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_第1頁
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_第2頁
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_第3頁
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_第4頁
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

(四川省彭州市人民醫(yī)院四川彭州611930)【摘要】目的:運用64排螺旋CT評價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夾角與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及腹部脂肪分布相關性。方法:用回顧性分析法通過64排螺旋CT觀察175例正常檢查者(對照組)和25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患者(實驗組)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大小以及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結果:175例正常檢查者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為47.68度±26.48度,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為(33.58±8.53)%。25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患者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為16.27度±5.39度,腹部脂肪百分率為(20.89±10.80)%,兩組有顯著差異(P<0.01)。結論:我們可以通過64排多層螺旋CT清楚看到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該夾角小于25度時易發(fā)生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越大,該夾角的大小越大?!娟P鍵詞】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腹部脂肪分布;64排螺旋CTR445A2095-1752(2015)28-0071-01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從2013年5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者25例:其中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齡20~55歲平均38.6歲,患者表現(xiàn)為反復發(fā)作的上腹部餐后脹痛及嘔吐,給予上消化道造影檢查顯示腸系膜上動脈壓迫;其中左腎靜脈受壓綜合征患者9例,男5例,女4例,年齡15~27歲,平均21.6歲,患者表現(xiàn)為血尿,給予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左腎靜脈受壓。同時在同期找175例正常者,作為對照組,男86例,女89例,年齡16~85歲,平均(36.62±15.36)歲。1.2檢查方法取仰臥位,使用64排螺旋CT掃描儀進行腹部容積、增強掃描,掃描過程涵蓋了平掃,動脈期掃描,門靜脈期掃描,使用320mg/l的對比劑碘海醇從肘靜脈注入,注射速度3ml/s掃描動脈期時需延遲25~30s,掃描門靜脈期時需延遲60~65s。掃描層厚及層間距為5mm,回顧性1mm層厚,標準算法無間隔重建,圖像數(shù)據傳至工作站進行圖像重組,圖像重組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積再現(xiàn)。1.3?觀察指標腸系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1.4統(tǒng)計學方法本研究中的所有數(shù)據均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x±s)來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2.1?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測定結果表1實驗組和對照組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之間夾角對比腸系膜上動脈和腹主動脈夾角(度)實驗組16.27±5.39對照組47.68±26.48由表1可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患者夾角顯著小于正常檢查者。2.2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的測定表2實驗組和對照組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對比(%)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實驗組20.89±10.80對照組33.58±8.53由表2可見,腸系膜上動脈壓迫性病變患者腹部脂肪體積百分率明顯小于正常檢查者。3.討論腸系膜上動脈是重要供血動脈,是腹主動脈的重要分支。本病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應注意與十二指腸淤滯病癥區(qū)分開,如十二指腸腫瘤、結石、寄生蟲等,否則極容易造成臨床診斷的誤診,64排螺旋CT增強掃描能很好的予以鑒別。本病發(fā)展快,致死率高,任何的誤診、漏診都極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死亡。因此,做好早期的診斷工作及其必要的。目前,檢查腸系膜上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手段主要有:彩色多普勒超聲、磁共振血管成像、動脈造影及多螺旋CT血管成像。動脈造影成像被認為是血管成像的“金標準”,但由于操作繁瑣、手術時間長、價格昂貴、有創(chuàng)性及對其他急腹癥診斷的局限性而受到一定的限制。彩色多普勒超聲無創(chuàng)傷、操作簡單,對極性腸系膜上動脈栓塞檢查靈敏度高,有助于疾病診斷,但是,呼吸運動、腸腔氣體均會影響它的檢測,無法很好地對分支血管病變顯示,而且檢查者的技術要求高。磁共振血管成像無創(chuàng)檢,檢查敏感度高,但是分辨率低,易受血液流速影響,容易造成誤診。近年來,隨著64排及64排以上螺旋CT技術的發(fā)展,重建不同角度、不同平面的圖像已成為現(xiàn)實,同時觀察到SMA本身及其周圍結構的情況。因此,多排CT血管成像是一種極其便捷有效的手段。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發(fā)病年齡范圍廣,但以消瘦的中青年女性或長時間臥床者常見。一般呈現(xiàn)慢性間歇性發(fā)病,持續(xù)數(shù)天后可自行緩解。患者表現(xiàn)為餐后上腹部脹滿疼痛,甚至出現(xiàn)惡心嘔吐狀,本病俯臥位,膝胸位,左側位時可使癥狀緩解,仰臥位時加重。4.結論通過以上臨床資料與方法可見,64排CT血管成像操作簡單便捷、易有可行性,病變部位定位準確、成像清晰,且圖像處理后可進行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腸系膜上動脈管腔內外的改變。為臨床提供豐富的診斷學信息,是目前臨床檢測腸系膜上動脈及腸系膜上動脈相關病變的理想手段,值得臨床推廣應用。【參考文獻】[1]胡偉琦,舒政,孫鳳.腸系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