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5目錄第一部分甘肅省……..……….2自然條件……….……..2人文概況………………….…………..4第二部分生活地理…………..………………...9氣象萬千……………...9如何觀天氣………….9氣候與健康……………...………….12現(xiàn)象釋疑……..……..14野外生存………..……19野外天氣觀察………19野外方向判斷………21地圖與指北針之認識與使用……..23野外生存尋找水源和取火……………….………..27露營知識……….…………..………30第三章災害常識…………...…….………….36第一節(jié)地震………...…..…………………36第二節(jié)雷電及其他…….…………………38第四章天文歷法…….………41第三部分探秘北緯30度…………….…………..…………50歷史文明未解之迷……………………50恐怖死亡未解之謎——百慕大,驚悸死亡三角……56第三章北緯30度自然奇觀…………………58第一部分甘肅省甘肅省位于中國中部偏北,簡稱甘,又簡稱隴。介于北緯32°36′~42°47′,東經(jīng)92°10′~108°43′。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與寧夏、內(nèi)蒙古兩自治區(qū)毗鄰,西北—隅和蒙古接壤。省境從東南部的涇、渭河平原向河西荒漠內(nèi)流區(qū)斜長綿亙。面積45.4萬平方公里,1990年人口2237.1141萬。轄7地區(qū)、2自治州、5地級市、8縣級市、60縣、7自治縣。省會蘭州市。自然條件甘肅地處中國東部濕潤森林草原向西部干旱荒漠草原與高寒荒漠草甸草原的過渡帶,亦為華北、華中、西北與青藏的交錯毗鄰區(qū),以及東部農(nóng)業(yè)區(qū)與西部游牧畜牧區(qū)的過渡帶,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地質與地貌省境西南部的祁連山、阿尼瑪卿山及西秦嶺都是地質構造的活動帶,屬祁連褶皺系和秦嶺褶皺系,由于大規(guī)模的巖漿活動,生成多種金屬礦產(chǎn)。尤其是走廊南山—冷龍嶺,與其南北兩側的烏蘭達坂—拉脊山及河西走廊等構造帶中礦藏最豐。在復背斜內(nèi)形成巨型的鐵、銅、錳、磷等礦帶。在走廊以北龍首山斷裂帶,銅鎳及少量釩鈦礦的生成。在走廊中諸盆地內(nèi),多有富集的煤層和石油構造。東北部隴山以東及祁連山以北廣闊地面,地表較少起伏,多高原殘丘和準平原,覆蓋有第三紀及第四紀疏松層。地形甘肅是以高原、山地為主的省區(qū)。全省可分為隴南山地、隴中黃土高原、甘南高原、祁連山地、河西走廊、北山山地等6類地形區(qū)。地勢西南部特高,海拔3000米以上;而東、北、西三面均低于米。最高峰為甘、青兩省的界山祁連山主峰團結峰,海拔5808米;最低點則在隴南白龍江中游文縣罐子溝,海拔僅550米。全省地勢呈階梯狀下降,分為明顯的三級地勢區(qū)。山地包括阿爾金山東段、祁連山大部、甘南高原及岷迭山原,占全省面積20.2%,海拔高于3000米,中有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峰,多現(xiàn)代冰川。高山草甸草原為夏季天然牧場。高原、中低山包括隴中黃土高原、隴南山地及河西走廊與北山大部,占全省面積59.2%,海拔低于2000米。土地利用程度高,人口最多。尤以河西綠洲與東部各河谷川臺地,為本省開發(fā)利用及經(jīng)濟發(fā)展精華之所在。其中東部外流區(qū)各河流的中下游谷地,由于緯度和海拔均低,氣溫高,屬亞熱帶和暖溫帶氣候,宜于多種經(jīng)濟作物的種植。氣候甘肅深居內(nèi)陸,具有明顯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類型十分復雜。大致由隴南的北亞熱帶與暖溫帶濕潤區(qū),漸向隴中暖溫帶半濕潤與溫帶半干旱區(qū),河西溫帶、暖溫帶干旱區(qū)及祁連山地高寒半干旱、半濕潤區(qū),甘南高寒濕潤區(qū)過渡。冬春干旱而少酷寒,夏季多暴雨而冷暖變化大,年降水變率大。南部的文縣、武都年均溫在15℃左右,北部的景泰、金塔在8℃左右,海拔3000米以上的烏鞘嶺低于0℃。10℃以上活動積溫,隴南南端在4500℃以上,隴南北端各河谷及河西走廊西部多在3000℃以上,祁連山區(qū)及甘南高原則在2000℃以下,其余部分在2000~3000℃。全省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均大,河西日較差達12~16℃。全省最低溫-33.7℃與最高溫42.8℃均出現(xiàn)在河西西部。降水的年變化和地區(qū)變化更大,年降水量從東南的807.5毫米到西北減為36.8毫米。省境日最大降水量為25~190毫米。本省光照足,熱量大。除隴中南部外,年日照時數(shù)達2400小時以上,河西大部逾3200小時。但不同地區(qū)每有不同程度的災害性天氣,如河西的大風、沙暴及干熱風,隴中的干旱、冰雹、霜凍等常給農(nóng)業(yè)帶來危害。植被與土壤甘肅植被、土壤類型復雜多樣,隴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下,發(fā)育著黃褐土。其中,在徽成盆地以北的中心丘陵地帶分布有山地褐色土和山地棕壤;隴東黃土高原廣大塬區(qū)及其邊緣臺地區(qū),地帶性植被為森林草原和草原,但由于大都已被開發(fā)利用,天然植被保存無幾,發(fā)育黑壚土;隴中地區(qū)植被則屬草原向荒漠草原的過渡類型,兼有荒漠草原和草原,發(fā)育灰鈣土,唯興隆山、馬銜山分布有云杉和山楊林等;河西走廊一帶多屬荒漠和半荒漠,土壤以灰棕荒漠土為主。河西走廊嘉峪關以西植被更為稀疏,土壤多屬棕色荒漠土;甘南高原屬溫帶森林草原垂直帶向高寒草原過渡帶,發(fā)育山地草原土和山地草甸土。此外,在省境各大河谷平原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qū)還發(fā)育有草甸土和沼澤土。在隴東南河谷地帶尚有水稻土。北部和西北部靠近沙漠地帶則有風沙土等。境內(nèi)有秦嶺、祁連山地、甘南高原以及興隆山和馬銜山等山體植被、土壤垂直變化則因山地所處自然環(huán)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水文甘肅河流皆發(fā)源于西南山原,呈放射狀向西北、東及東南分流,大致以冷龍嶺、烏鞘嶺至景泰長嶺山一線為界,西北部屬內(nèi)流區(qū),東南部屬外流區(qū)。內(nèi)流區(qū)主要有哈爾騰河、疏勒河、黑河及石羊河四水系,均源山祁連山,除前者外,其余三水系均切穿河西走廊南山,流至走廊平地,形成廣闊的沖積扇與洪積戈壁灘及其前緣綠洲與鹽堿灘。外流區(qū)河流分屬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橫貫隴中的黃河,由積石峽至黑山峽(省境內(nèi)長420公里)間,形成一束一放的十大峽谷與九個盆地。峽谷如劉家峽、鹽鍋峽均為優(yōu)良壩址;盆地則為重要城鎮(zhèn)之所在,如蘭州、靖遠等。華家?guī)X以南的渭河及隴山以東的涇河兩水系,均東流至陜西,匯入黃河。北秦嶺為渭河和西漢水的分水嶺,也是黃河和長江兩大水系的分水嶺。全省年徑流總量為617.1億立方米。但地面水地區(qū)分布不均,省境黃河流域占全省徑流總量62.4%,長江流域占20.3%,而占全省土地面積61.6%的內(nèi)陸流域僅占17.3%。且季節(jié)變化較大,一般6~9月為洪水期,約占年總水量60%,冬春旱季為枯水期,小河多斷流。本省河流年輸沙總量達6.51億噸,90%集中于隴中黃土區(qū),水土流失嚴重。全省年徑流量在1億立方米以上的河流共有30多條,為本省主要的水利資源,現(xiàn)已發(fā)展灌溉地達86.3萬多公頃,約占全省耕地面積的24.3%。地下水較豐富,僅主要農(nóng)牧區(qū)即有靜儲量1.4萬億余立方米,動儲量年有68億多立方米。人文概況人口與民族甘肅人口分布極不均勻,歷史變化亦大。20世紀初,省境人口約600萬,由于旱災、地震、疾疫、戰(zhàn)爭等原因,使全省人口增長極為緩慢。1942~1990年人口增長迅速,加之外地人口大量遷入,全省人口猛增到2237.1141萬人。其中城鎮(zhèn)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2.04%。全省人口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49人,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每平方公里118人),在西北5省區(qū)中,次于陜西和寧夏,高于青海和新疆。省內(nèi)人口分布一般由東南向西北人口逐漸稀少。隴中黃土區(qū)每平方公里平均為118人,各河谷則超過200人;隴南山地為61人,河谷則超過200人。甘南高原、河西荒漠區(qū)為13~14人,而大部山地與戈壁、沙漠區(qū),每10平方公里尚不到1人。但河綠洲區(qū)每平方公里約201人,綠洲耕作區(qū)達575人。高者達750人。甘肅是多民族聚居省區(qū)之一。在省內(nèi)的11個民族中,以漢族人口最多,約有1802萬人,占全省人口92.1%,分布遍及全省。回、藏、東鄉(xiāng)、裕固、保安、蒙古、哈薩克、土、撒拉等少數(shù)民族,人口約有154.9萬人,占總人口的7.9%,多集中于各民族自治州及自治縣。其中以回族人口最多,約占全省少數(shù)民族人口的61.4%,藏族占19.7%,東鄉(xiāng)族占15.4%。其余各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及少數(shù)民族人口均不到1%。經(jīng)濟概況甘肅1949年以前經(jīng)濟、文化落后,人民多從事較原始的農(nóng)牧業(yè)。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境內(nèi)石油、煤、鐵和多種金屬的開采利用,甘肅一躍而為以石油化工和有色金屬冶煉為主的新興工業(yè)基地和中國西北工業(yè)較發(fā)達的省區(qū)。農(nóng)、牧、副、漁也有了相應的發(fā)展。農(nóng)林牧業(yè)農(nóng)業(yè)甘肅土地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多樣,草場資源較豐,并有一定面積的天然森林,但降水量少而變率大,干旱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主要威脅,農(nóng)業(yè)以旱作為主,全省約有耕地353.2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8%。耕地中約有75%為旱地,水澆地及水田約占25%。農(nóng)作物以糧食作物為主,小麥、玉米、馬鈴薯及糜、谷5種高產(chǎn)抗旱糧食作物占全省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和糧食總產(chǎn)的80%和82%。其中以小麥分布最廣,東南部以冬小麥為主,西北部則以春小麥居多。秦嶺以北多耐旱的糜子和谷子。隴南則以玉米和薯類為主,甘南高原多青稞。經(jīng)濟作物分布廣,品質優(yōu)。胡麻為重要而廣布的油料作物,以蘭州附近各縣分布最為集中。本省土特產(chǎn)種類繁多,如“三紅”蘋果、白蘭瓜、黑瓜籽、百合、當歸、蘭州水煙、杏仁、黃花菜等。當歸、大黃、黨參及黃(紅)芪、甘草等為傳統(tǒng)出口商品。野生栽培藥材產(chǎn)量居中國第2位。玫瑰精油年產(chǎn)500千克左右,占全國產(chǎn)量80%以上,遠銷海外。全省天然森林面積135.45萬公頃,森林覆被率約為2.98%,林木總蓄積量為1.608億立方米。天然森林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于東部和南部山地,白龍江、洮河流域一帶為省內(nèi)木材生產(chǎn)基地。本省主要用材林樹種有云杉、冷杉、油松、華山松、落葉松、泡桐、椴樺、青岡及各種楊樹等,主要經(jīng)濟林木有核桃、油桐、杏、板栗、杜仲、漆樹、白蠟、栓皮櫟、烏桕、花椒等,大部分布于隴南河谷北亞熱帶區(qū)。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力營造用材林、防風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及經(jīng)濟林等。甘肅草原面積居全國第5位。全省約有草原面積1366.7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30.1%。農(nóng)區(qū)還有宜牧的草山和草坡466.7萬公頃。草原類型豐富,主要產(chǎn)牦牛、黃牛、犏牛、馬、羊等。甘南、河西及隴中北部為省內(nèi)主要牧場,是中國重要牧區(qū)之一。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歷來以牧為主,或半農(nóng)半牧。甘南高原河曲馬、歐拉羊為中國有名的優(yōu)良牲畜品種。工業(yè)甘肅近代工業(yè)始于19世紀70年代。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期,僅玉門油礦初具規(guī)模,工業(yè)基礎甚為薄弱。50年代以后,甘肅為中國內(nèi)地重點建設省區(qū)之一,現(xiàn)已建為中國重要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石油機械基地和中國西北工業(yè)較發(fā)達省區(qū)。工業(yè)主要分布于省內(nèi)各大河谷、重要交通線及主要礦產(chǎn)地。其中,蘭州市是甘肅重要的機械、石油、化工及紡織工業(yè)基地,天水市也為重要工業(yè)城市,為省內(nèi)機械、電工器材和紡織工業(yè)基地。甘肅工業(yè)以重工業(yè)為主,其中以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和機械工業(yè)等基礎較好,在中國工業(yè)體系中地位重要。其次,有電力、煤炭、鋼鐵和建材等工業(yè)部門。甘肅石油開采較早,石油河中游的玉門(老君廟)油礦是中國最早的石油工業(yè)基地,隴東的慶陽城則為長慶石油產(chǎn)地的中心。煉油工業(yè)以蘭州為重要,主要生產(chǎn)多品種、高檔的石油產(chǎn)品?;瘜W工業(yè)則生產(chǎn)化纖及化肥等產(chǎn)品,所產(chǎn)合成橡膠居全國首位。機械工業(yè)主要生產(chǎn)石油化工、礦山勘探及采掘、通用機器等多種工業(yè)機械和鐵路車輛、汽車修造等交通運輸機械以及農(nóng)業(yè)機械等。電力工業(yè)以蘭州及其附近地區(qū)規(guī)模為較大,蘭州西固熱電站與新建的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3座大型水電站組成了蘭州電力網(wǎng)。鋼鐵工業(yè)主要有酒泉鋼鐵聯(lián)合企業(yè),生產(chǎn)鋼鐵、焦炭等產(chǎn)品,采煤工業(yè)較大的有窯街、靖遠、阿干鎮(zhèn)和華亭等煤礦。省境有色金屬礦藏資源十分豐富,已探明的有色金屬礦藏達60處,其中大型、特大型礦床有9處。礦藏中的鎳、鈷等13種金屬的儲量居中國首位。1990年10種主要有色金屬共生產(chǎn)25萬多噸,居中國第3位。其中氯化稀土元素綜合生產(chǎn)能力居世界第3位。白銀(銅、鉛、鋅、鋁)、金川(鎳、銅、鈷及鉑族元素)、靖遠(稀土)、西成(礦產(chǎn)品)為本省四大有色金屬生產(chǎn)基地。輕工業(yè)以食品和紡織為主,其他有制革、醫(yī)藥、造紙等。其中,食品工業(yè)中以糧油加工分布最為普遍。紡織工業(yè)有毛紡、棉紡和化學纖維紡織等。所產(chǎn)毛毯、地毯等產(chǎn)品遠銷國外。傳統(tǒng)手工藝品以酒泉夜光杯、天水雕漆和甘肅洮硯等著名。交通運輸甘肅近代交通落后,與東部各省聯(lián)系甚為不便。20世紀50年代以來,甘肅的鐵路、公路及航空運輸發(fā)展迅速,逐步形成以蘭州為中心的現(xiàn)代化陸、空交通網(wǎng)。鐵路運輸主要有天蘭、蘭新、包蘭、蘭青等4條干線和甘(塘)武(威)、寶(雞)成(都)線、蘭(州)長(征)線、蘭州—小川線,以及蘭州、金昌、嘉峪關、玉門等市郊支線,聯(lián)系著省內(nèi)重要城市及鄰近省區(qū),組成本省交通運輸網(wǎng)的骨干。蘭州已成為中國西北鐵路交通的樞紐,1990年又建成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伸長式鐵路樞紐。公路通車里程已達3.2萬多公里,省境縣市和98.5%的鄉(xiāng)通汽車。主要公路有西(安)蘭(州)、甘(肅)新(疆)、蘭(州)青(海)、華(家?guī)X)雙(石鋪)、蘭(州)郎(木寺)等干線,分別與陜、新、寧、青、川等省區(qū)相聯(lián)。航空運輸亦以蘭州為中心,有通往北京、成都、上海、烏魯木齊、西寧、廣州等大城市的航線,還有通往省內(nèi)的酒泉、敦煌、慶陽、天水等地的班機。省會蘭州甘肅省會,甘肅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第2條橫貫亞歐大陸鐵路上的重鎮(zhèn),中國西北地區(qū)最大重工業(yè)城市,歷史名城。位于隴中黃土高原西北部,隴海鐵路西端終點,黃河流貫市區(qū)。蘭州自古為西北地區(qū)軍事重鎮(zhèn),古代“絲綢之路”的要沖,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漢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在今蘭州舊城設立金城縣,故有“金城”之稱。西魏改名為子城縣。后由于黃河蘭州段的北移,縣城遷至今蘭州城南鼓樓巷一帶。隋開皇八年(588)于子城縣設置“蘭州總管府”,蘭州由此得名。此后歷代王朝多在此設置蘭州。中唐至北宋300年間,黃河不斷北移,至宋元豐六年(1083)在蘭州西南黃河畔建新城,因該城建于形如大龜?shù)募t色砂巖上,故別稱“龜城”。清康熙五年(1666)蘭州始為甘肅省會。1941年設蘭州市。第二部分生活地理第一章
氣象萬千
第一節(jié)如何觀天氣生活中的天氣
1、暈
天空中有一層高云,陽光或月光透過云中的冰晶時發(fā)生折射和反射,便會在太陽或月亮周圍產(chǎn)生彩色光環(huán),光環(huán)彩色的排序是內(nèi)紅外紫。稱這七色彩環(huán)為日暈或月暈,統(tǒng)稱為暈。其中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為22度的暈最為常見,稱22度暈,偶爾也可看到角半徑為46度的暈和其他形式的與暈相近的光弧。由于有卷層云存在才出現(xiàn)暈,而卷層云常處在離鋒面雨區(qū)數(shù)百公里的地方,隨著鋒面的推進,雨區(qū)不久可能移來,因此暈就往往成為陰雨天氣的先兆。
2、華
天空中有一層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勻,若是由冰晶組成的云則要求冰晶尺寸均勻。月光或陽光透射云層過程中,受到均勻云滴(水滴或冰晶)的衍射,結果會在月亮或太陽周圍緊貼月盤或日盤形成內(nèi)紫外紅的彩環(huán),稱為華。因日光太亮,所以人們不易觀察到日華,月華則比較常見。緊貼月盤的華又稱華蓋,通常華蓋的紫色不太顯著故內(nèi)環(huán)呈青藍色,其外呈黃色為主,最外呈紅色。有時在華蓋外隔一暗圈后還會出現(xiàn)一個甚至幾個彩色排序與華蓋相同,但亮度弱得多的同心光環(huán),稱為副華。
3、虹和霓
含七種色光的太陽光線,射入大氣中的水滴(雨滴或霧滴),各種色光經(jīng)歷折射和反射后,可在雨幕或霧幕上形成彩色光弧環(huán)。當光弧環(huán)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42度,光環(huán)的彩色排序是內(nèi)紫外紅時,稱為虹。在虹的外面,有時還出現(xiàn)較虹弱的彩色光環(huán),光環(huán)對觀測者所張的角半徑約為52度,彩色環(huán)的排序與虹相反即內(nèi)紅外紫,稱為霓或副虹。
虹和霓都要背對太陽而立才能觀察到。在夏日的傍晚,西方放晴而東方天空有云雨時,最易看到虹和霓。
4.曙暮光
日出前,即太陽未露出地平線前,陽光照射到高層大氣,陽光被大氣分子散射,造成天空微亮,地面微明,從這時刻起到太陽露出地平線為止的光亮稱曙光。
日落后即太陽西沉到地平線以下后,仍有一段時間陽光可照射到高空大氣,因空氣分子散射使天空和地面仍維持微明,這段時間的光稱暮光。
曙光與暮光合稱曙暮光。曙光時段稱黎明,暮光時段稱黃昏。由于曙光開始與暮光終了的標準不同,通常分為民用曙暮光,航海曙暮光與天文曙暮光。晴朗日子當太陽在地平線以下的角度大約為7度時,民用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大約12度時,航海曙光開始和暮光結束;當大約18度時,天文曙光開始和暮光終了。曙暮光持續(xù)的時間在赤道最短,隨緯度增加而增加。聽民諺
識天氣
異常的氣候變化事件總會給人們留下異常深刻的記憶和思索。我國古人就曾對嚴寒等異常氣候條件聯(lián)系氣候變化過細致的觀察并形成民諺。夏有奇熱,冬有奇寒。夏秋時,當太平洋臺風來襲之前多
酷熱,令田間魚兒被曬死,民間視當年氣溫變幅增大,冬天有嚴寒之兆。
奇熱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之后如果持續(xù)溫暖,則一旦冷空氣南來,降溫可能劇烈、持久。放眼于更長的時間范疇,世界連續(xù)數(shù)年暖冬,就得留心終歸會來一個寒冬。
日暖夜寒,東海也干。這主要指半個月的天氣。通常寒潮于冷空氣籠罩下,天氣整日晴朗,所以日夜溫差大。
奇寒必有奇旱。奇寒本身就表明干冷空氣勢力特強,大氣環(huán)流形勢有利于冷空氣繼續(xù)頻繁南下,暖濕空氣萎縮退居外海。此種局勢往往持久,若至今春雨水推遲,導致冬春連旱。歷史上不少嚴重冬春連旱年皆為前期嚴寒有關。
冷得早,回暖早。如果最冷時段明顯提前,則同一冬季中往往不容易再次出現(xiàn)同樣量級的嚴寒,也表明季節(jié)會相應提前,春天可能早來。
如何預測天氣
1、清晨,太陽未出之前,看東方黑云,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峰、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云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曰”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xiàn)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shù)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后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nèi)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天公作變,水面生靛”,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nèi)難晴。
4、陰歷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fā)。陰歷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風來雨到
風來雨到是眾所周知的一種天氣變化現(xiàn)象。一般在夏季較為多見。從降水的類型來看,應屬于對流雨中一種較特殊的降水形式。它的形成,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在相鄰地區(qū)強烈受熱,空氣大規(guī)模上升,水汽凝結并產(chǎn)生對流雨以后受其影響而形成的。其特點是:風一定從降水的地區(qū)吹來,雨隨風而到。一般范圍小,歷時短,強度大。多表現(xiàn)為雷陣雨。在我國南方盛夏的”雙搶”季節(jié),人們往往被這種突如其來的風和雨搞得措手不及。
究竟這種風是怎樣形成的,雨又是怎么到來的呢?
首先,風的形成和到來主要是由熱力性質差異引起的。當某地強烈受熱,空氣膨脹上升并產(chǎn)生對流雨以后,天空中的云層削弱了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熱量,特別是大量雨水降落后更
加劇了大氣的冷卻程度。從而使氣溫迅速降低,空氣密度增大;氣壓升高。而相鄰地區(qū)卻還在繼續(xù)受熱,氣溫高,空氣密度小,氣壓低。這樣,在同一水平面上便存在了一個氣壓梯度,氣壓梯度促使大氣從高氣壓區(qū)向低氣壓區(qū)流動。這就形成了從開始降水的地區(qū)吹向相鄰地區(qū)的風。這就是”風來”的形成原因。
其次,從降水的情況來看,主要與氣流性質及其活動有關。前面所述風的到來當然可以促使云層的移動,加快降水的到來。但這只是降的一個條件,而不是主要原因。當開始降水的地區(qū)大氣強烈冷卻后,對于相鄰還在繼續(xù)受熱的地區(qū)來說,就形成了一種較冷重的氣流。這種較冷的氣流隨著氣壓的升高,迅速向四周移動。在移動過程中,同所流經(jīng)地區(qū)的暖而輕的氣流相遇。這時,暖而輕的氣流迅速爬到較冷重的氣流之上,在上升過程中,水汽遇冷凝結并迅速形成降水。這大概就是雨隨著風的到來而到來的緣故吧!
氣候與健康天氣影響生男生女
嬰兒的出生日期與天氣有關;在所有實行生命統(tǒng)計的國家里,嬰兒的出生季節(jié)呈現(xiàn)出明顯的統(tǒng)計規(guī)律。以日本為例,在1月份和3月份嬰兒出生數(shù)最多,7月份最少;而雙胞胎則大都出生在下半年。氣候對胎兒的性別具有一定影響;1977年英國出生的男女嬰兒比例為140:100,著名的生物學家賴斯特通過大量的調(diào)查和研究指出,這與英國1975-1976年發(fā)生特大干旱之后又普降了一場大雨有關。而1952年在倫敦出現(xiàn)異常大霧的320天后,當?shù)夭簧籴t(yī)院報告出生的女孩比例比男孩多24%。出生月份與個性:統(tǒng)計表明,最冷月份出生的人,性格可塑性較強,易在任何領域中取得成功。而出生在夏天的人性格則趨于內(nèi)向。感冒與天氣
在我國很多地方,感冒都被稱為“著涼”,可見感冒與天氣條件有著密切的關系。感冒一年四季都會發(fā)生,冬春季節(jié)為多發(fā)期,因為流感病毒容易寄生在低溫、干燥的寒冷環(huán)境里。中醫(yī)也認為,當氣候突然變化、寒暖失常之時,風邪病毒最易侵襲人體。
臨床實踐也表明,每當發(fā)生一次天氣突變,感冒的人數(shù)常常也就隨之突增。天氣突變主要表現(xiàn)在氣溫、氣壓、降水、風、濕度等氣象要素的劇烈變化上,一般都是由鋒面天氣系統(tǒng)帶來的(鋒面,即冷氣團和暖氣團的交界面),尤其是冬春季,北方冷空氣不時南下,鋒面活動更為頻繁,常常誘發(fā)感冒或出現(xiàn)其它病癥。
人患感冒的癥狀會因季節(jié)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即所謂的四時感冒:風寒感冒(冬季受風寒或春季降溫所致)、風熱感冒(春天溫度高或秋冬天升溫所致)、夾濕或夾暑感冒(夏季濕度大、溫度高所致)、夾燥感冒(秋季空氣干燥所致)。其中前兩種感冒癥狀是一般的頭疼、發(fā)熱、鼻塞流涕等,而第三種感冒則常伴有胸悶、骨節(jié)疼痛等癥狀,夾燥感冒則一般伴有鼻燥咽干、咳嗽無痰或少痰、口渴舌紅等癥狀。
因此,因天制宜應成為預防感冒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則。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熟悉本地天氣和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前提下,注意收聽和收看天氣預報節(jié)目,當天氣發(fā)生突變時,要及時更換衣被,注意保暖,以防受涼而誘發(fā)感冒;在天氣突變后的一兩天內(nèi),要盡可能地少去公共場所,以防被傳染上感冒。氣候怎樣塑造人類
人的容貌、性格和行為,并非完全能由人類自己主宰,這個權力有時還握在大自然的手心。
人的高矮胖瘦以及容貌的紅黃黑白,不僅與人的遺傳有關,而且與氣候也有一定的關系。
在歐亞大陸,生活在赤道附近熱帶地區(qū)的人,由于光照強烈,氣溫又高,人的皮膚顏色黑黝黝的。為了抵御酷熱的氣候,他們的脖子很短,頭明顯偏小,而鼻子較闊,這樣有利于散發(fā)體內(nèi)熱量。在寒帶、溫帶的高緯度地區(qū),常年太陽不能直射,光照強度較弱,氣溫很低,嚴寒期又長,這里大多為白種人。為了抵御嚴寒,他們往往生有一個比住在溫、熱帶地區(qū)的人更鉤的鼻子。鼻梁較高,鼻內(nèi)孔道較長。就頭型而言,寒帶和溫帶居民頭大、頭型圓,臉部比較平,這很有利于保溫,減少散熱量。
為適應高山稀薄的空氣,山區(qū)居民的胸部突出,呼吸功能發(fā)達,肺活量和最大換氣量比沿海地區(qū)的居民明顯偏多。氣候對身高的影響更為明顯。以我國為例,北京的年日照時數(shù)為2778.7小時,武漢年日照時數(shù)為2085.3小時,廣州年日照時數(shù)為1945.3小時,成都年日照時數(shù)最少,僅為1239.3小時,所以這些城市居民的平均身高依次由高到矮。其原因是日光中的紫外線能使人體皮膚內(nèi)的脫氫膽固醇變成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有促進骨鈣化和長粗長高的作用。
生活在熱帶地區(qū)的人,在室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多。氣溫高,使生活在那里的人性情易暴躁和發(fā)怒。居住在寒冷地帶的人,大部分時間在一個不太大的空間里與別人朝夕相處,養(yǎng)成了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具有較強的忍耐力的性格。比如生活在北極圈內(nèi)的愛斯基摩人,被人們稱為永不發(fā)怒的人。居住在溫暖宜人的水鄉(xiāng)的人們,因為氣候濕潤、風景秀麗,人們對周圍事物敏感,且多情善感,機智敏捷。山區(qū)居民因為山高地廣,人煙稀少,長久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說話聲音宏亮,性格誠實直爽。居住在廣闊的草原上的牧民,因為草原茫茫,交通不便,氣候惡劣,風沙很大,所以,他們常常騎馬奔馳,盡情舒展自己,性格變得豪放直爽,熱情好客。熱島效應與人體健康
在“熱島效應”的影響下,城市上空的云、霧會增加,使有害氣體、煙塵在市區(qū)上空累積,形成嚴重的大氣污染。人類有許多疾病就是在”熱島效應”下引發(fā)的。
醫(yī)學研究表明,環(huán)境溫度與人體的生理活動密切相關。環(huán)境溫度高于28度時,人們就會有不舒適感;溫度再高就易導致煩躁、中暑、精神紊亂;氣溫高于34度,并伴有頻繁的熱浪沖擊,還可引發(fā)一系列疾病,特別是使心臟、腦血管和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發(fā)病率上升,死亡率明顯增加。此外,高溫還可加快光化學反應速率,從而提高大氣中有害氣體的濃度,進一步傷害人體健康。
在“熱島效應”的作用下,城市中每個地方的溫度并不一樣,而是呈現(xiàn)出一個個閉合的高溫中心。在這些高溫區(qū)內(nèi),空氣密度小,氣壓低,容易產(chǎn)生氣旋式上升氣流,使得周圍各種廢氣和化學有害氣體不斷對高溫區(qū)進行補充。在這些有害作用下,高溫區(qū)的居民極易患上消化系統(tǒng)或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此外,支氣管炎、肺氣腫、哮喘、鼻竇炎、咽炎等呼吸道疾病人數(shù)也有所增多。
嚴重的城市熱島效應不但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還成為人們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和城市進一步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因此,研究削減城市熱島效應的技術方法,采取各種措施緩解熱島效應的影響,對于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維持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F(xiàn)象釋疑我國霜凍為什么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里
在我國四季分明的中緯度地區(qū),深秋至第二年早春季節(jié),正是冬季開始前和結束后的時間,夜間的氣溫一般能降低0℃以下。在晴朗的夜間,因為無云,地面熱量散發(fā)很快,在前半夜由于地面白天儲存熱量較多,氣溫一般不易降到0℃以下。特別是到了后半夜和黎明前,地面散發(fā)的熱量已很多,而獲得大氣輻射補償?shù)臒崃亢苌?,氣溫下降很快,當氣溫下降?℃以下時,近地面空氣中的水汽附著在地面的土塊、石塊、樹葉、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體上,就凝結成了冰晶的白霜。因此我國有”霜凍見晴天”的農(nóng)諺。如果氣溫降到了0什么樣的天氣看煙花最妙
每到國慶節(jié)、五一這樣盛大的節(jié)日,人們總希望別下雨,碧空無云最好。因為這一天的晚上,往往有大家翹首以待的煙花盛會。其實,碧空無云并非最好的施放煙花的氣象條件,無云的天空好比一個黑洞,很難襯托出強烈的煙花效果。
看煙花最妙的氣象條件是:有較多的分散性的低云、碎積云,云底高度在1000米左右,相對濕度70%以上,有較多的水汽,風力小于3級,能見度6公里以上。有毛毛雨、有薄霧也無礙。
在上述的氣象背景下燃放煙花,通過云中小水滴微粒散射和折射作用,能烘托出意想不到的燦爛背景,達到夢幻般朦朧境界。加上云層對聲波的多次反射,延長交混響時間,天地共鳴,更有氣吞山河之勢。服裝氣候
人穿上衣服后,在衣服和皮膚之間就形成一個溫暖的空氣層。由于空氣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能保持人體熱量不快速散發(fā),同時衣服有較好的吸汗和透氣性能,于是在這一小氣層內(nèi)就形成舒適的小氣候——服裝氣候。
穿上衣服感到最舒適時,皮膚平均溫度為33℃,衣服內(nèi)層與皮膚間空氣溫度為32
外界氣溫與身體裸露部分溫差15.6~17℃時,穿一件襯衫,襯衫表面溫度與氣溫差為11.8℃;再加一件背心,溫差為9.9℃為何大樹底下好乘涼
在炎熱的夏季,綠化狀況好的綠地中的氣溫比沒有綠化地區(qū)的氣溫要低3-5度,如我們測定居住區(qū)綠地與非綠地氣溫差
異為4.8度。
綠地能降低環(huán)境的溫度,是因為綠地中園林植物的樹冠可以反射掉部分太陽輻射帶來的熱能(約20-50%),更主要的是綠地中的園林植物能通過蒸騰作用(植物吸收輻射的35-75%,其余5-40%透過葉片),吸收環(huán)境中的大量熱能,降低環(huán)境的溫度,同時釋放大量的水分,增加環(huán)境空氣的濕度(18-25%),對于夏季高溫干燥的北京地區(qū),綠地的這種作用,可以大大增加人們生活的舒適度。1公頃的綠地,在夏季(典型的天氣條件下),可以從環(huán)境中吸收81.8兆焦耳的熱量,相當于89臺空調(diào)機全天工作的制冷效果。北京市建成區(qū)的綠地,每年通過蒸騰作用釋放4.39億噸水分,吸收107,396億焦耳的熱量。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城市的熱島效應,改善了人居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在嚴寒的冬季,綠地對環(huán)境溫度的調(diào)節(jié)結果與炎熱的夏季正相反,即在冬季綠地的溫度要比沒有綠化地面高出1℃為何茂密林區(qū)降雹少
人們在生活中已逐漸認識到,森林覆蓋率大的地區(qū)雹災較少。那么,為什么林區(qū)的降雹次數(shù)要比無林地區(qū)少呢?
眾所周知,冰雹常見于暖季,它是在旺盛的積雨云中孕育形成的。形成積雨云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原因是夏季有強烈的空氣對流作用。林區(qū)下墊面的構造特性不同于無林地區(qū)。林區(qū)的下墊面是茂密的森林,龐大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有效地調(diào)節(jié)著林區(qū)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在炎熱的夏季,森林可以幫助降低氣溫。森林猶如一把龐大的”遮陽傘”,在樹冠層的遮蔽下,林地得到的太陽直接輻射很少,地面增溫也很小。同時,林地含水量多,比較潮濕,土壤的比熱容大,地面的增溫也比曠野要小。夏季又是林木蒸騰作用最旺盛的季節(jié),森林本身的蒸騰作用也消耗了大量的熱量。受林地熱狀況和樹木消耗熱量的影響,林區(qū)夏季氣溫總比毗鄰曠野要低。
氣象觀測表明,夏季林區(qū)日平均氣溫比曠野低2-3℃為何說遠處鐘聲清,何必問天公
這條諺語的意思是:遠處的鐘聲聽得很清晰,短期內(nèi)天氣是晴好的。鐘聲在大氣里傳播,有時聽得很清晰,有時卻很微弱。其原因是,空氣的成分與氣流的方向時時刻刻在變化。
晴天時,空氣里的水汽、塵埃少,氣層穩(wěn)定,聲波在傳播過程中損失少,加上空氣的流動,如果與聲波傳播的方向一致,傳來的聲音就顯得特別清晰。相反,在天氣轉壞時,空氣里水汽增多,氣層不穩(wěn)定,輻合上升氣流強,聲波被反射、擾動、抬升,這樣,傳來的聲音就較微弱了。因此,只要聲音是從一個固定的地方傳來,就可以根據(jù)聲音傳來的大小預測短期內(nèi)的天氣變化。什么說“重霧三日,必有大雨”
重霧系指大霧。大霧維持三天,說明暖濕氣流特別強盛。
暖濕氣流越強盛,等冷空氣一到,下的雨也就越大。因此利用重霧三日必有大雨這條諺語預測天氣,不論哪個季節(jié),準確性都比較高。夏春兩季雷陣雨發(fā)生的時間為什么不同
春天,人們多在睡夢正酣的半夜到早晨被隆隆的雷聲驚醒,即為春雷驚夢。夏天,在睡夢中是很少聽到雷聲的,因為夏季雷陣雨大多發(fā)生在午后到傍晚。那么為什么春夏季節(jié)雷陣雨在一天中的發(fā)生時間不同呢?
雷陣雨是在潮濕空氣發(fā)生強烈對流運動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它的發(fā)生與大氣的穩(wěn)定度有著極為密切關系。
夏天,在晴天風小的日子里,地面受到強烈的陽光照射,把近地面的空氣加熱,愈接近地面氣溫升得愈高,午后是地面氣溫升得最高的時候,也是大氣在一天中最不穩(wěn)定的時期,因此強對流運動的發(fā)展在這時候最為迅速。如果這時空氣非常潮濕,水汽豐富,那么,這一天午后到傍晚就會出現(xiàn)雷陣雨。這種由地面強烈受熱形成的雷陣雨,稱為熱雷雨。而半夜到早晨,地面氣溫降得最低,大氣趨向穩(wěn)定,所以熱雷雨不易形成。
春天雷陣雨的發(fā)生情況不同于夏天。夏天熱雷雨多在同一暖氣團情況下產(chǎn)生,雷雨發(fā)生前一天天氣是晴朗的,而春雷大多發(fā)生在冷暖氣團交鋒的地帶。當南北兩股冷暖氣團交鋒時,暖濕空氣爬在冷空氣背上,大量水汽被凝結出來,使天空陰云密布,連日下雨,地面上終日不見陽光,從而使白天氣溫不能升得很高,夜晚氣溫不能降得很低,氣溫的日變化很小。但在高空云層的頂部,白天仍受到太陽光照射,那里的氣溫日變化相對變大了。
白天云層被陽光曬得很熱,溫度容易升高,大氣頭部變輕了,穩(wěn)定度增加,形成雷陣雨的可能性變?。欢搅艘归g,云頂向太空散熱,云層上部的溫度下降,特別是半夜到早晨,是一天中溫度下降得最低的時候,大氣的頭部變重,趨向不穩(wěn)定,這種云層內(nèi)便發(fā)展起對流運動,形成打雷閃電、暴雨滂沱的雷雨云。這就是春雷多在半夜到早晨出現(xiàn)的道理。一天中什么時間空氣最好
城市綠地中的園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環(huán)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合成自身需要的有機營養(yǎng)的同時,向環(huán)境中釋放氧氣,維持城市空氣的碳氧平衡。北京城近郊建成市區(qū)的綠地,每天可以吸收3.3萬的二氧化碳,釋放2.3萬噸氧氣,全年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424萬噸,釋放氧氣295萬噸。對于維持清新的空氣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成年人,每天呼吸要吸進750克的氧氣,呼出1000克的二氧化碳,而一棵胸徑20公分的絨毛白蠟,每天可以吸收4.8千克的二氧化碳,釋放3.5千克的氧氣,可以滿足大約5個成年人全天呼吸的需要。
早晨隨著太陽的出升,綠地中園林植物開始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于是環(huán)境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漸降低,到中午左右二氧化碳含量降到最低點,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停止并且也開始進行呼吸作用,而由于城市人的活動、車輛等的運轉,都向空氣中釋放二氧化碳,空氣中二氧化碳開始升高。所以在綠地中鍛煉,從環(huán)境空氣的清新程度上來說,是在上午10點至下午2點最好,而在清晨并不是最好的時間。
巴山夜雨夜雨是指晚八時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時以前下的雨?!鞍蜕健笔侵复蟀蜕矫},“巴山夜雨”其實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qū))。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慶、峨眉山分別占61%和67%,貴州高原上的遵義、貴陽分別占58%和67%。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數(shù)、夜雨量及影響范圍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西南山地為什么多夜雨呢?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是西南山地潮濕多云。夜間,密云蔽空,云層和地面之間,進行著多次的吸收、輻射、再吸收、再輻射的熱量交換過程,因此云層對地面有保暖作用,也使得夜間云層下部的溫度不至于降得過低;夜間,在云層的上部,由于云體本身的輻射散熱作用,使云層上部溫度偏低。這樣,在云層的上部和下部之間便形成了溫差,大氣層結構趨向不穩(wěn)定,偏暖濕的空氣上升形成降雨。其二是西南山地多準靜止鋒,云貴高原對南下的冷空氣,有明顯的阻礙作用,因而我國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常受到準靜止鋒的影響。在準靜止鋒滯留期間,鋒面降水出現(xiàn)在夜間和清晨的次數(shù),占相當大的比重相應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第二章野外生存
第一節(jié)野外天氣觀察觀云識天氣
抬頭觀天,從天色、云的種類、風的情況、日月星晨之光線聚合情形,即可預測天氣變化,此即所謂觀云識天。天氣對于從事野外活動影響極大。準確地掌握天氣變化,就能順利進行、度過野外生活。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相對穩(wěn)定的氣候條件下,晚霞千里,預示天氣晴朗,朝霞滿天,則有很大的可能下雨。天空出現(xiàn)卷云,即云朵呈現(xiàn)純白的馬尾狀,但慢慢變成暗色的,意味著眼下是晴天,但一天后可能下雨。天空出現(xiàn)積亂云,即云層色暗層厚,預示將有雷雨和強風。天空中有薄薄的卷層云,像海灘邊白色的石子,半天之后可能下雨。
春季的夜晚,朦朧,天空中卻出現(xiàn)陰沉的亂層云,像波濤起伏的海面,表示數(shù)小時后會下雨。月亮或太陽周圍出現(xiàn)暈圈,第二天非風即雨(日暈而風,月暈而雨)。如果山頭不再有云霧圍繞,人的郁悶感覺減少,表示短期內(nèi)不會下雨。從動物的行為辨別天氣
1、早晨麻雀鳴叫表示天氣晴朗——麻雀對天氣變化十分敏感,天氣愈好的日子里,叫得特別厲害。
2、云雀叫聲提高表示天晴——從遠方傳來云雀輕快的叫聲,就可證明是空氣干燥的好天氣。
3、蜘蛛網(wǎng)上有水珠表示天晴——天氣晴朗的日子里,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掛在蜘蛛網(wǎng)上閃爍著,通常天氣不會下雨。下雨的征兆
青蛙鳴叫、燕子低飛等是下雨之前兆。另外還有幾種:
1、螞蟻過馬路——在地面挖洞生活的螞蟻,感覺要下雨洞就會淹水即會在下雨之前逃之夭夭。
2、蚯蚓出洞——地面潮濕柔軟,蚯蚓會爬出地面,表示天將下雨之征兆。
其他下雨之前兆有蚊子成群結團,雨蟻成群出現(xiàn)、貓洗臉等。觀天象識天氣
1、清晨,太陽末出之前,看東方黑云,如雞頭、龍頭、旗幟、山峰、車馬、星羅,如魚、如蛇、如靈芝、如牡丹,或紫黑氣貫穿,或在日上下者,主當日有雨,多在13~17時。
2、夜晚,看月亮顏色,或青或紅,主次日有雷雨。月亮周圍有白云結成圓光,或大如車輪者(月暈),主來日大風。所謂”日暈則雨、月暈則風,何方有缺、何方有風”。又日”月暈而風,礎潤而雨”,礎潤者,即柱腳石是有水珠滲出,主不日有雨。結合現(xiàn)代情況有人總結出”暴熱生風、管潤生雨”,即:突然暴熱數(shù)天,一兩日必有大風,自來水管管道上面有水珠滲出,擦去后仍滲出者,主一兩日內(nèi)有雨。
3、星光閃爍,必定風作。白云遮住北斗星的2~4小時?!碧旃髯儯嫔濉?,夏日水底生苔、水作靛青色,主有暴雨。水有泥腥味或有香味時,主雨水將至。下雨時,泥腥味甚濃者,一二日內(nèi)難晴。
4、陰歷正月初七、初八,北風必定發(fā)。陰歷二月初三、三月清明、四月夏至、六月十二日主陰天或雨天。
5、云向東,刮黃風;云向南,雨漂船;云向西,水滴滴;云向北,曬干麥。東風雖主降雨,然在黃梅時節(jié),大伏之中,刮東風則天晴,秋日吹北風每每降雨,但秋夜吹北風則主天氣晴朗。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條件的差異,所以在參考上述經(jīng)驗的同時注意結合自己的經(jīng)驗和當?shù)氐那闆r,作出較為額觀的判斷。山里的氣象
春季山中的天氣
移動性高氣壓和低氣壓最常在四月通過,天氣轉變非常激烈,每天溫差也大,山中的溫度會突然轉冷。進入五月后,平均每三至五日為一變化周期維持至下旬為止。在云和霧籠罩之下轉為多雨。
夏季山中的天氣
有梅雨的地方,若梅雨維持近一個月,就進入了一年四季中最穩(wěn)定的季節(jié)。從事野外活動就選在梅雨終止之后的月份,因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入梅時間不一,根據(jù)實際選擇出游時間。夏季常有午后雷陣雨,來勢很快,需特別注意防范,甚至可能下冰雹。
秋季山中的天氣
夏末秋初臺風仍然頻繁,十月又秋雨紛紛,繼續(xù)到十月上旬為界,山中溫度開始下降,山也一副準備過冬的景象。氣溫變動很大,有時已略有嚴冬的征兆。多為白天時間漸漸變短的好天氣。
冬季山中的天氣
冬季型氣壓一出現(xiàn),即轉為嚴寒的冬天,且常一連多日地下著暴風雨。白天氣溫因為有日照而比較溫暖,但晚上立即轉涼,高山上偶爾還會下雪。冬季危險最大的是寒流,可以使溫度劇減十來度,造成嚴重的凍傷。
冬季氣候變化有一定周期,所以從事野外活動最好選在陽光普照的溫暖日子里。
第二節(jié)野外方向判斷
在野外活動,諸如地質考察、登山、徒步旅行、探險、旅游等,為防止迷路,正確地判定所在位置和方向,必須掌握定位和側向方法。野外判定方向和位置的方法有許多,這里介紹幾種常見的方法。
利用羅盤或指北針水平放置使氣泡居中,此時磁針靜止后,其標有”N“的黑一端所指的便是北方。除了測出正北方向外,羅盤或指北針還可以測出某一目標的具體方位,方法是開羅盤將照準器對準目標,或將刻度盤上的0刻度對準目標,使目標、0刻度和磁中點在同一直線上,羅盤水平靜止后,N
端所指的刻度便是測量點至目標的方位,如磁針N端指向36°。則目標在測量位置的北偏東36°。利用羅盤或指北針辨別方向雖然簡單快捷,但需要注意:
1、盡量保持水平;
2、不要離磁性物質太近;
3、勿將磁針的S端誤作北方,造成180°的方向誤差;
4、掌握活動地區(qū)的磁偏角進行校正。怎樣在野外識別方向?利用太陽
在晴朗的白晝,根據(jù)日出、日落就可以很方便地知道東方和西方,也就可判斷方向,但只能是大致的估計,較準確的測定有下列幾種方法:
1、手表測向“時數(shù)折半對太陽,12指的是北方”,一般在上午9時至下午4時之間可以很快地辨別出方向,用時間的一半所指的方向對向太陽,12
時刻度就是北方.如下午14:40的時間,其一半為7:20,把時針對向太陽,那么12指的就是北方,或者是把表平置,時針指向太陽,時針與12時刻度平分線的反向延伸方向就是北方;或者置手表,將一根小棍垂直立在手表中央轉動手表,使小棍的影子與時針重合,時針與12時刻度之間的平分線即是北方。必須注意:
(1)判定方向時,手表應平置;
(2)在南、北緯20°30′之間地區(qū)的中午前后不宜使用,即以標準時的經(jīng)線為準,每向東15°加1小時,向西15°減1小時。
2、日影測向為晴天,在地上豎立一木棍,木棍的影子隨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這些影在中午最短,其末端的連線是一條直線,該直線的垂直線為南北方向。在一張50×50cm的繪圖紙上繪制一系列同心圓,同心圓的半徑以1cm遞增,釘在平板上并水平固定好,將一根12-15cm長的細鋼針或針狀物垂直插在圓心上。當太陽位置變化時,影子的端點總會與同心圓相交,標繪出這些點,然后把同一個圓上的兩點直線相連,把這些直線的中點與圓心相連,這條連線就是南北方向線,圓弧頂?shù)姆较驗楸狈健R归g星體
當夜晚時,可根據(jù)北極星和南十字星來判斷方向。北極星
北極星位于正北天空,其出露高度角相當于當?shù)鼐暥龋瑩?jù)此可以很快找到北極星。通常根據(jù)北斗七星(大熊星座)或W星(仙后星座)確定。北斗星為七顆較亮的星,形狀象一把勺子,將勺頭兩顆β向α連線并延伸約5倍處便是北極星。當看不到北斗星時,可根據(jù)W星,即仙后星座尋找北極星。仙后星座由五顆較亮的星組成,形狀象”W”字母,字母的開口方向約開口寬度的兩倍距離處是北極星。
2、南十字星
在北緯23°30′以南地區(qū),夜間有時可見南十字星,由四顆較亮的星組成,形同“十”地物和植物特征
有時野外的一些地物和植物生長特征是良好的方向標志,增加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你快速地辨別方向。1、地物特征
房屋:一般門向南開,我國北方尤其如此:
廟宇:通常也是向南開門,尤其廟宇群中的主體建筑;
突出地物:向北一側基部較潮濕并可能生長低矮的苔蘚植物。
2、植物生長特征
一般陰坡,即北側山坡,低矮的蕨類和藤本植物比陽面更加發(fā)育。
單個植物的向陽面枝葉較茂盛,向北的陰地樹干則可能生長苔蘚。
我國北方的許多樹木樹干的斷面可見清晰的年輪,向南一側的年輪較為疏稀,向北一側則年輪較緊密。影鐘法
在一塊平地上,豎直放置1米多長的垂直樹干。注明樹影所在位置,頂端用石塊或樹棍標出(圖中a)15分鐘后,再標記出樹干頂端在地面上新的投影位置(圖中b)。兩點間的連線會給出你東西方向——首先標出的是西。南北方向與連線垂直。這種方法適用于任何經(jīng)緯度地區(qū),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只是必須有陽光。用它可以檢測你移動的方向簡易指南針
一截鐵絲(縫衣針即可)反復同一方向與絲綢磨擦,會產(chǎn)生磁性,懸掛起來可以指示北極。
地圖與指北針之認識與使用
地圖是我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有各種不同功能的地圖,如縣、市地圖;街道圖;游樂區(qū)簡圖;全球地圖等,然而戶外活動尤其是登山,它最需要的地圖是等高線圖,此種地圖能顯示地表的各種地形如高山、溪谷、險或緩懸崖或峭壁都能表露無遺。在外旅游怎樣使用地圖
出門在外要經(jīng)常查閱地圖,地圖上所未記載的路線可能有幾種情況。首先,可能是該地圖發(fā)行之后,才完成的新道路,該道路又分為新辟建的道路塌方不能通行而另辟的便道等兩種。這種道路完全靠人力開辟而成,沿途指標與油漆標志均設置完善,從外表一看,即知該路線的各種情況。休息地或當?shù)鼐用駷榱吮憷捎眯侣肪€。亦十分留意提供有關該路線的資料。倘根據(jù)路標可確認是通往目的地之路線,則不妨安心地選擇該路前進。
其次,可能是通往河流的小路,通往休息地的捷徑、活動者自行開辟的捷徑等。這些小路所設置的指標稍不留意很容易就疏忽,而且根本未設任何標志的情形亦很多。一旦闖入這些小路之時,畢竟不同于一般人所走的道路,且毫不知悉其通往何處,因此,難免感到不安。
由于通往河流的小路,一旦降臨溪谷地區(qū)即無路可走,所以,試走一段當可辨別出來。通往休息地的近道,本為了確保野外活動者的安全,應該確實設置路標,但也有野外活動者自行安設的。那種路,不同于正規(guī)的路,很少有整修得很完善的,可以感覺到乃勉強開辟出來的路線。甚或有直上峭壁、行經(jīng)巖壁、或通過危險地區(qū)的情形。倘不愿遭遇危險的困境,且時間上亦無太大差別,就應舍棄近道,選擇正確的路線。
最后,地圖再詳盡,亦往往礙于各種限制因素,難免掛一漏萬;所以,地圖上未記載的路線,并不限于上述的近道,修峻完善的道路亦在漏記之列。故為避免錯過路標,亦應向附近民居的主人或其他活動者仔細打聽,以利識別。
也有些是容易誤闖的特殊路線,而這些路地圖上不可能有所記載,倘不留意,有時亦將招致極大危險。倘一經(jīng)發(fā)覺不對,應當機立斷,毅然折返,千萬不可逞強。這些路線包括:
積雪期使用的小路——這與夏季的路的不同點在于直攀而上的部份較多,且通過許多山谷等難以攀登之處。因為冬季完全凍結,所以反而易于攀登。另外,亦殘留著冬季所使用的紅布條或旗竿、以及在巖石上、樹根部可發(fā)現(xiàn)登山釘鞋刮過的痕跡等。
為救助罹難者所開辟的小路——這種地方的路有何特點呢?當您目睹時,必定感到很不自然。因為該路多半通往巖壁或山谷。危險地方既多,且殘留著救援之際所劈出的刀口、以及峭壁上盤出的環(huán)鉤痕跡等。
供伐木、或高壓線架設工程使用之道路——也有修峻得相當完善,易與登山路混淆者,但是,多半遠離正常路線、且留置有砍伐的木材或工程器材等。
等高線地圖的基本標示
等高線地圖就是將地表高度相同的點連成一環(huán)線直接投影到平面形成水平曲線,不同高度的環(huán)線不會相合,除非地表顯示懸崖或峭壁才能使某處線條太密集出現(xiàn)重疊現(xiàn)像,若地表出現(xiàn)平坦開闊的山坡,曲線之間距離就相當寬,而它的基準線是以海平面的平均海潮位線為準,每張地圖下方皆有制作標示說明,讓使用者方便使用,主要圖示有比例尺、圖號、圖幅接合表、圖例與方位偏角度。
比例尺是地圖必須標示的符號,它是顯示地表實際距離與地圖顯示之距離的比例相關性,例如十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一公里,五萬分之一的地圖表示一公分,即實際距離為五百公尺,對于不同程度比例的地圖與實際距離的精確度而言,小比例尺的地圖精確度較高。
圖號是代表地圖名稱的編號,不同比例的地圖均編訂各自系統(tǒng)的代號,而它是以經(jīng)緯度為單位制定,如此每幅地圖就能緊密接合。
方位偏角度是表示正北(地球北極),磁北(磁針顯示北方),方格北(地圖指示北方)之間的關系與彼此偏差的角度,同時圖下方并注有該逐年磁變數(shù)值,當我們使用指北針指示自身位置再對照地圖就能很快知道自己身處何地且知道下一步往何方向去與周遭的地形變化。
圖例是說明地圖各種符號的意義,一般登山者較會注意的符號為三角點、崩壁、河流、湖泊與坡度。
等高線地圖與地形分析
1、等高線的種類
當我們細觀等高線地圖會發(fā)現(xiàn)繪制地圖的線條有粗細兩種線條,這是方便使用者閱讀而設計,粗線條稱計曲線并標示海拔高度,而計曲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2公分,細曲線稱首曲線,它是介于計曲線之間,具方便分析地形之功能,每兩條計曲線之間有四條首曲線,如此每條線之間距離單位為0.04公分。2、等高線的盲點
比例尺愈高的地圖,精密度愈差,原因是等高線之間實際距離太寬造成此空間的地形無法明確分辨而出現(xiàn)盲點.以五萬分之一的地圖為例,每曲線之間距的實際距離為20公尺(相當于建筑物七層樓的高度)。3、坡度
坡度是等高線地圖最易辨識地形特徵之一,我們粗略的觀察地圖就能了解各山峰的坡度,例:曲線之間距愈窄,坡度愈陡,曲線間距愈寬,坡度愈緩。山峰之曲線間距均勻表示該地段為等坡,若上方的間距小于下方間距,表示該地段為凹行坡,反之則為凸形。繪制與閱讀等高線地圖
當我們購買等高線地圖必須看清楚是否完全含括我們預定活動區(qū)域,通常會遇到必須購買并拼湊兩張到四張地圖,通常我們不會將原版地圖攜帶至野外,我們(一)優(yōu)先將預定活動區(qū)域的地圖影印并重新拼貼;(二)詳閱地圖分辨主、支棱線(即兩座山峰相連之線)、溪流、坡度、懸崖、崩壁等地形特征;(三)利用不同顏色瑩光筆繪出主棱線、溪流、與標示預定路線和宿營地;(四)利用透明膠帶將地圖與活動預定行程之計劃書完全黏合密封,如此攜帶方便且有防水功能。常見地形指北針作業(yè)
指北針是登山健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它的基本功能是利用地球磁場作用,指示北方方位,它必須配合地圖尋求相對位置才能明了自己身處的位置。
目前市售的指北針式樣繁多,這里將依據(jù)登山健行最廣泛使用的透明底板指北針簡稱森林指北針敘述如何運用指北針定向的方法。
1、指北針歸零作業(yè)
指北針歸零作業(yè)是使用森林指北針相當重要的前置作業(yè),它的步驟是:一、將指北針水平放置。二、將環(huán)外的北方零刻度與環(huán)內(nèi)的指針指示北方的位置重疊,如此完成步驟即是完成指北針歸零作業(yè)。
目標方位角:測量目標方位角時,必須現(xiàn)場的北方與地圖的方格北平行,然后將指北針之紅色進行線對準目標地,讀出目標與方格北的角度并校正地圖的方位偏差角,即為目標方位角。2、實地定位
運用地圖與指北針的主要目地就是使用者要了解自己與目的地之間的相關位置與地形變化并能標示于地圖。
3、定向線交會法
此種方法是利用兩個地圖之已知點各自測量另一個地圖之未知點的目標方位角,此兩目標方位角之延伸線必交會于此未知點。野外生存尋找水源和取火你會在野外尋找水源嗎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尤其是對于戶外探險者和野外工作人員,更是生死攸關的命脈。那么,如何在野外尋找到可飲用的水源呢?
聽
憑借靈敏的聽覺器官,多注意聽聽山腳、山澗、斷崖、盆地、谷底等是否有山溪或瀑布的流水聲,有無蛙鳴和水鳥的叫聲等。特別是在凌晨或有霧的早晨,由于空氣中所含的水分子和負離子較多,所以聲音能傳播得很遠。如果能聽到水,可以直接飲用。但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要把風吹樹葉的”嘩嘩”聲當作流水的聲音,那樣會使自己誤入歧途,身陷困境,說不定還會因此而迷路。
嗅
通過鼻子的嗅覺,盡可能地嗅到潮濕氣味,或因刮風帶過來的泥土腥味及水草的味道。然后沿氣味的方向尋找水源。當然這得具備一定的訓練素質和經(jīng)驗的積累。
觀察
憑著豐富的經(jīng)驗和知識,去觀察動物、植物、氣象、氣候及地理環(huán)境等也可以找到水源。根據(jù)地形地勢(地理環(huán)境)判斷地下水位的高低。
如山腳下往往會有地下水,低洼處、雨水集中處,以及水庫的下游等地下水位均高。另外,在干河床的下面,河道的轉彎處外側的最低處,往下挖掘2米左右就能有水。但泥漿較多,需凈化處理后,方可飲用。此外,還可站在山峰的高處觀察四周的環(huán)境,看近處是否有大河、河道、瀑布、水庫等,此類地方,也可找到飲用水源。
根據(jù)氣候及地面干濕的情況尋找水源
如在炎熱的夏季地面總是非常潮濕,在相同的氣候條件下,地面久曬而不干不熱的地方地下水位較高;在秋季地表有水氣上升,凌晨常出現(xiàn)像紗巾似的薄霧,晚上露水較重,且地面潮濕,說明地下水位高,水量充足;在寒冷的冬季,地表面的裂縫處有白霜時,地下水位也比較高;春季解凍早的地方和冬季封凍晚的地方以及降雪后融化快的地方地下水位均高。
根據(jù)植物生長情況尋找水源
生長著香蒲、沙柳、馬蓮、金針(也稱黃花)、水芥的地方,水位比較高,且水質也好;生長著灰菜、蓬蒿、沙里旺的地方,也有地下水,但水質不好,有苦味或澀味,或帶鐵銹;初春時,其他樹枝還沒發(fā)芽時,獨有一處樹枝已發(fā)芽,此處有地下水;入秋時,同一地方其它樹葉已經(jīng)枯黃,而獨有一處樹葉不黃,此處有地下水;另外,還如三角葉楊、梧桐、柳樹、鹽香柏,這些植物只長在有水的地方,在它們下面肯定能挖出地下水來。另外,在叢林茂密的山谷中,都會有溪水流出。
根據(jù)動物、昆蟲的活動情況尋找水源
夏季蚊蟲聚集,且飛成圓柱形狀的地方一定有水;有青蛙、大螞蟻、蝸牛居住的地方也有水;另外,燕子飛過的路線和銜泥筑巢的地方,都是有水源和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再有,鵪鶉傍晚時向水飛,清晨時背水飛;斑鳩群早晚飛向水源等也告示著水的所在處。
根據(jù)天氣變化尋找水源
天空出現(xiàn)彩虹的地方,肯定有雨水;在烏黑的帶有雷電的積雨云下面,定有雨水或冰雹;在總有濃霧的山谷里定有水源;靠收露水也可緩解些燃眉之急。直接從植物中取水
在南方的叢林中,到處都有野芭蕉,也叫仙人蕉。這種植物的芯含水量很大,只要用刀將其從底部迅速砍斷,就會有干凈的液體從莖芯中滴出,這時你便有了可飲之水。提示:野芭蕉的嫩芯也可食用,在斷糧的情況下,可以充饑。此外,還有一種竹子,靠根部的幾個空竹節(jié)中有水。搖晃那些老的、發(fā)黃的竹莖,如果聽到里面有汨汨的水聲,就在第二個竹節(jié)的底部用刀切個小槽口,倒出里面的水便可飲用。如果能找到野葛藤、葡萄藤、五味子等藤本植物也可從中獲取飲用水。另外,在春天樹木要發(fā)芽之時,還可從樺樹、山榆樹等喬木的樹干及枝條中獲取飲用水。注意:千萬不要飲用那些帶有乳濁液的藤或灌、喬木的汁液,有毒。生火的技術
火可以遏制死亡,增添生機。它不僅可以將食物煮熟,而且有更廣泛的用途:火苗釋放熱量產(chǎn)生暖意,會節(jié)省體內(nèi)熱量散失;可以烘干衣服;薰過的肉食可以較長時間保鮮;火可以嚇跑危險的野獸;煙霧可以驅走害蟲,另外還可鍛燒金屬打制工具,削尖木棍。因此必須學會在任何條件下、任何地方生火。1、正常情況下,打火機和火柴是最重要的點火工具。出發(fā)前在火柴上滴蠟,防止火柴變潮。火柴萬一潮濕,將它放在頭
發(fā)里面磨擦一番,頭發(fā)產(chǎn)生靜電可使其干燥,另外,要記?。阂恢恍∠灎T只損耗最小的能量就可以維持很長時間,而且蠟燭是良好的助燃劑。
2.使用凸鏡:強烈的陽光通過凸鏡聚集后可以產(chǎn)生足夠的熱量點燃火種。放大鏡、望遠鏡或照相機凸鏡都可以代替凸鏡為您服務。
3.電池生火:用導線連接車輛、手電筒或收音機中電池的正負極時發(fā)出的火花可用來點火。
4.
鉆木取火:這是一種簡易的生火技術,但需要大量的實踐練習。用一塊堅硬的紡棰狀木頭在一塊軟木底座上磨擦鉆孔,起初會落下細碎的木屑,爾后磨擦處會變熱,為便于鉆木,往往將硬的紡棰狀木頭纏在自制木弓上,加快轉動速度,盡快引燃火種?;鸬囊技皩嶋H應用
首先是要尋找到易燃的引燃物:如枯草、樺樹皮、松針、松脂、細樹枝、紙、棉花等。
其次是撿抬干柴:干柴要選擇干燥、未腐朽的樹干或枝條。要盡可能選擇松樹、櫟樹、柞樹、樺樹、槐樹、山櫻桃、山杏之類的硬木,燃燒時間長,火勢大,木炭多。不要撿拾貼近地面的木柴,貼近地面的木柴濕度大,不易燃燒。
接下來是要清理出一塊避風、平坦、遠離枯草和干柴的空地。將引入物放置中間,上面輕輕放上細松枝、細干柴等,再架起較大較長的木柴,然后點燃引火物?;鸲训脑O置要因地制宜,可設計成錐形、星形、”并”字形、并排形、屋頂形、牧場形等等。也可利用石塊支起干柴或在宕石壁下面,把干柴斜靠在巖壁上,在下面放置引入物后點燃即可。一般情況下,在避風處挖一個直徑1米左右,深約30厘米的坑。如果地面堅硬無法挖坑也可找些石塊壘成一個圓圈,圓圈的大小根據(jù)火堆的大小而定。然后將引入物放在圓圈中間,上面架些干柴后,點燃引入物引燃干柴即成篝火。如果引火物將要燃盡時干柴還未燃起,則應從干柴的縫隙中繼續(xù)添入引火物,直到把干柴燃燒起來為止,而不要重新架柴點火。
點篝火最好選在近水處,或在篝火旁預備些泥土、沙石、青苔等用于及時滅火。露營知識
正確選擇露營地和熟知如何搭建簡便結實的帳篷是野外求生者必須具備的技巧。本章描述了多種帳篷搭建方法,從最簡單的避風棚到適于長期居住的簡易住所都有描述何處搭建帳篷
如果你身處較高的開闊地帶,應往下移動;如果所處之地低濕難耐,應向上移動。理想的地點應該是可以防風防雨,山洪淹不著的較高處,而且此地不會受到落石或雪崩的威脅。熱空氣密度小于冷空氣,所以谷底常有冷空氣聚集。氣溫較低時,很容易形成濕霧和霜降。在某些區(qū)域,沿著山坡有許多接納雨水的平臺,那里比較潮濕。山坡其他部分則相對干燥一些。
理想的地點還應離水源較近,附近有充足可利用的林木。別把帳篷搭建在與水源過分靠近的地方,那樣極易受到蚊蟲的騷擾,而且流水聲會干擾你的判斷,危險將至也不會察覺,或者與救援隊失之交臂。
應該找到河岸上洪水最大流量所能達到的高度--山區(qū)小溪在暴雨之后幾分鐘內(nèi)即可變成湍湍急流,一小時內(nèi)水位可以升高五米!在平闊之地,洪水甚至會超出河道。附近山川所下的暴雨很容易在無任何先兆時變成滾滾洪水向你撲來。要選擇這樣的地點--平坦無太多石塊,使你有足夠的空間發(fā)送求救信號,易于被救援者發(fā)現(xiàn)。
抬頭察看周圍有無蜂巢,有無在下一次暴風雨中可能倒下的死樹。要遠離孤零獨處的高大喬木,它可能會成為雷電的目標。身處森林邊緣可使你看清周圍正在發(fā)生的事件。帳篷不能搭建在野獸經(jīng)常奔走的路徑上--因為你不會希望在覓食的野獸成為你的客人,還有可能一群前去飲水的野獸在瞬間踏平你辛苦營建的帳篷。但是可以將帳篷建在有人類留下痕跡的地方。
在炎熱而潮濕的天氣里,成群蚊子對于露營者來說可能是最可怕的東西。這種情況在沒有一絲風的夜晚會更加嚴重,所以在選擇露營地時,應該注意不要選擇死水塘邊、茂密的草地中和任何可能有積水的地方,這正星蚊子滋生的地方。另外,蚊子不會在通風的地方聚集,所以在悶熱的夜晚選擇風口的地方是個好主意,比如兩座小山之間的地方,或者通風的隧道?;毓物L的夜晚在一個別著大風的夜晚,應該把帳篷措建在一個背風處。但在很多時候,措建營地時的天氣是非常平靜的,所以應該對天氣的變化作出預先的估計。有風的壞天氣里。應該盡可能地把帳篷措在矮灌木叢中或者大石頭堆中。在暴風雨來臨時,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舒適與否的問題。而是選擇的地點能否保證帳篷的安全,在大風中平坦的地勢并不是好的選擇。不適宜搭建帳篷的地方
1、有風的山頂(向山下移動,尋找背風場所)。
2、谷底和深不可測的山洞--相當潮濕,若白天天氣很晴朗,夜間可能會有霜。
3、山腰平地--容易集聚潮氣。
4、通向水源的山嘴--常為野獸飲水必經(jīng)之路
建設營地
營地選擇好后即要建設營地。尤其是有一定規(guī)模的野外露營地,整個營地的建設就尤為重要,分以下一些步驟:
1、平整場地:將已經(jīng)選擇好的帳篷區(qū)打掃干凈,清除石塊,矮灌木等各種易刺穿帳篷的任何東西,不平的地方可用土或草等物填平。
2、場地分區(qū):一個齊備的營地應分帳篷宿營區(qū),用火區(qū),就餐區(qū),娛樂區(qū),用水區(qū)(盥洗),衛(wèi)生區(qū)等區(qū)域。用火區(qū)應在下風處,以防火星燒破帳篷。就餐區(qū)應就近用火區(qū),以便燒飯做菜及就餐?;顒蛹捌鋳蕵穮^(qū)應在就餐區(qū)的下風處,以防活動的灰塵污染餐具等物。衛(wèi)生區(qū)同樣應在活動區(qū)的下風處。用水區(qū)應在溪流及其河流上分上下兩段,上段為食用飲水區(qū),下段為生活用水區(qū)。
3、建設帳篷露營區(qū):如有數(shù)個帳篷組成的帳篷營地區(qū),在布置帳篷時,應注意:帳篷門都向一個方向開、并排布置。帳篷之間應保持一定的間距。
4、建設用火就餐區(qū):就餐同用火一般在一塊兒,燒飯的地方最好是有土坎、石坎的地方,以便挖灶建灶,大家拾來的柴木應當堆放在區(qū)外或上風處。就餐區(qū)最好有一塊大家圍坐的草地,”餐桌”可以用一塊大平石,或者就在地上了。
5、建設衛(wèi)生區(qū):衛(wèi)生區(qū)即是解手方便的地方,如果只是住宿一晚,可以不必專門挖建茅坑,可以指定一下男女方便處即可。如果住宿天數(shù)在兩天以上,即應當挖建,臨時廁所應建在樹木較密的地方,就不用拉圍簾了。大家的大小便就應該在修建的衛(wèi)生區(qū)里進行,而不應滿山解,而大煞風景。
灌木林穿越知識
1、認識灌木林
灌木林使健行變得危險又艱辛。灌木林掩蓋了懸崖、漂石、峽谷,害人發(fā)生危險;而且灌木林也是繩索的陷阱。灌木林生長于潮濕地帶、低緯度地區(qū)、以及樹木稀少的亞高山(subalpine)地帶。經(jīng)常變換河道的河流不利大樹生長,卻很適合灌木林密生。侵蝕谷遇冬季雪崩吹襲,灌木全遭白雪掩蓋,但夏季一到,立即毫發(fā)無傷地探出頭來,吐出新芽。
攀登者喜歡老林或開闊的凌線甚于幼林。老林枝葉濃密遮蔽了陽光,抑制灌木林生長。但幼林中灌木林遍地可見。遭森林火災、風暴、或砍伐而摧毀的森林再度復生時會長出濃密的灌木林,長到七公尺(二十尺)高時最是難纏。風吹倒的樹木、雪崩沖積扇(avalanchefans),和伐木留下的垃圾更難通過。這些亂七八糟的雜物能使行進速度緩如蝸瞳,最好換一條路線。茂密交纏的西洋杉攀附著懸崖和巖石區(qū)形成另一個障礙。
如果非和灌木林搏斗不可,下列辦法可降低困難度。穿越灌木林須找最短的路徑。行走在長而直的倒木上。推開和拉開灌木枝,較低的枝條用腳踩,抬起或攀著高處的枝條以便通過。碰上陡峭的地形,利用強壯的枝條做為抓手的地方。然而避開灌木林才是上策。以下是避開灌木林的決竅:
(1)、盡量利用山徑,走五里山徑比穿越一里的灌木林輕松。
(2)、考慮在積雪掩埋灌木林的時節(jié)出游。有些山谷五月時覆滿冰雪,很好走,但七月雪一融,非披荊斬棘無法通行。
(3)、避開雪崩路線(avalanchetracks)攀爬。長長的山谷最好走南向坡或西向坡,發(fā)生雪崩的頻率較低。攀爬谷壁時,應穿越兩條雪崩路線間的樹林。
(4)、目標鎖定密林,因為通常大樹下灌木較稀疏。
(5)、走在碎石或殘雪上,不要走旁邊的灌木林。
(6)、尋找獵徑,動物通常會找出最好的走的路。
(7)、選積線或支派(ridgespurs)來走,較干且無灌木,溪底和谷底往往滿是灌木。
(8)、如果溪旁一側長滿灌木,請偵察另一側是否較好走。
(9)、路線若與溪流平行,考慮直接走進河道。溪床或許在灌木樁中形成隧道,便于行走,但必須涉水。干溪床很理想,但在深峽谷中,溪流有可能遭倒木阻斷或是形成瀑布。
(10)、路線若與山谷平行,考慮直接爬上林線或積線,選擇高于灌木的路線。
(11)、如果山谷兩側有絕壁,往絕壁腳下走,絕壁下往往形成平坦開闊的走廊。叢林法則
你也許在電影里看到過不少在叢林中探險的人們驚心動魄的故事,你想到過如果你置身那樣的環(huán)境中,會是怎樣的一種經(jīng)歷呢?
在開始一次叢林跋涉之前,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準備,隨時準備面臨嚴酷的挑戰(zhàn)和不可預見的兇險。那么,你需要什么樣的武裝呢?
首先,你要牢記幾條重要的安全要訣:
看見美洲豹,不要馬上跑開,要朝它走過去,一邊叫喊,一邊拍手。遇到危險的蛇,如蟒蛇、銀環(huán)蛇和槍頭蛇,一定要迅速逃開。避開多數(shù)的昆蟲——它們多數(shù)有著特殊的防衛(wèi)系統(tǒng),與它們和平共處遠比首先發(fā)難要聰明得多。如果蜘蛛和蝎子爬到了你身上,輕輕將它們拂去就可以了,拍打它們往往會招致叮咬。向土著人學習一些防身技巧,比如將大蒜抹在身上,可以將蟲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編制循環(huán)泵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說明
- 中國網(wǎng)上零售市場全景評估及發(fā)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
- 2025年電磁制動器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2-2027年中國創(chuàng)面修復藥物市場競爭態(tài)勢及行業(yè)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租借擺攤工具合同范本
- 河北輸配電設備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大哥大電筒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年液壓舉升小車行業(yè)深度研究分析報告
- 2025年高純汞市場需求分析
- 2024-2029年中國系統(tǒng)軟件行業(yè)市場發(fā)展現(xiàn)狀及投資方向研究報告
- QSB質量體系基礎課件
- 小兒高熱驚厥精品課件
- 優(yōu)秀員工榮譽證書模板
- 三維電生理導航系統(tǒng)技術參數(shù)
- 三年級下冊科學活動手冊
- 《交通工程CAD》課程教學大綱(本科)
- 人教版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 全冊各單元教材解析
- 換班申請表(標準模版)
- 者陰村戰(zhàn)友紀念者陰山對越自衛(wèi)還擊作戰(zhàn)30周年聯(lián)誼會計劃2
- 基于單片機的電子廣告牌設計畢業(yè)設計論文
- 承插型盤扣式支模架專項施工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