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石鐘山記_第1頁
第12課石鐘山記_第2頁
第12課石鐘山記_第3頁
第12課石鐘山記_第4頁
第12課石鐘山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2課*石鐘山記lǐxiàqìngchēnghóngfúqīhúzhédàiyìkuǎnkǎntāngtà二、辨清通假(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釋)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_____同_____,__________2.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

____同____,_______函胡含糊重濁模糊。扣叩敲擊。到……去。中間是空的。其,指示代詞,事情;實,名詞,真相。四、詞類活用(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解釋)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事不目見耳聞

3.而此獨以鐘名

4.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5.微風鼓浪

6.噌吰如鐘鼓不絕

7.大石側立千尺

8.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名詞作狀語,坐船。名詞作狀語,用眼睛、用耳朵。名詞作動詞,命名。使動用法,使……鳴。名詞作動詞,激蕩,掀動。名詞作動詞,敲鐘擊鼓。名詞作狀語,傾斜地。名詞作狀語,在夜里。五、實詞虛詞(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六、文言句式(請根據提示翻譯下列句子)1.判斷句。(1)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

(“……者,……也”表判斷)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者,……也”表判斷)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的歌鐘的聲音。敲擊后能發(fā)出響聲的石頭,到處都是這樣。(3)此世所以不傳也。

(“此……也”表判斷)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或曰此鸛鶴也。

(“此……也”表判斷)翻譯:________________2.狀語后置句。(1)得雙石于潭上。

(狀語“于潭上”后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狀語“于山谷中”后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而大聲發(fā)于水上。

(狀語“于水上”后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有人說這是鸛鶴。在深潭邊找到兩塊山石。又有好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忽然從水上傳來巨大的聲音。3.定語后置句。石之鏗然有聲者。 (“之”為定語后置的標志,定語“鏗然有聲者”后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賓語前置句。(1)古之人不余欺也!

(賓語“余”前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是以記之。

(賓語“是”前置)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石頭。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我因此記下這件事。5.省略句。(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以為”后省略“其”)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今以鐘磬置水中。

(“置”后省略“于”)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省略主語“余”和代詞“之”)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磔磔云霄間。

(“磔磔”后省略“于”)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酈道元認為(石鐘山的)下面對著深潭?,F在把鐘磬放(在)水中。(我)趁(這個機會)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在)云霄間發(fā)出鳥鳴聲。一、作家作品作者生平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軾少負才名,博通經史。宋嘉祐二年進士,曾官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在宋神宗時曾受重用,然因新舊黨爭,屢遭貶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詩“訕謗朝政”,被人構陷入獄。出獄后貶黃州。此后幾經起落,再貶惠州、瓊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從此隨緣自適,過著讀書作畫的晚年生活。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第二年病死于常州主要作品《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東坡志林》等。名作有《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赤壁賦》《后赤壁賦》等人物評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畫家、詩人,豪放詞派的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豪放詞派的開創(chuàng)者,與辛棄疾合稱為“蘇辛”。書畫方面,蘇軾擅長行書、楷書,善作枯木怪石,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續(xù)表二、寫作背景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今屬河南)團練副使時,順便送他的長子蘇邁到饒州德興縣(今屬江西)任縣尉,途經湖口縣,游覽了石鐘山,進行實地考察,為辨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寫了這篇文章。三、文學常識游記古代游記作為古代散文文體的一種,前人多把它歸入“雜記體”。它是摹山范水、專門記游的文章,以描繪山川自然、風景名勝為內容,寫旅途的見聞和對大自然風光之美的感受。游記可以分為很多種。以記錄行程為主的是記敘型游記,以抒發(fā)感情為主的是抒情型游記,以描繪景物、景觀為主的是寫景型游記,通過游記來說明一個道理的是說理型游記。四、文化常識1.元豐:宋神宗的年號。宋神宗趙頊(1048—1085),宋英宗長子,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趙頊即帝位,對疲弱的政治深感不滿,遂命王安石推行變法,以期振興北宋王朝,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寧變法”)。趙頊在位18年,廟號神宗,謚號“英文烈武圣孝皇帝”。2.六月丁丑:農歷六月初九。丁丑:是使用干支記錄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huán)記錄。3.周景王之無射(yì):《國語·周語下》記載,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鑄成“無射”鐘。4.魏莊子之歌鐘:《左傳·襄公十一年》記載,魯襄公十一年(前562),鄭人以歌鐘和其他樂器獻給晉侯,晉侯分一半賜給晉大夫魏絳。魏莊子,魏絳謚“莊”,故名。歌鐘,古樂器。5.《水經》:中國古代一部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的書,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后來被酈道元改編為《水經注》。五、名人軼事出人頭地蘇軾在京城會考時,主審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學名家歐陽修。他在審批卷子的時候為蘇軾華麗絕贊的文風所傾倒,但他覺得此文很像門生曾鞏所寫,為了避嫌,最后給這篇文章評了第二。一直到發(fā)榜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蘇軾。在知道真實情況后歐陽修后悔不已,但是蘇軾卻一點計較的意思都沒有,蘇軾的大方氣度和出眾才華讓歐陽修贊嘆不已:“這樣的青年才俊,真是該讓他出榜于人頭地啊(成語出人頭地即由此而來)!”并正式收蘇軾為弟子。吟詩赴宴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zhí)K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受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余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扒厥鍖氶L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皬堃淼落每h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瓣P云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后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地正準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臺請?。 绷舜羧裟倦u。一、整體性、宏觀性閱讀

1.思維導圖。2.主旨歸納:本文寫的是石鐘山命名的來由。作者先考察歷史文獻,對酈道元的說法表示懷疑,對李渤的說法表示“尤疑”。得到機會后,作者親自實地考察,補充了酈道元的說法,否定了李渤的說法,得出了“事不目見耳聞,不可臆斷”的結論,表現出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二、多角度、多層面閱讀

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引用《水經注》上的話,交代石鐘山的處所,緊扣題目,點出石鐘山,引起下文。B.用鐘磬置水中不能發(fā)聲的情況對酈說提出質疑,說明“水石相搏”之說難以取信于人,點明人們對此說法的懷疑態(tài)度。C.作者表明自己對李說的懷疑,并以處處有石,石石能扣而發(fā)聲來反駁李說,說明扣石發(fā)聲之說難以置信。D.用“人常疑之”,說明所有人對酈說都持有懷疑、否定態(tài)度,是一種客觀記敘;用“余尤疑之”,強調只有作者自己對李說持有懷疑態(tài)度。解析:D項,“說明所有人對酈說都持有懷疑、否定態(tài)度”“強調只有作者自己對李說持有懷疑態(tài)度”錯。用“人常疑之”,說明人們對酈說的疑惑,是一種客觀記敘;用“余尤疑之”,強調的是自己對李說的否定態(tài)度。答案:選D

2.經典語句翻譯。(1)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現在把鐘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fā)出聲音,何況石頭呢!(2)到了唐代,李渤才尋訪了它的所在地,在潭邊上找到兩塊山石,敲擊它們,聆聽它們的聲音,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重濁模糊,北邊那塊山石的聲音清脆悠揚,鼓槌停止了(敲擊),聲音還在傳播,余音慢慢消失。(3)敲擊后能發(fā)出聲響的山石,到處都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這是為什么呢?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段緊承上文,因為對石鐘山命名的來由已存“疑”念,所以作者乘自己赴任臨汝并送長子蘇邁赴任饒州德興之便,順道考察石鐘山,借此釋疑。B.“擇其一二扣之”“固笑而不信”,分別照應第一段的“扣而聆之”“余尤疑之”。寺僧的做法既然不能使人滿意,就有了作者后面月夜考察的行動。C.作者先交代探訪石鐘山的時間是“暮夜月明”,同游者是長子蘇邁,方式是“乘小舟”,地點是“絕壁下”。D.作者與蘇邁的談話中將兩種聲音與“周景王之無射”和“魏莊子之歌鐘”相聯系,主要為了表現自己知識淵博,言語之間生動地顯現了作者的確信和欣喜。解析:D項,“主要為了表現自己知識淵博”錯,主要為了肯定自己的考察結果,點出以石鐘山命名的緣由。

答案:選D

4.作者是如何描繪絕壁下的月夜景色的?有何表達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看見的是“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聽到的是“云霄間”棲鶻“磔磔”的驚叫聲,以及“山谷中”鸛鶴像老人邊咳邊笑的怪叫聲。描繪出一幅陰森可怖、冷清凄厲的石鐘山夜景,有遠有近,有高有低,有動有靜,有形有聲,十分逼真,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2)這段描寫著力渲染陰森可怖的環(huán)境氣氛,烘托出親身探訪的不易,為下文

批評“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埋下伏筆。5.經典語句翻譯。(1)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宿巢的隼,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2)我正內心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從水上傳來巨大的聲音,噌吰的聲音像敲鐘擊鼓一樣不停。(3)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里面,(波浪)激蕩沖擊,便形成這種聲音。(4)有塊大石頭擋在江河水流中央,上面可以坐一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fā)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像音樂演奏起來一樣。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這句話,語氣強烈,以反問的方式表示充分的肯定,點明了全篇的主旨。B.正確說法不能流傳的原因,一是酈道元“言之不詳”,致使“人常疑之”;二是士大夫不作實地考察;三是“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C.“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是說李渤之類的“陋者”主觀臆斷,這是李渤的錯誤說法得以流傳和后人以訛傳訛的原因。D.“嘆酈元之簡”“笑李渤之陋”,表明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傳播自己的見解,證實、糾正酈道元的觀點,補充李渤的觀點。解析:

“糾正酈道元的觀點,補充李渤的觀點”錯,應該是補充酈道元的觀點,糾正李渤的觀點。答案:選D7.經典語句翻譯。(1)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1)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2)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記載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終究不愿夜晚乘小船??吭诮^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3)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三、創(chuàng)造性、批判性閱讀

蘇軾對石鐘山得名的見解對我們來說有何現實意義?A的觀點蘇軾不輕信前人的說法,為了找到石鐘山命名的真實原因,他不避艱險,“夜泊絕壁之下”,找到了自認為滿意的答案。雖然他考察出的結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這種不“臆斷其有無”的精神是難能可貴的你的觀點

參考答案:蘇軾夜探石鐘山,是他獨特人格和氣質的體現。蘇軾一生曠達灑脫、浪漫豪邁,一貫喜歡尋奇探幽,愛做別人做不到的事情。這一點在《赤壁賦》《后赤壁賦》中都有所體現。我們強調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應該像蘇軾這樣勇于實踐。一、美文閱讀——審美鑒賞提升品位蘇軾的肩膀他將至情流動成筆下四溢的華彩,他將真我交織成理念奔騰的旋律,他將摯意揮灑成行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實的肩膀承擔起生命的重量……在這個有著慘白月色的夜晚,他獨坐短松岡,一壺清酒伴著淚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他一定是趕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這里,他來不及洗去臉上的浮塵,來不及整理泛白的鬢角,他只想快快回到這里,再好好看看那個讓他魂牽夢繞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見她憑欄倚窗,烏黑的長發(fā)傾瀉而下??扇缃瘢挥心强每盟蓸溲谟诚碌膲炡D鼗貞暮魡?,他的手輕輕撫過墳頭,將清酒緩緩灑在墳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轉身。這是怎樣的悲痛!曾經伉儷情深,如今只剩下自己形單影只。但他沒有沉淪,他用他堅實的肩膀撐起這份悲痛,撐起他殘落的家,撐起對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來被人傳誦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v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亡妻的思念。左牽黃犬,右擎蒼鷹。策馬奔騰,錦衣華服,騎一匹高頭大馬,浩浩蕩蕩踏過平岡,他挽弓射箭,呼嘯聲射透天邊云朵,霞光萬丈,那是他對豪邁忠義的褒獎。他在軍帳中端起一碗酒,二話不說干脆飲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滿。他的斂衽微張,全然忘了鬢角的銀絲,他口出豪言——誓將大宋一統于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撐起報效祖國的鐵膽丹心,用肩膀承擔起統一大宋的豪情壯志。一杯酒,映著發(fā)紅的雙頰,將忠心與道義用肩扛下!他潑墨寫道:“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是蘇軾的肩膀,蘇軾用肩膀承擔起對祖國的忠心。他滿腔報效祖國的熱血被一群小人破壞殆盡,他被一貶再貶,從京城到黃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涼的儋州,他卻執(zhí)著地掛念天下蒼生,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杭州有蘇堤,惠州有蘇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卻從來不壓迫百姓,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興修水利,解緩災疫,他如此坦蕩的胸懷,沒有裝下半分鉤心斗角的邪氣,而是將社稷與百姓放在比得失寵辱還重要的位置。他用他的肩膀撐起熱愛生命、關懷百姓的愛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擔起“上可陪玉皇大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