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2/wKhkGWWGloSAEclRAAMphKB1Ipo505.jpg)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2/wKhkGWWGloSAEclRAAMphKB1Ipo5052.jpg)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2/wKhkGWWGloSAEclRAAMphKB1Ipo5053.jpg)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2/wKhkGWWGloSAEclRAAMphKB1Ipo5054.jpg)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23/12/wKhkGWWGloSAEclRAAMphKB1Ipo505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這是優(yōu)秀的文言文翻譯譯文文章,希望可以對您的學習工作中帶來幫助!1、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譯文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原文及翻譯程頤原文:圣人之門,其徒三千,獨稱顏子為好學。夫《詩》《書》六藝,三千子非不習而通也。然則顏子所獨好者,何學也?學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學而至與?曰:然。學之道如何?曰:天地儲精,得五行之秀者為人。其本也真而靜,其未發(fā)也五性具焉,曰仁義禮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觸其形而動于中矣。其中動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既熾而益蕩,其性鑿矣。是故覺者約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養(yǎng)其性,故曰性其情。愚者則不知制之,縱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君子之學,必先明諸心,知所養(yǎng),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謂自明而誠也。誠之之道,在乎信道篤。信道篤則行之果,行之果則守之固:仁義忠信不離乎心,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出處語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則居之安,動容周旋中禮,而邪僻之心無自生矣。故顏子所事,則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此其好之篤,學之之道也。視聽言動皆禮矣,所異于圣人者,蓋圣人則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順子則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故曰:顏子之與圣人,相去一息,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以其好學之心,假之以年,則不日而化矣?;蛟?“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謂可學而至,其有稽乎?”曰:“然。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灾?,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學而知之者也?!庇衷?“孔子則生而知也,孟子則學而知也。后人不達,以謂圣本生知,非學可至,而為學之道遂失。不求諸己而求諸外,以博文強記巧文麗辭為工,榮華其言,鮮有至于道者。則今之學,與顏子所好異也。”(取材于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譯文:孔子的門下,有三千弟子,孔子只稱贊顏回好學?!对娊?jīng)》《尚書》六藝等,三千弟子不是沒有學習并貫通。如此說來那么顏回所獨自喜好的,是什么學問呢?程頤回答說:是通過學習達到圣人境地的學問啊。有人問:圣人也可以通過學習達到嗎?程頤回答說:是的。有人又問:學習圣人之道的方法是什么呢?程頤回答說:天地間儲存著精氣,匯聚了五行中靈秀之氣而生的是人。人的天性是真且靜的,人尚未生長時五種善性就具備了,叫做仁義禮智信。當人的形體形成以后,外物刺激人的形體而觸動人的內(nèi)心。人的內(nèi)心被觸動,那么七情也就產(chǎn)生了,叫做喜怒哀樂愛惡欲。情感熾烈以后人心就更加搖蕩,人的本性就被破壞了。因此有覺悟的人約束自己的感情使之合于中道,匡正自己的內(nèi)心,養(yǎng)護自己的本性,所以稱作“性其情”(用本性控制引導情感)。愚鈍的人卻不懂得約束自己的感情,放縱自己的情感以致到了乖戾不正的地步,束縛了本性而使之喪失,所以稱作“情其性”(用情感控制引導本性)。君子的學習方法,一定要先使內(nèi)心明白,知道養(yǎng)護的對象,這樣之后努力踐行以求達到目標,這就是前人所說的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使自己達到誠的方法,在于堅信圣人之道的篤誠。信道篤誠那么實行時就果決,實行得果決那么守持得就牢固:仁義忠信不離開自己的內(nèi)心,匆忙倉促中一定這樣,顛沛流離中一定這樣,出入進退言談緘默時也一定這樣。長久保持而不丟失,就會安穩(wěn)地置身于仁義忠信之中,舉止容儀、交際應(yīng)酬全都符合禮的要求,那么乖戾不正的想法也就不會自己產(chǎn)生了。因此顏回所做的,就稱作“違背禮的現(xiàn)象不看,違背禮的聲音不聽,違背禮的言辭不說,違背禮的行為不做?!边@就是他愛好圣人之道的篤誠,學習圣人之道的方法??绰犝f做都合乎禮,與圣人不同的地方是,圣人是無須思考就言語行動得當,不用努力就從容中正,舉止舒緩不迫,合乎中庸之道,顏回卻一定要經(jīng)過思考后才能言語行動得當,一定要努力后才能做到中正。因此說:顏子與圣人相比,相距一息之差,他沒能達到圣人境界的原因是只能謹守圣人之道,還沒有到化境的地步。憑他的好學之心,如果再讓他多活幾年,不久就會達到化境了。有人說:“圣人是天生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人。現(xiàn)在說可以通過學習而到達圣人的境界,難道有什么根據(jù)嗎?”程頤回答說:“是的。孟子說:‘堯、舜,性之也;湯、武,反之也?!灾?,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粗褪峭ㄟ^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意思?!庇终f:“孔子就是天生懂得知識和道理的,孟子就是通過學習而懂得知識和道理的。后人不能通達事理,認為圣人本是生而知之的,不是通過學習做到的,于是為學之道便喪失了?,F(xiàn)在人們的學習不是向自己的本性求得修養(yǎng),而是向外界尋求知識,把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擅長文辭、對偶詞句當作專長,使自己的言辭華麗,這種人少有能學得圣人之道的。那么今人的學習內(nèi)容,與顏回所喜愛的學問就不可同日而語了?!背填U《顏子所好何學論》2、《宋書·顏竣傳》原文及翻譯譯文《宋書·顏竣傳》原文及翻譯宋書原文:顏竣,字士遜,瑯邪臨沂人,光祿大夫延之子也??⒊鯙樘珜W博士,太子舍人,出為世祖①撫軍主簿,甚被愛遇,竣亦盡心補益。元嘉中,太祖不欲諸王各立朋黨,將召竣補尚書郎。吏部尚書江湛以為竣在府有稱,不宜回改,上乃止。二十八年,虜自彭城北歸,復求互市,竣議曰:“愚以為與虜和親無益,已然之明效。何以言其然?夷狄之欲侵暴,正苦力之不足耳。未嘗拘制信義,用輟其謀。”三十年春,以父延之致仕,固求解職,不許。世祖踐阼,以為侍中,俄遷左衛(wèi)將軍,加散騎常侍。先是,竣未有子,至是產(chǎn)男,上自為制名辟強,以比漢侍中張良之子。上自即吉②之后,多所興造,竣諫爭懇切,無所回避,上意甚不說,多不見從??⒆灾^才足干時,恩舊莫比,當贊務(wù)居中,永執(zhí)朝政,而所陳多不被納,疑上欲疏之,乃求外出,以占時旨。大明元年,以為東揚州刺史。所求既許便憂懼無計至州又丁母艱不許去職聽送喪還都恩待猶厚竣彌不自安。每對親故,頗懷怨憤,又數(shù)言朝事違謬,人主得失。及王僧達被誅,謂為竣所讒構(gòu),臨死陳竣前后忿懟,每恨言不見從。僧達所言,頗有相符據(jù)。上未欲便加大戮,且止免官??㈩l啟謝罪,并乞性命,上愈怒。及竟陵王誕為逆,因此陷之。召御史中丞庾徽之于前為奏,奏成,詔曰:“竣孤負恩養(yǎng),乃可至此。于獄賜死,妻息宥之以遠。”史臣曰:為人臣者,若能事主而捐其私,立功而忘其報,雖求顛陷,不可得也。(節(jié)選自《宋書》有刪略)[注]①世祖:南朝宋孝武帝劉駿。太祖:南朝宋文帝劉義隆。②即吉:居喪期滿,古代除去喪服后才能參與吉禮。譯文:顏竣,字士遜,瑯邪臨沂人,是光祿大夫顏延之的長子。顏竣起初擔任太學博士,太子舍人,又出任孝武帝劉駿的撫軍主簿,很是受到親近禮遇,顏竣也盡心輔佐效力。元嘉年間,太祖劉義隆不希望諸侯王各自建立朋黨,準備召回顏竣來補缺尚書郎的職位。吏部尚書江湛認為顏竣在府中已經(jīng)有了職務(wù),不宜更改,皇帝才停了下來。元嘉二十八年,胡人自彭城從北方歸來,又一次請求互通貿(mào)易。顏竣建議說:“我認為和胡人和親并沒有什么好處,這早已是明擺著的。我憑什么說是這樣呢?夷狄想要侵犯暴掠,只是苦惱于自身實力的不足罷了。他們不曾拘守信用道義而停止他們侵犯暴掠的意圖?!痹稳甏禾?,因為父親顏延之辭官歸田,顏竣也堅持請求解除自己的職務(wù),但未被允許。世祖劉駿登基后,任命顏竣為侍中,不久又升遷為左衛(wèi)將軍。在這之前,顏竣還沒有子嗣,到現(xiàn)在才誕下男丁,皇帝親自為他取名為辟強,以比擬漢朝侍中張良的兒子辟強?;实圩詮木訂势跐M后,多次興建土木,顏竣誠懇急切地直言相勸,沒有絲毫的顧忌回避,皇帝的心里非常不高興,所以顏竣的勸諫也就大都不被聽從采納。顏竣自認為自己的才能足以用事治世,與皇帝的舊交沒有誰能夠比擬,理應(yīng)居官朝中,協(xié)助皇帝處理事務(wù),一直執(zhí)掌朝政,可是他所陳述的建議卻大多不被皇帝采納,顏竣便開始懷疑皇帝想要疏遠他,所以就請求離開京城到地方任職,以此來判斷皇帝當時的真實想法。大明元年,任命顏竣為東揚州刺史。顏竣所請求的事情被準許之后,便就開始憂慮懼怕,不知怎么辦才好。到了東揚州后不久,又遭逢母親喪事,皇帝不允許他辭去職務(wù),只是準許他送殯返京,對顏竣的恩遇禮待仍然優(yōu)厚,可是顏竣自己卻越加無法安心。每次面對親朋故友,很是有怨氣憤恨,又多談?wù)摮⒌倪^失謬誤,皇帝的是非得失。等到王僧達即將被處死時,王僧達認為是被顏竣所讒害構(gòu)陷,臨死的時候便敘述了顏竣前后是如何不滿,如何怨恨自己的建議不被聽從采納。王僧達所說的,很是有相符合的證據(jù)?;噬喜幌刖痛税阉麣⑺?,姑且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職。顏竣頻頻上書謝罪,并且乞求饒恕性命,皇上越發(fā)憤怒。后來等到竟陵王劉誕叛逆,于是便借此陷害他(說他和劉誕勾結(jié))。召御史中丞庾徽之到殿前站立啟奏,啟奏完成,詔令:“顏竣有負皇恩,竟然會到達這樣的地步。在獄中賜死,由其自斃,赦免了顏竣的妻子兒女但遷往遠方(交州)?!笔烦颊f:“作為臣子的,如果能忠心侍奉主上并且擯棄自己的私欲,建立功勞而不求報答,那么,即使請求別人顛覆陷害自己,那也是得不到的?!薄端螘ゎ伩鳌?、蘇軾《論子胥種蠡》原文及翻譯譯文蘇軾《論子胥種蠡》原文及翻譯蘇軾原文:越既滅吳,范蠡以為句踐②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逸樂,乃以其私徒屬浮海而行,至于齊。以書遺大夫種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子可以去矣!”蘇子曰:范蠡知相其君而已,以吾相蠡,蠡亦鳥喙也。夫好貨,天下之賤士也,以蠡之賢,豈聚斂積財者?何至耕于海濱,父子力作以營千金屢散而復積此何為者哉豈非才有余而道不足故功成名遂身退而心終不能自放者乎?使句踐有大度,能始終用蠡,蠡亦非清凈無為而老于越者也,故曰“蠡亦鳥喙也”。魯仲連既退秦軍,平原君欲封連,以千金為壽。笑曰:“所貴于天下士者,為人排難解紛而無所取也。即有取,是商賈之事,連不忍為也。”遂去,終身不復見,逃隱于海上。曰:“吾與其富貴而詘于人,寧貧賤而輕世肆志焉!”使范蠡之去如魯連,則去圣人不遠矣。嗚呼!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蠡之全者,而不足于此,吾以是累嘆而深悲焉。子胥、種、蠡皆人杰,而揚雄,曲士也,欲以區(qū)區(qū)之學疵瑕此三人者:以三諫不去、鞭尸籍館為子胥之罪,以不強諫句踐而棲之會稽為種、蠡之過。雄聞古有三諫當去之說,即欲以律天下士,豈不陋哉!三諫而去,為人臣交淺者言也,如宮之奇、泄冶③乃可耳,至如子胥,吳之宗臣,與國存亡者也,去將安往哉?百諫不聽,繼之以死可也??鬃尤ヴ敚磭L一諫,又安用三?父不受誅④,子復讎,禮也。生則斬首,死則鞭尸,發(fā)其至痛,無所擇也。是以昔之君子皆哀而怒之,雄獨非人子乎?至于籍館、闔閭與群臣之罪,非子胥意也。句踐困于會稽,乃能用二子,若先戰(zhàn)而強諫以死之,則雄又當以子胥之罪罪之矣。此皆兒童之見,無足論者,不忍三子之見誣,故為之言。(選自《東坡志林論古》)【注】①種蠡:越國大夫文種、范蠡。②句踐:越國國君勾踐。公元前494年,勾踐射傷吳王闔閭,闔閭重傷死后,夫差即位。勾踐聽聞夫差日夜練兵,欲報父仇,便不聽范蠡的勸阻,想先發(fā)制人,范蠡便不再勸諫。之后勾踐遭遇兵敗,退守會稽。③泄冶:春秋時期陳國大夫。④不受誅:罪不當誅。譯文:越國滅掉吳國后,范蠡認為勾踐的長相是長脖子,嘴向前突起好像鳥嘴一樣,只能夠與他共同度過患難,卻不能夠與他共同享受安逸快樂,于是他率領(lǐng)自己的領(lǐng)民、司下渡海而去,到了齊國。(他〕寫了信送給大夫文種說:“鳥兒打完了,優(yōu)良的弓箭就沒用了而被收藏起來;狡猾的兔子給打死了,獵狗就沒用了煮了來吃掉。您也可以離開了?!蔽艺f:范蠡會為他的國君相面,讓我來給范蠡相面,范蠡也是嘴向前突起好像鳥嘴一樣的人。那些喜歡財貨的人,是世上微賤的人。以范蠡的賢能,哪里是聚斂財貨,囤積居奇的人呢?這樣做,哪里比得上父子努力在海邊耕作,而謀求千金,錢財一會散去,一會聚集,這樣做有什么意義呢?這豈不是才能有余而道德不足,所以雖然功成名就身,但內(nèi)心置卻終究不能平和的人嗎?如果勾踐能夠大度,自始至終重用范蠡,范蠡也不是那種能清靜無為,老死在越國的人,所以我說,范蠡也是嘴向前突起好像鳥嘴一樣的人。魯仲連使秦國軍隊退去,平原君想要封賞魯仲連,用千金為音仲逄祝壽。仲連笑著說:“被天下的士人所崇尚是為人排憂解難卻分文不取的精神。如果有所取,這是商人們才做的事,我不忍心這樣做?!庇谑请x去,終身不再出現(xiàn),逃走隱居于海上,說:“我與其富貴而屈服于人,寧愿貧賤而藐視世俗,放縱心志?!奔偈狗扼坏碾x開,也和仲連一樣,那離圣人的標準就不遠了。哎呀!自春秋以來,在處理仕進和隱退的問題方面,沒有像范蠡這樣周全的人,但(他)在這方面有所缺陷,我因此屢次嘆息而深切悲哀。子胥、文種、范蠡都是杰出的人,而揚雄,只不過是一個鄉(xiāng)曲鄙陋之人,想要用區(qū)區(qū)學識挑三個人的毛病:把三次進諫不聽而不離開、鞭楚王尸、抄楚王家作為子胥的罪過,把沒有極力勸諫句踐而使他棲身會糟作為文種、范蠡的罪過。揚雄聽聞古人有三次進諫不聽當離開的說法,就想要用這個準則去要求天下士人,難道不是很鄙陋嗎?三次進諫不聽而離開,是對與君王交情淺薄的人臣而言的,就像宮之奇、泄冶這樣的就可以做。至于像伍子胥,他是吳國的宗臣,是與國家休戚相關(guān)的人,離開了吳國能去哪里?即便是上百次進諫不聽,繼而死在這事上也是可以的??鬃与x開魯國,不曾有一次進諫,又哪里用得著三次?父親罪不當誅而被誅殺,兒子復仇,是合乎禮的。(仇人)活著就要斬首,死了也要鞭尸,發(fā)泄他內(nèi)心深沉的悲痛,沒有挑選的余地。因此先前的君子都哀嘆(同情)他而用自己的心去推想(理解〕他,揚雄難道不是別人的兒子嗎?至于抄家,這是闔閭與群臣的罪過,不是伍子胥的本意。句踐(兵敗)被圍困在會稽,才能重用文種、范蠡兩人,如果(兩人)在作戰(zhàn)之前就極力勸諫句踐并為這事而死,那么揚雄又會拿伍子胥的過錯去怪罪他們。這都是兒童的見解,不值得與他討論,我只是不忍心這三人被污蔑,所以寫他們說話。蘇軾《論子胥種蠡》4、程頤《養(yǎng)魚記》原文及翻譯譯文程頤《養(yǎng)魚記》原文及翻譯程頤原文:①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買魚子食貓,見其煦沫①也,不忍,因擇可生者,得百余,養(yǎng)其中,大者如指,細者如箸。支頤而觀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魚之得其所也;終觀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②吾讀古圣人書,觀古圣人之政,禁數(shù)罟不得入洿池②,魚尾不盈尺不中殺,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養(yǎng)物而不傷也如是。物獲如是,則吾人之樂其生,遂其性,宜何如哉?思是魚之于是時,寧有是困耶?推是魚,孰不可見耶?感吾心之戚戚者,豈止魚而已乎?③魚乎!魚乎!細鉤密網(wǎng),吾不得禁之于彼;炮燔咀嚼,吾得免爾于此。吾知江海之大,足使爾遂其性,思置汝于彼,而未得其路,徒能以斗斛之水,生汝之命。生汝誠吾心,汝得生已多,萬類天地中,吾心將奈何?魚乎!魚乎!因作《養(yǎng)魚記》。至和甲午季夏記。④吾昔作《養(yǎng)魚記》,于茲幾三十年矣,故稿中偶見之。竊自嘆,少而有志,不忍毀去。觀昔日之所知,循今日之所至,愧負初心,不幾于自棄者□?示諸小子,當以吾為戒。元豐己未正月戊戌,西齋南窗下書?!咀ⅰ竣凫隳河猛倌ハ酀駶?,喻不幸者互相扶持。②數(shù)罟:細密的網(wǎng),用以捕取小魚。洿池:池塘。譯文:書房的前面有個石盆式的水池。家里的人買小魚喂貓,見到魚兒用唾沫互相濕潤,心中不忍,于是選擇其中能夠活的,有百余尾,養(yǎng)于池中,大的如指粗,小的像筷子。我用手托著下頷觀賞了整整一天。剛開始把魚放到水中,內(nèi)心高興自得,因為魚找到了它們的處所;后來再看它們,內(nèi)心戚戚,有所感觸。閱讀古代圣人的書籍,看到他們?yōu)檎?,?guī)定細密的魚網(wǎng)不得撒向大池,魚尾不足一尺長不得捕殺,集市上不得售賣,人們不準食用。圣人寬厚仁愛,他們養(yǎng)物卻不傷害它們就像這樣。如果按照這樣的方式捕獲生物,那么我們?nèi)祟悩菲渖?,順其性,?yīng)當怎么辦呢?推想生活在那個時候的魚群,難道有這樣的困境嗎?推及這條魚到其它情況,又有什么不能知道呢?感慨我內(nèi)心的悲戚,難道只是對魚這樣嗎?魚兒呀!魚兒呀!那些用細鉤密網(wǎng)捕殺你的人,我無權(quán)禁止他們;但是燒烤咀嚼魚肉,我今天沒有這樣做。我知道江湖的廣大,足夠使你隨心所欲,很想把你們投放江湖之中,卻沒有找到辦法,只能用斗斛的水,使你們生存。而這實在是出于我的衷心。你們生存下來的已經(jīng)很多,對于天地間的萬物,我的心里又該怎么辦?魚兒呀!魚兒呀!使我內(nèi)心受到感動的,又豈只是魚而已呢?于是作了這篇《養(yǎng)魚記》。至和元年六月記。我之前作《養(yǎng)魚記》,到現(xiàn)在幾近三十年,在以前的舊稿中偶然看到這篇文章。我不禁嘆息,年少有志,不忍毀去。看昔日所知,依著今日所到的地步,愧對起初的志愿,不接近于自棄嗎?給眾小兒看,應(yīng)當以我為戒。元豐己未正月戊戌,西齋南窗下書。歐陽修《養(yǎng)魚記》程頤《養(yǎng)魚記》5、蘇軾《子思論》原文及翻譯譯文蘇軾《子思論》原文及翻譯蘇軾原文:昔者夫子②之文章,非有意于為文,是以未嘗立論也.所可得而言者,唯其歸于至當,斯以為圣人而已矣。夫子之道,可由而不可知,可言而不可議.此其不爭為區(qū)區(qū)之論,以開是非之端,是以獨得不廢,以與天下后世為仁義禮樂之主。夫子既沒,諸子之欲為書以傳于后世者,其意皆存乎為文,汲汲乎惟恐其汩沒而莫吾知也,是故皆喜立論。論立而爭起。自孟子之后,至于荀卿、揚雄,皆務(wù)為相攻之說,其余不足數(shù)者紛紜于天下。嗟夫,夫子之道,不幸而有老聃、莊周、楊朱、墨翟、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之徒,各持其私說以攻乎其外,天下方將惑之,而未知其所適從。奈何其弟子門人,又內(nèi)自相攻而不決。千載之后,學者愈眾,而夫子之道益晦而不明者,由此之故歟?昔三子之爭,起于孟子。孟子曰:“人之性善?!笔且攒髯釉唬骸叭酥詯骸!倍鴵P子又曰:“人之性,善惡混?!泵献蛹纫褤?jù)其善,是故荀子不得不出于惡。人之性有善惡而已,二子既已據(jù)之,是以揚子亦不得不出于善惡混也。為論不求其精,而務(wù)以為異于人,則紛紛之說,未可以知其所止。且夫夫子未嘗言性也,蓋亦嘗言之矣,而未有必然之論也。孟子之所謂性善者,皆出于其師子思之書。子思之書,皆圣人之微言篤論。孟子得之而不善用之,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為言之名,舉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論,昭昭乎自以為的于天下,使天下之過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夫二子之為異論者,皆孟子之過也。若夫子思之論則不然,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圣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圣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者不知其所窮。夫如是,則惻隱足以為仁,而仁不止于惻隱;羞惡足以為義,而義不止于羞惡。此不亦孟子之所以為性善之論歟!子思論圣人之道出于天下之所能行,而孟子論天下之人皆可以行圣人之道,此無以異者。而子思取必于圣人之道,孟子取必于天下之人。故夫后世之異議皆出于孟子。而子思之論,天下同是而莫或非焉。然后知子思之善為論也?!咀ⅰ竣僮铀迹好讈?,字子思,孔子嫡孫,受教于孔子的學生岑參。②夫子:即孔子。譯文:從前夫子的文章,不是刻意要著書立說,因此不曾想樹立觀點。他所說的,都恰到好處,這樣,他才成為圣人。夫子的學說,可以照著去做,卻不能完全懂得;可以述說,卻無法與之論辯。這是因為他不想樹立那種淺薄的觀點,引起是是非非的爭論,他的學說也因此才不被廢棄,給天下后世制定了仁義禮樂的規(guī)范。夫子去世后,諸子百家都想著書立說而流傳于后世,他們的心思全用在了文章形式上,唯恐自身被湮沒而不為后人了解,因此都喜歡樹立觀點。觀點確立了,爭論就產(chǎn)生了。從孟子之后,到荀卿、楊雄,都致力于相互攻訐,其他不值一提的人還有很多,這些人相互駁難,爭論不休。唉,夫子的學說,不幸有老聃、莊周、楊朱、墨翟、田駢、慎到、申不害、韓非這些人,各持一家之說,從外面攻擊,天下人正陷入困惑無所適從的時候,無奈他的弟子們又在內(nèi)部相互攻擊不休。千年之后,學習的人越多,夫子的學說變得越發(fā)晦澀不明,恐怕就是這個原因吧?從前的三子之爭,是由孟子引起的。孟子說:“人性善。”因此荀子說:“人性惡?!倍鴹钭佑终f:“人的本性,善惡兼具?!泵献蛹热徽f人性是善的了,所以荀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惡的。人的本性非善即惡,孟荀二人已持有這兩種觀點,楊子就不得不說人性是善惡兼具的。立論不求精辟深刻,卻只求標新立異,那么爭論不休的局面,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停止。況且夫子未曾提起過人性,也許提起過,卻沒有明確的結(jié)論。孟子提出的人性善的觀點,其實都出自他的老師子思的著作。子思的著作,記載的都是圣人簡要深刻的言論,孟子得到它卻不善于運用它,能談?wù)摾蠋煹膶W說,卻不知道為什么用這種形式來闡述。天下如此之大,非得說所有人的本性都一定是善的,明明白白地把自己變成靶子,讓天下從此經(jīng)過的人,都想拿起弓箭射擊他。所以,荀子和楊子提出標新立異的言論,其實都是孟子的過錯。至于子思的言論卻不是這樣。他說:“圣人的學說,愚鈍的男女也可以了解,等到深奧的地方,即使圣人也有不能完全領(lǐng)會之處;淺陋無知的男女也能踐行,可那最高的境界,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圣人的學說,從普通人都能踐行開始,而它的極致之處,圣人也有不能領(lǐng)會的。從普通人能踐行開始,所以天下沒有不能學習的。極致之處圣人也不能完全領(lǐng)會,因此學習的人便沒有窮盡它的時候。這就像惻隱之心是仁愛的表現(xiàn),但仁愛不僅僅是惻隱之心。懂得廉恥是道義的表現(xiàn),可道義并不停留在懂得廉恥上。這不就是孟子所說的人性善嗎!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天下人都能踐行,孟子說的是天下人都能踐行圣人之道。這似乎沒什么兩樣。但子思說的是圣人之道,而孟子論的是天下之人。由此看來,后世那些人提出奇談怪論,都是因為孟子。子思的學說,世人都認同而沒有誰非議它。這樣,然后知道子思才真正善于立論。蘇軾《子思論》6、《宋史·顏師魯傳》原文及翻譯譯文《宋史·顏師魯傳》原文及翻譯宋史原文:顏師魯,字幾圣,漳州龍溪人。紹興中,擢進士第,歷知莆田、福清縣。嘗決水利滯訟。歲大侵,發(fā)廩勸分有方而不遏糴價,船粟畢湊,市糴更平。鄭伯熊為常平使,薦于朝,帥陳俊卿尤器重之。尋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細民至以雞豚罌榻折產(chǎn)力遇役輒破家?guī)燈斚陆虒僖仡A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qū)挶认廾獯斚瘫惆仓?。鹽課歲百鉅萬,本錢久不給,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辟日繁。師魯撙帑[注]緡,盡償宿負,戒官吏毋侵移。上謂執(zhí)政曰:“儒生能辦事如此!”予職直秘閣。農(nóng)民有墾曠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為己利,師魯奏:“但當正其租賦,不應(yīng)繩以盜種法,失劭農(nóng)重本意?!弊嗫桑熘鵀榱?。為國子祭酒。初,上諭執(zhí)政擇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學,故有是命。首奏:“宜講明理學,嚴禁穿鑿,俾廉恥興而風俗厚?!睅燈攲W行素孚規(guī)約,率以身先,與諸生言,孜孜以治己立誠為本,藝尤異者必加獎勸,由是人知飭勵。上聞之喜曰:“顏師魯?shù)綄W未久,規(guī)矩甚肅。”詔充遺留禮信使。初,遺留使至金,必令簪花聽樂。師魯言:“國勢今非昔比,金人或強臣非禮,誓以死守?!毖赝狙缭O(shè),力請徹樂。至燕山,復辭簪花執(zhí)射。時孝宗以孝聞,師魯據(jù)經(jīng)陳誼,反復慷慨,故金終不能奪。除吏部尚書兼侍講,屢抗章請老,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泉州。在泉因任,凡閱三年,專以恤民寬屬邑為政,始至即捐舶貨,諸商賈胡尤服其清。以紹熙四年卒于家,年七十五。師魯自幼莊重若成人,孝友天至。初為番禺簿,喪父以歸,扶柩航海,水程數(shù)千里,甫三日登于岸,而颶風大作,人以為孝感。(選自《宋史·顏師魯傳》,有刪改)[注]撙:節(jié)制。帑(tǎng):財物。譯文:顏師魯,字幾圣,漳州龍溪人。紹興年間,考取進士被提拔,歷任莆田、福清知縣。曾經(jīng)判決水利方面積壓的案件。年成遭大饑荒,打開倉庫勸導人們有無相濟很得法而不去壓制糧食的價格,船運來的糧食都集中到這里,市場買糧食的價格又平穩(wěn)下來。鄭伯熊擔任常平使,把他推薦給朝廷,守帥陳俊卿特別看重他。不久改任出使浙西。差役法有很多弊病,老百姓甚至把雞、豬、壇罐、床折算成產(chǎn)業(yè)人力,遇到差役就毀滅全家。顏師魯教導屬下各縣,修正流水冊,考證差役的次序,放寬追繳的期限,免去代輸,(百姓)都認為便利而安定下來。鹽稅每年有一百萬之多,本錢很久不能供給,一亭一灶私自售賣的,禁令下了不能止住,判刑的人一天比一天多。顏師魯節(jié)省開支,全部償還了舊債,告誡官吏不得侵占挪用。皇上對執(zhí)政大臣說:“讀書人這樣能辦事!”給他直秘閣的官職。農(nóng)民有開墾荒地變成耕田沒來得及交租的,壞人豪強多半據(jù)為已有而收利,顏師魯上奏:“只應(yīng)當糾正他們租稅的收取,不應(yīng)當用盜種土地法制裁,(這樣做)就失去鼓勵農(nóng)耕的本意。”奏章得到肯定,于是寫成法令。擔任國子祭酒。當初,皇上告知執(zhí)政選擇老成持重的人到太學作為表率,所以有這個任命。顏師魯首先上奏:“應(yīng)當講清楚理學的道理,嚴禁穿鑿附會,使廉潔知恥的作風興起而風俗淳厚?!鳖亷燈?shù)膶W問品行一向合乎規(guī)定,總是以身作則,和學生們談話,勤勉不懈地拿管好自己樹立誠信為根本,成績非常突出的一定給予獎勵,因此人人懂得約束奮進。皇上聽了高興地說:“顏師魯?shù)綄W校不久,紀律很整肅?!背⑾略t(顏師魯)擔當遺留禮信使。當初,遺留使到達金國,(金國)必定要命令(宋朝使者)戴花聽音樂。顏師魯說:“國家的力量現(xiàn)在不能和過去比,金國人可能強迫我不守禮節(jié),(我)發(fā)誓用死來守節(jié)?!毖赝驹O(shè)宴招待,極力請求撤去音樂。到達燕山,又謝絕戴花宴射。當時孝宗皇帝因孝聞名,顏師魯根據(jù)經(jīng)書陳述道理,反復慷慨陳詞,因此金國人始終不能改變(他的主意)。授任吏部尚書兼侍講,多次上奏章請求告老退休,憑著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擔任泉州知州。在泉州任上,共經(jīng)歷三年,一心用愛護百姓寬容屬下各縣作為政事的原則,剛到任就免除舶來貨物的(稅),那些商人胡人特別敬服他的清廉。在紹熙四年在家去世,享年七十五歲。顏師魯從小就端莊嚴肅好像成年人,孝順友愛是他的天性。當初擔任為番禺縣主簿,父親去世回家,攜帶靈柩在海上航行,水路幾千里,過了三天剛登上岸,就刮起了猛烈的颶風,人認為這是他的孝心感動了上天?!端问贰ゎ亷燈攤鳌?、《戴胄犯顏執(zhí)法》原文及翻譯譯文《戴胄犯顏執(zhí)法》原文及翻譯原文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為大理少卿。上以選人多詐冒資蔭,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幾,有詐冒事覺者,上欲殺之。胄奏:“據(jù)法應(yīng)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對曰:“敕者出于一時之喜怒,法者國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選人之多詐,故欲殺之,而既知其不可,復斷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執(zhí)法,朕復何憂!”胄前后犯顏執(zhí)法,言如涌泉,上皆從之,天下無冤獄。翻譯皇上因為兵部郎中戴胄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為候選人大都對自己的做官資歷造假,下令他們自首,不自首的人判處死刑。沒過多久,有偽造做官資歷的人被發(fā)現(xiàn)了,圣上想殺他。戴胄上奏說:“按照法律應(yīng)當流放。”皇上憤怒地說:“你想遵守法律而讓我說話不算話嗎?”戴胄回答說:“下令的人只是因為一時的喜怒,而法律是國家用來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為憤怒候選人的作假,所以想要殺他,然而既然已經(jīng)知道不可以這樣,交由法律處理,這正是忍耐小的憤怒保存大的信用?!被噬险f:“你能夠執(zhí)行法律,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呢?”戴胄這一次觸犯圣顏而堅持執(zhí)行法律,言辭像泉涌一樣,皇上都聽從他的,天底下沒有冤案了。注釋①犯顏:冒犯君主的威嚴。②上:指唐太宗。③擢:提升。④資蔭:資即資格;蔭指封建時代子孫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賞。⑤流:把犯人放逐到邊遠的地方服勞役。⑥布:昭示。⑦忿:憤怒。⑧獄:案件。曰:說8、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原文及翻譯譯文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原文及翻譯顧炎武原文:比往來南北,頗承友朋推一日之長,問道于盲。竊嘆夫百余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命與仁,夫子之所罕言也。性與天道,子貢所未得聞也,性命之理,著之《易傳》,未嘗數(shù)以語人,其答問士也,則曰“行己有恥”;其為學,則曰“好古敏求”;其與門弟子言,舉堯、舜相傳所謂“危微精一”之說,一切不道,而但曰:“允執(zhí)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眴韬?圣人之所以為學者,何其平易而可循也!故曰,“下學而上達?!鳖佔又畮缀跏ヒ?,猶曰:“博我以文?!逼涓姘Ч?,明善之功,先以之博學。自曾子而下,篤實無若子夏,而其言仁也,則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今之君子則不然,聚賓客門人之學者數(shù)十百人,“譬諸草木,區(qū)以別矣”,而一皆與之言心言性。舍多學而識,以求一貫之方,置四海之困窮不言,而終日講“危微精一”之說,是必其道之高于夫子,而其門人弟子之賢于子貢,祧東魯而直接二帝之心傳者也!我弗敢知也?!睹献印芬粫孕难孕砸嗾佌佉?,乃至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之所問,與孟子之所答者,常在乎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間。以伊尹之元圣,堯舜其君其民之盛德大功,而其本乃在乎千駟一介之不視不取。伯夷、伊尹之不同于孔子也,而其同者則以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處、去就、辭受、取與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所罕言也。謂忠與清之未至于仁而不知不忠與清而可以言仁者未之有也謂不忮不求之不足以盡道而不知終身于忮且求而可以言道者未之有也我弗敢知也。愚所謂圣人之道者如何?曰“博學多文”,曰“行己有恥”。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皆學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來、辭受、取與之間,皆有恥之事也。恥之于人大矣!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之不被其澤,故曰,“萬物皆備于我矣,反身而誠?!眴韬?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圣人而去之彌遠也。雖然,非愚之所敢言也,且以區(qū)區(qū)之見,私諸同志而求起予。(節(jié)選自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注】①危微精一:“人心精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十六字心傳的簡稱。后來宋儒把它當作堯、舜、禹心心相傳的個人修養(yǎng)和治理國家的原則。②祧(tiāo):遠祖之廟,這里做超越解。③忮(zhì):忌恨。④求:貪求。譯文:近來我來往于南方北方,很承友朋們以尊師之禮相待,這其實有點像向瞎子問道,實不敢當。我獨自以為,百年來以來的學者常常說心說性,然而他們卻茫茫然不得其真諦。命與仁,孔子是很少談到的,人性與自然規(guī)律,子貢沒有聽說過,人性與命運的道理出自《易傳》,未曾多次與人談起,他回答士人的準則是“自己行事要知道什么是恥辱”??鬃诱勛约旱闹螌W,也只是說“喜歡古代的詩書禮樂,勤奮去追究?!彼c門內(nèi)弟子說話中,所有那些所謂相傳堯舜的所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的說法,全都不提,而只是說:“不偏不倚地執(zhí)政,如果天下有窮困,那么,上天賜與的福份就終止了?!眴韬?圣人的用來作學問的方法,這是怎樣的平易而且可以以遵循的啊!所以說,“從初級學起而可以達到高深的水平?!鳖伝匾呀咏ベt的水平了,還說:“教我各種知識,以使我學問淵博?!笨鬃痈媸爵敯Ч珪r說,明辨善惡的功夫,首先要擁有博深的學問。從曾參以下,修養(yǎng)、沒有比得上子夏的,可子夏說起“仁“來,卻這樣解釋:“要廣博地學習,有堅定的志向,懇切地發(fā)問并且多方面地思考當前的問題?!爆F(xiàn)在的君子卻不是這樣,他們聚集賓客、弟子、求學者,數(shù)十或數(shù)百人“就像草木一樣繁多應(yīng)該加以區(qū)分”,可是卻一律和他們講心講性。舍棄“多學而增長見聞”,來尋求統(tǒng)一貫通的方法,把天下的窮困放在一邊不管卻一天到頭講危微精一之說,這一定是他的道要比孔子高明,而且他們的門人弟子都比子貢還圣賢,這真是把孔子的儒學棄在一邊而直接得二帝真?zhèn)靼?我不敢相信他們?!睹献印芬粫孕难孕砸彩欠磸蛻┣辛?,于是和萬章、公孫丑、陳代、陳臻、周霄、彭更諸人的提問和孟子的回答中,常常在于出仕和隱居,離職與就職,拒絕與接受、取得與付出的關(guān)系方面。)以伊尹這樣的大圣人,有使君成為堯舜那樣的君,使民成為堯舜那樣的民的巨大功勞,而其本性卻在于就算有四千匹馬,一匹馬也不看不取這樣小而具體的地方。伯夷、伊尹的特點不同于孔子,但他們有與孔子相同的地方,就是做一件不義之事,殺一個無辜之人,就算得到天下,他們也不不會做。所以,本性、天命等,是孔子很少說到的,可是卻是現(xiàn)在的君子卻常常掛在嘴邊;出仕與隱居,離職與就職,拒絕與接受,取得與付出之間的分辨,孔子、孟子常常談及,可今天的君子卻很少談到。這就是說忠誠和清正還未達到仁,而不知道不忠誠不清正卻可以大談特談仁,這是從來沒有過的。還說“不嫉妒、不不貪求”還不足以達到道的要求,可我不知道,一輩子都在嫉妒和貪求的人卻可以大談其道,這也是從來沒有過的。這些人的作為,我真的不敢相信。我所說的圣人的道理是怎么樣的呢?是“博學多文”,是“行己有恥”。從自己的為人處事以至到天下國家,都是應(yīng)當學習的事情;從做子弟、臣子、朋友以至處理隱居出仕、合交往,拒絕與接受,取得與付出等,都是包含有恥的事。)“知恥對于人來說是最重要的?!辈灰源忠碌垶閻u,而以普通百姓沒有受到自己的恩惠為恥。所以說,“即使萬物都為我備好了,反躬自問而沒有愧疚?!眴韬?士人不把有恥入在首位,則是無根本的人,不好古人的詩書禮樂和豐富的見聞,就是空虛的學問,靠無根基的人而講空虛的學問,我看見他們每天都在提做圣人,但離圣人越來越遠了。雖然如此,也不是我敢斷言的,姑且把這小小的看法私下里給同道的說說,來給我啟發(fā)和幫助。顧炎武《與友人論學書》9、《商於子論治國》原文及翻譯譯文《商於子論治國》原文及翻譯宋濂原文:商於子①,商國之布衣也,家貧,無犢以耕,乃牽一大豕②駕之而東。商君,商國之君也,微訪鄉(xiāng)野,過而責之曰:“子過矣!耕當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塊也,蹄之堅能陷淖③也。豕縱大,安能耕耶?”商於子不說,弗應(yīng)。商君曰:“今子以之代耕,不亦顛乎?”商於子曰:“子以予顛之,予亦以子顛之。吾豈不知服田④必以牛,亦猶牧⑤吾民者必以賢。不以牛,雖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賢,則天下受禍,其害大。子何不以責我者責牧民者耶?”商君立有間,面有慚色,顧謂左右從者曰:“爾輩以此究物理。耕者,能善曉天下之治,而治者乃愚也。論國之道,自恨弗如遠甚矣?!北戎羾?,乃除舊弊,施新策,廣招天下之士以治。數(shù)年之后,富民安邦,蓋商於子之功也?!咀ⅰ竣偕天蹲樱禾摌?gòu)的人名;后面“商君”,商國的國君,也是虛構(gòu)的國君。②豕(shǐ):豬。③淖(nào):爛泥。④服田:駕牲口耕田。⑤牧:統(tǒng)治、管理。譯文:商於子是商國的平民,家很貧窮,又沒有牛耕田,他就牽一頭大豬自西向東耕田。商君是商國的國君,微服私訪鄉(xiāng)村,經(jīng)過時責備他說:“你錯啦!耕地應(yīng)當用牛,憑借牛巨大的力氣能夠使土塊耕起,憑借牛堅硬有力的蹄子可以站立于泥淖之中。豬再大,怎么能耕地呢?”商於子不高興,沒搭理他。商君說:“如今您用豬來代牛耕地,不是弄顛倒了嗎?”商於子說:“您認為我弄顛倒了,我還認為您弄顛倒了呢。我難道不知道侍弄田地必須用牛,也就如同管理百姓必須用賢人一樣。不用牛,雖然侍弄不好田地,它的害處小;不用賢人,那么天下遭受禍害,它的害處大。您怎么不用責備我的話去責備治理百姓的人(統(tǒng)統(tǒng)者)啊?”商君站立有一會兒,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回頭對身邊的隨從說:“你們這些人,要通過這事來推究事物的道理。一個耕田的人,能精通天下治國之道,而我們這些治理天下的人卻很糊涂啊。談?wù)撝卫韲业牡览?方法、措施),我自恨比他差得遠呢?!钡鹊缴叹氐絿?,就革除舊弊,施行新的政策,廣泛招收天下有才之人來管理國家。幾年之后,百姓富裕了,國家安定了,這原來是商於子的功勞啊。)10、《周書·顏之儀傳》原文及翻譯譯文《周書·顏之儀傳》原文及翻譯周書原文:顏之儀,字子升,瑯邪臨沂人也,晉侍中含九世孫。祖見遠,齊御史治書。正色立朝,有當官之稱。及梁武帝執(zhí)政,遂以疾辭。尋而齊和帝暴崩,見遠慟哭而絕。梁武帝深恨之,謂朝臣曰:“我自應(yīng)天從人,何預天下人事,而顏見遠乃至于此?!碑敃r嘉其忠烈,咸稱嘆之。之儀幼穎悟,三歲能讀《孝經(jīng)》。及長,博涉群書,好為詞賦。嘗獻《神州頌》,辭致雅贍。梁元帝手敕報曰:“枚乘二葉,俱得游梁;應(yīng)貞兩世,并稱文學。我求才子,鯁慰良深?!苯昶剑畠x隨例遷長安。世宗以為麟趾學士,稍遷司書上士。高祖初建儲宮,盛選師傅,以之儀為侍讀。太子后征吐谷渾,栽軍有過行,鄭譯等并以不能匡弼坐譴,唯之儀以累諫獲賞。即拜小宮尹,封平陽縣男,邑二百戶。宣帝即位,遷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增邑一千戶。帝后刑政乖僻,昏縱日甚,之儀犯顏驟諫,雖不見納,終亦不止。深為帝所忌。然以恩舊,每優(yōu)容之。及帝殺王軌,之儀固諫,帝怒,欲并致之于法,后以其諒直無私,乃舍之。宣帝崩,劉昉、鄭譯等矯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少主。之儀知非帝旨,拒而弗從。昉等草詔署訖,逼之儀連署。之儀厲聲謂昉等曰:“主上升遐,嗣子沖幼,阿衡之任,宜在宗英。方今賢戚之內(nèi)趙王最長以親以德合膺重寄公等備受朝恩當思盡忠報國奈何一旦欲以神器假人!之儀有死而已,不能誣罔先帝。”于是昉等知不可屈,乃代之儀署而行之。隋文帝后索符璽,之儀又正色曰:“此天子之物,自有主者,宰相何故索之?”于是隋文帝大怒,命引出,將戮之,然以其民之望也,乃止。出為西疆郡守。隋文帝踐極,詔征還京師,進爵新野郡公。開皇五年,拜集州刺史。在州清靜,夷夏悅之。十年正月,之儀隨例入朝。隋文帝望而識之,命引至御坐,謂之曰:“見危授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古人所難,何以加卿。”乃賜錢十萬、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卒,年六十九。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周書》列傳第三十二)譯文:顏之儀字子升,是瑯邪臨沂人,晉侍中顏含第九代孫。祖父顏見遠,任齊御史治書。在朝中神情莊重態(tài)度嚴肅,居官稱職,為人稱揚。到梁武帝執(zhí)政時,以疾病為由辭官。不久齊和帝突然死了,見遠大哭而致氣絕。梁武帝深感遺憾,對朝臣說:“我自從順應(yīng)天命和順從人心臨政以來,參與干涉天下人事,而顏見遠竟至于如此?!碑敃r稱贊他忠烈,都為他感嘆。顏之儀幼年穎悟,三歲時能讀《孝經(jīng)》。長大后,博覽群書,喜好寫詞賦。曾經(jīng)進獻《神州頌》,文辭典雅富麗。梁元帝親手回書說:“枚乘父子都能與梁王游學,應(yīng)貞兩代,都被稱贊為有文學才能。我尋求才子,心中的郁塞得到很大寬解?!苯昶蕉ê螅佒畠x按照規(guī)定遷到長安。世宗任其為麟趾學士,不久遷升為司書上士。高祖剛設(shè)立太子,認真替他選擇師傅,選之儀為侍讀。太子后來征討吐谷渾,在軍中有不軌行為,鄭譯等人都因不能糾正輔助而受到責罰,只有顏之儀因為屢次勸諫而獲賞。因而授任小宮尹,封平陽縣男,食邑二百戶。宣帝即位,晉位上儀同大將軍、御正中大夫,進爵為公,增加食邑一千戶。宣帝其后刑法政治乖僻,越來越昏縱,顏之儀屢次冒犯主上的尊嚴進諫,雖然未被采納,始終未停止上諫言。宣帝十分忌恨他。但由于有舊恩,也一直加以優(yōu)容。當宣帝要殺王軌時,顏之儀堅持進諫。宣帝大怒,想將他也處死。后來因他誠實正直而無私心,沒有執(zhí)行。宣帝去世,劉昉、鄭譯等偽造遺詔,以隋文帝為丞相,輔助少主。顏之儀知道不是宣帝的旨意,拒絕相從。劉昉等人草詔而署名之后,逼迫之儀接著署名。顏之儀厲聲對劉昉等人說:“主上去世,繼嗣之子年幼,朝廷大權(quán)應(yīng)該由才能杰出的宗族掌握?,F(xiàn)在皇親之中,趙王年齡最大,以親以德來說,都應(yīng)該寄以重任。你們備受朝恩,應(yīng)一心盡忠報國,怎么能一下子就將朝庭大權(quán)交給別人!之儀只是一死罷了,不能欺騙先帝?!币虼藙P等人知道他不可屈服,于是代替之儀署名而公布。隋文帝后來又索要符璽,顏之儀又正色說:“這是天子的信物,自有主人,做宰相的為什么索要它呢?”隋文帝因此大怒,下令帶出去,想殺掉他,但是因為他在民眾中聲望很高,才放了他。出朝做西疆郡守。隋文帝做了皇帝,下詔將他征回京師,進爵為新野郡公。開皇五年,被任命為集州刺史。在任期間州內(nèi)清平安寧,各民族百姓都很喜歡。開皇十年正月,之儀按例上朝廷去進見。隋文帝見到后就認出了他,命人帶他到御座前,對他說:“危難時刻勇于獻出自己的生命,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guān)頭而不改變節(jié)操,古人也難做到,用什么來嘉獎你?!庇谑琴n給他錢十萬、米一百石。十一年冬,去世,終年六十九歲。有文集十卷行于世?!吨軙ゎ佒畠x傳》11、《孟子·告子下·人善論》原文及翻譯譯文《孟子·告子下·人善論》原文及翻譯孟子·告子下人善論【原文】曹交①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薄敖宦勎耐跏撸瑴懦?,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曰:“奚有于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勝一匹雛②,則為無力人矣;今日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③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后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禁之行,是桀而已、矣?!痹唬骸敖坏靡娪卩u君,可以假館④,愿留而受業(yè)于門?!痹唬骸胺虻廊舸舐啡?,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余師。”【注釋】①曹交:趙歧注認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時代曹國已亡,所以也不確切。②一匹雛:一只小雞。③烏獲:古代傳說中的大力士。④假館:借客舍,意為找一個住處?!咀g文】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有這說法嗎?”孟子說:“有?!辈芙徽f:“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Unit 5 Music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教學設(shè)計)高一英語同步高效課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冊)
- 12 玩小車 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科學一年級上冊青島版
- 第一單元 改造家庭網(wǎng)絡(luò)系統(tǒng)第二節(jié)改造家庭網(wǎng)絡(luò) 教學設(shè)計 -2024-2025學年川教版(2024)初中信息技術(shù)七年級上冊
- 12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教學設(shè)計-2024-2025學年三年級上冊語文統(tǒng)編版
- 第19課《大雁歸來》教學設(shè)計-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七年級上冊
- 全國中圖版高中信息技術(shù)選修2第三單元第一節(jié)視聽制作1、《感受視聽作品》教學設(shè)計
- 江蘇省土地經(jīng)營權(quán)流轉(zhuǎn)合同8篇
- 全國川教版信息技術(shù)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節(jié)《爬取網(wǎng)絡(luò)信息》教學設(shè)計
- 9 知法守法依法維權(quán) 第二課時(教學設(shè)計)-2023-2024學年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統(tǒng)編版
- 第十二章 電能能量守恒定律 教學設(shè)計 -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冊
- 《系統(tǒng)解剖學》期末考試復習題庫大全-下(多選題匯總)
- 中醫(yī)護理技術(shù)-麥粒灸 懸灸 穴位注射-培訓課件
- 燒掉數(shù)學書:重新發(fā)明數(shù)學
- 廈門弘愛醫(yī)院硼中子俘獲治療系統(tǒng)項目環(huán)境影響報告
- 酒店招標文件內(nèi)容
- 腹腔鏡胃癌根治術(shù)護理教學查房
- 【茶道】宋代點茶道詳解
- 初中語文短語練習(附參考答案)
- 大學課程中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目標(SDGs)教育-第1篇
- 企業(yè)人員測評理論與方法
- 圖形創(chuàng)意(高職藝術(shù)設(shè)計類)PPT完整全套教學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