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_第1頁
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_第2頁
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_第3頁
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_第4頁
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屈原:面向風雨的歌者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劉勰《文心雕龍·辨騷》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李白《江上吟》屈原是一本大書,可以讓我們代代翻閱而不能盡其意;或者如胡適所說,是一個大“箭垛”,讓我們?nèi)巳硕伎梢栽谒抢锷渲行闹兴?;或者,如我曾?jīng)比喻的,是一個大大的“滾雪球”,當他在時光的坡道上滾過一代又一代時,一代又一代的人都可以在上面附著上自己的東西:既是對屈原的新發(fā)現(xiàn),也是價值的增值。是的,物理存在的屈原在紀元前278年即已死去,但精神的屈原卻永在生長,且日益枝繁葉茂,碩果累累,庇蔭著吾國吾民的精神家園,滋養(yǎng)著我們的精神力量。比經(jīng)學家把《詩經(jīng)》學術(shù)化意義化,而使其失去了生動鮮活更嚴重的是,學者們對屈原的所作所為。首先是對屈原作品的種種猜疑,學者們用他們各自不同的判斷標準,對哪篇作品是或不是屈原所作下了種種結(jié)論。現(xiàn)有屈原的所有作品,包括《離騷》是否為屈原所作都曾被懷疑過。我承認他們工作的嚴肅性與重要性,容不得我這個沒學問的人說三道四,但我不耐煩他們的爭論,遠避而去,總還是我的自由,套用一句古人的話:“何苦將兩耳,聽此寒蟲號”,當然,現(xiàn)在的學者早不是“寒蟲”,在鼓勵學術(shù)的政策下,他們都暖洋洋的。更令人氣悶的是,學者們還挑起了一場“歷史上有無屈原”的爭論,弄得東瀛日本國的學者們也來湊熱鬧,直讓我們懷疑他們的用心。以我這個頭腦簡單的人的想法,“屈原”本就是一個符號。它代表著一個人,不錯,但卻是一個早就死去的人——據(jù)說還是投江而死的人,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物理事實”,他早經(jīng)消失?!八痹缃?jīng)變成了“它”。而我們今天講的這“屈原”,乃是一個“人文事實”。不管歷史上——實際上也就是在楚懷王楚頃襄王時代——這個人物是誰,或根本不存在這個人,但至少從漢代賈誼、劉安開始,這“屈原”兩個字就已作為一個“人文”符號而存在,并在不久得到了大史學家司馬遷的認可,并為之作傳。在賈誼、劉安和司馬遷那里,“屈原”代表的是一種命運,一種精神,一種品性,這些東西讓他們起了共鳴。而這些東西是抽象的,也就是說,他們感興趣的就是這些“抽象”出來的東西,而不是那個已經(jīng)消亡的肉體。自那時起,我們民族的記憶中就有了“這個人”,并且“這個人”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施加了他的影響,也就是說,隨著歷史的發(fā)展,“這個人”的文化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他的“抽象”意義越來越豐富,而成了一個無可否認的“人文事實”。這個事實是否定不了的,而那一個所謂“物理事實”——即那個血肉之軀,是張三還是李四,甚至是否存在,則無須否認也無須堅持,因為無論如何,“屈原”這個符號,在當時是指“這一個”還是指“那一個”,甚或如論者所說,不存在,都無關(guān)緊要,因為“它”實際上已經(jīng)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它對我們的意義,不是來自于那么一個物理性存在的“個體”,那么一個由血型,指紋,DNA,身份證,戶口本,職工登記表等生物或社會體系認定的具體的“那一個”,恰恰相反,對我們有意義的是這么一個“人文事實”,這個事實是由其文化內(nèi)涵決定的,比如忠貞,堅定,愛國愛民,冤屈等等,都是一些抽象概念。而這種“文化內(nèi)涵”是由文化史派生的,在文化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堆壘,附著而成的,比如“愛國”“改革”就是很后來才附著上去的。說白了,從本質(zhì)上講,它無關(guān)于“事實”,而與“價值”有關(guān)。我把屈原稱之為“滾雪球式人物”,意思也就是說,“屈原”這兩個字上所包含的意義、價值、精神等等,是在文化史上不斷附著上去的,正如一個雪球,我們?nèi)魧訉觿冮_它去尋找所謂的事實,則最終仍不過是雪塊而已——所謂的“真正的事實真相”不存在。極言之,文化史上眾多人物與文化現(xiàn)象何嘗不都是一個一直滾動,滾到今天,滾到我們面前的雪球?當他們從我們這兒滾過時,若我們能在上面附著上什么東西,就功德圓滿了,何苦要拿著“學問的鑿子”,硬鑿下去,要找出所謂最后的“真相”?待到最后,一切剝落,“真相”會令我們失望:原來什么也沒有。而且我們還糟蹋了歷代的文化成果,把它弄成一堆碎渣。屈原的代表作《離騷》,若從其具體主張上講,實際上并不見得有多高明,這話定會讓很多人惱火,但我懇求他們讓我誠實地說出我誠實的看法?!峨x騷》的訴說有三個對象:對君,對自己,對小人。簡單地說,對君是忠,屈原標志著對士之朝秦暮楚式自由的否定,對士之“棄天下如棄敝履”的自由的否定,也標志著另一種觀念的建立:“忠”。這與荀子是一致的,荀子比較起孔、孟,特別強調(diào)這個“忠”。在孔、孟那里,“忠”的對象是普泛的,甚至更多的是指向一般的人際關(guān)系,“為朋友謀而不忠乎?”“忠恕”并稱即是例證。而孟子,就其個性而言,那種對君主的“忠”,他是撇嘴表示不屑的。但荀子特別強調(diào)的就是對君主的“忠”。荀子比屈原稍晚,而且就呆在楚國,這是有消息可尋的。忠而見疑,便是怨。這怨之來處,即是“忠”。由忠而見疑而產(chǎn)生的“怨”,是很近于“妾婦之道”的,是頗為自卑而沒出息的。更糟糕的是,《離騷》還把自己的被委屈、被疏遠、被流放歸罪于小人對自己光彩的遮蔽,對自己清白的污染。這小人很象是第三者,插足在自己與君王之間,導致自己的被棄。不可否認的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失意官僚普遍存在的棄婦心態(tài),就是從屈原開始的。對外在權(quán)威的皈依和依恃,導致先秦士人自由精神的沒落。屈原的選擇標志著路已只剩下一條:在絕對君權(quán)下放棄自己的主體選擇,除了獲得一個特定的君主的認可之外,不能有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幾乎是一條絕路。賈誼、晁錯式的悲劇已早在屈原那里發(fā)生,難怪賈誼獨獨心有戚戚于屈原。好在《離騷》中還有對自我的充分肯定與贊揚,在很大程度上洗刷了“忠君”帶來的污垢,而保持住了自己的皓皓之白。這可能是因為先秦士人主體精神的強大基礎(chǔ)尚未坍塌,屈原尚有精神的支撐。令人稍感吃驚的是,正是在屈原這樣一位向君權(quán)輸誠的人那里,這種桀驁不馴的個性精神表現(xiàn)得尤其強烈和突出,除了孟子外,大約還沒有人能和屈原相比:他那么強調(diào)自己、堅持自己、贊美自己(有不少人就據(jù)此認為《離騷》非屈原所作——他們的根據(jù)是:一個人怎能這樣夸獎自己)。而且一再表明,為了堅持自己,他可以九死不悔,體解不懲。正是這種矛盾現(xiàn)象,使得屈原幾乎在所有時代都會得到人的肯定,又得到另一部分人的否定。我想提醒的是,在我們大力宣揚屈原忠君愛國愛民的同時,一定不要忘了他張揚個性的一面。這后一點,也許是屈原最可貴的東西。誰能象他那樣讓自己的個性直面世界的輾壓而決不屈服?誰能象他那樣以自己個性的螳螂去擋世界的戰(zhàn)車?誰能象他那么悲慘,誰能象他那么壯烈?誰能象他那樣成為真正的戰(zhàn)士?在中國古代,優(yōu)美的抒情作品實在太多了,但象《離騷》這樣的華麗的交響則太少。單從篇幅上講,它就是空前絕后的,全篇372句2490余字,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篇,幾千年來沒有人能打破這個紀錄。而其結(jié)構(gòu)的繁復(fù),主題的豐富,情感的深厚,更是令人嘆為觀止。作為抒情詩,而能展開如此宏大的篇章,不能不令人嘆服屈原本人思想和個性精神的深度和廣度。同時,我們也必須注意到他形式上的特點,正是由于他自設(shè)情節(jié),使得一首抒情詩才能象敘事詩那樣逐層打開,而逐層深入,深入到精神的深處,游歷到精神之原的開闊地帶。抒情詩而有了“情節(jié)”,也就必然是象征的隱喻的,所以,象征和隱喻也是《離騷》的主要藝術(shù)手法,比起《詩經(jīng)》比興,屈原“香草美人”的系統(tǒng)性設(shè)喻,與上天入地,求女占卜等等自設(shè)情節(jié)的使用,是一次巨大歷史飛躍。不管怎么說,屈原仍然是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詩人。我們可能聽這類表述太多了,但我是認真地說這話的?!暗谝晃弧?,蓋因他之前尚無稱得上偉大的詩人,甚至連“詩人”也不易覓得。《詩經(jīng)》中可考的作者也有多位,有幾位還頗有幾首詩保存在這被稱之為“經(jīng)”的集子中,但我總覺得,《詩經(jīng)》之偉大,乃是整體之偉大,如拆散開來,就每一首詩而言,可以說它們精致、藝術(shù)、有個性,但決說不上“偉大”。“偉大的詩人”,須有絕大的人格精神,可以滋溉后人;須有絕大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可以標新立異,自成格式,既垂范后人,又難以為繼。應(yīng)該說,在這兩點上,屈原都當之無愧,就前一點而言,屈原已成為一種精神的象征,雖然對他的精神價值,根據(jù)不同的時代需要,代代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時我們理解為“忠君”,有時我們理解為“忠民”,有時我們又理解為“愛國”,總之,他已是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精神力量的來源之一,重要的思想資源之一,人格精神的誘導之一。就后一點說,“屈平辭賦垂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他在后半生人生絕境中的數(shù)量不多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已勝過楚國王族——也是他的祖先——幾百年創(chuàng)下的世俗政權(quán)的勛業(yè)。他寄托在他詩歌創(chuàng)造中的志向與人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這是劉安和司馬遷的共同評價。我們知道,司馬遷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是一言九鼎的。而屈原的藝術(shù)創(chuàng)新,“軒翥詩人之后,奮飛辭家之前”,超經(jīng)越義,自鑄偉辭,“衣被詞人,非一代也”——這又是中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文論家劉勰對他的評價。一個史界的司馬遷,一個文論界的劉勰,兩個在各自領(lǐng)域中的頂尖人物,對他的精神與藝術(shù),人格與風格,作這樣至高無上的推崇,屈原之影響人心、之折服人心,于斯可見。其實,屈原作品的數(shù)量并不多。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列出的數(shù)目為25篇,劉向的已散佚的《楚辭》及王逸的《楚辭章句》中列出了這25篇的篇名:它們是:《離騷》1,《九歌》11,《天問》1,《九章》9,《遠游》、《卜居》、《漁父》各1。一篇被梁啟超稱為“全部楚辭中最酣恣最深刻之作”的《招魂》,不在此列,我頗為遺憾,近世有不少學者力主此作仍為屈原的作品,我雖拙于考據(jù),但從情感上說,我很希望這篇作品的著作權(quán)歸于屈原。多年以前,我支邊去青海,一呆17年之久,常起故鄉(xiāng)之思(我本楚人)。每吟那“內(nèi)崇楚國之美,外陳四方之惡”的《招魂》,尤其是那結(jié)尾三句,即不任感慨之至: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我們知道這“哀江南”,后來被那羈留北方的江南人庾信敷衍成一賦《哀江南賦》,其賦其序,都是文學史上的名篇。除此之外,即便在25篇之列的《遠游》、《卜居》、《漁父》,也有不少人否認為屈原作品。作為學術(shù)研究,他們說什么自有他們的根據(jù),但要讓我來作這樣的判斷,我則沒有心情——我不大喜歡他們的“根據(jù)”,因為那“根據(jù)”本身即不算穩(wěn)固,我還是依我的“心情”,這三篇,仍為屈原作品。你看這樣的句子,多么好: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遠游》)這是何等杳不可及,一往不復(fù)的寂寞?一個人好象突墜一個深黑無底的宇宙黑洞,捫天叩地,寂無回音。近千年后,幽州臺上的陳子昂,還在唱這樣的調(diào)子。再看這樣的句子:誰可與玩斯遺芳兮?長向風雨舒情!誰?!誰與我一同賞玩芳草?!我只長向風雨,舒我情懷!這樣的句子,除了屈原,除了這個被命運的風雨播弄得死去又活來的人兒,誰能寫得出?《卜居》乃屈原卜自己以何居世,這樣的大問題,似乎也只有屈原才發(fā)問。屈原向太卜鄭詹尹一口氣問了18個涉及人格、人品、人生策略與人生道德原則的大問題。把鄭詹尹問得啞口無言,是的,這樣深刻的問題,誰能回答出?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吁嗟默默兮,誰知吾之廉貞?如果說,《卜居》是寫公共生活中,人以何種面目面世,那么,《漁父》則是寫在私人生活中,人如何背轉(zhuǎn)身來,面對自己。漁父給出了一種隨波逐流,與世推移的人生策略,但屈原則不能忍心于以自身的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這確實是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人的倫理責任確實在很大程度上障礙著我們自身的逍遙。但在屈原身上,我們卻也看到了,正是這種倫理責任壓力,使得屈原精神之流的壓強增大,使他的人格不斷向上,使他臻于偉大之境。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可以分成三類:《離騷》、《九章》、《遠游》、《卜居》、《漁父》為一類,是屈原政治生活、社會生活的記錄,是他公共生活形象的寫真,是他的心靈史,受難史,流浪史,是他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見證?!毒鸥琛?1篇為第二類,這是一組深情綿渺的情愛類作品,本之于楚國巫風中的娛神歌曲,屈原把它們改造了,變成了他自己的獨創(chuàng),因為他把自己那一往情深的心靈寄托在了里面。第三類只有一篇:《天問》。這是一篇獨特的作品:不僅在屈原作品中是獨特的,在整個中國詩歌史上都是獨特的、怪異的,又是令人震驚的。全詩1500多字,370多句,呵問170多個問題,“懷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瑣未,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逼鋵?,屈原在問“天”之前,已問過“人”:他問過太卜鄭詹尹,問過漁父,問過靈氛,問過女嬃,問過虞舜……但無“人”能回答他“天”大的問題,“天”大的委屈,“天”大的痛苦,“天”大的不幸,所以他只能仰而叩問蒼天,只有“天”才能回答他那170個至今也沒有答案的問題!只是——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張元干《賀新郎》)“海水呀,你說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疑問?!薄疤炜昭剑慊卮鸬氖鞘裁??”“是永恒的沉默?!保ㄌ└隊枴讹w鳥集》)是的,屈原就是那噪動不息的大海,他為那些“永恒的疑問”所折磨,所苦惱,他的《天問》永存天地之間,而成為“永恒的疑問”。而天空,對這些疑問,大概也只能抱以“永恒的沉默”。關(guān)鍵還不是這170多個問題,而是這種疑問的精神與勇氣。這種精神與勇氣實際上是人類精神的象征。人類精神總是通過人類最杰出的分子——人之子,來作最集中的體現(xiàn)。在他的第一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見他的痛: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于此時也……這是《離騷》中的句子,充斥著“恐”、“太息”、“哀”、“怨”、“忳”(憂愁)?!}者,哭也!為時光哭,為生命短暫哭,為短暫的生命里不盡的痛苦、失意哭。注意,他詩中的“民”,也就是“人”,“民生”即“人生”,“民心”即“人心”。他開始從“人”的角度、“人”的立場來表達憤怒,提出訴求。我們知道,《詩經(jīng)》中的憤怒,往往是道德憤怒,是集體的憤怒;而屈原的憤怒,雖然也有道德的支撐,但卻是個人的憤怒。屈原很執(zhí)著地向我們訴說他受到的具體的委屈:他政治理想的破滅,楚懷王如何背叛了他,頃襄王如何侮辱他,令尹子蘭與靳尚如何讒毀他,……他起訴的是這些人對他個人的傷害與不公。他指責他們的不道德,指責他們沒有責任心,指責他們道德上與智力上的雙重昏聵,但這都出自他很自我的判斷。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他的詩中讀出了人生的感慨,讀出了人的命運,讀出了一個不愿屈服的個人所感受到的人生困窘,一個保持個性獨立意志的個人在集體中受到的壓迫甚至迫害。如果說,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的《詩經(jīng)》,其人生感受的尖銳性大有折挫而略顯遲鈍的話,那么,怒形于色,被班固批評為“露才揚己”的屈原,則以其“發(fā)憤以抒情”(《惜誦》),“自怨生”(司馬遷)的詩歌,向我們展示了當個性在面對不公與傷害時,是何等的鋒利而深入。這種鋒利,一方面當然是對社會的切割,而更重要的,是對自己內(nèi)心的血淋淋的開剝。偉大的個性,就從這血泊中挺身立起。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時之不當攪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我們在《離騷》、《九章》等作品中,看到了一個淚流滿面的詩人;看到了一個時時在掩面痛哭的詩人;看到了一個面向風雨“發(fā)憤以抒情”;又對人間的邪惡不停地咀咒的詩人;一個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吟澤畔,長歌當哭,以淚作詩的詩人??伤⒉淮嗳酰⒉桓骛?,并不退卻,并不招安——不,決不。他已從人群中上前一步,成為孤獨而傲慢的個體,與全體對立,他決不再退卻: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詩經(jīng)》的俗世精神很了不起,但從另一方面講,這種俗世精神恰恰消解了個人的意義,消解了個性與社會的對立,從而障礙了個性的偉大。它入世的深度恰恰減少了個性的深度。而屈原,由于他已被主流社會拋棄——他的被流放是一個很有象征意義的事件,而他的《遠游》,則正是他精神的自我流放——他有深刻的孤獨。在以單個的,不堪一擊的個體面對命運時,個性在絕望中顯示了它的高度、深度與完美。劉勰說楚辭是“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并能。”魯迅說楚辭是“逸響偉辭,卓絕一世”,并且較之《詩經(jīng)》,說它“其言甚長,其思甚幻,其旨甚明,憑心而言,不遵矩度”。這一“憑心而言,不遵矩度”,就唱出了個性。屈原是被人群拋棄的,有人會說拋棄他的只是楚懷王楚襄王父子,但從對體制高度認同的屈原來說,被這一對肉頭父子拋棄,就足以使他有“國無人莫我知兮”(一國中沒人知道我)的孤獨感。假如屈原是一個脆弱的人,或者說,他的個性還不夠堅定,他可能會試圖改變自己,再回到人群中去,但偏偏他是一個倔強而不肯一絲遷就的人,純潔而不受一絲污濁的人,一個九死不悔的人,于是,便出現(xiàn)了這樣驚心動魄的對峙:一邊是世俗的強大權(quán)力及權(quán)力控御下的人群及其觀念,一邊是孤獨無依卻一意孤行決不屈服的個人。屈原的偉大,即體現(xiàn)在這種對峙之中。他的失敗,就因為他取對立的立場而不曾屈服;他的成功與輝煌,他的光榮與夢想,也是因為他取對立的立場而不肯屈服。所以,我曾在《屈原:無路可走》一文中說,“屈原之影響后世,是因為他的失敗,這是個人對歷史的失敗,個性對社會的失敗,理想對現(xiàn)實的失敗。”屈原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關(guān)一個具體的活生生的血肉之軀與社會、文化發(fā)生沖突,并遭至毀滅的記錄。是有關(guān)人類自由、幸福的啟示錄。所以,如果我們說,《詩》是北方世俗生活的記錄,它反映了周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因此被冠之以“現(xiàn)實主義”的名目;那么《騷》,則是一個苦難心靈的記錄?!对姟贩从车氖巧钪械臎_突,《騷》則由生活中的沖突深入到內(nèi)心的沖突?!半x騷者,猶離憂也”(司馬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班固),是的,“離騷”乃是一個強悍不屈的個性心靈的痛苦心聲。它體現(xiàn)了個性的深度、痛苦可以達到的深度,它是自我的覺醒,自我的堅持,自我的抗爭,是追求自由、幸福與個人信仰的曙光。所以,屈原的作品,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卻幾乎都是“大詩”,有大精神,大人格,大境界,大痛苦,大煩惱,大疑問。大愛大恨,大悲大喜,他直往個性的深處掘進,決不淺嘗輒止,決不“怨而不怒,哀而不傷,樂而不淫”,他就往這不“中庸”的狂狷的路上走,決不回頭,直至決絕而去,一死了之。他對邪惡,怨而至于怒了,他對自己,哀而至于傷了。他的文學形式,較之《詩經(jīng)》的節(jié)制,他的篇幅與情感,真的是“淫”(過分)了。所以,我上文說,《詩經(jīng)》中任一首詩,單列出來,都略顯渺小,它們靠的是群體的份量而占有文學上的一席之地。而屈原的作品,如,《離騷》、《天問》、《招魂》,以及《九章》中的那些杰出的篇目,是可以單獨地自立于詩歌之林,單獨地成為一道風景,稱得起“大詩”的。即如他的《九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