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語文復習新題練習-04詩歌鑒賞(上海)_第1頁
2023年中考語文復習新題練習-04詩歌鑒賞(上海)_第2頁
2023年中考語文復習新題練習-04詩歌鑒賞(上海)_第3頁
2023年中考語文復習新題練習-04詩歌鑒賞(上海)_第4頁
2023年中考語文復習新題練習-04詩歌鑒賞(上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中考語文沖刺復習新題速遞-04詩歌鑒賞(上海專用)

一、對比閱讀

(2023?上海嘉定?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后面小題

【甲】

飲酒(其五)

結廬在入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當余之從師也,負變展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轍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

炸然若神人:余則溫袍敞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

也...

【丙】

時呂夷簡?執(zhí)政,進用者多出其門。仲淹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夷簡怒斥日:

“仲淹離問陛下君臣,所引用,皆朋黨②也?!傺陀墒橇T知饒州。明年,夷簡亦罷。?

簡再入相,帝諭仲淹使釋前憾。仲淹頓首謝日:“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p>

延州諸多夫守,仲淹自請行,遷③戶部郎中兼知延州。

(節(jié)選自《宋史?范仲淹傳》)

【注釋】①呂夷簡:北宋丞相。②朋黨:爭奪權力、排斥異己互相勾結的政治集團。③

遷:調動官職。

1.【甲】詩作者是(朝代)的(人名);【乙】文作者是

(朝代)人。

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余則組袍敞衣處其間()

(2)臣網論蓋國家事()

3.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呂夷簡再次進入相府,皇帝勸誡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遺憾。

B.呂夷簡第二次入朝為相,皇帝勸誡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怨恨。

C.呂夷簡第二次入朝為相,皇帝告訴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遺憾。

D.呂夷簡再次進入相府,皇帝告訴范仲淹讓他放下先前的怨恨。

4.【甲】詩中詩人用“(1)5'一詞釋了"心遠”的涵義;【乙】文中”不知口體之

奉不若人'’的原因是“(2)二

5.【乙】文中宋派敘述自己從師經歷的目的是(1)?!颈课?仲淹頓首

謝日:‘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可見其(2)的品質。

6.個人行為上的選擇體現了人物的情志追求。【甲】詩中體現了詩人(1)

的操守;【乙】文中體現了作者內心充實,志向高遠;在【丙】文中

表現為作者(2)的政治抱負。

(2023?上海虹口?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縻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

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

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丙】

牛屋貴客

褚公①于章安令遷太尉記室參軍,名字已顯而位微。公東出,投錢唐亭住,亭吏因

貴客至而驅公移牛屋下。爾時,吳興沈充為縣令。潮水至,沈令起彷徨,問:“牛屋下

是何物?”吏云:“昨有一倫父②來寄亭中,有尊貴客,權移之?!绷畋茊枺骸皞惛感?/p>

何等?”褚因舉手答曰:“河南諸季野?!绷钣谑谴箦?,不敢移公,便于牛屋下修刺③

試卷第2頁,共18頁

詣公,更宰殺為饌,縣于公前,鞭撻亭吏,欲以謝慚。公與之酌宴,言豈無異,狀如不

覺。

【注釋】①褚(Chii)公:字季野,曾任將軍、都督、征討大都督等職。②倫父(cangfii):

泛指粗鄙卑微之人。③修刺:古時拜訪別人用來通報的拜帖。

7.【甲】詩的作者是(人名),【乙】文作者是(朝代)文學家。

8.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父母歲有裘葛之遵

(2)假諸人而后見也

9.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還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種方式道謝。

B.又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種方式道歉。

C.更加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些美食道謝。

D.另外屠宰牲畜制作美食,擺放在褚公面前,鞭打亭吏,想用這些美食道歉。

10.下列對詩文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甲】詩結尾兩句收束全篇,詩人的情緒由高亢激昂轉為壓抑悲憤。

B.【乙】文運用對比手法,強調主觀努力是學業(yè)精通、品德養(yǎng)成的關鍵。

C.【乙】文內容雖然沒有明確寫對馬生的勸勉,但勸勉之意蘊藏在其中。

D.【丙】文亭吏“因貴客至而驅公”行為,反映了他重名望權勢的特點。

IL【甲】詩作者面對的困境是為國率軍抗敵兵敗,他的人生追求是(1)—;【乙】

文作者青年時期面對的困境是求學艱難,他的態(tài)度(2);【丙】文褚公面對的人

生困境是(3)他的表現是“(4)”,他的個性特點是(5)一?

(2023?上海閔行?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下面小題

【甲】

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乙】

曹劌論戰(zhàn)(節(jié)選)《左傳》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

日:“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人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遍,民弗從也?!肮唬骸盃奚竦?,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惫唬骸靶〈笾z,雖不能察,必以情。"對目:“忠之

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丙】

□□□□

魏文侯既卒,起①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日:“美哉乎山

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日:“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②左洞庭?,右彭蠡,德義不

修,禹滅之。夏桀④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湯

放之。殷紂⑤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

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日:“善?!?/p>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注】①吳起:戰(zhàn)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之一。②三苗氏:苗

人部落最早的統(tǒng)領。③洞庭:即洞庭湖。后文“彭蠡”“河濟”“泰華”“伊闕”“羊腸”“孟門”“太

行”“常山”“大河”皆為山河名。④夏桀:夏朝末代君王。⑤殷紂:商朝末代君王。

12.【甲】詩的作者是;【乙】文選自家學派的經典著作。

1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東順碣石()(2)必/分人()(3)顧而謂吳起()

1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

15.下列對【甲】詩的理解表述恰當的一項是()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不僅點明觀景的時間,也指出了具體地點。

B.“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既寫出了景物的動態(tài)之感,也有靜態(tài)之美。

C.“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借蕭瑟的秋風流露出作者此刻悲涼的情緒。

D.“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作者欲借景抒懷、立下偉大志向的表現。

16.【丙】文中“由此觀之”的“此”是指(用自己的話概括)。

17.【甲】詩的作者、【乙】文中的曹劌、【丙】文中的吳起都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甲】

詩抒發(fā)了作者的豪情壯志?!疽摇课闹胁軇フJ為作戰(zhàn)的前提是

仿照【乙】文的題目,為【丙】文擬一個標題:。

試卷第4頁,共18頁

(2023?上海長寧?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乙】

①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

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

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②于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

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丙】

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日:“鳳凰不如我?!北戎辽?/p>

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毅雛?,遂自鳴曰:“得過且過?!编捣颍乐酥袩o

所守者,奉②不甘湛涪鄉(xiāng)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則使志滿意得,出

肆人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帖耳,搖尾乞憐,

惟恐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

(選自《南村輟耕錄》,有刪減)

【注釋】:①骰雛:待哺雛鳥。②率:大都。③湛涪:沉浮。④詫九族儕類:夸耀于親

族朋輩。

18.【甲】詩出自鄭燮寫的《》,【乙】文出自—(人名)寫的《愛蓮說》。

1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年至深冬嚴寒之際()(2)遽若喪家之狗()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的畫線句。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21.根據【甲】【乙】【丙】三則詩文的內容,完成下表。

篇目“物”的表現人的品性

【甲】咬定青山不放松(1)_________

【乙】“⑵_________,(3)_________“潔身自好

【丙】當羽毛色彩艷麗時,自鳴得意:(4)_________。(用(5)_________意志

自己的話概括)薄弱

22.【甲】詩中的“竹”和【乙】文中的“蓮'’皆是有操守的君子形象,兩位作者對此都表

達了之情;【丙】文中“無所守者”的具體表現是:(1)稍有成績便忘乎

所以;(2)。(用自己的話概括)作者對這類人的態(tài)度是。

(2023?上海金山?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問題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乙】

愛蓮說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

觀而不可褻玩焉。

于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

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丙】

孔子謂顏回日:“回,來!家貧居卑,胡不仕乎?”顏回對口:“不愿仕?;赜泄?/p>

外之田五十畝,足以給粥;郭內之田四十畝,足以為絲麻;鼓琴足以自娛;所學夫子之

道者足以自樂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變容目:“善哉,回之意!丘聞之:’知足

者,不以利自累也:審自得者②,失之而不懼:行修于內者,無位而不作。'丘誦之久

矣,今于回而后見之,是丘之得也。”

(選自《莊子》)

【注釋】①愀然,表情變化的樣子。②審自得者,對于自己的得失看得很清楚的人。審,

明察。

23.【甲】詩的作者是—(朝代)的鄭燮;【乙】文的作者是宋代的一(人名)。

24.解釋下列加點字

(1)伍爾東西南北風()(2)勺修于內者()

25.下列對【丙】文畫線句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知識足夠的人,是不會因為多利用自己而受到拘累的。

試卷第6頁,共18頁

B.知識足夠的人,是不會因為利祿而讓自己受到拘累的。

C.知道滿足的人,是不會因為利祿而使自己受到拘累。

D.知道滿足的人,是不會多利用自己而使自己拘累的。

26.對【丙】文顏回“不愿仕”的原因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生活有基本的保障。B.有高雅的興趣愛好。

C.可以向更多人學習。D.能堅守自己的志趣。

27.【甲】詩中竹生長于破巖中,經歷千磨萬擊,鑄就的品質。詩中含蓄地表現了

詩人的氣節(jié)。【乙】文中蓮生活在淤泥之中,卻能“”,作者借此表達了對君

子的品格的贊頌?!颈课闹蓄伝?”,卻仍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具有

的品質。

(2023?上海嘉定?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各題

【甲】

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乙】

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

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尊交橫,蓋竹柏

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丙】

晚游六橋Ci)待月記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②。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

與杏桃相次開發(fā),尤為奇觀。石簧數為余言:“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玉照堂故物也,

急往觀之!”余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彌漫二

十余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羅紈之盛,多于提畔之草,艷冶極矣。然杭人游湖,止

午、未、申三時④,其實湖光染翠之工,山嵐設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⑤未下,始

極其濃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態(tài)柳情,山容水意,別是一種趣味。此樂留與山僧游客受

用,安可為俗士道哉!

(節(jié)選自袁宏道《袁中郎全集》)

【注釋】①六橋:在西湖蘇堤上,②嵐:山中霧氣。③勒:制,這里是推遲花期的意思。

④午、未、申三時:約上午H時到下午五時。⑤夕舂(chong):指落日。

28?【甲】、【乙】兩部作品的作者依次分別為、0

29.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月色△戶()(2)欣然起行()

30.對【丙】文畫橫線句意思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我當時對桃花感到好奇,竟然舍不得去了。

B.我當時對桃花感到好奇,竟然舍不得離開。

C.我當時被桃花迷戀住了,竟然舍不得去了。

D.我當時被桃花迷戀住了,竟然舍不得離開。

31.【乙】文作者抓住月光的特點進行描寫;【丙】文作者則從花、柳、

和等角度來寫“月景尤不可言

32.【甲】詩作者的游歷過程,是從一派的景象開啟的;聯系選文標題和內容,

【丙】文作者描寫的是。

33.【甲】詩作者在尾聯中表達的愿望是;【乙】文作者將自己內心復雜的情感寄

予在文“”一詞中;【丙】文結尾畫波浪線句表達了作者的審美情趣。

(2023?上海普陀?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的詩和文,完成后面小題

[甲]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魚我所欲也(節(jié)選)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

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

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

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

試卷第8頁,共18頁

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丙]

錢金玉官松江千總,性剛果,尚廉節(jié)。道光壬寅鴉片釁?起,錢方假歸省親,聞訊,

即束裝起行。其戚友尼②之,目:“軍事方急,禍福不可知,君方在假,上官又未有文

檄趣?君往,何急急為?”錢不聽。

既至吳淞,從守西炮臺,與部卒同飲食臥起,以力戰(zhàn)相勖。及東炮臺陷,彈丸咸集

于西炮臺。錢奮勇督戰(zhàn),喋血數小時,左臂中三彈,曾不少卻。其近卒泣陳勸之:“公

有老母在,不可死?!毙χx曰:“焉有食國之祿,而逃其難者乎?幸勿為吾母鳥也!”

未幾,一彈來,中左乳,遂仆。彌留之際,猶大呼“賊奴誤國”不置氣

[注釋]①釁:戰(zhàn)禍。②尼:勸阻。③趣:催促。④置:停。

34.[乙]文出自《》一書,它是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

《》《大學》《中庸》合稱為“四書

3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故不為茍得也得:

(2)幸勿為吾母患也慮:

3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7.下列對[丙]文中畫線句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A.(錢金玉)與部下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用奮力戰(zhàn)斗勉勵他們。

B.(錢金玉)與部下士兵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勉勵他們去奮力戰(zhàn)斗。

C.(錢金玉)與部下士兵吃同樣的東西并起身,用奮力戰(zhàn)斗勉勵他們。

D.(錢金玉)與部下士兵吃同樣的東西并起身,勉勵他們去奮力戰(zhàn)斗。

38.對[丙]文中錢金玉的形象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不聽親友勸告,奔赴前線,體現他剛愎自用。

B.老母在堂卻狠心勇赴國難,暗示他不夠孝順。

C.身負重傷,依舊奮勇督戰(zhàn),突出他英勇無畏。

D.不為近卒哭泣勸阻所打動,表現他鐵石心腸。

39.[乙]文強調了“義”的重要性,提出________________的觀點;而“義”體現在[甲偌中

就是詩人“”的決心;同樣的“義”在[丙]文錢金玉身上則表現

為的行動。

(2023?上海?統(tǒng)考模擬預測)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問題。

【甲】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

乞人不屑也。萬針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

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

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

心。

40.【甲】詩作者是一(朝代)的政治家、文學家一(人名),【乙】文選自“四書”之

一的《》,編者之一孟子是一家代表人物之一。

41.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42.【甲】詩中的“一經”特指包括【乙】文在內;【甲】詩中作者的“''的就是

【乙】文中作者希望每個人都能堅守"

43.下列對【甲【乙】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風飄絮”“雨打萍”比喻作者飄忽不定的行蹤。

B.“呼爾而與”“蹴爾而與”寫施與者很講究禮儀。

C.【甲【乙】都追憶了作者自身難忘的人生經歷。

D.【甲【乙】都表明了內心的追求比生命還重要。

(2023?上海楊浦?統(tǒng)考二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各題。

(甲)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魚我所欲也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

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試卷第10頁,共18頁

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

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

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

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

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

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

其本心。

(丙)

楊文仲

楊文仲,眉州彭山人。寶祐元年,登進士第。添差通判臺州①。故事,守貳尚華侈②。正

月望,取燈民間,吏以白,文件曰:“為吾然一燈足矣?!把榔酡叟f額歲為錢四萬緡,累

政增至十六萬,開告訐以求羨久文仲日:“希賞以擾民,吾不為也?!奔霸山?/p>

甸⑤震動,朝士多棄去者,侍從班⑥唯文仲一人而已。尋以疾改集英殿修撰⑦,知泉州。

待次而卒。

【注釋】①添差通判臺州:添差,添加的差遣;通判,官名。②守貳尚華侈:知州、通

判等官員崇尚奢華。③牙契:買賣稅。④開告訐以求羨:官府鼓勵告密揭發(fā)以求取更多

錢款。⑤畿甸:京城地區(qū)。⑥侍從班:在朝堂侍班。⑦集英殿修撰:官名。

44.乙文作者孟子是一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4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今為所識窮乏者,我而為之()

(2)號以疾改集英殿修撰()

46.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47.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官府)從民間索取(大量)燈籠,小吏告訴(文仲),文仲說:“為我點一盞燈籠是

值得的。“

B.(官府)從民間索?。ù罅浚艋\,小吏把(這件事)告訴(文仲),文仲說:“為我

點一盞燈籠是值得的?!?/p>

C.(官府)從民間索?。ù罅浚艋\,小吏告訴(文仲),文仲說:“替我點一盞燈籠就

足夠了。”

D.(官府)從民間索?。ù罅浚艋\,小吏把(這件事)告訴(文仲),文仲說:“替我

點一盞燈籠就足夠了?!?/p>

48.孟子認為,在“生”與“義”無法兼顧時,應當_____________。文天祥和楊文仲同朝

為官,他們用自己的言行印證了孟子的觀點。文天祥在甲詩中寫道:

“”:丙文中楊文仲的行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話回答)。

49.丙文敘述了楊文仲為官期間的三件事。通過前兩件事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

_______的官員。

50.下列對詩文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丙文的作者都是通過敘寫個人的人生經歷來表達自己的人生追求。

B.文天祥和楊文仲具有共同的精神品質,他們就是孟子所說的“賢者”。

C.甲詩乙文皆采用直抒胸臆的寫作手法,充分體現出兩位作者的凜然之氣。

D.三篇詩文都運用了設問、比擬的修辭手法來增強作品主題思想的表達效果。

(2023?上海寶山?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題

【甲】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乙】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節(jié)選)

舜發(fā)于吠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

舉于海,百里奧舉于市,故大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

勾踐臥薪嘗膽?

吳既赦越,越王勾我反國,乃苦身焦思②,置膽于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日:“汝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

試卷第12頁,共18頁

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

【注釋】①選自《史記》,由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②苦身焦思:形容人為某事憂

心苦思。③會稽之恥:指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兵圍會稽,勾踐屈膝稱臣求和之恥辱。

51.【甲】【乙】【丙】三部作品按創(chuàng)作年代先后排序,下列正確的一項是()

A.【甲】【乙】【丙】B.【乙】【丙】【甲】

C.【丙】【甲】【乙】D.【乙】【甲】【丙】

5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2)身自耕作()

5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

54.三篇作品中的人物都面臨了人生中的“難”:

(1)【甲】詩中,詩人最初面對"難''時的行為表現是“

(2)【乙】文中,作者列舉的歷史人物在經歷了“難”之后的結果是

主要是因為這些"難''對于他們具有“”的作用:

(3)【丙】文中,勾踐面對“難''的行為表現可以用這一成語來概括。

55.三篇作品對于我們今天的現實意義各有側重。

[甲]詩啟發(fā)我們:;

[乙]文啟發(fā)我們::

[丙]文啟發(fā)我們:。

(2023?上海楊浦?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小題。

(甲)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乙)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梢哉{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

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丙)何陋軒記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為陋??鬃釉唬骸熬泳又?,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謫

龍場%人皆以予自上國?往,將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處之旬月,安而樂之,不得以

為陋也。

②始予至,無室以止,居于叢棘之間,就石穴而居之。龍場之民,老稚日來視,予

喜不予陋。予嘗圃于叢棘,民謂予之樂之也,相與伐木閣之材,就其地為軒以居于。予

因而翳之以檜竹,苛④之以卉藥;琴編圖史⑤,講誦游適之道略具;學士之來游者,亦稍

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軒者,若觀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日“何陋”,

以信⑦孔子之言。

(選自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有刪節(jié))

【注釋】①九夷:泛稱少數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②龍場:在今貴州省修文縣。③上

國:指京城。④蔚:栽種。⑤琴編圖史:意為擺上琴書和圖冊史書。⑥通都:指四通八

達的都市。⑦信:通“伸”,伸張。⑧王守仁:明代思想家、文學家。

56.甲詩乙文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人名)。

57.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談笑有涉假

(2)人皆以予自上國往

58.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59.下列對丙文畫線句意思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于是人們來到我的軒中,好像看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景象,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

邊遠山區(qū)。

B.于是到我軒中的人們,好像是在四通八達的都市中觀賞,而我也忘了自己是住在邊

遠山區(qū)。

C.于是人們來到我的軒中,好像是在四通八達的都市中觀賞,而我們都忘了是住在邊

遠山區(qū)。

D.于是到我軒中的人們,好像看到了四通八達的都市景象,而我們都忘了是住在邊遠

山區(qū)。

60.乙文中作者認為陋室不陋的主要原因是"”,丙文中作者為居所取名“何陋”除“以

信孔子之言”這一原因外,還有以下具體原因:(1)(2)(3)。

(用自己的話回答)從詩文中可以看出兩位作者都處于的人生境遇,但都抱有

的人生態(tài)度。

61.(2023?上海楊浦?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詩文,完成問題。

試卷第14頁,共18頁

[甲]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憶]

愚公移山(節(jié)選)

太行、王屋二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糞州之南,河陽之北。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

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焙忧芹?/p>

亡以應。

(1)甲詩作者是(人名),清代書畫家、文學家。乙文出自《》一書,教材

中我們還學過其中的作品有《》等。

(2)用現代漢語翻譯乙文中畫線的句子。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下列對甲詩乙文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甲詩是詩人為自己的畫作《竹石圖》所作的一首題畫詩。

B.甲詩“咬”字運用夸張手法,突出竹石的頑強與堅定。

C.乙文以河曲智叟的嘲笑和勸阻來反襯愚公移山的堅毅執(zhí)著。

D.乙文是一篇帶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

(2023?上海?模擬預測)閱讀下面選文,完成下面小題

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項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崛,為巖。青樹翠蔓,蒙

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乃記之而去。

與朱元思書

吳均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小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

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鴦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耳。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注】①縹(pi*。)碧:原作“漂碧”,據其他版本改為此,青白色,淡青色。②軒邈(m詢0):

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向高處伸展。邈,向遠處伸展。

這兩個詞在這里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用。③嚶(yT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

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62.《小石潭記》作者是唐代的(人名)

63.《小石潭記》中“似與游者相樂”一句表面寫魚兒之樂,實則寫游人之樂,這一寫法

與《渡荊門送別》中一句r____________:相似。兩篇作品都借景抒情,《小石潭記》中

作者含蓄抒發(fā)了自己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情感),《渡荊門送別》含蓄表達了詩人

少年遠游的之情。

64.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①叢流飄蕩

②窺谷忘反_____

65.下列對畫線句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B.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在飛奔。

C.迅疾的河流很像箭,兇猛的巨浪像在飛奔。

D.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

66.《與朱元思節(jié)》和我們學過的八年級上冊教材《答謝中書干》中的“書''都是

的意思,兩篇文章均描寫了水的清澈見底,只是此文還用了一句“,”側

試卷第16頁,共18頁

面描寫這個特點,與《小石潭記》中的“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有異曲同工之妙?!杜c朱

元思書》作者寫“奇山異水”,文中山的奇特表現在山勢險峻,還表現在_______(用自

己的話回答)。

(2023?上海閔行?統(tǒng)考一模)閱讀下面選文,完成小題。

【甲】

行路難(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乙】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寒,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

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

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

?t,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

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丙】

列子學射,中矣,請之于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對曰:“弗知也。”

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曰:“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

子曰:“知之矣?!标P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圣

人不查存亡,而察其所以然。

67.【乙】【丙】都選自《列子》。列子,原名,是戰(zhàn)國時家學派代表人物。

68.解釋下列加點字。

(1)長風破浪會有時()

(2)汝之不飄)

69.用現代漢語翻譯【丙】文中的句子。

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70.【甲】文中”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是借用和(人名)的典

故表達了自己的想法。

71.【乙】文中眾人對愚公移山表現出不同態(tài)度,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家中三個身強力壯的成年男子前往參與。

B.京城氏遺男蹦蹦跳跳地去幫助支持移山。

C.妻子提出批駁,認為無法移動太行、王屋。

D.智叟嘲笑、制止,認為愚公無法處理土石。

72.經歷了困難險阻,【甲】文中作者對理想的態(tài)度是;【乙】文“愚公移山''這個

成語的寓意是;【丙】文中關尹子提出“守而勿失”,要“守”的是“

試卷第18頁,共18頁

參考答案:

1.晉朝陶淵明元末明初2.我先前,從前3.B

4.悠然中有足樂(者?)5.勉勵馬生珍惜現有條件,勤奮刻苦地學習

豁達、寬容(不計個人恩怨,以因家利益重)6.超凡脫俗(高潔)以天下

為己任(先憂后樂)

【解析】1.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飲酒二十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文學家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一組五言詩。這二十首詩借酒為

題,以飽含憂憤的筆觸,表達了作者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寫了作者對

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充分表現了作者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

趣。組詩以酒寄意,詩酒結合,使作者自然地袒露出生命深層的本然狀態(tài),體現出一種獨特

的審美境界。

《送東陽馬生序》是明代文學家宋濂創(chuàng)作的一篇贈序。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

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

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

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專心治學。

可據此填空。

2.本題考查文言文詞語含義的理解。

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結合語境推斷詞語的含義。解釋詞語要

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I)句意為: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余:我。

(2)句意為:我以前所議論大都(大部分)是國家的公事。向:先前,從前。

3.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據文中的“釋前憾''可知,"撼”意為"恨,怨恨";"諭'’意為"勸誡”;

故選Bo

4.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甲】詩只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為:在東籬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

山映入眼簾。詩人從南山美景中聯想到自己的歸隱,從中悟出了返樸歸真的哲理。而“心遠”

就是遠離官場,更進一步說,是遠離塵俗,超凡脫俗。故詩人用“悠然”一詞釋了"心遠”的涵

義;【乙】文中“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意為: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情,

答案第1頁,共26頁

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的原因是“中有足樂

5.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在這篇贈序里,作者敘述個人早年虛心求教和勤苦學習的經歷,生動而具體地描述了自己借

書求師之難,饑寒奔走之苦,并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條件加以對比,有力地說明學業(yè)能否有所成

就,主要在于主觀努力,不在天資的高下和條件的優(yōu)劣,以勉勵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

專心治學?!颈课摹爸傺皖D首謝曰:‘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意為:我以前所議論

大都(大部分)是國家的公事,對呂夷簡本人并沒有怨恨??梢娖浠磉_、寬容、不計個人恩怨,

以因家利益重。可據此填空。

6.本題考查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甲】詩主要描摹詩人棄官歸隱田園后的悠然自得心態(tài),體現出陶淵明決心摒棄渾濁的世俗

功名后回歸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態(tài)度和生命體驗,體現

了詩人超凡脫俗的操守?!颈课闹蟹吨傺蛷拈_始的“為四論以獻,大抵譏切時政”,到后來

的“臣向論蓋國家事,于夷簡無憾也“,再到最后“延州諸多夫守,仲淹自請行”始終貫徹一切

以國家利益為主的原則,置個人恩怨于旁,置個人利益于旁,可見其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

負。

【點睛】參考譯文:

【乙】當我外出求師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行走在深山峽谷之中。隆冬時節(jié),

刮著猛烈的寒風,雪有好幾尺深,腳上的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氐娇蜕幔闹┯矂訌?/p>

不得。服侍的人拿著熱水為我洗浴,用被子裹著我,很久才暖和起來。寄居在旅店里,旅店

老板每天供應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客舍的人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用紅

色帽帶和珠寶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佩戴寶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明,像

神仙一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處于他們之間,但我毫無羨慕的心。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

事情,所以不覺得吃的、穿的享受不如別人。

【丙】當時呂夷簡當權,提拔任用的大多出自他的門下。范仲淹于是寫四篇論呈獻(給

皇上),大抵譴責當時的政務。呂夷簡憤怒地駁斥道:“范仲淹離間陛下和臣子的關系,他推薦

任用的官員,都是朋黨(排斥異己的政治集團)?!敝傺鸵虼嗣饴殻勿堉葜?。第二年,呂

夷簡也被罷免。后呂夷簡第二次任宰相,仁宗勸告范仲淹解除與呂夷簡以前的怨恨。范仲淹

叩頭回答說:“我以前所議論大都(大部分)是國家的公事,對呂夷簡本人并沒有怨恨?!?/p>

答案第2頁,共26頁

延州周圍各要塞大多失守,范仲淹主動請求前往延州,升任戶部郎中兼任延州知州。

7.文天祥元末明初8.(1)給予,贈送;(2)借9.B10.A

11.舍生取義勤奮好學(勤奮刻苦)被勢利亭吏驅趕到牛屋居住言色

無異,狀如不覺寬厚大度

【解析】7.本題考查文學常識。

甲詩《過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江南西路吉

州廬陵縣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乙文《送東陽馬生序》的作者是宋濂,字景濂,號潛溪,別號: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

叟。謚號文憲。潛溪(今浙江義烏)人,漢族。元末明初文學家。著作有《宋學士文集》、

《孝經新說》、《送東陽馬生序》等。

8.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

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

(I)句意為: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遺:給予,贈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