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_第1頁
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_第2頁
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_第3頁
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_第4頁
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一、本文概述《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是一篇深入探討東夷文化起源、發(fā)展及其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影響的文章。東夷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旨在通過考古學的視角,系統(tǒng)梳理東夷文化的發(fā)展脈絡,揭示其文化內涵和特點,進一步認識東夷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獨特地位。文章首先回顧了東夷文化的歷史背景和研究現狀,指出了當前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接著,文章詳細闡述了東夷文化的地理分布、時間跨度以及主要遺址和出土文物,通過對這些遺址和文物的分析,揭示了東夷文化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在此基礎上,文章進一步探討了東夷文化的經濟形態(tài)、社會組織、宗教信仰、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特點,以及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動。文章總結了東夷文化的貢獻和影響,指出了東夷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對后世文化的深遠影響。文章也指出了當前考古學研究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了未來研究的方向和展望。通過本文的研究,我們不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東夷文化的內涵和特點,也可以更全面地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二、東夷文化的地理分布與遺址概覽東夷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理分布廣泛,遺址眾多,充分反映了這一區(qū)域豐富的歷史積淀和文化特色。東夷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天的山東半島、蘇北、淮北一帶,這一區(qū)域地理環(huán)境獨特,資源豐富,為東夷文化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山東半島,東夷文化的遺址數量眾多,分布密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山東日照的兩城鎮(zhèn)遺址。該遺址是東夷文化的核心區(qū)域之一,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石器和玉器,展示了東夷文化在制陶、石器制作和玉器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藝。山東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也是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和研究為我們揭示了東夷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在蘇北和淮北地區(qū),東夷文化的遺址同樣豐富。例如,位于江蘇連云港的藤花落遺址,是東夷文化在蘇北地區(qū)的重要代表。該遺址出土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陶器、石器等文物,反映了東夷文化在這一地區(qū)的獨特發(fā)展軌跡。淮北地區(qū)的石棚山遺址等也是東夷文化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的發(fā)現和研究為我們揭示了東夷文化在淮北地區(qū)的傳播和發(fā)展情況。通過對東夷文化遺址的概覽,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一區(qū)域文化的獨特性和豐富性。東夷文化的地理分布廣泛,遺址眾多,不僅展示了東夷人民在制陶、石器制作、玉器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藝,也反映了他們在農業(yè)、畜牧業(yè)、手工業(yè)等方面的繁榮發(fā)展。這些遺址的發(fā)現和研究也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東夷文化的重要窗口,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三、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是研究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遺存以其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風格,揭示了東夷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通過對東夷地區(qū)考古發(fā)掘的各類物質文化遺存的分析,我們可以對東夷文化的面貌有更深入的了解。在考古發(fā)掘中,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主要包括石器、陶器、玉器等。這些遺物不僅在數量上豐富,而且在制作技術、造型藝術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石器方面,東夷文化的石器制作精細,種類繁多,有砍伐器、刮削器、磨盤等,反映了東夷人類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陶器方面,東夷文化的陶器以其獨特的造型、精美的紋飾和精湛的制作工藝而著稱,如黑陶、灰陶等,體現了東夷人民對美的追求和審美觀念。玉器方面,東夷文化的玉器以其精美的工藝、獨特的造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而備受矚目,如玉璧、玉琮等,顯示了東夷人民對玉器的崇拜和獨特審美。除了石器、陶器和玉器外,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還包括建筑遺跡、墓葬等。建筑遺跡方面,東夷地區(qū)的房屋結構獨特,多采用土木結構,屋頂覆蓋草木,這種建筑風格既適應了東夷地區(qū)的氣候條件,也體現了東夷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墓葬方面,東夷文化的墓葬形式多樣,有土坑墓、石室墓等,墓葬中出土的隨葬品豐富多樣,反映了東夷社會的等級制度和喪葬習俗。通過對東夷文化物質文化遺存的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東夷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社會形態(tài)。這些遺存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也為我們研究東夷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也為我們展示了東夷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財富。東夷文化的物質文化遺存是研究東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遺存的研究和分析,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東夷文化的歷史淵源、發(fā)展脈絡和社會形態(tài),揭示東夷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這些遺存也為我們研究東夷文化的內涵和特點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歷史遺產和文化財富。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東夷文化物質文化遺存的研究和保護工作,讓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fā)揚。四、東夷文化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東夷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具有獨特的特征和深遠的影響。通過對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我們可以揭示出其社會結構的多層次性和宗教信仰的多元性,以及這兩者之間緊密的關系。東夷文化社會結構的主要特征是氏族部落的存在和發(fā)展。從考古發(fā)現來看,東夷文化區(qū)的遺址往往以聚落的形式出現,這些聚落大小不一,但多數呈現出明顯的中心聚落和衛(wèi)星聚落的分布格局。這種分布格局表明,東夷文化社會已經形成了較為穩(wěn)固的氏族部落聯(lián)盟。在氏族部落中,血緣關系是社會關系的基礎,氏族成員共同享有土地和資源,共同承擔義務和責任。氏族首領通常擁有較高的地位和權威,負責領導氏族成員進行生產活動、維護社會秩序和處理外部關系。東夷文化的宗教信仰具有多元性和神秘性。從考古資料來看,東夷人崇拜的自然神祇眾多,包括太陽神、月神、雷神、風神等。東夷人還崇拜祖先神,認為祖先的靈魂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保佑族群的繁榮昌盛。為了表達對神祇的崇敬和祈求,東夷人舉行各種祭祀活動,如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禳除災難等。這些祭祀活動通常在特定的場所進行,如祭壇、神廟等。同時,東夷人的宗教信仰還體現在隨葬品的使用上,他們常常將代表不同神祇形象的器物作為隨葬品,以期在死后世界繼續(xù)享受神祇的庇佑。東夷文化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一方面,社會結構為宗教信仰提供了土壤和條件。氏族部落的存在和發(fā)展為東夷人提供了共同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使得宗教信仰成為維系氏族團結和凝聚力的重要紐帶。另一方面,宗教信仰也反作用于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和神秘性為東夷社會的穩(wěn)定和秩序提供了精神支撐和道德約束,使得氏族成員在共同信仰的基礎上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東夷文化的社會結構與宗教信仰是其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我們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這一古代文化的內涵和特點,為我們認識和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提供重要的視角和參考。五、東夷文化的發(fā)展階段與分期東夷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歷程漫長且復雜。通過對考古資料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將東夷文化的發(fā)展劃分為若干階段,并對這些階段進行分期。這不僅有助于我們更深入地理解東夷文化的內涵,也能為我們揭示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以及其他地區(qū)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影響。新石器時代早期,東夷地區(qū)的文化面貌初現端倪。這一時期的考古遺址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qū),如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等。這些遺址出土的石器工具、陶器和骨器,顯示了東夷先民在漁獵、采集和原始農業(yè)方面的生活狀態(tài)。同時,這些文化遺物也反映出東夷文化在早期的獨特性和原創(chuàng)性。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組織的復雜化,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東夷文化進入了快速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考古遺址數量增多,分布范圍也擴大至內陸地區(qū)。典型的文化代表有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等。這些文化在農業(yè)、手工業(yè)、定居生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同時,城市、祭祀等社會現象也開始出現。青銅時代的到來,標志著東夷文化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這一時期的東夷文化,不僅在物質文化上有了顯著的進步,如青銅器、玉器等高精尖工藝品的出現,而且在精神文化、社會組織等方面也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東夷地區(qū)的青銅器以其獨特的風格和精湛的工藝,顯示了東夷先民在金屬冶煉和鑄造技術方面的高超水平。同時,青銅器上的紋飾和圖案,也反映了東夷先民在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精神追求。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東夷文化的發(fā)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鐵器的廣泛使用,極大地提高了東夷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力和手工業(yè)水平。隨著中原文化的向東擴散和融合,東夷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也開始吸收中原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夷—中原文化交融現象。這一時期,東夷地區(qū)的城市、墓葬、祭祀等社會現象也更為豐富和復雜,顯示了東夷社會在組織結構、宗教信仰、藝術審美等方面的多元化發(fā)展。東夷文化的發(fā)展階段與分期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從新石器時代早期到鐵器時代及以后,東夷文化經歷了從原始到文明、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元的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東夷文化不僅保留了自身的獨特性和原創(chuàng)性,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夷文化體系。這一文化體系不僅為華夏文明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也為我們今天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多樣性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六、東夷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地位與影響東夷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豐富了華夏文化的內涵,更在多個方面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地理分布上,東夷文化主要涵蓋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這一地區(qū)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越,海岸線漫長,河流縱橫,為古代文明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這種地理環(huán)境也促使東夷文化在海洋漁業(yè)、航海技術、制鹽業(y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些成就為中國古代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經濟形態(tài)上,東夷文化以農業(yè)為基礎,同時兼重漁獵和手工業(yè)。這種多元化的經濟形態(tài)不僅提高了東夷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促進了東夷文化的繁榮和發(fā)展。東夷文化中的農業(yè)、漁獵和手工業(yè)技術,通過與其他文化的交流,逐漸傳播到中原地區(qū),對中國古代經濟的整體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在政治制度上,東夷文化中的部族聯(lián)盟和方國制度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東夷文化中的部族聯(lián)盟和方國制度,體現了原始民主和早期國家的政治特點,這種政治制度的特點在中國古代早期國家政治中也有所體現,對后世政治制度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在文化藝術上,東夷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創(chuàng)造力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東夷文化的陶器、玉器、青銅器等藝術品,以其精美的工藝和獨特的風格,展現了東夷文化的獨特魅力。這些藝術品不僅反映了東夷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觀念,也為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和啟示。在宗教信仰上,東夷文化的原始宗教和神話傳說為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東夷文化中的原始宗教和神話傳說,體現了東夷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這些信仰和傳說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中也有所體現,對中國古代宗教文化的發(fā)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東夷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地位與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它不僅豐富了華夏文化的內涵,更在地理、經濟、政治、文化、宗教等多個方面對中國古代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對東夷文化的深入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發(fā)展脈絡和多元文化交融的歷史進程。七、結論通過對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我們得以一窺這一古老文明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東夷文化,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fā)展歷程既體現了中華文明的連續(xù)性,又展現了多元一體的文化特色。在考古資料的基礎上,我們梳理了東夷文化的起源、發(fā)展與演變過程,揭示了其與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宗教信仰、藝術審美等方面的緊密聯(lián)系。東夷文化的考古發(fā)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更在精神文化層面展示了其開放包容、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風貌。值得一提的是,東夷文化在與其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既保持了自己的獨特性,又吸收了其他文化的先進元素,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不僅促進了東夷文化的繁榮發(fā)展,也為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通過對東夷文化的考古學研究,我們深刻認識到,保護和傳承這一文化遺產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未來,我們期待通過更多的考古發(fā)掘和研究工作,進一步揭示東夷文化的內涵與價值,為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貢獻新的力量。參考資料:東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載者。稱呼上是對黃河流域下游包羲、太昊、蚩尤、伏羲氏后裔,風夷、畎夷、陽夷和少昊后裔,鳥夷、白夷等夷人方國的總稱或是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早期東夷是華夏族的族源之一??脊派?,東夷文化發(fā)源于泰沂山區(qū),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fā)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古時謂東夷有九種,《論語·子罕》云:“子欲居九夷?!笔瑁骸皷|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更、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后漢書·東夷傳》云:“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薄锻踔啤吩疲骸皷|方曰夷?!币恼?,柢也,言仁而好生,萬物柢地而出。故天性柔順,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國焉。夷有九種,曰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故孔子欲居九夷也。《論語》、《春秋左氏傳》、《戰(zhàn)國策》等書中也均提及九夷?!熬拧辈⒎蔷唧w數目,只表示眾多之義,如《爾雅·釋地》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之說。本義:東方之人。即我囯古代中原對東部各部落的統(tǒng)稱。有淮夷、萊夷、鳥夷、島夷、湡夷等。分布在今江蘇省,安徽省,山東省一帶。夷”,古山東話中音同“人”,原意為“一人負弓”(《說文解字》),與華是同位語。詞義性質從地理名詞轉變成對中國文化起源領域意義上的文化淵源性質的名詞。3“東”和“夷”字在龍山文化時期(距今約4600至3300年)的骨刻文字中已經出現。先秦的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各部落與方國,大體可分為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三個主要階段。舊石器時期:距今50萬年前的舊石器早期,今山東省最早的居民就棲息在沂源縣魯山腳下的溶洞中,他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以母為氏,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距今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隨著族群的擴大,他們?yōu)榱藢ふ腋玫脑蕉瑘鏊蜕瞽h(huán)境,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陽而居,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臨沂地區(qū)的沂沭河大平原上,用波瀾壯闊的氏族大遷徙,譜寫了神話中“夸父追日”的歷史壯舉。新石器時代:距今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在沂沭河流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他們在這里定居下來,開始馴養(yǎng)家畜,馴化農作物,開始了最初的原始農業(yè)活動。在學術界,人們稱人類最早的農耕文明為第一次綠色革命。東夷祖先用他們的聰明智慧使沂沭河流域成為我國原始農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搖籃之一。在距今8500年前后,東夷族群逐漸形成。他們先后歷經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開始在這片土地穩(wěn)定發(fā)展。夏初,后啟與后益爭奪共主地位的斗爭以及從仲康失國到少康復國,中經后羿、寒浞“代夏政”,直到后杼滅有窮氏,前后經歷半個世紀的斗爭,是少昊集團中那些與黃炎集團結成部落聯(lián)盟的各部落在部落聯(lián)盟向國家過渡過程中的斗爭。這些部落已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的行列,成為華夏起源時期東系的重要來源。他們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即今山東省北部與河南省、河北省接壤的地區(qū)。在夏代,還有一支從東夷中分化出來加入了華夏雛形形成行列的,就是商部落。他們從燕山地區(qū)南下,興起于河濟之間,終于造成了代夏而建立中國第二個王朝的基礎,其過程已在華夏雛形的形成一節(jié)敘述。在泰山與古濟水流域,形成了以奄與薄姑為中心的各方國。西周初奄與薄姑仍是東夷中的大國,他們是東夷中社會發(fā)展水平最接近夏、商的方國,而泰山以東至海,以南至淮的各部落與方國,即夏、商時期的九夷或夷方。西周時期:西周初既滅奄及薄姑,封魯與齊于其故地。以齊魯為中心,今山東省境內到春秋的只有萊夷沒有完全華化?;此貐^(qū)諸夷,為西周東方的勁敵,是西周中、后葉東夷的主體。齊與魯對周圍東夷部落的政策有明顯的區(qū)別。齊國的中心地區(qū),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述,在薄姑立國以前曾有一支姜姓的西系部落逢伯陵東遷至此?!妒酚洝芬舱f:“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薄都狻芬秴问洗呵铩氛f是指“東夷之土”。齊的遠古祖先已與東夷發(fā)生過較密切的關系。齊“大公至國,修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齊采取了文化禮俗兼容并包、經濟方面充分發(fā)揮地利的政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齊太公在營丘立國之初雖然遇到了萊夷來爭,但很快就穩(wěn)定了,只有五個月就向周公報告其施政與奏效,使周公感到出乎意外的快。伯禽至魯,卻過了三年才向周公報告其施政,“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后除之,故遲’?!敝芄趯Ρ攘她R、魯這兩種不同的方針政策及其效果之后:“乃嘆曰:‘嗚呼,魯后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齊、魯這兩種政策的不同效果,在考古學發(fā)現中已有初步的印證。據研究:“近些年,臨淄齊國故城與曲阜魯國故城相繼進行了發(fā)掘,看出齊魯兩國在西周、春秋時期,彼此文化面貌、喪葬習俗、城市布局等方面,的確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結合文獻記載,齊國的商文化色彩濃厚,還保存許多原始的殘余(如大量地殺殉人畜與婦女地位較高等等),而魯國則保持周文化傳統(tǒng),證明司馬遷所說太公治齊‘因其俗,簡其禮’與魯公伯禽治魯‘變其俗,革其禮,是有根據的?!饼R雖來自黃河中游,文化根基出自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的西系,但他所采取的政策,促進了黃河流域東西兩大系文化與部落的進一步融合,不僅在春秋時首先稱霸,齊國的文化對整個華夏文化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齊國周圍的東夷部落較快地與之融為一體,至春秋中后葉,前567年(齊靈公十五年)齊國滅萊,于是山東半島各東夷小國已被齊兼并。齊從春秋初葉已超過魯國,并基本上統(tǒng)一齊魯大地,成為東方最強大的諸侯,與他從立國時期已確定的兼容并包的政策有很大的關系。魯在受封時,周王是定下了“啟以商政,疆以周索”方針的,而伯禽強調變革當地土著居民的禮俗,雖然魯以推行周禮著稱,但當地土著的習俗仍頑強地保留著。據對魯國故城的初步發(fā)掘,共清理了129座兩周時期的墓葬,時間跨度從西周初葉到戰(zhàn)國初葉共五六個世紀。這129座墓可分為葬制風格迥異的甲乙兩組。據研究,乙組肯定是周人的墓葬,而甲組可以肯定不是周人的墓葬,“甲組墓從西周至少一直延續(xù)到春秋晚期,這個事實說明當地民族固有的社會風尚曾牢固地、長時間地存在著,并經歷了自己發(fā)展同化的過程”。實際上,魯國頑強地推行周禮,也必然還會與當地文化相結合,周禮起著主導作用。儒家祖師孔夫子,其先為宋人,是商族苗裔,他說周禮本身就吸收了夏、商二代的精華,“郁郁乎文哉,吾從周”。魯在東夷文化起源發(fā)展的中心地區(qū),以周文化為主導,發(fā)展出對后世有很大影響的孔孟儒家學說,在實際的發(fā)展中不像伯禽所推行的“變其俗,革其禮”的政策那么徹底,仍是周俗與夷俗并存而又以周禮為主導相互融合。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到春秋時,在魯國附近,還存在著包羲太昊伏羲氏的后裔任、宿、須句、顓臾等風姓小國,在今山東境內還有己鷙少昊金天氏后裔莒、郯、譚、費等國。他們與諸夏通婚、會盟,在與楚國的爭霸斗爭中,他們主要是依附齊、魯,被認為是諸夏的同盟。從出土文物看,今山東境內的春秋東夷各國,社會與文化發(fā)展水平也很接近中原各諸侯,只是因為他們仍保留一些東夷禮俗,當時仍被認為是東夷。實際上已是與諸夏即合而未化,到戰(zhàn)國時,這種文化上的差別已不引起人們重視了?;春又?、下游,今河南、安徽、江蘇等省接壤與鄰近地區(qū),少昊集團的后裔嬴姓與偃姓諸國,如徐、江、葛、黃、淮夷、鍾離、英、舒鳩等,春秋時期他們主要傾向于“即事諸夏”,與諸夏通婚,參與會盟,出土器物有明顯特點,凡有銘文的都是周代通行的文字。在春秋爭霸與戰(zhàn)國大兼并的歷史進程中,他們先后被楚、吳、魯、越所兼并,他們的文化對齊、魯、楚及吳越都有影響,在政治上逐步統(tǒng)一過程中,文化與民族得到交匯融合,夷夏間的差別逐漸消失,當秦統(tǒng)一六國時,“其淮泗夷皆散為民戶”,都已經成為華夏的一部分。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fā)現,商與東夷發(fā)生過多起戰(zhàn)爭,殷(依燕穎聲)商多次征討東夷使得元氣大傷,最終被周趁機...周也與東夷(商同盟對抗周人)頻繁戰(zhàn)爭。據說東夷人最早發(fā)明弓箭,擅長射箭。距今4600至3300年的龍山文化時期骨刻文中已經發(fā)現了類似人背弓形的“夷”字,“從大從弓”有了原始依據。夷的族稱,今所見為當時確證的,以甲骨卜辭關于尸(夷)方的記錄為最早;古籍記載則夏代的東方已有眾多夷人的方國部落?!逗鬂h書·東夷傳》說:“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鳳夷、陽夷?!边@九種夷都見于古本《竹書紀年》關于夏朝與東方諸夷關系的記載。實際上,“九”僅言其多,不必拘泥于九種?!吨駮o年》所載,夏代還有淮夷、藍夷;《尚書·禹貢》記載兩河之間的冀州有鳥夷(一作島夷,字形近似致誤);青州在泰山以東至海有嵎夷、萊夷;青州南部至淮河有淮夷;淮南與淮海之間揚州也有鳥夷(一作島夷)?!队碡暋烦蓵趹?zhàn)國,或亦保存了夏代部落的名稱。甲骨卜辭對于商朝東方與東南方的夷人,寫作“”方和“”“”方。前者像人側立之形,釋為“人方”,后二者均像人蹲踞之形,與夏人危坐不同,釋為“尸方”。甲骨文學界認為作為族稱,兩者都是夷的假借字。然而有的學者認為“人方”指商東南方淮水流域靠海一帶和山東半島靠海一帶;有的學者認為人方與尸方是同一稱謂的不同寫法,都是指商東方與東南方的諸夷。郭沫若先生說:“尸方當即東夷也。征尸方所至之地有淮河流域者,則殷代之尸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帝辛時期,東夷叛亂,商朝派大軍征伐。這在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左傳》昭公四年云: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又如同書昭公十二年曰:紂克東夷而隕其身,把對東夷的戰(zhàn)爭,說成商紂王失國身亡的原因,足見商紂對東夷的戰(zhàn)爭,使商王朝的實力消耗很大。當周武王率師打到牧野時,商紂王才倉促調遣軍隊應戰(zhàn)。這些軍隊久困戰(zhàn)場,無心戰(zhàn)斗,前徒倒戈,終于導致商王朝的滅亡。西周金文才正式出現了“東夷”的稱謂。在整個西周時期,東方諸夷都是周王朝的勁敵。文獻記載周對東方的戰(zhàn)爭,不同時期出現了東夷、淮夷、南淮夷、南夷等不同稱謂,這些稱謂,實際上反映了周王朝不同時期對東方勁敵用不同地理方位概括。西周前后兩三個世紀觀念上的變化,造成了現在研究工作辨析的困難。學術界對西周時期東夷、淮夷、南淮夷到底指哪些地區(qū)的部落與方國,有著不同的看法。據張懋镕《西周金文所見東夷、淮夷、南夷、南淮夷比較表》統(tǒng)計,西周早期僅見有“東夷”,周公、成王東征的對象金文中記載都概稱為東夷,而《史記·周本紀》說:“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魯周公世家》說:“管、蔡、武庚等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興師東伐……寧淮夷東土?!敝芄?,成王東征雖涉及淮夷,而主要是在山東省境,此為東夷起源的地區(qū),也是夏、商時東方諸夷的核心地區(qū)。金文為當時實錄,西周早葉以東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而淮夷包括即在其中。周公,成王東征以后,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勢力一蹶不振,且周王朝封太公于齊,封周公子魯以鎮(zhèn)東方。到西周中葉淮夷在淮河地區(qū)興起,成為東夷中勢力最強的一支。據上引張懋镕的《比較表》第二欄,西周中期金文只見有淮夷,反而不見東夷的記錄。說明成康以后,周王朝與東方諸夷的關系,主要對手是淮夷,因而又以淮夷概稱東方諸夷部落與方國了。文獻記載多為后世追敘,關于周公、成王東征的記載,蓋成于成康以后,所以依周中期的觀念,反以淮夷概稱東夷了。到了西周晚葉,夷王時期《禹鼎》復見淮夷與東夷并舉,而淮夷居前;厲王時器《鐘》又有南夷與東夷并見,而南夷居前。周晚葉的南淮夷、東夷各指哪些地區(qū)的部落與方國,可在東夷與西周的關系中去辨析。一直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文獻中關于東夷的軍事活動已涉周雒邑畿甸地區(qū),然而其分布范圍,都沒有超出海岱與淮河流域。先秦的東北夷,包括肅慎,息慎同音異譯?!妒酚洝の宓郾炯o》敘述舜時“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在來貢的諸民族中有息慎?!都狻芬嵭淖⒔庹f:“息慎,或謂之肅慎,東北夷?!薄秶Z·魯語下》,記述孔子在陳,有隼死于陳侯之庭而身上留著射來的楛矢石砮,于是問孔子。孔子說:“隼之來遠矣,此肅慎民之矢也?!辈⑶抑v述其中出典,是周武王克商,命四方各族進貢方物,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度有一尺多。周王為了以其能招來遠方的美好政績垂法后世,在箭桿上刻了“肅慎氏之貢矢”,分給舜的后裔而封于陳??鬃诱f:“分異姓以遠方之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之貢?!表f昭注:“肅慎,東北夷之國,故隼之來遠矣?!泵C慎人的分布,學術界長期有過多種推論。然而古人早已指明肅慎人在不咸山(今長白山)之北?!渡胶=洝ご蠡谋苯洝罚骸按蠡闹?,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郭璞注:“今肅慎去遼東三千余里?!惫睍x人,晉遼東城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老城區(qū),晉尺約相當今6寸,當時3000里合今華里1800里左右,明顯已在長白山以北?!度龂尽|夷傳》:“挹婁在夫余東北千余里,濱大海?!庇终f:“其弓長四尺,力如弩,矢用楛,長尺八寸,青石為鏃,古肅慎之國也。”三國時夫余王城大概還在今吉林市境,其東北晉時千余里,合今華里600里左右。兩書所記肅慎地理,都相當于今黑龍江省寧安縣附近?!缎绿茣げ澈鳌氛f:渤?!耙悦C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賈耽《入四夷道城紀》說:渤海上京“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肅慎城”,渤海上京遺址即今寧安縣東京城。按文獻記載,肅慎分布在以今牡丹江中游為中心的地區(qū)。再證在考古學發(fā)現的楛矢石砮及對肅慎人文化遺址得出的判斷,可以肯定肅慎人是起源于今牡丹江流域的東北古民族,又是東北與中原王朝發(fā)生政治交往最早、源遠流長的古代民族。夫余人,又有扶余、鳧臾等異譯?!妒酚洝酚浭銮貪h時的經濟區(qū)域說:“夫燕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北鄰烏桓、夫余”,而《論衡·吉驗篇》記述夫余立國的傳說:“北夷橐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對曰:‘有氣大如雞子,從天而下,故我有娠?!焙螽a子,即夫余的始祖東明。說明夫余人的始祖?zhèn)髡f,也帶有東夷以鳥為上天使者的特點。夫余人立國以北流松花江中游平坦地區(qū)為中心,其先橐離大概分布在嫩江支流烏裕爾河流域。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說《海經》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tǒng)”。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眲⒆诘希?)寫道:“《海經》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容的寫照。《山海經》中的文字多靜態(tài)的刻畫,而少動態(tài)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包括《山經》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有了現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不過,《海經》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書中的內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渡胶=洝窔v來被大多數人認為“荒誕不經”。連敢于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例如《海外東經》記載“{工蟲}々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山海經》先有圖后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后來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時間已經過了幾百年,而著者并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虹虹,并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只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也正也為《山海經》的所謂荒誕不經,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金榮權(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于《山海經》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兩經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于炎帝世系,也不隸屬于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關于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部落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里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里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里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余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fā)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表》(6)說:“《山海經》者,出于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后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新校正序》稱《山海經》相傳“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認為,《山海經》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盡管“古人關于禹益作《山海經》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則至今流傳,其中《山徑》和《海經》各成一體;《海經》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與《海內四經》,一組為《大荒四經》與《海內經》。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F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9)在“《山海經》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因此,在考證《山海經》地望時,《大荒東經》和《海外東經》可以相互印證。《山海經》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也就是說,古《山海經圖》與現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蓖跻葑⒊~招魂云:“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根據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qū)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后期東夷部落首領)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qū)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fā)現《海外東經》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報告如下:據《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旸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装矅⒃?“東夷之地稱嵎夷?!倍鴯芬脑谥袊鴸|方的青州?!渡袝碡暋吩唬骸昂?、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尚書。禹貢》又載:“海、岱及淮惟徐州?;匆势鋪V,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于淮泗,達于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于徐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屬徐州無疑,但日照地區(qū)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于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于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qū)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qū)應屬于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qū)。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qū)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qū)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qū),由于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qū)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qū)的聯(lián)系。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qū)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云縣及其周邊地區(qū)。考古結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云港市的灌云縣?!渡胶=?。海內經》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云港附近云臺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云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范圍。(一)《山海經·海外東經》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大荒東經》“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于《大荒東經》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描述的地域的總稱。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云縣北至青島市區(qū)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二)在《山海經·海外東經》和《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逗M鈻|經》“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洞蠡臇|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尸”。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尸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xié)副主席鄭礎久和連云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渡胶=?。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zhàn)國時,先后歸越、齊、楚領地。秦時置贛榆縣,治于鹽倉城,屬瑯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瑯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于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云港市北連云區(qū));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后隸屬于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成書于秦,奢比尸國位于今之贛榆;要是成書于漢代,奢比尸國有可能位于古郁州,即今之連云港市連云區(qū)。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國很有可能在連云區(qū)。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于連云港市中云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云臺山和北云臺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fā)現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余件。《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于青丘?!苯K贛榆縣有青口鎮(zhèn),或許與青丘國有關。青口鎮(zhèn)南距連云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wèi)80公里。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fā)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渡胶=洠仙浇洝罚骸坝蝎F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惫弊ⅲ骸凹淳盼埠?。由于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系。根據《山海經·海外東經》,青丘國位于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根據《大荒東經》,青丘國位于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渡胶=洝ずM鈻|經》“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备哒T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笔枪疟居旋X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渡胶=洝ご蠡臇|經》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后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蹲髠鳌る[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短藉居钣洝肪矶昂V荨睏l下云:“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wèi)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wèi)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豆食谴呵铩懦沁z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fā)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注:“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于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肮饩w《縣志》載:界墻城,即紀鄣城?!敖鐗Τ?,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啊端涀ⅰ份d:“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保欢蓬A《左傳》注:“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wèi)一帶,二者相去并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臺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紀國姜姓為炎帝后裔的記載出現較晚,最早見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春秋時,紀國被齊國所滅,其后以國名"紀"為氏。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如下:第一,《山海經》數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區(qū)的后裔,但在《海外東經》或《大荒東經》的地域內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例如:《北山經>”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渡胶=洝ご蠡奈鹘洝贰坝谢ト酥畤?。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內經》“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逗冉洝贰把椎壑畬O伯陵,伯陵同吳權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蹲髠?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蹲髠鳌范抛⒎Q:“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臺子西周墓出土了屬于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后,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第二,根據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后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有兩個紀國的話)。關于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國名記載:“炎帝后,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后,周封國不在此地”。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蹲髠鳌る[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奔o國為姜姓所建,并見于《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臺遺址等。己侯鐘便出土于紀侯臺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出土了一批紀器。據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于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后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等周王室或其諸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后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偣?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后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于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的海岱地區(qū)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后裔從黃河中上游遷移到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qū),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qū)??脊艑W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制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qū),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fā)現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并未發(fā)現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qū)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姜。海岱地區(qū)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第七,許倬云(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徙,然后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成封建的統(tǒng)治階層?!抖Y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后者?!彼^“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tǒng)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后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后來周王朝將炎帝后裔作為統(tǒng)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后裔成了“國人”,帝俊后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后的說法?!痘茨献印ば迍沼枴罚?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海外東經》“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東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洞蠡哪辖洝罚骸皷|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后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huán)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在《山海經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根據黑齒國在“湯谷上(南)”,湯谷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谷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圣地。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調查后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zhèn)遺址面積相仿。在這里首次發(fā)現了土坯房建筑,特別是奠基石的發(fā)現揭開了中國在建筑領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成方形墓框的現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并用的文明時代。根據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普查結果,堯王城周邊地區(qū)為三級聚落分布。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堯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遺址南部的磴山一帶。磴山東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眾多關于太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傳說(23)?,F在仍然有太陽神石、石祖像、太陽神陵、雞呴呴嘍山、老母廟等遺跡。石盆山中的山谷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澗。根據清人王隕(24)的記載,望仙澗中有老母廟,祭祀的是女媧和羲和。在奢比尸國(今江蘇連云港連云區(qū)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逗M鈻|經》“<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大荒東經》:“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谷所在”?!洞蠡臇|經》:“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逗M鈻|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洞蠡臇|經》:“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云縣大伊山一帶。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云港市灌云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臺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余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征,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在贛榆之尸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zhèn)到嵐山安東衛(wèi)虎山鎮(zhèn))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逗M鈻|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珂案:說文四云:「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苟┪镏就鈬疲骸妇訃?,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咕訃牡赝坪鯌谶B云區(qū)和贛榆青口鎮(zhèn)之間(二者距離60公里)。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于城頭鎮(zhèn)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臺子遺址),該遺址位于海頭鎮(zhèn)鹽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臺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逗M鈻|經》“{工蟲}々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渡胶=泩D》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山海經圖》著《山海經》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々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朝陽之谷位于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于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逗M鈻|經》“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洞蠡臇|經》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據此,王亥的困民國應該是豎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根據“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困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qū)。臨沂是龍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個中心區(qū),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在夏代400余年中,除與有扈氏甘之戰(zhàn)發(fā)生在今陜西省關中外,其余未見與西方部落及方國戰(zhàn)爭的記錄。與此相對照,夏與東方的斗爭劇烈得多。夏啟殺后益自立為后(王),傳至太康,即發(fā)生了有窮氏后羿“代夏政”的大變革,接著寒浞代羿,前后40年,少康復國。一直到少康兒子后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自后啟至后杼約半個世紀與東夷斗爭,主要是在今山東北部以及河南東北部與河北南部,今山東與河南、河北接壤的地區(qū)展開。后杼以下,對東方各部落與方國的征伐及交往,已轉移到泰山以東以南地區(qū),所見“九夷”名稱及其分布已在“東夷的分布”中敘述。到了夏代晚葉,與九夷的關系似有所改善,帝發(fā)元年,出現了“諸夷賓于王門,諸夷入舞”的局面。其中可能包括四方之夷,從《竹書紀年》所敘前后聯(lián)系看,當主要是東方之夷。關于夏代滅亡,古籍記述夏桀在鳴條之戰(zhàn)失敗以后,奔于南巢,通常以為即到了東夷的地區(qū),今安徽巢縣一帶,可姑備一說;勾踐越國也宣稱越為禹后,大概是與諸夏認同的一種表現。這些都可置疑,有待證實。夏人在夏代及夏朝滅亡以后有一部分東徙,移居于淮河流域、太湖流域乃至杭州灣一帶,卻在考古學上有若干證據。有一部分夏人東漸而化于東夷和百越,當是事實。東夷與商朝也兵戎相見,而且有的記錄說明商對東夷的征伐時間延續(xù)較長,規(guī)模也較大,遠涉淮河流域?!吧倘朔螅瑸榕皷|夷”,“商紂為黎之蒐,東夷叛之”,商紂與東夷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使中原和東南一帶的交通得到開發(fā),中部和東南部的關系密切了。中原地區(qū)的文化逐漸傳播到了東南地區(qū),使當地人民利用優(yōu)越的自然地理條件發(fā)展了生產。但是,此役耗竭了商朝國力,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商朝亡國。兩周與東夷的關系,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即周初葉武王至康王時期;周中葉穆王至孝王時期;周末葉夷王至平王東遷以前。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初葉,周武王聯(lián)合800諸侯及西土各族,經牧野一仗,商紂滅亡。仍封紂子武庚為諸侯,又以周武王之弟管、蔡、霍三叔為“三監(jiān)”,各據商中心地區(qū)的一部以監(jiān)視武庚。即使是作了如此周密的布置,周武王回到鎬京,仍“自夜不寐”,因為商遺裔和東夷的勢力仍很強大。武王滅商以后兩年即去世,其弟周公輔其子成王,而“三監(jiān)”心懷不滿,武庚乘機與東夷之大國奄、薄姑等聯(lián)合起兵反周。周公于是大舉東征。關于這次東征的對象除商遺裔之外,成王時鑄造的雪鼎,盥鼎銘文都記載的是征伐“東尸”(夷)、“東或”(國)。奄在今山東曲阜縣舊城東,這是少昊集團的中心所在;薄姑在今山東博興縣東南。兩國都淵源于少昊集團,是商代方國,西周初是東夷勢力最大的兩國。據《史記》記載,周武王曾封太公望于營丘,國號齊,正是薄姑的中心地區(qū);封周公于奄,國號魯,正是奄的中心地區(qū)。當薄姑與奄起兵反周時,追隨者還有許多其它東夷方國與部落,《孟子·滕文公》說:“周公相武王,誅紂、代奄,三年討其君,滅國者五十。”這五十國大多當在今山東境,此外還有淮夷,分布在淮水地區(qū)。根據各種古籍的記載,周公伐奄在成王即位之初,經過三年戰(zhàn)爭才殺了武庚,放逐蔡叔,占領了奄而放逐其君。即使在周公東征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以后,齊大公在營丘立國之初,“萊侯來伐,與之爭營丘。營丘邊萊,夷也”。經過劇烈的戰(zhàn)斗,齊才得以立國,而且直到春秋,有時萊夷也與齊發(fā)生戰(zhàn)爭。周公之子伯禽就封于成,“淮夷,徐戎并興”,使得魯“東郊不開”?!渡袝べM誓》說:“公曰:‘人無嘩,聽命,徂茲淮夷,徐戎并興’”,孔《傳》說,這是宣告“今往征此淮浦之夷,徐州之戎”。伯禽命令他的士眾準備好武器,糧草,振作士氣,勇往直前,不然“汝則有常刑!”經過戰(zhàn)爭,魯雖然得以立國,成王親政以后,“淮夷、徐夷及奄又叛,王乃大蒐于岐陽,東伐淮夷”。如此大規(guī)模征集軍隊,在取得勝利以后,又是大規(guī)模賞賜,熔金鑄器為銘慶功,又是作《多方》等多篇文告,可見成王此次征伐東夷,影響之大。經過了這樣幾次反復,今山東境內的東夷不再成為周的勁敵,周的統(tǒng)治鞏固了,東夷地區(qū)已經安定,出現了成康時40余年不用兵刑的局面。到周穆王(約為前976—前922)時,東夷勢力的中心轉移到了淮河流域,以淮夷概稱東夷,《逸周書·作雒解》說:“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東徐、奄及熊、盈以叛?!边@里“熊”為“嬴”之訛,而“盈”與“嬴”同音通假字。可見成王東征之徐戎為東夷。到穆王時,徐已自稱王:“徐偃號,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熾,乃分東方諸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處潢池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焙髞砟峦跖c楚國夾擊徐,徐偃王被殺?!抖汲怯洝氛f:“穆王末年,徐君偃好仁義,東夷歸之者四十余國。穆王西巡,聞徐君威德日遠,遣楚襲其不備,大破之,殺偃王。其子遂北徙彭城,百姓從之者數萬”。徐偃王的故事,古籍記述頗多歧異,大約西周中葉淮夷以徐為最強,經周穆王與楚夾擊而受到嚴重打擊近于歷史事實。直到春秋時,徐仍不失為淮夷群舒當中的煢煢大國。徐偃王“行仁義”,深得東夷之眾,可見其文明水準較高,至今傳世的(徐)王器及國器的青銅鑄造技術與銘文都比較成熟,接近中原諸侯水平,雖為春秋時器,也說明徐的文明發(fā)達淵源有自,且傳之久遠。到西周晚葉,東夷的中心更向南移,而今山東省境內的東夷反而追隨于淮夷之后。此時古籍記載仍稱淮夷,而金文稱之為南淮夷,周夷王時,《禹鼎》銘文噩(鄂)侯馭方叛周,“率南淮尸(夷)、東尸,廣伐南或(國),東或”,不僅危及周南境與東境的諸侯,也威脅周的東都雒邑。周動員了西六師、殷八師的力量,才平息下去。宣王時器《兮甲盤》:“王令甲政辭(司)成周四方(資),至于南淮尸(夷)?;词ㄒ模┡f我(帛)(賄)人……”據郭沫若先生考證,兮甲即銘文后面提到的兮白(伯)吉甫,亦即《詩·小雅·六月》中的尹吉甫。尹吉甫在打敗獫狁之后,周宣王即派他征收淮夷的貢物,《詩·大雅。江漢》說:“江漢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詩序》說:“《江漢》,尹吉甫美宣王也?!笨梢娕c《兮甲盤》所記為同一事件。據統(tǒng)計,西周晚葉金文中南夷凡三見,南淮夷凡六見,而淮夷僅一見?;匆募茨匣匆模赡芤蚱渲行霓D到淮河以南,同地可能也因其勢力往淮河中上游發(fā)展,威脅了周的南國江漢諸姬及蔣、蔡等諸侯對雒邑而言是南淮夷了。南夷既與南淮并見,應是指荊楚而言。西周晚葉,王室衰微,諸侯日強,南方的楚、東南的淮夷成為周室的威脅。秦以后的東夷的概念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轉來指向非華夏的域外文明,夷本為商代方國名,夷字也不是從大從弓,夷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是一個以席地跪坐的人的形象,可見夷國人已經有古中國漢族人及其先民固有的一些標志文化習俗。此國商代屢遭打擊,直到商朝末年仍被征討。大略周時此國已亡,遺民潰散,散布于今天的山東、江蘇、安徽境內。東夷,一般是指東方夷人,古代華夏族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東夷文化發(fā)源于泰沂山脈,是華夏文明重要源頭之一,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fā)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隨著近年來考古的不斷發(fā)展,東夷文化逐漸被人們所了解和重視。其中,最為重要的發(fā)現是山東大漢口遺址的發(fā)掘。這個遺址屬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距今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此期間,東夷文化逐漸發(fā)展壯大,并影響了周邊地區(qū)。在東夷文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陶器文化。這些陶器不僅造型獨特,而且紋飾也非常精美。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東大漢口遺址出土的“蛋殼陶”。這種陶器非常薄,表面光滑堅硬,猶如蛋殼一般,非常具有觀賞性和實用性。這種陶器的出現,充分說明了東夷文化的手工制作技術已經非常發(fā)達。除了陶器文化外,東夷文化還有許多其他的特色。其中,最為突出的是其石器文化。在東夷文化中,石器是非常重要的工具之一,其制作技術也是非常發(fā)達。東夷文化還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如葬禮、祭祀等,這些習俗反映了東夷人民對于神靈和祖先的崇拜。在歷史上,東夷文化也經歷了許多變遷。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其與中原文化的交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隨著中原文化的向外擴張,東夷文化逐漸被中原文化所影響。在此期間,東夷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流逐漸加深,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現象。東夷文化是華夏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其歷史和文化價值都非常高。通過對東夷文化的探索和研究,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華夏文明的起源和發(fā)展歷程。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夠和參與到這個研究中來,共同探索華夏文明的奧秘。東夷文化是指東夷人所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之一,主要發(fā)源地在山東的魯中山區(qū)和沂沭河流域,具體的范圍包括了山東全境及其毗鄰的廣大地區(qū)。自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結束,東夷及其古文化在亞洲古文化的發(fā)源與交流中都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東夷文化從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歷經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東夷人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同階段的文化。東夷文化從鳥圖騰的崇拜,到各種手工藝、建筑工藝的發(fā)展,再到禮制的出現、聚落和城市的分化乃至早期國家的形成,伴隨部族遷徙而將海岱文化傳播到中華大地各個角落,一起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距今50萬年前的舊石器早期,原始東夷人棲息在沂源縣魯山腳下的溶洞中,他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以母為氏,過著原始共產主義生活。距今10萬年前的舊石器晚期,隨著族群的擴大,東夷人為了尋找更好的越冬場所和生活環(huán)境,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陽而居,歷盡千辛萬苦,來到臨沂地區(qū)的沂沭河大平原上,用波瀾壯闊的氏族大遷徙,譜寫了神話中“夸父追日”的歷史壯舉。距今1萬年前的細石器時代,遠古先民在沂沭河流域建立了密集的聚落群,他們在這里定居下來,開始馴養(yǎng)家畜,馴化農作物,開始了最初的原始農業(yè)活動。沂沭河流域(今臨沂地區(qū))成為我國原始農業(yè)的發(fā)源地之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綠色革命的搖籃之一。距今8500年前后,東夷族群逐漸形成。他們先后歷經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開始在這片土地穩(wěn)定發(fā)展。距今8500—7500年,后李文化是迄今所知最早的東夷族文化,主要分布于魯北有限地區(qū),前后延續(xù)了約1000余年的時間。后李遺存均分布在泰沂山系北麓的山前平原地帶。距今7500-6300年,北辛文化以魯中南為基地,逐漸向南分布到江蘇淮北,向北分布到魯北,其影響達于膠東半島北部。北辛文化較后李文化不但分布廣闊,而且在社會經濟和文化生活上都有了較大的進步。海岱社會已從蒙昧時代過渡到了野蠻時代。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