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講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7講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7講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7講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7講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課件-高三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講:

古代中國政治小結和選擇性必修一內容補充秦西周分封制漢唐宋元明清宗法制三公九卿郡縣制中外朝尚書臺郡國并行制“推恩令”三省六部節(jié)度使安史之亂藩鎮(zhèn)割據(jù)二府三司中書省制廢宰相權分六部設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康:南書房雍:軍機處地方收權分權通判行省行省廢行省設三司商內外服制度方國林立中央:地方:州—郡—縣道—州—縣郡—縣路—府或州—縣省—府—縣省—府—縣一、古代中國官制演進隋州—縣郡—縣路—府或州—縣(1)層級變化?說明什么?從兩級制到三級制再到四級制、五級制的演變,其中三級制占主體地位,層級的增加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2)誰最穩(wěn)定?誰變化最頻繁?縣最穩(wěn)定,最高一級變化最頻繁,下穩(wěn)上動是地方行政層級變化的特征。(3)州、道、路最初的職能是什么?中央設立的監(jiān)察機構通常會演變成最高一級行政單位。二、中國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①政治:有利于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與領土完整、創(chuàng)造和平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抵御外來侵略。②經(jīng)濟: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生產活動和經(jīng)濟建設,有利于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③民族關系:在統(tǒng)一的環(huán)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防止分裂割據(jù);有利于各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發(fā)展和提高,使我國古代人民創(chuàng)造了領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三、中國古代變化特點和規(guī)律1、性質①實質:局部改變與生產力不相符合的生產關系、與經(jīng)濟基礎不相符合的上層建筑(舊有制度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②確立封建制度: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③挽救王朝危機:王安石變法、張居正改革2、目的①根本目的: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改變不相符合的現(xiàn)狀)②在中國古代史通常表述為“富國強兵”“鞏固統(tǒng)治”3、結果①由于封建制度的固有弊端,改革僅能緩解王朝危機,無法根本性解決。②標準:是否實現(xiàn)改革目的(推動生產力發(fā)展)③中國古代改革短期內可以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的,但長期來看為王朝統(tǒng)治埋下新的隱患。4、內容通常解決維系王朝統(tǒng)治最為突出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問題。政治:權力分配問題經(jīng)濟:財政收入問題軍事:國家暴力機器的效力問題四、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制度朝代制度途徑標準西周世官制世襲(世卿世祿)血緣春秋戰(zhàn)國薦舉功勞制舉薦、通過戰(zhàn)爭獲得軍功才能、軍功秦“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向官員學習律令而為官明習法律兩漢察舉制先考察后推舉,分??坪吞乜菩⒘?、茂才等魏晉九品中正制中正定品,吏部授官家世、道德、才能隋唐科舉制分科考試,分為制舉和常舉才學兩宋科舉制“取士不問家世”才學元蒙古傳統(tǒng)和科舉制世襲、軍功、科舉比例小血緣、軍功、才學明清科舉制從學校參加科舉,分三級考試才學五、中國古代的官員考核制度文物檔案江蘇尹灣漢墓出土木牘24方,簡133枚。墓主師饒曾任東海郡功曹史,約葬于王莽時期?!都尽酚貌蒹w書于木牘正反面,記錄了東??さ男姓ㄖ?、吏員設置、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統(tǒng)計數(shù)字。從“文物簡介”中你能提取到哪些關鍵信息?《集簿》中記錄各方面年度統(tǒng)計數(shù)字目的是什么?江蘇尹灣漢墓木牘《集簿》考核辦法主要是上計制,上計考核的結果是官員賞罰的依據(jù)。(一)秦漢——上計制中央戶口墾田、錢谷入出、盜賊多少等縣、侯國郡國郡國匯編,制成計簿,上報中央。御史府審核計簿,防止造假材料:漢武帝將京畿以外地區(qū)分為十三州部,設刺史,秩六百石。職責是定期巡視所部郡國,以六條監(jiān)察地方郡守、尉、諸侯相等二千石官和強宗豪右,六條以外不問。六條包括:強宗豪右田宅逾越制度,以強凌弱,以眾暴寡;二千石不奉詔書,不遵守典制,以權謀私,侵漁百姓,聚斂為奸;二千石不恤疑案,教唆殺人……二千石包庇罪犯,勾結豪強,收受賄賂,損害國家法令。

——摘編自《簡明中國歷史知識手冊》(二)魏晉南北朝:流于形式門閥士族勢力強大,戰(zhàn)亂頻仍,雖然制定了相應的考核法規(guī),但大都流于形式。(三)隋唐宋時期考核制度1.變化:隋唐官員考核歸屬尚書省吏部。2.隋朝: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3.唐朝: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依據(jù)考核結果確定官員升降??己瞬块T尚書省的吏部考核方式地方報告中央皇帝巡查州縣考核標準品德才能,四善二十七最考核結果評定分三等九級,確定官員升降與獎懲。(三)隋唐宋時期考核制度4.宋朝:制定了嚴格的標準考核官員。

宋代考核稱為“磨勘”,由審官院考核京官,考課院考核地方官。南宋在御史臺設考課司,共掌考核,標準:“四善四最”。宋神宗熙寧元年頒行考核州縣官員的《守令四善四最》“四善”沿用唐制,為德義、清謹、公平、勤恪。“四最”是斷獄平允、賦人不擾;均役屏盜、勸課農桑;賑恤饑窮、導修水利;戶籍增衍、整治簿書。四善德慎公勤

宋朝在地方監(jiān)察制度方面建立了與路、府州二級相適應的監(jiān)察體系。其在路上建立監(jiān)司,府州一級設置了通判,與知州同領州事并專門負責對知州的監(jiān)察。曾任杭州通判的蘇東坡1.明朝:(四)明清時期的官員考核制度(考核制度嚴密)名稱考核時間目的或結果考滿官員任現(xiàn)職滿三年稱“初考”,滿六年稱“再考”,滿九年稱“通考”??己私Y果是決定官員正常升遷或降、調的依據(jù)考察包括外地官員三年一次的朝覲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點查處官員的貪、酷和不作為材料:(明洪武十八年,朱元璋下詔)令稱職者升,平常者復職,不稱職者降,貪污者付法司罪之,阘茸(品格低下)者免為民。

——《明史·選舉制》2.清朝:清朝吸收了明后期考核制度松散、官吏貪墨成風的教訓,在考核標準上偏重于懲辦腐朽。六、中國古代的官員監(jiān)察制度監(jiān)察史材料:刺史級別不高,官秩(級別)不過六百石,約等于中下等縣令。但他位卑權重,可代表中央,監(jiān)察二千石的地方高官、豪強勢力,甚至諸侯王。

——樊樹志《國史概要》秦朝組織結構示意圖(一)秦漢----監(jiān)察體系1.中央建立御史大夫秦漢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漢晚期改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漸成為最高監(jiān)察官)為首的中央監(jiān)察體系。2.地方創(chuàng)設刺史制度漢武帝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每州設刺史一人監(jiān)察地方郡國。刺史品級不高,權力很大。十三州部刺史此后,巡視監(jiān)察一直延續(xù)下去。刺史特點刺史品級不高,但是出刺時可以監(jiān)察二千石的地方官僚,也可以監(jiān)督諸王。刺史的職權雖重,卻不直接處理地方行政事務。(二)隋唐的監(jiān)察制度1.中央: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其長官為御史大夫。2.地方: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唐代十道圖材料1:元和十五年,八月甲申,御史臺奏:“推勘景陵土石工作專知官、京兆府戶曹參軍韋正牧、減刻工匠價錢、廚料、充私用,計贓八千七百余貫。又于陵所私造石器等”。詔付京兆府,決痛杖一頓處死。景陵皇堂石作專知官、奉先縣令于輦,虛豎物價及破米面,共計贓錢一萬三千六百四十六貫。數(shù)內八千余貫石入己,余充賂遺,并官典破用。詔付京兆府,決重杖處死。

——《冊府元龜》材料2: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

——《舊唐書·韋思謙傳》殿中御史御史中丞監(jiān)察御史御史大夫御史臺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監(jiān)察系統(tǒng)。包拯,累遷監(jiān)察御史、知諫院、、諫議大夫、御史中丞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宋慈,歷任通判、福建、江西、湖南提點刑獄使;(三)宋朝的監(jiān)察制度1.中央:御史臺,長官御史大夫,臺諫合一2.地方:劃分路作為監(jiān)察區(qū),設四監(jiān)司、通判蘇東坡曾任杭州通判御史擁有監(jiān)察權諫官擁有議事權元代肅政廉訪司的前身是設置于至元五年的提刑按察司,至元二十八年(1291),元廷改提刑按察司為肅政廉訪司,“每道仍設官八員,除二使留司以總制一道,余六人分臨所部,如民事、錢谷、官吏奸弊,一切委之。俟歲終,省臺遣官考其功效”。(四)元朝的監(jiān)察制度1.中央:御史臺2.地方:行御史臺,肅政訪廉司監(jiān)察機構嚴密(五)明清的監(jiān)察制度中央地方明朝清朝都察院、六科(互相糾察)六科并入都察院(科道合一)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巡按御史停派御史巡按各省(奏折)(1)①督察院監(jiān)察御史糾察內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

②六科給事中封駁皇帝制敕與大臣奏疏,稽查六部百司;(2)位低權重1.明朝:2.清朝:(1)六科并入督察院;(2)停止御史巡按各??;(3)督察院仍監(jiān)察百官御史臺模式督察院模式標志著監(jiān)案制度的職能和權力的重心已完全放到了對臣下的監(jiān)督、控制上來。秦漢以來,中國古代的官員選拔與管理制度始終圍繞著君主專制的加強、中央集權的強化而不斷變化,是鞏固王朝統(tǒng)治、強化專制的一種手段,也體現(xiàn)出了中國古人在國家制度創(chuàng)新與社會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七、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德治與法治之爭秦朝引經(jīng)決獄漢朝以經(jīng)注律魏晉唐約律合流宋

清法律儒家化禮法之爭禮法結合習慣法

→成文法漢:禮法開始結合魏晉:進一步推動法律與教化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禮法結合唐:禮法結合的典范律令儒家化引經(jīng)注律《湯刑》《禹刑》《九刑》以法治國秦律《唐律疏議》禮法結合《九章律》律例合編《宋刑統(tǒng)》《大清律例》基層教化鄉(xiāng)約法律教化重視家訓宗法禮制(一)中國古代的法治朝代法律的發(fā)展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從習慣法到成文法日益完善形式多樣(律、令、例)《禹刑》《湯刑》《九刑》鄭國子產“鑄刑書”律、令漢承秦律,制成《九章律》,引經(jīng)注律設置律博士,解釋律令刪繁就簡,對律文進行逐條解釋,頒布《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以唐律為藍本,編纂《宋刑統(tǒng)》;《天圣令》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上仍廣為引用唐律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同樣重視例,制定了《大清律例》以唐律為藍本,重視例,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的體例法律、禮教并用1、夏商西周時期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湯刑》《九刑》早期國家可能已經(jīng)有了法律君王及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殘害奴隸西周統(tǒng)治者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材料2:夏商周時期頒行的刑書上只有刑名、刑種的規(guī)定,而無確切的罪名,人民對罪與非罪的區(qū)別只能依據(jù)傳統(tǒng)的觀念及社會道德、風俗習慣去加以甄別。

——武樹臣:《中國成文法的起源》材料1: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行修言道,禮之質也?!抖Y記·曲禮上》德治思想的淵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淵源習慣法子產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法治叔向叔向反對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罰適用于亂世,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道德禮義。德治子產作刑書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法之爭(1)背景:①時代特征:東周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禮崩樂壞。②思想來源:諸侯國君紛紛尋求治國新思想,儒家德治思想與法家法治思想影響最大。(2)第一次德法之爭:子產作刑書【思考】從唯物史觀角度思考,叔向為何反對子產“鑄刑書”?“鑄刑書”有何深遠的歷史影響?材料:三月,鄭人鑄刑書。叔向使詒子產書,曰:始吾有虞于子,今澤已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蹲髠鳌ふ压辍分袊糯闹婆c法,相當于西方的成文法;中國古代的理與禮則相當于西方的習慣法。——吳于厪學派治國思想治國手段理論來源儒家法家孔子:①為政以德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②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主張德治,通過道德教化民眾,仁和禮的手段人性善韓非:①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②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必守法令。“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惡商鞅: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頒行法令,獎勵耕戰(zhàn))(3)第二次德法之爭: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法之爭德治與法治之爭儒家與法家之爭在思想界體現(xiàn)為儒家法家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看來,儒家的仁政與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法家思想更適合戰(zhàn)國時期各國富國強兵、政令統(tǒng)一的需要。VS結合所學,思考:誰的主張會被接納?為什么?有積極意義符合時代需要孟子與梁惠王商鞅與秦孝公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法之爭(3)第二次德法之爭:【思考】禮與刑,德與法是否有相結合的可能性?

材料:法家固然絕對排斥禮治、德治,儒家卻不曾絕對排斥法律,只是不主張以法治代替禮治、德治而已……荀子思想中雜有法家思想,韓非、李斯俱出其門,絕非偶然……“以至善者待之以禮,以至不善者待之以刑”……他的書中常德刑禮法相提并論。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

秦朝:禮法對立漢朝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朝廷還頒布了令漢承秦律,制定《九章律》漢武帝時期,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張家山漢簡睡虎地秦簡

材料1:至于秦始皇,兼吞戰(zhàn)國,遂毀先王之法,滅禮儀之官,專任刑罰,躬操文墨,晝斷獄,夜理書……——班固《漢書》3、秦漢時期秦漢朝廷還頒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律材料2:律,法也?!稜栄拧妨畈牧?:令者教也,所以教民人;法者刑罰也,所以禁強暴也?!尔}鐵論》4、魏晉時期:律令開始儒家化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jīng)注律。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輔”的封建正統(tǒng)法律思想董仲舒(1)原因:

材料1:故膠東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議,數(shù)遣廷尉張湯親至陋巷,問其得失,于是作《春秋決獄》二百三十二事,動以《經(jīng)》對,言之詳矣?!稌x書》春秋決獄:以儒家經(jīng)義作為指導思想的審判方式

材料2:

后人生意,各為章句(許多的學者根據(jù)儒家經(jīng)典之中的章句,各自理解法律的意思,并且著書立傳)。叔孫宣、郭令卿、馬融、鄭玄諸儒章句十有余家,家數(shù)十萬言。凡斷罪所當由用者,合二萬六千二百七十二條,七百七十三萬二千二百余言?!稌x書》以經(jīng)注律:經(jīng)學家用儒家經(jīng)典來解釋現(xiàn)法律條文漢朝的春秋決獄和以經(jīng)注律②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4、魏晉時期:律令開始儒家化(1)原因:維護儒家的三綱五常。(2)特點:以經(jīng)注律,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3)目的:材料:《晉律》首先確立“準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則,把“五服”制度與法律相結合,凡親屬之間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適用原則是:親屬相犯(如殺、傷等),以卑犯尊者,處罰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在民事方面,如財產轉讓時違反法律,則關系越親,處罰越輕?!鴳椓x《中國法制史》“五服”,即以喪服為標志表示親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稱“五服”。5、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法律:編纂《唐律疏議》(1)過程:

材料: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

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唐律疏議》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對儒家倫理中的“孝”特別重視。(2)影響:繼承了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的經(jīng)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歷代王朝大多以此為藍本創(chuàng)制自己的法律。(3)特點:律

刪繁就簡(唐初)《貞觀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十惡(《唐律疏議?名例律》)十惡解釋法理出典謀反《春秋》謀大逆圖謀破壞國家宗廟、皇帝陵寢以及宮殿的行為

謀叛

惡逆毆打或謀殺祖父母、父母等尊親屬

不道殺一家非死罪三人及肢解人的行為

大不敬指斥皇帝、無人臣之禮等損害皇帝尊嚴的行為

《禮記》不孝《甫刑》(儒家)不睦毆打或控告丈夫大功以上尊長等行為

不義殺本管上司、受業(yè)師及夫喪違禮的行為

內亂

5、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律疏議》諸詈(罵)祖父母、父母者絞,毆者斬諸居父母及夫喪而嫁娶者,徒三年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者,上請。唐律的修撰以禮為指導思想、指導原則。禮的精神完全融入于唐律之中,禮允許的行為,唐律也允許,禮不允許的,唐律也基本不允許。禮是唐律內在的靈魂,唐律是禮外在的表現(xiàn)……《唐律疏議》中有大量的概念、原則、律條都來源于禮。唐代前期關于律、令、格、式的立法有16次和20次之多……通過頻繁的修訂律、令、格、式,來調整法律,從而達到適應統(tǒng)治者需要的目的。

【思考】材料體現(xiàn)了唐律的那些特點?孝道入法德主刑輔禮法合一,出禮入刑法律體系【思考】為什么法律與儒學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

材料1: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盡從,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禮,列夫婦長幼之別,不可易也;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記·太史公自序》

材料2:儒家學說有多面性,如儒家也并不完全排斥法律與刑罰,儒家提倡的“禮”本身也有一定的約束力,孔子本人還做過魯國的最高司法長官司寇。像法家一樣,儒家思想也有中央集權統(tǒng)一思想的萌芽,只不過希望這種統(tǒng)一是由周天子或仁君來完成。正是這種多面性,可以說明儒家學說為什么總能發(fā)展出適合封建時代統(tǒng)治階層需求的統(tǒng)治學說。

——《教師教學用書》選必1第113頁

材料3: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漢書·董仲舒?zhèn)鳌啡鍖W和法家各有側重,具有互補性儒學的多面性,適應統(tǒng)治階級需要儒學被確定為主流,向法治滲透朝代法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6、宋元明清:繼承發(fā)展【思考】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點?多以《唐律》為藍本;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新體例沿用唐代法律體系;宋刑統(tǒng)《天圣令》唐宋法律整體棄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以唐律藍本制定《大明律》,重視“例”,重修《問刑條例》,開律例合編的體例。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1)積極性:①推動中華法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進一步弘揚了儒家傳統(tǒng)道德倫理。②以禮入法,以仁為本,慎用刑罰,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2)消極性:①禮法結合,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當主觀性及隨意性。②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法治意識淡薄?!竞献魈骄俊俊岸Y法結合,儒法并用”這一特點有什么積極性、以及局限性?(二)封建王朝的基層教化朝代

教化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漢魏晉唐宋朝初步形式深入明朝清朝敬天保民,建立禮制儒學德治三綱五常重視家訓頒行《大唐開元禮》;推廣家訓康熙帝“圣諭十六條”,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引用《大清律例》,儒家發(fā)起鄉(xiāng)約,經(jīng)政府利用推廣具有約束力,與法律合流,淪為統(tǒng)治階級統(tǒng)治工具,教化功能逐漸喪失。明太祖朱元璋“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儒學士人基層化,鄉(xiāng)約教化儒學向基層滲透——理學,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tǒng)治地位禮不下庶人1、漢朝:三綱五常

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以“三綱五?!睘橹饕獌热輰Π傩者M行道德教化,兩漢朝廷將儒家的這種價值觀融入進了國家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之中。材料1:武帝受教于大儒趙綰與王臧,并接受董仲舒的建議“以教化為大務”,同時“立太學以教于國”,設癢序以化于邑,漸民以仁,摩民以誼,節(jié)民以禮。

——《漢書》2、魏晉:重視家訓東漢滅亡后,中國歷史進入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是一個戰(zhàn)爭連年不斷、政權頻繁更替的大分裂時期,官學興廢無時,對子弟教育的任務因此逐漸由家庭來承擔,從而使家訓理論趨于成熟?!额伿霞矣枴分苯娱_后世“家訓”的先河,顏之推根據(jù)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處世哲學,在生活、仕宦、處世、文章、修養(yǎng)等各個方告誡子孫,這也促使《顏氏家訓》一書內容豐富,見解獨特,成為家庭教育的典范。材料2:整齊門內,提斯子孫?!佒啤额伿霞矣枴罚媳背╊佒?、唐朝(1)提倡禮治①標志性法典:732年,頒布《大唐開元禮》②內容:分吉、賓、軍、嘉、兇五禮③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之作。(2)社會層面: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jīng)驗,強化基層教化。材料1:唐朝的禮樂制度主要體現(xiàn)在開元禮中,……其中吉禮的內容主要是祭祀,賓禮的主要內容是接待周邊國家的君主和使節(jié),軍禮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活動中的儀式,嘉禮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議、養(yǎng)老等嘉慶儀式,兇禮主要內容則是有關喪、葬及兇年賑撫、勞問疾苦等。

——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材料2:家法備,然后可以言養(yǎng)人?!缎绿茣ちb傳》

理學從北宋周敦頤開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tǒng)治地位。4、宋朝:②傳播方式:①背景:(1)理學的滲透(2)鄉(xiāng)約的約束

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xiāng)約的創(chuàng)造者,《呂氏鄉(xiāng)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鄉(xiāng)約——鄉(xiāng)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約5、明朝2、清朝(1)宣講明太祖的“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2)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不遵鄉(xiāng)約的百姓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繼承“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傳統(tǒng),要求“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就是以封建禮教來束縛人民,用封建刑罰來鎮(zhèn)壓人民。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基本延續(xù)明朝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有儒學士人發(fā)起的教化百姓的鄉(xiāng)約,經(jīng)政府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圣諭十六條圣諭廣訓清朝鄉(xiāng)約儀式【思考】相比宋朝,明朝鄉(xiāng)約有什么變化?(1)形式上繼承儒家倫理教化精神,實質上是強制宣傳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2)君主專制強化,皇權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禮法儒學法典化法律儒家化漢以后:禮法結合秦以前:禮法分離

中華法系是指以中國古代倫理法為基礎,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國法律和仿照這種法律而制定的東亞、東南亞等封建國家法律的總稱。中華法系是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伊斯蘭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中華法系的特點:禮法結合(典型特征);諸法合體,刑民不分;儒家思想影響深厚;重刑輕民,重公法輕私法;皇權至上,法律是維護君權的工具;司法從屬于行政,無獨立司法。八、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和對外交往【合作探究】中國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1)民族遷徙:如漢朝向北方大量移民;魏晉時期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內遷(2)民族戰(zhàn)爭:如秦漢與匈奴之間的戰(zhàn)爭;宋朝與遼、西夏、金之間的戰(zhàn)爭(3)友好交往(互市貿易):如唐朝與回紇之間互派使節(jié),明朝在邊境與蒙古、女真開展貿易(4)政治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5)和親聯(lián)姻:如西漢與匈奴和親,清朝前期的滿蒙聯(lián)姻(6)會盟和議:如唐朝與吐蕃的“長慶會盟”,北宋與遼的“澶淵之盟”(7)進行冊封:如唐朝冊封南詔王,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領袖,清朝冊封達賴班禪(8)設置機構:如秦朝設立南海三郡;西漢設西域都護梁啟超曾指出: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結果。漢滿蒙回藏等融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統(tǒng)一大民族。……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早在先秦時期,以中原為核心的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的交往交流。【史料實證】指出材料,能夠印證的歷史史實。材料1:《左傳》中說:“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將皆有車轍馬跡焉?!辈牧?:《史記·趙世家》記載了周穆王西巡見西王母的傳說:“造父幸于周穆王。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穆王。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保ㄒ唬┫惹貢r期對外關系【史料實證】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用史實說明秦漢時期的中外交往。(二)秦漢時期對外關系1.陸路:經(jīng)河西走廊向中亞、西亞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2.海路:從合浦郡徐聞縣出發(fā),最遠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3.對日本: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賜金印一枚?!皾h委(倭)奴國王”金印及印文甘英出使大秦張騫通使西域(三)隋唐時期對外關系【歷史解釋】閱讀教材,列舉隋唐時期的中外交往的史實,并分析隋唐時期對外交往繁榮的原因。1.史實(1)隋朝:①西域: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②赤土國: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國王也遣其子隨常駿來到中國。(2)唐朝:①大食:使包括造紙術在內的中國技術傳到阿拉伯地區(qū)。②日本:向唐朝派遣唐使近20次,將唐朝文化帶到日本。2.原因:政治統(tǒng)一,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交流活躍;與西域商路暢通。(四)宋朝時期對外關系【歷史解釋】結合地圖并結合教材,分析宋代絲綢之路的特點,說明其原因。1.特點(1)陸路交通阻隔,海路漸趨發(fā)達;(2)泉州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2.原因:(1)少數(shù)民族政權隔斷了陸路聯(lián)系;(2)經(jīng)濟重心南移;南方手工業(yè)發(fā)達。(3)政府重視并鼓勵對外貿易;(4)制定了系統(tǒng)完備的市舶管理制度,專門管理海上貿易;(5)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應用;材料:泉州港甚至比辛迦蘭(廣州)還大,他所在的江水又廣又寬,滔滔奔流入海,整個江面上充滿了一艘艘令人驚奇的貨船,有的來自阿拉伯,有的來自大印度;有的來自錫蘭,有的來自小爪哇,還有的來自北方很遠的地方……——[意]雅各《光明之城》(五)元朝時期對外關系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通暢13世紀,馬可·波羅經(jīng)西亞、中亞抵達中國,在中國生活了17年,然后由泉州經(jīng)海路回到威尼斯,留下著名的《馬可·波羅行紀》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六)明清時期對外關系走向封閉明清政府在對外關系上致力于維護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但民間貿易和走私貿易也屢禁不絕。隨著對外交往增多,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1.特點:材料: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到公元19世紀末,在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qū)以儒家價值為基礎而建構的國際關系體系。朝貢國定期向中華帝國朝廷進獻貢品,中國要對其進行封賞以體現(xiàn)皇恩浩蕩、天朝恩典。通過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朝貢國從中原王朝獲取巨大的經(jīng)濟利益,學習到先進的中原文化,獲得中原王朝的安全保護。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者通過“萬邦來朝”的形式來彰顯自身“德化來遠”,以此證明自身統(tǒng)治的合法性。正是這種持續(xù)的相互需要,才使得朝貢體系能夠維系千年之久……進入近代,在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西方商業(yè)資本的沖擊下,朝貢體系逐漸遜位,在19世紀后期最終解體?!幾院喖研恰稖\談朝貢體系》【思考】閱讀材料,概括朝貢體系的特點。所學知識,分析這一體系走向解體的原因。(1)特點:①以儒家價值為基礎;②與中華帝國具有君臣等級色彩;③結構穩(wěn)定維系千年;④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多重聯(lián)系;⑤崇尚睦鄰友好。(2)原因:①鴉片戰(zhàn)爭前后西方組織嚴密,實力雄厚的商業(yè)資本沖擊;②體系內在的缺陷,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③清朝國力的衰落;④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發(fā)展等;(1)中俄關系:1689年,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2.表現(xiàn):(六)明清時期對外關系《尼布楚條約》是清政府第一個邊界條約,是中俄雙方平等談判基礎上訂立的,條約肯定了外興安嶺、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庫頁島的領土屬于中國,該條約還首次出現(xiàn)了“中國”字樣。(2)中英關系:18世紀,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市場,清政府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1793年,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試圖打開中國的市場。清朝乾隆皇帝認為天朝地大物博不需要與外界貿易,拒絕了英國使團的要求,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舅伎肌壳宄瘜ν怅P系緩慢轉型的表現(xiàn)朝貢體系受沖擊,轉向閉關鎖國。大清王朝的天下秩序【思考】概括中國古代對外交往的特點(形式、趨勢、路線、內容)朝代表現(xiàn)影響先秦漢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海陸絲綢之路、甘英出使大秦;光武帝賜倭國國王金印。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事務;造紙術外傳阿拉伯地區(qū)海路交流活躍:常駿出航到赤土國;日本派遣唐使。陸路交通阻隔,海路漸趨發(fā)達;泉州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通往歐洲的海陸通道都很通暢;馬可·波羅來華,著《馬可·波羅行紀》。以中原為核心華夏文明與域外有廣泛交往交流鄭和下西洋;海禁朝貢體制和朝貢貿易體系《尼布楚條約》、馬戛爾尼使團來華、但清政府關上了對英交往的大門。與外部世界交往擴大對外關系空前發(fā)展海陸都很通暢清朝對外關系開始緩慢轉型海路漸趨發(fā)達九、中國古代的賦稅制度演變賦役制度:統(tǒng)治者為維護國家機器運轉,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jù),向人民征收一定數(shù)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fā)徭役而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

朝代制度發(fā)展趨勢秦田賦、人頭稅、徭役漢田賦、人頭稅、徭役、財產稅、編戶齊民魏晉租調制唐朝初期租庸調制晚期兩稅法宋方田均稅法、募役法元租庸調(北)、兩稅法(南)、“科差”明一條鞭法清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合作探究】根據(jù)所學,概括中國古代賦役制度的演變趨勢。1.征收標準:人丁為主

土地為主(以兩稅法為標志)2.賦役形式:勞役地租為主

實物為主

貨幣為主(以兩稅法和一條鞭法為標志)3.征收種類:繁雜

簡單(以一條鞭法為標志)4.征收時間:不定時

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十、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一)嚴查與削弱:歷代戶籍制度的演變朝代戶籍戰(zhàn)國秦朝西漢東漢魏晉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編排民戶,制定戶籍(戶籍制度開始);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分類登記(一般戶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編戶齊民社會動蕩、戶籍散亂東晉:“黃籍”“白籍”“土斷”大索貌閱唐承隋制、三年一造主戶、客戶諸色戶計(民戶、軍戶、匠戶、站戶等)、戶籍世襲職業(yè)定籍(民籍、軍籍、匠籍)、黃冊永停編審(因攤丁入畝,戶籍不再具有財政意義、對人身控制放松)1、萌芽階段(1)商:材料1:“辛巳卜,貞,登帚好三千,登旅萬呼伐”、“登人三千呼戰(zhàn)”。

——殷墟甲骨卜辭材料2:王登人五千征土方——羅振玉《殷虛書契后編》目的是為了征集兵丁、組建軍隊以滿足戰(zhàn)爭的需要(2)西周:材料3:司民掌登萬民之數(shù),自生齒以上,皆書于版......及三年大比,以萬民之數(shù)詔司寇。

——《周禮·秋官·司民》經(jīng)常性、制度性的戶口調查和登記登記人口創(chuàng)建人口登記、統(tǒng)計制度國家大規(guī)模編排民戶,開始制定戶籍①秦獻公時期:“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伍”的辦法編排戶口。②商鞅變法時期:無論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登記。2、奠基階段(1)戰(zhàn)國時期(2)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親貴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賈的市籍等。(等級性和不平等性)2、奠基階段釋文為:“東成戶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澤若,子小女子傷?!睎|成,為里名。戶人,指戶主。士五,是身份稱謂,指無爵或免爵者。女子,即女性。大、小,為課役身份的標志,登記于戶籍,作為征發(fā)賦役的依據(jù)。夫、沙、澤若、傷,均為人名?!型鈿v史剛要(上)P15頁(1)征發(fā)賦役的依據(jù)。(2)實現(xiàn)了國家對人民,土地的直接控制,是調動巨大民力,一統(tǒng)天下的一種力量。戶籍作為賦役征發(fā)的依據(jù)被歷代王朝延續(xù)下來?!舅伎肌恐赋銮爻幹茟艏镜哪康氖鞘裁??這一戶籍管理方式對以后王朝的影響?(3)漢朝:①管理:丞相助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②登記:百姓編戶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國家的“編戶齊民”。③維護:政府為掌握人口數(shù),也定期進行人口調查。標志著我國古代完整的賦稅徭役制度正式形成西晉少數(shù)民族內遷和北民南遷(5)魏晉時期(4)東漢:東漢末年,戰(zhàn)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豪強地主與國家爭奪人口,戶籍散亂?!舅伎肌繓|晉戶籍制度變化的原因是什么?(1)社會動亂和人口流動打破了原有的戶籍管理制度,封建政府無法掌握人口、田畝等信息。(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fā)展,導致部分人口失去土地成為地主階級的依附階層。(3)為保障賦役征發(fā),封建政府不得不適應變化了的社會現(xiàn)實,重新制定新型戶籍分類標準。3、發(fā)展完善階段(1)隋朝:隋建立后,命州縣官“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材料2:開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國徹底清查戶口,根據(jù)戶籍簿上登記的年齡與本人的體貌進行核對,從中檢查隱漏戶口,以解決詐老詐小的行為,即為“大索貌閱”……通過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數(shù)44.3萬,新附人口164萬?!獙幮馈吨袊糯罚ㄏ聝裕罚?)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政府會通過人口核查將逃避登記的人口搜查出來,稱為“刮戶”。(3)宋朝:戶籍分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和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4)元朝:按職業(yè)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站戶,統(tǒng)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民族戶別蒙古人軍戶、站戶、獵戶、蒙古戶色目人軍戶、畏吾兒戶、答失蠻戶、也里可溫漢人、南人醫(yī)戶、匠戶、酒戶、絲綿戶、姜戶、藤花戶、陰陽戶、禮樂戶、僧戶、道戶、鹽戶、軍戶、站戶、獵戶、儒戶、河西戶、契丹戶、舶商戶、葡萄戶、淘金戶、采珠戶、女真戶……等等(5)明朝:①明朝繼承了元朝以職業(yè)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軍籍、匠籍等。②明朝戶籍冊稱“黃冊”,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黃冊。③黃冊與魚鱗圖冊互為補充。材料:洪武十四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一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十年攢造黃冊、以定賦役,核隱漏,清逃亡,法例甚詳,具列于后?!洞竺鲿洹肪矶~鱗圖冊:保證田賦征發(fā)黃冊:保證徭役征發(fā)①概況: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朝,但管理相對松弛。②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③乾隆年間:朝廷諭令戶籍永停編審,此后政府只按照一定的組織制度登記人口數(shù)量。(6)清朝:【思考】乾隆年間停止戶籍編審的原因是什么?該措施又具有怎樣的意義?原因:攤丁入畝后,國家征發(fā)賦役不再以戶籍為依據(jù),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意義:政府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戶籍制度不再具有財政上的功能。【合作探究】據(jù)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主要功能、演變特點及其原因材料: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戰(zhàn)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fā)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jù)。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tǒng)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jù),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①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②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③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④傳統(tǒng)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特點:①征發(fā)民力;②控制人民;③征收賦稅、徭役;④統(tǒng)計人丁。功能:原因:①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②統(tǒng)治者的改革;③農民的反抗斗爭;④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⑤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⑥財政危機;⑦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二)管理與治理: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1、基層組織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1)特點:(2)發(fā)展演變:①秦漢時期:鄉(xiāng)里制(下縣的皇權)縣鄉(xiāng)三老(教化)嗇夫(獄訟、賦稅)游徼(捕盜)里=100戶亭亭長傳遞政令維護治安②唐朝:以百戶為里,設里正,五里為鄉(xiāng),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坊正、村正。③明朝:實行里甲制,里甲制,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長、里長。2、基層社會治理(1)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監(jiān)督機制。(2)發(fā)展演變:【思考】根據(jù)材料及所學,分析清朝實行保甲法的原因和作用材料:(乾?。┒旮ū<字ǎ阂?、順天府五城所屬村莊暨直省各州縣鄉(xiāng)村,每戶歲給門牌。十戶為牌(奇零散處,通融編列),立牌長;十牌為甲,立甲長;三年更代。十甲為保,立保長,一年更代。士民公舉誠實識字及有身家之人報官點充?!布變扔斜I竊、邪教、賭博……聚會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跡詭秘之徒,責令專司查報。戶口遷移登耗,責令隨時報明,于門牌內改換填給?!肚宄墨I通考》原因:作用:①推行保甲制,既可以清查戶口,又可維護社會治安,一舉多得;②通過保、甲兩級建制實現(xiàn)皇權專制對鄉(xiāng)里社會的滲透。維護穩(wěn)定、征發(fā)賦役、鄉(xiāng)里制保甲制合一材料:古代中國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鄉(xiāng)村治理模式屢經(jīng)變遷,經(jīng)歷了幾個較為明顯的歷史階段。戰(zhàn)國時期,郡縣制在各國推行后,鄉(xiāng)、里成為基層組織,秦漢時期鄉(xiāng)里制度則逐步成熟,它既發(fā)揮基層政權的作用,又帶有半自治的性質。隋唐兩宋時期,處于由鄉(xiāng)里制到保甲制、鄉(xiāng)官制到職役制的轉折時期,鄉(xiāng)的基層官吏的人員數(shù)量比此前大為減少,鄉(xiāng)官權力也在逐步弱化。這一階段鄉(xiāng)和里的地位逐漸淪落,鄉(xiāng)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與統(tǒng)治逐步增強。第三階段是從王安石變法至清代,鄉(xiāng)里制度轉變?yōu)槁氁壑?,治權所代表的官治體制從鄉(xiāng)鎮(zhèn)退縮到縣一級,縣為基層行政組織,縣以下實行以代表皇權的保甲制度為載體,保甲對鄉(xiāng)里的控制更加嚴密,鄉(xiāng)村自治的色彩越來越弱。

——摘編自唐鳴、劉志鵬《中國古代鄉(xiāng)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歷史變遷》趨勢:①由鄉(xiāng)里制向保甲制、由鄉(xiāng)官制向職役制轉變;②國家對鄉(xiāng)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xiāng)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原因:①國家的統(tǒng)一,封建專制的強化;②維護小農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的需要。【合作探究1】根據(jù)材料概括古代鄉(xiāng)村治理變革的基本趨勢和原因特點:①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②基層自治色彩鮮明;③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④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拓展提升:評價中國古代基層社會治理0105040203基層治理鞏固了封建統(tǒng)治,穩(wěn)定地方秩序,推動社會經(jīng)濟、文化習俗的發(fā)展中國古代鄉(xiāng)村治理含有一定的自治因素,但始終沒有發(fā)展為真正的鄉(xiāng)村地方自治。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王權的擴張,鄉(xiāng)村社會治理越來越深地受到國家政權的干預和控制,其自治性逐漸消退。鴉片戰(zhàn)爭以后,在接連不斷的內亂外患的打擊下,農村社會的權力組織趨向解體。1909年,清政府頒布《城鎮(zhèn)鄉(xiāng)地方自治章程》,傳統(tǒng)的鄉(xiāng)里制度、保甲制度被鄉(xiāng)鎮(zhèn)地方自治所取代。(三)救災與賑濟:歷代社會救濟與優(yōu)撫政策實施者地位舉措

政府

社會力量

社會救濟優(yōu)撫漢朝:常平倉制度隋唐: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義倉、社倉)宗族:宋朝興起,設立義田、義學、義宅、義冢等族產慈善組織:明清興起,善堂、善會(1)尊敬、贍養(yǎng)老人①秦漢:鳩杖②明初:八十歲以上月給米五斗、酒三斗、肉五斤(2)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從唐朝開始設專門機構,如養(yǎng)病坊、福田院、眾濟院、養(yǎng)濟院等主體輔助1、原因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