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實(shí)詞趣味記憶回扣教材1-60_第1頁
文言文實(shí)詞趣味記憶回扣教材1-60_第2頁
文言文實(shí)詞趣味記憶回扣教材1-60_第3頁
文言文實(shí)詞趣味記憶回扣教材1-60_第4頁
文言文實(shí)詞趣味記憶回扣教材1-60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考文言文知識好像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120個文言實(shí)詞就是樹根,有了樹根,

樹枝樹葉才能生長。同樣,掌握了這些文言實(shí)詞,才能劃分句子節(jié)奏,判斷內(nèi)容

選項(xiàng),翻譯句子,篩選古代文化等。但如此多的詞語,加之每個詞語有幾個義項(xiàng),

記起來很困難,把120個詞語整理成順口溜,方便記憶背誦。

順口溜如下:

左右坐卒治病疾,見解素少行兵易。

私信過窮乃內(nèi)遷,曾察惡類辭殆鄙。

乘除勝負(fù)得數(shù)見,誠信復(fù)興修善即。

歸國行走當(dāng)朝陽,誅賊胡患再造期。

就要去請王過度,適從遺屬涕何及。

安倍首相涉是非,莫若顧家復(fù)興宜。

說湯徒亡堪何恨,假使陰間諸道奇。

既克絕望故致謝,或許舉蓋卻如彌。

徐書率族固憐質(zhì),知識爰國勸熟悉。

注:共126個字,其中4字重復(fù),添加2字。

注意事項(xiàng):

1、首先要反復(fù)朗讀,背誦如流,爛熟于心。為助力背誦,可進(jìn)行句子意義的聯(lián)

想。如背誦"誅賊胡患再造期"時,可聯(lián)想成"誅殺了賊人和胡夷外患而國家才

有再造之期"。

2、順口溜起到了綱的作用,提綱而挈領(lǐng),綱舉而目張;起到了提醒的作用,俗

語云:你提起來我就想起來了,你抬起來我就扛起來了;起到了盡收囊中的作用,

把文言實(shí)詞一網(wǎng)打盡。

3、在背熟的基礎(chǔ)上,去聯(lián)想詞的本義和引申義。如"愛"可進(jìn)行如下聯(lián)想:愛

——愛惜——愛護(hù)——喜歡——隱藏一吝嗇(因喜歡而隱藏,因隱藏而致吝

嗇。后兩個義項(xiàng)需結(jié)合語境)

120個文言實(shí)詞小故事全文翻譯

(1-60)

1愛

I楚人愛(寵愛)其子,雖愛(吝惜)錢財(cái),于其子之求而無不應(yīng)。其子成人,

有陶氏之風(fēng),獨(dú)愛(喜愛)菊,眾人愛(愛慕)其高潔,稱之。約其茶亭見之,

愛(隱藏)而不見。

有個楚人寵愛自己的兒子,即使他吝惜錢財(cái),對于自己兒子的要求也沒有不答應(yīng)

的。他的兒子長大成人,有陶淵明的風(fēng)范,只喜愛菊花,大家都愛慕他的高潔,

稱贊他。和他相約在茶亭見面,他隱藏著沒有出現(xiàn)。

2安

戰(zhàn)國間,諸侯欲覓安(安全)閑之地,得旦夕安(安逸)寢,常與鄰國相安(安

撫),以為無患。時有寇盜相侵,而能安(安穩(wěn))如泰山,所求衣食所安(養(yǎng)),

于是去險(xiǎn)要之遠(yuǎn)地安(安置)軍,敗矣。逝者如斯,而今安(哪里)在哉?

戰(zhàn)國時期,諸侯想要尋找安全閑適的地方,來獲得旦夕之間的安逸,他們常常與

鄰國相互安撫,認(rèn)為沒有禍患。這些國家不時有賊寇盜賊侵犯,但他們能夠像泰

山一樣安穩(wěn),他們想要求得的是衣食的給養(yǎng),于是去險(xiǎn)要的偏遠(yuǎn)之地去安置軍隊(duì),

失敗了。逝去的東西就像這一樣,現(xiàn)如今又在哪里呢?

3被

屈原忠而被(表被動)謗,既黜,其思憂且幽。被(披在身上)發(fā)被(穿在身上)

鱉行吟澤畔。雖大雪被(覆蓋)衣,身被(遭受)十余創(chuàng),尤不為苦也。

屈原忠誠卻被人誹謗,已經(jīng)被罷黜,他的思想既憂愁又幽深。他披散著頭發(fā),穿

著皮衣在江邊行走吟唱,即使大雪覆蓋了衣服,身上遭受了十余處創(chuàng)傷,他也不

覺得凄苦。

4倍

蘇武陷匈奴,不倍(通"背"背離)節(jié)義。鄉(xiāng)情于游子過百倍(倍數(shù))。十年間,

每逢佳節(jié),猶倍(加倍)思親。

蘇武被困在匈奴,不違背自己的氣節(jié)道義。思念之情和游子相比,還要超過百倍,

十年間,每遇到佳節(jié),就更加思念親人。

5本

柳宗元本(本來)求宦達(dá),而謫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

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將其所述輯成多本(量詞,書冊的計(jì)量單位),即今日

所見本(版本),以本(推究)其當(dāng)日心境。

柳宗元本來追求飛黃騰達(dá),但被貶到柳州,親近自然,種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

本,有很多收獲;后人將他的言論編輯成許多冊書,就是今天所見的版本,來推

究他當(dāng)日的心境。

6鄙

晉之鄙(邊疆)有二人,臨秦地則曰:"鄙賤之人,當(dāng)其求諒?!ň泳?,則鄙(輕

視)秦人日:"秦人亦不過如此,皆如蠻夷之鄙(淺陋無知)人?!?/p>

譯:晉國的邊疆有兩個人,來到秦地就說:"我們是淺陋粗俗的人,希望求得他

們的諒解。"居住久了,就輕視秦人說:"秦人也不過如此,都像蠻夷一般淺陋粗

俗罷了。"

7兵

陳涉初起之時,用兵(兵法)之道不及秦國之謀士,而能削木為兵(兵器),

以疲憊之兵(軍隊(duì)),遂滅秦。得天下后,其幼時之友觸其顏面,左右欲兵(傷

害)其友,勿勸。

陳涉剛開始起兵時,用兵之道比不上秦國的謀士,但能削樹木為兵器,率領(lǐng)疲憊

的軍隊(duì),于是滅了秦國。等他得到天下之后,他小時候的朋友觸犯了他的顏面,

左右隨從想要傷害他的朋友,他也不勸阻。

8病

桓公身有疾.左右病(擔(dān)心)之,求扁鵲治,而不治,?。膊。┤雰?nèi)臟,遂死。

后人以為此事非大臣之過也,乃桓公之?。ㄈ秉c(diǎn))。今人常以此相詬病(責(zé)備)。

齊桓公身體有疾病,身邊的人都擔(dān)心他,他們請求扁鵲醫(yī)治,然而齊桓公不接受

治療,疾病進(jìn)入他的內(nèi)臟,于是他死了。后人認(rèn)為這件事不是大臣的過錯,而是

齊桓公的缺點(diǎn)?,F(xiàn)在的人們常常用這件事來相互辱罵責(zé)備。

9察

郡守察(觀察)李密孝德之事,告于帝,左右以為不能察(明察),然帝以為李

密品之察察(潔凈的樣子),乃眾人之范,于是令其郡守察(推舉)孝廉,足見

帝之察(明智)。

郡守觀察李密孝順的事,告訴了皇帝,皇帝身邊的人認(rèn)為沒有能夠完全地了解這

件事,但皇帝認(rèn)為李密品德潔白,是眾人的典范,于是命令郡守推薦李密做孝廉,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皇帝的明智。

10朝

鄒忌旦日朝(早晨)服衣冠,于朝(朝廷)諫齊王。齊王納其諫。其后,齊國日

盛,弱國來朝(朝見),經(jīng)數(shù)年之久。鄒忌聞名天下,為歷朝(朝代)謀臣所景

仰。

鄒忌第二天早晨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在朝廷勸諫齊王。齊王接納了他的進(jìn)諫。這

以后,齊國日益強(qiáng)盛,弱小的國家前來拜見,經(jīng)過數(shù)年之后。鄒忌聞名天下,被

歷朝謀臣景仰。

11曾

愚公自曾(指與自己相隔兩代的親屬)祖起居于太行、王屋山下。因太行、王屋

二山阻隔,出入不便,愚公全家曾(曾經(jīng))齊議移山。于是率妻子移山,幾度春

秋,山不加少。愚公之鄰人智叟望山上曾(通"層")云,笑之。愚公笑曰:"何

曾(竟)不若孩兒?世代移山,終有竟日。"

愚公自從曾祖起居住在太行、王屋山下。因?yàn)樘?、王屋二山阻隔,進(jìn)出不便,

愚公全家曾經(jīng)一起討論移山。于是率領(lǐng)妻子兒女移山,度過了幾個春秋,山?jīng)]有

減少,愚公的鄰居智叟望著山上層層的云嘲笑愚公。愚公笑著說:"你怎么竟然

不如孩子呢?世世代代移山,一定會有結(jié)束的日子。"

12乘

陶淵明手握《左傳》,乘(登)彼桅垣,閱至"公與之乘(乘坐)I感慨古代帝

王雖善因利乘(同'趁'趁著)便,終而亡,頓生歸家之心,一路冒風(fēng)乘(冒著)

雪,至家,心乃定,居家乘(順應(yīng))化以歸盡。

陶淵明手拿著《左傳》,登上那垮塌的土墻,讀至?xí)玺斍f公和曹劌乘坐同一輛車”

這句話,感慨古代帝王即使憑借有利形勢趁著便利,最終也滅亡了,一下子生出

了回家的心思,一路冒著風(fēng)雪,回到家,心才平定下來,就待在家里順應(yīng)自然直

到生命終結(jié)。

13誠

藺相如攜和氏璧至秦,足見趙國之誠(誠意),而秦王佯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

十五都予趙。相如度秦王誠(確實(shí))無意,乃遣從者懷璧于趙,后秦誠(果真)

如此。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到了秦國,這足以看出趙國的誠意,然而秦王假裝召見有關(guān)官

員查看地圖指著從這里開始的十五座城給趙國,相如考慮到秦王確實(shí)沒有給趙國

土地的意思、,于是就派遣隨從帶著和氏璧回到趙國,后來秦國果真是這樣。

14除

荊軻以義聞天下,燕太子使人召之。荊軻始不愿,太子以誠待,三顧其舍,親除

(除掉)其東屋之除(臺階)塵,引荊軻之車,荊軻感之應(yīng)允,與太子歸。太子

除(授予官職)其官職,令其刺秦王。荊軻日:"除(除非)吾死,不然事定成!"

荊軻憑借義氣聞名天下,燕太子派人召喚他,荊軻起初并不愿意,太子用誠心來

對待他,三次探訪他的住處,親自除掉了他東屋臺階上的塵土,引導(dǎo)荊軻上車,

荊軻被他感動了答應(yīng)了他的請求,和太子一同回來。太子授予他官職,命令他刺

殺秦王。荊軻說:"除非我死去,不然一定完成事情"

15辭

屈原德高,作《楚辭(古代的一種文體)》,其辭(文辭)美,子蘭欲以叛國之

辭(借口)除之。屈原曰:"死且不辭(推辭),何懼之有?"后為楚王所逐,辭

(辭別)親戚,見放楚之汨羅。

屈原道德高尚,曾寫作了《楚辭》一書,這本書言辭很優(yōu)美,子蘭想用他叛國作

為借口殺害屈原。屈原說:"我死都不害怕,還有什么好怕的?〃后來屈原被楚王

放逐,屈原辭別了親朋好友,被放逐到楚國的汨羅。

16從

樊噲從(參加)軍,從(跟隨)劉邦征伐。后項(xiàng)羽設(shè)宴于鴻門,欲殺劉邦,張良

見勢急,至軍門見樊噲,樊噲從(聽從)良計(jì),斥項(xiàng)王。項(xiàng)王不識此人,問所從

(由,自)來,欲殺之,樊噲不顧。項(xiàng)王感其勇猛,命其從(挨著)良坐。

譯文:樊噲參軍,跟從劉邦征戰(zhàn)。后來項(xiàng)羽在鴻門設(shè)宴,想要?dú)⒌魟睿瑥埩家?/p>

情勢緊急,到軍門與樊噲見面,樊噲聽從張良的計(jì)策,呵斥項(xiàng)王。項(xiàng)王不認(rèn)識這

個人,問他從哪里來,想要?dú)⒘怂?,樊噲根本不看他。?xiàng)王感慨他勇猛,命令他

挨著張良坐下。

17殆

歸有光家遭火,勢急殆(危險(xiǎn)),物件殆(接近)盡,唯余項(xiàng)脊軒。歸有光以為

殆(大概)有神助,后重修之。

歸有光家遭遇火災(zāi),情勢緊急危險(xiǎn),物件幾乎都燒盡了,只剩下了項(xiàng)脊軒。歸有

光認(rèn)為大概是有神明幫助,之后重新修建了它。

18當(dāng)

李斯為秦相,當(dāng)(掌握)政。當(dāng)(在)是時,敵虎視秦,李斯令將當(dāng)(把守)關(guān)

隘,敵臨,守將退之,按律當(dāng)(判決)死。李斯念其功,以功當(dāng)(相抵)澤,于

其當(dāng)(將)死之際活之,后令其當(dāng)(任)出使之職,守將涕落日:"此事,名我

固當(dāng)(恰當(dāng))。吾定效力,不負(fù)君望!"

李斯擔(dān)任秦國宰相,掌管朝政。在這個時候,敵人對秦國虎視眈眈。李斯讓將士

把守住關(guān)隘,敵人來臨,守關(guān)的將士撤退,按照律法應(yīng)當(dāng)處以死刑。李斯顧念他

的功績,用功績來抵恩惠,于是在他快要死的時候使他活了下來,后來令他擔(dān)任

出使之職,守將哭著說:這件事,讓我來做本來就很恰當(dāng),我必定效力,不辜負(fù)

您的期望。

19道

蘇洵欲往京城,道(取道)泰山間行.遇隱士行于道(道路),憩于茶亭,論秦

國與六國之事,隱士舉兵家之道(主張),以為六國用兵之道(策略)不及秦國,

蘇洵不以為然。二者言辭激烈,未能休也。人道(談?wù)摚┐耸拢菏肼劦溃ǖ览恚?/p>

多也?

蘇洵想要前往京城,取道泰山間的小路。遇到有隱士在道路間行走,兩人在茶亭

休息,談?wù)撉貒c六國的事情,隱士列舉了兵家的主張,認(rèn)為六國用兵的方法不

如秦國,蘇洵不這樣認(rèn)為。兩個人言辭激烈,沒有停止。人們都說這件事:誰聽

聞的道理多呢?

20得

臨川人張奇游學(xué)得(獲得)一書,乃安石所著。曰:"吾得(應(yīng)該)珍寶事之",

后讀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心得),以為安石所言得(得當(dāng))之。

臨州人張奇外出求學(xué)時得到一本書,是王安石所寫的。他說:"我應(yīng)該要像對待

奇珍異寶一樣對待它",張奇讀了這本書后,心情非常愉快很滿足,他很有心得,

認(rèn)為王安石說的很得當(dāng)。

21度

宋妻往市買鞋,途遇小澗,一躍度(越過)之。至市方憶忘度(尺碼),徘徊幾

度(次)欲反.度(考慮)之再三,則度(估計(jì))其夫腳之大小,未成,反家,

其夫見妻空反,以為玩樂無度(限度),責(zé)其不知以腳度(衡量)鞋之大小。后

人度(創(chuàng)作)曲詞諷之,以為其家如國,無法度(法度),豈不謬哉?

宋人的妻子去市場上買鞋,途中遇到一個小澗,一跳渡過了它。她到了集市上才

想起來沒有帶度尺,徘徊幾次想要返回,再三斟酌,推測她丈夫腳的大小,沒有

成功,返回了家,她的丈夫見妻子空著手返回家,以為她玩樂沒有限度,責(zé)怪她

不知道用腳測量鞋的大小。后人創(chuàng)作了曲詞諷刺這件事,認(rèn)為宋人的家像國一樣,

沒有法度,難道不是很荒謬嗎?

22非

唐有二人,一老一少,席間論陳涉滅秦,老者曰:陳涉非(沒)有兵家之能而滅

秦。少者非(反對)之,曰:此言非(錯誤)也,陳涉勝于民心也。

唐朝有兩個人,一老一小,吃飯間討論陳涉滅秦的事情。老人說:"陳涉沒有用

兵的能耐卻能滅了秦國。年輕人反對老人的說法,說‘這么說不對‘,陳涉的勝利

在于得到民心,

23復(fù)

天啟年間,皇上好蟋蟀。江南成名找之,至一大觀園,其中亭臺樓閣。池水逶迤,

水復(fù)(重疊,繁復(fù))蕩漾,成名擲一石子,波浪頓生,頃之,又復(fù)(恢復(fù))如初。

前行,一老人見之,問其話,成名不敢出言以復(fù)(答復(fù)),后老人自言因找蟋蟀

至此,成名乃與之言,偕往求蟋蟀。得一,成名以其小,劣之。試令之與雞斗,

無不勝者。兩人喜,相約明日復(fù)(再)往。

天啟年間,皇上喜歡蟋蟀,江南的成名尋找蟋蟀,到了一個大觀園,其中亭臺樓

閣,池水逶迤蕩漾。成名扔了一個小石子,波浪立馬產(chǎn)生,不一會又恢復(fù)成原來

的樣子。向前行走,一個老人看見他,問他話,成名不作回答,后來老人自己說,

因?yàn)檎殷暗搅诉@個地方。成名于是和他說話,希望能夠共同前往尋找蟋蟀。他

們一起找到一只蟋蟀,成名因?yàn)樗?,認(rèn)為它不好,試圖讓它和雞搏斗,沒有不

成功的。兩人十分高興,相約明日再次前往。

24負(fù)

趙國得和氏璧,秦王聞之,負(fù)(倚仗)強(qiáng)以城十五求之。趙國之臣紛議,藺相如

以為必許之.以負(fù)(使……承擔(dān))秦曲。趙王召相如負(fù)(背著)和氏璧往之。相

如臨行曰:"必不負(fù)(辜負(fù))趙。"至秦,秦王不睬,相如知秦王負(fù)(背棄)約,

令從懷璧歸趙。后人評曰:秦王有婦人之仁,若執(zhí)意求之,則勝負(fù)(失敗)不易

里一0

趙國得到和氏璧,秦王聽說了這件事,倚仗國家強(qiáng)大,用十五座城池?fù)Q取和氏璧。

趙國的大臣議論紛紛,藺相如認(rèn)為一定要答應(yīng)他,來使秦國承擔(dān)理虧的責(zé)任。趙

王詔令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藺相如臨走時說。"一定不會辜負(fù)趙國"。到達(dá)秦

國,秦王不理睬他,藺相如知道秦王會背棄約定,讓侍從帶著和氏壁回到趙國。

后人評論說:“秦王有婦人之仁,如果執(zhí)意求取和氏壁,則勝利或失敗不易衡量。"

25蓋

姚鼐游泰山,路有樹,枝枝相覆蓋(遮蓋),其葉如蓋(傘)。登之愈難,憶項(xiàng)

羽氣蓋(超過)世,又登之。見一古物,其文如新無損,蓋(大概)古人遺之。

姚鼐游覽泰山,見路邊有樹,枝葉相互遮蓋,它的枝葉像傘一樣。姚鼐向上攀登

更加困難,想到項(xiàng)羽氣勢超過世人,繼續(xù)攀登??吹揭粋€古物,它上面的文字像

新的一樣沒有缺損,大概是古人留下來的。

26故

項(xiàng)伯與張良有故(交情),遇項(xiàng)王欲殺劉邦,故(所以)前往告良。良初見,問

之:"公何故(原因)至此?"伯具言所聞。良聽之,急以告。邦故(仍舊)嫌良

告之遲,良細(xì)述原委,劉邦顏色少解。

項(xiàng)伯和張良有交情,遇到項(xiàng)王想要?dú)?,所以前去告訴張良。張良剛見到他,

問他:“你為什么來到這里?”項(xiàng)伯詳細(xì)地告訴他自己聽到的消息。張良聽到后,急

忙上報(bào)。劉邦仍舊嫌張良稟告得遲,張良詳細(xì)地?cái)⑹隽耸虑榈氖寄?,劉邦臉色?/p>

稍緩解。

27顧

劉備欲振漢室,招賢才,三顧(拜訪)孔明之廬。初始,其見遠(yuǎn)地有一草廬,以

為孔明之廬,叩門問之,僮仆日非也。劉備疑孔明之計(jì),臨行顧(回頭看)之,

后顧(還)反,再求之。如此再三,乃見??酌饕蝾櫍P(guān)心)其家人,則曰:"顧

(不過)吾念之,家人無以為托?!皠淞顝陌仓?,孔明方許。

劉備想要振興漢朝,招攬賢才,三次拜訪孔明的草廬。剛開始,他看見遠(yuǎn)處有一

個草廬,以為是孔明的草廬,敲門詢問,門童說不是。劉備懷疑這是孔明的計(jì)策,

臨走又回頭看草廬,然后返回,再次請求他。這樣多次,才見到孔明??酌饕?yàn)?/p>

關(guān)心自己家人,就說:"不過我顧念一件事,我的家人沒有地方可以托付?!▌?/p>

命令隨從安頓他們,孔明這才答應(yīng)。

28固

齊據(jù)險(xiǎn)地之固(堅(jiān)固),敵攻,將欲戰(zhàn)。齊將田忌固(堅(jiān)決)止之。以敵將屢有

建樹.,有自滿之心,日益驕固(固執(zhí))。田忌故固(堅(jiān)守)壁不戰(zhàn),方勝之。史

論:齊固(本來)有勝之勢,且田忌有謀略,豈不勝哉?

齊國倚仗險(xiǎn)要地勢的堅(jiān)固,敵人進(jìn)攻,將士想要作戰(zhàn)。齊國將領(lǐng)田忌堅(jiān)決地制止

他們。田忌認(rèn)為敵國將領(lǐng)多次立功,有自負(fù)的心理,敵國將領(lǐng)一天比一天驕傲固

執(zhí)。田忌因此堅(jiān)守城池不作戰(zhàn),才戰(zhàn)勝了敵國。歷史記載:齊國本來有勝利的形

勢,而且田忌有謀略,難道會不勝利嗎?

29歸

曹操進(jìn)犯孫吳,而此時大小喬來歸(女子出嫁),周瑜雄姿英,且呂蒙既歸(回

來),使江東之屬歸(歸附)之,孫權(quán)兵強(qiáng)馬壯,曰:"吾納賢進(jìn)士,必勝之。"

曹操進(jìn)攻吳國,然而這時大喬小喬剛出嫁,周瑜雄姿英發(fā),并且呂蒙已經(jīng)返回,

使屬于江東的地方歸附他,孫權(quán)兵強(qiáng)馬壯,說:"我招納賢者,一定能夠勝利。"

30國

蘇軾左遷于杭州,去國(國都)懷鄉(xiāng),然其生性豁達(dá),未幾,自謂此為樂國(地

方)。筑堤浚池,于國(國家)于民有大利,其之于國(國事),亦足盡心耳也

矣。

蘇軾被貶到杭州,離開京城懷念家鄉(xiāng),但是他生性豁達(dá),不久,他自認(rèn)為這是一

個快樂的地方。他修筑堤壩疏通河道,對國家對百姓都有很大的益處,他對于國

事來說,也算是盡心盡力了。

31過

信陵君過(經(jīng)過)侯生門,聞侯生有才,欲過(拜訪)之。令仆從訪之,未果,

信陵君督過(責(zé)備),仆從以為過(過分)矣。又令訪之,仆從再訪,乃聞侯

生外出,不過(超過)幾日便歸。信陵君見侯生曰:"吾未能先聞之,是吾之過

(過錯)也。"

信陵君經(jīng)過侯生的家門,聽說侯生有才華,想要拜訪他。讓仆人尋訪他,沒有結(jié)

果,信陵君責(zé)備仆從,仆從認(rèn)為這很過分。信陵君又讓他訪問,仆從再次訪問,

就聽說侯生外出,過不了幾天就回來。信陵君看見侯生說:"我沒有能夠先聽說

這件事,這是我的過錯。"

32何

鄒忌身高八尺有余,左右以為美,鄒忌自以為不及徐公之美,則曰:"吾何(怎

么)能及徐公也。"鄒忌上朝,齊王問曰:"卿上朝何(什么)事?忌具答,且

謂齊王蔽深。齊王聞之,嘆道:"何(為什么)者?寡人之蔽,何(多么)其甚

也!'

鄒忌身高八尺多,身邊人認(rèn)為他很美,鄒忌自己認(rèn)為比不上徐公美麗,就說:我

怎么能比得上徐公呢。鄒忌上朝,齊王問他說:愛卿上朝有什么事?鄒忌詳細(xì)地

作了回答。并且告訴齊王被蒙蔽很深了,齊王聽了之后哀嘆道:為什么呢?我被

蒙蔽多么深啊

33恨

劉蘭芝與焦仲卿相愛,為焦母所拆,別時真乃"生人作死別,恨(憤恨)恨那可

論",此恨(遺憾)綿綿亦無所釋.世人惜之也。

劉蘭芝與焦仲卿兩人相愛,被焦母拆散。他們離別的時候真是:活人卻要作死前

的告別,心里的憤恨哪里說得盡呢?這種遺憾綿延無盡沒有辦法釋懷,世人惋惜

這件事。

34胡

漢時,李陵受詔抗胡(泛指北方邊地與西域的民族)人,后困降于胡?;噬险D其

族。司馬遷為之辯,謂上胡(為什么)不法先王之道,皇上斥日:"一派胡(任

意、隨便)言。"大臣皆不敢言。如此,國胡(什么)以富強(qiáng)?

漢朝的時候,李陵接受詔令抗擊匈奴,后來受困向匈奴投降?;噬弦D滅他的

家族,司馬遷為他辯解,對皇上說:為什么不效法先王的做法呢?皇上怒斥他說:

一派胡言。大臣們都不敢說話。像這樣,國家憑借什么來富強(qiáng)呢?

35患

古時有師徒二人,師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學(xué)之,不幾日便以為得法,自詡于人

前。其師患(擔(dān)心)其未得要領(lǐng)。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試之,未得。

歸之,訓(xùn)曰:"人之患(毛?。┰谧栽?,此或終為患(災(zāi)難)也。"

古時候有師徒兩個人,師傅教授他的徒弟捕虎的方法,他的徒弟學(xué)習(xí)之后,過

了幾天,便認(rèn)為得到了真?zhèn)鳎谌饲翱湟约旱谋绢I(lǐng),他的老師擔(dān)心他沒有學(xué)到

要領(lǐng)。一天讓他徒弟上山去抓老虎,讓他用他的方法試試,沒有抓到老虎。回來

后,他的老師教訓(xùn)他說:“人的毛病在于自我夸耀,這或許最終會成為災(zāi)難啊?!?/p>

36或

李蟠求學(xué)于韓愈,始或(迷惑)于嬉,嗜玩,或(有時)逃。愈懲其曰:"為學(xué),

貴在恒也。為學(xué)或(倘若)匪恒,則或(有的)師焉,或否焉,小學(xué)而大遺。"

李蟠聞后,方心定,乃有所成。眾人以為愈之功。后或(有人)責(zé)愈,以為童為

學(xué),當(dāng)順自然,后功或(或者)未易量。

李蟠在韓愈這里學(xué)習(xí),開始的時候有時被嬉戲迷惑,有時貪玩,有時逃學(xué)。韓愈

告誡他說:"求學(xué),可貴的在于有恒心能堅(jiān)持到底。求學(xué)時如果倘若一顆恒心,

有時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時卻不向老師求教,容易只在小的方面學(xué)到,而大的方面卻

丟棄了"李蟠聽了這些話之后,方才下定決心,于是學(xué)到并取得了一番成就。大

家認(rèn)為這都是韓愈告誡李蟠勸學(xué)的功勞。后世也有一些人指責(zé)韓愈的這種做法,

認(rèn)為人在兒童時期的學(xué)習(xí)過程中,應(yīng)該順其自然(根據(jù)自身興趣,不要勉強(qiáng)),

這樣學(xué)習(xí)之后,所取得的成就之大,是不容易能限量的(意思是這種學(xué)習(xí)方法的

成就會更大)。

37疾

蔡人有足疾(疾?。?,不能疾(快)走。家人尋醫(yī)。鎮(zhèn)上有醫(yī),術(shù)高,常解民之

疾(痛苦)苦。后蔡人愈,家人謝醫(yī)曰:"鄉(xiāng)間有庸醫(yī),嘗疾(嫉妒)爾術(shù),所

幸未聽之也。"醫(yī)曰:"吾疾(痛恨)天下如此者也。"

蔡國有個人腳有疾病,不能快跑,家人為尋找他鎮(zhèn)上的一位醫(yī)生,醫(yī)術(shù)甚高,

常常能解決百姓的痛苦,后來蔡人的病痊愈了,家人感謝醫(yī)生說:"鄉(xiāng)間有庸醫(yī),

曾經(jīng)嫉妒您的本領(lǐng),所幸未聽從他的治療。"名醫(yī)曰:"我痛恨天下像他這樣的人

38及

陳留為人善,才能非及(比得上)友人。一日,與友山中狩獵,見一兔,猛追之。

殆及(趕上)之,忽見一蛇,兔脫,而為蛇所傷而不知所措,及(等到)友至,

而毒已入心矣。陳留將死之時,曰:“此事及(牽連到)友,及(到)家不宜揚(yáng)。

愿及(趁)吾未去之時托孩于爾。清明及(與)中元,于吾墓焚紙而已?!毖援?/p>

遂死。

陳留為人善良,才能比不上他的朋友,一天和他的朋友在山中打獵,見到一只

兔子,奮力追趕,等到趕上的時候,忽然看見一條毒蛇,兔子逃脫了,而陳留卻

被毒蛇所傷卻不知所措,等到朋友趕到的時候,蛇毒已經(jīng)攻入心臟,陳留將要死

的時候說:"此事牽連到朋友,到家之后不宜宣揚(yáng),但愿趁我未死之時,將孩子

托付給你,清明節(jié)和中元節(jié),請?jiān)谖业哪骨胺贌话鸭堝X"說完就死掉了。

39即

莊公初即(登上)位,即(就)令人擊鄰國,眾人以為不妥。公曰:"不然,即

(就)患鄰之兵至。"固出兵。兵既出,莊公悔,使人阻。大敗,卒三萬葬于南

山。國人指其址,曰:"此即(就是)萬人墓也?!?/p>

莊公初登上王位,就下令攻打鄰國,眾臣認(rèn)為不妥,莊公說:"不這樣,就擔(dān)

憂鄰國的軍隊(duì)會攻打過來,〃堅(jiān)持出兵,軍隊(duì)已經(jīng)出征,莊公后悔,使人阻攔。

結(jié)果大敗,葬三萬士卒于南山,國人指著其址說:“這就是萬人墓啊。"

40既

蘇軾于七月既望,與友乘舟游赤壁。既(不久)而,浪生船搖,友欲歸之,軾曰:

“既(既然)來之,則安之。”待波既(已經(jīng))平,友方安。

蘇軾于7月16日和朋友乘舟游覽赤壁,不久,波浪晃動小船,朋友想要回去,

蘇軾說:"既然已經(jīng)來了,那么就安定下來,”等待波浪已經(jīng)平靜了,他的朋友方

才安定下來。

41假

蘇武送匈奴使留漢者歸國,與副將張勝及假(臨時充任)吏惠等募士百余人俱行,

途遇險(xiǎn)灘,假(借助)舟渡,至匈奴,方知匈奴使假(假的)也。州官聞知,急

令屬下捕之,屬下求假(假期),州官不許,乃往。

蘇武護(hù)送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國,他和副將張勝和臨時充任官的惠等人招募好

幾百人士兵一起前往,路途中遇到險(xiǎn)灘,借助小船渡河,到達(dá)匈奴,才知道匈奴使者

是假的.州官得知后,緊急下令下屬逮捕他,屬下請求假期,州官沒有允許,只好前

往。

42間

周瑜欲出行,令出行間(處于一定的空間或時間里)魯肅代職。途中見草屋八九

間(量詞),令卒查之。少間(一會兒),屋內(nèi)擲一紙出,令其道后山間(從小

路)行。小人間(間或)進(jìn)言,欲令周瑜、魯肅不和,魯肅知小人間(挑撥)之,

曰:"吾二人之事,汝何間(參與)焉?瑜聞之,于行間(間隙)致書一封于肅,

令其與外人間(隔離)隔。肅曰:"君子納言須察其真。人進(jìn)言理當(dāng)如此,勿罰。"

小人聞言甚愧,終不再言。

周瑜想外出,令出行間魯肅代替他的職位。途中見到幾間草屋,讓士兵去查看。

過了一會兒,屋子里丟一張紙條出來,讓他們從山后的小路走。小人偶爾說幾句

話,想讓周瑜、魯肅不和諧,魯肅知道小人挑撥他們,說:"我們兩人的事,你

為什么要參與呢?"周瑜聽到后,在行軍的間隙寫了一封信給魯肅,讓他與外界

隔絕。魯肅說:“君子納言必須查明其是真。人建議該當(dāng)這樣,不要懲罰。"小人

聽到他說的話很慚愧,始終沒有再說話。

43見

王昭君天生麗質(zhì).入宮后籍籍無名。后匈奴朝見(拜見)漢元帝,求和親。元帝

見(召見)昭君,方知其絕色,有悔,乃悟見(表被動)欺,而事成定局,遂放

行。昭君行胡地,風(fēng)吹草低見(通"現(xiàn)")牛羊,憶與父母無見(見面)之日,悲

從中來,不由嘆道:"昔日入宮時,父母見(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么樣,

相當(dāng)于“我")叮嚀,囑我早還家。今日一去,永生不得見父母矣!"淚落,大雁

見之,亦為之落,以此見(知道)其美貌也。

王昭君天生美麗漂亮.自從她入宮以來一直默默無聞.后來匈奴上朝拜見漢元帝,

請求和親.元帝召見昭君,漢元帝見到王昭君之后,才知道她有絕美的姿色,有些

后悔,然后想到自己是被欺騙了,但是事情已經(jīng)成定局,因此放她去了。昭君經(jīng)

過胡地,風(fēng)吹過大草原,草都被吹伏下去,正在吃草的牛和羊就顯現(xiàn)出來了。昭君

想起了與父母再無見面的日子,不禁悲從中來,感嘆道:"從前進(jìn)宮的時候,父

母叮嚀我,囑托我早日回家,今天一去,永遠(yuǎn)不能和父母再見面了?!闭f罷眼淚

掉下來,大雁見到了,也為之降落,以此知道她的美貌。

44解

I庖丁為文惠君解(解剖)牛。牛怒且吼,王懼,庖丁以刀刺之,牛斃。王見其

技甚高,疑之,庖丁解(解釋)其惑也。文惠君方解(理解)其理,色少解(緩

解)。文惠君后以之治國,終解(免除)內(nèi)憂外患。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牛發(fā)怒著吼叫,文惠君感到害怕,庖丁用刀刺牛,牛死了。

大王看到他技術(shù)這么高,感到懷疑,庖丁解除了他的疑惑。文惠君才理解了其中

的道理,臉色稍稍緩和了一些。文惠君此后用這種方法治理國家,最終解除了內(nèi)

憂外患。

45就

晉武帝征李密為太子洗馬,李密以贍養(yǎng)祖母具表不就(就職)職。州官令人持刀

就(靠近)之,迫曰:"不者,請就(受,接受)湯鎮(zhèn)。"李密不為所動。遂不就

(登)車。

晉武帝征召李密作太子洗馬,李密用贍養(yǎng)祖母詳細(xì)上書不去就職。州官命令人拿

刀靠近他,脅迫說:"不服從,就接受湯俊?!ɡ蠲軟]有被他的脅迫所動搖,于是

不登車。

46舉

陳涉亡,眾豪杰舉(推舉)項(xiàng)羽為帥。約定先入咸陽者為王。不意劉邦先舉(攻

?。┫剃?,項(xiàng)羽設(shè)宴于鴻門,欲殺劉邦,然意不決,范增舉(舉起)玉玦促之。

樊噲闖入,聲討秦王殺人如不能舉(盡,全都),且舉(舉出)沛公待項(xiàng)王之事,

告項(xiàng)王莫令事不舉(像樣子)。

陳勝死后,眾豪杰推舉項(xiàng)羽為統(tǒng)帥。約定先攻入咸陽者稱王。沒想到劉邦先攻

下咸陽,項(xiàng)羽在鴻門設(shè)宴,想要?dú)睿且庵静粓?jiān)定,范增舉起玉玨來督促

他。樊噲闖了進(jìn)來,聲討秦王殺人唯恐不能殺完,并且舉例說出劉邦對待項(xiàng)羽的

事情,用來警告項(xiàng)羽不要令反秦的大事不能成功。

47絕

晉人有美玉,鄰人覬覦,屢盜而不得,為絕(斷絕)鄰人之念,晉人遂率妻子至

桃源絕(與世隔絕)境,途遇江河,假舟揖而絕(橫渡),后至無人處,而聞妙

聲,目力所絕(盡),亦無所見,其子仰望,見一大鵬,絕(直上穿過)云氣,

圖南飛。妻子皆以為妙,遂居于此。

晉人有一塊兒美玉,鄰居覬覦他的美玉,多次偷盜沒有得手,為了斷絕鄰居的

念頭,晉人于是率領(lǐng)妻子和兒子到了桃源盡頭,路上遇到一條大河,借來船只度

過江河,后來到達(dá)了沒有人的地方,但是卻聽到了美妙的聲音,眼所能看見的地

方,什么也沒看見,他的兒子抬起頭,看見了一只大鵬鳥,騰起云氣,想要往南

飛。妻子和兒子都認(rèn)為這是一個好地方,于是定居在了這里。

48堪

劉蘭芝晝夜勤作息,阿姥仍不滿,口:"不堪(勝任)吾兒婦。"令其子休之。其

子與蘭芝情真,以為堪(能夠)與賢人比,而畏其母,亦無術(shù),遣之。每至節(jié)氣,

心痛難堪(忍受)。

劉蘭芝白天晚上辛勤工作,她的婆婆仍感到不滿意,說:"你不能勝任我的兒媳

婦?!ㄗ屗膬鹤有萘怂膬鹤雍蛣⑻m芝感情真切,認(rèn)為她能夠和賢人相比,

但畏懼他的母親,也沒有辦法,就把劉蘭芝給休了。每到節(jié)氣的時候,他心中疼

痛難以忍受。

49克

齊將率眾與魏戰(zhàn)于桂陵,既克(戰(zhàn)勝),威震天下。齊兵戰(zhàn)后日益驕縱,未能克

(約束)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為身處富強(qiáng)之國而不克(能夠)蒙其澤。

齊國將領(lǐng)率領(lǐng)部眾與魏國在桂陵交戰(zhàn),取得勝利,威勢震動天下.齊國士兵交戰(zhàn)

后日益驕橫放縱。不能約束自己,導(dǎo)致民怨四起,都認(rèn)為自己身處富強(qiáng)的齊國卻

不能夠蒙受它的恩澤。

50類

宋人劉某,形類(類似)橐駝?wù)撸瑯渲桀悾ǚN類),其法異。眾人怪之,問其

以。劉舉類(事物)講解之,眾皆以為其義之深。

宋國人劉某,身形類似郭橐駝,種植的茶種類多,方法奇異,大家感覺很奇怪,

問他怎么做的原因,劉某舉類似事物進(jìn)行講解,大家都認(rèn)為他講的意義很深刻。

51憐

陌上有麗人,可憐(可愛)體無比,而家無親人憐(愛惜)之。逢戰(zhàn)火,隨眾流

浪,一路艱辛,眾皆憐(憐憫)之。禍后歸家,可憐(可惜)焦土一片。

路上有美人,(長相)可愛,沒有誰比得上,而家里沒有親近的人愛惜她。恰逢

戰(zhàn)火,隨著眾多人一起流浪,一路艱辛,大家都憐憫她。災(zāi)難后回家,家鄉(xiāng)可惜

被燒成焦土一片。

52彌

古時有一人,治學(xué)曠日彌(長久)久,煩之。一日外出,遇雨,久不止,仰彌(滿,

遍)天之云,心之彌(更加)煩,歸家,方心安。

古代有一個人學(xué)習(xí)荒廢了很長時間,感到很厭煩。一天外出,正好趕上下雨,很

久都不停止,仰望滿天的烏云,心里更加厭煩,回到家,心里才安定下來。

53莫

日莫(同"暮",晚)時分,有好友二人離于滄州,二人皆語友人曰莫(不要)相

忘,其一人曰:"人當(dāng)重義,不義之財(cái)莫(不)取。如此,莫(沒有誰)能加害

于爾也?!?/p>

傍晚時分,有兩個朋友從滄州離開,兩人都說不互相忘記,其中一人說:“人應(yīng)

當(dāng)重視情義,不道義的錢不要拿去。這樣,沒有誰能夠傷害你。"

54明

滕子京請守巴陵郡,越明(第二年)年,政通人和,明(闡明)道德之廣崇,拓

人間之美景,郡之人皆以為明(賢明)也。一日出游,見江船燈火獨(dú)明(明亮),

聞湖上有箏聲,聽之有如仙樂。滕子京欲至觀其由,遂亮起火把,行之甚遠(yuǎn)未至,

然火不足以明(照明)也,遂罷。

滕子京被邀請做巴林郡的太守,到第二年,政治清明,百姓和氣,了解道德的廣

博與崇高,開辟人間的美景,巴陵郡的人認(rèn)為他很明智,一天出去游玩,看見江

船里的燈火獨(dú)自亮著,聽到船上有古箏的聲音,聽著像仙樂,滕子京想去看個究

竟,走了很久,也沒有到達(dá),但火把不足以照亮,于是便停止了。

55內(nèi)

李密自小家窮,家無應(yīng)門之僮,內(nèi)(內(nèi)心)懷憂國之計(jì),而朋友親之。李密常內(nèi)

(通"納",接納)朋友于家,晤言一室之內(nèi)(里面),抒滿腔豪情,歌窈窕之章。

李密從小家里窮,沒有門童,內(nèi)心滿懷憂愁國家的計(jì)策,但朋友親近他,李密經(jīng)

常請朋友到他家里,和他們互相討論,抒發(fā)滿懷的豪情壯志,歌頌窈窕的篇章。

56期

陳人母逝,遵鄉(xiāng)人之規(guī),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之親皆來吊唁。后陳人外出,

其妻與之約以一年為期(規(guī)定的時日)。期(一周年)年之后,妻未見其歸,又

數(shù)年,仍未見其歸,悲而曰:"為何不見歸?一年之期早逝,吾期(期望)歸。

莫非與佳期(約會)而忘歸耶?"

陳母去世,按照鄉(xiāng)下的規(guī)矩,比較親近的親屬都來吊唁。后來陳外出,他的妻子

和他約定在一年的期限內(nèi)回來。一年之后,妻子不見他回家,又幾年,仍然不見

他回家,悲傷地說:"為什么不見回來?一年的時間早已經(jīng)過去,我期盼他回來。

莫非他自己尋歡作樂而忘歸嗎?

57奇

魏人見一舟,約七分有奇(余),甚奇(引以為奇)之,嘆曰:"天下奇(奇異

的)才多矣!,

魏人看到一條船,約七分多長,對此很好奇,感嘆說:"天下奇異的人才太多了!

58遷

白居易初入仕時,帝見之,以為奇才,授秘書省校書郎,后遷(晉升)為翰林學(xué)

±0白居易不畏權(quán)貴近臣,直言上書論事,常論及前朝遷(改變)滅之事。后因

觸怒皇帝,帝左遷(貶謫)其為江州司馬。

白居易初當(dāng)官時,太祖見到他,認(rèn)為他是奇才,授職秘書省校書郎,后來晉升為

翰林學(xué)士。白居易不害怕權(quán)貴近臣,直言不諱地上述談?wù)撜?,?jīng)常談到前朝廷

滅亡的事情。后來因?yàn)橛|怒皇帝,皇帝貶謫他為江州司馬。

59請

外敵來犯,曹劌請(請求)見,曰:"吾雖山野之人,尚能效力,請(請讓我)

從將戰(zhàn)。"帝許之。勝歸,帝設(shè)宴,為其慶功。席間,有大臣知曹劌不善音,欲

俾其出丑,請(希望某人做某事)其奏瑟以助興。

外國的敵人來侵犯,曹劌請求拜見莊公,說:"我雖然鄉(xiāng)下的人,尚能效力,請

讓我跟隨戰(zhàn)斗。"皇上同意了。勝利歸來,皇帝設(shè)宴,為他慶賀成功。席上,有

大臣知道曹劌不擅長音樂,要使他出丑,請他上臺奏瑟以助興。

60窮

蘇軾為杭州太守,見一人有才而窮(失意)厄,于路泣之,軾助之,并告其日:

"豈效阮籍窮(走投無路)途之哭?當(dāng)窮(處境艱難)且益堅(jiān),不可無氣節(jié)。”

此人銘記于心。后至長江嘆曰:"吾生須臾,長江無窮(盡),有生之年當(dāng)如蘇

太守?!?/p>

蘇軾擔(dān)任杭州太守,看見一個人有才華卻失意困苦,在路上哭泣,蘇軾幫助

他,并且告訴他;’怎么能效仿阮籍走投無路的時候哭泣?應(yīng)當(dāng)處境艱難時意志更

加堅(jiān)定,不可以沒有氣節(jié),這個人把蘇軾的話銘記在心。之后到長江感嘆說;"我

的一生短暫,長江卻無窮無盡,有生之年應(yīng)當(dāng)如同蘇太守一般。

1.愛3

①喜愛。晉陶淵明獨(dú)愛菊。(《愛蓮說》)

②熱愛。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一)》]

③愛護(hù)。愛其子,擇師而教之。(《師說》)

④愛惜。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六國論》)

⑤吝惜,舍不得。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過

秦論》"2014?江蘇高考)

⑥通“菱(di)”,隱蔽,躲藏。愛而不見,搔首蜘胭。(《詩經(jīng)?靜女》)

⑦吝嗇。百姓之以王為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⑧親愛的,心愛的。見大王愛女牧羊于野。(《柳毅傳》

2.安dn

①撫慰,安撫。時時為安慰,久久莫相忘。(《孔雀東南飛并序》)

②安置,安放。離山十里有王平安營。(《失街亭》)

③使……安定。既來之,則安之。(《季氏將伐顓臾》)

④安適,安身。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歸去來兮辭并序》

⑤安穩(wěn)。風(fēng)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

安定。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諫太宗十思疏》)

⑥表反問,哪里,怎么。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⑦表疑問,哪里,哪兒。沛公安在?(《鴻門宴》

3.被

b4i

①被子。一日晝寢帳中,落被于地。(《楊修之死》)

②覆蓋。成歸,聞妻言,如被冰雪。(《促織》)

③施加,施及。幸被齒發(fā),何敢負(fù)德?(《柳毅傳》)

④遭受,遇到。秦王復(fù)擊軻,被八創(chuàng)。《荊軻刺秦王》

⑤表示被動。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并序》pi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將軍身被堅(jiān)執(zhí)銳,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②披散,散開。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屈原列傳》)

4.倍bei

①原數(shù)基礎(chǔ)上增加的相等數(shù)。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過秦論》)

②加倍。雖倍賞累罰而不免于亂。(《五蠹》)

③通“背”,違背,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鴻門宴》)

5.本bSn

①草木的根。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②草木的干、莖.搖其本,以觀其疏密。(《種樹郭橐駝傳》)

③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屈原列傳》)

④本業(yè),指農(nóng)業(yè)?強(qiáng)本而節(jié)用。(《荀子?天論》)

⑤底本,版本。今存其本不忍廢。(《〈指南錄》后序》)

⑥原來的。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⑦本來。本自無教訓(xùn),兼愧貴家子。(《孔雀東南飛并序》)

⑧推究,考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伶官傳序》)

6.鄙bi

①邊遠(yuǎn)的地方。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荊軻刺秦王》)

②以……為邊界(邊邑)。越國以鄙遠(yuǎn),君知其難也。(《燭之武退秦師》)

③輕視,看不起??鬃颖善湫∑?。(《訓(xùn)儉示康》)

④輕賤。人賤物亦鄙,不足迎后人。(《孔雀東南飛》)

⑤庸俗,淺陋。敢竭鄙誠,恭疏短引。(《滕王閣序》)

7.兵blng

①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

②士兵,軍隊(duì)。沛公兵十萬,在霸上。(《鴻門宴》)

③戰(zhàn)爭。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軍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孫子?謀攻》)

8.病bing

①重病。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弊病,缺點(diǎn)。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為病。(《訓(xùn)儉示康》)

③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病梅館記》)

④使……成病態(tài)。以天梅病梅為業(yè)以求錢也。(《病梅館記》)

⑤擔(dān)心,憂慮。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

⑥責(zé)備,羞辱。古人以儉為美德,今人乃以儉相詬病。(《訓(xùn)儉示康》)

⑦困苦。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⑧疲勞。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摑苗助長》)

9.察chd

①細(xì)看,觀察。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齊桓晉文之事》)

③詳審,細(xì)究。向察眾人之議,專欲誤將軍。(《赤壁之戰(zhàn)》)

④明察,了解。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寡人之于國也》)

⑤考察和推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陳情表》)

⑥精明。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答客難》)

10.朝

chao

①朝見,朝拜:諸侯在春天拜見天子,或臣屬在早晨拜見國君。相如每朝時,常稱病。(《廉

頗藺相如列傳》)

②接受朝見,使……朝見。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過秦論》)

③拜訪。臨邛令繆為恭敬,日往朝相如。(《史記》)

④朝廷。于是入朝見威王。(《鄒忌諷齊王納諫》)

⑤朝代。指整個王朝,也指某皇帝的一代。三顧頻煩天下計(jì),兩朝開濟(jì)老臣心。(《蜀相》)

⑥對,向。坐北朝南。

zhao

早晨。朝避猛虎,夕避長蛇。(《蜀道難》)

11.曾

ceng

①曾經(jīng)。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并序》)

②竟,竟然。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

zeng

①指與自己隔著兩代的長輩與晚輩親屬。是高、曾時為一戶者,至曾、元時不分至十戶不止。

(《治平篇》)

②通“增”,增加。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12.乘

ch6ng

①駕,坐。乘犢車,從吏卒,交游士林。(《赤壁之戰(zhàn)》)

②升,登。乘彼境垣,以望復(fù)關(guān)。(《詩經(jīng)?氓》)

③趁,順應(yīng)。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④憑恃、依仗。愿乘長風(fēng),破萬里浪。(《宋書?宗港傳》)

⑤冒著。自京師乘風(fēng)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sheng

①一車四馬的合稱。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②輛。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13.誠chdng

①誠心誠意。蓋在殷憂,必竭誠以待下,既得志,則縱情以傲物。(《諫太宗十思疏》)

②表肯定。確實(shí),的確。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表假設(shè)推論。果真,如果。楚誠能絕齊,秦愿獻(xiàn)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傳》)

14.除chU

①臺階。黎明即起,灑掃庭除。(《朱子家訓(xùn)》)(2014?重慶高考)

②去掉,除去。興利除弊。(《答司馬諫議書》)

③修治。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記》)

④拜官授職。尋蒙國恩,除臣洗馬?(《陳情表》)

⑤流逝,過去。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元日》)

15.辭d

①借口,托辭。欲加之罪,其無辭乎?(《左傳?僖公十年》)

②言辭,文辭。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信陵君竊符救趙》乂2014?重慶高考)

③一種文體。(《歸去來兮辭并序》)

④告別,辭別。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⑤推辭,辭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⑥計(jì)較。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16.從

c6n9

①跟隨,追隨。天下云集響應(yīng),贏糧而景從。(《過秦論》)

②依順,聽從。臣從其計(jì)。(《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從事,參與。弟走從軍阿姨死。(《琵琶行并序》)

④依傍,緊挨著。樊噲從良坐。(《鴻門宴》)

⑤使……跟從。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xiàng)王。(《鴻門宴》)

⑥隨從的人。其從如云。(《詩經(jīng)》)

⑦指堂房親屬。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zong

⑧通“縱”,合縱的盟約。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過秦論》

17.殆d&i

①危險(xiǎn)。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秋水》)

②通“怠”,懈怠。有殆而欲出者,日:“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③表猜測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酈元之所見,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石鐘山記》)

④表約略。幾乎,接近,差不多。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18.當(dāng)

dang

①遮擋。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dāng)南日。(《項(xiàng)脊軒志》)

②意為對等,比得上。料大王士卒足以當(dāng)項(xiàng)王乎?(《鴻門宴》)

③占據(jù),把守。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蜀道難》)

④應(yīng)當(dāng)。老當(dāng)益壯,寧移白首之心?(《滕王閣序》)

⑤掌管,主持??ぶt士大夫請于當(dāng)?shù)馈#ā段迦四贡洝罚?/p>

⑥判決,判罪。臣知欺大王之罪當(dāng)誅。(《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表處所。對著,面對。當(dāng)窗理云鬟,對鏡帖花黃。(《木蘭詩》)

⑧表時間。值,在,正在。當(dāng)是時也,商君佐之。(《過秦論》)

⑨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當(dāng)歸還,還必相迎取。(《孔雀東南飛并序》)

⑩表未來的時間。將,將要。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師表》)

?通“倘”。表假設(shè),如果。則勝負(fù)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dang

①符合。將獻(xiàn)公堂,惴惴恐不當(dāng)意。(《促織》)

②當(dāng)作。安步以當(dāng)車。(《戰(zhàn)國策》)

③抵押,兩者相抵。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dāng)漢中地,臣請往如楚。”(《屈原列傳》)

19.道由。

①道路。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燭之武退秦師》)

②途徑,方法。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過秦論》)

③風(fēng)尚。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ā稁熣f》)

④道義。伐無道,誅暴秦。(《陳涉世家》)

⑤思想,學(xué)說。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過秦論》)

⑥道理,規(guī)律。吾師道也,夫席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⑦志向。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⑧取道。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

⑨說,講。何可勝道也哉?(《游褒禪山記》)

20.得

d6

①收獲。不如自行搜覓,冀有萬一之得。(《促織》)

②心得,體會。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游褒禪山記》)

③取得,得到。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④得意,滿足。當(dāng)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蘭亭集序》)

⑤取得,獲得。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勸學(xué)》)

⑥通“德”,感恩。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魚我所欲也》)

⑦能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xiàng)羽相見。(《鴻門宴》)

⑧融洽。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記王忠肅公翱事》)

⑨對,合適。此言得之。(《六國論》)

dSi

必須、應(yīng)該。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21.度

du

①計(jì)量長短的標(biāo)準(zhǔn)。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保ā多嵢速I履》)

②限度。樂盤游,則思三驅(qū)以為度。(《諫太宗十思疏》)

③制度,法度。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過秦論》)

④度量,氣度。常有大度。(《漢書?高帝紀(jì)》)

⑤常態(tài)。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荊軻刺秦王》)

⑥次,回。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江南逢李龜年》)

⑦譜寫。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揚(yáng)州慢》)

⑧過。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涼州詞》)

duo

①計(jì)算,衡量。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黎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過秦論》)

②推測,估計(j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

22.非

fei

①不對的,錯誤的。實(shí)迷途其未遠(yuǎn),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并序》)

②責(zé)怪,認(rèn)為不對。且舉世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遙游》)

③用在判斷句中,相當(dāng)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不。臣之辛苦,非獨(dú)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shí)所共鑒0(《陳情表》)

⑤沒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yuǎn)。(《勸學(xué)》)

23.復(fù)伯

①返回。以是知公子恨之復(fù)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恢復(fù)。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ā稁熣f》)

③回答。公子往,數(shù)請之,朱亥故不復(fù)謝。(《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告訴,上報(bào)。有復(fù)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保ā洱R桓晉文之事》)

⑤通“覆工遮蓋,蓋上。復(fù)之以掌,虛若無物。(《促織》)

⑥夾層的,雙層的。紅羅復(fù)斗帳,四角垂香囊。(《孔雀東南飛并序》)

⑦繁復(fù),重復(fù)。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⑧再,又,還。于是項(xiàng)伯復(fù)夜去,至軍中。(《鴻門宴》)

24.負(fù)fii

①以背載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

②擔(dān)負(fù),承受。使負(fù)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阿房宮賦》)

③使……承擔(dān)。均之二策,寧許以負(fù)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憑借,依仗。秦貪,負(fù)其強(qiáng),以空言求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⑤享有。久負(fù)盛名。

⑥覆蓋。蒼山負(fù)雪,明燭天南。(《登泰山記》)

⑦背棄,違背。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fù)約不償城。(《廉頗藺相如列傳》)

⑧辜負(fù)。誓天不相負(fù)。(《孔雀東南飛并序》)

⑨蒙受,遭受。不明不暗,負(fù)屈銜冤。(《竇娥冤》)

⑩敗,戰(zhàn)敗。故不戰(zhàn)而強(qiáng)弱勝負(fù)已判矣。(《六國論》)

25.蓋

gai

①車蓋。今已亭亭如蓋矣。(《項(xiàng)脊軒志》)

②遮蓋。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并序》)

③勝過,壓倒。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赤壁之戰(zhàn)》)

④發(fā)語詞,表推測,大概。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禪山記》)

⑤大概因?yàn)?。承接上文,說明原因,帶有推測的意思。表推測。大概。今言“華”如“華實(shí)”

之“華”者,蓋音謬也。(《游褒禪山記》)

⑥用在句首,不譯。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報(bào)任安書》)

h6

⑦疑問代詞。通“盍”,何,怎么。技蓋至此乎?(《庖丁解?!?/p>

26.故9ti

①緣故,原因。且以一璧之故逆強(qiáng)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舊交。君安與項(xiàng)伯有故?(《渡門宴》)

③舊。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念奴嬌?赤壁懷古》)

④過去,從前。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項(xiàng)脊軒志》)

⑤衰老。暮去朝來顏色故。(《琵琶行并序》)

⑥故意,特意。故遣將守關(guān)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鴻門宴》)

⑦仍然,仍舊。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孔雀東南飛并序》)

⑧固,本來。此物故非西產(chǎn)。(《促織》)

⑨所以。故木受繩則直。(《勸學(xué)》)

27.顧gii

①回頭看,環(huán)視。相如顧召趙御史。(《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看,視。成顧蟋蟀籠虛,則氣斷聲吞。(《促織》)

③顧念,顧惜。激昂大義,蹈死不顧,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記》)

④顧慮,顧及。大行不顧細(xì)謹(jǐn),大禮不辭小讓。(《鴻門宴》)

⑤看望,拜訪。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出師表》)

⑥表輕微轉(zhuǎn)折,只不過。顧吾念之,強(qiáng)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

頗藺相如列傳》)

⑦表反問。豈,難道。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為學(xué)》)

28.固gii

①險(xiǎn)要的地勢。秦孝公據(jù)嵯函之固。(《過秦論》)

②鞏固,安定。固國不以山溪之險(xiǎn)。(《天時不如地利》)

③使……穩(wěn)固。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疏》)

④固執(zhí),頑固。獨(dú)夫之心,日益驕固。(《阿房宮賦》)

⑤牢固。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

⑥堅(jiān)決,堅(jiān)持。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⑦本來,原來。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六國論》)

⑧確實(shí),實(shí)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記》)

⑨表讓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報(bào)任安書》)

29.歸gul

①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來歸。(《項(xiàng)脊軒志》)

②返回。田園將蕪胡不歸?(《歸去來兮辭并序》)

③歸還。臣請完璧歸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歸依,歸附。而皆背晉以歸梁。(《伶官傳序》)

⑤趨向;集中于一處。以愚辭歌愚溪,則茫然而不違,昏然而同歸。(《愚溪詩序》)

30.國gu6

①國家。國危矣,若使?fàn)T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燭之武退秦師》)

②國都,京城。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wù)?。(《齊人有一妻一妾》)

31.過gub

①過失,過錯。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

②走過,經(jīng)過。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阿房宮賦》)

③勝過,超過。裘馬過世家焉。(《促織》)

④犯有過錯,錯誤。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觸龍說趙太后》)

⑤責(zé)備。聞大王有意督過之。(《鴻門宴》)

⑥拜訪,探望。愿枉車騎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32.何he

①什么。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②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何等,多么。隱隱何甸甸,俱會大道口。(《孔雀東南飛并序》)

he

通“呵”,呵斥,呵問。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