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_第1頁
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_第2頁
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_第3頁
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_第4頁
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3屆中考語文微專題沖刺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解析)文言文閱讀(文言虛詞):且

(共20題)

一、復(fù)合題(共20題)

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1)雖有千里之能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策之不以其道

(4)食之不能盡其材

(5)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6)執(zhí)策而臨之

解釋下列加點詞的一詞多義。

(1)以

以殘年余力:

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2)焉

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3)且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4)之

以君之力:

雖我之死:

(5)其

其妻獻疑曰:

其如土石何:

(6)而

面山而居:

而山不加增:

第23課馬說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2)駢死于槽櫪之間

(3)或盡粟一石

(4)食馬者

(5)才美不外見

(6)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盡其材

(9)執(zhí)策而臨之

(10)其真無馬邪

閱讀下文,完成題目。

釋車而走

齊景公游少海,傳騎從中來謁曰:“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本肮崞?。傳騎又至。景公曰:“趨駕煩且之乘,使騶子韓樞御之?!毙袛?shù)百步,以騶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shù)百步,以馬為不進,盡釋車而走。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i且死

ii盡釋車而走

(2)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嬰疾甚,且死,恐公后之。

(3)下列對于“嬰疾甚”和“以騶為不疾”中的“疾”字解釋正確的是

A.前一個“疾”指“痛苦”,后一個“疾”指“缺點”。

B.前一個“疾”指“病”,后一個“疾”指“快”。

C.前一個“疾”指“厭惡”,后一個“疾”指“快”。

D.前一個“疾”指“嫉妒”,后一個“疾”指“痛苦”。

(4)齊景公“釋車而走”,表現(xiàn)了他當時。

解釋下面的詞語。

(1)外見:

(2)不以其道:

(3)通其意:

(4)盡其材:

(5)且:

(6)一食:

吳、楚反,景帝拜周亞夫太尉擊之。既發(fā),至霸上,趙涉遮說之曰:“吳王懷輯死士久矣,此知將軍且行,必置人于殽、澠阨陋之間。且兵事尚神密,將軍何不從此右去,走藍田出武關(guān)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直入武庫,擊鳴鼓,諸侯聞之,以為將軍從天而下也?!碧救缙溆?,至洛陽,使殽、澠間,果得伏兵。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至霸上(到)B.趙涉遮說之曰(愉快)

C.此知將軍且行(將要)D.諸侯聞之(聽到)

(2)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走藍田出武關(guān)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

(3)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說說周亞夫為何能成功避開埋伏。

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雖有名馬

(2)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3)駢死于槽櫪之間

(4)不以千里稱

(5)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6)安求其能千里也

(7)策之不以其道

(8)食之不能盡其材

(9)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執(zhí)策而臨之

閱讀下面三個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庇讶吮闩唬骸胺侨嗽?!與人期行,相委而去?!痹皆唬骸熬c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庇讶藨M,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康肅問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無他。但手熟爾?!笨得C忿然曰:“爾安敢輕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蹦巳∫缓J置于地,以錢覆其口,徐以杓酌油瀝之,自錢孔入,而錢不濕。因曰:“我亦無他,惟手熟爾?!笨得C笑而遣之。

秦王謂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唐雎對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1)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元方入門不顧(照顧)B.吾射不亦精乎(精湛)

C.康肅笑而遣之(打發(fā))D.故不錯意也(同“措”,安放)

(2)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下車引之/介冑之士不拜B.以錢覆其口/醒能述以文者

C.而錢不濕/博學(xué)而篤志D.且秦滅韓亡魏/年且九十

(3)對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輕易(答應(yīng)),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

B.即使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換)呢?

C.雖然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輕易(答應(yīng)),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就交換)呢?

D.雖然方圓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換,哪里能直接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換)呢?

(4)下列對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三組對話皆聚焦沖突。三組選文中的人物對話,分別圍繞“誰未守信”“本領(lǐng)是否值得炫耀”“要不要服從秦國要求”進行。

B.三組對話均展現(xiàn)應(yīng)答智慧。甲文元方有理有據(jù),睿智回應(yīng);乙文賣油翁現(xiàn)身說法,類比說理;丙文唐雎?lián)矸丛?,沉穩(wěn)應(yīng)對。

C.三組選文皆用對比。甲文客人沖動無禮對比元方有禮有節(jié),乙文康肅神閑氣定對比賣油翁驕傲自信,丙文唐雎不卑不亢對比秦王盛氣凌人。

D.三組選文語言簡練。甲文僅一“引”字就寫出友人慚愧示好,乙文只用“安敢”就顯出康肅居高臨下,丙文以一“否”字就表現(xiàn)出唐雎態(tài)度鮮明。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四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i出入之迂

ii吾與汝畢力平險

iii且焉置土石

iv雖我之死

v懼其不已

(2)下列選項中加點詞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A.以君之力以河內(nèi)守亞夫為將軍(《周亞夫軍細柳》)

B.渤海之尾妾婦之道(《富貴不能淫》)

C.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D.年且九十且焉置土石

(3)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4)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難。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C.愚公之妻“獻疑”,智叟“笑而止之”,可以看出兩人都堅決反對移山。

D.本文通過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2)駢死于槽櫪之間

(3)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4)策之不以其道

(5)執(zhí)策而臨之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下列三小題。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遷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萁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遣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

i年且九十且:

ii荷擔(dān)者三夫荷:

iii始一反焉反:

iv何苦而不平苦:

(2)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i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

ii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iii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

(3)愚公之妻和智叟對愚公移山各持怎樣的態(tài)度?請聯(lián)系上下文回答。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1)匈奴大入邊入邊:

(2)上自勞軍勞:

(3)軍士吏被甲被甲:

(4)天子且至且:

(5)居無何,上至無何:

(6)將軍約約:

(7)天子乃按轡徐行按轡:

(8)其將固可襲而虜也固: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節(jié)選)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愚公移山賦(節(jié)選)

(唐)丘鴻漸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倘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當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嘆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

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艱難。

(1)下列選項中加點詞的意思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年且九十(將近)B.且焉置土石(放置、安放)

C.始一反焉(同“返”,往返)D.雖我之死(雖然)

(2)《愚公移山》中多用對比襯托手法,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這樣寫,加重了對比色調(diào),增強了諷刺效果。

B.遺男“助之”與智叟“止之”對比鮮明,更顯示出智叟目光短淺、態(tài)度消極。

C.寫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運土路程之遙遠,襯托出愚公的過人膽識與氣魄。

D.其妻獻疑與智叟譏笑形成對比,凸顯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堅定立場和決心。

(3)下列對《愚公移山賦》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不是鄰人京城氏之子的熱心幫助,愚公移山恐怕終究是難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辯論客觀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時候反面意見更具有建設(shè)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雖然很神奇很特別,但其反映的道理卻具有普遍的意義。

D.文章高度贊揚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終還是要歸功于神力相助。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

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

(5)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題目。

今諸生學(xué)于太學(xué),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歐陽修,四歲而孤,母鄭,親誨之學(xué),家貧。至以荻①畫地學(xué)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②有聲。宋興且百年,而文章體裁,猶仍五季余習(xí)。鎪刻駢偶,士因陋守舊,論卑氣弱。修游隨③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嘀咎劫憿?,至忘寢食,必欲并轡絕馳而追與之并……始從尹洙⑤游,為古文,議論當世事,迭相師友,與梅堯臣⑥游,為歌詩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

(《宋史·歐陽修傳》,有刪改)

①荻(dí):蘆葦。②嶷(yí)然:形容年幼聰慧。③隨:隨州。④賾(zè):精義。⑤尹洙:北宋時期大臣、散文家。⑥梅堯臣:北宋現(xiàn)實主義詩人。

(1)下列對文中歐陽修學(xué)習(xí)成長環(huán)境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年幼喪父B.母親是啟蒙老師

C.宋代文風(fēng)新穎D.師友志同道合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i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ii假諸人而后見也

iii及冠,嶷然有聲

iv宋興且百年

(3)請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兩處)。

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i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ii苦志探賾,至忘寢食,必欲并轡絕馳而追與之并。

(5)歐陽修的求學(xué)故事,給了你哪些啟示?請結(jié)合文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的文段,完成問題。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鳴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請求之?!本仓?,三月得千里馬。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死馬而捐②五百金?”消人對曰:“死馬且直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于是,不滿期年③,千里之馬至者三。

(選自劉向《戰(zhàn)國策·燕策一》)

:①涓人:國君的近侍②捐:白白扔掉,浪費③期年:滿一年。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相同的一組是

A.策之不以其道/以其境過清

B.雖有千里之能/策而臨之

C.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死馬且直五百金

D.才美不外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2)把“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一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3)下列對文中加粗句子的節(jié)奏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

④馬已死/買其骨五百金/反以報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4)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甲文中,韓愈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

B.乙文中,涓人雖以五百金買千里馬骨,卻讓君主不到一年時間得到了多匹千里馬。

C.甲乙兩文中的“千里馬”,都是因為缺少“伯樂”的發(fā)現(xiàn),才會遭遇悲慘的命運。

D.甲文結(jié)尾,發(fā)出感慨,表述對人才被埋沒的痛心和對統(tǒng)治者愚昧的強烈譴責(zé)。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chǎn)事。廣為人長,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xué)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竟死。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度不中不發(fā),發(fā)即應(yīng)弦而倒。

……后二歲,廣以郎中令將四千騎出右北平,博望侯張騫將萬騎與廣俱,異道。行可數(shù)百里,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shù)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避娛磕税?。廣為圓陳外向,胡急擊之,矢下如雨。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滿毋發(fā),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shù)人,胡虜益解。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軍中自是服其勇也。明日,復(fù)力戰(zhàn),而博望侯軍亦至,匈奴軍乃解去。漢軍罷,弗能追。是時廣軍幾沒,罷歸。漢法,博望侯留遲后期,當死,贖為庶人。廣軍功自如,無賞。

(選自《史記·李將軍列傳》)

陳(zhèn):交戰(zhàn)時的戰(zhàn)斗隊列。

(1)下列對加點詞理解不當?shù)囊豁検?/p>

A.廣為人長(有長者之風(fēng))

B.專以射為戲,竟死(完畢,終了)

C.胡虜易與耳(打交道)

D.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將,將要)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

i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

ii會日暮,吏士皆無人色,而廣意氣自如,益治軍。

(3)著名的文學(xué)評論家、文學(xué)史家李長之先生說,《史記》寫人時?!坝脙煞N突出的性格或兩種不同的情勢,抑或兩種不同的結(jié)果,作為對照”。細讀選文,找到其中一處,并分析它是怎樣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

一詞多義。

(1)發(fā):

i舜發(fā)于畎畝之中

ii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且:

i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ii且焉置土石

(3)焉:

i且焉置土石

ii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4)其:

i其如土石何

ii懼其不已也

(5)軍:

i上自勞軍

ii已而之細柳軍

iii軍細柳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愚公移山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dān)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

④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解釋詞語。

i方七百里

ii聚室而謀曰

iii遂率子孫荷擔(dān)者

iv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v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vi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vii年且九十

viii且焉置土石

(2)句子翻譯。

i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ii且焉置土石?

iii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iv甚矣,汝之不惠。

v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vi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文學(xué)常識和內(nèi)容理解。

i本文是一篇帶有(文學(xué)體裁)的寓言故事,選自。

ii本文記敘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精神,也說明了的道理。

iii本文結(jié)尾寫操蛇之神“懼”和天帝“感”的目的是,從文中我們懂得的道理是。

iv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段點明了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B.第二段寫出了愚公移山的實際行動。

C.第三段揭示了愚公移山的最初目的。

D.第四段寫借助神力實現(xiàn)了愚公的抱負。

v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寫愚公決定移走太行王屋二山,其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B.本文是以二山的高大與愚公的老、弱作對比,顯示愚公的堅毅和執(zhí)著。

C.本文寫操蛇之神的恐懼與天帝的被感動,這是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高潮部分。

D.本文寫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古代勞動人民不畏艱難與堅毅樂觀的精神。

vi本文以神話結(jié)尾的作用,下面哪種說法比較準確

A.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魄力和堅強毅力。

B.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認識問題的局限性。

C.反映我國古代哲學(xué)中“天人一體”的思想。

D.反映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團結(jié)一致,感動天帝的精神。

vii智叟和愚公的矛盾實質(zhì)是

A.對待困難的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

B.靜止的觀點和發(fā)展觀點的矛盾。

C.人如何正確的估價自己的力量。

D.智者有時不“智”,愚者有時不“愚”。

viii對課文內(nèi)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愚公之妻“獻疑”,智叟“笑而止之”,這可看出兩人都堅決反對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見愚公移山受到眾人擁護。

C.文章運用了對比和襯托的寫作手法來突出人物形象。

D.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

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列問題。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彼焯尤ァJ妪R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①善養(yǎng)老,曰“盍往歸焉?!奔爸?,西伯卒。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微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nóng)②虞③夏④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①西伯昌,指周文王②神農(nóng),指炎帝③虞,指舜帝④夏,指夏王朝

(1)解釋下列加點的字詞。

i故患有所不辟也

ii蹴爾而與之

iii伯夷、叔齊恥之

iv及餓且死

(2)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i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ii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3)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文孟子,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B.用“一簞食,一豆羹”和“萬鐘”的事例,從正面論證了義重于利。

C.伯夷、叔齊是竹狐君的兩個兒子。竹孤君死后,二人因不肯繼承君位而相繼逃走,國人只好另立他人。

D.神農(nóng)/成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這個句子的斷句是正確的。

(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shù)的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則,請你舉出一個事例。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學(xué)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刪掉了“見義勇為,敢于斗爭”的字樣,對此,請結(jié)合社會生活,談?wù)勀銓Υ烁牡目捶ā?/p>

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語。

(1)念無與為樂者

(2)雜然相許

(3)天子且至

(4)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

解析

一、復(fù)合題(共20題)

1.

(1)雖然

(2)猶,尚且

(3)用馬鞭驅(qū)趕

(4)竭盡

(5)通曉

(6)面對

2.

(1)憑,靠;用來

(2)哪里;語氣詞

(3)將近;況且

(4)結(jié)構(gòu)助詞,的;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5)代詞,代指愚公;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6)連詞,表裝飾;連詞,表轉(zhuǎn)折,可是

3.

(1)同“祇(只)”,只、僅

(2)并列

(3)有時

(4)同“飼”,喂

(5)同“現(xiàn)”

(6)猶,尚且

(7)用馬鞭驅(qū)趕;按照;正確方法

(8)同“飼”,喂;才能、才干

(9)面對

(10)表示加強詰問語氣

4.

(1)i將要

ii放開

(2)晏嬰病得很厲害,即將死去,恐怕您在他生前趕不上見他。

(3)B

(4)急切、迫不及待要去見晏子的心情

5.

(1)表現(xiàn)在外面

(2)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的方法

(3)通曉它的意思

(4)竭盡它的才能

(5)猶,尚且

(6)吃一次

6.

(1)B

(2)走藍田/出武關(guān)/抵洛陽/間不過差一二日

(3)因為周亞夫善于接納屬下的正確意見,出其不意改變行軍路線,所以成功地避開了埋伏。

(1)勸說。

(3)(漢景帝時期)吳、楚謀反,景帝任命周亞夫為太尉攻打他們。出發(fā)后,來到霸上,趙涉攔?。ㄖ軄喎颍┻M言說:“吳王以懷柔政策招撫了很多的敢死之士,這次他知道將軍將出征,一定(會)安排人員在殽、澠等狹隘的山道間(埋伏)。況且用兵打仗講究出其不意,將軍為什么不從此地朝右進發(fā),經(jīng)過藍田、武關(guān)到洛陽,其間不過相差一兩天的路程,將軍直接進入軍械庫,擊響軍鼓,諸侯們聽到后(會)認為將軍是從天而降的?!敝軄喎虬凑账囊庖?,到洛陽(就)派(人)到殽、澠(等地山)間,果然發(fā)現(xiàn)了(吳王的)伏兵。

7.

(1)即使

(2)只是;埋沒

(3)并列

(4)著稱

(5)尚且;等同;實現(xiàn)

(6)怎么;能夠

(7)用鞭子打;正確方法

(8)才能

(9)通曉;意思

(10)拿;鞭子;面對

8.

(1)A

(2)B

(3)B

(4)C

9.

(1)i曲折,繞遠。

ii盡、全。

iii哪里。

iv即使。

v停止。

(2)B

(3)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

(4)C

10.

(1)只,僅

(2)(和普通馬)一同死

(3)猶,尚且

(4)正確方法

(5)面對

11.

(1)i將近。

ii肩負、扛。

iii同“返”,往返。

iv愁苦,這里指擔(dān)心。

(2)i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行么?

ii就憑你殘余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

iii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和小孩都比不上。

(3)愚公之妻并沒有反對移山,只是從關(guān)心的角度對愚公移山的能力和移山中處置土石的問題提出了疑問;智叟則是對移山持反對態(tài)度,斥責(zé)愚公不聰明,譏笑他自不量力。

12.

(1)侵入邊境

(2)慰勞

(3)穿著鎧甲

(4)將要

(5)不久

(6)規(guī)定

(7)控制住車馬

(8)必,一定

13.

(1)D

(2)D

(3)C

(4)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壯哉。

(5)你太不聰明了!憑你老邁的年紀和殘余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塊怎么樣呢?

(1)D項,雖:即使。

14.

(1)C

(2)i接濟

ii借

iii等到

iv已經(jīng)

(3)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4)i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ii下苦功夫探索奧秘,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決心要快馬加鞭追趕他和他并駕齊驅(qū)。

(5)如果不能改變環(huán)境,就改變自己,努力勤奮,向優(yōu)秀的前代人和同時代的同志朋友學(xué)習(xí)。(供參考)

(1)考查文章內(nèi)容理解。C選項在文中沒有依據(jù),文章說的是歐陽修文章名冠天下,但沒說宋代文風(fēng)對歐陽修的成長環(huán)境有作用。因此解析選C。

(2)i該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遺:贈,這里指接濟。

ii該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假:借。

iii該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及:等到。

iv該題考查對文言文字詞的理解。且:已經(jīng)。

(3)該題考查斷句和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該句正確的標點是:修游隨,得唐韓愈遺稿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據(jù)此斷句即可。

(4)i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重點字詞:豈:表示反問。

ii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對實詞、虛詞和句式有準確的理解。再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guān)鍵性語句,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述岀來。

(5)考查個性化閱讀。歐陽修從小父親去世,但母親教育很好,他自己學(xué)習(xí)勤奮刻苦。同時,又閱讀了韓愈等人的文章,以至于廢寢忘食。長大以后考中進士,他又和同時代最優(yōu)秀的人做朋友??梢姎W陽修能夠從前人和同時代優(yōu)秀的人中獲得營養(yǎng),成長。據(jù)此作答即可。

15.

(1)C

(2)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

(3)D

(4)C

(1)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虛詞,要注意兩點:1.意義:“意義”是就表意2.用法:“用法”是就詞性。A用/因為。B的/代詞。C何況。相同。D通“現(xiàn)”,流露/看見。因此解析選C。

(2)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對實詞、虛詞和句式有準確的理解。再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guān)鍵性語句,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述出來。重點字詞:衹:只是。奴隸人:古代也指仆役,這里指喂馬的人。辱:這里指受屈辱而埋沒才能。駢死于槽櫪之間:(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里。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櫪: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為馬廄。

(3)該題考查斷句和朗讀節(jié)奏的能力,首先要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上下文意思。常見的斷句方法主要是利用句式、語法、實詞和虛詞等。也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再斷句?!笆绸R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正確停頓是“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意思是“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榜R已死,買其首五百金,反以報君”是正確的標點符號。因此判斷解析選D。

(4)方法一:

該題考查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掌握。一般可以把選項對應(yīng)的內(nèi)容和原文進行對照,抓住細節(jié)進行辨析即可。C選項說法錯誤,乙文中千里馬并沒有遭到悲慘的命運,也跟伯樂沒有關(guān)系。因此選C。

方法二:

世上先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有,但是伯樂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貴的馬,只是辱沒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櫪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日行千里的馬,吃一頓有時能吃完一石糧食。喂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馬一樣來喂養(yǎng)它。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美德不能表現(xiàn)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夠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按照驅(qū)使千里馬的正確方法鞭打它,喂養(yǎng)它卻不能竭盡它的才能,聽千里馬嘶鳴,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面對它,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是真的不認識千里馬吧!

從前有個君主,用十分大的價錢購買千里馬,三年沒有買到。一個近侍對君主說:“請讓我去幫您買千里馬?!熬髋伤鋈チ巳齻€月,買到了千里馬,可馬已經(jīng)死了,他用五百兩金子買了那匹馬的頭,返回報告君主。君主勃然大怒,說:“要你買活的千里馬,為什么用五百兩金子買一條死馬”近侍回答道:“死馬都要用五百兩金子買,何況活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有誠意買馬的,您現(xiàn)在快要得到千里馬了?!庇谑遣贿^一年,這個君主購得了多匹千里馬。

16.

(1)A

(2)i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和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

ii正好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tài)自然,更加注意整頓軍隊。

(3)第一處:在財物上,將李廣“得賞賜輒分其麾下”與自己的收入之多卻“家無余財”形成對照,表現(xiàn)其關(guān)愛士卒。第二處:在能力上,將“子孫他人學(xué)者”與李廣的射箭技藝對照,突出其“善射亦天性”。第三處:戰(zhàn)爭過程和結(jié)果上,將李廣軍人少、智戰(zhàn)、勇戰(zhàn)與博望侯軍“留遲后期”對照,突出李廣的勇、智、忠。

(3)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就分給他的部下,飲食總與士兵在一起。李廣一生到死,做二千石俸祿的官(共)四十多年,家中沒有多余的財物,始終也不談及家產(chǎn)方面的事。李廣身材高大,兩臂如猿,他善于射箭也是天賦,即便是他的子孫或外人(向他)學(xué)習(xí),也沒人能比得上他。李廣語言遲鈍,說話不多,和別人在一起就在地上畫軍陣,(然后比射箭,)按射中較密集的行列還是較寬疏的行列來定罰誰喝酒。(他)專門以射箭為消遣,一直到死。李廣帶兵,遇到缺糧斷水的地方,見到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喝到水,李廣不去靠近水;士兵還沒有完全吃上飯,李廣一口飯也不嘗。(李廣)(對士兵)寬厚和緩不苛刻,士兵因此愛戴(他),樂于為(他)所用。李廣射箭(的方法是),看見敵人逼近,(如果)不在數(shù)十步之內(nèi),估計(射)不中,就不發(fā)射。(只要)一發(fā)射,(敵人)立即隨弓弦之聲倒地。

……過了兩年,李廣以郎中令官職率領(lǐng)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塞,博望侯張騫率領(lǐng)一萬騎兵與李廣一同(出征),分行兩條路。行軍約幾百里,匈奴左賢王率領(lǐng)四萬騎兵包圍了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害怕,李廣就派他的兒子李敢(騎馬)往匈奴軍中奔馳。李敢獨自和幾十名騎兵飛奔,直穿匈奴騎兵陣,又從其左右兩翼突出,回來向李廣報告說:“匈奴敵兵很容易對付??!”士兵們這才安定下來。李廣布成圓形兵陣,面向外,匈奴猛攻,箭如雨下。漢兵死了一半多,箭也快用光了。李廣就命令士兵拉滿弓,不要放(箭),而李廣親自用大黃弩弓射匈奴的副將,殺死了好幾個人,匈奴軍才漸漸散開。正好天色已晚,軍吏士兵都面無人色,可是李廣卻神態(tài)自然,更加注意整頓軍隊。軍中從此都很佩服他的勇敢。第二天,(李廣軍)又去奮力作戰(zhàn),博望侯的軍隊也趕到了,匈奴軍才解圍退去。漢軍非常疲憊,所以不能追擊。當時李廣軍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朝。按漢朝法律,博望侯行軍遲緩,延誤限期,應(yīng)處死刑,(用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功過相抵,沒有封賞。

17.

(1)i興起,指被任用

ii顯露,流露

(2)i副詞,將近

ii連詞,況且

(3)i疑問代詞,哪里

ii語氣詞

(4)i用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ii代詞,他,指愚公

(5)i軍隊

ii軍營

iii駐軍,駐扎

18.

(1)i方圓

ii商量

iii負荷

iv遺孤,孤兒

v阻止,勸止

vi背負,以背馱物

vii將近

viii況且,哪里

(2)i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樣的小山都不能削平,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么樣呢?

ii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iii(他們這些人)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iv你太不聰明了。

v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

vi子子孫孫永無窮盡的,可是這兩座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愁什么挖不平呢?

(3)i神話色彩;《列子·湯問》

ii一個年近九十的老人帶領(lǐng)子孫挖山不止,最后被感動的天帝山神把山背走;不畏艱難、堅毅樂觀;克服困難必須下定決心,堅持不懈地奮斗

iii為了體現(xiàn)人民群眾的意愿,而且是神懼人,神為人用的思想;有志者事竟成

ivC

vB

viA

viiB

viiiA

(3)iv最初目的在第二段。

v以二山之大與愚公之老襯托愚公移山的堅毅和執(zhí)著。

vi采用神話結(jié)尾,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傳輪回報應(yīng)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質(zhì)的不同。

viii愚公之妻只是有疑,而不是堅決反對。

19.

(1)i通“避”,躲避。

ii用腳踢。

iii認為……可恥,以……為恥。

iv將要。

(2)i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ii用殘暴取代暴虐呀,還不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義的。

(3)B

(4)示例:第一問,抗元名將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寧死也拒不降元,這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超越,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升和升華,也是中華民族所弘揚的傳統(tǒng)美德之一。(另外如: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蘇武漠北氣節(jié)等事例)。第二問,我們每一個個體,由于身體的、技能的原因,有著不同的特長與能力,只要為社會的正義事業(yè)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一個好市民。我們不能完全贊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這種“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則,對自己,可能是身體的損害;對家人,是失去親人的悲傷;對國家,則是社會資源的無謂浪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們倡導(dǎo)的見義勇為,應(yīng)該是“巧為”“智為”。

(1)i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理解文言詞語的含義可以根據(jù)句子的意思來辨析推斷。

句意:所以有的災(zāi)禍我不躲避。辟:通“避”,躲避。

ii句意:用腳踢著給別人吃。蹴:用腳踢。

iii句意:伯夷、叔齊卻認為這樣做可恥。恥:認為……恥,以……恥。

iv句意: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