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_第1頁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_第2頁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_第3頁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_第4頁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2篇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

全冊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內容: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00以內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進一步認識時間,數(shù)學廣角,數(shù)學實踐活動等。

本冊的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2、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3.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shù)相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6.進一步認識鐘表,了解鐘表內一大格表示的時間意義。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shù)和組合數(shù),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9.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shù)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本冊重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表內乘法。

本冊難點:

1.進位加、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義。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單元學情分析:

學會用實物測量,并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教學注重呈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因此,在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時,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量一量、說一說、細想一想等活動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二、單元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單元教學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單元課時

4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厘米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身體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4.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三、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古時候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呢?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shù)學

組織學生用身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每個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來測量物體。

(三)認識尺子

1.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四)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1.認識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讓學生量圖釘?shù)拈L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睂W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shù)拈L度大約是1厘米長。

2.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shù)囊欢藢食咦拥?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學生活動,同桌交流。鞏固1厘米的表象。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shù)學知識。

(五)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shù)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的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1.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六、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厘米cm

七、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米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jù)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三、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量物體長度用什么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并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1.感知米的實際長度。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觀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兩只手臂展開,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長的繩子。(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量出2米長、3米長的繩子給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厘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結: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出示卷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長的物體和距離。用卷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卷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練習一第3題)。

2.估一估(教材練習一第4題)。

3.介紹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練習一第5題)。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

六、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課后反思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2

教學目標:

1、通過推測、比較,學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鞏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長度單位表象,培養(yǎng)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

3、感受測量物體長度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建立長度觀念的意義。

教學重點:會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在明確長度單位過程中學會思考,比較。

教學準備:課件、學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學過程

一、互動對話,明確目標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哪些長度單位?

學生回答后,請他們依次用手比劃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長度。

師:大家都認識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們會用這兩位朋友嗎?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解決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問題

(1)課件出示旗桿,讓學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呢?為什么?

2、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思考,自主解決問題。

三、展示交流

1、小組內交流

組內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師引導學生小結

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多樣的,以后大家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考多比較。

由于學生目前只學習了“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斷。全班交流時,要避免這種非此即彼的簡單推斷,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

得出結論: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米。(板書)

4、反思回顧

教師出示一支粉筆,告訴學生,一支粉筆的長度約是10厘米,2支粉筆疊起來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長,所以一根旗桿的長度是13米。

四、反饋評價

基礎練習(課件集中呈現(xiàn))

1、教材第7頁做一做。

2、教材第9、10頁練習一中第8、9題。

拓展練習

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反思與回顧是有難度的,所以教師可以示范,教給他們一些方法。

課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間里有一張漂亮的床。

1、學生思考:這張床的長度是200厘米還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說說選擇的理由。

五、課堂小結

1、學生回顧: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教師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進一步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在判斷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合適時,我們可以通過用手比劃,借助身高、身邊物品來估測物體的實際長度,最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測量較短的物體,一般用厘米作單位。

測量較長(高)的物體,一般用米作單位。

教學反思

雖然旗桿、課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見,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知道它們的長度,他們只是有一個相對概念,即在比較中知道誰比誰長(或高),但是明確具體的量,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困難的。所以,旗桿到底是13米還是13厘米呢?很多學生能很快說出是13米,因為旗桿比較長,所以就要選擇長的長度單位米,而不會選擇一個“標準量”進行比較,所以在學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時,我們還是要耐心引導。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米,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初步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

2.知道1米=10分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

1.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認識1米=10分米=100厘米。

2.會測量身邊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持疑引入

1.復習長度單位厘米、分米:孩子們,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長度單位,是哪兩個?(厘米、分米)厘米、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用字母怎樣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用厘米、分米作單位合適嗎?課前大家預習了,你覺得用什么作單位好呢?(米)

3.揭示課題。米是國際長度單位,用字母m來表示,量比較長的物體的長度,常用米作單位。今天我們就要來認識米(板書課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

二、探究疑釋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

1.學生輕輕握住米尺的兩端,讓學生初步感知1米的長度。教師再抽掉米尺,學生繼續(xù)感知1米的長度。

2.學生閉上眼想想1米有多長。

3.學生比劃1米大約有多長。

4.抽生匯報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

5.學生匯報交流: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選用米做單位。

(二)觀察米尺,認識1米

1.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米尺,并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下來。

2.集體匯報交流(小組匯報員匯報自己所在小組的發(fā)現(xiàn))。

(1)米尺的長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個小格,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厘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個小格的長度是1分米,100個小格的長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學生尺拼1米長。

1.教師出示20厘米長的學生尺,學生猜一猜:1米里面有幾把這樣長的學生尺?

2.拼一拼?;顒樱阂?名學生到黑板上來拼啊。其他同學在桌上對著米尺拼一拼。小結:小朋友們,剛才我們通過拼學生尺,再次知道了1米實際有多長。下面,我們以米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度。

(四)量黑板的長和寬

1.學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約有多長有多寬。

2.以小組為單位測量黑板的長和寬

(1)抽生匯報:在測量黑板的長和寬時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對齊;卷尺要和黑板的邊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長和寬,一個小組測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長和寬。

(3)抽生匯報測量的結果。

(五)測量小組成員的身高

1.抽生匯報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身高?

2.學生思考測量身高時要注意什么?

3.小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測出本組所有成員的身高。

4.小組匯報員匯報本組成員的身高。

5.教師抽測其中一組,檢驗他們的測量是否正確。

三、歸納點撥

測量較長物體的長度可以用什么作單位?1米有多長?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測量物體長度時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練習題目)

2.指導學生完成課堂活動。

五、反思總結

孩子們這節(jié)課有什么收獲?還存在哪些問題?

六、課后設疑

這節(jié)課認識了長度單位米,學會了測量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那么不規(guī)則物體的長度怎樣測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測量樹干一圈的長度和小組成員的腰圍?下次上課請同學來匯報。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形成相應的長度觀念。

2.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初步學會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嘗試估測物體的長度,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

4.在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目標解析:

創(chuàng)設測量情境,讓學生體會到建立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在測量中通過觀察、比劃、比較、測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測打好基礎,并讓學生在觀察尺子和用尺子測量時體會到物體的長度實質上是由幾個相同長度單位組成的。

教學重點:

掌握1厘米的實際長度及初步會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尺子、小棒等。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一)介紹1拃的長度。

1.課件出示一個大人和一個小孩用1拃測量課桌寬的圖,這樣測量出的長度一致嗎?

2.教師示范1拃(從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叫做1拃),學生親自動手體會1拃。

(二)學生測量。

學生動手測量課桌長有幾拃?指生匯報。

(三)匯報交流。

1.學生匯報測量結果。并說說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討論:

(1)量的都是課桌的長,為什么測量結果不一樣呢?(因為有的同學手大,有的同學手小,所以導致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當測量相同的物體出現(xiàn)測量結果不一致,那該怎么辦呢?

(四)統(tǒng)一長度單位。

1.學生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2.歸納總結:在測量物體長度時應該選用相同的長度單位,也就是要統(tǒng)一長度單位(板書:統(tǒng)一長度單位)

(五)了解古代人測量物體的方法。

課件播放教材第2頁上的三種古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戳松厦娴娜鶊D,我們知道了古代的人們就是選用自己身體的一部分作為標準,用這個標準作為測量長度的單位去測量物體的長度。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中實例,通過動手實踐制作認知沖突,讓學生親身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同時通過介紹古代的人們測量物體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古代人的聰明才智?!?/p>

二、實踐中認識厘米

(一)認識尺子。

平時我們測量物體長度時要使用什么工具???課件出示尺子圖,同時請同學們拿出直尺,仔細觀察,你能在直尺上發(fā)現(xiàn)什么?結合課件進行說明。

1.刻度線。

尺子上的這些豎線是厘米尺的刻度線,刻度線很整齊,排列得很均勻。

2.數(shù)字。

(1)尺子上的數(shù)字中,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點)

(2)結合課件加以說明,測量時,一般以0作為起點開始測量。其他的數(shù)字是尺子的刻度,幾就表示從0到這個數(shù)之間有多少個長度單位。

3.長度單位的表示符號。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個大格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個長度單位,這個單位在國際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為cm。(板書:厘米cm)

(二)認識厘米。

1.揭示課題,板書課題:認識厘米。

2.認識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長嗎?請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學生匯報找法。(0~1之間、2~3之間、3~4之間的長度。)學生回答時結合課件進行。

(3)教師歸納:每相鄰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距離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實際長度。

(1)同桌互相比劃1厘米。

(2)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長度。

(3)比一比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用1厘米比較田字格的寬和圖釘?shù)拈L。

(4)舉例說一說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比較、比劃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長度表象,為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打好基礎。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課件放大1厘米的長度作為標準,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讓學生在大腦中形成以實際1厘米的長度作標準?!?/p>

(三)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

1.測量紙條的長度。

(1)學生討論交流測量紙條長度的方法。

(2)學生分組測量紙條的長度,教師巡視,糾正不正確的測量方法。

(3)指生說一說是怎樣測量的.?測量時要注意什么?

2.課件演示:用尺子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邊演示邊解釋:把刻度尺的0刻度對準紙條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著幾,紙條就長幾厘米,也就是幾個1厘米。

3.動手測量小棒的長度,然后指生匯報測量的方法和測量的結果。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在親身經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中掌握測量物體的方法?!?/p>

三、練習中鞏固新知

(一)讀物體的長度。(課件播放教材第4頁做一做,適當補充)

1.讀鉛筆的長度。(0~8厘米)問:鉛筆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2.讀橡皮的長度。(0~4厘米)問:橡皮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3.讀小刀的長度。(0~5厘米)問:小刀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4.讀小棒的長度。(3~12厘米)問:小棒的長度有幾個1厘米?

(二)估測。(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1題)

先讓學生估計物體的長度,再進行測量物體的長度。

(三)量一量。(課件出示教材第8頁第2題)

測量前先讓學生估一估各物體的長度,再測量,看估得準不準。

【設計意圖:通過讀、估、量的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測量物體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當物體的左端不是對準0刻度時應該怎樣求物體的長度?!?/p>

四、小結中談收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在活動中學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5

單元教材分析主要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單元教法設計

1、統(tǒng)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tǒng)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shù)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第二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

2、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

第三課時:

1、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量比較長的物體要用米做單位,會用米量物體的長度。

3、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

第四課時:

1、初步認識線段,會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2、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用厘米量較短的物體。

教學難點: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第三課時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第四課時

教學重點:線段的特征。

教學難點:初步理解線段的概念。

分課時作業(yè)布置

第一課時:

做一做第1、2、3題

第二課時:練習一1~3題,第6題做在課本上。

第三課時:練習一4、5題。第8、9題做在課本上。

第四課時:練習一第7、8、10題,填在書上。

疑難問題解決辦法

1、因為數(shù)學是人類經過曲折的探究過爭購減起來的,因此,在教學是應該按照兒童學習的特點,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使學生體驗到現(xiàn)有方法的局限性,從而產生一種創(chuàng)新工具的欲望。

3、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多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學習數(shù)學成功的體驗,以次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一課時

教案設計者:姬王小學--田茂慶

教學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3、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和爭論意識及探索數(shù)學的興趣和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教學難點: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具準備:多媒體、小木塊、曲別針、硬幣、鉛筆盒等。

教學過程

1、談話導入,創(chuàng)設情景

1、同學們我們每天都上數(shù)學課,數(shù)學課上我們都經常用到些什么?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在屏幕上出示:課本、練習本、鉛筆、鉛筆盒等。

2、我們每天都用它,可以說是在熟悉不過了,可是你知道它們有多長嗎?咱們來量一量好嗎?

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測量統(tǒng)一長度

(1)我們先來量一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

2、(屏顯數(shù)學課本)你們認為該怎樣量呢?(學生說說自己的方法),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身邊的物品來量。

同學們,別鎮(zhèn)、三角形、和小方塊,你們任選一種來量一量數(shù)學課本的寬。

學生測量,教師巡視指導。(注意提示學生測量方法)

(2全班交流、匯報測量結果

分組匯報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教師提問

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數(shù)學課本的寬,而結果卻不一樣呢?

小組討論匯報

再次讓選用統(tǒng)一物品測量的學生展示測量結果。

小組討論看能得到什么啟發(fā)。

小結:

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做標準進行測量。

測量不同的長度

(1)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你喜歡的物品的長度。

小組操作,教師巡視。

(2)全班匯報交流,提出質疑。

啟發(fā)學生根據(jù)匯報結果提出為題。

如:為什么數(shù)學課本的常識5個別針長、鉛筆盒是5把小刀長,都是5但它們并不一樣長呢?

小組討論。

總結:因為選用不同的物體做標準去量,他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和實際不服,應該選用統(tǒng)一物品計量單位去量。

(3)單項練習課本與鉛筆盒哪個更長一些,請同學們用小木塊測量一下。

匯報測量結果

練習

1、做一做第1題:提示學生:上面的集中可以用小刀等東西對準各自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的測量。

3、做一做第3題:

用正方體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腦子里完成。

總結:

說一說本節(jié)課你學到了些什么?

安排作業(yè):略------

反思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6

一、單元教材分析

主要內容:統(tǒng)一長度單位,認識厘米、用厘米量,認識米、用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二、地位與作用:本單元是在學生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并初步認識線段。這一部分是學生進一步學習長度單位、和幾何初步知識的基礎。

三、單元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認識長度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和1米=100厘米,并初步認識線段。

2、能力目標:會用刻度尺量、畫物體的長度及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3、德育目標: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四、單元教學重點:

1、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2、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畫和量線段的方法。

五、單元教學難點:正確的使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會用工具量和畫線段。

六、單元教法設計

1、統(tǒng)一長度單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計量單位去測量統(tǒng)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過程。

2、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確表象。

3、關于線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補充線段的練習。

第一課時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二年級上冊第1、2頁

教學目標:1、讓學生學會量物體的正確方法,知道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擺放,要放平擺直

2、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

3、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4、鼓勵學生先估測再測量,引導學生說說自己的測量方法

教學重點:學會用實物測量,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并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感知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課件,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學具,小刀,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

教學過程:

一、演示“小馬過河”課件,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能不能幫幫小馬,讓她順利過河?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師: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可以是一角硬幣,曲別針,三角形或者小正方體,同學們一起來量一量我們數(shù)學課本的寬,好嗎?

師:同學們量得數(shù)學課本的寬是多少啊?告訴你的同桌,說說你是怎么量的?。?/p>

生:……

(教師把學生的回答板書寫到黑板,出現(xiàn)了數(shù)學課本的寬,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的情況)

師:同學們請觀察這里(教師指著板書),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

生:……

師:哦,對了,我們發(fā)現(xiàn)啊,同樣是數(shù)學課本的寬,但是,為什么量出來的結果不一樣呢?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么,現(xiàn)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2、用不同的物體作標準,量不同長度

師:同學們做得非常好,大家想不想再量量其它物體???我們一起來量量數(shù)學書的長,鉛筆盒的高吧。

……(教師把結果板書到黑板)

師:大家發(fā)現(xiàn)了什么問題呢?(教師指著板書)

師:對了,同學們觀察的真好。學校課本的寬是5把小刀長,鉛筆盒也是5把小刀長,它們一樣長嗎?

生:……

師:哦,原來是這樣啊。那么,現(xiàn)在,我們一起用小正方體來量一量吧。

三、拓展延伸

(該環(huán)節(jié)的被測量物體不是非常的規(guī)則,主要拓展一下估測和測量方法)

師:接下來,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手掌有多寬呢?同學們先估測一下,然后再認真測量,看看自己的估測對不對?

師:好棒哦!跟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說說自己是怎樣測量的。

四、聯(lián)系實際,活動體驗

(該環(huán)節(jié)除了鼓勵學生估測之外,還要引導學生知道,有些物體,可能不是一個一個地擺,而是一次接一次地量)

師:同學們都做得很棒哦。下面同學們在教室里頭,找找自己喜歡的物體,先估測一下它大概多長,多寬或多高,然后再測量一下,好嗎?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樣測量的嗎?

五、總結

師: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對你有什么幫助???今天學到的知識,你覺得它有什么用啊?

六、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厘米,用厘米量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教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人教版)

二年級上冊第3―5頁

教學目標: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2、讓學生了解刻度線的概念,會認厘米尺上的刻度

3、使學生掌握用刻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并體會多種方法測量的必要性(限整厘米)

教學重點:掌握1厘米的長度單位,用厘米尺測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用度尺測量物體長度的正確方法

教學準備:厘米尺,課件,長短一樣、顏色不同的線繩(學生每人2根)

教學過程: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7

教學內容: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

3、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重點難點:

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準備:

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別針、鉛筆、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老師想要知道這本數(shù)學書的寬是多少,你們能幫助老師想想可以用什么辦法?

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數(shù)學

(一)、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1)、作為標準的物品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要放平擺直。

(2)、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每人從四件物品中(圓形、正方形、曲別針、三角形)選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組交流匯報自己量的結果,并思考:為什么都是量數(shù)學書的寬,而量出的結果卻不一樣呢?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得出:因為選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為標準測量,所以量的`結果不同。

4、讓學生選用同一物品進行測量的學生展示他們測量的結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結果,應選用同樣的物品作標準進行測量。

(二)、組織學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

1、讓學生選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鉛筆、曲別針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鉛筆盒等物體的長度。

2、交流展示學生測量的結果,啟發(fā)學生提出問題。

如:為什么數(shù)學書的寬是5個曲別針的長,鉛筆盒是5塊橡皮的長,但它們并不一樣長?

為什么桌子比鉛筆盒長,但桌子才4根鉛筆長而鉛筆盒卻有5塊橡皮長呢?

引導小學生體會到:因為選用不同的標準去量,它們的長度不同,所以測量的結果可能會與事實不符。

讓學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計量單位去量不同長度的物品看結果如何,

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教學從兩個方面來組織幫助學生認識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shù)學書的寬,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量不同的長度。由此引起認知沖突,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三、練習鞏固,實踐應用

1、做一做第1題,學生看圖直觀地判斷每種蔬菜大約有幾個方格那么長。

學生先獨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學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幾種蔬菜的右端對準哪個方格,可以用尺子對準方格的豎線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題,讓學生用鉛筆去量桌子的長、高,量凳子的高。

明確量的方法與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標準的物品,一個接一個地擺放來量,而是讓學生用一個物品,一次接一次地進行測量,看所量物體的長度有幾個這樣的物品長。

3、做一做第3題,學生直觀看圖,先估計所測物品大約有幾個立方體長,再用上一題的方法在腦子里測量。

如果學生看圖測量有困難,也可以讓學生用立方體實物進行測量。用實物測量時都要提醒學生注意量的方法:實物的左端應與所量物體的左端對齊,這樣量出的結果才比較準確。

[設計意圖]: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際練習,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再次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數(shù)學課,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說什么?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8

教學目標

通過類比、觀察,學會如何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師: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長度單位?

生: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

師: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生:1米=100厘米。

師:今天,“米”和“厘米”又來找我們做朋友,想了解同學們對它們掌握和應用的情況,看同學們能不能準確地測定物體的長度。

(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索新知

1.教學教材第7頁例8。

教師談話:(課件出示旗桿)同學們看,這是我們學校的旗桿,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嗎?(讓學生猜測)

降低難度:這樣猜測范圍太廣了,老師給同學們提個問題:一根旗桿的高度是13厘米還是13米?和你小組的同學互相說說想法。

指名回答,說想法。

引導:

方法一:排除法,1厘米只有這么長,(用手比畫)那么13厘米就只有這么長,旗桿不可能這么矮,所以是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桿的高度和我們的身高對比一下,我們大約是1米多高,才到旗桿的這個高度,所以旗桿應該是13米高。10個小朋友的身高加起來差不多和旗桿一樣高。

方法三:類比法,和身邊的13厘米高的物品進行比較,旗桿是不是和這個物品一樣高,比如,一支新鉛筆都不止13厘米長,旗桿的高度應該是13米。

小結:原來要確定答案有這么多種方法,我們在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時要多思多想,最終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2.鞏固新知。

師:小明來到百鳥館,看見了這樣一只小鳥。

(課件出示)

這只小鳥的腳印的長度是1厘米還是1米呢?

(學生交流)

指名匯報,說說理由。

讓學生自己說說思考的方法,我們的身高大約是1米,小鳥的腳印不可能和我們的身高一樣長,所以,小鳥的腳印應該是1厘米。

3.做一做。

出示教材第7頁“做一做”。

讓學生討論:課桌的寬是60厘米還是60米?

引導:60米是多長?我們的教室長大約是6米,課桌的寬會比教室還長嗎?(不會)所以用厘米比較合適。

讓學生自己估算,籃球場的長是28米。

4.估一估,量一量。

三、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這一單元結束了,你學會了什么?

小結:這一單元我們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并初步認識了線段,學會了確定長度單位。

四、作業(yè)設計

1.完成做一做。

說一說你是怎么想的。

2.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8題。

3.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五、教學板書

解決問題

旗桿的高度是13米。

教后反思

學生初涉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很容易把這兩種概念混淆,一種是在語言上的混淆,一種是長度概念上的混淆,學生在描述物體的長度時一味追求用尺精確測量物體的長度,而面對生活中的具體問題,選擇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較弱。因此,本節(jié)課重點在策略的研究上,通過經歷觀察、感知、猜想等數(shù)學活動,發(fā)展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能力。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2、3頁“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識解讀:測量是“空間與圖形”的重要內容之一。“認識厘米”是學生認識長度單位的開始,是今后學習其它長度單位和有關測量問題的基礎。本節(jié)課是學生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教材以古代人們用身體尺為測量工具,測量課桌的長度得到不同的結果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接著,教材介紹學生比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為單位,并通過看、量、畫等學習活動逐步讓學生形成對厘米的長度表象。這樣的安排意在讓學生主動參與,并通過動手實踐體會測量的方法,經歷測量的過程,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知識,增強了學生的空間概念和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學情解讀:學生在一年級的學習中認識了比較物體的長、短,本節(jié)課是他們第一次正式接觸長度單位“厘米”。在此之前,學生對長度單位及測量知識的了解均來自生活中一些瑣碎的、不系統(tǒng)的經驗。對什么是長度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長都缺乏準確的認識。

目標解讀:

1、創(chuàng)設情境,從中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3、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1、在觀察、比較、估計、測量等活動中,實際感知1厘米有多長,通過具體方法,體會測量長度的本質,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

2、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初步感受測量長度和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價值。

【教學預案】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沖突

〖教學預設〗

1、師談話引入,課件播放故事。

2、引導思考:為什么同樣是5步,熊二卻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設計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為素材,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通過有聲有色的故事講述,提出“這是為什么呢?”的問題,引發(fā)認知沖突,充分體會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激發(fā)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濃厚的興趣,自然地進入到對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觀、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學預設〗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師出示1厘米的學具,感受厘米是測量比較短物體的長度單位。

(1)記憶1厘米的長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認識幾厘米

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

〖設計思考〗

認識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通過標準的1厘米小棒,同桌競猜記憶1厘米、尋找生活中的1厘米、認識幾厘米等活動,積累學生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讓學生經歷“充分感知--豐富表象--領悟內涵”的過程,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長度觀念,理解幾個1厘米就是幾厘米的概念,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自制直尺,認識幾厘米

〖教學預設〗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與自制尺子作比較。

(1)認識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數(shù)字、單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認識1厘米

3、明確不同尺子的1cm的長度一樣。

4、認識尺子上的幾厘米

〖設計思考〗

引導學生經歷“造”尺子的過程,讓學生在測量、操作的過程中體驗測量的本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四、實踐運用、學會測量

〖教學預設〗

1、探究測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這張名片的長邊是幾厘米嗎?

(1)操作、交流

(2)呈現(xiàn)各種量法,比較量法的優(yōu)劣。

(3)小結正確的測量方法,理解從0刻度線開始測量的好處。

2、測量身體上的數(shù)據(jù)

師:測量自己手掌的寬度、拇指的長度、一拃的長度等

(1)學生選一個部位進行測量。

(2)填寫測量記錄單

(3)交流測量方法

〖設計思考〗

在測量長度過程中,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測量,尋找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并通過交流,比較,辨析、評判,逐步完善測量的方法。在學生積累了實際測量的經驗后,將學生的認識延伸到“身體”這把尺子上,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開放性的活動中得到培養(yǎng)。

五、全課總結。

六、板書設計:

認識厘米(cm)

尺子:刻度線、數(shù)字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0

教學導航

教學內容

教材第5~6頁例6、例7及相應的“做一做”和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自己觀察、感知線段,體驗線段的兩個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學會量線段、畫線段的方法。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和量線段。用刻度尺畫線段。

教學難點

掌握線段的特征,會分辨線段。畫指定長度的線段。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英勇的消防員叔叔在搶救國家、人民的生命財產時都是爭分奪秒、刻不容緩的,每次接到任務時,他們?yōu)槭裁炊际菑母吒叩蔫F管上滑下來而不是走樓梯呢?

(生:因為從鐵管上滑下來比走樓梯快。)

師:為什么從鐵管滑下來比走樓梯快呢?

(學生可能回答:鐵管很直或樓梯要拐很多彎等。)

師: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事例有很多,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探究新知

1.感知線段的特征。(教學例6)

(1)看看線段有什么特點。

①教師帶領學生觀察桌面上的一根細線。小組討論、交流。

②教師引導小結:直的,有兩個端點。

教師補充:線段的兩端是線段的兩個端點。(板書:直直的,有兩個端點。)

(2)課件出示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1題。

師:找一找哪些是線段,哪些不是線段?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訂正。引導學生回顧線段的特征,并指出無論怎么擺放,只要是直直的,并且有兩個端點,那么它就是線段。

2.尋找身邊的.線段。

師:我們已經知道什么是線段了,你還能在教室里找到線段嗎?

(學生可能回答:數(shù)學書的邊、黑板的邊或門、窗的邊等都是線段。)

師:剛才同學們從生活中的物體中找到了線段,那么你們能不能從我們學過的幾何圖形中找到線段呢?

教師出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學生說出這幾個圖形中的線段。

3.量線段的長。

線段有兩個端點,長度固定,所以線段的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的。

(板書:可以量出長度。)

師:我們已經掌握了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那怎樣測量線段的長度呢?(測量線段的長度和測量物體的長度一樣,要把尺的0刻度對準線段的左端,右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或幾米。)

請同學們先估計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每條邊的長,再測量出來。教師巡視指導。完成教材第5頁“做一做”第2題。

4.畫線段。(教學例7)

(1)嘗試:讓學生分組嘗試畫線段,畫完后在小組內展示,并和學生一起及時進行評價。

(2)討論:畫一條指定長度的線段(3厘米)應注意什么?

步驟:右手拿鉛筆,把筆尖從0刻度開始畫,左手按著尺子不動,筆尖沿著尺子的邊一直畫到刻度3,并標上兩個端點。

(3)演示:課件演示畫法: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著筆,從0刻度開始畫,畫到刻度3厘米的地方,并標上兩個端點。

(4)反饋:讓學生在練習本上畫一條5厘米長的線段,再讓小組的同學互相檢查,評一評。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頁“做一做”第2題。

2、師:現(xiàn)在你們明白消防員叔叔為什么接到任務后馬上從鐵管滑下來,而不走樓梯了嗎?

(生鐵管是直直的,樓梯是彎彎曲曲的,直直的路線近一些。)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jié)課馬上要結束了,讓我們回憶一下,這節(jié)課我們學到了什么?

五、作業(yè)設計

1、課堂作業(yè)

完成教材第9頁練習一第6、7題。

2、課后作業(yè)。

敬請選用《智慧花朵》相關習題。

六、教學板書

認識線段

教后反思

線段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既抽象又實際。因此在教學時應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等多種實踐形式,直觀感受線段的特點,從而逐步建立線段的概念,培養(yǎng)學生觀察、比較的能力。從實踐中得出概念,也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知識形成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快樂。

數(shù)學長度單位教案11

教學目標:

1.結合實際問題,體會測量時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的重要性,進而體會引入較大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長度單位米,認識表示長度單位的符號m。初步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3.在實際測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過實際測量活動,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以及激發(fā)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建立1米的實際長度表象。

教學難點: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學準備:

米尺、學生尺、長繩、1米長的繩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