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10000字(論文)】_第1頁
【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10000字(論文)】_第2頁
【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10000字(論文)】_第3頁
【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10000字(論文)】_第4頁
【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10000字(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摘要研究個人所得稅的要素結構對研究居民收入分配、要素收入分配和個人所得稅稅制改革均有重要意義。通過測算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要素結構,發(fā)現我國個人所得稅中對資本所得征稅的比例平均維持在30%-40%左右,個人所得稅對資本所得征稅的比例遠高于居民收入的資本所得比例。其原因在于資本所得適用稅率較高,稅收征管力度較強,而大部分勞動所得適用稅率低,稅收流失率也較資本所得嚴重。本文從個人所得稅收入的總量增長情況、稅目結構、收入實現的區(qū)域結構、行業(yè)結構和收入階層結構五個方面來分析2000年以后的個人所得稅收入結構情況。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一是個人所得稅收入在經濟高速增長、個人收入快速增加的背景下呈高增長狀態(tài),但個人所得稅的人均稅負水平并不高;二是一直以來,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取向及實現結果是降低中、低等收入者的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jié)力度。關鍵詞: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目錄畢業(yè)論文(設計) 1個人所得稅分項收入占比結構分析與思考 1摘要 2目錄 31. 序言 42.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占比結構分析 4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長時間結構 4個人所得稅收入項目結構 5個人所得稅收入區(qū)域結構 7個人所得稅收入行業(yè)結構 7個人所得稅收入階層結構 83. 數據測算 9個人所得稅稅目的要素分類及處理 9測算結果 104. 關于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頂層設計 10通盤處理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險繳費、財產課稅之間的關系 10合理確定個人所得稅綜合課稅額 12合理劃分綜合課稅項目和分類課稅項目 14完善費用扣除項目 145. 結論 15參考文獻 17序言個人所得稅的要素結構源自個人所得稅的征稅模式。在世界各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選擇中,根據個人所得稅要素收入的征稅方式可分為綜合所得稅制、二元所得稅制和單一所得稅制三種模式。綜合所得稅制是對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以相同的累進稅率課稅;二元所得稅制是對資本所得和勞動所得分開征稅;單一所得稅制則是對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按相同的比例稅率課稅。如果在個人所得稅中對勞動所得和資本所得又區(qū)分更多的類型進行有差別的課稅,則稱為分類所得稅。個人所得稅要素結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對公平和效率的取舍;而要研究個人所得稅的經濟效果及改革方向,其重要前提是對個人所得稅要素結構進行詳細的數據測算。所以,筆者提出測算我國個人所得稅要素結構的方法,據此測算各省市的個人所得稅要素結構,并從個人所得稅的稅目結構、稅收征管等角度剖析該結構的形成原因。本文所用的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國稅務年鑒》和中經網數據庫。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收入占比結構分析2.1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長時間結構個人所得稅是對個人凈所得課稅。目前,國際上有綜合課稅、分類課稅、綜合與分類相結合課稅三種計稅方法,無論哪種方法,稅基都是扣除一定數額后的所得。1980年9月我國正式立法征收個人所得稅。1993年10月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第一次修改個人所得稅法。此次修改后形成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基本框架至今未做大的修訂,1993年后對個人所得稅法的修改主要針對費用扣除額水平。1980年建立個人所得稅制后的十年間,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緩慢、規(guī)模較?。?990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僅為21.1億,占全國稅收總額的比重僅為0.7%;994年之后,個人所得稅收入急劇放大;1995年收入達到131億;2000年后,個人所得稅收入從不足1000億增長到7150億(2014年預算數)。雖然個人所得稅收入步入高增長階段,但增長率總體上卻呈階段性下調勢態(tài)。其中,2001-2005年個人所得稅年均增長率高達27%,收入額5年間增長了1.1倍;2006-2010年年均增長率下調為18%,收入額增長了1倍;2011-2014年年均增長率下調至10%,4年時間收入額僅增長了0.18倍。從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額的比重來看,2000-2014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占稅收總額的比重呈現出波動性小幅上升狀態(tài),從5%升至7%,后又降至6%。從個人所得稅收入與主要關聯因素比較角度分析,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相對穩(wěn)健。2000-2014年稅收總額增長8.6倍,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9.8倍,多出1.3倍。2000-2013年城鎮(zhèn)單位就業(yè)人員年平均貨幣工資增長4.5倍,個人所得稅增長8.9倍,兩者相差4.4倍。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與第二、三產業(yè)發(fā)展密切相關,2000-2013年個人所得稅收入增長倍數比第二、三產業(yè)分別多4.3倍、3.2倍。2.2個人所得稅收入項目結構按應稅來源分,個人所得稅共有十二個稅目。2000年以來,個人所得稅收入主要來源于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和利息、股息、紅利所得。2000-2012年,上述三個稅目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平均達到了91.25%,從趨勢上看,這一比重在2000-2005年是微幅上升的。但是,自2006年以來這一比重開始逐漸下滑。工資、薪金所得。在個人所得稅的十二個構成項目中,工資、薪金所得單項金額占個人所得稅總額的比重超過50%。2000-2012年工資、薪金所得占個人所得稅的比重呈現逐步上升的態(tài)勢,2000年該比重為42.87%,2012年這一比重上升為61.67%。2000年后個人所得稅改革取向是,降低中等收入稅收負擔,加大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jié)力度。為此,從2006年起中央曾三次提高工資薪金所得的稅前費用扣除標準,即2006年1月1日起,工資、薪金所得費用扣除標準從原來的每月800元提高到1600元;人2008年3月1日起提高到2000元;人2011年9月1日起,進一步提高到3500元,并將超額累進稅率中第1級稅率由5%降低到3%。這三次調整有效地降低了城鎮(zhèn)單位就業(yè)人員工資、薪金所得的稅負水平,尤其是2011年9月1日起實行的減稅政策更是效果顯著。根據計算,2011年,工資、薪金所得課稅與城鎮(zhèn)單位就業(yè)人員工資總額的比值為6.51%,而2012年這一比值為5.06%,與2011年相比,該比值下降了22%。另外,工資、薪金所得課稅增幅與工資總額增幅的對比也可以證明城鎮(zhèn)職工的稅負降低。據統(tǒng)計,1996-1999年,我國職工工資、薪金所得課稅的平均增幅為34.6%,工資總額的平均增幅為2.9%,工資、薪金所得的平均增幅遠遠高于職工工資總額的平均增幅。根據本文測算,2006-2012年,我國城鎮(zhèn)單位就業(yè)人員工資、薪金所得的平均增幅為18.32%,而同期工資總額的平均增幅為19.35%,工資、薪金所得的增幅己經低于工資總額的增幅。尤其是2012年,工資、薪金所得的增幅為-8%,而工資總額的增幅為18.28%。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課稅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呈現逐步下降的態(tài)勢,2000年該比重為20.12%,2012年該比重下降到了10.25%。利息、股息紅利所得。2000-2012年,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課稅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下滑顯著,由2000年的28.7%下滑到2012年的12.99%。其主要原因是個人儲蓄利息稅的調整。發(fā)達經濟體為刺激消費,縮小貧富差距,對個人儲蓄利息普遍征收個人所得稅。我國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消費信貸體系尚處初建、住房商品化社會階層程度不均的國家,所以我國儲蓄率較高。因此,利息稅的主要承擔者是中低收入人群。這種課稅結構不利于工薪階層擴張和升級消費以及老齡人口的生活穩(wěn)定。鑒于此,為了降低中低收入者的負擔,國家自2007年8月15日起將1999年11月1日恢復征收的利息稅稅率由20%降至5%,又進一步自2008年10月9日起實行暫免征收利息稅的政策。利息稅的免征極大地影響了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課稅收入。利息稅稅率調減的當年(2007年),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課稅收入合計為794億元(其中利息稅收入為519億元,占利息、股息紅利所得的比重為65%),占個稅總額的比重為24.94%,比上一年27.16%降低了2.22個百分點。其后該比重進一步下行,2011年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占個人所得稅稅收總額的比重僅為10.91%。財產轉讓所得。2000年財產轉讓所得課稅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為0.14%,2012年這一比重大幅提高至8.32%。財產轉讓所得大幅增長的原因有:一是個人房屋轉讓所得的大幅增長。隨著房價的快速上漲以及二手房市場的交易活躍,個人房屋轉讓所得課稅收入由2008年的28.27億元,增加到2012年的106.55億元,翻了近4倍;二是自2010年1月1日起,對個人轉讓限售股取得的收入,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該政策的執(zhí)行增加了財產轉讓所得課稅收入的規(guī)模;三是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個人拍賣收入的大幅增加帶動了財產轉讓所得的增長。2.3個人所得稅收入區(qū)域結構從全國各地實現的個人所得稅收入情況來看,個人所得稅在區(qū)域分布上呈現兩個突出特點:1.個人所得稅區(qū)域集中度明顯。通過計算各省份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全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可以發(fā)現,個人所得稅的區(qū)域集中度比較高。2000-2012年,上海、北京、廣東、江蘇、浙江、深圳六個?。ㄊ校┑膫€人所得稅收入占到全國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50%以上。從趨勢上來看,2000-2012年,上海、北京、江蘇、深圳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全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的比重基本呈現上漲的態(tài)勢,廣東呈現比較明顯的下跌態(tài)勢,而浙江近幾年變化趨勢較為平穩(wěn)。2.特大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具有吸附作用。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特大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具有明顯的吸附作用。例如,北京和它周邊的省份河北,北京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全國個稅收入的比重是逐年上升的,而河北卻是逐年下降的。深圳和廣東,重慶和四川也都有類似情況。2.4個人所得稅收入行業(yè)結構2012年第一、二、三產業(yè)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個人所得稅總收入的比重分別為0.24%.33.04%和66.72%,第三產業(yè)成為個人所得稅收入的主要來源。分行業(yè)看,制造業(yè)、金融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建筑業(yè)、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yè)、房地產業(yè)這七大行業(yè)的個人所得稅收入占個稅總收入的比重接近七成。從變化趨勢上來看,個人所得稅收入行業(yè)貢獻率變化比較平穩(wěn)的有制造業(yè)、批發(fā)和零售業(yè)、居民服務和其它服務業(yè)等;行業(yè)貢獻率處于上升趨勢的有金融業(y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yè)、建筑業(yè)、房地產業(yè)等。2.5個人所得稅收入階層結構個人所得稅的行業(yè)分析表明,個人所得稅的主要征稅對象是城鎮(zhèn)居民。本文根據城鎮(zhèn)居民家庭人均個人所得稅支出和人均收入①計算城鎮(zhèn)家庭人均所得稅負擔,以此來考察個人所得稅的個人稅負情況。數據來源是《中國按收入等級分城鎮(zhèn)居民家庭現金收入和支出統(tǒng)計表》。根據分析可知:1.我國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水平較低。2001-2011年,所有被調查戶的個人所得稅稅負平均值僅為0.58%,這說明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平均稅負水平較低。當然,我國個人所得稅的最高邊際稅率水平較高,工資、薪金所得適用的超額累進稅率的最后一級達到了45%,但這并不能說明個人所得稅的實際稅負水平高。其原因有三點:一是工資、薪金所得的納稅人比例很低(2011年9月1日新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使我國工薪收入者的納稅比例由此前的28%下降到7.7%),其中,能適用較高等級稅率的更是只占小部分比例;二是我國工薪所得費用扣除額已達3500元,相當于城鎮(zhèn)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2013年)的3.88倍,這使城鎮(zhèn)職工平均工資水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的大部分職工免于交納個人所得稅,而這些省基本上是勞動力密集省份;三是農民承包土地、林地、灘涂等獲取的收入增長很快,有的年收入不征個人所得稅。2.高收入者稅負遠高于低收入者。工資、薪金所得的超額累進稅制本身具有調節(jié)高收入功能。據我們測算,如表2所示,001-2011年,最低收入戶的個人所得稅平均稅負為0.04%,而最高收入戶為1.61%,最高收入戶的所得稅稅負是最低收入戶的40倍。數據測算3.1個人所得稅稅目的要素分類及處理逐步提高直接稅比重,是我國稅收結構調整的方向。這對個人所得稅改革的設計提出了新要求,也會促進個人所得稅改革的加快推進。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個人所得稅改革既涉及社會各個收入階層的切身利益,也關系著各級政府收入的增減。要使改革方案能被各方接受,操作中可使納稅人自愿遵從,就必須全面深入分析各種約束個人所得稅稅制運行效應的體制性和非體制性因素的生成機理與變動趨勢。個人所得稅收入結構既是個人所得稅稅制利弊的綜合反映,又是個人所得稅約束因素名義效應的具體量化表現。所以,多角度透視個人所得稅收入結構,是設計出可為社會各界認可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案的基礎工程。進一步說,只有厘清了收入結構,才能科學判斷現行個人所得稅稅制的收入籌措能力和調控能力,才能認清個人所得稅收入變動的可能性空間,并基于此尋求制度變革良策。因此,本文將從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增長時間結構、項目結構、區(qū)域結構、行業(yè)結構、收入階層結構五個方面分析2010年后的個人所得稅收入結構,并基于此提出個人所得稅改革思路選擇建議。測算各省要素收入分配的數據基礎是歷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對各省收入法GDP分解結果。省際收入法GDP分解為“勞動者報酬’、“營業(yè)盈余’、“資本折舊”和“生產稅凈額”四個部分,其中勞動者報酬粗略相當于勞動要素收入,營業(yè)盈余和資本折舊粗略相當于資本要素收入,但是需要進行調整。原因在于《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2003年以前各省個體業(yè)戶收入統(tǒng)計在各省勞動者報酬中,2004年以后則統(tǒng)計在各省營業(yè)盈余中(白重恩、錢震杰,2009)。為推算個體業(yè)戶收入,我們需要推算個體業(yè)戶創(chuàng)造的營業(yè)盈余,并將其視為個體業(yè)戶來自資本要素的收入。假定個體業(yè)戶創(chuàng)造營業(yè)盈余的能力與其他從業(yè)人員相同,那么根據我國統(tǒng)計口徑的變化可推算出:2003年前各省個體業(yè)戶創(chuàng)造的營業(yè)盈余=各省個體業(yè)戶的從業(yè)人數/(各省全部從業(yè)人數-各省個體業(yè)戶的從業(yè)人數)]x營業(yè)盈余;2004年后各省個體業(yè)戶創(chuàng)造的營業(yè)盈余=(各省個體業(yè)戶的從業(yè)人數/各省全部從業(yè)人數)x(各省營業(yè)盈余-各省個體業(yè)戶勞動要素收入)。假定各省個體業(yè)戶勞動者平均報酬等于各省平均貨幣工資,則各省個體業(yè)戶勞動要素收入=各省個體業(yè)戶從業(yè)人數x各省平均貨幣工資;各省個體業(yè)戶收入=各省個體業(yè)戶創(chuàng)造的營業(yè)盈余+各省個體業(yè)戶勞動要素收入。據此,我們可以得到:個人所得稅對資本要素征稅的部分=利息股息紅利所得+財產租賃所得+財產轉讓所得+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x資本所得比重+企事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資本所得比重。3.2測算結果通過對上述數據指標的測算和分析,我們據以得到了2000-2009年我國個人所得稅要素結構的基本狀況。除2001年和2009年外,我國個人所得稅中對資本所得征稅的比例平均維持在30%-40%左右。2001年個人所得稅中資本要素比例偏高的原因極可能與2000~2001年的經濟發(fā)展狀況和我國的財稅政策有關。1999年我國恢復征收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稅率為20%,由此帶來了個人所得稅收入的快速增長。而在2001年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利息所得稅收入大幅增長,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隨著恢復征稅時間的推移,應稅利息不斷累加,大大豐富了稅源;二是2001年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年底余額達73762.4億元,年增長額為9430.1億元,增長幅度達14.66%。2008年和2009年個人所得稅中資本要素比例降低幅度較大,原因在于自2007年8月15日起,居民儲蓄利息所得稅率由20%調為5%;自2008年10月9日起,對儲蓄存款利息所得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因為個人所得稅對資本和勞動所得征稅比例的和等于1,根據表1我們很容易求出對勞動所得征稅的比例,在此不再贅述。關于個人所得稅制改革的設計4.1通盤處理個人所得稅與社會保險繳費、財產課稅之間的關系1.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繳費和財產課稅三者存在稅收的此消彼長關系。稅收體系是由多個稅種組成的課稅鏈條。稅源同一性和穩(wěn)定性使各個稅種之間存有稅收的此消彼長關系。個人所得稅和財產稅同屬直接稅。由于社會保障繳費要從個人貨幣收入中扣除,社會保障繳費本質上也是直接稅。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費的同一性是都從個①人均收入=工薪收入+經營凈收入+財產性收入+出售財物收入 ②對于數據情況,本文有存疑的地方,原數據顯示,2011年城鎮(zhèn)居民家庭最高收入戶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萬元,按每戶3人計算,最高收 11?入戶的戶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8萬元這顯然不能代表我國最高收入戶的收入水平。人現期貨幣收入中扣除,差異則在于前者一般統(tǒng)籌用于提供公共產品,后者則是一對一的用于繳費者的相關支出。顯然,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款屬于同源課稅,具有此消彼長關系。正因此,發(fā)達經濟體學術界曾經討論過能否把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費歸并。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費兩者與個人財產保有課稅的均衡關系在于前兩者的稅負多少直接決定個人財產保有課稅支持能力的大小。發(fā)達經濟體個人財產保有課稅(如個人住房保有課稅)一般選擇低稅率,其主要原因是個人所得稅和社會保障繳費己成為普遍征收的稅費,特別是上世紀60年代后社會保障繳費規(guī)模急劇擴張。2.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繳費和財產課稅改革三者相互協(xié)調的方式。因為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繳費和財產課稅三者存在稅收的此消彼長關系,所以現在應著手設計如何使個人所得稅改革、社會保障繳費改革、個人財產保有課稅改革三者相互協(xié)調的方式。從我國國情出發(fā),三者改革的協(xié)調可從如下兩方面入手:—明確三者稅負配置比重原則。個人收入課稅要有適度比例,比例內的額度要依照一定原則配置到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繳費和財產保有課稅上。這一原則的要義是三者稅負要輕重有別。那么,究竟應該誰重、誰輕呢?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障繳費、財產保有課稅三者稅負配置根本上要取決于社會公共福利制度特征。未來我國公共福利制度變革的基本特征是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強化,特別是要加快建設全民養(yǎng)老和醫(yī)療保障體系。事實上,近幾年這一進程己在加快。2014年公共預算支出中社會保障和醫(yī)療衛(wèi)生支出合計占比己達17%,超出十年前一倍。同時,社會保險繳費中個人承擔部分金額也已超過個人所得稅收入。這實際表明,社會保險繳費在個人收入課稅中比重上升是必然趨勢,而且由于社會保障繳費最終要用在繳費者身上,個人也愿意參與繳費。發(fā)達經濟體上個世紀60年代后社會保障繳費占總稅收的比重從18%上升至近30%,個人所得稅占比從30%降至24%左右,財產稅占比從8%降至5%左右,這一現象反映的正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國今后可適度提高個人社會保障繳費比重。個人所得稅稅率在改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后還可適當降低中等收入階層的稅率水平。從我國目前情況看,個人財產保有課稅還有適當增加的空間,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只有30多年的歷史,個人財產積累不大且高度不均衡,個人財產課稅只能采取低稅率?!獋€人所得稅改革要為個人財產積累創(chuàng)造條件。個人財產積累事關社會穩(wěn)定和個人收入可持續(xù)增長。歷經數百年的市場經濟發(fā)展,發(fā)達經濟體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且規(guī)模較大的中產階層。這一階層的突出特征是擁有了歷代相傳的不動產。歐洲國家目前在經濟停滯、政府債務沉重的背景下仍未發(fā)生大規(guī)模社會動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個人財產積累使得大部分人仍能維持生活,進而不愿意把現行經濟制度推倒重建。相比之下,我國正處于個人積累資產特別是不動產積累初期,中等收入階層是主力軍,如果個人財產積累進程加快,那么,社會公眾抵御經濟波動的能力就會增強,這事關社會穩(wěn)定長效機制建設。個人所得稅制狀況直接影響個人財富積累速率。為此,今后應降低二手房轉讓所得稅率,以盤活房產流轉市場,進而增加房產持有人數量。同時,在工薪所得費用扣除額核算上,應考慮個人住房貸款本息因素,具體操作層面可建立住房貸款月本息扣除額度與區(qū)域房產價格掛鉤機制,如房價高的區(qū)域扣除額多些,房價低的區(qū)域扣除額度少些。4.2合理確定個人所得稅綜合課稅額1.個人所得稅綜合課稅的必然性分析。從分類計稅改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計稅方式是個人所得稅改革的方向。實施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關鍵點之一是,合理劃分綜合課稅項目和分類課稅項目。要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應認清綜合課稅和分類課稅的緣由。具有代表性的發(fā)達經濟體個人所得稅改革大都經歷過由分類課稅向綜合課稅的轉變,如英國、法國、德國。顯然,綜合課稅有其必然性:一是市場經濟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個人收入多樣化。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過程就是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的過程。勞動力市場、資金市場、技術市場、財產市場是市場體系的四個組成部分,分別帶來四類個人收入,當這四類市場規(guī)模擴大后,人們的收入就出現了多樣化格局,特別是中、高收入階層,在其個人收入結構中,投資所得和財產所得比重會快速抬升。收入多樣化使個人所得課稅具備了多源課稅基礎,有條件改變只就某一類收入課稅的計稅模式。歐洲國家的個人所得稅制演變過程就說明了這種情況。例如法國,20世紀初開征個人所得稅時采取分類征收,當時工業(yè)化基本形成。二戰(zhàn)后產業(yè)結構升級,市場體系發(fā)育加快,個人所得稅相應的改為綜合征收。再如德國,1808年開征個人所得稅時采用分類征收,1925年工業(yè)化完成、市場體系健全,個人所得稅改為綜合征收。二是綜合征收有利于稅收公平。分類征稅必然出現不同收入類別稅負不均等現象。但不同類別個人的取得成本支出往往具有交叉性,因而收入類別稅負差異屬于不合理差異。綜合征收的特點是對所有收入采用同等稅率征稅綜合扣除費用,這提高了不同收入類別的稅負。2.我國個人所得稅從分類計征改為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計征方式。主要原因是市場體系的發(fā)育向分類計征提出了挑戰(zhàn),具體有兩個表現。第一個表現是,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勞動報酬規(guī)模激增,財產轉讓所得、資金使用收入(股息、利息、紅利)、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項目的收入較大規(guī)模的增加。這使得全方位的分類課稅與收入的綜合性發(fā)生了矛盾。比如,勞動報酬,現行稅制把勞動報酬切為工薪所得、勞務、稿酬、特許權使用費四類來課稅,這實際上是人為打破了同一性質收入稅負的均衡性。在勞動報酬收入規(guī)模不大的時候,這種不平衡負面效應不大,但當這幾類收入規(guī)模分別放大時,稅負不均衡產生的不公平,對勞動者自身勞動力配置的誘導就自然強化了,這對行業(yè)發(fā)展具有負面擾動效應。第二個表現是,市場成熟度提高后,企業(yè)管理模式己發(fā)生變化,現行分類課稅稅制顯然與之相脫節(jié)。比如,現行稅制仍把對企業(yè)事業(yè)單位的承包經營、承租經營所得單列一類課稅,而實際情況是企業(yè)己不再搞對內和對外承包,事業(yè)單位也不能把資產對外承包經營。然而,必須承認,我國的經濟特征和制度特征使我們又不能對所有收入綜合課稅。突出表現為一些涉及個人所得信息的統(tǒng)一登記制度尚不健全或未建立。比如,現在剛開始建立不動產統(tǒng)一登記制度。同時,個人收入信息共享機制又不能建立。比如,銀行儲蓄利息和證券交易信息是不能外泄的個人隱私。事實上,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沒搞徹底的綜合征收,其中有的采取資本利得稅對個人投資所得課稅,有的單獨對財產轉讓得課稅。4.3合理劃分綜合課稅項目和分類課稅項目從收入性質和社會管理條件看,可把屬于勞動報酬性質的收入納入到綜合課稅范圍內。具體分析可把工資、薪金所得、勞務報酬、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納入到綜合課稅。這些所得都是個人勞動所得,由勞動力使用方支付,特點是針對單個人的勞動力價值付費。對這些所得綜合課稅,統(tǒng)一扣除勞動力的形成和保持的基本成本。目前,我國社會的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基本能夠支撐這種綜合課稅。具體表現是各類機構都較重視個人所得稅代扣代繳工作,這使身份證可以成為集中匯總收入的追蹤物。然而,我國實行個人所得綜合還需打破多種制度和技術障礙,現在最突出的問題是怎樣掌握個人勞動報酬總量。按現行制度安排是無法掌握個人勞動報酬的,因為個人所得稅是中央與地方共享稅,由地方稅務局征管,但地方稅務局無權跨界征稅或核定個人所得,這使得勞動者的異地兼職收入無法匯總到一個地方來納稅。顯然,如果對勞動報酬綜合課稅,就要打破現行制度安排。今后可考慮由國家稅務總局牽頭建立個人勞動報酬統(tǒng)一匯總制度,相關個人收入信息可按勞動者就業(yè)單位分布傳送至當地地稅局以便征稅。只有能做到這點,綜合課稅才有制度基礎。利息、股息、紅利屬于投資所得,仍可采用分類計征方式。財產租賃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收入規(guī)模不斷擴張,今后也應繼續(xù)分類征收。但有必要把財產租賃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分為兩類來征收,因為財產租賃所得屬于對讓渡使用權征稅,財產轉讓所得則是對所有權變動征稅,按統(tǒng)一的稅率征稅不合理,特別是我國的財產租賃和財產轉讓又有不同的類別限制。今后把財產租賃所得和財產轉讓所得分開征稅時,還應對不同類別的財產采行不同的稅率。例如,對個人住房的租賃和轉讓課稅應降低實際稅負,因為我國的個人住房市場只有盤活存量才能平抑房價。4.4完善費用扣除項目目前個人所得稅費用扣除額采取綜合扣除和分項扣除相結合的方式,其中主要是綜合扣除,這與國外的做法相比顯得較為粗放。因此,盡管我國的費用扣除額占平均工資的比重己高達70%多,但公眾仍不滿意。顯然,我們現在有必要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