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素養(yǎng)提升二綜合思維_第1頁
新教材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素養(yǎng)提升二綜合思維_第2頁
新教材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素養(yǎng)提升二綜合思維_第3頁
新教材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素養(yǎng)提升二綜合思維_第4頁
新教材2024屆高考地理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第二部分素養(yǎng)提升二綜合思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素養(yǎng)二綜合思維一、選擇題下圖示意我國西北某閉合流域的剖面。該流域氣候較干,年均降水量僅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發(fā)量可達2000毫米。湖水淺,鹽度飽和,水下已形成較厚鹽層。據(jù)此完成1~3題。1.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表明該流域的多年平均實際蒸發(fā)量()A.遠大于2000毫米B.約為2000毫米C.約為210毫米D.遠小于210毫米2.流域不同部位實際蒸發(fā)量差異顯著,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的是()A.坡面B.洪積扇C.河谷D.湖盆3.如果該流域大量種植耐旱植物,可能會導致()A.湖盆蒸發(fā)量增多B.鹽湖面積縮小C.湖水富營養(yǎng)化加重D.湖水鹽度增大[全國統(tǒng)考高考真題]熱帶沙漠中的尼羅河泛濫區(qū)孕育了古埃及農耕文明。尼羅河在每年6~10月泛濫,從上游帶來的類似肥沃土壤的沉積物,與上游來水和周邊區(qū)域的植物資源,都對農耕文明的形成意義重大。據(jù)此完成4~6題。4.熱帶地區(qū)原始的耕種方式多為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C.地勢平坦D.植被缺失5.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的降水特點為()A.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大B.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小C.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降水量大D.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降水量小6.古埃及人從周邊區(qū)域引入植物用于種植,引入植物的生長期必須與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一致。由此判斷這些植物最可能來自()A.熱帶雨林氣候區(qū)B.地中海氣候區(qū)C.熱帶草原氣候區(qū)D.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全國卷]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沿海地區(qū)經(jīng)常分布著多條貝殼堤,標志著海岸線位置的變化,下圖示意渤海灣沿岸某地區(qū)貝殼堤的分布。據(jù)此完成7~9題。7.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海岸線()A.向陸地方向推進B.向海洋方向推進C.位置穩(wěn)定D.反復進退8.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海口處的泥沙,并在貝殼堤外堆積。由此()A.形成新的貝殼堤B.加大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小B.位置穩(wěn)定,泥沙沉積量大C.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小D.位置多次變動,泥沙沉積量大[海南卷]下圖所示半島夏季沿海地區(qū)氣溫可達46℃,內陸則高達49℃。讀圖,完成10~11題。10.該半島夏季干熱的主要原因是()A.沿岸暖流的增溫作用B.受干熱的西北風影響C.背風坡增溫效應較強D.受干熱的西南風影響11.該半島耕地灌溉水源主要來自()A.河流水B.冰雪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答題區(qū)]題號1234567891011答案二、非選擇題12.[全國Ⅰ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考察中發(fā)現(xiàn),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shù)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shù)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如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1)說明堪察加半島地形對氣候區(qū)域差異的影響。(6分)(2)分析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shù)量較少的原因。(10分)(3)某科考隊員欲近距離拍攝熊,推測他在甲地選擇拍攝點的理由。(6分)13.[海南卷]閱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死谷長約225千米,寬8~24千米,低于海平面的面積達1408平方千米。該地夏季氣溫經(jīng)常超過49℃,最高曾達57℃,是北美洲夏季最炎熱的地區(qū)。分析死谷夏季炎熱的原因。(6分)14.[全國Ⅰ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下圖所示區(qū)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風,年平均大風(大于等于8級)日數(shù)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鐵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間的路段風沙災害較為嚴重,且主要為就地起沙,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圍內。(1)分析錯那湖東北部沿岸地區(qū)冬春季風沙活動的沙源。(4分)(2)說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4分)(3)簡述風沙對該路段鐵路及運行列車的危害。(4分)(4)針對該路段的風沙災害,請?zhí)岢龇乐未胧?4分)15.[全國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在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的湖畔、河邊和海濱,偶見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條件為所在地區(qū)沙源豐富、多風、植被稀疏。如圖所示區(qū)域中,M處發(fā)育了規(guī)模較小的沙丘群;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冬春季節(jié)風力尤為強勁;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地區(qū)。(1)分析M處附近沙源較豐富的原因。(6分)(2)分析H縣城附近冬春季節(jié)風力強勁的原因。(8分)(3)某課外活動小組的同學對M處的沙丘群規(guī)模是否會擴大產(chǎn)生了爭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觀點。選擇你支持的一種觀點,為其提供論據(jù)。(8分)觀點A:M處沙丘群規(guī)模會擴大。觀點B:M處沙丘群規(guī)模不會擴大。16.[全國Ⅱ卷]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原產(chǎn)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桉樹,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這幾種桉樹適應性強,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tǒng)稱“速生桉”,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地引種速生桉作為造紙原料。圖中a、b分別示意該地速生桉種植前、后的變化。(1)讀圖a,分析當?shù)卣訚色@得穩(wěn)定水源的原因及過程。(6分)(2)讀圖b,分析種植速生桉后當?shù)仄渌脖坏淖兓霸颉?6分)(3)簡述我國西南地區(qū)引種速生桉發(fā)展造紙業(yè)的理由。(4分)(4)就降水條件簡述我國西南地區(qū)不適宜大面積種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素養(yǎng)二綜合思維1~3.答案:1.C2.A3.B解析:第1題,鹽湖面積多年穩(wěn)定,說明該流域蒸發(fā)量和降水量大致相當。第2題,讀圖可知,該流域坡面坡度較大,地表水駐留時間短,實際蒸發(fā)量最小。第3題,B對:雖然是耐旱植物,但注意是“大量種植”,依然會消耗大量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導致入湖水量減少,鹽湖面積縮小。A錯:大量種植植物,植物蒸騰量增多,但與湖盆蒸發(fā)量關系不大。C錯:水域富營養(yǎng)化一般與高強度的人類活動相關,材料中沒有這方面的體現(xiàn)。D錯:材料中說該鹽湖的鹽度已經(jīng)飽和,湖水減少只能導致鹽分析出,鹽度不會再升高。4~6.答案:4.D5.A6.B解析:第4題,熱帶地區(qū)原始的耕種方式多為刀耕火種。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位于熱帶沙漠氣候區(qū),植被缺失,D對。用水便利、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與其它河流泛濫區(qū)相同,不是能直接耕種的原因,A、B、C錯。第5題,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屬于熱帶草原氣候,降水特點為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大,A對,B錯。降水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降水量大是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少雨,冬季多雨,C、D錯。所以選A。第6題,古埃及人從周邊區(qū)域引入植物用于種植,引入植物的生長期必須與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一致。尼羅河泛濫區(qū)的耕種期是北半球冬季,由此判斷這些植物最可能來自地中海氣候區(qū),地中海氣候區(qū)冬季多雨,植物生長條件好,B對。熱帶雨林氣候區(qū)作物四季可生長,A錯。熱帶草原氣候區(qū)以稀樹草原為主,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是夏季多雨,降水季節(jié)與地中海氣候相反,C、D錯。所以選B。點睛: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種方式出現(xiàn)之前,能夠在沉積物上直接耕種,是因為尼羅河泛濫區(qū)位于熱帶沙漠氣候區(qū),植被缺失。尼羅河下游泛濫區(qū)沉積物主要來源地屬于熱帶草原氣候,降水特點為降水季節(jié)性強,年降水量大。7~9.答案:7.C8.B9.D解析:第7題,貝殼堤由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而成,在任一條貝殼堤的形成過程中,則會有大量死亡的貝類生物在海岸帶堆積,這是海岸線位置穩(wěn)定才會形成貝殼堤。選C。第8題,沿岸流動的海水搬運河流入??谔幍哪嗌?,并在貝殼堤外堆積,形成新海岸,不斷堆積,從而使得貝殼堤距海岸線的距離變大。選B。第9題,河流沖積物是該地海岸線變動的物質來源,多條貝殼堤的形成說明出現(xiàn)海岸線多次位置變動,同時河流帶來的泥沙沉積量也大,從而形成多條貝殼堤。選D。10~11.答案:10.D11.C解析:第10題,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位于北印度洋西岸,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風從非洲大陸吹向此地,其性質干熱,受其影響,該島夏季氣候干熱。故選D。第11題,結合世界氣候分布規(guī)律,根據(jù)該半島地理位置推測,該地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稀少,地表徑流缺乏,灌溉水源不可能是河流水和湖泊水;從圖中等高線數(shù)值可知,該半島海拔較低,不可能存在冰雪融水,因此其耕地灌溉水源最可能來自地下水。故選C。【考點定位】該組試題主要考查區(qū)域氣候的形成原因、區(qū)域水資源類型等。12.答案:(1)山脈大致呈南北向,阻擋季風,形成多雨區(qū)和雨影區(qū);地形高差大,形成氣候垂直差異。(2)緯度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宜生存的空間小;冬季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3)河流附近,熊出沒的幾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隱蔽;降水較少,晴天較多,利于拍攝。解析:(1)觀察堪察加半島的地形特點,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脈貫穿半島,地形以山地為主,南北向的山脈阻擋來自海洋的夏季風,使半島東側多雨,西側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對高度大,氣候的垂直差異顯著。(2)緯度高、氣溫低,植物生產(chǎn)量少,相應地,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都較少;山地多,地形復雜,適宜野生動物生存的空間小;緯度高,且受冬季風影響大,冬季寒冷漫長,也不利于野生動物越冬。(3)根據(jù)等高線的彎曲特征和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可知,甲地位于河流附近,熊出沒的幾率大;根據(jù)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可知,位于半島南部的甲地有森林,且地形較為復雜,便于隱蔽,避免熊的威脅;地處來自海洋的夏季風的山地背風坡,降水少,晴天多,便于拍攝。13.答案:夏季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太陽輻射強;缺乏植被覆蓋,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陽輻射,加熱大氣;谷深且狹長,(谷底海拔低,)空氣對流弱(盛行下沉氣流),熱量不易散發(fā)。解析:本小題主要考查區(qū)域氣候成因分析。該地位于中低緯度地區(qū),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太陽輻射強;該地缺乏植被覆蓋,谷底和谷坡共同吸收太陽輻射,加熱大氣;熱量向近地面大氣傳遞使氣溫升高;從材料中可知,死谷海拔低,空氣對流弱,盛行下沉氣流,熱量不易向外擴散,造成夏季炎熱。14.答案:(1)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泥沙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錯那湖水位低,(因河口處湖區(qū)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2)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jīng)湖面無阻擋,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3)(鐵路路基較高)風沙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侵蝕路基(和路肩);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影響運行列車安全。(4)(阻沙措施)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若所提措施不符合當?shù)貙嶋H,如植樹造林,不得分。)解析:考查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特征及成因,風沙災害的影響及治理措施。(1)讀圖分析,圖中多條河流在此注入錯那湖,河流從山上流下注入湖泊,攜帶的泥沙在湖泊沉積,河口三角洲面積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灘泥沙裸露在地表。錯那湖水位低,河口處湖區(qū)水深較淺,出露的湖灘泥沙面積較大。風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說明沙源近。所以大風吹起的沙塵只能是東北岸湖底露出地表的泥沙或河口處河灘出露地表的泥沙。(2)冬春季氣候干燥,降水少,河流、湖泊水位下降,河底、湖底水淺處泥沙才能露出地表。這種季節(jié)性出露的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護。冬春季大風多,湖面較寬闊,西風經(jīng)湖面無阻擋。在沙源東部為河谷,風力強勁。所以易起風沙。(3)鐵路路基較高,阻擋風沙前進,導致風沙在鐵路線及附近堆積,填埋路基和軌道。強勁的風力侵蝕路基和路肩。風沙可能損害機車車輛和通信、信號設備等。加大鋼軌、車輪等設備的磨損。甚至影響運行列車安全,危害乘客和物資的安全。(4)防風沙的措施主要是利用植被固沙,或是建設阻擋風沙的工程。高原地區(qū)不適宜種樹,只有種草或用石塊壓沙。所以采取的阻沙措施是在鐵路兩側設立阻沙堆(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是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蓋沙面。設置石(草)方格沙障。15.答案:(1)(M處附近的)河流從黃土高原攜帶大量泥沙,在河邊、河床沉積;(河水水位季節(jié)變化大,)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風沙在此沉積。(2)冬春季節(jié)盛行西北季風(偏北風);河谷延伸方向與盛行風向基本一致;H縣城附近為河谷交匯之地,(形成風口,導致狹管效應)。(3)觀點A:擴大論據(jù):該區(qū)域西臨黃土高原,北鄰內蒙古高原,大風可將沙塵吹到此處;河流持續(xù)搬運泥沙;人類活動用水量增加,導致河床裸露期增長;風出風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風沙在此沉積。觀點B:不會擴大論據(jù):位于半濕潤區(qū),降水較豐富,風沙發(fā)生季節(jié)短(主要發(fā)生在冬春季節(jié));河流源地及徑流地區(qū)植樹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運的泥沙量減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與河邊,面積較小,不足以形成面積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區(qū),附近有水庫,沙丘群難以向周圍擴展。解析:該題考查中國區(qū)域地理,重點考查等高線、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地貌的形成和地質作用。(1)該問主要考查地貌和地質作用。沙源來自于流水沉積和風力沉積作用,從這兩方面思考,從文字材料中可以獲取的信息是河流發(fā)源于黃土高原,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河流攜帶的泥沙量大,在M處沉積;從圖中來看,該地為溫帶季風氣候,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大,多大風天氣,枯水季節(jié)河床裸露,風力攜帶沙塵在此沉積。(2)該問主要考查等高線、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從文字材料中可以獲知H縣城附近是著名的風口,從圖中來看該縣城位于河谷中,且河谷走向與冬春季節(jié)的風向一致,從等高線分布了解該地地形特別易于聚風形成狹管效應,故風力強勁。(3)該問主要考查我國特定區(qū)域的自然地理特征。該題為開放性試題,無論選擇哪種觀點,只要言之有理,論據(jù)能夠支撐自己的觀點即可??紤]的要點主要是該地的主要自然特征以及圖文資料所提供的信息。沙丘形成源于流水沉積和風力沉積作用,沙丘規(guī)模擴大或縮小可從是否有利于流水沉積和風力沉積作用入手分析,其影響因素包括植被覆蓋、地形狀況、河流流量季節(jié)變化、風力作用變化。16.答案:(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叢能涵養(yǎng)水源。過程:截留大氣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積地帶,)(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為沼澤提供穩(wěn)定的水源。(2)植被變化:天然次生林和灌叢退化;沼澤萎縮。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3)速生桉適應性強,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紙原料。發(fā)展造紙能增加就業(yè),創(chuàng)造產(chǎ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