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1頁
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2頁
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3頁
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4頁
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Word文檔下載后可自行編輯1/12024屆廣東部分地區(qū)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語文試題匯編:文言文閱讀(解析)文言文閱讀

廣東省2024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二次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晏子將使荊,荊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子,賢人也,今方來,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庇谑乔G王與晏子立語,有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蓖踉唬骸昂巫痹唬骸白I?!蓖踉唬骸褒R人固盜乎”晏子反顧之曰:“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于江北,生不為橘乃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荊王曰:“吾欲傷子,而反自中也?!本肮旭R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shù)之,令知其罪而殺之?!惫唬骸爸Z?!标套优e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yǎng)馬而殺之,而罪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dāng)死?!惫唬骸胺蜃俞屩》蜃俞屩?!勿傷吾仁也?!标套映吮周?,駕駑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駑馬,于臣足矣?!标套映觯沽呵饟?jù)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受。公不悅,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對曰:“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也。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驛而驅(qū)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比至于國者四下而趨。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號曰:“今天降禍于齊國,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矣”

(選自劉向《說苑》)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景公A有馬B其C圉人D殺之E公F怒G援H戈I將自J擊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與《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坐”意思不同。

B.得無,莫不是,該不會,與《促織》中“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的“得無”意思不同。

C.寡人,諸侯王謙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是寡人之過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國家,與《三國演義》第二回中“社稷立見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將“何為者也”理解為“干什么的”,雖“精心設(shè)計”卻答非所問,更顯楚國君臣無德無能。

B.晏子擅長外交辭令,出使楚國時注意分寸,寓剛于柔,綿里藏針,其豐富的潛臺詞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C.圉人殺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氣,舉戈站到殺馬人面前,一口氣怒斥了他當(dāng)處死罪的三條罪狀。

D.景公關(guān)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馬拉的大車,但晏子重視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辭讓,拒不接受。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駑馬,于臣足矣。

(2)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

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萬分,請結(jié)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

廣東省2023-2024學(xué)年高三11月統(tǒng)一調(diào)研測驗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節(jié)選自賈誼《新書·過秦論下》)

材料二: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受王璽。子嬰與其子謀曰:“丞相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guān)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备呤谷苏堊計霐?shù)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guān),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材料三:子嬰度次得嗣,獨能長念卻慮,競誅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關(guān)中,素車嬰組,奉其符璽,以歸帝者。河決不可復(fù)壅,魚爛不可復(fù)全。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dāng)絕也?!鼻刂e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fù)陳其巧,而以責(zé)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fù)責(zé)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吾讀《秦紀(jì)》,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節(jié)選自班固《秦紀(jì)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高使人請A子嬰B數(shù)C輩D子嬰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居然,指平安、安穩(wěn),和現(xiàn)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

B.詳,指詳細地,子嬰說趙高用大義詳細地勸告他聽其建議登皇帝位。

C.系頸,表示投降的行為舉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中。

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國論》中“不能獨完”的“完"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認為秦國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國君中,并非每個都賢能,卻經(jīng)常成為諸侯中的霸主。

B.趙高擁立公子子嬰為秦王,而子嬰擔(dān)心被害就假稱有病,不去接受印璽,還將趙高滅族。

C.子嬰做秦王僅四十六天就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jié)投降;對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

D.班固認為子嬰非法繼位,智謀一般,在殺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沒多久,秦國也就滅亡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4分)

(2)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fù)陳其巧,而以責(zé)一日之孤,誤哉。(4分)

14.賈誼認為子嬰“救敗”的策略是錯的,班固認為子嬰敗亡無可挽回,兩人的依據(jù)分別是什么?(3分)

廣東省六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皆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嬰未聞有也?!?/p>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材料二: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对姟吩疲骸诽熘跁r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p>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苕,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病N耐跻慌蔡煜轮??!?/p>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人。②葛,葛伯,葛爵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當(dāng)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zhǔn)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

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

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dǎo)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jù)地進諫,可見晏子關(guān)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

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導(dǎo)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fā)展之道。

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tǒng)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兩文分別倡導(dǎo)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3分)

廣東省部分學(xué)校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

是時漢方數(shù)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愿輸家之半縣官①助邊。天子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習(xí)仕宦,不愿也。”使者曰:“茍如此,子何欲而然?”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笔拐呔咂溲匀胍月?。天子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庇谑巧暇貌粓笫?。數(shù)歲,乃罷式。

式歸,復(fù)田牧。歲余,會軍數(shù)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也?!笔菚r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節(jié)選自《史記·平準(zhǔn)書》)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②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鼻沂瑰岣嬗卩崱`嵞鹿挂暱宛^,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睖缁€。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①縣官:朝廷,官府。②乘韋:四張熟牛皮。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其A明年B貧民C大徙D皆E仰給F縣官G無以H盡贍。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茍,指假設(shè),如果,與《陳情表》“欲茍順?biāo)角椤敝械摹捌垺痹~義不相同。

B.然,是代詞,指這樣,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以為然”中的“然”詞義不相同。

C.者,結(jié)構(gòu)助詞,在句子中將賓語“貧人”提到動詞前面,使句子成為賓語前置句。

D.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與《過秦論》“致萬乘之勢”中的“乘”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時對弟弟照顧有加;之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經(jīng)過十多年,擁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孫弘認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應(yīng)卜式捐獻家財?shù)恼埱螅实鄄杉{了公孫弘的建議,立即打發(fā)卜式離開京城。

C.秦軍經(jīng)過周都城北門時,有三百輛兵車的戰(zhàn)士剛下車又一躍而上,看到這種情形,王孫滿認為秦軍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敗。

D.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明情況后,讓皇武子驅(qū)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鄭國;偷襲鄭國計劃敗露后,孟明撤軍。

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14.請簡要說明“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別是如何體現(xiàn)的。(3分)

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xué)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卷

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當(dāng)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fù)用,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節(jié)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有刪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jié)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

故其子孫A雖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國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慮之G遠者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文中表示“統(tǒng)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詞義不一樣。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義,與《陳情表》“門衰祚薄”中的“祚”詞義不一樣。

C.蓋,在文中有“大概因為”之義,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同義。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疊雙腳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對秦王暴政的恐懼。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之所以滅亡,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不敢竭忠盡智糾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dǎo)致亡國的道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②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5)材料二中說“三主失道”而天下亂。請概述兩則文本中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

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同仁北實高級中學(xué)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卷

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臣聞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歸之,故天瑞應(yīng)誠而至??鬃釉弧暗虏还?,必有鄰”,淫俠衰微,不能統(tǒng)理群生,殘賊良民以爭壤土,廢德教而任刑罰。刑罰不中,則生邪氣,怨惡畜于上。上下不和,則陰陽繆戾而妖孽生矣。此災(zāi)異所緣而起也。然則王者欲有所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天使陽出布施于上而主歲功,使陰入伏于下而時出佐陽,亦不能獨成歲。終陽以成歲為名此天意也王者承天意以從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猶陰之不可任以成歲也。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

(節(jié)選自董仲舒《天人三策》)

材料二

丞相西平侯于定國者,其父號曰于公,為縣獄吏,決獄平法,未嘗有所冤。東海郡中為于公生立祠。東海有孝婦,無子,少寡,其姑欲嫁之,終不肯。其姑告鄰之人曰:“孝婦養(yǎng)我甚謹,守寡日久,我老,母自經(jīng)死。母女告吏曰:“孝婦殺我母?!崩舨缎D,孝婦辭不殺姑,孝婦自誣服,具獄以上府。于公以為養(yǎng)姑十年以孝聞,此不殺姑也。太守不聽,數(shù)爭不能得。于是于公辭疾去吏。太守竟殺孝婦,郡中枯早三年。后太守至,卜求其故,前太守強殺之,咎當(dāng)在此?!庇谑菤⑴<佬D冢,天立大雨,歲豐熟。

(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

終陽以成A歲為名B此天意也C王者承天意D以從事E故F任德教G而不任刑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殘賊,指兇殘暴虐的人,也可指對他人施以殘忍暴虐的行為

B.畜,指積聚、儲藏,與《孟子梁惠王上》中“雞、豚、狗、彘之畜”的“畜”意思不同。

C.生立祠,即為在世之人修建祠堂進行奉祀,受此殊榮者都是政績突出、百姓愛戴的官員。

D.誣服,沒有罪過而不得不承認有罪,其中多是被誣者因不堪嚴刑拷打被迫自誣服罪。

(3)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董仲舒認為君主是秉承天意來治理天下的,要避免人民生怨作亂,實現(xiàn)社會安定、百姓歸心,最好施行德教。

B.董仲舒依據(jù)天道的陰陽思想,闡述德教與刑罰在為政方面是有側(cè)重的,他指出,還需要適當(dāng)刑罰來輔助德教。

C.東海孝婦很早就失去了丈夫,也沒有子女,但是侍奉婆婆非常周到,無奈之下選擇自殺來減輕負擔(dān)。

D.新任太守對郡中三年大旱感到奇怪,讓于公占卜,查出孝婦冤情,當(dāng)年地方即獲得豐收。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為政而任刑,不順于天,故先王莫之肯為也。

②于公以為養(yǎng)姑十年以孝聞,此不殺姑也。太守不聽,數(shù)爭不能得。

(5)材料一中對東海孝婦故事中“枯旱三年”的成因有怎樣的說法?

文言文閱讀

廣東省2024屆普通高中畢業(yè)班第二次調(diào)研測試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晏子將使荊,荊王聞之,謂左右曰:“晏子,賢人也,今方來,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庇谑乔G王與晏子立語,有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蓖踉唬骸昂巫痹唬骸白I?!蓖踉唬骸褒R人固盜乎”晏子反顧之曰:“江南有橘,齊王使人取之而樹之于江北,生不為橘乃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齊人居齊不盜,來之荊而盜,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荊王曰:“吾欲傷子,而反自中也?!本肮旭R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shù)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yǎng)馬而殺之,而罪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dāng)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dāng)死?!惫唬骸胺蜃俞屩?!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标套映吮周?,駕駑馬。景公見之曰:“嘻!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對曰:“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駑馬,于臣足矣?!标套映?,公使梁丘據(jù)遺之輅車乘馬,三返不受。公不悅,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對曰:“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然猶恐其侈靡而不顧其行也。今輅車乘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無義,侈其衣食而不顧其行者,臣無以禁之。”遂讓不受也。齊景公游于菑,聞晏子卒,公乘輿素服,驛而驅(qū)之,自以為遲,下車而趨,知不若車之速,則又乘,比至于國者四下而趨。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號曰:“今天降禍于齊國,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齊國之社稷危矣,百姓將誰告矣”

(選自劉向《說苑》)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景公A有馬B其C圉人D殺之E公F怒G援H戈I將自J擊之。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何坐,犯了什么罪“坐”與《蜀道難》中“以手撫膺坐長嘆”的“坐”意思不同。

B.得無,莫不是,該不會,與《促織》中“得無教我獵蟲所耶”的“得無”意思不同。

C.寡人,諸侯王謙稱,與《燭之武退秦師》中“是寡人之過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社稷,國家,與《三國演義》第二回中“社稷立見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樣。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如果將“何為者也”理解為“干什么的”,雖“精心設(shè)計”卻答非所問,更顯楚國君臣無德無能。

B.晏子擅長外交辭令,出使楚國時注意分寸,寓剛于柔,綿里藏針,其豐富的潛臺詞值得我們仔細玩味。

C.圉人殺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氣,舉戈站到殺馬人面前,一口氣怒斥了他當(dāng)處死罪的三條罪狀。

D.景公關(guān)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馬拉的大車,但晏子重視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多次辭讓,拒不接受。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賴君之賜,臣得暖衣飽食,敝車駑馬,于臣足矣。

(2)君使臣臨百官之吏,臣節(jié)其衣服飲食之養(yǎng),以先齊國之人。

14.晏子卒,景公素服而往,悲痛萬分,請結(jié)合材料概述晏子受到景公敬重的原因。(3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BEG(3分)

正確斷句為: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

11.B(3分)

“得無土地使之然乎”與“得無教我獵蟲所耶”兩句中的“得無”,都是“莫不是,該不會”的意思。

12.C(3分)

C項中“晏子也很生氣”錯誤,晏子是假裝生氣,借斥責(zé)圉人勸諫景公。

13.

(1)倚仗國君的恩賜,我能夠穿暖吃飽,舊車弱馬,對于我來說已足夠了。(賴,依仗,依靠;敝,破舊;駑,衰弱、弱劣?!百嚒薄氨帧薄榜w”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2)國君派我管理百官,我節(jié)省衣服飲食之類的供養(yǎng)之物,以此為齊國人做個榜樣。(臨,管理,監(jiān)管;養(yǎng),供養(yǎng)之物,生活物資;先,做榜樣、做表率?!芭R”“養(yǎng)”“先”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14.

①晏子心系國家,智斗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②晏子忠心勸諫,矯君之失,保護了君主的名聲。③晏子以身作則,生活簡約,凈化了奢靡的社會風(fēng)氣。(3分,每點1分,意思對即可。若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晏子將要出使楚國,楚王聽說這件事,對身邊的大臣說:“晏子,是個有才能的人,現(xiàn)在他將要前來,我想要羞辱他,有什么辦法”身邊的大臣回答說:“等他到來的時候,請讓我捆綁一個人在大王面前走過。”晏子到來后,楚王與晏子站著談話,有一個人被綁著從楚王面前走過,楚王問:“這人是干什么的”回答說:“是齊國人?!背鯁枺骸胺噶耸裁醋铩被卮鹫f:“犯了盜竊罪?!背跽f:“齊國人本來就(善于)偷盜嗎”晏子回頭看著楚王說:“江南有橘樹,齊王派人取來栽種在江北,長不成橘樹卻變成了枳樹。為什么會這樣呢是江北的土地使它變成這樣的?,F(xiàn)在齊國人在齊國不盜竊,來到楚國就盜竊,莫非是(楚國的)土地使他這樣的”楚王說:“我想傷害你,反而傷害了自己。”齊景公有匹馬,被他的馬夫殺死了,齊景公大怒,操起長戈準(zhǔn)備親自去殺那馬夫。晏子說:“這樣會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死了,請讓我替您數(shù)說他的罪過,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再殺死他?!饼R景公說:“好吧?!标套优e起長戈對馬夫說:“你為我們國君養(yǎng)馬卻將馬殺死,你的罪該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養(yǎng)馬人,你的罪又該死;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人,傳到四鄰諸侯,你的罪又該死。”齊景公說:“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傷害了我仁愛的名聲。”晏子上朝,乘坐的是破舊的車子,駕車的是弱劣的馬。齊景公看見他這樣就說:“嘻!先生您的俸祿少嗎為何乘坐的車子這樣破舊不堪呢”晏子回答說:“倚仗國君的恩賜,我能夠穿暖吃飽,舊車弱馬,對于我來說已足夠了?!标套映龀?,景公命大夫梁丘據(jù)送給晏子四匹馬拉的大車,被晏子多次退回拒不接受。齊景公不高興,立即召見晏子。晏子來到后,景公說:“先生不接受我送的車馬,那我也就不再乘車了?!标套訉λf:“國君派我管理百官,我節(jié)省衣服飲食之類的供養(yǎng)之物,以此為齊國人做個榜樣,即使這樣還擔(dān)心他們奢侈靡費而不顧自己的品行。如今(這)豪華車馬,國君在上乘坐它,我在下也乘坐它,百姓中那些沒有正確的行為準(zhǔn)則,在衣食方面奢侈浪費而不顧自己品行的人,我就沒有辦法來禁止他們?!?他)最終辭讓(豪華車馬)而沒有接受。齊景公在淄河巡游,聽說晏子去世了,齊景公著素服乘車,每逢驛站換馬急驅(qū)前行,他自認為車走的慢,就下車快跑,下車后又知道不如乘車快,就又登上車,等他到達都城時已經(jīng)四次下車快跑。他邊哭邊趕路,到了靈前便伏在晏子的尸體上嚎啕大哭說:“現(xiàn)在上天降災(zāi)禍給齊國,不施加給我而施加給先生,看來齊國的社稷危險了,百姓將向誰求告呢”

廣東省2023-2024學(xué)年高三11月統(tǒng)一調(diào)研測驗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呃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節(jié)選自賈誼《新書·過秦論下》)

材料二:趙高乃悉召諸大臣公子,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令子嬰齋,受王璽。子嬰與其子謀曰:“丞相殺二世望夷宮,恐群臣誅之,乃詳以義立我。我聞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guān)中。今使我齋見廟,此欲因廟中殺我。我稱病不行,丞相必自來,來則殺之?!备呤谷苏堊計霐?shù)輩子嬰不行高果自往曰:“宗廟重事,王奈何不行?”子嬰遂刺殺高于齋宮,三族高家以徇咸陽。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guān),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

(節(jié)選自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jì)》)

材料三:子嬰度次得嗣,獨能長念卻慮,競誅猾臣。高死之后,餐未及下咽,酒未及濡唇,楚兵已屠關(guān)中,素車嬰組,奉其符璽,以歸帝者。河決不可復(fù)壅,魚爛不可復(fù)全。曰:“向使嬰有庸主之材,僅得中佐,山東雖亂,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未當(dāng)絕也。”秦之積衰,天下土崩瓦解,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fù)陳其巧,而以責(zé)一日之孤,誤哉。俗傳秦始皇起罪惡,胡亥極,得其理矣,復(fù)責(zé)小子,云秦地可全,所謂不通時變者也。吾讀《秦紀(jì)》,至于子嬰車裂趙高,未嘗不健其決、憐其志。嬰死生之義,備矣。

(節(jié)選自班固《秦紀(jì)論》)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高使人請A子嬰B數(shù)C輩D子嬰E不行F高果G自往H曰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居然,指平安、安穩(wěn),和現(xiàn)在的“居然如此”中的“居然”意思不同。

B.詳,指詳細地,子嬰說趙高用大義詳細地勸告他聽其建議登皇帝位。

C.系頸,表示投降的行為舉措,此意也用在“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中。

D.全,“得以保全”的意思,用法和《六國論》中“不能獨完”的“完"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賈誼認為秦國自穆公到秦始皇的國君中,并非每個都賢能,卻經(jīng)常成為諸侯中的霸主。

B.趙高擁立公子子嬰為秦王,而子嬰擔(dān)心被害就假稱有病,不去接受印璽,還將趙高滅族。

C.子嬰做秦王僅四十六天就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jié)投降;對于他的遭遇,班固表示了同情。

D.班固認為子嬰非法繼位,智謀一般,在殺死了狡猾的大臣后沒多久,秦國也就滅亡了。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4分)

(2)雖有周旦之材,無所復(fù)陳其巧,而以責(zé)一日之孤,誤哉。(4分)

14.賈誼認為子嬰“救敗”的策略是錯的,班固認為子嬰敗亡無可挽回,兩人的依據(jù)分別是什么?(3分)

10.[解析]DFH(每處1分。涂黑超過三處,整題不給分)[解答]“數(shù)輩”是“幾批”之意,作為補語,所以D后斷句。“子嬰不行”構(gòu)成主謂句;“高”是趙高,作為后句的主語,所以F后斷句?!案吖酝睒?gòu)成主謂句,“往”和“曰”不形成連續(xù)緊密的行為,所以H后斷句。

11.[解析]B[解答]“詳”通“佯”,假裝。

12.[解析]D[解答]“子嬰非法繼位,智謀一般”錯誤,材料三中的“度次”是“按次序”的意思;“長念卻慮”是“深謀遠慮、排除疑慮”的意思。

13.[解析](1)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義上說是為了消滅暴秦,但實際上只是貪圖好處罷了。(“匹夫”“以”“會”各1分,句意1分)

(2)即便有周公旦那樣的才能,也沒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謀,卻還用上述言論米責(zé)備在位時間極短的孤家寡人,是錯誤的啊。(“材”“陳”“責(zé)”各1分,句意1分)

14.[解析]①賈誼依據(jù)的是秦地被山帶河、易守難攻的地理形勢,他認為子嬰沒有憑借險周的地勢,最終導(dǎo)致滅亡;②班固依據(jù)的是當(dāng)時秦國已徹底崩潰、大勢已去,他認為子嬰敗亡是天下形勢使然。(答出一點給2分,兩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

[參考譯文]

材料一:秦地把背靠大山、外有大河環(huán)繞作為防固,這是個四面都有關(guān)塞的國度。從秦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的二十幾代君主,經(jīng)常能成為諸侯中的霸主,這哪里是因為他們的君主世代都很賢能呢?那是(因為)當(dāng)時的形勢安穩(wěn)。再說天下曾經(jīng)齊心合力一起攻打秦國,但是受困于險阻的地形因而無法進軍,哪里是他們的勇氣力量、智慧計謀不夠呢?是形勢不利,地形不便導(dǎo)致的。秦國雖然是個彈丸小國,但是攻打吞并了諸侯的大城,攻下險要之地就牢牢守衛(wèi)住它。諸侯都出身于平民,因為利益而聚集在一起,名義上說是為了消滅暴秦,但實際上只是貪圖好處罷了。子嬰貴為天子,擁有全天下的財富,卻讓自己被人擒殺,這是因為他用來挽救秦朝敗亡的策略是錯誤的啊。

材料二:趙高于是把各位大臣和公子們?nèi)颊偌饋恚瑩砹⑶囟佬珠L的兒子公子子嬰為秦王。趙高讓子嬰.齋戒之后,接受秦王的印璽。子嬰和他的兒子謀劃說:“丞相在望夷宮殺死二世,害怕大臣們誅殺他,就假裝依照禮法來擁立我。我聽說趙高竟然和楚國約定,誅滅秦國宗族后在關(guān)中稱王?,F(xiàn)在讓我齋戒后在宗廟里相見,這就是想要借著到宗廟里的機會殺死我。我稱有病不去,丞相一定會自己親自前來,他一來就殺掉他?!壁w高派了好幾批人來請子嬰,子嬰不去,趙高果然親自前往宗廟,說:“宗廟里舉行的是重大事務(wù),大王您為什么不去?”子嬰趁機在齋宮里刺殺了趙高,連坐殺死趙高三族后在咸陽示眾。子嬰做了四十六天秦王,楚國將領(lǐng)沛公打敗秦軍進入武關(guān),派人約請子嬰投降。子嬰就拿絲帶系在脖子上,乘坐白馬白車,捧著天子的印璽符節(jié),自降身份等候在大道旁。沛公于是進入了咸陽。

材料三:子嬰按照順序得以繼位,只有他能深謀遠慮、排除疑慮,最終殺死了狡猾的大臣。趙高死了之后,飯還沒來得及咽下去,酒還沒來得及沾濕嘴唇,楚國軍隊已經(jīng)殺到關(guān)中,子嬰坐著喪車、脖子上系著絲帶,捧著他的符節(jié)印璽,來歸順真正的帝王。黃河一旦決口了是堵不住的,魚腐爛了是無法再復(fù)原的。(賈誼、司馬遷)說:“假如子嬰有平庸君主的才能,僅僅只要能得到中等人才的輔佐,那么崤山以東即便亂了,秦地還是能得以保全擁有的,秦國宗廟的香火也不應(yīng)該斷絕?!鼻貒乃ト跏欠e累已久的,天下徹底崩潰了,即便有周公旦那樣的才能,也沒有地方再次施展他的智謀,卻還用上述言論來責(zé)備在位時間極短的孤家寡人,是錯誤的啊。民間傳說是秦始皇開啟了惡政,到胡亥達到了極限,這話說對了,再來責(zé)備一個晚輩,說秦地能夠得以保全,這就是所說的不通時勢變化的道理啊。我讀《秦紀(jì)》,到子嬰車裂趙高的時候,從來都是推崇他的果決、同情他的志向的。子嬰在生死上表現(xiàn)出的大義,是完備的。

廣東省六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第三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莊公奮乎勇力,不顧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故晏子見公。公曰:“古者亦有徒以勇力立于世者乎?”晏子對曰:“嬰聞之,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湯①武用兵而不為逆,并國而不為貪,仁義之理也。誅暴不避強,替罪不避眾,勇力之行也。古之為勇力者,行禮義也;今上無仁義之理,下無替罪誅暴之行,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皆夏之衰也,有推侈、大戲:殷之衰也,有費仲、惡來。足走千里,手裂兕虎,任之以力,凌轢天下,威戮無罪,崇尚勇力,不顧義理,是以桀紂以滅,殷夏以衰。今公自奮乎勇力,不顧乎行義,勇力之士,無忌于國,身立威強,行本淫暴,貴戚不薦善,逼邇不引過,反圣王之德,而循滅君之行,用此存者,嬰未聞有也。”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nèi)篇諫上》).

材料二:

齊宣王問曰:“交鄰國有道乎?”

孟子對曰:“有。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①事葛②,文王事昆夷③;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④事獯鬻⑤,勾踐事吳。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詩》云:‘畏天之威,于時保之?!?/p>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p>

對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dāng)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

“《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苕,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宋耐踔乱?。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p>

“《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p>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章句》)

[注]①湯,商湯,商朝的創(chuàng)建人。②葛,葛伯,葛爵的國君。葛國是商緊鄰的小國。③昆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國名。④太王,周文王的祖父。⑤獯鬻,當(dāng)時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輕死以行禮A謂之勇B誅暴C不避強D謂之力E故勇力之F立也G以行其禮H義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義理,指合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zhǔn)則,與儒家“仁政”的施政主張相通。

B.“旅”,指旅客,與《論語·先進·侍坐章》中“加之以師旅”的“旅”詞義不同。

C.“安”為使動用法,與《諫太宗十思疏》中“知止以安人”的“安”用法相同。

D.衡行,“衡”通“橫”,指惡人胡作非為,與“男兒本自重橫行”中的“橫”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晏子見齊莊公矜夸勇力,忽視道義,導(dǎo)致眾多社會問題,于是有理有據(jù)地進諫,可見晏子關(guān)心國政,且富有善于進諫的智慧和敢于直諫的勇氣。

B.晏子具歷史的縱向眼光,借古夏桀、商紂因殘暴勇力,哪怕有推侈、大戲、費仲、惡來之類賢士,也終至衰亡,諷今以警示君王須遵圣王之德。

C.孟子倡導(dǎo)的“交鄰國有道”,仁德之君雖國強,也能達觀地侍奉小國,不以強凌弱;智慧之君身處弱勢,能敬畏地侍奉大國,求生存發(fā)展之道。

D.從晏子與孟子觀點來看,商湯既會用兵征伐,吞并他國,又能善待弱小國家,不恃強凌弱,兩種行為看似矛盾,其實統(tǒng)一于“仁”的思想根基。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而徒以勇力立于世,則諸侯行之以國危,匹夫行之以家殘。

(2)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14.兩文分別倡導(dǎo)怎樣的“勇”,反對怎樣的“勇”?(3分)

10.BEG(輕死以行禮謂之勇,誅暴不避強謂之力。故勇力之立也,以行其禮義也)

11.B“旅”,指軍隊,與“加之以師旅”中“旅”詞義相同。

12.B推侈、大戲、費仲、惡來為勇力不義之徒,非賢士。

13.(1)卻只是憑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諸侯這樣行事國家就有危險,平民這樣行事家庭就受損害。(“徒”為“只”1分;“立于世”狀語后置還原,“立”為“立身”1分;“匹夫”為“平民百姓”1分;句意1分)

(2)這話講得太高深了?。ú贿^)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主謂倒裝句,還原“言矣大哉”1分;“大”為“高深”1分;“疾”為“毛病”1分;句意1分)

14.①晏子倡導(dǎo)“禮義”之仁“勇”,反對欺凌違義之暴“勇”。②孟子倡導(dǎo)保境安民之大“勇”,反對敵一人之匹夫小“勇”。

[參考譯文]

材料一

齊莊公矜夸勇力,不實行道義。有勇力的人在國內(nèi)肆行無忌,同姓的顯貴不進善言,寵幸的近臣不勸諫過錯,所以晏子去見莊公。莊公說:“古代也有只憑借勇力就能在世上立身的人嗎”晏子回答說:“我聽說過,奮不顧身實行禮叫做勇,誅伐兇暴不避豪強叫做力。所以勇力的樹立,是為了實行禮義。商湯、周武王起兵不能算作叛逆,兼并諸侯不能算作貪婪,因為這是符合仁義的準(zhǔn)則的;誅伐兇暴不避豪強,消滅罪惡不怕人多勢眾,這是樹立勇力的行為。古代實踐勇力的人,是在實行禮義。如今在上位的沒有仁義的準(zhǔn)則,在下位的沒有消滅罪惡誅伐兇暴的行為,卻只是憑借勇力在世上立身,那么,諸侯這樣行事國家就有危險,平民這樣行事家庭就受損害。從前夏朝衰微的時候,有推侈、大戲那樣的勇力之人;殷商衰微的時候,有費仲、惡來那樣的勇力之人。他們足行千里,徒手打死猛獸,憑著力氣被任用,欺凌天下諸侯,殺戮無罪之人,崇尚勇力,不顧禮義,因此桀、紂被滅掉,夏、商也衰亡了。現(xiàn)在您矜夸勇力,不實行道義,有勇力的人在國內(nèi)肆行無忌,靠威武強橫立身,行為兇狠殘暴,同姓的顯貴不進善言,寵幸的近臣不勸諫過錯,違反圣賢君王的道德,卻步亡國之君的后塵。這樣做而能保全自身的,我沒聽說有過?!?/p>

材料二

齊宣王問孟子:“同鄰國交往有原則嗎?”孟子回答:“有。只有仁德的國君才能做到以大國侍奉小國,因此歷史上就有了商湯王侍奉小葛國、周文王侍奉小昆夷的事。只有智慧明智的國君才能做到以小國侍奉大國,因此歷史上就有了周太王禮讓北方獯鬻、越王勾踐稱臣于吳王夫差的事。以大國侍奉小國的,是樂安天命的國君;以小國侍奉大國的,是敬畏天命的國君。樂安天命的國君能夠保有天下,敬畏天命的國君能夠保住他自己的國家?!对娊?jīng)》上說:‘畏懼上天的威嚴,才能得到安定。’”宣王說:“這話講得太高深了?。ú贿^)我有個毛病,我喜歡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請不要喜歡小勇。按著劍、瞪著眼說:‘他哪敢抵擋我!’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對付一個人罷了。大王請把小勇擴大開去!

“《詩經(jīng)》上說:‘文王勃然發(fā)怒,于是整軍備武,擋住侵犯莒國的敵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報答天下的期望?!@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書》上說:‘上天降生萬民,為他們設(shè)君主,立師長。要他們協(xié)助上天愛護百姓,天下有罪和無罪的,都有我在(處罰或安撫他們),天下誰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個人橫行天下,武王就感覺到恥辱。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現(xiàn)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還唯恐大王不喜歡勇武呢!”

廣東省部分學(xué)校2024屆高三上學(xué)期11月聯(lián)考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為事。親死,式有少弟,弟壯,式脫身出分,獨取畜羊百余,田宅財物盡予弟。式入山牧十余歲,羊致千余頭,買田宅。

是時漢方數(shù)使將擊匈奴,卜式上書,愿輸家之半縣官①助邊。天子使使問式:“欲官乎?”式曰:“臣少牧,不習(xí)仕宦,不愿也?!笔拐咴唬骸捌埲绱耍雍斡??”式曰:“天子誅匈奴,愚以為賢者宜死節(jié)于邊,有財者宜輸委,如此而匈奴可滅也?!笔拐呔咂溲匀胍月?。天子以語丞相弘。弘曰:“此非人情。不軌之臣,不可以為化而亂法,愿陛下勿許?!庇谑巧暇貌粓笫健?shù)歲,乃罷式。

式歸,復(fù)田牧。歲余,會軍數(shù)出,渾邪王等降,縣官費眾,倉府空。其明年貧民大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卜式持錢二十萬予河南守,以給徙民。河南上富人助貧人者籍,天子見卜式名,識之,曰:“是固前而欲輸其家半助也?!笔菚r富豪皆爭匿財,唯式尤欲輸之助費。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節(jié)選自《史記·平準(zhǔn)書》)

材料二: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

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于周,遇之。以乘韋②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wèi)?!鼻沂瑰岣嬗卩崱`嵞鹿挂暱宛^,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杞子奔齊,逢孫、楊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節(jié)選自《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①縣官:朝廷,官府。②乘韋:四張熟牛皮。

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其A明年B貧民C大徙D皆E仰給F縣官G無以H盡贍。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茍,指假設(shè),如果,與《陳情表》“欲茍順?biāo)角椤敝械摹捌垺痹~義不相同。

B.然,是代詞,指這樣,與現(xiàn)代漢語中“不以為然”中的“然”詞義不相同。

C.者,結(jié)構(gòu)助詞,在句子中將賓語“貧人”提到動詞前面,使句子成為賓語前置句。

D.乘,古代一車四馬為一乘,與《過秦論》“致萬乘之勢”中的“乘”含義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河南人卜式在父母去世后,分家時對弟弟照顧有加;之后,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經(jīng)過十多年,擁有了田地、宅舍和一千多只羊。

B.丞相公孫弘認為卜式的做法不合常理,希望皇帝不要答應(yīng)卜式捐獻家財?shù)恼埱?,皇帝采納了公孫弘的建議,立即打發(fā)卜式離開京城。

C.秦軍經(jīng)過周都城北門時,有三百輛兵車的戰(zhàn)士剛下車又一躍而上,看到這種情形,王孫滿認為秦軍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敗。

D.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明情況后,讓皇武子驅(qū)逐杞子等人,于是杞子等人逃出鄭國;偷襲鄭國計劃敗露后,孟明撤軍。

13.請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天子于是以式終長者,故尊顯以風(fēng)百姓。

(2)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14.請簡要說明“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精神在卜式和弦高身上分別是如何體現(xiàn)的。(3分)

10.BDG(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

原句標(biāo)點是:其明年,貧民太徙,皆仰給縣官,無以盡贍。

11.C該項“者”為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整個句子是定語后置句。A.《陳情表》“欲茍順?biāo)角椤敝械摹捌垺痹~義是暫且,姑且。B.“不以為然”中的“然”詞義是對。D.正確。

12.B“立即打發(fā)卜式離開京城”錯。文中是“數(shù)歲,乃罷式”,即幾年后,打發(fā)卜式離開京城。

13.(1)天子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卜式的確是位品德高尚

的人,因此給他顯官尊榮來教化百姓。(“以”“尊顯”“風(fēng)”各1分,句意1分)

(2)進攻鄭國不能取勝,包圍鄭國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克”“繼”“其”各1分,句意1分)

14.①卜式作為普通百姓,在漢朝廷對匈奴作戰(zhàn)時,愿意捐出一半家產(chǎn)資助邊防事業(yè);在朝廷沒有力量全部滿足國內(nèi)需求時,他給河南太守二十萬錢,作為移民的花費。(2分)②弦高本是普通商人,在面對秦軍侵略自己國家時挺身而出,用他的智慧和財產(chǎn)幫助鄭國,提前使人去鄭國通風(fēng)報信,使得秦軍撤退,保住了鄭國。(1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給分)

材料一:

卜式,是河南人,以種田養(yǎng)畜為業(yè)。父母去世后,卜式有一個年少的弟弟,等弟弟長大成人,上式就與他分了家,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只羊,田地、房屋、財物全都留給了弟弟。卜式進入山中牧羊,經(jīng)過十多年,羊繁育到一千多只,他買了田地、宅舍。

這時候漢朝廷正多次遣將出兵攻打匈奴,卜式上書說,愿意拿出一半家產(chǎn)給官府作為邊境作戰(zhàn)費用。天子派使者問卜式:“你是想做官嗎?”卜式說:“我自幼放牧,不熟悉官場的事,不愿做官?!笔拐哒f:“如果是這樣,你希望得到什么才這樣做?”卜式道:“天子討伐匈奴,我認為賢能的人應(yīng)為了節(jié)操在邊疆拼死作戰(zhàn),有錢的人應(yīng)該拿出錢財來資助,這樣才能滅掉匈奴?!笔拐甙阉脑捲敿毜鼗貓蠼o了天子。天子又把他的話轉(zhuǎn)告公孫弘丞相。公孫弘說:“這不合人之常情。不守法度的人,不可以作天下楷模以擾亂法紀(jì),希望陛下不要答應(yīng)他?!庇谑翘熳雍芫脹]給卜式答復(fù)。幾年后,打發(fā)他離開京城。

卜式回家后,依舊種田、放牧。過了一年多,正趕上漢軍屢次出征,渾邪王等人投降,朝廷花費很大,倉庫空虛。第二年,貧民大遷徙,用度都靠官府供給朝廷沒有力量全部供給。卜式拿出二十萬錢交給河南太守,來供給移民的花費。河南呈上資助貧民的富人花名冊,天子見到上面卜式的名字,尚能記得,說道:“這是之前想要捐獻一半家產(chǎn)助邊的那個人。"那時富豪人家都爭著隱匿家產(chǎn),只有卜式愿意輸資幫助官府。天子在這種情況下認為卜式的確是位品德高尚的人,因此給他顯官尊榮來教化百姓。

材料二:

(魯僖公)三十三年春天,秦軍經(jīng)過周都城的北門,兵車上左右兩邊的戰(zhàn)士都摘下戰(zhàn)盔,下車致敬,接著有三百輛兵車的戰(zhàn)士剛下車又一躍而上。王孫滿這時還小,看到這種情形,對周王說:“秦國的軍隊輕狂而不講禮貌,一定會失敗。輕狂就少謀略,沒禮貌就紀(jì)律不嚴。進入險境而紀(jì)律不嚴,又缺少謀略,能不失敗嗎?”

經(jīng)過滑國的時候,鄭國商人弦高將要到周都城去做買賣,在這里遇到秦軍。弦高先送上四張熟牛皮,再送十二頭牛慰勞秦軍,說:“敝國國君聽說你們將要行軍經(jīng)過敝國,冒昧地來慰勞您的部下,敝國不富裕,但您的部下要久住,住一天就供給一天的食糧,要走,就準(zhǔn)備好那一夜的保衛(wèi)工作。”并且派人立即去鄭國報信。鄭穆公派人到客館查看,原來杞子及其部下已經(jīng)捆好了行裝,磨快了兵器,喂飽了馬匹準(zhǔn)備好做秦軍的內(nèi)應(yīng)。鄭穆公派皇武子去下逐客令,于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國。

孟明說:“鄭國有準(zhǔn)備了,不能指望什么了。進攻鄭國不能取勝,包圍鄭國又沒有后援的軍隊,我們還是回去吧?!庇谑菧绲艋瑖突厍貒チ?。

廣東省東莞外國語學(xué)校2023-2024學(xué)年高三上學(xué)期期中語文試卷

3.(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慮天下者,常圖其所難而忽其所易,備其所可畏而遺其所不疑。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

當(dāng)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周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方以為兵革可不復(fù)用,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漢懲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勢,而王莽卒移漢祚。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蓋出于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于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見五代方鎮(zhèn)之足以制其君,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于敵國。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終至亂亡者,何哉?蓋智可以謀人,知天下后世之變,非智慮之所能周,不敢肆其私謀詭計,而唯積至誠,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故其子孫雖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國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慮之遠者也。

(節(jié)選自明方孝孺《深慮論》,有刪改)

材料二: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世非無深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拂過者,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故秦之盛也;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笔且跃訛閲?,觀之上古,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節(jié)選自西漢賈誼《過秦論》,有刪改)

(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解析標(biāo)號涂黑。

故其子孫A雖有至B愚不肖者足以C亡國D而天卒不忍E遽亡之F此慮之G遠者也。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文中表示“統(tǒng)一”,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的“一”詞義不一樣。

B.祚,在文中有“皇位”之義,與《陳情表》“門衰祚薄”中的“祚”詞義不一樣。

C.蓋,在文中有“大概因為”之義,與《齊桓晉文之事》“蓋亦反其本矣”的“蓋”同義。

D.重足而立,文中指天下之士重疊雙腳站立,形象地表示出士人對秦王暴政的恐懼。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開篇指出籌劃國家大事之人常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這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也有所提及。

B.材料一列舉了秦、漢、唐等歷代君主的事例,指出他們之所以滅亡,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

C.材料二中秦王、二世剛愎自用,暴虐天下,忌諱繁多,不敢竭忠盡智糾正主上。

D.材料二中比較了秦國強盛時期和衰弱時期的不同表現(xiàn),闡明了秦國不察納諫言導(dǎo)致亡國的道理。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蓋世之才,其于治亂存亡之幾,思之詳而備之審矣。

②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5)材料二中說“三主失道”而天下亂。請概述兩則文本中使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

3.(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biāo)志性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gòu)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dāng)?shù)某煞?,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nèi)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jié)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

(5)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jié)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

(1)句意:所以他們的子孫,即使非常愚笨不賢良足夠使國家滅亡的。這才是思慮得深遠呀!

“故其子孫”中“其子孫”作后文的主語,較長;

“亡國”是“足以”的賓語,D處斷句;

“天卒不忍遽亡之”的主語是“天”,后文主語是“此”。

故在ADF三處斷開。

(2)A.正確。統(tǒng)一,以……為一。句意:統(tǒng)一天下。

B.正確?;饰弧>湟猓簺]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福分淺薄。

C.錯誤。大概因為,何不。/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來呢?

D.正確。

故選C。

(3)B.“正在于他們思慮不夠周全”錯,由原文“慮切于此而禍興于彼,何哉,而不可以謀天”可知,滅亡的原因是出常智力謀劃的只能是人事的因素。

故選B。

(4)①“出人”,超出常人,超過,事物變化的前兆;“審”。譯文: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對于影響國家好壞,(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

②“察”,知曉;“宜”,適宜;“因”。譯文: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做到取舍有序,所以歷時長久而使國家安定。

(5)由原文“然而禍常發(fā)于所忽之中,而亂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知,防范災(zāi)禍的發(fā)生。

由原文“而唯積至誠,用大德以結(jié)乎天心,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釋”可知,用誠心。

由原文“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三主之惑,亡不亦宜乎,而忠臣不諫,要虛心納諫

由原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驗之當(dāng)世,要以前人為鑒。

解析:

(1)ADF

(2)C

(3)B

(4)①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超越世人的才華、存亡的征兆,防范得周密了。

②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審度謀略和形勢是否適宜,根據(jù)時事而變化。

(5)①深慮平時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災(zāi)禍的發(fā)生。

②以民為本,用誠心。

③虛心納諫,聞過則改。

④以前人為鑒,并與時事相結(jié)合。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籌劃國家大事的人,防范隨時會出現(xiàn)的可怕事而遺漏不值得疑慮的事,變亂常在不加疑慮的事情上突起?大凡智力能考慮到的;超出智謀和力量能達到的范圍的。

秦始皇剿滅諸侯,認為周朝的滅亡在于諸侯的強大,當(dāng)時認為這樣就會根除戰(zhàn)爭動亂,卻不知漢高祖在鄉(xiāng)野間崛起。

漢王室鑒于秦朝的孤立無輔、子侄為諸侯,能夠共輔江山,可是吳王劉濞等七國還是萌生了弒君篡位的陰謀野心、漢宣帝后,削弱他們的勢力,沒想到外戚王莽最終奪取了漢家的皇位,曹魏借鑒了東漢的教訓(xùn),各自借鑒他們前代的教訓(xùn)而進行防備,大概因都在防備的范圍以外,就將可疑之人找出來全部殺掉,卻怎么也沒想到她,就收回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容易對付。

這些人都有著超人的智慧,對于影響國家好壞,(他們)可以說考慮得細致。然而,災(zāi)禍卻在那邊產(chǎn)生,為什么呢,卻無法預(yù)測天道的安排,知道國家將來的變化,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只是積累真誠,使上天顧念他(對百姓)的恩德。所以他們的子孫,但是上天最終不忍心立即使其國家滅亡!

材料二: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一錯到底而不改變,因循不改。子嬰孤立無親,卻又年幼而沒有輔佐,秦朝滅亡?在這個時候,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就是由于秦朝的風(fēng)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cè)著耳朵聽,閉上嘴巴不敢說話,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智士不敢出主意,峻法嚴刑;等到它衰弱的時候,天下背叛。

俗話說:“前事不忘?!币虼?/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