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李白_第1頁
峨眉山月歌-李白_第2頁
峨眉山月歌-李白_第3頁
峨眉山月歌-李白_第4頁
峨眉山月歌-李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半輪秋月懸掛在峨眉山前,影入╱平羌╱江水╱流。明亮的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清澈的水面上。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夜間乘船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念你卻再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而下去渝州。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天,寫的是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賞析全詩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首句是仰望,寫靜態(tài)之景,點出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是俯視,寫動態(tài)之景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第三句寫出發(fā)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依依惜別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全詩連用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注釋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形似半個車輪。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5、夜:今夜。6、發(fā):出發(fā)。7、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嘉州小三峽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與作者同住峨眉山。10、下:順流而下。11、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作者李白(701─762,61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后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附記李白生平事跡詳述:出生(公元701年)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托克馬克城),其父經商,家境優(yōu)渥,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五歲(公元706年)隨其父遷居劍南道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號青蓮居士的由來(也有說生于蜀長于蜀)。25歲前(早年時期)蜀中(四川)長大就學漫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頗有才名(天賦型選手),十八歲隱居大匡山讀書并游學。但礙于“政審”通不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能“曲線報國”通過結交權貴獲得引薦當官(從政的唯一道路)。于是20歲寫《大獵賦》獻于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成都二把手蘇颋)被婉拒,回山后寫下《冬日歸舊山》發(fā)誓好好學習。25歲(公元726年)第一次出蜀辭別家鄉(xiāng),正式開啟青年時期全國漫游之旅并坎坷求職之路。先拜見渝州刺史李邕(重慶一把手)未受待見,寫下《上李邕》,后沿長江而下途經江陵、洞庭、金陵、廣陵、會稽山陰等多地,游仕散盡千金(三十萬金)卻未果,后于揚州窮困潦倒。26歲(公元727年)第一次結婚,游歷到湖北襄陽經孟浩然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yǔ)師的孫女(官三代)入贅10余年,定居安陸,生活穩(wěn)定,婚姻和諧育一子一女,11/12年后許氏于李白37歲左右(公元738年)去世。29歲(公元730年)繼續(xù)求職寫下《上安州裴長史書》,堪稱史上最強求職信,吹捧裴寬比做周公,但因被告誹謗失敗。30歲(公元731年)前往終南山求見玉真公主并寫下《玉真仙人詞》因暴雨未得見,后到長安見過各大王公大臣均無果,暫時沉淪飲酒作樂寫下《行路難》;后繼續(xù)游歷,嵩山問道、洛陽尋唐玄宗等等。后再入長安被賀知章賞識,又游歷四方、離開家鄉(xiāng)。期間旅行、喝酒、寫詩始終貫穿其中。38歲(公元739年)第二次結婚,南陵名家劉氏之女,同居后分手?!独詈擦旨颉分胁⑽从涊d二人正式結婚,也有可能同居關系,或者結婚之后“合離”。41歲(公元742年)入仕翰林院獲封翰林待詔,陪侍皇帝左右。此次是經元丹丘、賀知章、玉真公主的聯(lián)合引薦下獲得唐玄宗禮遇,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名句。但皇帝只欣賞他的才華,只讓他作詩,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后因作《清平調》遭李龜年嫉恨又因才華斐然遭到各種排擠。43歲(公元744年)放蕩不羈的李白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結束了短短兩年的仕途之旅。44歲(公元745年)第三次結婚,長安離職后得賜重金,路過山東任城結識一當地婦人兩人情投意合并結婚生子,期間置大批田產交由其打理,后長期云游在外。但好景不長,五年后宗氏不幸亡故。同年于洛陽遇到33歲的杜甫,開啟了李杜的忘年之交,也成就了盛唐詩壇的“李杜”時代--天不生李杜,詩壇萬古如長夜。后注冊成為正式道士,繼續(xù)云游四方。50歲(公元750年)第四次結婚,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并相傳因《梁園吟》被宗氏“千金買壁”而結緣,婚后贈情詩《秋浦寄內》等等。55歲(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后第三年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在潯陽獲罪下獄。后被宋若思所救并成為其軍中幕僚負責作詩(戰(zhàn)地記者)。58歲(公元759年)長流夜郎(貴州桐梓),途中遇赦。順江而下,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61歲(公元762年)本欲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卻因病折返,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著《臨終歌》??偨Y:李白一生懷揣“追求功名,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政治夢想,大部分時候卻是“一劍一酒一匹馬,仗劍江湖走天涯?!钡目穹挪涣b模樣。一心為國效力卻報國無門,雖然功名緣淺,卻成就了“詩仙”之名,一生輕狂愛喝酒、交友、寫詩、出游,整天游山玩水、尋仙訪道卻粉絲無數。直至今日錦繡詩篇仍流傳千古,余光中有詩《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半輪秋月懸掛在峨眉山前,影入╱平羌╱江水╱流。明亮的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清澈的水面上。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夜間乘船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念你卻再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而下去渝州。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天,寫的是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賞析全詩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首句是仰望,寫靜態(tài)之景,點出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是俯視,寫動態(tài)之景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第三句寫出發(fā)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依依惜別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全詩連用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注釋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形似半個車輪。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5、夜:今夜。6、發(fā):出發(fā)。7、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嘉州小三峽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與作者同住峨眉山。10、下:順流而下。11、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作者李白(701─762,61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后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附記李白生平事跡詳述:出生(公元701年)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托克馬克城),其父經商,家境優(yōu)渥,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五歲(公元706年)隨其父遷居劍南道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號青蓮居士的由來(也有說生于蜀長于蜀)。25歲前(早年時期)蜀中(四川)長大就學漫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頗有才名(天賦型選手),十八歲隱居大匡山讀書并游學。但礙于“政審”通不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能“曲線報國”通過結交權貴獲得引薦當官(從政的唯一道路)。于是20歲寫《大獵賦》獻于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成都二把手蘇颋)被婉拒,回山后寫下《冬日歸舊山》發(fā)誓好好學習。25歲(公元726年)第一次出蜀辭別家鄉(xiāng),正式開啟青年時期全國漫游之旅并坎坷求職之路。先拜見渝州刺史李邕(重慶一把手)未受待見,寫下《上李邕》,后沿長江而下途經江陵、洞庭、金陵、廣陵、會稽山陰等多地,游仕散盡千金(三十萬金)卻未果,后于揚州窮困潦倒。26歲(公元727年)第一次結婚,游歷到湖北襄陽經孟浩然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yǔ)師的孫女(官三代)入贅10余年,定居安陸,生活穩(wěn)定,婚姻和諧育一子一女,11/12年后許氏于李白37歲左右(公元738年)去世。29歲(公元730年)繼續(xù)求職寫下《上安州裴長史書》,堪稱史上最強求職信,吹捧裴寬比做周公,但因被告誹謗失敗。30歲(公元731年)前往終南山求見玉真公主并寫下《玉真仙人詞》因暴雨未得見,后到長安見過各大王公大臣均無果,暫時沉淪飲酒作樂寫下《行路難》;后繼續(xù)游歷,嵩山問道、洛陽尋唐玄宗等等。后再入長安被賀知章賞識,又游歷四方、離開家鄉(xiāng)。期間旅行、喝酒、寫詩始終貫穿其中。38歲(公元739年)第二次結婚,南陵名家劉氏之女,同居后分手。《李翰林集序》中并未記載二人正式結婚,也有可能同居關系,或者結婚之后“合離”。41歲(公元742年)入仕翰林院獲封翰林待詔,陪侍皇帝左右。此次是經元丹丘、賀知章、玉真公主的聯(lián)合引薦下獲得唐玄宗禮遇,寫下《南陵別兒童入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名句。但皇帝只欣賞他的才華,只讓他作詩,與他的理想相去甚遠,后因作《清平調》遭李龜年嫉恨又因才華斐然遭到各種排擠。43歲(公元744年)放蕩不羈的李白最終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結束了短短兩年的仕途之旅。44歲(公元745年)第三次結婚,長安離職后得賜重金,路過山東任城結識一當地婦人兩人情投意合并結婚生子,期間置大批田產交由其打理,后長期云游在外。但好景不長,五年后宗氏不幸亡故。同年于洛陽遇到33歲的杜甫,開啟了李杜的忘年之交,也成就了盛唐詩壇的“李杜”時代--天不生李杜,詩壇萬古如長夜。后注冊成為正式道士,繼續(xù)云游四方。50歲(公元750年)第四次結婚,李白在河南開封結識武則天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并相傳因《梁園吟》被宗氏“千金買壁”而結緣,婚后贈情詩《秋浦寄內》等等。55歲(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后第三年加入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在潯陽獲罪下獄。后被宋若思所救并成為其軍中幕僚負責作詩(戰(zhàn)地記者)。58歲(公元759年)長流夜郎(貴州桐梓),途中遇赦。順江而下,寫下《早發(fā)白帝城》,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61歲(公元762年)本欲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卻因病折返,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著《臨終歌》。總結:李白一生懷揣“追求功名,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的政治夢想,大部分時候卻是“一劍一酒一匹馬,仗劍江湖走天涯?!钡目穹挪涣b模樣。一心為國效力卻報國無門,雖然功名緣淺,卻成就了“詩仙”之名,一生輕狂愛喝酒、交友、寫詩、出游,整天游山玩水、尋仙訪道卻粉絲無數。直至今日錦繡詩篇仍流傳千古,余光中有詩《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倍朊忌皆赂杼啤だ畎锥朊绩u山月╱半輪╱秋,半輪秋月懸掛在峨眉山前,影入╱平羌╱江水╱流。明亮的月影倒映在青衣江清澈的水面上。夜發(fā)╱清溪╱向╱三峽,夜間乘船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思念你卻再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而下去渝州。背景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創(chuàng)作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秋天,寫的是詩人在舟中所見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懸著半輪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動著月亮映影。當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在離開蜀中赴長江中下游的舟行途中,寫下此詩。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賞析全詩語言淺近,音韻流暢,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致自然天成。首句是仰望,寫靜態(tài)之景,點出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次句是俯視,寫動態(tài)之景寫出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第三句寫出發(fā)和前往的地點;第四句寫思念友人之情,依依惜別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全詩連用五個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語言自然流暢,構思新穎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顯示了青年李白的藝術天賦。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被視為絕唱,是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注釋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有兩山峰相對,望之如蛾眉,故名。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形似半個車輪。3、影:月光的倒影。4、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樂山匯入岷江。5、夜:今夜。6、發(fā):出發(fā)。7、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8、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一說指四川樂山嘉州小三峽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9、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與作者同住峨眉山。10、下:順流而下。11、渝州:唐代州名,屬劍南道,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作者李白(701─762,61歲),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亞。李白即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五歲時隨其父遷居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早年在蜀中就學漫游。青年時期,開始漫游全國各地。天寶初,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應詔赴長安,供奉翰林,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特殊禮遇。但因權貴不容,不久即遭讒去職,長期游歷。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起,他隱居廬山,但仍密切注視著國家和人民的命運。后參加永王李璘幕府。永王兵敗被殺,李白坐系潯陽獄,第二年長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飄泊于武昌、潯陽、宣城等地。代宗寶應元年(762)病死于其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處。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chuàng)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創(chuàng)造了古代浪漫主義文學高峰、歌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附記李白生平事跡詳述:出生(公元701年)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托克馬克城),其父經商,家境優(yōu)渥,不折不扣的富二代。五歲(公元706年)隨其父遷居劍南道綿州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縣)的青蓮鄉(xiāng),號青蓮居士的由來(也有說生于蜀長于蜀)。25歲前(早年時期)蜀中(四川)長大就學漫游,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十五歲頗有才名(天賦型選手),十八歲隱居大匡山讀書并游學。但礙于“政審”通不過無法參加科舉考試,只能“曲線報國”通過結交權貴獲得引薦當官(從政的唯一道路)。于是20歲寫《大獵賦》獻于益州大都督府長史(成都二把手蘇颋)被婉拒,回山后寫下《冬日歸舊山》發(fā)誓好好學習。25歲(公元726年)第一次出蜀辭別家鄉(xiāng),正式開啟青年時期全國漫游之旅并坎坷求職之路。先拜見渝州刺史李邕(重慶一把手)未受待見,寫下《上李邕》,后沿長江而下途經江陵、洞庭、金陵、廣陵、會稽山陰等多地,游仕散盡千金(三十萬金)卻未果,后于揚州窮困潦倒。26歲(公元727年)第一次結婚,游歷到湖北襄陽經孟浩然撮合娶了前宰相許圉(yǔ)師的孫女(官三代)入贅10余年,定居安陸,生活穩(wěn)定,婚姻和諧育一子一女,11/12年后許氏于李白37歲左右(公元738年)去世。29歲(公元730年)繼續(xù)求職寫下《上安州裴長史書》,堪稱史上最強求職信,吹捧裴寬比做周公,但因被告誹謗失敗。30歲(公元731年)前往終南山求見玉真公主并寫下《玉真仙人詞》因暴雨未得見,后到長安見過各大王公大臣均無果,暫時沉淪飲酒作樂寫下《行路難》;后繼續(xù)游歷,嵩山問道、洛陽尋唐玄宗等等。后再入長安被賀知章賞識,又游歷四方、離開家鄉(xiāng)。期間旅行、喝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