒有人會滿足于“內圣”而無求于“外王”。所以,在中國文化中,表面上至高無上的價值是道德,實際上至高無上的價值是政治?!盀檎畏铡?“政治掛帥”,“政治統(tǒng)帥一切”——沒有比這些“革命口號”更能揭示中國文化的遺傳密碼。與兩希文化相比,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有較大的差別,希臘文化以“探索宇宙體相”為旨歸的認知取向,與中國文化以“內圣外王”為旨歸的價值取向,是相對立的。王國維說,“披我中國之哲學史,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者,斯可異已……故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4這是符合事實的。“凡哲學家無不欲兼為政治家”的中國特色,是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的理所當然的結果,因為若不兼為政治家,就難以實現“外王”的抱負,“內圣”就失去了目標。所以,中國沒有“僅僅為了認知而生活”的哲人。尼采說:“其他民族出圣徒,希臘出哲人?!?5尼采所謂“其他民族”,適用于希伯來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但不大適用于中國人,中國文化盛產的不是宗教意義上的“圣徒”,而是世俗意義上的圣賢。圣賢是道德和政治的人格化身,中國社會的精神支柱,他們的職責與能耐,是給人們的行為提供價值指引(至于這些指引含有多少正面價值,多少負面價值,則是另一個問題),而不是給人們的認知提供思想啟迪。中國文化與希伯來文化有較多的共同性,其終極關懷都屬于價值范疇。如果可以把希臘文化的取向稱為“認知主義”,那么也可以把中國文化與希伯來文化的取向稱為“價值主義”。兩種價值主義的不同在于:前者采取世俗形式,價值準則或行為規(guī)范部分來自社會的強制,部分屬于軟性的“君子協定”;后者則采取神學形式,一切價值準則或行為規(guī)范都帶有強制的性質,被說成來自上帝的律法,是不可違抗的“天條”,久而久之也內化為人們心中的絕對命令。比較起來,希伯來文化的終極關懷屬于價值主義的“強綱領”,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屬于價值主義的“弱綱領”。無論“強綱領”或“弱綱領”,價值主義都是片面的,因為它忽視知識,壓制知識,而知識是文化的“半邊天”。價值主義的片面取向使中國文化產生嚴重的缺陷,就是缺少一個獨立的認知領域,正如一位著名的中國無邏輯學論者牟宗三所說:“是以知性中的成果,即邏輯、數學、科學,亦未出現。這一層領域完全成了一片荒涼地,意識所未曾貫注到的地方?!?6三、積極批判邏輯精神的邏輯觀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正是中國文化不能產生邏輯學的根本原因。這可以從兩方面說明:(一)在“內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由道德與政治結成的價值體系的霸權與邏輯學的價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盡管與希伯來文化不同,在中國文化中,反智主義只是它的支流,而非主流(代表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不反智,只是把智當作道德與政治的御用工具;代表中國文化一個支流的道家則鼓吹反智主義,老子就主張“絕圣棄智”27),但是,由于道德與政治所結成的價值體系主宰一切,獨霸一切,價值中立的知識根本就沒有地位可言。邏輯學就是價值中立的,這是由邏輯學的本性即根本性質決定的。我在另文中說過:邏輯學的目的是提供一個可以為全人類共享的思維工具或推理工具,這就決定邏輯學要以正確思維或有效推理的邏輯形式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也決定邏輯學在研究思維或推理的邏輯形式時,必須采取撇開其具體內容的抽象方法。邏輯學的目的、對象和方法,構成邏輯學的根本性質,進而決定了邏輯與價值(主要指人文價值而不包括科學或認識價值)的關系,即:邏輯是價值中立的。這意味著,邏輯是超階級、超民族、超意識形態(tài)(包括政治觀念、道德觀念等)的28。所以,價值主義的片面取向與邏輯學的生存發(fā)展是不相容的。價值主義的霸權,必然排擠邏輯的空間,使邏輯思維無法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羈絆,升華為獨立的邏輯理論。如果邏輯思維始終局限在道德與政治領域,以服務于道德與政治為宗旨,就不可能發(fā)展為邏輯學,而只能成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包含邏輯萌芽或者邏輯規(guī)律和邏輯推理的不自覺運用的意識形態(tài)?!爸袊壿嬍贰毖芯空咚^“邏輯思想”,就是這樣一種意識形態(tài)。按照《中國大百科全書》的說法,“中國邏輯思想”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直接受到政治、倫理思想的制約”,以實現“政治和倫理方面的要求”作為“重要目的”29。這個觀點來源于《中國邏輯思想史》的作者汪奠基,汪氏認為,“中國邏輯思想”具有下述特點:“(1)1中國歷史上關于‘名言’的邏輯形式,基本上都與倫理規(guī)范的原則一致;邏輯是服務于倫理善惡的思想范疇的。(2)2‘形名’、‘審分’的政治邏輯代替了正確思維形式的邏輯……”30可是,先秦諸子就有不同的政治要求或善惡觀念,例如,墨子主張“兼愛”,楊朱主張“為我”,已是互不相容,孟子更一概否定,斥之曰:“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31那么,邏輯應該與誰的政治要求一致,為誰的善惡觀念服務呢?難道不同的階級或派別有不同的邏輯?若果真如此,“中國邏輯”就是分裂的,是自相矛盾的。諸子百家有關政治和倫理方面的論述屬于意識形態(tài),可能包含邏輯的萌芽或邏輯的運用,但不是邏輯學。汪奠基誤以為,根據中國古代有邏輯思想的事實,就可以駁倒“中國沒有邏輯科學”的“謊言”32,癥結就在于把意識形態(tài)化的邏輯思想與沒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的“邏輯科學”混為一談。就以最為“中國邏輯史”研究者稱道的墨辯而論,盡管含有豐富的邏輯萌芽,但是,當《墨子·小取》提出“辯”要為“審治亂”和“處利害”服務之時,也就賦予“辯”以意識形態(tài)的屬性?!爸巍焙汀皝y”是政治價值的基本概念,“利”和“害”是功利價值的基本概念,這些概念的意義決定于墨家的意識形態(tài),墨辯既以“審治亂”和“處利害”為目的,就必定成為維護墨家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但是,墨辯的價值目的與邏輯學的價值中立的本性不相容,當墨家將為“兼愛”和“殺盜”兩個互相沖實的政治主張進行辯護的意圖強加于推理之時,就陷入“殺盜非殺人”的詭辯,導致一系列矛盾(“殺盜非殺人”這個命題本身就包含雙重的邏輯矛盾)33,斷送它的邏輯前途,因為一個包含矛盾的理論不可能成為邏輯學。一部“中國邏輯史”,若不是過度詮釋的產物,就是由意識形態(tài)化的“邏輯思想”構成的歷史。按照我的觀點,一方面,既然中國古代沒有邏輯學,中國古代也就沒有“邏輯史”可言,因為“邏輯史”就是邏輯學的發(fā)展史,“中國古代邏輯史”的成立必須以“中國古代邏輯學”的存在為必要條件,如果后者是一個空概念,那么前者也是一個空概念;另一方面,既然中國古代有邏輯思維,就必有邏輯思想,因為邏輯思想就是邏輯思維運用于具體的思想或學木領域而產生的結果,所以,中國古代也就有“邏輯思想史”可言。我認為,中國邏輯思想史是一個值得研究的領域,它是中國思想史和中國文化史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不能以“中國邏輯思想史”冒充“中國邏輯史”,這兩個不同學科或不同概念的混淆會導致對邏輯學本性的嚴重歪曲,誘使人們把有階級性、有政治性、有意識形態(tài)性,看作邏輯學的“中國特色”,作出不同的文化或文明有不同的邏輯的荒謬結論。(二)在“內圣外王之道”的支配下,邏輯思維沒有充分發(fā)展的余地中國古代有邏輯思維,但無論在質或量方面都得不到充分的發(fā)展。在質的方面,中國古代的邏輯思維存在三個局限:其一,滿足于具體的知識,而缺乏抽象化的能力(沒有任何古代思想家運用過引入變項的方法,將有效的推理形式從具體推理中抽象出來)。其二,囿于特定的情境或語境,而缺乏普遍化的能力(正如楊振寧所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沒有“規(guī)則”、“規(guī)律”、“定律”的觀念34,因為這些觀念的形成需要運用普遍化的思維能力,以涵蓋一切可能的情境和語境)。其三,停留在零星地運用“散裝”的演繹推理的水平,而缺乏系統(tǒng)化的能力(中國古代從未出現過歐幾里德幾何學這樣的演繹系統(tǒng))。在量的方面,邏輯思維始終沒有成為人們的思維方式的主流,“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的主要特點是重直覺而輕論證,好綜合而惡分析,善于類比而拙于演繹,見長于形象思維而不見長于抽象思維?!?5顯然,中國古代邏輯思維的發(fā)展水平與邏輯學誕生的成熟條件有很大的差距。那么,中國古代邏輯思維的局限性是怎樣形成的呢?這與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有密切的關系?,F代新儒學之宗熊十力提供了一個佐證。他認為“中國學問”“不事邏輯”,為什么?他解釋道:尤復當知中國學問所以不事邏輯者。其所從入在反己,以深其涵養(yǎng)而神解自爾豁如,然解悟所至益復驗之踐履。故陽明所謂知行合一,實已抉發(fā)中國學問之骨髓。其視邏輯為空洞的形式的知識,宜所不屑從事36?!安皇逻壿嫛?當然就沒有邏輯學。可見,熊十力也是一個中國古代無邏輯學論者。但他沒有勇氣正視中國文化的缺失,相反,斷言“不事邏輯”于“中國學問”為“宜”。不過,熊十力也透露了一個真實的消息:正是中國文化的終極關懷,限制了邏輯思維在中國古代的充分發(fā)展。中國學問志在“內圣外王”,重在“深其涵養(yǎng)”和“知行合一”,運用的主要是“神解”、“解悟”之類的非邏輯思維;而不像希臘哲學那樣,以“探索宇宙體相”即認識客觀世界為目的,需要高度發(fā)展的邏輯思維。這不等于說,中國學問就不用邏輯思維。儒家的經典《大學》(一般認為出于漢初)就研究了“內圣外王之道”的邏輯結構,分解為8個項目(或環(huán)節(jié)),就是:平天下(即“明明德于天下”)、治國、齊家、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并把它們的關系表述如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引者:以上記為“甲”,以下記為“乙”)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從邏輯的觀點看,“欲A者先B”(等值于“B而后A”),意指B為A的先決條件即必要條件,而A為B的充分條件,換言之,A蘊涵B,而B逆蘊涵A。“甲”和“乙”都是聯言命題,“甲”的聯言支是充分條件假言命題(“欲A者先B”),“乙”的聯言支是必要條件假言命題(“B而后A”)。以“→”表示蘊涵,“←”表示逆蘊涵,“∧”表示合取,p1…p8表示“內圣外王之道”的8個項目,“甲”和“乙”可表示為下述兩個合取式:1.(p1→p2)∧(p2→p3)∧(p3→p4)∧(p4→p5)∧(p5→p6)∧(p6→p7)∧(p7→p8)2.(p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